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研究

合集下载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理想模式研究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理想模式研究
2 0 1 3年
6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J u n e 2 0 1 3
Vo 1 . 2 4 NO . 3
第2 4 卷 第 3 期
J o u r n a l o f Ac a d e my o f Eq u i p me n t
军 民融合 式 装 备保 障理 想 模 式 研 究
Re s ea r c h o n P er f ec t Mo d e f o r Ci vi l — mi l i t ar y I n t e g r a t i o n Eq ui p men t Su pp or t
XI A0 Z h e n h u a , LU B i n , YAO We i z h a o
和 客观 要求 , 也是 装备保 障体 制 改革和 补充 军 民结合 、 寓军 于 民的武器装 备科 研 生产
体 系的重要 内容 。从 军 民融合 式装备保 障结 构 性 问题 出发 , 描 述 了军 民融合 式装 备
保 障模 式 内容 , 在 此 基础上 , 设 计 了军 民融合 式装 备 保 障理 想 模 式 , 包 括 军 民融合 式 装备 保 障参 与主体 、 组织机 构 、 运行机 制 以及 组 织实施 等 内容 。
关 键 词 军 民融合 ; 装 备保 障 ; 理 想模 式 中图分 类 号 E 9 2
文献 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2 0 9 5 — 3 8 2 8 ( 2 0 1 3 ) 0 3 — 0 0 2 2 — 0 5
DOI 1 0 . 3 7 8 3 / j . i s s n . 2 0 9 5 — 3 8 2 8 . 2 0 1 3 . 0 3 . 0 0 6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军队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随着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装备保障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而如何培养更多的专业化、复合型、高素质的装备保障人才,成为了摆在军队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军民融合式培养模式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军民融合式培养模式有利于拓宽装备保障人才的来源渠道。

通过与民用高校、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可以吸收更多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参与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培养,从而扩大人才的来源范围,增加人才储备。

军民融合式培养模式能够提高装备保障人才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军事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主要具备军事理论知识和技能,但对于现代化装备保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

而与民用高校、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的培养模式,可以融合军队和社会的优势资源,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提高人才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军民融合式培养模式能够促进军队装备保障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民用技术的发展往往比军事技术更为迅速,通过军民融合的方式,可以引进民用技术和经验,为军队装备保障领域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也能够将军队的需求和要求传递给民用领域,推动民用科技的发展与应用。

军民融合式培养模式也有助于提升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融合的培养模式下,学员能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人员,并学习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态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军队人员与民用人员的混合培养,也能够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装备保障工作的整体效能和作战能力。

关于装备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现状与思考

关于装备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现状与思考
制定政策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政策 的落实和监督。应建立健全的政策落 实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政策的有效 执行。
03
建立政策协调机制
不同部门之间的政策存在差异,需要 建立政策协调机制,加强沟通协调, 避免政策冲突和资源浪费。
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
推动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在装备保障领域,应推动各类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打破军民分割、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 用。
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装备保障军民融合发展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支 撑。应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既懂军事又 懂民事的复合型人才。
推进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是装备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面 。应推进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建立信息化平台和数据库 ,提高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效率。
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
01
维修保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利用地方的维修保障资源,为军队提 供及时的维修保障服务。
05
03
技术研发
利用地方的优势资源,开展装备保障 技术研发,提高军队的装备保障能力 。
04
生产制造
利用地方的生产制造能力,为军队提 供优质的装备和配件。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工作重点
加强维修保障
利用地方的维修保障资源,加强及时的维 修保障服务,为军队提供更好的服务。
军民融合协同保障模式
在军民一体保障模式的基础上,加强与地方的合作,建立协同机 制,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主要工作内容
政策制度制定
制定促进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政策 和制度,明确各方职责和权益。
02
需求对接
军队与地方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进 行需求对接,明确军队的装备保障需 求和地方的优势资源。

关于后勤与装备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现状与思考

关于后勤与装备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现状与思考

社科研究5作者简介:陈金龙(1986— ),男,汉族,福建龙海人。

主要研究方向:军事后勤。

后勤装备保障是保障我国军事装备的重要力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的装备机制愈加复杂,地方拥有众多掌握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更应继续坚持军民融合战略。

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站在我国军事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军民融合以国家为主导,以广大人民群众为重心,旨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管理体制,实现国防实力的提升。

其二,站在民生的角度上来看,军民融合发展是惠民、利民的优良政策,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后勤与装备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一)思想意识落后,对军民融合认识不足现阶段,某些人员的思想意识较为落后,还未完全接受军民融合的相关理论。

一方面,在部队建设中,由于本位主义思想和利益壁垒,军民一体化后勤与装备保障工作仅仅停留在书面性的文件或口头上,但并没有落实到实处,主动性较小。

另一方面,当前的企业基本都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作为运营目标,倡导军民融合虽然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但由于“民参军”渠道还不够畅通和思想观念制约,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企业效益不高,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二)相关保障体制缺失目前后勤与装备保障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缺乏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等体制机制,让整体调配、深度融合受到严重阻碍。

