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犯罪行为不仅对自身的成长和未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我们有必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犯罪类型多样化青少年犯罪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盗窃、抢劫等类型,还涉及到网络犯罪、校园暴力、毒品犯罪等新型领域。
2、团伙犯罪增多青少年往往因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形成犯罪团伙,共同作案。
3、犯罪手段暴力化一些青少年在犯罪过程中手段残忍,不计后果,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暴力、过度溺爱或忽视孩子等,都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1)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动辄打骂,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于放纵,缺乏有效的管教,导致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可能使孩子缺乏关爱和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2、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缺失或不当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
(1)学业压力过大过重的学业负担可能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通过逃学、作弊等不良行为来逃避压力,进而发展为犯罪。
(2)校园欺凌现象在学校中,一些学生可能会遭受同学的欺凌,长期处于被欺负的状态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报复心理,从而实施犯罪行为。
(3)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单一一些学校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缺乏应对能力。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1)不良文化的影响网络、影视、游戏等媒体中存在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容易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使其模仿不良行为。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少年犯罪之生物学理论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少年犯罪之生物学理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少年犯罪之生物学理论引言: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严重挑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许多研究领域都致力于寻找影响和解释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因素。
其中,心理学理论对于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背后的动机和因果关系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中的生物学理论,探讨生物因素在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
一、生物学理论概述生物学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受到遗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包括青少年犯罪行为。
生物学理论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因素:遗传和神经生理。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青少年犯罪中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父母的犯罪行为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学研究发现,有些基因与攻击性行为、冲动行为等相关。
例如,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与情绪调控和冲动控制的困难相关,这可能导致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攻击和不适当的行为。
2. 神经生理因素神经生理因素也被认为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神经成熟的不平衡可能导致青少年更容易冲动和缺乏对后果的考虑。
前额叶皮层是情绪调控和决策制定的关键区域,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这一区域的神经成熟相对滞后。
这可能导致青少年在面临冲突时难以做出明智和理性的决策,从而增加了犯罪行为的风险。
二、青少年犯罪与生物学理论的关系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涉及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也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生物学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根源。
1. 遗传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遗传因素在青少年犯罪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父母的犯罪行为对子女的犯罪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例如,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或两方都有犯罪记录,那么子女犯罪的风险就会增加。
这表明基因在青少年犯罪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此外,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和冲动行为。
这些基因与情绪调控和冲动控制的困难有关,这些困难可能使青少年更容易产生犯罪倾向。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类型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类型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探究其原因和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心理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是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和动机的学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类型。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个体如何处理信息和思考的分支学科。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认知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如何对待自己和周围环境。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可能存在自我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即他们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感受。
这种思维模式可能导致他们做出不负责任或危险行为。
二、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人类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分支学科。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群体压力、同伴影响等社会因素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往往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而做出不良行为,因此在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时需要重视同伴关系的作用。
