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考点 公基中的哲学小故事
关于哲学的小故事
关于哲学的小故事以下是一些关于哲学的小故事,这些故事蕴含着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1. 阿基米德与王冠:阿基米德通过排水法发现王冠的真假,用科学解决了哲学上的真实与虚假问题。
2.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描述了一个关于认知和真理的故事,指出人类只看到现象的一部分,真理需要深究。
3. 庄子的蝴蝶梦: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但醒来后不确定是人梦到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人,引发了关于认知与真实的思考。
4. 草堂寓言:庄子与惠子辩论,展现了哲学上关于主观与客观、是与非的讨论。
5. 阿尔及尔的拿破仑:一位青年通过模仿成为拿破仑,探讨了存在与本质的问题。
6. 亚里士多德的金中庸:亚里士多德主张中庸之道,认为过多与过少都不是好事。
7. 施洗约翰的手指:约翰用手指天,但弟子只注视手指而非天空,这启发我们不要被形式限制。
8. 卢梭的自然人:卢梭通过“贵族与自然人”的对比,思考人性与社会的关系。
9. 荣格的阴影:荣格描述了人们总是试图避免自己的阴影面,却不知道正是这部分构成了完整的自我。
10. 尼采的超人:尼采提出“超人”的概念,探索人的意志与价值。
11. 伊壁鸠鲁的无畏:伊壁鸠鲁提倡面对死亡无所畏惧,追求心灵的宁静。
12. 禅宗的一叶扁舟:禅宗中一个小和尚用一片树叶渡过河流,探讨了信念与现实的关系。
13. 孟子的性善论:孟子通过“恻隐之心”四个故事,论证了人性本善。
14. 黑格尔的主奴辩证:黑格尔通过主人与奴隶的关系分析自由意志的发展。
15. 庄子的分鱼:庄子与惠施分析了鱼的快乐,探讨了知与行的关系。
16. 西塞罗的国家观:西塞罗通过描述理想国的构想,探讨了政治哲学。
17. 萨特的存在主义:萨特用一个等待别人的故事来阐述存在先于本质。
18. 伽利略的落地试验:伽利略通过从比萨斜塔同时掉落两个不同重量的球,探讨了自然哲学。
19. 狄奥根尼斯与灯笼:狄奥根尼斯手持灯笼在白天寻找“人”,探讨了人性与道德。
20. 苏格拉底的毒酒:苏格拉底选择喝下毒酒,体现了他对于理念与信念的坚持。
哲学小故事及哲理
哲学小故事及哲理在我们的生活中,哲学无处不在。
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决策和行为。
接下来,我将为您讲述几个哲学小故事,并一同探讨其中蕴含的哲理。
故事一:盲人摸象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
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
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萝卜。
”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
“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来。
“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
”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
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嚷:“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
”四个盲人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真正的样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妄下结论。
我们应该以全面、客观的视角去认识事物,避免陷入主观和片面的误区。
每个人所接触到的只是事物的一部分,只有综合众人的观点,才能更接近事物的真相。
故事二:买椟还珠有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打算把它卖出去。
为了能卖个好价钱,他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
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
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
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
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
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