首先,后勤与装备的日常保障办法不全,像许多装备送至相关企业维修后,时隔许久都没有实际的进展,而且协议的合同当中也没有明确企业违约的管理办法。

其次,后期与装备保障的基础设施存在交叉现象,信息沟通渠道闭塞,导致许多军事资源被平白浪费。

此外,军地之间缺乏一定的后勤与装备保障指挥体制,这样一来,如果发生紧急事故,就无法第一时间获得相关装备,进而使得部队的作战效率大打折扣。

(三)信息交流相对滞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几乎遍布全国各个角落,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信息交流迅速的网络平台。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一、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培养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目前,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培养主要以军队内部的院校为主,通过军事教育和训练来培养装备保障人才。

由于现代装备日益复杂化和高技术化的特点,军队内部的培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对装备保障人才的需求。

1. 缺乏实践经验的培养。

军队内部的培训主要以理论教育和训练为主,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难以培养出具备实践经验的装备保障人才。

2. 缺乏军民融合意识的培养。

由于军队内部的培养方式相对封闭,难以培养出具备军民融合意识和能力的装备保障人才。

3. 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代军事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军队内部的培养方式往往只强调技能培养,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

针对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可以借鉴军民融合的理念,探索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军民融合式培养模式。

1. 加强军事教育与民用教育的结合。

可以通过与民用高校合作,开展军事教育与民用教育的融合培养。

军队内部的装备保障人才可以到民用高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同时民用高校的学生也可以到军队内部接受实践训练,以此促进双方的互补和成长。

2. 加强军事科研与民用科研的结合。

军事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往往需要依赖于民用科研成果,可以通过与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实现军事科研与民用科研的共同发展。

通过共同研发和合作,可以加强装备保障人才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加强实践训练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培养需要依赖于实践训练和实际应用的机会,可以通过与军工企业和部队的合作,提供装备保障实践操作的机会,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经验。

2. 加强装备保障人才的军民融合意识和能力。

通过与民用高校和军工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加强装备保障人才对军民融合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其具备军民融合意识和能力。

3. 推动军队装备保障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军民融合式培养可以促进军队装备保障领域的发展和创新,促进军队装备保障能力的提升。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军事领域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培养模式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军民融合是我国军事发展的重要战略,军民融合式培养可以更好地满足装备保障人才的需求,提高培养质量和效率。

军民融合可以提供更广阔的人才资源。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需要具备综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在军队中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时间。

而通过军民融合式培养,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入优秀的民间专业人才参与军事装备研发和保障工作。

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军队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还可以提高人才的质量和水平。

军民融合可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仅仅依靠军事院校的理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通过军民融合,可以让培养对象参与实际的科研、试验和装备保障工作,真实感受军事装备保障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

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军民融合可以提高装备保障人才的创新能力。

现代军事装备不仅需要具备高水平的维护保障能力,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通过军民融合,可以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参与军事装备保障工作,引入新的技术和思维方式。

这样可以促进装备保障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装备保障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效益。

军民融合可以促进军事装备保障的现代化发展。

军队装备保障的任务十分繁重和复杂,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方式。

通过军民融合,可以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装备保障的效率和水平。

军民融合还可以促进军队装备保障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现军事装备保障的现代化发展。

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及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及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7李志强所在的黎明公司发动机装配厂总装工段,肩负着产品的总成装配任务,对工作质量和工作技能的要求非同一般。

作为“李志强班”班长,李志强激情奉献、攻坚克难、创新工作、率先垂范,为“铸心”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图为李志强)2023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揭晓2024年1月12日,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办公室组织行业有关专家和媒体代表共同审议评选出的2023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正式揭晓。

1、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职工回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国防科技工业发展,2023年多次回信、视察有关团队和单位。

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职工,加快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步伐,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为建设航空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贡献力量。

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哈尔滨工程大学。

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全行业备受鼓舞,为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不断创造佳绩。

2、中国海外维和部队首次列装新型防地雷反伏击车 2023年1月,中国海外维和部队首次列装新型防地雷反伏击车。

新型防地雷反伏击车,对防护、通信电磁干扰、观察等功能进行了改造升级,能够很好应对爆炸袭击,提升巡逻护卫能力。

中国海外维和部队官兵盛赞该装备使生命安全更有保障,执行任务也更有底气。

3、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发布 2023年4月24日,在“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

本次发布的彩色影像图,将为开展火星探测工程和火星科学研究提供质量更好的基础底图。

天问一号任务获取的包括影像图在内的一批科学探测数据,将为人类深入认知火星作出中国贡献。

4、重型燃气轮机“太行110”通过鉴定2023年6月4日,“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在深圳通过产品验证鉴定,标志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10兆瓦级重型燃气轮机通过整机验证,填补了国内该功率等级产品空白。