三、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人类如何在生命周期中发展和变化的分支学科。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发展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期是一个情感波动较大、自我认同不稳定的时期,这可能导致他们做出冲动或不负责任的行为。
四、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个体特质和性格如何影响其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分支学科。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人格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特质对于犯罪倾向的影响。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具有冷酷无情、缺乏同情心等人格特质的青少年更容易做出暴力或违法行为。
五、情绪心理学情绪心理学是一种关注情绪如何影响个体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分支学科。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情绪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情绪问题对于犯罪倾向的影响。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经常感到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的青少年更容易做出暴力或违法行为。
六、神经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是一种关注大脑和神经系统如何影响个体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分支学科。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不可忽视,深入了解和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对于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存在哪些问题?1.1 性格与环境因素青少年个性不成熟,不懂得防范意识,缺乏自我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这种对自我控制和自我宣泄的不足可能导致他们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犯罪。
此外,环境因素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环境中的负面影响或家庭中的不和谐与教育不到位可能加重年轻人犯罪的风险。
1.2 生活压力青少年犯罪的另一大原因是生活压力。
现在社会对学生学习的优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学习方面要求逐年加强,这给孩子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从中逃避的做法就是犯罪行为。
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异化的社会文化,也是造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原因。
1.3 犯罪氛围的影响犯罪氛围的强大影响力不可小觑。
社会上的不良信息,如不良电影、网络游戏等,以及犯罪人员的“用力说服”和“暴力煽动”,都会影响年轻人对犯罪的认识。
二、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2.1 改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性格和道德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同时注重对他们进行引导和规范。
家庭成员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作用,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习惯,让他们远离不良信息和犯罪思想。
2.2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对学校的安全和管理问题应加强关注。
学校教育应该以培养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作为根本目标。
同时,加强警示教育和实践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3 政府部门的关注和干预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政府部门还应对青少年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平衡、开放的心态和意识。
三、心理治疗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如何?3.1 心理治疗的意义心理治疗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方法之一,具有多方面的治疗功能。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是对青少年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上具有犯罪责任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旨在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征和影响因素,以便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发现,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1.1 家庭环境:家庭对青少年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中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如果家庭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导,青少年容易产生挫折感和自卑心理,从而倾向于犯罪行为。
1.2 同伴影响: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同伴中存在犯罪行为或者利用青少年进行违法活动的人,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其影响而产生犯罪倾向。
1.3 学校环境:学校是青少年重要的成长环境之一。
学校对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学校环境不良,缺乏规范和秩序,青少年容易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征青少年犯罪具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青少年犯罪特征:2.1 冲动性:青少年因为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冲动性较强。
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2.2 自我认同问题:青少年时期是自我认同建立的关键时期。
如果青少年无法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挫折感,从而对社会产生敌意,表现为犯罪行为。
2.3 社会适应问题:青少年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
如果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可能会选择通过犯罪行为来解决问题。
三、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3.1 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不稳定、自卑、攻击性等。
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的青少年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