”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看重外表而忽视内在价值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被事物华丽的外表所迷惑,而忽略了其真正的价值。
无论是选择物品还是判断事物,我们都应该注重其本质和内涵,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包装和形式。
哲学小故事(优秀8篇)
哲学小故事〔优秀8篇〕哲学小故事篇一这是伦理学家的问题——你要觉得痛苦,那就怪著名的哲学家 Philippa Foot 提出了它。
这个实验有很多变体,但最早是出现在 Foot 1967 年发表的论文《问题和教条双重影响》中。
假设你在一个铁轨变道闸的控制杆前,远处有一辆失控的火车冲来。
铁轨在你这里一分为二,一边有5个人,一边有1个人。
如果你什么都不做,火车某死5个人,但如果你选择变道,某死一个人,你怎么选。
对于功利主义者来说,杀掉那一个人情有可原。
而康德学派那么认为人不能作为利益的代价,道德的判断不是根据结果,而是动机,他们会提出你不能把那1个人作为另外5个人获救的的代价。
所以,你应该什么都不做。
在这个思想实验的另外一个版本里,没有分叉路,而是多了一个围观的超级大胖子,这个喜欢看煎蛋的胖子的死可以完全挡住火车而救下这5个人,所以,你会不会把胖子推倒铁轨上?这个思想实验揭示了道德判断的复杂性,在杀一个人和看着一群人死之间做抉择——一个永远胶着在我们的法律、行为、科学研究、政治和战争之中的道德问题。
「正义」和「邪恶」永远不是听上去的那么简单。
哲学小故事篇二两个人拖着很重的皮箱到了公交车站等车,年长一点的对年轻的说:“你出汗了,擦擦吧,〞年轻的就用手抹着额头上的汗水,一中年人经过看到了这一幕,从口袋里拿出一包面巾纸递给年轻人说:“给,用这个擦!〞年轻人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中年人:“多少钱?〞中年人说:“不要钱,给你拿去擦汗!〞年轻人仍旧固执的说:“你就说多少钱吧?〞中年人依旧说:“要什么钱,就是送给你擦汗!〞年轻人看了年长一点的人一眼,年长一点的人暗示的摇了摇头,年轻人很干脆的说:“不要!〞中年人上下仔细打量了一下年轻人,又打量了一眼年长一点的人,心里在说“看这两个人也不像是有钱的主,再说了有钱人也不会费这么大的'劲自己拖着这么沉重的包箱,中年人再次把面巾纸递到年轻人的面前:“拿着吧,真的不会要钱的!〞年轻人把脸扭向一边,一副懒得打理的样子摆着手说:“不要,快拿走!:〞中年人有些生气了扭头就走:“不要拉倒,好心当成驴肝肺了!〞没走多远就听着年轻人跟年长一点的说:“真是要了他的那点纸,还定要讹咱多少钱呢!〞那年长一点附和着:“就是,多亏了没要,哪有白给的东西!〞中年人回头站那了好一会,直到那两人上车走了才转回身叹了口气走自己的路了。
(完整)关于哲学原理的小故事
关于哲学原理的小故事相比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而言,形式通常是智慧箴言式。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关于哲学原理的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关于哲学原理的小故事范文1不执着问题的表象,用另外一个角度来冷眼看人生,那麽得失也就不必在短时间内立即判断,因为所有的问题中都潜藏着陷阱和机会。
在日常生活当中,有许多人经常以自己的得失的角度来衡量事情的好与坏,有些人每天都为蝇头小利而乐而忧。
然而,由于人们看到的只是事情的表象,有许多事情其实无法马上判定是福是祸。
得到未必是福,失去也不一定是祸.没有挫折就不会有智慧,没有付出就难以有收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语出自《老子.五十八章》,意思是说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
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
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最能说明祸与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例子莫过于一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寓言故事,它出自于《淮南子.人间训》。
故事中说,靠近中国北方边塞的地方,住着一位老翁。
老翁精通术数,善于算卜过去未来。
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挣脱羁绊,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邻居都来安慰他,但是他心中有数,平静的说:「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几个月后,那匹丢失的马突然又跑回家来了,还领着一匹胡人的骏马一起回来。
邻居们得知,都前来向他家表示祝贺。
老翁无动于衷,坦然道:「这样的事,难道不是祸吗?」老翁家畜养了许多良马,他的儿子生性好武,喜欢骑术。
