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卢旺达饭店出发看民族关系
卢旺达饭店种族与人性的和解之旅
卢旺达饭店种族与人性的和解之旅在卢旺达饭店发生的种族屠杀事件成为世人痛恨的一幕,但饭店的和解之旅,却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这场和解之旅展现了种族与人性的错综复杂关系,通过理解、宽容和和解,重新建立了人们之间的信任。
本文将探讨卢旺达饭店的和解之旅,以及其中蕴含的种族和人性的重要信息。
历史上,卢旺达发生了一场种族屠杀,导致无数无辜生命的离去。
然而,卢旺达饭店的和解之旅向我们展示了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重建信任的可能性。
这是一段曲折的旅程,充斥着痛苦、挣扎和反思,却也孕育着希望和和平。
饭店以其独特的方式敞开大门,将种族和人性的和解之路铺展开来。
首先,饭店组织了一系列互动活动,鼓励参与者进行对话和合作。
这些活动旨在消除种族间的隔阂和误解,卢旺达饭店的工作人员通过组织感受性训练、音乐会、艺术展等活动,打破了过去的界限。
参与者被鼓励分享个人故事和经历,增加彼此之间的共情。
这种开放式的互动有助于加深对种族问题的理解,并建立起一种新的友好关系。
其次,卢旺达饭店的和解之旅强调了包容和谅解的重要性。
在这个过程中,加害者被鼓励面对自己的过去,认识到自己曾经造成的伤害。
通过接受并理解过去的错误,加害者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意识到改变是必要的。
而受害者则通过包容和接纳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自我疗愈。
这种谅解的文化成为种族和人性和解的关键步骤。
最后,饭店的和解之旅通过建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共同体感。
这种共同体感使人们能够超越种族差异,将个人的利益置于整体的和谐之中。
通过共同承担责任、分享资源和协同合作,种族与人性的和解之旅得以继续前行。
每个参与者都感受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并成为和解进程的积极推动者。
卢旺达饭店的和解之旅展示了种族与人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和解的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经历了个人和集体的成长,建立起信任和友谊的桥梁。
种族问题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性问题,只有通过互相理解、宽容和和解,才能消除仇恨和误解。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300字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300字卢旺达饭店观后感300字篇一听老师介绍电影内容是关于民族冲突谋杀的时候,我不以为意。
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图西族和胡图族之间的谋杀竟是如此震撼着我的心灵。
看完这个电影,我的心情万分沉重,这不单单是谋杀,这简直就是一场万劫不复的杀戮。
短短的100天,竟然就有100万的图西族人被胡图族人残杀。
然而在此之前,我竟然对此一无所知,我一直认为南京大屠杀的30万已经是一个惊天的数字,没想到这来自同一国家的同胞之间的杀戮要残忍好几倍。
他们之前可能是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但在一瞬间就变成了人见人踩的蟑螂!我感慨在这种人性泯灭的时刻,保罗·卢斯赛伯吉纳是清醒的,也只有在这样混乱的时刻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英雄。
保罗是胡图族,而他的妻子孩子都是图西族,他凭自己的能力保护他的家人已经很不易,但是他不忍看到他的邻居们,那些孩子们惨死在同胞的屠刀下,于是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将他所在的米勒·科林斯饭店变成图西族人的庇护所,他积极走动于胡图官员和联合国官员之间,使饭店里的人免受杀戮,但是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图西族人,面对着越来越恶劣的形势,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保罗的力量显得越来越小,在很多情况下他无能为力。
有一次,保罗冒险出行,去为避难者们找寻食物,路上看到的是尸横遍野,返回酒店后他濒于崩溃的边缘,却宁愿独自承受这份死亡的威协与恐惧。
那个场面深深刻在我心里,民族间的仇恨到底有多深才能酿成这般悲剧。
保罗的恐惧、崩溃并没有打折他的英雄形象反而他宁愿独自承受的坚强让我更加敬佩这位拯救了千余同胞的英雄。
而让我痛心不已的是这个:当联合国部队进驻酒店,人们欢呼着“我们有救了”相互拥吻时,保罗的笑容却凝固在维和部队军官奥列佛上校将军帽掷地的那一瞬间。
他知道了,联合国陪队只是来撤走外国侨民的,甚至连维和部队的士兵都也要撤离,剩下的,只有没有人在乎的“非洲人”。
奥列佛上校竟然吐出这样一句令人绞痛的话:“你是黑人,甚至连黑鬼都不是,你只是非洲人。
电影《卢旺达饭店》对我国司法改革的启示
电影《卢旺达饭店》对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启示影片《卢旺达饭店》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保罗•卢斯赛伯吉纳在乱世中开了一家饭店,这家饭店在杀戮如麻的世界中,就像一个绿洲供人休憩,救人性命。
事件源于两国元首的罹难:他们分别是胡图族和图西族的首领,同乘一班机,却被意外击落。
这样一来,两族人之间的猜忌和争斗开始了,胡图族人开始疯狂杀戮图西族人。