关于装备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现状与思考

关于装备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现状与思考

THANKS
感谢观看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军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
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
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加大对军民融合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军民融合产业 集群,推动产业升级。
引导企业参与装备保障
鼓励民营企业参与装备保障任务,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 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优势,提高装备保障效率。
推进数字化转型
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通过军民融合,可以加强军事领域 与民用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军民 融合深度发展,形成军民一体化的 新格局。
装备保障军民融合发展历程
01
初步探索阶段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探索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提出 “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
02 03
逐步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军民融合发展的 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军民融合逐步 发展。
深度融合阶段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和 政策支持,推动军民融合向深度融合阶段迈进。在这个阶 段,军事领域与民用领域的界限逐渐模糊,资源共享、优 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
02
CATALOGUE
装备保障军民融合现状分析
政策法规环境
1 2 3
政策法规支持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 ,包括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等方面的优惠政 策。
军民融合法规体系
逐步构建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等为核心的 军民融合法规体系。
标准化建设
加强军民融合标准化建设,推动军民通用标准的 制定和实施,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

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建设研究

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建设研究

( p rme fEq im e ta mma d。Ac d my o up n ,Bejn 01 6,Chn ) De a t nto up n ndCo n a e fEq ime t iig 1 41 ia
Abs r c Eq pme t s pp r o t uc i n o lt r — i i i t gr ton i s e ta a h f r mii ta t ui n u o tc ns r to f miia y— vl n e a i s e s n i lp t o l— c - t r — i i i e a in e e o m e .Thr ug na y i h i r on t to lt r — i i i a y cv l nt gr to d v l p nt o h a l zng on t e prma y c no a i n ofmiia y c v l n— tgai q i e r ton e u pme ts p t he c r n up or ,t o e,e s n i l s e ta ,gu r nt e a d s a a e n ymbo r u la e s mm a ie rz d.The g n r l e e a
m e s r o e f c o t u ton s t m r e o n. a u e f r p r e tc ns r c i ys e a e s td w
Ke y wor s e i m e ts pp t d qu p n u or ;m iia y cv li e r to lt r — i i nt g a i n;c ns r to a k;c o t uc i n t s ons r ton c u t uc i o n

军民融合背景下海军军械装备保障能力研究

军民融合背景下海军军械装备保障能力研究

239中国设备工程C h i n a P l a n t E n g i n e e r i ng中国设备工程 2021.02 (上)近年来,随着海军大发展,海军脚步已从浅海走向深海,海军执行多样化任务和对外交住越来越多,海军装备维修保障任务日益繁重,且难度也有所增加。

1 海军军械装备保障现状1.1 当前海军军械装备保障存在的问题(1)观念老旧,认识不足。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了军民融合的发展战略,设立了相应机构,发布了相关文件,但当前我国军民融合的主要问题是军地部门之间配合不足,老旧思维定式和传统思想观念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自成体系、封闭发展”的保障模式依然占有市场,导致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建设多停留在口头上,“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理念使得重复建设现象频出。

(2)保障体系粗糙,制度建设落后。

海军现行的军械装备保障一般流程见图1所示。

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问题较多,如同批次配置的装备与有些部队的实际情况不适应;当部队需要修理装备时,只能请生产单位派人或将装备返厂修理,以致出现费用高、修理不及时等现象。

此外,由于军用装备的研制与生产多是采用国家军用标准(GJB),而地方单位多采用强制国家标准(GB)、推荐国家标准(GB/T)、国际标准(ISO)、行业标准(JB)等,这导致不少具有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的地方单位难以进入军用装备的维修领域。

(3)重生产轻售后,竞争机制不全。

当前海军军械装备生产单位比较重视装备的研发与生产,但对部队使用装备后的反馈和建意不重视,对装备出现的故障或技术升级不关心。

此外,军械生产单位之间的竞争机制不全,竞争压力不大。

目前,我军大部分武器装备通军民融合背景下海军军械装备保障能力研究王庆江,张建,李恒,盛沛(海军航空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1)摘要:军民融合模式的装备保障已发展成为促进海军军械装备保障能力生成的重要手段。

文中分析了当前海军军械装备保障工作的现状,指出了军民融合发展保障能力的基本思路,研究并提出了加强军民融合背景下海军军械装备保障能力体系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军事装备的不断更新,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传统的军事教育和培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军队开始探索一种军民融合式的培养模式。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是指将军队和民用企业、高等院校等各类社会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培养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一种新型培养模式。

它旨在通过军民融合,实现武器装备保障工作的现代化和专业化,提高军队装备保障战斗力,适应国防和军事现代化的要求。

军民融合式培养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包括联合培训、合作研发、共享资源等。

可以通过联合培训的方式进行。

军队可以与民用企业、高校等单位开展人才培养项目,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享师资力量,并进行互联网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应用,提高培养效果和质量。