有一天,他儿子骑着烈马到野外练习骑射,烈马脱缰,把他儿子重重地甩了个仰面朝天,摔断了大腿,成了终身残疾。
邻居们听说后,纷纷前来慰问。
老翁不动声色,澹然说道:「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又过了一年,胡人侵犯边境,大举入塞.四乡八邻的精壮男子都被徵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参战,死伤不可计数.靠近边塞的居民,十室九空,都在战争中丧生。
惟独老翁的儿子因跛脚残疾,没有去打仗。
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残年馀生。
哲学原理简短小故事
哲学原理简短小故事曾经有一个小镇,居民们过着和谐平静的生活。
然而,每天清晨,镇上都会出现一位神秘的老人,他穿着一袭白袍,拄着一根拐杖,不言不语地坐在村口。
人们对他的到来感到好奇,纷纷前来询问他的来意。
老人微笑着说:“我是来传授哲学智慧的。
我的故事有助于你们理解哲学原理。
”于是,人们纷纷聚集在老人的周围。
首先,老人讲述了一则关于道德原则的故事。
故事中,有一位农夫,他种植并售卖着自己的农作物。
一天,他的出产过剩,但他却不愿亏待顾客,于是他决定以更低的价格出售剩余的农作物。
虽然这样会损失一些利润,但农夫坚信道义与利益并不冲突。
通过这个故事,老人告诉人们道德原则的重要性,即在面对困境时,可以通过坚守道义的行为来解决。
接着,老人又分享了一则关于对立原则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两位邻居——一位乐观的织工和一位悲观的农夫。
织工常常看到美好的一面,认为生活充满希望和机会;而农夫则总是抱怨自己的命运,认为生活充满了困难和挫折。
然而,当一场大火烧毁了他们的房屋和农田时,乐观的织工积极面对,开始从零开始重建;而悲观的农夫则选择放弃,导致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通过这个故事,老人告诉人们如何通过对立原则,在困境中保持积极的态度。
最后,老人讲述了一则关于认识原理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位盲人和一只大象的。
盲人们在没有见过大象的情况下,摸到了大象的不同部位。
一个摸到了大象的鼻子,觉得大象像一根绳子;另一个摸到了大象的腿,觉得大象像一根树干。
然而,他们都只了解大象的一部分,却无法全面了解大象的真实形态。
通过这个故事,老人向人们说明了认识原理的重要性,即通过多角度、全面地认知事物,才能获得更准确的认识。
通过这些简短的小故事,老人让人们理解了哲学原理的几个重要方面。
首先,道德原则是我们行为的基础,它指引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正确的道路。
其次,对立原则告诉我们,我们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和结果。
最后,认识原理教导我们,在追寻事实与真理时,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多角度地观察和思考。
哲学小故事及其哲学原理
哲学小故事及其哲学原理从前啊,有一只小猴子,它特别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东西。
有一天,它看到了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掉落在地上,它兴奋极了,立马跑过去把星星捡了起来。
可是这颗星星实在是太烫了,小猴子被烫得龇牙咧嘴,但它就是舍不得放下。
这就好像我们生活中有时候,明知道有些东西可能会让我们受伤,可还是紧紧抓住不放,这是为啥呢?其实啊,这就是人性的一种执念。
还有一只小兔子,它总是很胆小,不敢尝试新的事物。
有一次,大家都去森林深处探险,小兔子心里很害怕,但又不想被大家落下,于是也跟着去了。
结果呢,它在森林里发现了好多它从来没见过的美丽花朵和奇妙景象。
这就好像我们有时候不敢迈出那一步,总觉得会有危险或者困难,可当我们真正鼓起勇气去做了,才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在等着我们,对吧?你说,一只蜗牛慢慢爬呀爬,它想要爬上那高高的葡萄架去吃葡萄。
它爬得那么慢,可它就是不放弃,一天又一天,一点又一点地往上爬。
这是不是很像我们追求梦想的过程呀?虽然可能过程很艰难,很漫长,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总会有收获的那一天。
再想想那只想要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它在被别人嘲笑和欺负的时候,心里得多难受呀。
可是它没有放弃自己,依然努力地生活着,最后真的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
我们不也一样嘛,可能现在的自己不是那么完美,但是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努力去改变,总会变得越来越好的呀!哲学呀,其实就在这些小故事里。
