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观点:10年前卢旺达的百万大屠杀无可避免

合集下载

族群与边界|1994年卢旺达100天种族大屠杀尸横遍野谁之过错?

族群与边界|1994年卢旺达100天种族大屠杀尸横遍野谁之过错?

族群与边界|1994年卢旺达100天种族大屠杀尸横遍野谁之过错?前言:26年前,非洲“千丘之国”的卢旺达发生过一次震惊世界的屠杀惨案,受害者是图西族人,百日内近百名平民遇难,犹如人间地狱。

这场杀戮,可怕的并不仅仅是胡图族举起的刀,还有大多数人是由于熟人的举报与揭发才未能幸免,甚至昔日的邻居就是刽子手之一。

没有人阻止这场杀戮,国际社会无人发声,竞相沉默,而卢旺达曾经的殖民主——比利时,以10名维和士兵遇害为由,也撤走了驻军。

这场杀戮看似是卢旺达内部民族矛盾,其实祸根是比利时殖民者埋下的,若不是他们强行把胡图族和图西族分出阶层,也不会有后来胡图族和图西族大大小小的冲突和矛盾。

我们先跳过1994年这场屠杀惨案,先从胡图族和图西族的历史由来逐一说起。

胡图族和图西族的历史由来电影《卢旺达饭店》剧照说起胡图族和图西族,其实我觉得要分两个时期来说:卢旺达沦为殖民地前和沦为殖民地后(为什么这么分后面会讲)。

1.卢旺达沦为殖民地前,也就是1884年之前。

卢旺达当时已经存在胡图族和图西族了,还有个特瓦族。

据资料记载,当时的胡图族是由尼罗特人迁入了班图族(最大族群),而图西族的祖先就是班图族,但是据现代的Y染色体的遗传研究,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有血缘关系。

也就是说,不管这两个民族祖先是不是一个,到了后来,他们已经互相融合了。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傻傻分不清。

有人说,当初比利时殖民者可是拿尺子挨个量他们鼻子宽度来区分他们的,这样说并不准确,当时比利时确实有这个举动,但最后也没通过鼻子分出来,这在后面我会写到。

而当时统治卢旺达的是图西族,我个人认为还是图西族更土著的原因,当然这个问题好多人说的不一样。

胡图族主要从事农耕,图西族则以游牧为生。

也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的,没有什么民族矛盾,而且“图西”和“胡图”的称呼应该都来源于之后的殖民者。

(这段没考证,但看资料据历史学家研究,“图西”一词的含义指的是大畜牧主,而“胡图”一词的含义则是指乡下人、行为粗鄙的人,可能基于地位和阶层的描述。

100天100万人被杀——一场打造人间地狱的大屠杀,何以煽动全民参与?

100天100万人被杀——一场打造人间地狱的大屠杀,何以煽动全民参与?

100天100万人被杀——一场打造人间地狱的大屠杀,何以煽动全民参与?经济增长率多年保持7%以上,营商环境名列前茅,政府廉洁度令人称赞,世界首个立法禁用塑料袋的国家,全球最佳旅行目的地之一——你可能不会想到,这竟然是非洲的一个小国:卢旺达。

2016年的时候,财新胡舒立带领团队跑到卢旺达对该国总统进行了专访,主题是卢旺达的重建与新生,探究这些年这个国家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视频来源:财新时间之所以叫重建与新生,是因为就在20多年前,该国发生了一场非洲乃至世界当代史上最血腥、最惨绝人寰的悲剧——卢旺达大屠杀。

在1994年4月6日至7月19日短短100天里,约有80万到100万人被杀(国际社会对遇难人数存在争议: 联合国估计为80万人,卢旺达议会的调查统计是107.1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七分之一。

100天杀100万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天1万人,每分钟至少20人被杀——之所以在数量上恐怖如斯,是因为参与屠杀的不止是军人,大量平民参与其中,这是一个种族对另一个种族的灭绝。

同一个国家的人,为什么一个群体要置另一个群体于死地?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矛盾?普通平民为何会卷入屠杀?平时善良淳朴的农夫和孩子怎么一瞬间就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恶魔?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场人类灾难的始末。

殖民时期卢旺达,位于非洲中东部,面积2.6万平方公里,比海南岛小一些,1994年人口700万,主要有三个种族:胡图族、图西族、和特瓦族,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85%、14%和1%。

矛盾就发生在胡图和图西这两大族之间。

这两个民族其实在各方面十分相近,语言、体格和文化都没有太大不同,其差异主要在于社会阶级——传统上图西族是牛主,而胡图族则为牧牛人,图西族是胡图族的主人,所以长久以来图西族拥有主导地位。

18世纪中期,图西族国王征服了其他民族,集中权力,并制定了反胡图族的政策。

19世纪时国王基加利四世规定图西族可以放弃黄牛来获得特权地位,换取经济和个人服务,同时强迫胡图族为图西族酋长工作,由此导致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的裂缝不断加大。

卢旺达为何发生种族屠杀

卢旺达为何发生种族屠杀

卢旺达为何发生种族屠杀1994年4月,非洲内陆小国卢旺达发生了惨绝人寰的种族屠杀,在3个多月大约100天的时间里,大批无辜平民被杀。

死亡人数至今难以最终确定,有的说50万,有的说80万,有的说100万。

绝大多数被杀害的是图西族。

当大屠杀发生时,曾经有美国政治人物这样问道:“谁是好人?”,意思是说两个相互敌对的族群,哪一个是“好人”。

这个提问一方面显示出美国政治人物的无知,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站在美国的立场,如果是坏人杀好人,美国也许应该管一管,如果是好人杀坏人,美国有必要管吗?虽然这个问题提得很无知,却说明美国人的这种心态是确实存在的。

但是,几十万、上百万平民无辜死亡,用好人坏人来评价,有什么意义?卢旺达大屠杀过去很多年后,对于这一大屠杀的反思并没有结束。

西方媒体和舆论一般都将大屠杀认定为种族仇视的结果,并且自我责备地承认,西方国家,包括联合国,没有及时制止这一屠杀行为。

也有人指责美国在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后,自私自利,不愿承担自己对于国际社会的义务。

