(完整版)《登高》学案及答案
登高《导学案》参考答案
![登高《导学案》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b8cefd998fcc22bcd10db4.png)
登高(第1课时)参考答案感情基调:哀愁、苦痛、悲愤之情。
3.理清思路,掌握诗歌内容。
明确: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尤其要注意“万里悲秋常作客”这一句,它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把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地联系起来。
明确:首联描绘了六个意象,勾勒出一幅秋天肃杀的图景。
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
颈联由眼前景到心中情,使人感到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尾联将“悲秋”之意进一步深化。
这首诗歌写了诗人登高所见秋江的广阔图景,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4.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合作探究(提示:可以从画面美和情感美两方面考虑)明确:前两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好像六个特写镜头,仰观云天秋风,俯察江水洲渚,绘形绘色,绘声绘动,勾勒出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
特别要注意“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
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
从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到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我们可以感到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
名句赏析。
明确:这两句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
正因为有了“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还能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容易产生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诗人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是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挥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这两联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
2. 明确:此诗八句皆对。
《登高》学案设计(附答案)
![《登高》学案设计(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d20b1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c.png)
三维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杜甫,字,自号,故人称“ ”;曾官居工部员外郎,故人又称“”。
与齐名,并称。
是代著名的诗人。
作品主要有“ ”“ ”。
二、问题探讨1.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的写法。
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写法。
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感情更加___________。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_____的风格。
2、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联描写了怎样的意境?在此意境中作者想到了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三、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四、拓展阅读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释】①蚕丛路:蚕丛,传说中蜀国的开国君主。
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
②春流:泛指春天水涨,江水奔流;一说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
蜀城:指成都;一说泛指蜀中城市。
⑴简要分析首联与《蜀道难》首句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⑵具体描绘蜀道“崎岖不易行”的是哪几句?简要分析其中一句。
⑶颈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义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
(完整版)《登高》学案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登高》学案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82ce93795fbfc77da269b1da.png)
《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背诵全诗,积累古典文学知识。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知识导学】1.背景补充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 年)在夔州所作。
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
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
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712 年,这首诗是他55 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2.联系解题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王维《九月九日忆ft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猿啸()渚清()霜鬓()潦倒()浊酒()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万里悲秋常作客()()③潦倒新停浊酒杯()④艰难苦恨繁霜鬓()()【文本解读】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⑵ 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3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ft东兄弟》回答。
《登高》学案及答案电子教案
![《登高》学案及答案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54dda27375a417866f8ff7.png)
《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提高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的能力。
【知识导学】1.背景补充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写成了《登高》。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风格特点,说的是杜甫的诗歌风格。
“沉郁”,“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
指诗歌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极、压抑、忧愁。
“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徐急相间,音调上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沉郁顿挫连在一起就是说感情特别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个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后,这种感情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3.联系解题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诵读方法】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猿啸()渚清()霜鬓()潦倒()浊酒()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万里悲秋常作客()()③潦倒新停浊酒杯()④艰难苦恨繁霜鬓()()3.下面是以《登高》为例来谈诗歌朗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朗读时,读准语调语气很重要,如“风急天高猿啸哀”这一句,朗读时,“风急”要读得很凄寒;读“天高”时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读出那种空旷渺远的感觉。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 3篇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 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f2f8f65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cb.png)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篇3一、学习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1、听写: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诵读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三)讨论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
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
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
“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
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
结尾二联中的“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时代与人生的悲辛的内容,被认为是诗歌有意露出的“马脚”,也就是所谓的`“眼”。
《登高》学案含答案
![《登高》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3e51c7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7b.png)
2、难点:DNA复制的意义以及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的理解。
三、学案流程
1、复习导入:复习DNA的结构和特点,引出DNA的复制话题。 2、新课学习: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DNA复制的过程及特点。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DNA复制与生物遗传变 异的关系。
4、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DNA复制过程的理解。
此时他肺病缠身,生活困顿。一年又是一个秋天的重阳节,杜甫深感年老体 衰,思乡之苦,于是他独自一人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深情观赏长江美景, 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杰作《登高》。
3、学生讨论、鉴赏这首诗的内 容。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 白鸟飞回。
①这两句写了几种自然景物?主 要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1、掌握诗歌中具体景物描写的 意象。
2、领会诗人流露出来的情感。
1、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作者及背景。
杜甫,唐代大诗人(称诗圣),有诗集《杜工部集》,代表作有《春望》 《三吏》《三别》等。其人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关心 国家疾苦,抨击黑暗,向往光明。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诗人流 寓于四川夔州,
颈联:万里悲内容组成?写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② “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理解 “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独”字的含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颈联这
一联被称为千古名句,从结构上看可分哪三层?都表现了哪些内容?抒发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万里悲秋常作客: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愁绪万千; 百年多病独登台:年老多病独自登高人对自然变化人事沧桑的感慨;艰难苦恨繁 霜鬓:不幸困难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DNA复制的意义。
登高教案语言类大学习答案
![登高教案语言类大学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f19356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19.png)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语文》人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登高》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登高》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 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2. 学会运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杜甫及其诗歌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登高》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根据诗歌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2.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诗歌中某一联或某一句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登高》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回顾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首诗?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是什么?2. 学生回答问题,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深入解读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2.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诗歌中某一联或某一句的感悟。
三、创作实践1. 教师布置作业:以《登高》为灵感,创作一首诗歌。
2. 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展示1.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创作,提出改进意见。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登高》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和人生哲理。
2. 学生回顾课堂讨论和创作实践,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创作实践中的表现。
2.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学生对《登高》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登高优秀教案附同步练习及答案
![登高优秀教案附同步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9827c451e79b896902264e.png)