A:已满14周岁而未满25周岁B:已满16周岁而未满18周岁C:已满14周岁D:未满25周岁答案:已满14周岁而未满25周岁2、我国当前青少年人犯罪的特点有()A:从犯罪性质看,呈现出暴力化的特点B:从犯罪动机看,具有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的特点C: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D:从年龄上看,呈低龄化的特点答案:从犯罪性质看,呈现出暴力化的特点,从犯罪动机看,具有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的特点,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从年龄上看,呈低龄化的特点3、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个人因素包括()A:青少年盲目模仿性强B:青少年好奇心强C: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薄弱D: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薄弱答案:青少年盲目模仿性强,青少年好奇心强,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薄弱,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薄弱4、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包括()A: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B: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
教育方法不当,诸如溺爱、打骂、放任不管等等,都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C:青少年的年龄D:不良社会环境答案: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
教育方法不当,诸如溺爱、打骂、放任不管等等,都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5、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因素包括()A:教育功能单一化:有的学校片面强化智力教育,忽视思想品德、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重教书轻育人B:有的教师对后进生、双差生的鄙弃和疏于教育易促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C:流失生易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后备军”D:学校教育中缺乏青春期教育,使未成年人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理、神秘感和尝试的欲望,易于接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答案:教育功能单一化:有的学校片面强化智力教育,忽视思想品德、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重教书轻育人,有的教师对后进生、双差生的鄙弃和疏于教育易促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流失生易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后备军”,学校教育中缺乏青春期教育,使未成年人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理、神秘感和尝试的欲望,易于接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第二章1、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始祖的是( )A:亚里士多德B:克劳塞维茨C:《犯罪心理学纲要》的作者埃宾D:柏拉图答案: 《犯罪心理学纲要》的作者埃宾2、“天生犯罪人”理论是谁提出的( )A:龙勃罗梭B:柏拉图C:弗洛伊德D:马斯洛答案:龙勃罗梭3、生物学原因论将心理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的生理因素,认为人之所以犯罪,是由于其生理因素异于常人。
犯罪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学科)(二)2024
犯罪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学科)(二)引言概述: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通过深入探索犯罪者的心理特征、犯罪动机、犯罪心理变化以及犯罪预防等方面的内容,犯罪心理学为犯罪预防、犯罪侦破和犯罪心理矫治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学的五个大点出发,分别介绍其中的小点内容,并最后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进行总结。
正文: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犯罪心理学概念与历史渊源2.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 犯罪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动态4. 个体差异与犯罪心理学研究5. 预防与矫治犯罪的犯罪心理学方法二、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机制1. 犯罪者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2. 青少年犯罪者的发展心理3. 社会心理对犯罪行为的影响4. 犯罪中的动机与冲动行为5. 犯罪者的认知特点与决策过程三、犯罪心理学在犯罪侦破中的应用1. 犯罪心理学与犯罪侦破的基本原理2. 犯罪心理学在嫌疑人心理分析中的应用3. 犯罪心理学在证据分析中的作用4. 量刑决策与犯罪心理学分析5. 心理学预测在犯罪侦破中的应用四、犯罪心理学与犯罪预防1. 犯罪预防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2. 儿童早期干预与预防犯罪3. 社会福利政策与犯罪预防4. 犯罪心理学在学校暴力预防中的应用5. 犯罪心理学在社区犯罪预防中的应用五、犯罪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1. 法医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的结合2. 犯罪心理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3. 犯罪心理学在互联网犯罪中的应用4. 犯罪心理学在恐怖主义研究中的作用5. 犯罪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总结: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在犯罪预防、犯罪侦破和犯罪心理矫治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机制,犯罪心理学为了解和预测犯罪行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未来,犯罪心理学还将与其他学科融合,开展更多的跨学科研究,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犯罪形式和需求。
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学
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学科,对于深入理解青少年犯罪的成因、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是复杂多样的。
首先,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个充满冲突、冷漠或缺乏关爱与指导的家庭,容易让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
例如,如果父母经常争吵、离异或者对孩子过度溺爱、过分严厉,都可能导致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偏差,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学校教育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的重要因素。
学校里的学业压力过大、师生关系紧张、校园欺凌等问题,都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创伤。
有些青少年可能因为成绩不佳而感到自卑,从而寻求在其他不正当的方面来获取成就感;而遭受欺凌的青少年,可能会产生报复心理或者对社会规则产生漠视。
