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意义教案
高中地理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鲁教版必修1背景情境导入除自转外,地球的公转也不是匀速运动。
因为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最近点和最远点相差约500万千米。
当地球从远日点向近日点运动时,离太阳越来越近,受到的太阳引力逐渐增大,速度加快。
从近日点到远日点运动时,速度则减慢。
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并不垂直;地轴也不稳定,而是在地球轨道面上像陀螺般圆锥形的旋转。
地轴的两端并非始终指向天空某一个方向,如北极点,而是绕这个点不规则地画圆圈。
这种地轴指向的不规则,是地球运动造成的。
另外,地球运动时,地轴在天空划的圆圈并不规整,说明地轴在天空的轨迹根本就不在圆周上移动,而是在圆周内作周期性摆动,摆幅是9″。
所以说,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并不是简单的线速或角速运动,而是许多复杂运动的组合。
如同一个年老体弱的病人,地球一边摇摇摆摆、时快时慢地绕日运动,一边又颤颤巍巍地自己旋转。
地球还随太阳系一起围绕银河系运动,并随银河系在宇宙中飞驰,永不停息。
问题:地球公转的特点及地理意义?教材内容详析知识点一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的特点方向自东向西周期1个恒星年,即365天6时9分10秒速度角速度平均角速度为1°/天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线速度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走出误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其公转轨道近似一个椭圆,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会不断变化着。
把距离太阳最近的点称为近日点,由于距离太阳近,太阳对地球引力大,公转速度大;把距离太阳最远的点称为远日点,由于距离太阳远,太阳对地球引力小,公转速度小。
要注意判断“北半球1月份是冬季,地球距离太阳最远;7月份是盛夏,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个错误观点。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P15页图1—3—3 黄赤交角)①黄赤交角的概念: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叫黄道平面,通过地心与地转垂直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它们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
②黄赤交角的数值: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视为定值。
高中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高中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高中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理课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探索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原理和影响,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的现象。
一、地球的自转A. 概念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其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各个地区相对于太阳而言经历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B. 原理1. 地球的轴线:地球的轴线是指地球假想的一个通过地球两极的直线,它的倾斜度对地球的季节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2. 自转速度:地球的自转速度大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即地球自转一圈所需时间约为24小时。
C. 影响1. 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地球的自转导致了地球上各个地区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
2. 时间的划分:地球的自转决定了我们所使用的标准时间,比如全球统一的格林尼治标准时间(GMT)。
二、地球的公转A. 概念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运动,公转周期为一年。
B. 原理1. 地球轨道的椭圆形状:地球的公转轨道近似为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 公转速度:地球的公转速度大约为每秒约30公里,使得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匀速运动。
C. 影响1. 季节的变化: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季节的交替变化。
2. 时间的分区:地球的公转导致了世界上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和时间分区,比如不同国家的时差。
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两个不同的运动,但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地球上的天气、气候和季节等现象。
自转和公转的交互作用使得地球上各地区具有不同的昼夜时间和季节变化,并影响着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结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原理和影响。
地球的自转使得我们经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而公转导致季节的交替变化。
地球的运动规律对于我们理解和解释地球上的天气、气候和季节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19选择性必修1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包括公转轨道、公转周期和公转方向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公转对地球气候、季节变化的影响,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实际地理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三大要素:轨道、周期和方向,以及这些要素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地球公转的动态空间观念,能够通过实例理解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包括地球公转的动画演示、季节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图等。
2. 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教具,用于课堂上的模拟演示。
3. 收集与地球公转相关的地理现象和实例,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用于课堂讲解和讨论。
4. 准备相关练习题和作业,以巩固学生对地球公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们的反馈和疑惑,通过于课堂讲解和讨论来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这一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地球公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和在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运用实例和案例来生动形象地讲解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昼夜更替的深远影响,同时激发同学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课后,为进一步巩固学生们对地球公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准备相关练习题和作业。
这些练习题应涵盖公转的原理、速度变化、轨道形态等各个方面,既要有基础知识的考察,也要有综合应用能力的检验。
作业的布置要合理,既要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要避免过多的压力。
在学生们完成作业后,教师需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确保学生们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地球公转的知识。
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质量,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会通过一段精心制作的动画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段视频展示地球公转的轨道和周期,配以简明的解说,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公转的动态过程。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新授课)一、课标内容标准课题: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标内容:1. 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二、课标标准解读要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
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1.什么是太阳高度?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是什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是什么?★3.如何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4.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和最小值的区域分别是什么区域?★5.什么是昼弧?什么是夜弧?如何判断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计算昼夜长短时间?★6.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情况及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是怎样的?★7.夏至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情况及纬度变化是怎样的?★8.冬至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情况及纬度变化是怎样的?★9.赤道上昼夜长短的情况如何?★10.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是怎样的?★11.南、北半球寒带的极昼、极夜范围的季节变化规律是怎样的?★12.能熟练掌握某地某日或者某时间段昼夜长短的情况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13.四季更替的原因是什么?四季是如何划分的?三、教学目标预设1.能准确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随纬度和时间的变化,能解释地球上四季五带划分和形成的原因。
