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总督府设在肇庆182年
肇庆府城周边民居的建筑特色及其与府城复兴的关系
肇庆府城周边民居的建筑特色及其与府城复兴的关系摘要:肇庆府城周边民居的建筑特色是:具有深厚的广府文化特色、顺应自然的建筑理念、融合中西方文化、将商业和生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研究肇庆府城民居的建筑特色,并将其应用到府城复兴中,有利于复兴一个有肇庆传统文化特色的府城。
关键词:肇庆府城民居建筑特色复兴肇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肇庆府城历经近千年,至今仍保留了宋代的基本格局,实属难得。
肇庆府城的历史变迁见证了肇庆的城市发展历程,是该城市持续发展、保持其文化根基和创新源泉的重要基础。
打造一个怎样的府城,复兴一个怎样的府城,需要深入研究,谨慎为之。
“拆真文物,造假文物”、“拆真古城、造假古城”是许多城市的历史教训,我们要引以为戒。
保护府城的历史印记、遗迹遗存、文物,整合府城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并以此来作为指导府城复兴项目的推进,才是府城复兴的出路。
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连破岭南州县,端州无城池防守,丁宝臣弃城而逃。
狄青平定侬智高后,也就是皇佑五年,开始修筑土城,政和三年(1113年),郡守郑敦义扩大城池,拓为砖城,开四门:东曰宋崇,西曰镇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
至此,肇庆府城的范围和格局基本形成。
明、清时期,两广总督府驻于肇庆。
期间,肇庆古城墙历经多次修葺。
直至民国初年城墙仍保持年完好。
民国13-15(1924-1926年),将城墙上的门楼、雉角楼、文昌阁、月城炮台,城墙披云楼段外全部拆低了7市尺。
图片来源:肇庆市端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肇庆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自此以后,城内城外的界限被打破。
所幸,历经多次朝代变迁,肇庆古城墙及其所围蔽起来的府城、府城内的几条主干道都没有被破坏。
府城周边民居(清至民国时期)仍有较多被保留下来。
过去,人们多注重宫殿、寺庙、古塔等公共建筑,因其一般较民居建筑规格更高,更华丽、精致。
然而,传统民居也是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省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
随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 军基本占领岭南,秦始皇将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东南濒南海,西 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 会4个县(据《汉书》记载),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属 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09 社会事业
目录
08 军事 010 历史文化011特产美食013 著名人物
目录
012 对外交流 014 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广东,《吕氏春秋》称“百越”,《史记》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 通,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广东的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在历 史长河中,广州、广东等地名次第出现,逐渐演化成广东省及其辖境。
地理环境
0 1
位置境域
0 2
地形地貌
0 3
气候
0 4
水文
0 5
植被
0 6
自然灾害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接广西,南邻南海,珠江口东西两 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境位于北纬 20°09′~25°31′和东经109°45′~117°20′之间。 东起南澳县南澎列岛的赤仔屿,西 至雷州市纪家镇的良坡村,东西跨度约800千米;北自乐昌县白石乡上坳村,南至徐闻县角尾乡 灯楼角,跨度约600千米。北回归线从南澳—从化—封开一线横贯广东。全省陆地面积为17.98 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7%;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千米,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 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 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全省大陆岸线长3368.1千米,居全国第一位。按照《联合国 海洋公约》关于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归沿岸国家管辖的规定,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 千米。 广东省岸线总长度为4114千米。已开发利用的岸线长度为1414千米,约占总长度的 35%。
肇庆七星岩的道教文化
肇庆七星岩的道教文化七星岩东部的阆风岩、玉屏岩,两岩相连,状如屏风,故亦称之为屏风岩。
其实阆风、玉屏是相连的一座岩山,很难划出明确的分界线,这两峰与石室、天柱连起来构成七星岩“人间北斗”勺子上的“把”。
以下文章介绍得深入到位,是七星岩道教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一篇精华文章,很多朋友对七星岩的文化感兴趣,那就得好好阅读一下本文。
小编觉得做大幅修改不仅不尊重原作者,还会使整篇文章失去色彩,因此在大家可以通俗易懂的前提下对个别文字作少量修改,让阅读的朋友有一场愉快的文化旅游。