而保罗是一个胡图族人,他有着图西族的妻子和朋友,为了挽救身边的人,挽救一个民族,他在越来越严重的局势中,奋力救活1000个难民性命,卢旺达饭店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
看完影片我突然想起托克维尔在《谈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提到的“民主”本身无法解决的缺陷:多数人针对少数人的暴政。
关于悲剧的缘由,影片开始便有所交代:卢旺达国内有图西和胡图两个部族,后者占到国内人口的大多数。
比利时人在卢旺达实行殖民统治时期让居于少数的图西族统治整国家,而比利时在该国的殖民统治结束时,却让胡图族掌握了国家政权。
比利时的殖民统治多少有点“以夷治夷”的味道,因为无论以往这两个民族在殖民者到来之前是否有矛盾,或者有因何而生的矛盾,民族的对立对于殖民统治都是一件好事。
至于比利时殖民者为什么选择了图西而不是胡图,影片没有直接说明。
1994年,针对图西人的种族大屠杀导致80万至100万人被杀害,相当于卢旺达总人口的1/9。
由于大屠杀后,卢旺达司法体系遭到彻底破坏,几十万犯罪嫌疑人被关在狱中得不到审判,数以万计受害者家庭得不到补偿。
据专家估算,如果采用常规司法手段,至少要上百年才能审理完全部案件。
1996年8月,卢旺达议会通过制裁大屠杀反人类罪行的司法程序,此后,卢旺达国内的常规法庭开始循此法审理大屠杀案件。
由于嫌疑犯数量太多,卢旺达政府转向利用传统法庭“加查查法庭”进行审判,利用社区民间法庭来决定一些大屠杀参与者的命运。
“加查查”一词源于卢旺达语,“加查查法庭”的意思是“草地上的司法审判”,意即民间团体成员充当“法官”。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民族的斗争——《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电影《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是一部由英国、南非、加拿大和意大利四国于2004年共同拍摄的电影。
该片取材于发生在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以此为背景由真人真事所改编。
1962年,卢旺达宣布独立后,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民族之间矛盾重重,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不断。
1994年4月6日,一架载着卢旺达胡图族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击落,两国元首同事罹难。
4月7日,空难在卢旺达国内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相互猜疑,从而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武装冲突和种族大屠杀,令世界震惊的卢旺达大屠杀由此拉开帷幕。
从民族角度来看,卢旺达大屠杀惨剧的酿成从本质上来源于欧洲的殖民主义统治者比利时。
在卢旺达独立之前,一直处在白人的殖民统治之下,被动的建立了一种貌似稳定、实则暗潮汹涌的政治秩序。
殖民主义者利用民族分化、等级划分等奴役非洲的惯用手段,对胡图族和图西族进行殖民主义统治,因此埋下了民族仇恨的祸根。
当白人势力从非洲撤离以后,致使秩序的丧失与权力的真空,以及民族情绪中非理性的蔓延,特别是胡图族这个曾经备受压迫的民族,将其所经受的一切折磨归结于图西族,致使胡图族种族主义者大力鼓吹对图西族实行种族灭绝,胡图族人的“野蛮”暴露无疑。
权力的缺失致使两个民族之间争夺统治地位,以便处于最有利的一方,实施对另一方的控制与压迫,特别是备受压迫的胡图族人在这场民族的斗争中“异常血腥”,民族矛盾极其尖锐。
而卢旺达胡图族总统的空难事件则成了这场悲剧的导火线,引发了两族之间大规模的杀戮与争夺。
胡图族种族主义者控制网电台狂热的煽动胡图族人铲除图西族人,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杀戮,以期实现图西族的种族灭绝,来达到阻止图西族分享政府权力的目的,民族矛盾越演越烈。
在一百天的时间里,卢旺达共有91万人被屠杀,其中94%是图西族人,尸体堆满卢旺达这个曾经阳光明媚的城市,血流成河,不忍直视。
卢旺达饭店种族恩怨中的人性拯救
卢旺达饭店种族恩怨中的人性拯救《卢旺达饭店种族恩怨中的人性拯救》观后感人类历史上的恩怨纷争层出不穷,而种族之间的仇恨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然而,当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交织于一起,勇敢的灵魂会在逆境中闪耀出令人动容的力量。
电影《卢旺达饭店种族恩怨中的人性拯救》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深刻而细腻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拯救的希望。
影片以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一位酒店经理保罗·鲁塞塞巴吉纳(Paul Rusesabagina)在种族冲突中如何以智慧和勇气保护了一群被迫逃亡的图西人(Tutsi)难民的故事。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作品,更是对人性的一次深刻探索。
影片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真实的场景再现,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当时的动荡和恐惧。
导演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保罗的人格魅力,他既是一个普通的酒店经理,又是一个勇敢而坚定的拯救者。