而我更倾向于认为,卢旺达大屠杀,是西方近代文明几百年来所有恶果的集中体现。

有人说它是难以避免的,即便美国早早出面制止,也阻止不了大屠杀的发生,最多减缓一点屠杀的程度。

我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西方文明被植入到卢旺达后,卢旺达国内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种文明的危害程度,出现大屠杀的结局,是一味照搬西方文明的必然结果。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是继纳粹大屠杀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种族清洗,两者相距半个世纪。

卢旺达大屠杀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种族矛盾,而这个种族矛盾,完全是西方人一手人为制造的。

早在欧洲人开始大航海后不久,16世纪的时候,卢旺达就有了自己的国家。

那时候,虽然也有图西人、胡图人的称呼,但是,两者并不是不同的民族,他们使用同一种语言,具有共同的信仰。

差别在于胡图人以种地为生,图西人以放牧为生。

事实上,胡图人、图西人的称呼当时类似于“农民”和“牧民”称呼的差别,放牧的图西人如果改为种地了,就被称为胡图人,反之也一样。

卢旺达饭店种族屠中的人性救赎

卢旺达饭店种族屠中的人性救赎

卢旺达饭店种族屠中的人性救赎20世纪90年代,非洲卢旺达饱受种族屠杀的痛苦。

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民众的人性受到了严重考验。

然而,在这场屠杀中,也有一些人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人性救赎。

本文将探讨卢旺达饭店种族屠杀中的人性救赎,并反思人类意识的力量。

卢旺达饭店的种族屠杀令世人震惊。

当时,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整个国家陷入混乱。

1994年4月,种族仇恨引爆了一场使近100万人丧生的屠杀,而在这个过程中,卢旺达饭店成为了一座人间地狱。

然而,在这场灾难中,却有些人以惊人的善意和勇气展现了人性救赎的力量。

保罗·鲁塞贝贝主持的卢旺达饭店成为了800多名逃亡者的庇护所。

这群逃亡者是来自各个种族的人,但在鲁塞贝贝的带领下,他们在这个饭店找到了重生的希望。

鲁塞贝贝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他决定以人性和善意来对待每一位逃亡者。

他说:“即使没有希望,我们也必须坚持下去。

”这样的言论凸显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对人性的信仰。

鲁塞贝贝不光是通过提供住所来帮助逃亡者,他还以自己的方式保护他们的安全。

在不断升级的暴力冲突中,他保持镇定,并与其他组织合作,为饭店中的逃亡者提供必需品和医疗援助。

他的行动不仅挽救了众多人的生命,更传递了一种对人性的希望。

此外,一些普通人也在卢旺达饭店种族屠杀中展现了人性救赎的光辉。

他们并非英雄,但他们的善意和勇气让人感到震撼。

挪威记者达古克通过采访双方冲突的人群,揭示了屠杀的真相。

他的报道向全世界传达了一种正义的声音,唤起了人们对卢旺达饭店灾难的关注。

这样的报道将人性从黑暗中拯救出来,传递给了世界对救赎力量的理解。

在对卢旺达饭店种族屠杀的反思中,我们深深意识到人类意识的力量。

在这场屠杀中,那些拯救生命的人们打破了种族隔离的界限,从而展现了普遍的人性和价值观。

他们的行动提醒着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善良和正义仍然存在,并且可以超越种族、国界和宗教差异。

种族屠杀的记忆永远刻在了卢旺达的历史中。

比南京大屠杀更恐怖的卢旺达大屠杀

比南京大屠杀更恐怖的卢旺达大屠杀

比南京大屠杀更恐怖的卢旺达大屠杀2009-04-30 10:11 来源:新华网科技4月7日是卢旺达种族大屠杀10周年纪念日。

届时卢旺达将举行为期一周的纪念活动,大约20个国家的领导人将被邀请出席。

在人们痛悼那100多万无辜冤魂时,一个愈来愈清晰的事实更令大家惊诧:如果当年介入及时,这场大屠杀其实只需要5000名装备精良、授权明确的联合国部队就能够制止。

1962年卢旺达宣布独立后,胡图族与图西族两部族之间矛盾重重,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成为1994年种族大屠杀的内部原因。

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胡图族人哈比亚利马纳的座机在基加利上空被导弹击落,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该事件成为导火索,在卢旺达全国范围内引发了胡图族人针对图西族人的血腥报复。

在此后3个月里,先后约有100万人被杀,其中绝大部分为图西族人。

2004年3月,在卢旺达大屠杀10周年到来之际,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卢旺达大屠杀1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讲话,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防止卢旺达大屠杀事件重演。

联合国大会还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反思卢旺达大屠杀国际日”,以追思过去,警示未来。

这是1994年4月6日,在距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约50公里的一个难民营里,一名孩子坐在地上哭泣。

在卢旺达尼亚鲁西西难民营里,图西族儿童尼古(中)被交由红十字会照管。

他的双亲及兄妹都在种族大屠杀中丧生。

卢旺达是非洲中部一个仅有800多万人口的内陆小国,国小名微,许多人甚至根本没有听说过它。

然而,10年前,卢旺达一度成为世界各大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1994年4月至7月,这个被称为“千丘之国”的国家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种族灭绝大屠杀,在短短100天里,先后有100万人被杀,成为20世纪的人类悲剧。

在卢旺达大屠杀10周年前夕,记者来到这个曾被鲜血染红的国家。

首都基加利是一座小城,城区分布在7座起伏缓和的山丘上,植物繁多,绿意盎然,颇具田园特色。

卢旺斯大屠杀前因后果

卢旺斯大屠杀前因后果

在卢旺达大屠杀10周年纪念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90年代卢旺达和南联盟所发生的大屠杀是整个人类的耻辱。

1998年克林顿总统曾专门飞抵索马里向受害者家属道歉并宣布援助款项。

从1994 年4月7日开始的100天的大屠杀里有近100万卢旺达人死在弯刀,锄头,棍棒和火器之下,一半多的图西族人口被灭绝,其杀人的速度数倍于当年纳粹用毒气残杀犹太人的速度。

当时联合国驻卢旺达维和部队的指挥官达赖尔将军后来说:只要联合国愿意介入,只要给他5000名精兵就可以阻止这场人类大灾难,然而被索马里人吓破了胆的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数十万卢旺达人的哀号中转身离去。