社会环境同样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今,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一些不良内容,如暴力、色情等。
青少年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自控力,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侵蚀,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青少年在犯罪时的心理特点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在犯罪动机方面,他们往往较为冲动和盲目,可能仅仅因为一时的情绪激动或者为了满足某种虚荣心而犯罪。
例如,为了在同伴面前显示自己的“勇敢”或者为了获取一件心仪的物品而盗窃。
在认知方面,青少年往往缺乏对法律和道德的清晰认识,对犯罪行为的后果估计不足。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行为只是“好玩”或者“不会被抓到”,没有意识到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还与他们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
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渴望独立和被认可,但又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应对能力。
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容易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采取极端的行为。
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家庭方面,父母应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犯罪不仅给受害者及其家人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影响了犯罪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生活。
因此深入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本质十分重要。
首先,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状态。
对于青少年来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经常会面临很多困难和矛盾。
同时,家庭,社会和学校也会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少年往往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进而对犯罪的发生产生影响。
其次,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很多青少年犯罪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经济等方面背景。
因此,通过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家庭背景、心理状态和环境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成因,也能更好地防范这类事件的发生。
再者,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有利于加强预防犯罪的工作。
青少年犯罪行为一旦发生,将对社会生产稳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从恢复社会治安、保障社会公共秩序等方面进行预防工作,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最后,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包括对犯罪行为的后果进行分析和研究,这对于制定青少年犯罪处理机制和措施也有很大帮助。
青少年犯罪处理机制不仅仅是要把犯罪者绳之以法,更需要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案,如心理疏导、法律教育等手段。
总之,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需要通过深入调研了解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起因和心理机制,分析犯罪行为的后果,加强预防工作,并为制定适合青少年的犯罪处理机制提供参考。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青少年群体的健康生长,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犯罪心理学第六章青少年犯罪
盗窃汽车和交通犯罪增加 帮伙犯罪突出 粗暴性犯罪增加 低龄化倾向
性犯罪增加 吸毒问题严重 无动机犯罪增多 中等以上家庭子 女犯罪者增加
※ 少年犯罪概况介绍
1989年纽约《联合国青少年犯罪和处 遇及社区参与国际研讨会报告》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正卷入吸毒、偷盗、 破坏财产、卖淫和不计后果的暴力行 为。
需要和欲望;社会没有为少年提供 明确的规范以指导少年的活动。
(一)社会学的研究
2.标签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产生于美国 违法犯罪不是个人行为的固有性质,
继发的犯罪是社会对初次犯罪行为贴 上坏标签的结果。
(一)社会学的研究
3.犯罪副文化理论 从副文化角度说明犯罪行为的一组理
论的总称。 少年犯罪区理论、文化冲突理论、帮
有自然犯罪的倾向,因此,犯罪不需 要解释,而守法或不犯罪才需要解释。 实际上是解释人为什么不犯罪的一种 理论。
(一)社会学的研究
5.社会控制论 人之所以不犯罪,是外在环境教养陶冶和
控制的结果,在社会化中建立的与社会的 联系。
依恋 参与 奉献 信仰
(二)精神病理学和精神分析学 的研究
潜伏性少年犯罪论 母爱剥夺论 父母作用论 家庭紧张论 情绪障碍论 抑制理论
第七章 少年犯罪
一、少年与少年犯罪的概念
少年:在法律上指尚未达到法定成年 年龄的人。各国规定均不相同。
少年犯罪:指达到承担刑事责任年龄 的少年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法律 的、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大多与未 成年犯罪通用。
※ 少年犯罪概况介绍
1960年,在伦敦召开“联合国第二次防止 犯罪与罪犯处遇会议”
三、少年犯的心理因素类型
神经与学习障碍者 社会缺陷与退却性 精神症犯罪少年 未社会化攻击型的犯罪少年 逃走型犯罪少年 犯罪帮派少年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PPT课件精选全文
2024年8月27日
13
11
三、预防犯罪口诀
❖ 6、打架斗殴致伤残,一判就是七八年。 ❖ 孙某,17岁,旷课,不知道学习为什么,打
工修车,学驾照不想学,父母农民,要求不 严,买刀好玩,失手扎到身后同伙心脏致死, 8年刑。
2024年8月27日
12
结束语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胡锦涛访美期间送给芝 加哥佩顿中学学生们三句话:“第一句话,知识是 开启未来的钥匙。第二句话,语言是沟通和交流的 桥梁。第三句话,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世界的希 望。”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 的长远利益,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 年大计。所以,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 的任务,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大家一起积极努力,齐抓共管,我们才能还孩 子们一方净土,还祖国未来一个美好的希望!
❖ 2、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不健康的图书、报纸、音像出 版物、不良网站和网络信息,宣传着封建迷信、凶杀暴力、 淫秽色情的内容,这些低级、暴力、庸俗的文化侵蚀了青少 年的思想。
2024年8月27日
8
三、预防犯罪口诀
❖ 1、待业青年到处漂,这种朋友不可交; ❖ 李某,17岁, 小学, 酒店配菜, 天天一起
学,在自己家伙同他人轮奸打工女,判刑6年半。 ❖ 2、暴力性犯罪,大要案多,社会危害性极大。马
加爵,巴西杀30人少女。 ❖ 3、文化素质低,农民、无业人员占很大比例 ❖ 4、团伙犯罪案件较多。
2024年8月27日
3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 5、闲散人员和外来人口流窜作案较多。 ❖ 梁某,17岁, 初中, 盗窃,6年,福建打工做鞋底,