它告诉我们要学会放下执念,要勇敢地去尝试,要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要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好。
生活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
有时候会遇到困难,就像那只小猴子被烫到,或者像那只小兔子一开始的害怕。
但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就像那只蜗牛一样坚持,像丑小鸭一样不放弃自己,我们就能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那颗“星星”,看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美丽“风景”,变成我们想成为的“白天鹅”。
别总是害怕,别总是犹豫,大胆地去生活吧!去体验,去成长,去收获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这就是生活的哲学,简单却又深刻,不是吗?。
哲学原理简短小故事
哲学原理简短小故事
从前,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聪明而有学问的哲学家。
他经常与村
民讨论一些深奥的哲学问题,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活。
有一天,村里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向哲学家请教:“大师,请问什么
是真理?”哲学家微笑着回答说:“真理就像一颗宝石,需要不同的角度
来欣赏。
但每个人看到的角度却有所不同。
”
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个观点,哲学家叫来一个村民,让他拿起一面镜子。
他告诉村民,镜子就是人们对真理的理解。
只有透过镜子的反射,才能看
到真理的一小部分。
随后,哲学家请村民举起镜子,并移动到一个不同的位置。
每个村民
都看到了不同的景象,即使他们当初都看到同一个物体。
然而,每个人对
于真理的理解都是正确的。
通过这个小故事,哲学家告诉村民们,真理是多元且多面的。
每个人
的经历和观点都是宝贵的,因为他们都有可能捕捉到真理的一部分。
最重
要的是要相互尊重和理解,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真理图景。
哲学家的智慧
让村民们明白,真理是不完全的,而是需要借助不同的观点和经验来探索
和理解的。
哲学小故事200字及哲理
哲学小故事200字及哲理
《哲学小故事》
从前,有一位哲学家,他非常聪明,经常思考深邃的哲学问题。
有一天,他走在路上,看见一位老人在树下休息,于是他走过去问:“尊敬的老人,您看起来很累,需要我帮助您吗?”老人微笑着说:“年轻人,我已经年过八旬,虽然走路慢了一些,但我还能自己走。
谢谢你的好意。
”
哲学家听了老人的话,感到很惭愧。
他一直认为自己很聪明,但他却没有想到一个基本的道理:不要把自己的优越感强加给别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会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但我们要学会谦虚和尊重别人。
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欣赏他们,而不是强加自己的优越感给他们。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尊重和包容别人,了解他们的情况和需求,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强加给别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 1 -。
哲学小故事短篇
哲学小故事短篇
---------------------------------------------------------------------- 有一位哲学家,他经常在城市的广场上讲述自己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走过来,对这位哲学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所说的一切都只是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有何关系?”
哲学家微笑着回答道:“好吧,我可以给你讲个小故事。
”
从前有一个村庄,村民们每天都要从山脚下的河边取水,然后再背上山烧饭做菜。
村庄里的一位智者提出了一个建议:为什么不在山顶上挖一个大水井呢?这样大家就不用下山取水了。
村民们听到这个建议后都感到很奇怪,他们问:“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上山烧饭啊!”