保罗在种族冲突中的选择并不容易,他面临着生命的威胁和道德的抉择,但他始终保持着对人性的信仰和善良的本能。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动机。
不仅仅是保罗,其他角色也展现出了各自的人性。
图西人难民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们的恐惧和绝望在电影中得到了真实的呈现。
而一些酒店的员工则展现出了自私和背叛的一面,这让人不禁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
电影中最令人难忘的一幕是当保罗用自己的智慧和资源为图西人难民们提供了庇护所。
他利用他的职位和人脉,为难民们提供了食物和庇护,并设法与联合国维和部队取得联系。
这一系列行动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希望的力量。
除了人性的拯救,电影还深入探讨了恩怨的根源和种族之间的矛盾。
影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话,展现了种族间的仇恨如何滋生并导致了大规模的屠杀。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禁反思人类的历史和自身的偏见,思考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卢旺达饭店种族恩怨中的人性拯救》是一部令人心碎又充满希望的电影。
以卢旺达大屠杀为例谈民族问题
以卢旺达⼤屠杀为例谈民族问题以卢旺达⼤屠杀为例谈民族问题-----观《卢旺达饭店》有感摘要:《卢旺达饭店》是⼀部以1994年卢旺达屠杀为背景拍摄的影⽚。
本⽂将《卢旺达饭店》中的⼀些具体情境与卢旺达⼤屠杀这⼀事件相结合来探讨民族问题的内涵,产⽣的原因及其特性。
关键词:卢旺达饭店;卢旺达屠杀;民族问题提及卢旺达屠杀,⾸先浮现在脑海⾥的不是其他⽽是影⽚《卢旺达饭店》。
《卢旺达饭店》描述了残酷、⾎腥的⼤屠杀背景下的⼀个带有浓厚的⼈道主义⾊彩的故事。
它没有对屠杀场⾯⼤肆渲染,⽽是以四星级的⽶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向⼈们展⽰了⼀个关于拯救的故事。
保罗向不幸的⼈们伸出了援助之⼿,利⽤他的⾦钱和机智,周旋于胡图民兵、暴徒、军队、以及政要之间,利⽤这家饭店,成功挽救了1268名图西⼈和胡图⼈的⽣命。
卢旺达只有两个主体民族,胡图⼈约占85 %,图西⼈约占14%,剩下1%是特⽡⼈。
1994年4⽉,胡图⼈和图西⼈的历史恩怨终于爆发了,胡图⼈开始了⼀场以灭绝图西⼈为⽬标的屠杀。
在本次屠杀事件中卢旺达国内形成三股势⼒:图西⼈、温和派胡图⼈和极端派胡图⼈。
图西⼈想要分享国家权⼒,参与国家政权。
温和派胡图⼈不反对图西⼈享有权⼒。
⽽极端派胡图⼈认为图西⼈是“蟑螂”,主张灭绝图西⼈,号召全体胡图⼈团结起来,对胡图⼈进⾏报复性屠杀。
因此,温和派胡图⼈在极端派的眼中是“叛徒”,也该被消灭。
很明显,保罗的⾏为使他成为了胡图⼈的“叛徒”。
⼀、从民族问题的内涵看卢旺达屠杀民族问题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民族⾃⾝的发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民族⾃⾝的发展问题民族⾃⾝的发展表现在政治、经济、⽂化等⽅⾯,其中起决定作⽤的是经济发展。
⼀战后,卢旺达成为⽐利时的殖民地,被奴役近半个世纪。
在政治上,殖民者扶植图西⼈为利益代理,通过图西族来控制卢旺达,他们占据政府要职,处于统治地位。
对《卢旺达饭店》的后殖民主义文化解读
他们 撤 出卢旺 达时仍 可继 续 在 资 本 上 统 治这 个 国家 。表 面 上 大 权 在握 的胡 图族 民兵势 力 什 么 时候 才 能 明 白卢 旺达 国内 的 民族 仇 恨 就是 比利 时人计 策得 逞 的结 果 ,真 正 的 敌人 其 实 就 是 他 们 自 己头 脑 中无法 抹去 的被 殖 民 的奴 性 思 想 。 殖 民 地人 民 的 真 正 的解 放 ,
电影 《 卢 旺达饭 店 》 的 背景 是 在 卢 旺 达 一 战被 殖 民期 间 ,比 利 时殖 民者按 照 当地人 的长 相 人 为 地将 非 洲 地 区 的卢 旺达 分成 了 两个 部落 :胡 图族 和 图西 族 。1 9 6 2年 ,卢 旺 达 独 立 以后 ,胡 图族 与 图西族 两个 部落 长久 以来 矛 重 重 ,比利 时 殖 民者 正 是利 用 他 们
摘 要 :电影 《 卢 旺达 饭店》 反 映的是 1 9 9 4年在 卢 旺达惨 无人 道 的种族 大屠 杀 ,虽 然该 片为 我 们提 供 了图西 族 与胡 图族 两族 屠 杀 的 “ 直 观 的 了解 ” ,对该 片 解读 大 多止 步于 屠杀 的 “ 真 实感 的还原 ” 、“ 深 刻地反 思” 等 方面 ,但 作 为 一个 电影 文本 ,该 片 以 “ 意识 形态 的眼 中 缺 失所决 定和 歪 曲的在场 方 式” 为 影片本 身找 到 了策略和 立足 点。 殖 民者 的恶劣行径 加剧 了卢 旺达 的种族 争 端。在 民族 问题 日益 严 重 的 今天 ,重 新解 读 《 卢 旺达饭 店》 分析造 成种 族 争端 的原 因,能够 为 多民族 国家解 决 内部 矛 盾提供 可借 鉴 的经验 。 关 键词 :《 卢 旺达 饭店 》;后殖 民主义 ;殖 民文化
从卢旺达大屠杀看民族问题