然而,事实上,只要冷静地思考就可以知道,1994年的那场卢旺达大屠杀不可能被制止。

首先进行武力干涉的联合国决议不可能及时出台,当时策划和执行屠杀任务的卢旺达军人独裁政府本身就是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其支持者如法国和吉布提等也是安理会成员,他们压根就否认有大屠杀的事情;中俄两国向来对联合国使用武力介入别国内政持反对态度;美英两国则由于索马里维和行动的惨败而无力再陷“泥潭”。

所以,等联合国总部的外交家们辩论结束,艰难地达成一致后,大屠杀也就基本结束了,该杀的都杀了,没杀的也逃走了。

在大屠杀后期的6月22日,安理会以10 票对零票(5票弃权)通过决议授权法国组建维和部队进入卢旺达时,卢旺达爱国阵线宣布外国军队为干涉卢内政的侵略者,只要在战区内出现就给予坚决的打击。

事实上,法国维和部队客观上又给予了大屠杀的组织实施者头目逃脱的机会。

再者,联合国的干涉机制阻止不了卢旺达那样全民性的大屠杀。

联合国派维和部队的本意是对都有和平意愿的冲突双方进行隔离和监督,维和士兵没有首先使用武力的权力。

所以,达赖尔将军所等来的联合国命令是:“我们不能同意你所计划的收缴武器行动,因为它明显超越了第872号决议所授予的权限”。

联合国部队,西方军队在第三世界国家不能首先开枪,只能自卫。

那些手持弯刀,棍棒和AK47的卢旺达人在手中的凶器落下前是平民,在凶器落下后也还是平民,维和士兵若要阻止这样的暴行就会造成这样的“平民”的伤亡,这样的平民伤亡就会遭到世界舆论的谴责。

再析卢旺达事件

再析卢旺达事件

再析卢旺达事件作者:颜炳鑫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10期【摘要】:卢旺达胡图人与图西人之间本无绝对的民族之分,而是能彼此渗透的两种身份。

为了分而治之,殖民主义者人为地将两者划定为两个不同的“种族”,一直将图西人作为殖民政府的代理人,从而形成被殖民者与外来殖民者的对立关系;独立后这种“种族”身份意识遗存下来,并成为胡图人动员组织群众的有效工具,最后以“大屠杀运动”的形式虐杀图西族人。

国际社会的漠视实际上纵容了这场恐怖行动,致使人类历史上曾出现如此迅速、如此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屠杀事件。

【关键词】:卢旺达胡图图西一、卢旺达事件的导火索1994年4月7日,一场精心策划、有组织的大屠杀在卢旺达拉开了帷幕,图西族人遭到了灭顶之灾。

即使是神圣的教堂也阻挡不住杀红了眼的刽子手,成河的鲜血、堆积如山的累累白骨使卢旺达成为人间地狱。

卢旺达的哈比亚利马纳总统和布隆迪总统一起乘坐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机场上空被击毁,两位总统双双遇难。

从此,卢旺达爆发了长达4个月的大屠杀和武装冲突。

在短短100多天里,有上万人被杀、上百万人无家可归、上百万万人逃往国外,酿成了世纪罕见的灾难。

这次被害者大多为图西族人,不仅如此,胡图族屠杀者对主张民族和解的本民族同胞同样滥杀。

二、卢旺达事件的根源在19世纪末期,卢旺达尽管仍然存在着胡图人与图西人之间的分野,但这种分野并不带有多少种族的意味,更多的表现为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

总体说来,胡图人与图西人在前殖民时期基本上能够和平相处,双方往来频繁,在经济和文化上日益融合在一起。

殖民者的到来打断了卢旺达自然的历史进程和民族过程。

德国和比利时都对卢旺达实行间接统治,大力扶植图西人,使其充当殖民统治的工具,从而维持并大大强化了图西人占主导的社会体制,胡图人受到德、比殖民者以及图西人的双重压迫。

20 世纪50 年代,民族主义和非殖民化浪潮冲击着非洲大陆,结束殖民统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人口占据优势的胡图人渴望借民族独立,摆脱殖民者和图西人的统治。

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事件」100万人被屠杀,尸横遍野谁之过与尸同行017

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事件」100万人被屠杀,尸横遍野谁之过与尸同行017

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事件」100万人被屠杀,尸横遍野谁之过与尸同行017声明:「与尸同行」系列内容源于网络,绝无任何对尸体不敬之意,旨在满足好奇之心,同时警示各位珍惜生命,过好每个活着的日日夜夜。

“联合国士兵接走了所有的白人,却把黑人难民留给屠刀。

”1994年4月-7月,在中非卢旺达,100天内有80-100万人遭到有组织屠杀,平均8-10秒就有一人死亡——比纳粹的种族灭绝效率还高。

三个月的时间里,这个国家损失了七分之一的人口——这便是震惊世界的卢旺达大屠杀。

这不仅是卢旺达的悲剧,这次,整个人类都坐到了无形的审判席上。

导火索从1962年卢旺达独立开始,种族倾轧就从未停止,冲突的两方分别是占人口85%的胡图族和占人口14%的图西族。

胡图族长期控制政权,默许对图西族的歧视,小规模杀戮时有发生。

图西族也没有自缚手脚,他们组织了反政府武装,1990年整个国家陷入内战。

随着国际社会的调停,和平协议在1993年签署,但谁也不服谁。

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1994年4月6日,胡图族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乘坐的专机在机场附近被导弹击落,机毁人亡,总统此次出行原本是参与和谈。

总统身亡后,内战双方随即重燃战火。

这起击落事件也成为卢旺达大屠杀的导火索,成千上万的胡图族人被煽动起来,有组织的“清理图西族蟑螂”。

胡图族和图西族古时的卢旺达并没有种族之分。

这完全是比利时人在殖民期间执行了荒谬的民族划分搞出来的。

殖民者一厢情愿地把全国划分为两个民族,划分的标准是:A看脸:身高较高、肤色较浅、鼻子较窄的人被认为是图西族,个子不高,肤色较深、鼻子较宽的则为胡图族;B看财产:有十头牛以上的人是图西族,十头牛以下的是胡图族。