2.能正确比较和计算光照图中各点昼长大小3.在光照图中用几何方法推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比较和计算光照图中各点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四、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五、教学难点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六、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过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思考与调整活动内容师生行为“15分钟温故、自学、群学”环节2分钟,新课导入及预习指导[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地理问题,比如以下地理问题1.你观察过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吗?一天之内他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2.放暑假和放寒假时,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吗?3.我国南极科考队为什么选在我国冬半年前往南极考察?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我们先了解一下1、学生可以合作讨论、自由发言。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概念。
六、知识点梳理
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征
-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一周的运动。
-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2. 地球公转的概念和特征
-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运动。
- 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
-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季节的变化和五带的产生。
最后,我将制定改进措施,并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对地球公转的概念掌握不牢固,我将在下一节课中更多地运用图表和模型,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如果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参与度,我将尝试采用更多的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课后作业
1. 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特征。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运动知识,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对自然环境和地球科学感兴趣的学生。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喜欢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学习。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学科的抽象概念和理论较为困惑,需要更多的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
地球公转的意义(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第二节地球公转的意义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地球公转的意义进行讲解。
首先介绍了地球公转的特点:方向、轨道、周期、速度,增强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然后重点阐释了地球公转的意义: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描述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运动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详细介绍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认识地理在生活中的用处。
3.昼夜长短的变化。
分析了昼夜长短的判断以及变化规律。
4.五带与四季的形成。
介绍了五带的形成原因及划分,同时介绍了四季的形成原因以及不同地区四季的划分。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
2.理解黄赤交角以及影响。
3.熟练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提高判读光照图的能力。
4.学会运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5.培养通过日常地理现象探究地理原理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认识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节气及季节变化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综合思维: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黄赤交角、昼夜长短、太阳高度及季节等产生及其影响。
3.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认识区域所在时区及自然地理特点。
4.地理实践力:通过生活体验或户外活动,认识太阳日出日落的方位、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
教学重难点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第1课时【老师】导入:同学们家里是否装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应该怎样安装?为什么?【学生】思考、自由回答【老师】预知知答案,请听下面讲解第一节地球公转的意义(板书)【老师】首先我们一起看看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展示:教学目标【学生】听讲、划重点【老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地球是沿着什么方向公转的吗?首先先请同学们观看地球公转的视频演示,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和轨道形状。
高中地理_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新课标《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一三原“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1.结合图文资料,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2.通过演示,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分析说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
3.通过绘图分析,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4.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比较等,培养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学习重、难点】1.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设计思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以“公转概况——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为线索,以“太阳直射点运动的原因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为重点,层层推进,得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阐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活动探究 知识小结1、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在平面侧视图(右图)中找出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地轴的倾角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往返运动 如果黄赤交角为零,教师演示。
【合作探究1】1、观看视频,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要求:① 注意地轴倾斜的方向始终不变。
② 注意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③ 注意二分二至时,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完成学案活动题:(1)在图中标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写出其具体日期,并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2)在图中标出今天太阳直射点所在大体位置及其移动方向。
引导学生说出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不同地区的太阳直射次数。
独立思考之后,将答案写在导学案上,并进行小组讨论,展示成果学生画好图后,利用投影仪展示教学视频的应用PPT过渡: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从而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案1