可以通过合作研发的方式进行。

军队可以与民用企业开展军事装备研发项目,共同利用各自的技术和资源,提高武器装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可以通过共享资源的方式进行。

军队和民用企业可以共享设备、信息、科研成果等资源,互相学习和借鉴,提高军民装备保障的能力和水平。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军民融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军队可以借鉴民用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提高装备保障管理水平;民用企业可以借鉴军队的严格纪律和高效执行能力,提高装备保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军民融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育和培训体制的束缚,提高培养效果和质量。

军队可以吸收民用企业和高校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科研成果,提高军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民用企业和高校可以借鉴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培养模式,提高人员素质和能力。

军民融合可以推动军队装备保障的创新和发展。

军队可以借鉴民用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反馈机制,提高装备保障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能力;民用企业可以借鉴军队的需求导向和应急救援经验,提高装备保障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美军实施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的主要做法及启示分析

美军实施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的主要做法及启示分析

美军实施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的主要做法及启示分析美军在实施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方面起步早,发展快,并历经多次战争的考验,其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主要做法以法规制度确立军民融合维修保障的法律地位。

美军设立有一些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有关平、战时利用地方资源事务。

如设立联合采购委员会审查和监督战区内有关地方资源利用的合同事务,设置合同事务主管助理代表联合部队司令官处理合同事务,陆军器材部派出计划管理组对《利用地方资源增补军队后勤纲要》实施进行现场管理,设立国防部国防合同管理局在国防部的地方资源合同签订后对其进行管理,对承包商的各项活动进行现场监督,确保承包商圆满履行合同条款。

2.以“全寿命周期合同”管理同步推进军民融合维修保障。

装备维修保障同步建设是从全系统、全寿命保障观点出发,将装备的研制与维修保障资源的研制同步进行,在装备设计之初就考虑装备的维修保障诸要素,并随研制工作的深入,反复分析,综合权衡,使装备与维修保障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匹配。

美军认为,装备从立项论证、研制生产、编配部署、使用维修直至退役报废,各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任何一个阶段的管理不善,都会影响整个装备系统管理的效果。

因此,美军意识到对装备必须贯彻“从摇篮到棺材”的保障模式,即采用“全寿命周期合同”管理方法,实行全寿命周期保障。

这种合同管理方法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谁研制,谁生产,谁保终身维护,及至退役处理”,它不仅能够充分保障装备的战备状态,而且是执行装备可持续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途径。

同时,这种方法也是美军引入社会维修资源的发展趋势所在。

3.以承包商“外包”模式有效落实军民融合维修保障。

近些年来,美军从编制上压缩现役装备保障员额,迫使其开展社会化保障。

关闭或撤销了大量的后方维修基地,将基地部分维修业务,尤其是大修业务,外包给民间力量来完成,而军队的维修重点主要集中在团以下部队的小修和中修等基层维修工作上。

为了弥补因战场装备维修保障摊子缩小而造成的维修保障力量不足,美军除编成内的维修部队外,还十分重视利用地方承包商“外包”,把军队的维修工作以合同的形式承包给生产厂家和其他民间力量完成。

军民融合式车辆装备保障问题研究

军民融合式车辆装备保障问题研究

开 创 国防和 军 队装 备保 障建 设 新 局面 。 现 富 国和 实
强 军相统 一 的重 要举 措 。
体 系 和军 队保 障体 系 , 持 勤 俭 建 军 , 出一 条 中 坚 走
国特 色军 民融 合式发 展路 子 ” 。 1 1 提 高车 辆装 备作 战效 能的 需要 .
目前 , 辆 装 备 已成 为 现 代 化 武 器 系 统 的 有 机 车
K e wor s:e uim e ts p t; e cese ui y d q p n up or v hil q pme ; i i—miia no c l t n; nt cvl ltr i s u ai y o
发展 军 民融 合式 车辆 装 备 保 障 , 化保 障机 制 深 改 革 。 化保 障资 源 配 置 , 建 军 民一 体 化 保 障体 优 构 系, “ 使 市场 ” “ 与 战场 ” 轨 , 现 军地互 利 双赢 , 接 实 是
t n,h r ce si , lme t n o sr c in w y, e r t a a i r r p lin a d i l me t t n i c a a tr t ee n d c n tu t a t o e i l ss o o u s n o i c a o h c b f p o mp e n ai . o
Ga n h ng , e a q n 2 W a a u oYa z a W n Xio i g , ngLiny
( . q im n up rD p r e tMit y rnpr tnU iesyTaj 0 C ia 1 E up e t p o e at n, la a sot i nvrt,in n 0 , hn S t m ir T ao i i 3 11 6