种族鉴别比利时人的目的很简单,挑出长相接近欧洲人的少部分(图西族)去统治广大平民(胡图族)。

他们要求人人携带写有民族的身份证,然后故意把社会资源集中给图西族。

这造成了事实上的民族分化和社会矛盾。

反人类罪

反人类罪

卢旺达事件和民族问题第一次看到题目时,我只知道卢旺达是一个非洲国家,贫穷、野蛮、落后、无知,人类的虐根性让我们理所当然的把这些字眼想当然地套在所有非洲国家头上,所以更不要提对十六年前的那场屠杀了,几乎都只有耳闻,所以为了更加具体的感受当年那场屠杀,我在写这篇文章前特意看了一遍奥斯卡获奖影片《卢旺达饭店》。

不得不佩服导演的高明,影片将所有的视线都投注在一个男人身上,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男人,以他为主线,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就把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为残暴的大规模屠杀最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战争中的男人要么热血沸腾,驰骋沙场,要么苟且偷生,仰人鼻息,两极分化,但保罗却不是这样的男人。

他聪明,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一个由欧洲殖民者开在卢旺达的酒店的经理,周旋于白种人与黑种人、各种将军、政要之间。

当那些男人们在振振有辞地讨论政局时,他会彬彬有礼地奉上美酒,并且礼貌地叫他们一声:Gentleman。

而且他深知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哪怕在总部抛弃他们之后,他也要维护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四星级标准,因为他知道,一旦降低了标准,在世故冷漠的当局者眼中,就意味着他们少一份庇护,少一份安全保障。

保罗动用了所有的能量,在与国际救援组织取得联系的同时,还编造出机智的谎言周旋于暴徒之中。

在这种绝境下,他毅然地决定自救,他以商人的的方式把比利时旗下的四星级酒店变成了一千多人的庇护所。

从而保住了一千多条生命,虽然一千与一百万的距离实在是没法划上等号。

(影评就到这吧,免得偏题)1994年的4月到7月,短短的100天,富饶美丽的卢旺达共有91万人被屠杀,其中94%是图西族人,其中9万5千名儿童就此在大屠杀中成为了孤儿(其杀人的速度数倍于当年纳粹用毒气残杀犹太人的速度)。

在大肆宣扬和平与发展的20世纪后期,91万的屠杀数量是不是太过于触目惊心,在那一百天里,卢旺达成了被和平遗忘的角落,成了被世界遗忘的角落,更成了被人道主义遗忘的角落。

卢旺达饭店影视赏析

卢旺达饭店影视赏析

我们看到了在现代文明下的20世纪末,发生着这样一场屠杀。

他们不问身份,不问性别,不问老少,只要图西二字便可肆无忌惮的痛下杀手。

是的,你不能想象,在那段时间里,整个国家法律,道德,人性完全丧失殆尽,你不能想象,一百万人像蝼蚁一样无关痛痒的被屠杀。

而这正是《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发生的背景,无比残忍也无比真实。

1994年,差一年我才出生,所以理所当然的不知道这段历史。

可是今年我十九岁,在流逝的十八个年华中,我始终没有听闻一丝有关这场屠杀的消息。

难道是因为这是他国的灾难所以便可不提?难道是因为人们忘性太大,一瞬间便可忘记?直至后来看到影片中的这句话,我才似乎明白些什么。

“这些刀中国进来的,十五块钱就够了。

”在这样一场屠杀中,我们连一个冷血的旁观者也算不上。

但是,我似乎也不能这样的怪罪我的国家冷漠,我们的冷漠确实也牵扯着许许多多的原因,抑或者是借口。

联合国,西方社会,哪个不是就这样等着,就这样看着。

影片中还有一句话我印象太过深刻,是那个逃离的记者所说,他说:“我想如果人们看到这段录像,他们只会说:“哦,上帝,这真是太恐怖了”,然后继续他们的晚餐。

”这样一句话却冷冷的告诉我们,没有谁会真正同情别人真正的苦难。

突如其来的灾难,百万生命的哀号,世界听不见。

地球的那一边依旧灯红酒绿,风景依旧。

那个黑暗的时刻,世界人民将照亮他们黑暗的最后一丝光芒也没留下。

整个世界将你遗弃。

在这场屠杀的背后,我们看到了,看到了世界的恶意,看到了冷漠与逃离才是赤裸裸的人性。

屠杀,这样的题材总是沉重而深刻,谈多了人性的黑暗却也不是这部影片所表达的全部。

影片的男主人公Paul似乎承载着黑暗人性的所有反面,他是胡图族却深爱的一个图西族女人他的孩子是两者的混血,他管理着一家四星级比利时酒店,他的客人与西方社会息息相关,这样的生活背景在这场灾难的面前注定让他无法平凡。

或许是因为本部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又或者是因为拍这部影片时主人公原型依旧健在,所以我觉得这部影片的主人公区别于其他有关人性电影在于他不是神,他是个人。

《十周年后再析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本文附后)

《十周年后再析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本文附后)

《十周年后再析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本文附后)20世纪90年代中期,南非种族隔离制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世界舆论同声欢呼种族和解最终在非洲的到来;庆典的酒杯还未及放下,卢旺达爆发的种族大屠杀就迅速使数十万人丧生,可悲的是,帝国主义统治非洲时期制造的“含米特假说”种族理论竟是图西和胡图两个兄弟民族睨墙的历史根源。

图西和胡图两族分别占卢旺达全国人口的85%和14%,前者讲法语,以农耕为生;后者操英语和斯瓦希利语,从事游牧业。

1994年4月,卢旺达的哈比亚利马纳总统和布隆迪总统一起乘坐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机场上空被击毁,两位总统双双遇难。

从此,卢旺达爆发了长达4个月的大屠杀和武装冲突。

根据国际红十字会估算,在短短100多天里,卢旺达700多万人口中有近80万人被杀,400万人无家可归,其中200万人逃往国外,酿成了世纪罕见的灾难。

这次仇杀的被害者大多为图西族人,不仅如此,胡图族屠杀者对主张民族和解的本民族同胞同样滥杀。

此前20年时间,两族间就曾发生过3次较大的武装冲突(1959年、1963年和1973 年)。

卢旺达邻国布隆迪的民族问题也与其相似,胡图族与图西族分别占全国人口的85%和13%,两族间也多次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和军事政变,造成数十万人丧生,上百万人沦为难民。

殖民时代“种族”身份的制造19世纪80年代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时候,欧洲人来到卢旺达。