智者微笑着说:“是的,你们还是需要上山烧饭,但现在你们不再需要为了取水而下山了。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哲学的价值并不在于直接解决现实问题,而是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思维方式。
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问题,并
启发我们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哲学并非与现实生活相隔离,而是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只顾眼前的问题,而忽略了思考更深层次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通过哲学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超越表面现象,探索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关于哲学的小故事
关于哲学的小故事故事一,孔子的三个学生。
孔子有三个学生,分别是子路、子贡和子言。
有一天,孔子问他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仁吗?”子路说,“仁就是爱人。
”子贡说,“仁就是尊重他人。
”子言说,“仁就是不伤害他人。
”孔子听了他们的回答,摇了摇头说,“你们都说对了,但也都不完全对。
”他告诉他们,仁是一种内心的修养,是一种对待他人的态度,是一种对待自己的态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仁并不是简单的爱、尊重或者不伤害他人,而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态度。
故事二,苏格拉底的智慧。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有一天,有人对苏格拉底说,“你真是个聪明人!”苏格拉底却摇了摇头说,“我并不聪明,我只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告诉人们,人应该谦虚地面对自己的知识,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而不是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很聪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谦逊和不断学习是智慧的真正体现。
故事三,庄子的梦。
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有一篇《庄子·逍遥游》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他做了一个梦。
在梦中,他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飞舞,感到非常快乐。
当他醒来后,他开始思考,“我是庄子做了一个梦,还是蝴蝶做了一个梦呢?”他觉得自己无法分辨梦境和现实,于是得出了“人生如梦”的结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真实和虚幻往往是难以分辨的,我们应该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以上三个小故事,都是关于哲学的思考和探索。
它们告诉我们,哲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学科,而是贴近生活的智慧。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找到属于自己的哲学观。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人生、世界和价值,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哲学小故事及启示左右
哲学小故事及启示左右在人类历史上,哲学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哲学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想。
通过探究哲学的思想和理论,我们可以了解人性、意义和存在的真谛,更好地理解人生。
下面是一些哲学小故事,它们可以启迪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故事一:埃及守门人有个年轻人问过一位埃及守门人,“什么是真理?”埃及守门人答道:“真理是那座山。
”但年轻人并没有回答。
数年后,年轻人再次拜访了这位守门人,并问道:“我一直在寻找真理,但是我找不到它。
我该怎么办?”埃及守门人回答说:“真理是那座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理不是一件容易找到的东西。
我们需要不断追寻,才能找到它。
而且,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我们要有耐心,不要灰心丧气,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要轻易放弃。
故事二:两个和尚有两个和尚从山上下来,路过一个小河。
其中一个和尚看到一个女人在河边失意地哭泣。
他问她发生了什么事情,她回答说她太弱了,无法穿过这条河。
于是,这个和尚帮她穿过河,然后两个和尚继续他们的旅途。
随着时间的推移,另一个和尚越想越生气。
他认为这个和尚的行为是有罪的,因为和尚不应该接近女人。
终于,他发泄了自己的心声,问道:“为什么你要接近那个女人?你不觉得你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吗?”另一个和尚回答说:“我放下了那个女人,你还在拿着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了继续前行,我们必须放下自己内心的仇恨、痛苦、不满和忧虑。
我们不能让过去阻止我们迈向未来。
故事三:老板和小狗有一个老板养了一只小狗。
一天,小狗咬坏了老板最喜欢的鞋子。
老板很生气,痛苦地责备小狗,并惩罚了它。
小狗感到很难过,老板也因自己的行为而感到内疚。
后来,老板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太短暂了,我们不能浪费时间在生气、痛苦和后悔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能沉迷于痛苦和悲伤。
生活太宝贵了,我们应该珍惜它,笑着面对它,享受每个瞬间。
故事四:两只青蛙两只青蛙落入了一个坑里。
一只青蛙无助地哀叹着,它认为自己无法爬出来。
哲学小故事短及感悟
哲学小故事短及感悟在我们的生活中,哲学并非遥不可及的高深学问,而是隐藏在一个个平凡而又生动的小故事之中。
这些小故事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人生的真谛和智慧的光芒。