❖ 4、家长示范效应。有的家长整天吃喝玩乐,作风不正,行 为放荡,违法犯罪,孩子耳濡目染,养成不良习惯。
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思考
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思考孩子们,青少年,是社会未来的栋梁,它们负责实现我们的梦想。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周期,社会上的不公正、腐败以及暴力等现象也有可能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而青少年犯罪现象也受到了相应的关注,由此引发了人们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探讨,以探究青少年犯罪行为中背后的心理因素。
一般来说,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展开。
首先,青少年本身的特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需要研究青少年的生理特征和心理发展特征,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的心理特点。
其次,要充分考虑社会、家庭等外在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动态观察外部环境如何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
此外,还要考虑犯罪行为中可能存在的非正常心理因素,如性格和情绪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心理异常状态,如精神分裂症等。
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大致可以分为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以及定性研究等。
采取实验性研究,可以通过构建犯罪心理实验环境来进行实验性测试,以了解青少年的行为特征,以及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有助于揭示青少年犯罪的内在原因和潜在机制。
实验性研究可以有效地探究并解释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影响。
观察法对于探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也有重要意义。
观察法可以深入地研究和观察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例如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社会现象,以期更深入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影响。
定性研究是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发展的一种深入的研究。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发展的个性化影响因素,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析访谈、案例研究以及解释性研究等方法,探究青少年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模式变化。
总之,针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学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研究,以期获得更详实的知识。
既可以从青少年本身的特点、社会环境以及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又要采取多种方法,如实验性研究、观察法以及定性研究等,集合多个视角,以期以更完整和全面的知识去分析和解释青少年犯罪。
犯罪心理学5:青少年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JUVENILE DELINQUENCY2青少年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概述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青少年犯罪动机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研究犯罪预防与少年司法青少年犯罪概述概念:少年犯罪/少年越轨/少年非行/未成年犯罪人心理学标准:12-18YEARS ;法学标准: <14 14-16YEARS >16YEARS / 14-18中国少年犯罪人概况:1991:33000/6100万 2000:41000/8000万2002:50030 2003:58870 2004:70086 /11000万2008:88891 2010:68193 2014: 504154国内青少年犯罪现状: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罪犯情况(1997-2014)国家统计局2015年统计年鉴2016 :刑事罪犯156万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罪犯情况(1997-2014)199212 208076 221153 220981 253466 217909 231715 248834 285801 303631 316298 322061 302023 287978 282429 282990 265439 249576 526312 528301 602380 639814 746328 701858 742261 764441842545 889042 931745 1007304 996666 1006420 1050747 1173406 1157784 1183784 37.9 39.436.734.534 31 31.2 32.6 33.9 34.2 33.9 32 30.3 28.6 26.9 24.122 21.1 0510152025303540450200000400000600000800000100000012000001400000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 年份 青少年罪犯总数 总数 青少年罪犯比重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青少年罪犯情况(1997-2014) 199,212.00 208,076.00 221,153.00 220,981.00 253,466.00 217,909.00 231,715.00 248,834.00 285,801.00 303,631.00 316,298.00 322,061.00 302,023.00 287,978.00 282,429.00 282,990.00 265,439.00 249,576.00 30446 33612 40014 41709 49883 50030 58870 70086 82692 83697 87506 88891 77604 68193 67280 63728 55817 50415 168766 174464 181139 179272 203582 167879172854 178748 203109 219934 228792 233170 224419 219785 215149 219208 209622 199161 0.15 0.16 0.18 0.19 0.20 0.23 0.25 0.28 0.29 0.28 0.28 0.28 0.26 0.24 0.24 0.23 0.21 0.20 0.85 0.84 0.82 0.81 0.80 0.77 0.75 0.72 0.71 0.72 0.72 0.72 0.74 0.76 0.76 0.77 0.79 0.80 0.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00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青少年罪犯总数 不满18岁 18-25岁 不满18岁罪犯比重 18-25罪犯比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第三款:对未成年犯应当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执行刑罚。
运用犯罪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运用犯罪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心理分析社会分析青少年犯罪预防一、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现状和特点从近几年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