此前,曾经在西非和东非进行掠夺的阿拉伯商贩从来没有踏上这块土地进行掠夺,因为卢旺达的大部分地区都被控制在国王完善的组织之下,在邻国坦桑尼亚和肯尼亚都扎下根来的伊斯兰势力,却奈何卢旺达不得。

1994年大屠杀发生以前,只有约10% ~12%的人口属于穆斯林。

胡图人与图西人之间本无绝对的民族之分,也没有像科索沃的塞尔维亚族和阿尔巴尼亚族那种积累甚深的怨恨,而是能彼此渗透的两种身份。

殖民时代以前,胡图人和图西人操同种语言,遵从同样的宗教,互相通婚,相互杂居,没有地域之别,居于同一个山间,分享同样的酋长制度下的社会和政治文化……图西人可以成为世代相袭的胡图人,反之亦然。

人道主义干涉的困境

人道主义干涉的困境

2006.11人道主义干涉的困境□姚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摘要“人道主义干涉”在历史上并非新鲜事物,但随着冷战的结束,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道主义干涉”的行动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受人瞩目,尤其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可以说达到了顶峰。

“人道主义干涉”虽为很多西方国家及其学者所倡导,但其无论在理论上,法理上还是在政治、机制方面都面临着难以跨越的困境。

关键词人道主义干涉人道主义灾难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中图分类号:D815文献标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1-235-03200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十周年,50万具枯骨无声地控诉着曾发生在它们身上的暴行。

可能对很多人来说,“9?11”事件中飞机撞向世贸大厦那一瞬间所带来的震撼或许早已超过了他们对北约轰炸南联盟时的愤怒,而对于反恐战争的注视或许也早已超过了他们对“人道主义干涉”关注。

但是,对于“人道主义干涉”的研究却绝不应就此被束之高阁,因为它不是赶时髦,而是良知、理性的责任。

“人道主义干涉”虽然不是神圣的使命,但也绝非一无可取。

“道德与现实”,是国际关系领域永久的话题之一,同样也是“人道主义干涉”所面临的困境。

一、人道主义干涉的含义和历史演进历程“人道主义干涉”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早在公元十六世纪,格老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里就曾指出“如果一个统治者对他的臣民进行迫害,以致于没有人能在这种迫害中受到保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社会就可以行使那些被(天然地)赋予地权利。

”①近现代最早对“人道主义干涉”进行了权威论述的是国际法学家劳特派特。

他在《奥本海国际法》中指出“人道主义干涉”的定义是:当一国国内存在着有组织地大规模践踏基本人权的行为,而该国政府无力制止这类行为的采取者、主使者或纵容者时,或一国政府无力或不愿承担在保障国内广大人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方面的其他应有责任时,国际社会未经该国同意所采取的针对该国政治权力机构(即该国政府或国内其他政治权力组织)、旨在制止这类大规模践踏人权行为和满足该国人民最基本生存需要的强制性干预行动。

卢旺达种族灭绝事件之分析

卢旺达种族灭绝事件之分析

卢旺达种族灭绝事件之分析本篇文章为郭佳峰个人创作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由于这场大屠杀相关的图片过于恐怖,就没有使用来当封面,我用的封面是现在还比较和谐的卢旺达的乡村图。

这篇文章我将讲述发生在1994年4月~7月之间的卢旺达大屠杀,更准确的说叫卢旺达种族灭绝。

在美国念书的时候,历史老师讲到这件事也是说的Rwandan Genocide。

这场种族灭绝杀害了七十多万人,相当于当时卢旺达全国人口的八分之一,死亡人数是南京大屠杀的2.5倍。

这是从维基百科上找了一幅图,红色的那块就是卢旺达。

大家可以看到,卢旺达地处东非大湖区,与乌干达、布隆迪等国接壤。

国土面积不大,一共2.6万平方公里。

可能好多人对于这个数字没有概念,举个例子,大致就与克里米亚半岛面积一样大,还有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等国都是差不多这么大的面积,比中国的海南岛稍微小一点。

种族灭绝前人口六百万左右,现在人口已经上升到1200万了(非洲国家那个生育率你懂的昂)。

有些地理常识的同学就会思索了,乖乖,这个人口密度几乎跟台湾差不多了。

是的,卢旺达的人口密度在非洲绝对排在前列。

这么高的人口密度说明这个国家气候应该比较宜人。

是的,卢旺达虽然地处非洲中部,但是因为境内山丘众多,号称“千丘之国”。

整个国家平均海拔将近2000米,所以温度很舒适,大致与中国的厦门气温相当。

整个国家还是很漂亮的,来给大家看两张图。

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发生了近五十年来最为骇人听闻的一场种族灭绝,恐怕只有一百年前奥斯曼土耳其手上的亚美尼亚种族灭绝能与之相提并论。

既然是种族灭绝就肯定得先介绍一下卢旺达的种族。

卢旺达共有三个种族,主体民族为胡图族,占人口比例的84%。

其次是图西族,占15%,还有一个小民族叫特瓦族,占大概1%,这个小种族由于太默默无闻,后面的文章中几乎不会提及他。

1990年,以图西族为主的卢旺达爱国统一战线与胡图族为主的政府军爆发了大规模内战,战争持续了近三年。

十周年后再析卢旺达“种族”大屠杀

十周年后再析卢旺达“种族”大屠杀

Re-analyzing Rwandan Genocide after Its Tenth
Anniversary
作者: 刘海方[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北京100007出版物刊名: 西亚非洲
页码: 34-38页
主题词: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舍米特假说”;“人造”种族身份;胡图人;图西人;殖民时代;“种族”冲突;国际社会
摘要:卢旺达胡图人与图西人之间本无绝对的民族之分,而是能彼此渗透的两种身份.为了方便统治,殖民主义者人为地将两者划定为两个不同的'种族',一直将图西人作为殖民政府的代理人,从而形成被殖民者与外来殖民者的对立关系;独立后这种'种族'身份意识遗存下来,并成为胡图人动员组织群众的有效工具,最后以'大屠杀运动'的形式虐杀曾一直是兄弟民族的图西人.国际社会的漠视实际上纵容了这场恐怖行动,致使20世纪末人类历史上出现如此迅速、如此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杀人者和如此惨烈、如此众多的被杀者.。