第一课时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一天当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既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2、变化规律(1)纬度变化规律展示:“二分二至地球太阳光照图”学生看图思考总结: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总结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直射点距离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例:夏至日,南宁、兴国、上海哪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哪个最小?(2)季节变化规律过渡:我们在夏天的时候特别热,冬天的时候特别冷。
正午太阳高度的太小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获得热量的多少。
请看我们兴国和以下几个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季节有什么变化规律,什么时候达到最大、小值?思考:兴国(26.5°N,115°E)、北京(39°N,116°E)、海口(20°N,110°E)、悉尼(34°S,151°E),正午太阳高度什么时候达到最大值?什么时候最小?发现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有什么规律?引导: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夏至日离太阳直射点最近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
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春秋分时南北半球辐射相当。
总结:通过下列表格,总结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讲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所有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为900。
3、计算H=90°─纬度差|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 例:1、春分日兴国县的正午太阳高度;2、北京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最小值;第二课时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高中地理第1章地球的运动第2节第2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选择性高中选择性地理教案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
2.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2.正午太阳高度: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
3.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1.四季更替(1)成因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2)四季更替①天文四季⎩⎪⎨⎪⎧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 最高的季节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 最低的季节春季和秋季:冬、夏季节的过渡季节②气候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2.五带划分(1)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递减。
(2)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1)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一定昼最长、夜最短。
( ) (2)赤道上总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 ) (3)某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昼最长、夜最短。
( ) (4)我国各地四季更替都很明显。
( )(5)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 ) A .赤道B .赤道及其以北地区C .北回归线D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提示:(1)× 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所在半球一定昼长夜短,但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
只有当太阳直射该地所在半球的回归线时,该地才会昼最长、夜最短。
(2)√赤道上总是昼夜平分,因此总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3)×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其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但并不是昼最长、夜最短。
(4)×我国温带地区的四季更替明显,位于热带的地区则不明显。
(5)D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昼夜长短的变化升降时间也有所差异。
地球公转的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地球公转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了解地球公转的影响,如引力等。
3. 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如赤道日、极昼极夜等。
4.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地图等地理资料。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绕着太阳做旋转运动,这种运动叫做地球公转,也叫太阳系中的行星公转。
地球公转是太阳系中的典型运动,具有重要的地理和科学意义。
2. 地球公转的特点地球公转的轨迹是椭圆形,也称为椭圆轨道。
地球公转的速度越靠近太阳,速度就越快,越远离太阳,速度就越慢。
每公转一周,地球总共走过5844亿公里的路程,公转周期为365.25天。
3. 地球公转的影响地球公转对人类和动物都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最常见的是引力。
地球公转时,地球上的物体受到太阳的引力和地球引力的交合影响,有了重力,所有东西都会有重量。
4. 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有多个方面。
地球公转运动形成了赤道日、极昼极夜等现象。
赤道日指的是赤道附近地区一年中某一天的任何一个时刻,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正上方,日照时间全年最长。
极昼极夜则是指地球上各极地区,在春分点和秋分点各一次,有一天从不显影,这种现象叫做极昼或极夜。
三、教学方法1. 问题导入法老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地球绕着什么做运动?”等问题,帮助学生对地球公转的概念建立起正确的认知。
2. 互动交流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通过多种互动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播放视频、演示模型、提供案例等,帮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理论,同时激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互动交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将学生们的关注点引向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例如:地球绕着什么做运动?太阳系中的行星公转是什么?等问题。
2. 知识讲解分步骤地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影响和规律。
并且在讲解过程中,随时结合实例来让学生感受到地球公转的重要性。
3. 实践操作通过与地图和天文星图等地理资料互动,让学生们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地球公转的重要的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docx
高中地理必修I《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望城县第一中学何清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阳直射点回归移动的规律。
2、分析归纳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并能灵活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图读图,增强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动画演示,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3、通过讨论与合作探究,增强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读图判图活动,培养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讲授为辅。
【教学过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导入』以学生起床时间的变化为切入点,导入新课。
『学生回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规律:『讲授』昼夜长短的变化包含时间和空间变化两个方面。
在光照图昼夜长短的判读。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二分二至时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B夏至口全球的忙长和疋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北半球昼长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有极昼;南半球昼短于 夜,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南极圈内有极昼;赤道上昼夜平分。
A 冬至日全球的壮长和正午太阳庙度角%^冬至日:北半球昼短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内有极夜;南半球昼长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南极圈内有极昼;赤道上昼夜平分。
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归纳总结』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太=丿 66。
34‘ 12时00分-P12时00分光、66。
34,12时00分:;::阳 |~190。
12时00分 12时00分—— I2WOO 分' 12时00分】 12时005J — 12时00分二40*J~~' '丁 潇m4^^^23°26z南极 旷-C 存分H 和秋分13全球的厘泾和正午太阳岛度佈• 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地球公转教案