军民融合提高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的几点思考

军民融合提高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的几点思考
目的
提高装备的可靠性、可用性和战备完好性,确保军事任务的 顺利完成。
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的评估
01
02
03
评估指标
维修保障人员的技能水平 、维修设备的先进程度、 维修计划的合理性和维修 成本等。
评估方法
综合评估法、比较分析法 、加权评分法等。
评估意义
了解和掌握装备维修保障 能力现状,找出存在的问 题和不足,为提高装备维 修保障能力提供依据。
04
军民融合对装备维修保障 能力的影响
提高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的途径
建立军民融合的装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修保障体系
01
整合军民资源,将军队装备维修保障体系与地方企业、科研机
构等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加强人才培养
02
培养具有军民融合特色的装备维修保障人才,通过军地合作,
开展联合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人才素质。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军民融合的有效途径,我国军民融合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军民融合存在的问题
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尚未建立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体系,各部 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导致资源浪费和市场混乱。
技术转化困难
军队技术成果转化为民用产品存在一定的困难,缺乏相应的市场 机制和转化平台,导致技术浪费和经济损失。
具体实施措施
建立军民融合雷达维修保障机制,加强军地维修技术人员的合作和交流,推动雷达维修保障的现代化 和高效化。
案例三:某型坦克的维修保障
要点一
军民融合在坦克维修保障中的应 用
坦克作为陆地作战的主要武器,其维修保障能力直接关 系到战斗力的发挥。军民融合可以通过引进民间先进技 术、加强军地合作等方式,提高坦克的维修保障水平。

军事物联网技术在军民融合装备保障中的研究与应用

军事物联网技术在军民融合装备保障中的研究与应用

军事物联网技术在军民融合装备保障中的研究与应用军事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物联网技术与军事装备系统进行连接,实现对装备的远程监控、指挥、控制和数据交换等功能,提高军事装备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实现信息化战争指挥管理。

军民融合装备保障是指将民用装备技术融合到军事装备保障中,提高军事装备的质量、维修效率和使用寿命,同时降低维修成本和维修周期。

军民融合装备保障与军事物联网技术具有紧密的关联,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1.装备远程监控和指挥利用军事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装备的远程监控和指挥,通过互联网将装备的状态信息传输到指挥中心,实现远程监测和操作。

同时,在战场操作中,也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实现远程指挥作战。

这种远程指挥和监控方式,可以实现对军事装备的实时监测和管理,各军兵种之间也能实现联合作战。

2.装备自动运行和维修军事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装备的自动化运行和维修,通过传感器、控制器等装置,实现对装备的实时监测和维修,可以有效减少人工干预,提高装备的使用效率和精度。

同时还可以实现装备的自动化维修和更换,提高军事装备系统的维护效率和降低成本。

3.装备数据管理和分析军事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装备数据的实时管理和分析,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将装备运行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可以帮助现场决策,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战斗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发现装备使用中的潜规则或优化方案,提高装备使用效率和战斗效能。

综上所述,军事物联网技术在军民融合装备保障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军事装备将不断智能化、自动化,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将日益凸显。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发展战略重点问题研究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发展战略重点问题研究
中 图 分 类 号 : 5 E 28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一 1 7 2 1 ) 40 1—4 6 3O 2 ( 0 0 0 —0 00
DOI 0 3 8 /.s n 1 7 1 7 2 1 . 4 0 3 :1 . 7 3 jis . 6 3 0 2 . 0 0 0 . 0
t n he e d,f o t e c a ge o d o o r m h h n fi e l gy,me ha im nd t l nt he de eo c n s a ae ,t v l pme ta e a u e r nts r t gy me s r s a e
2 7 1 0 Tr o s Ch n . 5 2 o p , i a;
3 o a y O e h a e f q ime t o .C mp n n ,t eAc d myo ia C n c n lg , e ig 1 1 6 hn ) j 4
b s d o i i m i t r nt gr to r n yz d,a h i a e i a a u a nt lo hede l — a e n cv l l a y i e a i n a ea al e — i nd t e gu d nc de nd f nd me a ft veop
2 0芷 01
8月
装 备 指 挥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teAc d myo up n o o r a h a e f o Eq ime tC mma d & Te h oo y n c n lg
Au gus t
2 0 01
第 2 卷 第 4 1 期
Ab t c :De eo me tsr tg sa kn fa r n e n n e i n f rs e ilo jc ’ d v l p sr t a v lp n ta e y i i d o ra g me ta d d sg o p ca be tS e eo —