主要是团伙盗窃、抢劫等案件,团伙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的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集团,基于共同的故意,共同实施某一犯罪的案件,如团伙盗窃案件,被告人中有的望风,有的实施作案,有的负责联系销赃,所得赃物销售后,得到的赃款共用。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青少年犯罪向暴力型犯罪转化。
主要表现在实施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案件,有的手段极其残忍。
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达到方向发展。
犯罪年龄低龄化,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
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
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一)、主观因素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诸因素都处于“变化活跃期”也可以说是“热变化”状态,加上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景”都很难有正确的把握,这样只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冲动”或者是“颓废”两种极端心态。
具体表现为:1.未成年人身心矛盾(1)精力过剩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日常学习生活之余仍有大量过剩的精力和体力,但是由于他们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控制过剩精力的能力。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一)2024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一)引言概述: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理解和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因素对于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主要因素,以期增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正文内容:
1. 青少年犯罪与发展阶段:
- 犯罪行为的发展与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有关。
- 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的不成熟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选择和执行。
2. 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
- 社会环境中的暴力和犯罪行为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
- 家庭环境中缺乏监督和支持对青少年犯罪有重要影响。
3. 心理健康问题和犯罪行为:
-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 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调节困难和攻击性行为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倾向。
4. 社会认同和同伴关系:
- 青少年寻求社会认同和同伴关系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 同伴间的不良影响可能导致青少年加入犯罪团伙或采取犯罪行为。
5. 预防和干预:
- 早期干预和预防措施对遏制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 心理健康支持和社会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减少犯罪倾向。
总结: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探究了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
青少年犯罪与发展阶段、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心理健康问题、社会认同和同伴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来减少青少年犯罪。
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应关注如何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和社会教育,以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和减少犯罪行为。
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见面课答案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见面课答案见面课:家庭职能及其对青少年保护与犯罪预防的影响1、问题:家庭对于青少年的职能,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
例如,可以分为物质抚养和精神抚养(心理抚养);也可以分为经济保障、教育训导、人格塑造、精神支柱、稳定情绪、角色认同等。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2、问题:根据2019年《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让家庭成员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3、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4、问题: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有哪些?选项:A:缺陷家庭B:不和睦的家庭C:匮乏家庭D:父母的行为不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答案: 【缺陷家庭;不和睦的家庭;匮乏家庭;父母的行为不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5、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生而无爱,只养不教,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
这属于什么样的家庭?选项:A:失和型家庭B:溺爱型家庭C:打骂型家庭D:放任型家庭答案: 【放任型家庭】见面课: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的心理分析与对策建议1、问题:青少年犯罪被称为世界三大害之一。
守护青春,预防青少年犯罪和被害,是全社会的责任。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2、问题:校园欺凌是孩子之间的事,应该完全由孩子自己解决,家长、老师出面会使事情复杂化。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3、问题:治理校园欺凌要靠“法治”,更靠“善治”。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4、问题: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的,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欺凌事件。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青少年犯罪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关注焦点。
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理论是有效应对和预防此类问题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一些重要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旨在提供深入了解和思考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视角。
1.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描述了人类学习和采纳行为的方式。
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中,该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所形成的。