地球公转教案
【教案】地球公转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2.掌握地球公转的轨迹、周期和原因。
3.理解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让学生回顾一下地球自转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转对日出日落和昼夜交替的影响。
2.呈现:
通过讲解和示意图展示地球公转的定义和特点,重点强调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是椭圆形,且周期为一年。
3.讲解:
解释地球公转的原因,即地球绕太阳公转是由于太阳的引力作用。
4.实验: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利用一个磁铁和一根绳子,在课堂上模拟地球的公转运动,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5.拓展:
让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引导他们讨论地球公
转对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的影响。
6.巩固:
请学生完成一些与地球公转相关的练习题,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总结:
总结地球公转的内容,并强调地球公转是地球上各种气候现象和季节变化的基础。
8.实践:
鼓励学生到户外观察和记录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加深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实验和练习题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教学延伸:
可引导学生开展一些研究活动,如观察不同季节的气温和日照时间变化,进一步探讨地球公转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板书设计:
地球公转
- 椭圆轨迹
- 周期为一年
- 太阳引力的作用
六、反馈和复习:
在下一堂课开头回顾和检查上一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地球公转的知识。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一)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公转的地理意义》【板书题目】,我将从说教材、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我的授课理念和思路。
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必修一开篇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这一节是必修一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本节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根据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及学习能力,特制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本节的教学目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入手,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会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环境观。
知识和技能:(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2)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3)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
过程与方法:运用绘图的方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说重点、难点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节的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节的重、难点。
1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
1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说教法、学法1. 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学案导学法2.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四、说教学过程我主要从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进行设计。
第一步,复习导入复习前面讲过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并展示地球运动动态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一点随直射点的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适当引导学生昼夜长短的变化。
【公开课教学设计】《地球公转地理意义》教案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习内容特征分析】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
本课内容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并列的内容。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因此这节课又是前边所讲内容的继续。
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及其计算方法与应用。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
【学生特征分析】前面学生已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黄赤交角的概念,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但还存在空间感和动态感不强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过程方法:运用地球仪,自制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的地理现象,师生互动讨论、辨析疑点和难点。
情感态度: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及地球仪,学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由黄赤交角说开去,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运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实验演示)演示地球在不同的公转位置上,用激光笔模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让学生初步感知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一.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同时由于受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难点也较多。
学好本节内容将有助于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⑴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等基本概念⑵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⑶理解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二)能力目标:⑴能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状况。
⑵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空间立体思维能力(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三.教学重、难点及依据: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的转变是形成四季、五带的原因,同时又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规律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等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因此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规律又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
1.多媒体演示法。
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我这节课将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这样的一个展现可以生动形象地使学生获得连续、动态、真实的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直观地去认知地球的空间运动,从而能更好地掌握地球运动带来的地理现象,有效突破难点。
2.探究法。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3.归纳推导法。
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1)读图分析法。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掌握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规律,同时能加强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球的公转教案
地球的公转教案一、引言地球的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现象,也是地球日、季节的形成依据。
本教案将介绍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地球的公转现象。
二、地球的公转原理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现象。
地球绕太阳的轨道被称为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5天,即一年。
三、地球的公转带来的影响1. 季节变化: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了不同季节的变化。
当地球绕太阳运动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时,叫做近地点,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较靠近地球的南温带,所以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是冬季。