观杀戮禁区有感--对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根源的几点思考

观杀戮禁区有感--对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根源的几点思考

观《猎犬》有感--对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根源的几点思考作者王运鹏1108004 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在位于中非的卢旺达,从1994年4月6日开始至6月中旬结束。

胡图族的政府军与图西族的卢旺达爱国阵线之间所发生的武装冲突,是一场有组织的大屠杀,也叫做卢旺达内战。

据估计,死亡人数在500,000-1,000,000之间不等,占当时全国总人口20%以上。

1994年4月,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所名叫ETO的中学里。

这里不但变成了联合国的军事基地,还是一所提供庇护的难民营。

然而,危险却时刻伴随在图西族人的身边,因为在学校的铁门外,围满了身上佩带着弯刀的胡图族民兵,他们在门外大声叫嚣,久久不肯离去。

让图西族人想象不到的是,ETO中的安全并没有维持多久,五天之后,联合国维和部队从学校中撤退,并带走了所有的白种人。

这件悲剧让人触目惊心,痛定思痛后,历史上的民族压迫是其发生的根源,外部势力的干涉激化了民族矛盾的爆发,卢旺达政府的民族政策是其最大的败笔。

胡图族图西族的民族矛盾由来已久。

1890年到1918年时卢旺达为德国的殖民地,1918年到1962年为比利时的殖民地。

少数民族图西族(约18%)始终统治着占约80%左右人口的胡图族。

在比利时人离开后,政权交还给占多数人口的胡图人。

从一开始这两个民族就是压迫与被压迫,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人口上是少数的民族掌握支配了绝大多数的资源,毫无疑问这两个民族之间是对立的,愤怒与不满充斥在被奴役的胡图人心中。

而后一直处于被压迫地位的胡图人在比利时的支持下一跃而成统治阶级,图西人瞬间处于绝对的劣势,压抑已久的民族情绪的爆发已是无法避免。

当民族情绪的爆发成为必然时,合理引导化解民族情绪的民族政策便呼之欲出。

外部势力是这件悲剧的催化剂。

比利时移交政权时的不负责任地,简单地将政权交给多数的胡图人,而不考虑历来已久的民族恩怨,可以说是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

外部势力的煽风点火作用还集中体现在卢旺达内战期间在卢旺达内战交期间在卢旺达内战交期间,非洲法语国家和法国支持胡图族,乌干达支持图西族。

卢旺达种族屠国际社会的罪责与反思

卢旺达种族屠国际社会的罪责与反思

卢旺达种族屠国际社会的罪责与反思卢旺达种族屠杀:国际社会的罪责与反思卢旺达种族屠杀是20世纪最为令人痛惜和震惊的大屠杀事件之一。

在1994年,卢旺达发生了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暴力事件,导致至少80万名图西人和温达人遇害。

这场种族灭绝引发了国际社会对自身责任的重新审视和反思。

本文将探讨国际社会在卢旺达种族屠杀中的罪责以及对这一事件的反思。

一、国际社会的罪责卢旺达种族屠杀之所以发生,部分原因在于国际社会始终未能充分履行其保护人类安全的责任。

以下是国际社会在卢旺达事件中所负有的罪责。

1. 忽视早期警告:早在1993年,卢旺达爆发暴力冲突的前兆已经非常明显。

然而,国际社会对于这些警告表现出相当的漠视,并未采取积极行动来阻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2. 无视亲各方政府:国际社会虽然派出了一支维和部队到卢旺达,但在事态恶化的过程中,其未能承认亲图西应由法定接班政府执掌政权,造成了进一步的混乱。

3. 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失败:国际社会的一个主要机构,联合国,在卢旺达种族屠杀中未能有效行动。

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部队数量和策略都受到严重限制,导致无法满足居民的保护需求。

4. 国际社会的不作为:尤其令人痛心的是,国际社会在卢旺达种族屠杀期间选择了袖手旁观,没有采取迅速而有力的行动来制止屠杀的发生。

这种不作为将国际社会置于种族屠杀的帮凶之列。

二、对卢旺达种族屠杀的反思随着对卢旺达种族屠杀事件的深入了解,国际社会开始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并提出了以下的观点和启示。

1. 过去的错误不能重犯:卢旺达种族屠杀给我们上了一课,即过去的错误不能再次犯。

国际社会需要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确保类似的暴行不再发生。

2. 保护人权的责任:卢旺达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国际社会有责任保护每个人的基本人权。

各国政府应加强对人权的保护,而国际社会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援助。

3. 加强早期干预与警戒机制: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国际社会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早期干预与警戒机制。

看电影卢旺达大屠杀观后感

看电影卢旺达大屠杀观后感

看电影卢旺达大屠杀观后感《卢旺达大屠杀》是一部于2004年上映的美国战争剧情片,该片由特里·乔治自编自导,主要讲述了1994年卢旺达发生的一系列暴力事件,展现了这场残忍的大屠杀对人们生活的摧残和对人性的考验。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感震撼和反思。

这部电影以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卢旺达大屠杀时期两个部族之间的冲突和暴力。

在这场人间地狱中,千百万人民丧生,无辜的妇女、儿童和老人无法幸免,暴力和仇恨充斥着整个国家。

电影以一个外国酒店经理的视角展现了这场大屠杀的残酷和无情,同时也揭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崩溃和光辉。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感震撼,电影中的暴力场面和残酷情节令人细思极恐。

对于这样的残酷事件,我们无法接受也无法理解。

战争带给人们的悲剧与灾难无法避免,卢旺达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惨痛的教训,也是人性的重大失败。

相比于战争片中常常出现的英雄主义和荣誉感,这部电影更聚焦于战争的丑陋和无意义,向观众传达了和平的重要性和战争的可怕后果。

影片成功地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对道德观念的考验。

面对如此极端的暴力,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受到巨大的影响。

电影中的主人公在生死关头所做出的选择和决定,诠释了在战争中保持人性和道德的困难性。

他们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和道义的考验,为了保护他们所爱的人,他们必须面对虚无和无助,甚至放弃了自我。

那些在战争中选择保护他人的人们,无私和勇敢的行为令人敬佩。

而那些以暴力为代价而选择个人利益的人们,他们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也让人深感忧虑。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战争的故事,更是对人类的警醒。