下面我就给您分享几个这样的小故事,并谈谈从中获得的感悟。
有一天,一只狐狸失足掉到了井里,不论它如何挣扎仍没法爬上去,只好待在那里。
一只公山羊觉得口渴极了,来到这井边,看见狐狸在井下,便问它井水好不好喝。
狐狸觉得机会来了,心中暗喜,马上镇静下来,极力赞美井水好喝,说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并劝山羊赶快下来,与它痛饮。
一心只想喝水的山羊信以为真,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
当它咕咚咕咚痛饮完后,就不得不与狐狸一起共商上井的办法。
狐狸早有准备,它狡猾地说:“我倒有一个方法。
你用前脚扒在井墙上,再把角竖直了,我从你后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来,我们就都得救了。
”公山羊同意了它的提议,狐狸踩着它的后脚,跳到它背上,然后再从角上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
狐狸上去以后,准备独自逃离。
公山羊指责狐狸不信守诺言。
狐狸回过头对公山羊说:“喂,朋友,你的头脑如果像你的胡须那样完美,你就不至于在没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在面对诱惑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盲目冲动。
山羊因为口渴,没有思考清楚就轻易跳下井,结果陷入了困境。
这就提醒我们,在做任何决定之前,都要充分考虑后果,权衡利弊,不能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一位哲学家在海边目睹一艘船遇难,船上的人全部葬身大海。
他便抱怨上帝不公,只为了一个偶尔的过失,就把这么多人的生命都夺走了。
正当他陷入这种苦恼之际,他发现自己被一大群蚂蚁围住了。
原来他正站在一个蚂蚁窝旁边。
这时,有一只蚂蚁爬到他脚上,咬了他一口。
他立刻把这只蚂蚁踩死了。
这时,上帝出现了,他责备哲学家:“你既然能以类似上帝的方式去对待那些可怜的蚂蚁,难道你还没有资格去让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对待人类吗?”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我们往往会对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宽容,却对别人的错误和缺点严苛。
2021年长春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 公基中的哲学小故事
2021年长春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公基中的哲学小故事2021年长春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公基中的哲学小故事2021年长春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公基中的哲学小故事2021年长春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公基中的哲学伴随着2021年事业单位考试时间的提前,相信各位考生正在紧锣密鼓的为迎战做准备。
你,准备好了吗?哲学作为事业单位考试中必考的一重要部分,当然不容忽视也不能忽视。
但是就各位考生的备考情况及学习状况来看,哲学这一部分似乎是很多考生的硬伤,也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
很多考生觉得哲学理论难以理解,哲学题目不好把握。
其实不然,哲学无论怎么考试,都逃脱不了以下两个角度,一是直接考察,针对一些系统化的基础理论知识的考察。
二是间接考察,主要是考察考生对于哲学理论的理解以及将理论运用于现实的能力。
而对于理解类的考试,经常会以一些小故事作为出题背景。
基准1、《坛经》中记述:“时存有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说明慧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就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就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就是运动的主体【答案】d。
解析:无论是风动还是幡动,都亦是物质在运动。
而心动,则认为运动的主体脱离了物质层面变成了精神的运动。
这就属于哲学上的唯心主义了。
故本题答案选d。
基准2、在看完一位顺利的企业家授课后,一些源自企业的学员深感有些沮丧,便反问他:“你谈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晓得,可以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可以那么小呢?”这位企业家提问说道:“那是因为你们仅就是晓得,而我却努力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说明了课堂教学低于理论重新认识,因为课堂教学具备()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轻易现实性【答案】d。
解析:整个题干,最后一句是此题所要考察的知识点所在,最后一句“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强调了“做到”的重要性,不要只停留在“知道”这个层面,要做出来。
2017江西三支一扶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哲学常识中的典故
2017江西三支一扶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哲学常识中的典故在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是很多考生难以把握的地方,也是丢分比较多的地方;很多同学对于谚语和典故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中公教育专家在此主要针对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言语典故做简单地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
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识的主观性。
6、“有志者,事竟成”——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7、“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8、“心外无物”、“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主观唯心主义。