当地球离太阳最远的位置叫远地点,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稍稍偏向南温带,所以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这样就形成了四季更替的现象。
2. 昼夜变化:地球的公转运动使得地球不同地区的昼夜时间发生变化。
当地球某一地区正对着太阳时,这个地区就是白天;而当地球某一地区背离太阳时,这个地区就是黑夜。
公转使得地球经历一天的时间,从而形成昼夜交替。
3. 时间计量:地球的公转周期365.25天决定了我们通常使用的公历年。
同时,地球的公转运动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时间计量的基础。
例如,我们以地球公转的时间为基准设置了24个时区,可以方便地计算不同地区的时间差。
四、地球公转的实践应用1. 农业活动:地球公转的季节变化直接影响着农业活动。
农民们会根据不同季节的阳光和温度变化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植和养殖方式,以获得最好的产量。
2. 天文观测:地球的公转运动为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提供了观测天体的机会。
地球的公转让不同星座在不同季节中能够观察到,丰富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3. 导航和定位系统:地球的公转运动促成了导航和定位系统的发展。
GPS系统利用地球公转的时间计算出不同位置之间的距离,并帮助人们准确导航。
五、地球公转的启示了解地球的公转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生活的地球,理解季节变化、时间计量的原理,而且还可以应用于农业、天文观测和导航等领域。
高中地理_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1.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标解读】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使用的行为动词是“说明”,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结合实例”,表明课程标准对学生要求不止在书本知识,而是应用从面,因此教学中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学会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地球运动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运动形式,高中阶段我们只研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研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基础是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从而形成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本节课我们只研究其意义的一部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要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2、教材分析本节在讲述地球公转的概况以及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和成因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造成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材共分为三目。
第一目:“地球的公转”。
教材从“太阳节”引入,激发学生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材呈现了地球公转的中心,运动的轨道、方向、周期、速度等基础知识。
第二目:“黄赤交角”。
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相结合,产生了黄赤交角。
教材通过图1-13“黄赤交角”说明了黄赤交角的含义。
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
这一部分知识是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习的基础,尤其重要。
第三目“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经典教案
第四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考点、热点回1、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周期等特征。
2、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念,含义及其影响。
3、理解并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要点释义1、地球公转的特征(1)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2)方向: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3)周期:1恒星年,即365天6时9分10秒。
(4)速度:随公转位置而变化。
①一月初,公转速度最快,近日点,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冬半年。
②七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远日点,太阳直射北半球,南半球冬半年。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黄赤交角(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一般状况(以北半球为例)。
①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②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降低。
②季节变化。
(3)四季更替和五带①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导致太阳辐射既有时间的变化,也有空间的分异。
②三、难点考点、方法探究考点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运动规律见下图。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3.黄赤交角对气候的影响若黄赤交角为零,则太阳始终直射赤道,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就不会形成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4.黄赤交角变化对四季五带的影响若黄赤交角为零,地球上将不存在四季的更替现象,也不会出现五带。
[规律方法]图解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理解几种数据间的关系。
如下图:(1)(2)(3)考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和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三看”:1.昼夜长短状况——看“位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课题】必修模块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题目: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B公转)。
【课标要求及分析】本节课标要求为“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活动要求是“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观察某种天文现象(观测家乡所在地,二分二至日日出、日落时刻和正午太阳高度),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手段把抽象的空间概念落实到示意图中,通过画图、读图、解图让学生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
教学中药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建立空间概念。
【教材及学情分析】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
高中阶段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整堂课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但高一的学生还没有很深厚的立体几何作为基础,教学中通过一些图片、材料和生活中的事例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方法与过程1、通过读图、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二十四节气歌的朗诵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通过绘图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习惯,发现美、欣赏美的情趣,激发对科学和个人内在美追求的志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运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理解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2、能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状况。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教学方法图示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读图“阳光花园”正午太阳变化示意图,思考问题:“阳光花园”一楼在六月份阳光充足,到了一月份阳光怎么就被前排楼房挡住了呢?[讲授新课]:一、地球的公转【提问】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
【提问】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观察】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速度等特点,并试着回答。
【讲述】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
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
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和公转的叠加运动。
【提问】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而成的,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体表现是什么?【活动】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边演示边思考和议论上述问题。