七星岩中连在一起的阆风岩和玉屏岩,以前称屏风岩曾经见证肇庆辉煌的历史明后清前(1564—1746年)长达182年的两广总督府移驻肇庆,肇庆成为两广军事指挥中心。
肇庆城在这100多年中有了飞速的发展,如肇庆城墙的加固修筑,沿江四塔的兴建,肇庆学宫、庆云寺的兴建、水师营的设置等都是明代的东西。
明代也加快了对七星岩的开发建设,如兴建环岩道路,修筑屏风岩的上山蹬道,兴建屏风岩上的玉皇殿、三仙观及山脚的纯阳观,兴建水月宫及其它宫观。
到解放前夕,七星岩的岩山仅屏风岩及仙掌岩修有蹬道通山顶,石室岩及天柱岩的岩顶仍可望而不可及。
屏风岩位于七岩之东,风景秀丽,是纵观七星岩的最佳去处,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登临题咏。
玉屏岩顶据统计,屏风岩上的石刻明至民国共77题,明以前无发现,说明屏风岩开发源于明代。
现发现的古代石刻全部集中在小石林以东,小石林以西及玉屏峰并无石刻,估计当时并未修建蹬道。
这些石刻中,较有名气的有清初岭南三大诗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的题名记。
此石刻是陈恭尹较有名的隶书代表作之一,陈恭尹的隶书开清初一代新的书风,该题刻镌刻在未经打磨的崖壁上,更显磅礴气势。
黄培芳诗、林召棠题字的七星岩诗八章因林召棠是清代广东三状元之一而被称为“状元碑”,现在也被很多人提及。
此碑描述七星岩的主要景致并称:“二樵铭、鱼山诗、可与石室记称三绝”(二樵铭即黎简隶书《南服殒石》、鱼山诗即冯敏昌《七星岩诗五首》,石室记即李邕《端州石室记》)。
投资肇庆的7个理由
投资肇庆的7个理由作者:来源:《民生周刊》2019年第10期肇庆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连接祖国大西南的“咽喉”要道,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最早的交接点之一,人文历史厚重、土地资源丰富、成本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越,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近年来,肇庆全方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迎来千载难逢发展机遇。
以下是肇庆成为投资洼地和创业热土的7个理由:肇庆有2200多年建城史,两广总督府驻肇庆长达182年。
禅宗六祖惠能、宋代名臣包拯等均成名于此。
肇庆被誉为“中国砚都”,端砚美誉四大名砚之首。
肇庆是美丽的生态绿洲,森林覆盖率超过70%,是大湾区天然“绿肺”。
西江是径流量仅次于长江的中国第二大河流,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国家地表Ⅱ类,是大湾区天然的优良“淡水源”。
肇庆是大湾区最大的发展腹地,全市有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占大湾区总面积超过25%,土地开发强度仅6.5%。
肇庆工业基准地价、工业厂房租金、电价、用水均价等成本远低于大湾区其他城市。
肇庆已基本形成“一条黄金水道、一条快速干线、6条轨道交通、7条高速”的交通网络。
从肇庆搭乘高铁到广州仅需30分钟,到深圳只需一小时,4小时即可通达周边5个省会城市。
规划建设中的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离主城区仅20多公里,大湾区一小时、广佛肇半小时、市域一小时“三大交通圈”初步形成。
肇庆是广东省4个数字政府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实现314项事项“零跑动”办理,980项事项“一次办成”,企业开办一天办成,不动产交易登记3天出证。
率先在全国实行“双容双承诺”制度,项目建设周期提速2个月以上。
肇庆还对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100亿元的企业,分类给予50~2000万元奖励,并按50%~80%的比例直接奖励给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2018年,肇庆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开办企业便利度均在广东省排第4。
肇庆拥有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广佛肇经济合作区、肇庆(怀集)农副产品集散基地等重大平台。
肇 庆 简 介
肇庆简介现辖端州、鼎湖,2区;4县;代管高要、四会2个县级市,设立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
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中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和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等称号,有“中国砚都”之称。
2006年,肇庆市又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肇庆东接广佛经济圈,西连大西南,地缘区位优势突出。
地处沿海与内陆的交通要冲,城区距广州不足100公里,位于广州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距深圳200余公里,距澳门180公里,距香港水路143海里,是沿海发达地区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枢纽。
国道321线、324线,三茂铁路(广州至湛江)贯穿全境,广肇高速公路和在建中的江肇都预示着肇庆的高速发展。
横穿肇庆的西江是径流量仅次于长江的全国第二大河,由西江、北江支流绥江、贺江组成的江河水网,可东通广州、深圳、香港,西抵广西梧州,南达江门、珠海、澳门,北上韶关,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肇庆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形成了水陆衔接、江河相通、客货配套的水陆运输网络。
历史古迹肇庆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考古发现表明,距今14万年左右,肇庆已有人类活动;距今l万年左右,这里已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大约5000年前,肇庆的先民已有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编织业以及较先进的制陶业。