战争为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恐怖,让人们深思人性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价值观。

战争对人们的摧残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不可估量。

电影中所揭示的人在战争中的冲动破坏和残忍暴力,提醒我们保持理智和冷静,珍惜和平,追求和解与和谐。

只有通过维护人性的尊严和平等,我们才能够实现和平与发展。

总之,《卢旺达大屠杀》让我对战争和人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在的伊拉克,象萨德尔这样的宗教军阀一直在广收门徒,组建私家军,甚至成立自己的政府。就象在卢旺达胡图族武装所做的那样,他们利用自己控制的媒体制造谣言,散布仇恨。比如把阿里清真寺汽车爆炸(炸死著名什叶派宗教领袖哈吉姆等129名什叶派信徒)说成是美国人策划的,把炸死56名接受训练的伊拉克新警察的爆炸说成是美国阿帕奇直升机发射的导弹造成的等等。在卢旺达,胡图族极端分子的报纸《KANGURA》煽动说:“让胸中继续的愤懑都爆发出来吧........。在这样一个时刻,鲜血将滚滚成河”,在伊拉克,萨德尔德报纸《阿尔-哈瓦兹包》也充斥着同样的煽动。随着6月30日移交权力的临近,掌权无望的萨德尔利用清真寺布告鼓动武装围攻本已屈服于311恐怖爆炸压力而决定撤军的西班牙营地从而导致冲突升级,因为他们已经等不及了。逊尼派聚居区的费卢杰也重演了11年前的索马里暴尸的一幕。
按照国际法,美军作为占领当局具有维护当地秩序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在萨德尔私家武装全面暴 乱,费卢杰匪徒袭击救援组织车队的情况下,美军选择“不作为”的话,那么又会继续遭到“不尽责任和义务”的谴责。批评和谴责都是没错的,但以此来束缚恢复秩序的行动,为暴力活动打保护伞,则反而会令更多的无辜伊拉克平民的伤亡。如果任凭萨德尔武装占领警察局和市政大楼的话,那实力更强大的西斯塔尼什叶派也不会答应。如果美国真的受不了人命的损失,扛不住舆论的打击而滚出伊拉克的话,那么伊拉克就会群雄并起,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人就会互相讨伐,欠有30万什叶派和库尔德人命的原统治者逊尼派就很有可能象在原先也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卢旺达图西族一样被要求血债血还。支持什叶派的伊朗,支持逊尼派的沙特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以及境内有大量库尔德人的土耳其就很难置身之外。那样的伊拉克很可能就是三分的伊拉克,那时候的伊拉克很可能就是中东全面大战的策源地。当然,再残酷的报复战争也会平息的,该杀的人杀光了,杀人的人也杀累了,就像索马里和卢旺达一样暂时和平了。如果那样,10年后,联合国很可能又会定个伊拉克大屠杀反思日,在那一天,人们又会谴责美国的自私和冷血:你美国600人的生命就重于200万个中东人吗?美国总统当然也肯定会飞抵伊拉克向受害者家属道歉并称诺给予援助补偿,当然,后来的事情谁也无法料到。
第三,从索马里维和失败的经历来看,卢旺达的大屠杀在当时情况下无法被阻止。索马里一直是个军阀混战,连年饥荒的国家。当只剩下2个多月生命的晚期癌症患者,著名电影演员奥黛丽.赫本在索马里面对镜头呼吁:为什么我们不采取一点行动去挽救濒于死亡的百姓呢?于是,美国老百姓大受震动,美国政府也在备受压力后向索马里紧急运送粮食和药品,但发现大多数的救援物质被军阀头子给截留倒卖了。1992年12月,联合国决定组织一项名为“恢复希望行动”的维持和平行动。索马里各派军阀对联合国的干涉不满,他们无一列外地扛起了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主义大旗。“索马里联合大会”领导人法拉赫.艾迪德还对对维和部队采取伏击行动,造成数十人伤亡。1993年8月,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维和部队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抓捕这次暴力事件的幕后策划者艾迪德。当时负责索马里事务的联合国特使请求美国增派特种部队帮助抓捕。从这里看到,以美国人为首的由20多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部队既代表了良知和正义,也有了动用武力的合法性。但在索马里军阀们看来,他们更具有反抗外国武装干涉内政的天然权力。
现在,可能会有人说,美国应该不惜再牺牲18人,不惜杀掉3000索马里人,或许就可以挽救后来丧身的数万的索马里人了。可是,索马里人会答应吗?世界舆论会答应吗?我们中国人民会支持吗?凭什么要求美国人出钱出命讨挨骂呢?
黑鹰堕落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了,美国人的威风扫地了,美国人彻底地滚了出去,可是仅仅一个月后,一场被称为人类的大灾难开始上演了,那就是卢旺达百万大屠杀。18俱美国大兵棺木的后面是数万索马里人的尸体,数万索马里人尸体的后面又是百万卢旺达人的头颅,密密密麻麻地排列在纪念馆里,这不是偶然的,这是一种古老的“宿命”。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卢旺达的屠杀可以避免。那就是,在索马里,国际社会消除歧见,团结一致地放开手脚地打击各种军阀,赢得维和行动的成功。在这样威震力量的协助下,达赖尔将军的5千精兵才可能有所作为,否则手里的尖端武器就成了拨火棍,维和士兵就成为活靶子。这就是倒萨成功促使卡扎非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给予我们的启示。
但这次美国人没有吓破了胆,反而誓言缉拿凶手,平定暴 乱,恢复秩序。然而,随着伤亡的增加,目前据媒体报道共有700人之多,虽然联军表示绝大多数为武装暴 乱分子,但许多媒体则称被打死的大多数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这样,不但各国民众,宗教人士坐不住了,就连被公认最亲美的伊拉克临管会成员阿德南.帕查奇也对美军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他说:美军的行动是对费卢杰人民的集体惩罚,是不能接受,是非法的。阿拉伯联盟代表会议后,其秘书长穆萨也谴责了美军的行动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称是“无法接受和危险的行为”并表示阿拉伯国家不应对此置之不理。