军民融合式后勤装备保障问题研究

军民融合式后勤装备保障问题研究

障 机构 及地 方 应 急 管 理 机 构 建 设 的基 础 范 性和 可控 性 , 要 依 据 市 场 规 律 , 现 划 军地 双 方 科 研 资 源 ,加 强 与 国 家 有 关 还 体
上 , 通 过 职 责 赋 予 的 形 式 , 收 地 方 相 对 民 力 资源 利 用 的激 励 性 ,更 要 着 眼 战 部 门和 地 方政 府 的 沟 通 与 协调 , 了解 掌 或 吸 关 人 员 参 与 ,拓 展 国 防动 员 机 构 关 于 军 时 保 障 的特 点 ,保 证 法律 具 有 强 有 力 的 握地方院校 、 科研 院 所 、 用 企 业 的 科研 民
制 约 军 民 融 合 式 后 勤 装 备 保 障 的 障 碍 因 素 很 多 ,其 中 最 为 突 出 的关 键 因 素 是运 行 机 制 不 顺 。因此 , 军地 体 制 机 制 调
后 勤 装 备 军 民 通 用 性 强 ,军 民两 用 技术 应 用 广 泛 。 期 以来 , 长 出于 保 密 方面 的考 虑 , 队 自主 研 发 后 勤 装 备 , 视 了 军 忽
障 的 统 一 领 导 , 筹 规 划 , 理 分工 。 在 增 加 军 民 融 合 式 后 勤 装 备 保 障 内容 , 统 合 制
要 实 现 后 勤 装 备 保 障 军 民融 合 式 发
充 分调 研 现 有 军 队 动 员 机 构 、社 会 化 保 定 专 门 的 法 律 规 范 , 要 突 出 可 操 作 、 展 , 强 后 勤 装备 研 发 力度 , 既 规 加 必须 统 筹 规
及 风 险规 避 措 施 五 个 方 面 寻 找 突破 口 , 解 军 民融 合 式 后 勤装 备 保 障存 在 的 关 键 问题 。 破 关 键 词 : 民 融 合 ; 勤 装 备 保障 问题 军 后

信息通信装备维修保障军民融合问题研究

信息通信装备维修保障军民融合问题研究

信息通信装备维修保障军民融合问题研究摘要:信息通信装备维修保障军民融合发展,应在转变保障观念、健全保障机制、构建保障平台等方面下功夫,加强维修力量、维修制度和维修资源的军民融合,加快转变通信装备军民融合式维修保障生成模式。

关键词:军民融合信息通信维修保障伴随着装备的更新换代和部队职能任务的拓展,对信息通信装备维修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近年来,我军在信息通信装备维修保障上进行了军民融合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工作机制和保障模式,提高了装备完好率和维修保障效率。

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为此,我们针对此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装备维修保障军民融合面临的新情况目前,信息通信装备军民融合式维修保障在思想认知、保障机制、信息交流等方面,尚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制约因素,影响了军民融合式维修保障的进程、质量和效益。

(一)认识不充分,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当前,军民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但信息通信装备军民融合式维修保障认识还不充分。

首先,由于长期“分阶段建设、分系统管理”影响,形成了军民分立、自成体系、自我保障等观念,“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理念使信息通信装备维修保障设施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造成维修保障经济效益不高;其次,由于新型信息通信装备信技术含量高、系统操作复杂,个别维修人员存在“全靠地方”的思想,只要装备出现故障就找承修单位;再次,个别承保承修单位对军民融合式维修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期望值过高,以为有很高的利益可图,提供给部队的维修板件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价,导致部队维修需求提报不高,实际维修量停留在低层次。

(二)机制不完善,不符合维修保障的需求。

目前,信息通信装备军民融合式维修保障的宏观统筹协调机制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维修人才、技术、设备转化为军队保障能力的进程。

首先,信息通信装备系统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故障模式多样,单纯依靠军队维修保障力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急需引进承制承修单位维修保障力量,进行跨专业融合保障;其次,由于保密和专利技术保护等原因,装备承制单位对于装备图纸、元器件使用方法、重要监测点数据测试方法等核心资料通常都有所保留,同时部队科研成果仅限于军内小范围推广试用,导致军民协同创新不顺畅,造成了科研成果资源浪费;再次,信息通信装备维修器材直供机制尚不完善,基本停留在平时以任务需求为牵引、合同条款为约束,重大任务以上级机关临时下发的文件为依据,随意性大、层次多、效率不高。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军队装备保障人才是军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效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保障人才培养是军队装备保障工作的重要环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军事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对装备保障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军民融合式培养的方式,加强人才储备,提升装备保障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军民融合是指军队和民间在军事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的一种方式。

在装备保障人才培养中,军民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军民融合,可以将人才资源优化整合,充分发挥每个人才的潜能,提升军事装备保障的整体水平。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军队可以引入民间高端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人才培养的进程,提高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同时,对于民间高端技术人才,可以通过军队装备保障的实践机会,为其提供锻炼和成长的平台。

这样既能满足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需求,也能为民间技术人才提供一份事业的机会。

其次,在军民融合中,民间企业可以为军队装备保障提供物资供应、科研合作和技术服务,从而提升装备保障的能力水平。

在此过程中,军队可以通过民间企业学习市场运作和管理经验,为装备保障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最后,通过军民融合,可以促进军队装备保障人才之间的交流,提高他们的协同能力,更好地为军事装备保障服务。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可以通过与民间企业和技术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成长为综合素质更强、能力更强的全方位人才。