1 民族 问题 的 内涵 1 .1 民族之 间 的关 系 。民族 关 系 是 民 族 之 间 互 动 的 表 现 形 程 。卢 旺达 独立 前后 ,图西 族 和 胡 图 族 都发 生 多 次 冲突 ,而政 府 0多 年 里 , 式 ,是 各 民族 在 同 一社 会 时 代 下 各 方 面 的联 系 。 民族 并 存 于 同 一 未 妥善 处理 民族 之 间 的 对立 问题 ,战事 持 续 不 断 ,在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时 空时 ,必 然 形 成 民族 之 间 的相 互 联 系 、相 互 作 用 和 相 互 影 响 。 政 府一 直对 图西族 实行 种族 歧 视政策 。 但 由于相 互 间 的作 用 力 大小 不 同 ,作 用 方 式 不 同 ,因 而其 结 果 对 3 .3 民族问题 的 复杂 性 。民族 的产 生 和经 济 、文 化 、宗 教 、 不 同 民族 来说 也可 能有 所不 同。或 许 二 十世 纪 6 0年代 前 ,大 部 分 风 俗 习惯有 着密 切 的 联 系 ,这也 就 注 定 了民 族 问题 的复 杂 性 。世 官 员都 为 图西人 ,从 占有 大 量 耕 地 开始 ,到后 来 卢 旺 达 总 统 座 机 界 出现 的各 种 民族 问题 ,其 产 生 的原 因 、表 现形 式 多 种 多 样 ,牵 被 击垮 ,卢 旺达 图西族 女 总理 被杀 害 ,图西族 开始 血腥报 复 残杀 。 扯 到诸 多 问题 ,更 加 错 综 复 杂 。美 国 是 最早 得 到 卢 旺 达大 屠杀 情
关 键词 :民族 问题 ;卢 旺达 大 屠杀 ; 内涵 ;产 生根源 ;特 性 中图分 类号 :D 5 5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5 )1 2— 0 2 0 0— 0 1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尊重生命保护人权-----《卢旺达饭店》观后感本片以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为背景,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
卢旺达沉痛的历史原因造成本国图西族和胡图族之间深刻的民族矛盾和仇恨,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占人口多数的胡图族开始对图西族进行民族屠杀,在短短的100余天内有近100万人遭到屠杀。
影片中在屠杀开始后,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己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因此给他带来了无尽的麻烦,甚至威胁到生命的安全,影片中的一幕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盛夏的天空,下着雨。
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在屠杀中幸存下来的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
神父凄凉的眼神中不是无奈无助,而是一种绝望,饭店中的人此刻与神父一样无望。
雨中,稚嫩童声唱着赞歌,人们的泪水混合着雨水,仿佛上天也为此流泪。
饭店在外国人撤离之后,维和部队的人员只留下4名守护饭店,经历了一次次生死磨难之后终于迎来了希望,饭店中有一部分人成为了政治难民,也就是说他们有机会离开,保罗就在其中,但在联合国的车队离开之时,保罗选择留下,因为整个饭店的食物与药品需要通过他的关系才能搞到,饭店里的人离不开他,人性光辉的一面在此刻迸发。
故事的末尾在联合国维和部队和“爱国前线”的帮助下离开战区到达难民营,饭店里的人得到了解救,而那些死去的人再也无法醒来。
在当代如此文明的社会中竟然会发生如此惨痛的时间,一直倡导保护人权的西方大国,为什么没能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联合国在此时当中有有何作为?它应当为此时的发生负责吗?这些值得我们去思考。
在大屠杀发生时那些西方的大国和联合国在做什么呢?美国在索马里进行的“黑鹰坠落”行动,遭到当地平民的强烈抵抗,在一次打击行动中美军两架直升飞机被击落,18名美军特种队员被打死,其尸体被索马里人拖着游街的镜头赢来了电视机前的看客们的一阵阵的欢呼,美国人应联合国决议的要求去了索马里,被媒体说成是贪图中非宝石去侵略人家,因此克林顿政府并不想介入卢旺达内战,选择了不作为。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350字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350字导语:《卢旺达饭店》是一部由英国、南非、加拿大和意大利四国于XX年共同拍摄的战争片。
如下是小编整理的卢旺达饭店观后感350字,欢迎阅读与分享。
虽然是以一个西方代理人的角度的观察,以西方主流的家庭价值观的故事,Des Mille Collines Hotel经理就是个当代辛德勒,电影并没有直面屠杀的残酷,但是已经足够震撼人心。
看似是部族仇杀,但其实是两个不同阶层,种族的区别其实不太存在,而是比利时殖民者按照相貌划分出来的,他们把高鼻子浅色皮肤的居民划为图西族,并利用他们来统治殖民地。
而胡图族对图西族的屠杀何尝没有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经济剥夺,抢夺衣服财产土地,1994年丛林法则在整个国家通用。
RTML hutu power电台在这次屠杀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间断的在大众媒体中宣扬图西族是蟑螂,庇护图西族的胡图人也应该被杀,是叛徒。
舆论在煽动仇恨上是不遗余力。
这部电影的音乐很好听,尤其是开头和结尾的两首歌,非常动听。
《卢旺达饭店》以一场真实的种族屠杀为背景,虽未有过于血腥残暴的呈现,却以巧妙深刻的心理描绘,令人得见了一场震颤的人类悲剧,而即便在无尽的黑暗里,总有人能手持光明,一位酒店经理保罗,成为了电影对人性弥足珍贵的讴歌。
种族歧视很可怕,它让弹丸之地充满杀戮,尸横遍野,生灵涂炭,一百万这个数字血淋淋的。
Paul展现的是一个男人的担当,无畏,面对真枪实弹时的临危不乱,面对承诺时的义无反顾。
正是有许许多多个像他这样的存在,才让我们在战争中感受到了温暖。
我们的民族同样经历过这种残酷,流血牺牲。
和平,我们应该珍惜的。
片中的Paul可以说是个比较成功的非洲人,聪明稳重,世事通达,有体面的工作,享受级别的待遇,也受到家人邻居的尊敬,但战争来临,护照上的hutu帮了他,却帮不了另外一个族别的老婆和邻居。