9、“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
10、“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
11、“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12、“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13、“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14、“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
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规律。
15、“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矛盾同一性原理。
16、“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两点论17、“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无相异”等——矛盾特殊性。
中国哲学小故事
中国哲学小故事
以下是两则关于中国哲学的故事:
1. 有一个火鸡和一头牛闲聊,火鸡说:“我希望能飞到树顶,但我没有勇气。
”牛说:“为什么不试试吃一点我的牛粪呢,它们很有营养。
”火鸡吃了些牛粪,发现它给了它足够的力量飞到第一根树枝。
第二天,火鸡吃了更多的牛粪,飞到了第二根树枝。
两个星期后,火鸡骄傲地飞到了树顶。
然而不久,一个农夫看到了它,迅速把它从树上射了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在的力量虽然可以暂时提升我们的能力,但真正的力量来自内心。
2. 乌鸦站在树上整天无所事事。
兔子看见乌鸦,就问:“我能像你一样整天什么事都不用干吗?”乌鸦回答:“当然可以,有什么不可以呢?”于是,兔子在树下的空地上开始休息。
忽然,一只狐狸出现了,它跳起来抓住兔子,把它吞了下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过度安逸可能带来潜在的危险。
哲学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些哲学概念和思想,让我们更好地思考世界和自己。
经典哲学小故事
经典哲学小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哲学并不总是高深莫测的理论,它常常隐藏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中,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启迪着我们的思考。
今天,就让我为您讲述几个这样的经典哲学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盲人摸象”。
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去摸。
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萝卜。
”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来。
“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
”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
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嚷:“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
”四个盲人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真正的样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只凭借片面的了解就匆忙下结论。
我们每个人所接触到的、所了解到的,都只是事物的一部分,就如同盲人摸到的只是大象的某个部位。
如果仅仅根据自己有限的认知去判断整体,必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还有一个故事叫“买椟还珠”。
有一个楚国人,他得到了一颗漂亮的珍珠,为了能卖个好价钱,他特意用名贵的木材做了一个匣子,又用香料把匣子熏得香气扑鼻,还在匣子上镶嵌了许多宝石和美玉。
有个郑国人看到这个匣子非常喜欢,就出高价买了下来。
可没想到,郑国人交过钱后,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了楚国人,只拿着匣子走了。
这个故事常常用来讽刺那些没有眼光,取舍不当的人。
珍珠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华丽的匣子只是外在的装饰。
但郑国人却被外表所迷惑,舍弃了珍珠而选择了匣子。
这让我们反思,在面对各种选择时,我们是否也会因为表面的诱惑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追求虚荣的外在,还是注重内在的实质和价值?再讲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
在古代边塞地区,有一个老翁,他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那里。
邻居们都来安慰他,老翁却平静地说:“这说不定是一件好事呢。
20xx公共基础知识题库_20xx年事业单位招聘公共基础知识备考:刑常考哲学观点及典故
20xx公共基础知识题库_20xx年事业单位招聘公共基础知识备考:刑常考哲学观点及典故事业单位网权威发布20xx年事业单位招聘公共基础知识备考:刑常考哲学观点及典故,更多20xx年事业单位招聘公共基础知识备考相关信息请访问事业单位招聘网。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东汉名将班超,早年曾率兵出击北匈奴贵族,战功显赫,随即与从事郭恂(xun)一起被派遣出使西域。
刚到鄯善国(本为楼兰国,汉昭帝时改为鄯善)时,鄯善国王还款待得十分周到,后来却忽然改变了态度。
班超感到奇怪,猜想这一定是北匈奴派来了使臣从中作梗,鄯善王不知所从的缘故。
于是班超唤来对方侍臣,诈他道:“我听说北匈奴使臣已经来了好几天了,他们现在在哪里?”侍臣一听,十分惶恐,交待了一切。
班超一听,果然不出他所料,便私自把随从来的官兵三十六人全部召到一起喝酒,趁大家酒劲正浓,激发道:“现今大家和我一起都身在异国,本是想立大功,以求发达。
可匈奴使臣来到这里没有几天,鄯善王就不把我们放在眼里里,说不定哪天他会把我们送给匈奴,那我们的身体骨肉可就要被豺狼吞吃了。
大家说该怎么办?”部下们都说:“在这危亡之地,生死都由司马您调遣!”于是,班超提议道:“不进老虎洞,就得不到老虎崽(“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眼下也只有趁夜火攻匈奴使臣大营,使他们不知我们究竟有多少人马,然后趁乱消灭了他们。