二、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在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培养中,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科学的培养体系,可以系统化、规范化地培养出一支高质量的装备保障人才队伍。

首先,应该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学科建设,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体系应该兼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提高人才在装备保障工作中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

其次,应该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研究余高达(少将)所谓“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就是使军队装备保障由自我封闭、自成体系、自我保障,转变为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装备保障体制,实施军民一体的装备保障。

实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我军装备保障的发展方向和必由之路。

实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必要性实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必须充分认识军民融合式保障的必要性,摒弃军队自我保障的传统观念,确立军民融合保障的新理念。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胡主席指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

这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

”胡主席的重要指示,正确揭示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指明了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道路,对装备保障的改革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达国家军队实践探索的成功经验美欧发达国家军队都十分重视建立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制,以及军民结合的装备保障体制。

美军为解决“平时少养兵、战时有兵用”的问题,建立了现役、后备役、合同商三位一体的装备保障力量体系,其中后备役维修保障人员约有19万,供货商对武器装备实施全寿命保障。

国防授权法对战场合同商、后备役保障进行了法律规范,规定地方合同商可承担占基地级维修经费50%的维修任务,在平时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其战时保障任务,战时根据需要紧急应召参加作战装备保障。

海湾战争中,投入战区使用的装备保障力量近70%是地方力量。

伊拉克战争中,占总数约20%的现役保障力量主要承担战场伴随保障任务;而占总数约80%的后备役、合同商保障力量承担了大量的战略、战区级保障任务。

据美军统计,完成相同的装备维修工作,后备役、合同商所需费用仅为现役人员的 1/6。

实践证明,采取军民结合的保障方式,能够压缩军队保障力量规模、节省经费开支,能够明显提高保障效益。

武器装备发展对装备保障的客观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军武器装备的水平加速提升,新型武器装备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

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构造精密、技术构成复杂,维修难度大、要求高,装备保障任务日益加重。

现有军队装备保障力量的素质能力,难以满足装备保障的需要,有些高难度的故障检测和维修已非部队修理人员力所能及,必须依赖科研生产部门的有力支援和直接参与。

因此,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力量的优势,实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武器装备发展对装备保障的客观需要。

提高战时装备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平时与战时装备保障任务差距悬殊,解决平-战快速转换的根本办法,就是动员和使用地方保障力量实施军民结合的保障。

我军目前的装备保障力量编制规模偏小、人员能力偏弱,难以胜任战时骤增的保障任务,必须依赖地方保障力量的强有力支援。

因此,实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弥补军队装备保障力量不足,提高战时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

实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实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受保障对象、保障体制、保障机制、保障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应当认真分析相关因素的现状,准确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创新的新思路。

缺乏高度权威的组织领导体制实行军民融合式保障,要把军队的装备保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要运用社会保障资源为军队提供装备保障。

这就使得装备保障的行为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军队自身的行为转变为国家、军队和地方的整体行为,相应的组织领导职能超出了军队的职能范畴。

军队及其装备机关既无权威也无能力独立组织领导涉及社会诸多部门和领域的装备保障,必须由能够领导调控军地双方的高度权威的机构来统筹组织实施;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这样的组织领导体制,缺乏对军民融合式保障强有力的统一领导、统一筹划、统一立法、统一划分职责和统一监督实施。

因此,必须把军民融合式保障的宏观领导职能上升到国家层面,尽快研究建立国家、美国圣地亚国家实验室在一架退役“波音-737”飞机的驾驶舱里,进行脉冲火花放电(PASD)法诊断飞机配线系统绝缘缺陷的试验。

军队、地方一体的权威性组织领导体制,为军民融合式保障提供坚强的组织领导保证。

缺乏健全顺畅的运行机制实行军民融合式保障,不仅需要高度权威的组织领导体制,而且还需要系列配套、关系顺畅的运行机制。

虽然我军有人民战争的优良传统和人民支援的成功经验,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军队装备保障对地方支援需求的变化,传统的经验做法和现有的运行机制已不能完全适应军民融合式保障的需要,迫切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做保证。

而目前我们还缺乏健全的地方保障力量组织机制、共建机制、动员机制、训练机制、经济机制等,严重制约着军民融合式保障的顺畅运行。

因此,应尽快研究和建立健全系列配套的运行机制,为军民融合式保障的顺畅运行提供可靠的机制保证。

武器装备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新问题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实行军民融合式保障既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高新技术装备专业技术构成复杂,装备保障涉及多种专业技术和多个科研生产单位,实施多专业、多系统、多单位保障的组织协调难度明显增大。

二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利益问题突出,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命令式的组织效能有所降低,建立合理的经济利益分配和价值运行机制,存在着复杂的经济关系和利益矛盾。

三是各种高技术专业力量分散在不同的系统、单位和地区,平时集中组织综合性训练困难,战时动员方式将由过去“属地区域性建制动员”为主,向“按系统多区域多建制动员”为主转变,临时快速抽组的难度明显增大,给动员的组织实施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新要求。