拿着欧洲护照的人纷纷撤离了,非洲人却只能待在原地,等待可能的屠杀。
种族对人的命运影响好大。
卢旺达饭店
卢旺达饭店今天晚上看了这部影片,内心一直很难受,失眠了很久。
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简直是太幸福了。
一定要珍惜当下,万恶的战争我们一定要抛弃,和平才是我们人类永远追求的生活。
电影《卢旺达饭店》取材自1994年惨绝人寰的“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事件。
非洲国家卢旺达境内,主要有两个种族的人——胡图族人和图西族人。
两个种族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冲突不断,激进派胡图族对图西族进行了一场惨绝人寰的种族大清洗,想要将占全国15%人口的图西族,彻底灭绝。
于是,屠杀一点一点开始。
广播里,胡图族大肆宣扬着仇恨言论,大骂图西族是“蟑螂”;大街上,一部分好事者打砸抢叫嚣着,趾高气昂,空气中火药味已经十足,只需一丁点火星就会爆炸。
很快,导火索被点燃——1994年4月6日。
时任卢旺达总统,遭遇空难去世,据说此事是图西族的反叛分子所为。
于是,胡图族人组建了临时政府,在一部分极端分子的带领下,组成爱国阵线,打着“复仇”“清理叛国贼”的旗号,肆意残杀图西族人和胡图族的温和派人士,可怕的内战在卢旺达全国范围内打响。
在长达近100天的屠戮中,死亡人数超过百万。
死亡人数占卢旺达1/8的总人口,当时世界总人口1/5000以上。
尸横遍野,血洗全城。
这次的“卢旺达种族大屠杀”,被视作二战后最惨烈的“种族清洗事件”。
珍惜当下,好好吃饭,好好学习,好好睡觉,好好的过好每一天。
有太阳的日子就好好享受阳光带来的温暖,有雨的日子就打好伞为自己遮风挡雨,因为这样的日子都是再好不过啦。
不要抱怨,感谢生活,感谢我们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
感谢明天睁开双眼时发现我们还活着。
感谢我们的家人都安好的呆在我们身边。
感谢我们拥有一份喜欢的工作。
感谢身边的所有人,因为有大家的陪伴,我们的生活才倍感亲切。
感谢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并从内心相信: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
《卢旺达饭店》影评
《卢旺达饭店》影评《卢旺达饭店》影评一、历史背景:卢旺达地处非洲中部,有“千丘之国”之称,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
胡图族和图西族两个民族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99%,其中胡图族人口占85%,图西族占14%。
16世纪,图西族人在卢旺达建立了封建王国。
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德国、比利时等西方殖民势力相继入侵。
20世纪60年代以前,仅占人口10%—15%的图西族在卢旺达占据统治地位,88%的政府官员都是图西族人,并拥有绝大部分可耕地。
1959年,卢旺达南部的胡图族农民开始反抗图西族贵族的统治并掌握政权,把土地重新分配给无地的人,许多图西族贵族逃到了邻近国家。
1962年,卢旺达宣布独立后,图西族和胡图族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
1994年4月6日,载着卢旺达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恩塔利亚米拉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两位总统同时罹难。
该事件立即在卢旺达全国范围内引发了胡图族人针对图西族人的血腥报复。
7日,由胡图族士兵组成的总统卫队杀害了卢旺达女总理、图西族人乌维林吉伊姆扎纳和3名部长。
在当地媒体和电台的煽动下,此后3个月里,先后约有80万至100万人惨死在胡图族士兵、民兵、平民的枪支、弯刀和削尖的木棒之下,绝大部分受害者是图西族人,也包括一些同情图西族的胡图族人,卢旺达全国1/8的人口消失,另外还有25万至50万卢旺达妇女和女孩遭到强奸。
同年7月,卢旺达爱国阵线与邻国乌干达的军队反攻进入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击败了胡图族政府。
200万胡图族人,其中一些屠杀参与者,由于害怕遭到图西族报复,逃到邻国布隆迪、坦桑尼亚、乌干达和扎伊尔(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
数千人由于霍乱和痢疾死于难民营。
二、影片赏析:1、剧情介绍:该片由真人真事所改编,以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卢旺达胡图族饭店经理保罗〃路斯沙巴吉那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中设法挽救1268位图西族难民的故事。
2、人物分析:○1影片中的保罗是一个处事圆滑、社交手段高超的饭店经理。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600字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600字卢旺达饭店观后感600字一《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反映的是1994年,发生在非洲卢旺达的一场残酷的不一样种族之间的屠杀。
影片里面刻画了两个不一样的种族,图西人和胡图人。
他们多年来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一齐建造卢旺达——这个沙漠里的绿洲,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生活稳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