青少年在社交环境中,尤其是与家庭、同伴和社会中的显著人物互动时,接触到各种正面和负面的行为模式。
若他们接触到的是引导犯罪行为的模式,可能导致他们选择和采纳同样的行为方式。
因此,培养积极和健康的社交环境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至关重要。
2. 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状态的演变。
与青少年犯罪相关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爱里克森的身份成形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青少年期是个体形成自我身份的关键阶段。
如果青少年无法建立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他们可能陷入迷失、逆反心理等困境,从而增加犯罪风险。
因此,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身份认同非常重要。
3. 自控理论自控理论是指个体通过掌控和调节自身的行为来实现个人目标。
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中,自控力不足被认为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关键因素。
青少年通常较难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对具有短期满足感的犯罪行为更容易产生兴趣。
因此,提高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培养其远见和长远目标意识,有助于降低犯罪风险。
4. 心理问题与犯罪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与心理问题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犯罪行为的背后可能涉及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情绪障碍、人际关系问题、自尊心问题等。
这些问题会导致青少年寻求不良行为作为解决途径,从而加剧他们的犯罪倾向。
因此,及时发现和解决青少年身上的心理问题,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
结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提供了洞察青少年犯罪背后心理机制的视角。
社会学习理论提醒我们注意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心理发展理论强调了在青少年期培养积极自我认同感的重要性,自控理论提醒我们关注青少年自身能力的培养,心理问题与犯罪理论则要求我们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及时识别与干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简述 青少年犯罪的特征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简述
(一)定义
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刑 事法学的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 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 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 的行为。它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 的年龄14岁为起点。
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 情境性 戏谑性 冲动性 反复性
第三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成因
家庭因素
自身因素
社会因素
(一)家庭因素
1、基因遗传
基因突变
犯罪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
2、溺爱
父母在物质生活上不断 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 是袒护孩子,给孩子造 成娇生惯养,唯我独尊 的思想,这些青少年任 性、骄傲,以自我为中 心,利已思想严重,一 旦生活发生波折,易采 取极端的手段,对抗社 会。
3、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人化 、暴力化 4、青少年犯罪手段愈来愈 “智能化”、“高科技化 ”
(二)心理特征
1、认识特点
认识能力低下,缺乏判断力与辨别力 认识上的片面性、主观性 认识上的情绪性
“江湖义气” “人天生是自私的“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不撒谎办不成大事” “今朝有酒今朝醉”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铺路无尸骸”
PS2被控引诱青少年犯罪
根据英国媒体的报导, 日前发生于英国的 17 岁少年残杀 14 岁友人 的犯罪事件中,由于犯 人供称是受到 Rocksta r Games 于 PS2 上所 发行的动作游戏《Manh unt》所影响而引发杀 人念头。
(三)学校教育因素
教育功能单一化。很多学校片面强化智力教育,忽视思想 品德、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只教书不育人。 教师对后进生、双差生的鄙弃和疏于教育促使他们走上违 法犯罪的道路。 流失生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后备军”。 学校教育中缺乏青春期教育,使未成年人对性有一种好奇 心理、神秘感和尝试的欲望,易于接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 响。
第二、坚持预防的原则
坚持预防的原则,就是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的 特点,坚持治本、疏导、突出保护、积极预防的原则。 一方面整顿包围青少年的不良社会环境,消除犯罪产生的 原因。 另一方面,从低年龄开始,对低龄少年的不良行为,进行 限制和处分。
第三、坚持保护的原则
坚持保护原则的依据,也同教育原则和预防原则一样,都 是由于青少年正处在成长阶段,具有强烈的模仿性、可塑 性的鲜明特点。
22岁的刘海洋原系清华大学机电系学生。2002年一二月间,他先后两 次在北京动物园熊山黑熊、棕熊展区,分别将事先准备的氢氧化钠( 俗称“火碱”)溶液、硫酸溶液,向上述展区内的黑熊和棕熊进行投 喂、倾倒,致使3只黑熊、2只棕熊(均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受到不同 程度的损伤。 据刘海洋称,他这样做是为了证实“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强
2月24日,合肥,只因求爱不成,某中学一名17 岁的中学生陶某竟然强行闯入民宅,将汽油泼向一 名16岁的少女,并点起打火机将其烧成重伤,或致 对规则的极难遵守 VS 对欲望的极 难舍弃) 侥幸冒险心理突出
小说《放学后》
(三)行为特征
5、家庭残缺
残缺家庭对青少年的成长有许多不利影响。子女失去家庭 的温暖,感情受到严重创伤,导致性格变异,心理压抑, 甚至离家出走。有研究调查表明,在违法犯罪青少年中, 有30.5%的家庭结构不全。
电影《告白》
(二)自身因素 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 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 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自 我控制能力差, 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法制观念的缺乏, 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 , 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 ,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在规定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教育青少年 职责的同时,必须规定青少年负有义务接 受这种正确的、合法的、必要的教育。 坚持教育原则,在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 过程中要特别强调青少年违法行为与犯罪 案件的处理,应当考虑他们的特点,贯彻 教育、挽救和改造的方针,以及“教育为 主,处罚为辅”的政策,而绝不厌恶、抛 弃他们。
保护原则,就是对青少年要着眼于保护。大致说 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保护青少年健康 成长;一方面对于违法犯罪的青少年的处罚,应 当与成年人有所区别。