【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表现在时间上:地球公转一周为360°,是一恒星年,相当于地球自转了365日6时9分10秒。
在空间上: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之间有66°34′的倾角,且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由此产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26′。
【活动】要求学生在图上描画出南北回归线,同时画出四条太阳直射光线(用直线箭头来表示)。
观察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光线与南北回归线关系及在一年中如何变化。
【总结】可利用太阳直射光线与南北回归线的关系,确定二分二至日及其他日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空间位置。
【思考】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读图分析】: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夏半年和冬半年昼夜变化关系,这种变化与纬度有什么关系?二至日呢?赤道上呢?【多媒体】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讲述】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所在半球的时段)时昼长于夜;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不在所在半球的时段)时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
自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太阳整日不落,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反之。
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纬度越高,夜长昼越短,其中,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小结】二至日时,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大,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二分日,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小;赤道上无昼夜长短变化,终年昼夜平分。
【承转】综上所述,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什么?(学生答:四季);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什么?(学生答:五带)回答引入问题。
布置作业这节课的作业是,理解消化这节课所讲的内容,然后,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并预习下节课“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内容。
思考:为什么同样阳光灿烂的冬天温度比夏天低。
这是常识,但是你可以用地理知识回答吗?第二课时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能够画图表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2)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了解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能力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生活中的事例引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地球的运动,理解昼夜交替产生和四季的变化,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计算。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启发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对每天升起的太阳都不陌生了,但是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没有发现,在同一个地区每天的正午太阳高度是不一样的。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除了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外,它还可以导致一个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内做周期性的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讲解新课: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白天大于0°,黑夜小于0°。
太阳高度在正午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叫正午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而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问题情境:读“北半球二份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思考a、b、c三副图中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
教师归纳总结:①在图a中,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即23°26´N,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
②在图b中,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即23°26´S,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
③在图c中,太阳直射在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侧递减。
教师讲解: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太阳辐射最弱。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太阳辐射最弱。
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相当。
活动: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
小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会直接影响太阳的辐射强度。
由此可见,昼夜长短年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都会影响一年内地球接收太阳热量的多少,由此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二、四季的划分(1)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在天文上,夏季应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应该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
(2)划分方法——与气候相结合现在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
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小结:季节的划分,对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二十四节气,有些告诉我们季节的更替(如立春);有些告诉人们气候的变化(如小暑);有些对安排农事有指导作用(如惊蛰)。
三、五带的划分同学们,每年一月初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最近,七月初最远,可为什么一月不热七月不冷呢?地球上的冷热不是取决于地球离太阳距离的远近,而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这种变化取决于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
一年中有太阳直射的地区,太阳辐射丰富,划分为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太阳辐射少,划分为寒带;既没有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划分为温带。
五带的划分如下表所示: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形成四季和五带。
四季的划分对农业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五带的划分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课堂作业:1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居民乔迁新居,居住条件和环境显著改善。
(1)房地产开发商在某城市(30°N)建造了两幢商品住宅楼,某户居民买了北楼一层的一套房子,于春节前后住进后发现正午前后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
请问,该房子一年中正午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的时间大约是()A.1个月B3个月C6个月D9个月(2)为避免这种纠纷,房地产开发商在建楼时,应该使北楼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时中年终年都被太阳直射,那么在两幢楼间距不变的情况下,南楼的高度约为()A.20米B.30米C.40米D.50米2.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为24°,下列现象中不会出现的是()A.北极圈的度数为66°B.地球上太阳光直射的范围增大C.地球上出现极昼极夜的天数增加D.地球上温带范围减小【板书设计】:地球的运动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季:3、4、5(1)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夏季:6、7、8(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秋季:9、10、11二、四季更替和五带冬季:12、1、21、四季的划分2、五带的划分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切入到课文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已经具备一些感性认识,本节课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让学生由对现象的了解上升为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本节课的理念是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有助于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