然而,胡图人心中永远都记忆着那段“历史”,对图西人的恨一向铭记在心。
在胡图人看来,当年的图西人是比利时殖民者的走狗,他们掠夺胡图人的土地,还鞭打他们,称图西人为“蟑螂”、“杀人犯”。
卢旺达是胡图人的土地,此刻大批的图西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胡图人所以而感到极为不满,于是,策划赶走图西人,决定“消灭害虫”。
就这样,在胡图力量电台的大力宣传下,一场恶性屠杀开始了。
在“把高的树砍到!”这一信号发出之后,卢旺达民兵,一支国家政府从未出手干涉的部队,拿起手中的砍刀,杀人,放火,捣毁房屋······,只要能把图西人赶尽杀绝,他们什么都干,就连孤儿院里的孤儿也不放过。
大街上横尸百万,一座美丽的城市,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座废墟。
卢旺达一向以来都处于国家动乱中,必然引起联合国的关注,于是长期派遣部队进行调停,以维持和平。
然而,当屠杀开始后,驻扎在卢旺达的外国军队被撤退了,图西人的唯一期望就此破灭了,凭借主人公保罗的力量,对英特哈瓦军官多次行贿,一托再托,最终卢旺达饭店里德几百余人被送往安全地带,所以抱住了性命。
最终屠杀被制止了,图西人得到了解救,一切反动活动停止了下来,和平代替了一切。
这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
由于一向以来国家没有处理好两民族之间的关系,没有实施合理的民族政策,以及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国家军队体质,而发生的一齐没有任何人干预的屠杀。
在我看来,胡图人和图西人没有根本上的区别。
既没有文化上的区别,也没有生活习俗上的不一样,这又何以区分谁是哪个民族。
事发之前,胡图人和图西人是邻居,是同事,是朋友,是爱人。
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5篇
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5篇《卢旺达饭店》讲述了一位卢旺达胡图族饭店经理保罗·路斯沙巴吉那(PaulRusesabagina)在种族仇杀中设法挽救1268位图西族及胡图族难民的故事。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心得体会1《卢旺达饭店》买了几个星期了,一直都没看,不是不舍得看,而是不敢看,因为知道这是一场人间惨剧,不知道电影会怎么来表达,面对每天繁忙的工作,不敢让自己的心情过于沉重,坚持到昨天晚上,才下决心看了。
看着电影,好几次,我禁不住都笑了,当然电影不是搞笑剧,而且这里处理得没有过多的血腥镜头,只是这里面的好多次入微的动作细节和语言,让我不由得想大声嘲笑现在这个世界,这个所谓的世界秩序和格局。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一个卢旺达的高档酒店经理,保罗,胡图族人,在1994年种族冲突中救了1000多位难民的生命。
当年比利时殖民者硬生生地把当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肤的深浅和鼻梁的高低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并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把政权交给了图西族,从此也就造成了两族世世代代的恩怨。
终于掌握了政权的胡图族人要向图西族人报复,纵容着民兵组织的仇视情绪,终于在一个总统被刺身亡的节点爆发了,“砍倒高高的树”,“胡图力量”,种族大屠杀开始了。
保罗所在的那家酒店是比利时老板高级休闲度假酒店,利用酒店经理的职位,他与那些军方上层人士,白人,联合国官员周旋着,啤酒,威士忌,香烟,紧张地巴结着,对于西方的强大和维护世界秩序世界和平的信念已经渗透到了他的每个血管里。
他一直都相信着依靠那些以美国西欧国家为主导的联合国能在卢旺达实现和平,至少那些白人朋友在需要的时候能帮助他。
但在战争爆发后的一系列事件,所有的希望都成了泡影,多年的经营只能换来一个生命的延续而已,最后也被迫背井离乡。
这中间一系列努力在电影里看来只能是对现实的巨大嘲讽。
镜头一:战争爆发,屠杀开始,可怜的几个比利时籍联合国维和士兵只能顾上仅有的几个酒店和难民营,甚至有11个维和士兵被杀,虽然有枪,却不能开枪,维和将军的电话求救,数天的等待,随后等到的只是一个小队的维和官兵,在酒店避难的上千人欢呼雀跃,以为是和平的力量,生存的机会,可他们带来的却只是帮助所有联合国官员和所有外国人撤离的命令。
卢旺达饭店读后感
卢旺达饭店读后感在翻开《卢旺达饭店》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在这个看似和平的世界里,竟曾发生过如此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而当我合上书页,心情却久久无法平静,那一幕幕血腥与绝望的场景仿佛还在眼前,让我感到无比的沉重和悲伤。
这本书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 1994 年的卢旺达。
当时,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的矛盾激化,引发了一场持续百日的种族大屠杀。
在这一百天里,近百万人失去了生命,整个卢旺达陷入了无边的黑暗和恐惧之中。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保罗的饭店经理,他所经营的卢旺达饭店,成为了众多图西族难民的庇护所。
保罗原本只是一个普通人,他每天操心的是饭店的生意和客人的满意度。
然而,当大屠杀爆发后,他却不得不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残暴的胡图族民兵周旋,保护那些无辜的生命。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保罗为了获取食物和药品,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外出的经历。