这下鄯善王就会吓破了胆,我们的事才能成功。
”大家提出:这事要不要跟从事郭恂商量一下,班超怕郭恂胆小坏事,一口否定。
就这样,班超独自率领三十六人,一举拿下匈奴军营,鄯善国举国震惊。
于是班超和他的部下们一起胜利完成了这次出使任务,与鄯善王和盟而还。
2、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英国贝克莱的名言,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首先,我们说一个东西存在,是依凭什么根据呢?比如我们眼前有一个白色杯子,我说,我看到了一个白色的杯子,因此这个杯子存在。
但是我们要是再深入思考一下,只不过是有一些白色出现在你的视网膜中。
哲学小故事与哲学道理
哲学小故事与哲学道理哲理的小故事虽然结构简短,但是里面蕴含着的哲理却是令人深思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哲学小故事与哲学道理,欢迎大家阅读!哲学小故事与哲学道理篇1一只小鸟飞到南方去过冬。
天很冷,小鸟几乎冻僵了。
于是,飞到一大块空地上,一头牛经过那儿,拉了一堆牛粪在小鸟的身上,冻僵的小鸟躺在粪堆里,觉得很温暖,渐渐苏醒过来,它温暖而舒服的躺着,不久唱起歌来,一只路过的野猫听到声音,走过去看个究竟,循着声音,野猫很快发现了躺在粪堆里的小鸟,把它拽出来吃掉了。
故事哲理:不是每个往你身上拉大粪的人都是你的敌人。
也不是每个把你从粪堆里拉出来的人都是你的朋友,还有,当你躺在粪堆里时,最好把你的嘴闭上。
哲学小故事与哲学道理篇2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
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
(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
)”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故事哲理:管理者平时最好用简单的语言、易懂的言词来传达讯息,而且对于说话的对象、时机要有所掌握,有时过分的修饰反而达不到想要完成的目的。
哲学小故事与哲学道理篇3有一天动物园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
所以它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十公尺加高到二十公尺。
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三十公尺。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公尺。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
“很难说。
”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故事哲理: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只知道有问题,却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和根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公基中的哲学小故事华图教育网整理了2017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公共基础知识模拟题、公共基础知识练习题、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等,希望帮助考生快速顺利的掌握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公基中的哲学小故事
伴随着2017年事业单位考试时间的提前,相信各位考生正在紧锣密鼓的为迎战做准备。
你,准备好了吗?哲学作为事业单位考试中必考的一重要部分,当然不容忽视也不能忽视。
但是就各位考生的备考情况及学习状况来看,哲学这一部分似乎是很多考生的硬伤,也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
很多考生觉得哲学理论难以理解,哲学题目不好把握。
其实不然,哲学无论怎么考试,都逃脱不了以下两个角度,一是直接考察,针对一些系统化的基础理论知识的考察。
二是间接考察,主要是考察考生对于哲学理论的理解以及将理论运用于现实的能力。
而对于理解类的考试,经常会以一些小故事作为出题背景。
例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1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答案】D。
解析:无论是风动还是幡动,都亦是物质在运动。
而心动,则认为运动的主体脱离了物质层面变成了精神的运动。
这就属于哲学上的唯心主义了。
故本题答案选D。
例2、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答案】D。
解析:整个题干,最后一句是此题所要考察的知识点所在,最后一句“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强调了“做到”的重要性,不要只停留在“知道”这个层面,要做出来。
这也是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即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故本题答案选D。
例3、《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
2
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之后,味道好极了。
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加好吃?”回家之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答案】B。
解析:题眼是“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之所以“又苦又咸”是因为“过度”。
这就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故本题答案选B。
从上面的小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题眼”,都有出题人想要考察的哲学原理。
只要细心,你绝对可以。
公共基础知识考题日趋多样化和灵活。
考生们对如何快速掌握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知识点、有效提高考试成绩非常关注!华图教育网从考生备考角度出发,整理了2017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帮助考生快速突破记忆瓶颈,获取考试高分。
原文链接:/2017/0602/1567680.html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