《登高》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后人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 ,又因他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
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因为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所以又称他的诗为“诗史”。
他和李白、白居易一起被称为唐朝三大诗人。
杜甫一生不得志。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 ,他34岁时,抱着“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理想来到长安应试求官。
适逢奸相李林甫玩弄权术,应试人无一录取。
杜甫困守长安达十年。
又值安史之乱。
他颠沛流离。
闻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他前往投奔,被叛军捉住,押回长安。
后来逃出,一人到达唐肃宗的临时驻地凤翔,皇上授他左拾遗的官职。
上任不久,因为宰相房琯被罢官。
他上疏营救,触怒皇帝,被贬官到华州。
公元759年他辞官西行,到了四川,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就是杜甫草堂,三年后川军叛乱,他又开始漂泊流浪。
后来在节度使严武的保荐下,做了节度使参谋等职,严武死后,他失去依靠,再次辗转于江陵、岳州、衡水一带。
公元770年冬天,这位饱经忧患的老人病逝在湘江水上一条小船里,时年59岁。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登高》学案含答案
![《登高》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42e369ddccda38376baf6e.png)
三、鉴赏诗歌内容
(一)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二)思考情景间的联系。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三)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四)名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
四、鉴赏诗歌的手法
分析《登高》一诗情景交融。
五、布置作业
背诵《登高》
《登高》
参考答案
三、鉴赏诗歌内容
(一)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提示: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这两句诗在写景上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点?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
明确:这两句诗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情怀。叶落意味一年将尽,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能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连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长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难怪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二)思考情景间的联系。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完整版)登高杜甫练习题附答案
![(完整版)登高杜甫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bdfbae0722192e4436f631.png)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病,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 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 “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
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3、诗歌的前四句描画出一幅深秋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后四句触景抒怀,渗透出诗人____________的心境。
4、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 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 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 的写法。
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 写法。
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 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 ,感情更加___________ 。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 ___ 的风格。
5、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其作用是什么?6、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登高》学案教版
![《登高》学案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d457162b307e87101f69689.png)
《登高》学案编制:李玉林 使用:高二(11、12) 姓名 班级 小组【学习目标】1.更多地了解杜甫的生活和他深沉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2.品赏诗人的写景风格,领会诗歌的悲壮情感; 3.背诵这首诗。
【方法指导】合作探究,借助意象理解诗意诗情,默写背诵。
【自主学习】一、知人论世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诗中自称少陵野老,所以人们也称他杜少陵。
杜甫祖籍襄阳,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他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
35岁以前,过着读书漫游的生活。
天宝三年,同李白会于洛阳,成为亲如兄弟的好朋友。
杜甫这时的诗歌风格是豪放的,如《望岳》。
天宝五年,杜甫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由于奸相李林甫把持科考,致使应试人全部落榜。
杜甫在京过着艰苦的生活,也体会到了下层人民的疾苦,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咏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传世名句。
天宝十四年,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唐由兴盛走向衰败的节点。
当时,杜甫被叛军俘虏,押至长安,《月夜》、《春望》就是他这是的作品。
杜甫从叛军中逃出,逃到凤翔投奔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所以人们也称杜甫为杜拾遗。
后被贬至华州,在往返途中写出了不朽诗作“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后来杜甫漂泊到四川,在节度使严武幕府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这时他生活比较安定,《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等便是此时的作品。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杜甫离开四川,准备回乡,辗转两湖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最后死在投靠朋友途中的一条小船上2.本诗的写作背景:《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
安史之乱虽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到夔州。
《登高》导学案附高考诗歌鉴赏及语言运用详细答案
![《登高》导学案附高考诗歌鉴赏及语言运用详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f188a669eae009591becdb.png)
《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高一语文备课组王红菊[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方法]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知识链接]1、关于整理: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2、关于作品:《杜甫诗三首》都是整理流寓夔州时所作,都作于秋天,都是律诗。
其中《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沉郁厚重。
《咏怀古迹(其三)》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
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这三首诗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
3、近体诗知识(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登高》 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登高》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4ba248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13.png)
第三单元8.2 登高学案1.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的深沉苦痛和忧思;3.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胸怀。
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诗歌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
二、导学基础知识1、历史背景《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作者简介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字词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四、学习课文(一)前两联1.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2.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3.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明确: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四句八景,语言凝练2.情感:悲凉、悲壮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明确: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明确: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登高》教案(优秀8篇)
![《登高》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e42a47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d3.png)
《登高》教案(优秀8篇)《登高》教案篇一近体诗八首》《山居秋螟》《越中览古》《登高》教学目的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物点。
3.学习诗人的精妙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一讨论一质疑一答难一领悟。
媒体设计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今天我们选读三首唐诗。
二、解题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今天我们学习《山居秋螟》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怀古》是绝句。
三、研习课文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解说: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要想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神韵,首先要从最浅层的字面上把握每句诗的意思。
朗读是有声的语言艺术,它能展现诗歌中的画面。
)2.具体研习①学习《山居秋螟》。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背诵全诗,积累古典文学知识。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知识导学】
1.背景补充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
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
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
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2.联系解题
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猿啸()渚清()霜鬓()潦倒()浊酒()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万里悲秋常作
客()()
③潦倒新停浊酒杯()④艰难苦恨繁霜
鬓()()
【文本解读】
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⑵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3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2)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2)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当堂训练】
登高
杜甫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_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_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写法.
2.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声态,"滚滚"写出了
________________的豪迈气势,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____,感情更加
_______________.
3.从表达方式看,全诗前半部分侧重______________,后半部分侧重_________.
附:杜甫名句积累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
4、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7、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8、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
9、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 10、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咏怀古迹五首》 1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 1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抒怀》
1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14、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二首(其一)》
1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6、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17、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化卿》
1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9、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0、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21、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 2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蜀相》 2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