他开着那辆破旧的汽车,行驶在满是尸体和硝烟的街道上。
每一次出门,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活着回来。
有一次,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还在营业的药店,却被一群胡图族民兵拦住了去路。
那些民兵面目狰狞,手里拿着砍刀和棍棒,对着保罗大声呵斥。
保罗的心跳得飞快,他知道稍有不慎,自己就会命丧当场。
但他还是强装镇定,用自己流利的胡图族语言与民兵们交流,试图说服他们放行。
他告诉民兵们,饭店里有很多受伤的病人,如果没有药品,他们都会死去。
也许是保罗的真诚和坚定打动了民兵们,又或许是民兵们觉得他构不成威胁,最终竟然放他走了。
回到饭店后,保罗顾不上休息,立刻将药品分发给受伤的难民。
他的双手不停地颤抖,额头上满是汗水,但他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
那一刻,他不再是一个普通的饭店经理,而是一个拯救生命的英雄。
还有一次,饭店里的食物即将耗尽,保罗决定带着几个员工去附近的村庄寻找食物。
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了胡图族民兵的巡逻队,走进了村庄。
然而,村庄里早已空无一人,所有的房屋都被烧毁,田地也被荒废。
他们找了很久,终于在一个废弃的仓库里发现了一些玉米和土豆。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作文2100字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作文2100字卢旺达饭店观后感前几天的民族概论课上老师带领我们一齐观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
一个卢旺达的高档酒店经理,保罗,胡图族人,在1994年种族冲突中救了1000多位难民的生命。
当年比利时殖民者硬生生地把当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肤的深浅和鼻梁的高低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并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把政权交给了图西族,从此也就造成了两族世世代代的恩怨。
最后掌握了政权的胡图族人要向图西族人报复,纵容着民兵组织的仇视情绪,最后在一个总统被刺身亡的节点爆发了,“砍倒高高的树”,“胡图力量”,种族大屠杀开始了。
1994年,在卢旺达发生的这场惨绝人寰的种族大屠杀中,近一百万人惨遭杀害。
这一发生在通讯高度发达和标榜民主自由时代的种族清洗,在事件之时几乎没有引起世界其他地区的任何反响。
当TerryGeorge20XX的作品《HotelRwanda》出现的时候,这场屠杀已经过去了十年。
在这十年中,卢旺达作为一个不发达的非洲国家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要不是《HotelRwanda》的旧事重提,这一人类历史上灭族惨剧将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被大多数人遗忘。
和《Schindler'sList》一样,《HotelRwanda》也是改编自真人真事。
影片主人公保罗·鲁塞萨巴吉纳在首都基加利经营着一家由比利时老板控股的四星级宾馆。
当胡图族的武装叛乱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之后,随即开始了对图西族的种族屠杀。
由于保罗的妻子是图西族人,他竭尽全力保护自我的家人不卷到屠杀当中。
但随着事态的发展,联合国维和部队对卢旺达的局势失去控制,保罗的周围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图西族人。
慈悲而伟大的保罗开始像当年的辛德勒一样,用自我的金钱换取这些人的安全,把这些逃难的人统统隐藏在自我的饭店中,并想尽一切办法保护他们的生命。
最后,共有1268名图西族由于得到他的庇护,免遭被屠杀的噩运。
对于这样一部史实性的影片,我们就应首先了解一下影片发生的背景,这更有助于我们对整部影片的理解。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卢旺达饭店》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卢旺达饭店》作者:杜雪来源:《卷宗》2018年第24期摘要:电影《卢旺达饭店》反映1994年发生在卢旺达的大屠杀事件:卢旺达胡图人疯狂且残忍的屠杀图西人。
本来是一个国家的两个“兄弟”般的族群,却因为被殖民时期的分裂思想,而变成了两个有强烈等级差距的种族。
在这一思想的毒害下,胡图人和图西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最后酿成惨剧。
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来分析《卢旺达饭店》。
关键词:《卢旺达饭店》;卢旺达大屠杀;后殖民主义;胡图与图西1 概论《卢旺达饭店》反映的是1994年发生在卢旺达的大屠杀事件。
起因是4月6日,卢旺达总统、胡图族人哈比亚利马纳乘飞机在首都上空遇袭身亡。
胡图人认为这是图西人的阴谋,随后便对图西人采取了大规模的疯狂屠杀。
男主人公保罗是米勒·克林斯大饭店的客房经理,同时也是一个胡图人,而他的妻子是图西人。
身边到处充斥着胡图部族民兵、政府军队等暴力威胁和残忍迫害,保罗从最开始的只想保护家人,认为家人是最重要的;到后来,即使有机会可以逃离,仍然选择留下来保护在饭店的难民。
他用自己的智慧、财富、经理身份和与政要的关系,成功的挽救了在米勒·克林斯大饭店的1268名图西人的生命。