境内的春秋晚期至战国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长江流域楚越文化影响的痕迹,也有岭南文化的显著特征。
肇庆是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
早在南越国时期,骆越酋长安阳王曾北上建都于封溪(今封开境内)。
赵佗击败安阳王之后,在封溪一带建立苍梧国,作为南越国的属国。
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等地设置高要县,属苍梧郡。
县名得自境内的高要峡,高要峡则因峡山高峻、峡水如腰而得名。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辖高要、端溪等九县。
肇庆市概况
贵广铁路简介贵广铁路是铁路“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是一条客货兼顾、以客为主、完善西部路网布局的区际快速铁路干线,是西南地区通达华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区际铁路通道。
自贵州省贵阳市至广东省广州市,跨黔、桂、粤三省区,由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观山的新贵阳站引出,经龙里,穿斗篷山至都匀,而后由三都沿都柳江经榕江、从江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跨融江和焦柳铁路,经桂林后跨漓江、继经恭城、钟山、贺州进入广东省境内,再经怀集、肇庆、三水、佛山进入广州枢纽新广州车站。
全长857公里,其中广东境内207.5公里、广西境内348.5公里、贵州境内301公里。
该线路经停新广州站、新佛山站、肇庆北站、贺州站、桂林西站、榕江站、都匀东站、贵阳北站等30个车站,为双线电气化国家I级铁路,设计时速200公里,年运输能力为货运量3500万吨,日开行客车100对,设计工期6年,投资估算总额858亿元。
贵广铁路的客车时速目标值为200公里,以全长857公里计算,广州到贵阳只需约5小时!而目前从广州坐火车到贵阳,最短也要21个小时。
贵广铁路与今年新开工建设的兰渝铁路等项目建成后,我国西北、西南地区连接珠三角、粤港澳地区的快速铁路物流通道将被打通。
贵广正线主要技术标准(1)铁路等级:Ⅰ级;(2)正线数目:双线,其中新肇庆站(含)至奇槎站(含)为四线;(3)设计行车速度:200km/h,贵阳、广州枢纽内梯级降低;(4)最小曲线半径:3500m;(5)正线线间距:4.6m;(6)限制坡度:新贵阳至贺州采用13‰,贺州至广州采用6‰,只运行客车的线路可采用20‰(7)到发线有效长度:850m(双机地段880m),只办理客车的车站650m;(8)牵引种类:电力;(9)牵引质量:4000t;(10)闭塞方式:自动闭塞;(11)建筑限界:满足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运输要求。
线路简况贵阳至广州铁路是西南地区通达华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区际铁路通道,跨黔、桂、粤三省区,由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观山的新贵阳站引出,经龙里,穿斗篷山至都匀,而后由三都沿都柳江经榕江、从江进入广西境内,跨融江和焦柳铁路,经桂林后跨漓江、继恭城、钟山、贺州进入广东省境内,再经怀集、肇庆、三水、佛山进入广州枢纽新广州车站。
介绍肇庆
景点:七星岩、鼎湖山、牌坊、音乐喷泉、龙母庙、包
公庙,紫云谷,盘龙峡 等等
地方特产:端砚、裹蒸、肇实、德庆贡柑、鸡蛋花、何首乌、七
星剑花
肇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称端州,有2100多年的 历史,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明清时期是西江流域政治、 经济网站、文化、军事中心,180多年的两广总督府所在 地;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唐代文学家李邕、日本入唐留 学僧荣睿、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北宋名臣包拯、沟通中西 文化第一人利玛窦、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众多历史名人都 在肇庆留下足迹,全市有360多处有历史科学研究价值的 文物景点。当前,肇庆正以宋文化、包公文化、广信文化、 生态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科普文化为重点,积极 打造和建设文化名市;弘扬中华文化之瑰宝,树立端砚文 化品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休闲生态文化,以创 造历史文化的新辉煌。
端 砚
鼎 湖 山 个 鼎
七 星 岩五德庆龙母庙炸狮-----炸狮ing
饱受“摧残”的醒狮
德庆龙母庙
盘龙峡-----熏衣园
怡 人 的 薰 衣 世 界
城市的异样风貌
星 湖 精 灵
封开石山
11酒店林建汉 学号:30
肇庆地区古代书院的分布与流变
铎阳书院
1601 渡头古濂溪祠
萦梧书院 澹淇书院 行素书院 同人书院 泷江书院 南征书院 连棠书院 澹庵书院 筠城书院 莲池书院 维新书院 怀原书院 文昌书院 南溪书院 典学书院 德庆书院
1607 1608 1612 1514 1522 1617 1639 1522 1573 1605 1622 1369 1621 1643 1636 1601
收稿日期:2018-09-14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7 年度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GD17DL12) 作者简介:肖晓玛(1971-),女,湖南洞口人,肇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24
肇庆学院学报
第 40 卷
表 1 宋代肇庆地区建造书院
书院名称 星岩书院 濂溪书院 三洲岩书院 贤良书院
建于宋代,明代创建的书院最多,到清代,书院的创建趋向于民间化,功能开始多样化。对肇庆地区的古代书院作了