实行军民融合式保障的对策思路建立军民融合式保障的组织领导体制,实现军地双方互动实行军民融合式保障是国家、军队和地方的整体行为,这就必须明确三者的职能定位和相互关系,依照“国家搞调控、军队提需求、地方抓落实”的原则,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建立军政民一体、上下衔接、职责明确、关系顺畅的组织领导体制,形成军地齐抓共管、双方互动的整体合力。

一是国家搞调控。

军民融合式保障是一种国家行为,国家是最高领导者和组织者。

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装备保障体系,必须依靠国家机关的高度权威,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把构建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体系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

国家要统一制定实行军民融合式保障的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和总体规划计划,划分军地双方的组织和保障职责,下达军民融合式保障的重大建设项目和任务,宏观监督调控军民融合式保障的实施。

二是军队提需求。

军队是军民融合式保障的需求者,军队各级机关是军方的组织领导者,保障活动主要表现为军事性行为。

应根据军队建设和装备保障的需要,充分考虑地方保障资源和可能条件,对装备保障需求进行科学论证、提出总体构想,对军民通用保障装备、设施建设、军民储备体系和后备保障力量建设等提出具体的要求。

三是地方抓落实。

实行军民融合式保障的基本依托在地方,地方相关系统、相关单位是装备保障的提供者,地方政府部门是装备保障的组织领导者。

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总体规划及军队装备建设和保障需求,确定参加军民融合保障的具体单位及任务,明确建设的项目和要求,提供优惠条件和政策支持,抓好地方保障力量建设和保障任务的落实。

统筹兼顾军地双方的利益,实现军地双方共赢实行军民融合式保障,提高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国家整体利益的体现,也是军地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

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军地融合式保障,必须统筹兼顾军地双方的利益,无论在政策法规、总体规划还是经费投入上,都应通盘考虑军队的保障需要和地方的经济利益,合理调节、平衡军地双方的权益,确保军地双方共赢。

这既是推进军地融合式保障的内在动力,又是促进其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对于军民通用保障装备、设施建设,应注重军地两用、军民两利。

要将军民通用装备及其保障装备的研制,以及保障设施的建设寓于国家经济建设之中,将军事需求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地方建设项目要贯彻国防要求,并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

一方面,与军队装备保障密切相关的地方建设项目应充分考虑军事需求,明确规范和严格贯彻落实国防要求,为平时对军队提供保障与战时紧急征用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为适应军事需要附加项目所增加的经费投入,应本着国家与企业合理分担的原则,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

二是加强军地协调,部分大中型装备保障设施军地共建、军民兼容。

对涉及军地双方共同需要、功能相通、空间相近的大中型军民通用装备保障设施建设项目,军地双方应加强协调、统筹规划、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平时兼顾双方使用、战时全力保障军队。

这样,可以减少重复建设、节约经费投入、提高利用效益。

对于军民通用装备器材储备,应注重军地共储、军民共用。

这是压缩军队装备储备规模、减少储备经费、加速装备器材周转、提高储备质量和效能的有效途径。

建立军民通用装备储备体系的有效措施:一是科学确定军地储备区分,建立地方储备方案。

应根据装备器材的军民通用程度、战时急需程度、保质期限及地方的储备能力等情况,充分论证、科学确定军地储备的比例,明确地方储备的分管部门及储备的品种、规格、数量,制定具体的地方储备方案和管理规定。

二是合理谋划军地储备布局,建立地方专储体系。

军地有关部门应认真考察地方仓储单位的地理位置、仓储容量和设施条件,结合军队仓库布局和平战时保障需要,按照条件优越、便于保障、利于防护的要求,确定储备布局、选定储备单位,建立满足部队需要的地方专储体系。

三是利用军队装备储备设施,代储部分地方装备器材。

可在保证军队储备需要的前提下,发挥军队仓储设施潜力,为地方代储部分军民通用装备器材,平时由地方调拨周转,战时直接转为军用。

四是实施合同化有偿储备,确保军地双方互利互惠。

应按照法律程序签订储备合同协议,明确平战时履行储备协议的责任义务、方式方法和必要的经济补偿,增强合同协议的约束性,调动储备单位的积极性,确保储备落到实处。

统筹规划现役与后备装备保障力量建设,实现军地协调发展走精兵之路,建立常备与后备相结合的保障力量体系,是世界各国军队的共同做法。

近些年来,我军虽然也加强了装备后备保障力量建设,但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力度。

因此,必须改变重常备、轻后备的倾向,科学统筹常备和后备装备保障力量建设的协调发展。

一要合理确定后备保障力量的适度规模。

应按照“骨干在军、主体在民”的基本思路,认真分析平战时保障需要,合理确定常备和后备保障力量的规模,使两者比例适度、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