第四、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原则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的 一项基本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指,单纯依靠少年 司法制度的力量难以达到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 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效果。因此,在少年司 法的全过程中都应当注意发动和运用各种可能的 资源,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共同参与预防和治 理青少年犯罪的工作。
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 被告人药家鑫驾车从西安长 安送完女朋友返回西安,当 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外 西北角学府大道时,撞上前 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 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 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 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 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转身 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上前 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 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已经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16周岁的不予刑事处罚的, 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 要时,也可以由改制收容教养。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征
社会学特征 心理特征
行为特征
(一)社会学特征
1、青少年犯罪的集中性和高峰性。其集中性主要表现为 犯罪类型的集中性上(我国青少年犯罪有多种类型,依次 排列是盗窃、抢劫、流氓、伤害、绑架等,其中主要是抢 劫等暴力型犯罪,约占75%左右 ) 2、青少年犯罪的前倾性,即青少年犯罪者年龄小,低龄 化(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增多 )。
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亿学生,其中 违法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万分之 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
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 %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 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 其犯罪危害极大。
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 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 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由于发育年龄提 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 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 城市犯罪率高于农村 城市财产犯罪较多,农村暴力犯罪较多。城市再犯、青少年犯罪、 职业犯罪、性犯罪都比农村多;城市人口密集,引发犯罪刺激因素少, 竞争相对激烈,人际冲突多,休闲,娱乐场所多,触发频繁,诱发经 济犯罪;其次,城市传统的社会控制较弱
3、父母行为不良
有的父母有赌博、酗 酒、盗窃、卖淫嫖娼 等不良恶习,给子女 以错误的引导作用, 并刺激他们模仿,在 其心灵中孕育了违法 犯罪的种子。女士带着小
孩来盗窃 新闻现场.flv
4、家庭暴力
有的父母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采取简单 粗暴的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惩罚,造成孩子 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使孩 子在心理上与父母为敌,也形成冷漠缺失人格。
夏季暴力犯罪、过失犯罪高,春季较低;强奸春夏占2/3,(冬季占1 /9)冬季财产犯罪多(传统科学家、社会学家格雷、比利时凯特涅指 出寒冷地区财产犯罪多,气候温和地区人身犯罪率高,称为“犯罪热 定律”)
(三) 我国刑法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有关规定
已经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 责任;
已经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犯 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 投毒、放火、爆炸,应当负刑事责任;
电影《大逃杀》
(三)社会因素
思想自由同时带来社会道德过分多元化的弊端, 社会文娱市场都充斥大量不良思想。
“小丑”
“cosplay犯罪”是指 把自己扮演成连环杀 手的新闻故事或是电 影小说中知名罪犯分 子,再对受害者痛下 杀手。
7月20日,《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 在美国丹佛的首映现场发生枪击事件,目前 至少40人受伤,10人当场死亡。
例如。。。。。
西安8名“90后”为上网将14岁男孩群殴致死
8嫌疑人中有6个未成年,其中的7人关押在高陵县看守所
17岁的贾利(化名) 说他自己没什么法律 意识,打人时没考虑 什么后果 。
7名嫌疑人低头走进高陵县看守所的大门(还有一名嫌疑人因故关押在未 央看守所),涉案的8名嫌疑人中有6个未成年。
”这句话的正确性,所以将黑手伸向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
四、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治理
在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的过程中,应该特别强调 要坚持如下几项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教育的原则
坚持教育的原则是根据青少年特点和青少年犯罪 主客观原因分析提出的一个原则,青少年最主要 的特点是处于成长阶段,知识不多,是非模糊, 可塑性大,正是由于青少年自身这样的特点,决 定了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自卫抵制能力薄弱时期, 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争夺期,是一个需要塑造、 教育、培养、保护的时期。
广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从犯罪 学的角度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 义。有学者认为,它是指6—25岁年龄 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 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 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态势 1、 犯罪数量与犯罪率 我国如今的青少年犯罪较以往,呈现出 如下几个特点:“数量多、危害大、蔓延 快”九个字来概括。
电影《无间道》
2、情绪情感特征
缺乏社会性情感 情绪具有冲动性 情感的浅薄性 自尊与自卑共存性
情感冷酷性
北京外国语大学23岁的学生罗 卡娜因为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与同学 产生矛盾,用水果刀猛刺同学17刀, 致使同学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身穿北京市看守所白色马 甲的罗卡娜在自我辩护时带着哭腔 说:“事已至此,我知道说什么也 无法挽回李春霞的生命,但是请法 官相信,我不远千里考到北京求学, 绝不是为了来当一名阶下囚。因为 我的一时冲动毁了两个年轻人的美 好前程,我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