根据国际红十字会的估算,在这大约100天的大屠杀时间里,有约80万人被杀害。
其中,绝大部分是卢旺达的图西人和部分胡图的温和派。
为什么卢旺达的胡图人要如此疯狂的屠杀图西人?首先先了解一下卢旺达的胡图部落和图西部落,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 胡图与图西胡图族和图西族是卢旺达和布隆迪的主要民族。
其中,卢旺达的人口约700万,胡图族占人口的85%,图西族占人口的14%,土著瓦特人占人口的1%。
关于胡图族、图西族和瓦特族的关系,有一个传说:卢旺达的第一位国王有3个儿子,名叫加特瓦、加胡图、加图西。
国王为了挑选一个儿子继承自己的王位,就交给每个儿子一罐牛奶,要他们第二天早上交回来。
贪吃的加特瓦一转身就把牛奶喝光了;加胡图晚上打瞌睡,牛奶泼了,所以他第二天早上只交回了半罐牛奶;只有忠诚的加图西整夜没睡觉,守着牛奶罐,所以他交回了整罐牛奶。
卢旺达100天观后感 从民族关系
卢旺达100天观后感从民族关系怀着复杂的情绪看完了整整两个小时的电影《卢旺达饭店》,这哪里是电影呀,这明明就是一个时期人们真实的生活写照。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卢旺达相继沦为英,德,比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卢旺达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然由比利时统治。
自殖民统治以来,占15%的图西族人便被殖民者刻意树立成管理者,而胡图族人则成为被统治者,挣扎在生存线上。
两族的贫富分化在1959年酿成了两族之间的大冲突,胡图族农民奋起反抗,将当时的卢旺达政府赶下了台。
屠杀开始后,美国由于在索马里“黑鹰坠落”计划的受挫而选取置身事外,比利时宣称为了保护自我维和士兵的安全,撤出了全部的部队,联合国也仅仅保留了二百余名士兵负责调停。
直到屠杀的事实在西方构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的数月以后,联合国才重新增加了维和士兵,但此时的卢旺达已经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看了电影之后,我觉得很难过。
特别是我从网上看了这个真实的事件的整个过程之后,我突然觉得自我很庆幸。
因为我从出生就一向生活在一个相比较较安定的社会中,并且自我眼中所看到的大部分是完美的,此刻祖国呈现的基本上是如新闻中所说的各民族团结友爱,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之间的冲突无非是文化的冲突。
文化之间冲突的实质,并非各个礼貌天生地有高低贵贱之分,而是礼貌程度的不一样。
每一种礼貌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无论是基督教礼貌,佛教礼貌,伊斯兰礼貌还是儒家礼貌,都曾有过自我的辉煌与灿烂,也都有过衰落和低迷。
每一种礼貌都丰富了人类的思想宝库,但同时每一种礼貌都有它的不足和局限。
在几千年的演化中,有一些礼貌被历史的长河湮没了,有一些礼貌则被其他礼貌消灭了。
宽容使人提高,狭隘使人落后。
人的创造力来自于自由的思想,而不是单一的思想。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这个世界上的人们还是因为各种原因被分成不一样的肤色、民族(种族)。
在必须的时光里,全球化、普世性、全人类的大同仍旧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梦想而已。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1800字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1800字卢旺达饭店观后感《卢旺达饭店》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故事背景是这样的:在卢旺达这个非洲中部的国家,人口主要由两个种族部落的人构成。
欧洲各国大肆在世界各地进行殖民的那个年代里,这个国家难逃被殖民的命运,先后被德国和比利时两个国家所统治,比利时统治时期,先把管理权交给人口占少数的图西族,在卢旺达独立时又把政权交给了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
独立之后两个部落都互相看不顺眼,这个说那个血统不正,那个说这个肮脏臭虫。
于是两个部落就一向冲突不断,虽然双方也都有一部分理智的人不在意种族隔阂,能够和平的生活在一齐,但种族主义极端偏见还是主流的。
当然了,胡图族的人口占多数(好像是八成吧),并且又掌握着政权,所以一向在冲突中占优势,图西族也不甘示弱,建立了反叛军。
这个时候联合国本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想法,就出面调和了。
1994年卢旺达总统(当然是胡图人)坐着飞机去和图西首领谈判。
可没想这倒霉总统的飞机在半路上被不明真相的群众打了下来。
于是事态失控了,胡图人从广播里发出了事先商量好的信号,胡图民兵开始了行动——灭绝图西人。
以上是故事背景,故事的主人公呢,是胡图人,一个比利时人在卢投资饭店的经理,这个饭店接待的都是当地和国外有势利的人,主人公一向凭借自我的职位优势巴结着这些有势利的人。
当然他这样做是有原因的,他的妻子是图西族人,他一向怕胡图人对自已一家不利,想透过这些有势利的人保住他的家人。
胡图人开始灭绝图西人的行动后,事态越来越严重,为了杀完图西人,胡图人连维护图西人的胡图人也不放过。
在胡图人疯狂行为中,主人公饭店的地位也快保不住了,各国使者、联合国维合军队、记者、国际红十字会等都被要求撤到安全的地方。
主人公失去了这些保护,于是他在民兵的大肆屠杀行动中开始奔走求救,在这个过程中他收留了大批图西难民进饭店,他经历了一系列令人胆颤心惊的事情,他的家人也差一点被杀,他妻子的哥哥嫂子失踪,他见到了屠杀后尸横遍野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