美军“游骑兵”特遣队在索马里先后6次单独执行抓捕任务,都很顺利。但在1993年10月3日下午3时,突降的特遣队员在10分钟内就将正在开会的几十名艾迪德武装分子抓获。就在准备撤离的时候,艾迪德利用清真寺的广播鼓动:“出来为你的家园战斗吧!走上街头去打击侵略者吧!”。由此,索马里武装分子从四面八方赶来,虽然他们手持AK47步枪和弯刀,还着开车或奔跑着与美国士兵抢占控制点,美国大兵却不能拿他们怎样,他们在扣动扳机前都是平民。更多的索马里人则兴奋地跟随着美国大兵,就象观看拍电影一样,而武装分子则利用人群向美军射击,一名枪手甚至利用3名妇女作掩护,趴在地上从妇女的胯下向美军开火。打死了美国人是索马里人的勇敢,被美国人打死了,那是美国屠杀平民,就这样,暴露的美军就成了活生生的靶子。最后两架直升飞机被击落,18名美军特种队员被打死,其尸体被索马里人拖着游街的镜头赢来了电视机前的看客们的一阵阵的欢脸,只得下令撤出索马里援助计划。他感叹道:美国人给索马里送去了成千上万吨的粮食和药品,索马里人则送给了美国十几俱士兵的棺木。有20多个国家参与,耗资20多亿美元,历时27个月的联合国维和行动彻底地失败了。当时,在索马里的不是5千名精兵,而是3.7万强兵,其中美国就派出了2.7万。这7倍于达赖尔将军所要求的军队也没能阻止接下来的更为惨烈的,使得数万索马里人丧身的战争灾难,还白白断送了100多名和索马里人无亲无故,无怨无仇的维和士兵的性命。
在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后,那些一贯高喊非洲的事务由非洲人解决的政治家们的责难无一例外地指向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卢旺达大屠杀10周年的纪念会上,现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落泪了,他当时正好是专门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给予维和部队不干涉的命令也正好是他下的,作为非洲人的他应该落泪,但落泪何用之有?
卢旺达大屠杀刚刚落幕,位于欧盟眼皮地下的前南斯拉夫地区正在互相残杀,作为具有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联合国又再次轮番开会,各抒己见。声明发了一个又一个,决议出了一拨又一拨,但杀红了眼的各方互不相让。这场出现在欧洲的战乱,着急的是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积极努力寻求联合国武装介入的也是这些欧洲国家,但压力却压向了失意于索马里而无意插手的美国。当时,在美国白宫前,穆斯林民众和人权团体打出了美国是屠杀纵容犯的条幅,甚至高呼克林顿是侩子手的“帮凶”,就和2003年非洲的利比里亚群众在美国使馆前高呼“布什是杀人犯”如出一辙。但当美国终于决定介入时,已经有近20万人死亡。在北约飞机轰炸的逼迫下,冲突各方于1995年在美国的主导下签署了“代顿和平协议”。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科索沃的阿族穆斯林又和塞族军队互相残杀起来。联合国还是那个联合国,同为斯拉夫人的俄罗斯和米洛舍维奇老朋友的中国都是具有否决权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边是辩论,争吵一直没个结果,一边是处于弱势的阿族穆斯林的村庄被夷为平地。最后当越过联合国的北约用导弹将塞族军队炸出科索沃时,被安南所称的大屠杀已经酿成。
人民日报就此刊登文章说:“美国舆论一片哗然,一致抨击美国政府出兵索马里。同时,国际上的批评也不绝于耳: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说,联合国不应成为美军军事行动的保护伞;埃及外长穆萨表示,目前索马里发生的一切,将会给索马里民族和解进程增加新的障碍;法国国防部长莱澳塔尔指责美国的所作所为超出了“人道主义使命”的范畴,变成了“不能容忍的对抗”;德国报刊称,美国正在索马里进行“一场肮脏的战争””。奉联合国之命并应联合国特别之请求,代表了“良知”和“正义”的美军的可怜下场令人心悸。
历史不能改写,事后只能假设。在卢旺达,美国人当时明智地选择了“不作为”,所以100万的死难者中没有一个是美国大兵杀的,但美国还得为此道歉并用纳税人的钱去洗刷“罪责”。如果联合国真的通过决议介入,如果美国真的派了5千或5万精兵去了卢旺达了又会怎么样呢?一年前,美国人应联合国决议的要求去了索马里,被媒体说成是贪图中非宝石去侵略人家,美国人被暴尸街头的场面不少人至今还在津津乐道,更多的人心里惦记着的是美国大兵杀了更多的索马里平民。如果一年后,美国真的选择“作为”去了卢旺达的话,在那种野蛮屠杀的情形下,肯定会用手里的尖端武器杀一些卢旺达人,不然如何平暴?但无论所杀的是真暴徒还是假平民,人们会永远记着被美国大兵所杀的100个卢旺达人,定然不会想到美国大兵可能因此挽救了100万个卢旺达人的生命。如果“美国大兵杀100人”和“卢旺达人杀100万人”可以放在世人面前自由选择的话,那么除了那些极端反美人士外,无疑都会选择前者。但问题是,事先谁也无法料到会有100万人被杀,即使有迹象显示有可能会发生,那么是联合国或美国否就可以据此“先发制人”呢?
再者,联合国的干涉机制阻止不了卢旺达那样全民性的大屠杀。联合国派维和部队的本意是对都有和平意愿的冲突双方进行隔离和监督,维和士兵没有首先使用武力的权力。所以,达赖尔将军所等来的联合国命令是:“我们不能同意你所计划的收缴武器行动,因为它明显超越了第872号决议所授予的权限”。联合国部队,西方军队在第三世界国家不能首先开枪,只能自卫。那些手持弯刀,棍棒和AK47的卢旺达人在手中的凶器落下前是平民,在凶器落下后也还是平民,维和士兵若要阻止这样的暴行就会造成这样的“平民”的伤亡,这样的平民伤亡就会遭到世界舆论的谴责。这样的维和机制导致了1995年在前南联盟斯雷布雷尼察联合国划定的“安全区”内,派驻的荷兰士兵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塞尔维亚军队将数万受联合国决议保护的平民押上卡车带走,以至6天内有7000伊斯兰教徒遭到集体屠杀;这样的维和机制导致了2003年500名维和士兵在塞拉里昂被集体缴械并被扣为人质。所以,联合国拖沓,繁杂的“程序正义”无法面对突发的人道灾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