详细梳理,着重研究了其分布与流变。
关键词:肇庆;古代书院;分布;流变
中图分类号:G529;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445(2019)01-0023-04
书院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唐代。据《新唐书·百 官志》记载,“唐开元十一年(723 年)置丽正书院,十 三年(725 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其主要 活动内容和职责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辩明邦 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 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1]这是关于书院的最早记 录。在唐代,书院的作用类似于图书馆。古代还存 在其他教育机构,如府学、学宫、社学、义学等,那么 书院与这些教育机构的区别在哪里呢?府学的性 质是学庙合一的府级官办教育机构,属于正宗的官 办教育,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级别很高,在某些历 史时期,府学还是主管教育行政官职名。“学宫”和 “辟雍”一词意义相同,是周天子设立的大学,专门 教授国子和贵族子弟。后来“学宫”的含义发生了 转变,开始泛指官学,即历代王朝的地方官办学校, 尤其指明清之际府、州、县的地方官办学校。社学 是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小学,元代首创,级别低,主 要招收 15 岁以下的乡村儿童。义学也称“义塾”,是 指 中 国 旧 时 靠 官 款、地 方 公 款 或 地 租 设 立 的 蒙 学。 义学的招生对象多为贫寒子弟,免费上学。而书院 在本质上是一种古代民间教育场所,是非官方性质 的教育机构。
端州对“肇庆是广府文化发祥地”的历史佐证
端州对“肇庆是广府文化发祥地”的历史佐证一、端州的情况简介:端州区是肇庆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粤西与珠江三角洲交汇处,属珠江三洲经济区范围,是粤港澳通往祖国大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
总面积152.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7万,管辖6个街道办事处。
端州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2℃,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被誉为粤港澳的“后花园”,盛产的端砚位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砚都”称号。
二、端州的历史、文化沿革,人文发展轨迹、民俗、民风:端州在战国时期属百越之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立高要县治;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置端州,辖高要等九县;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御书“肇庆府”赐守臣,自此更名为肇庆;南明桂王朱由榔监国于端州,建立抗清政权;1949年建国后,首设县级肇庆市,后几经并撤。
1988年3月,肇庆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原肇庆地区改称肇庆市,原肇庆市改为端州区,为肇庆市的城区。
端州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汇融合处,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岭南土著文化、端砚文化、宋文化、包公文化等异彩纷呈,目前城中的宋代文化遗址有20多处,而包公文化尤其是包拯治理端州的事迹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可以说,包公出生于合肥,成名在端州(今肇庆),扬名于开封。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给端州这古老的土地留下了非常丰富厚重的文化遗存。
端州城区至今保留了广东唯一的、全国极少见的主体及城周基本完整的宋代砖城墙,被誉为“砖的博物馆”的宋城墙;有建筑艺术独特,大雄宝殿保存了唐代和宋代建筑特点,是岭南十分珍贵的千年木构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有“千年古庵,国之瑰宝”美誉的梅庵,梅庵于北宋至道二年即公元996年建成至今已逾一千多年;有古端州名郡见证的包公祠;有作为我国精美的石刻艺术品,研究我国唐朝以来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的七星岩摩崖石刻;有世代以砚为耕,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端砚白石村;还有着“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美誉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他于1583年9月带着自鸣钟、日晷(guǐ)和世界地图等物来到当时的肇庆,并于1585年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天主教堂,且绘制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幅中文的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
浅谈广府历史文化的发祥地
浅谈广府历史文化的发祥地潘庆苏广府文化是近年来广东提出的新课题。
本人理解,广府文化是指广府民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
广府民系是广东省起源最早、分布最广、人口最多的民系。
广府民系既不是纯土著居民,也不是南迁移民,它是土著居民与外来移民经过千百年碰撞、融合形成的民系。
寻根广府民系,溯源广府文化,笔者通过查阅史料记载和近年来大量的考古发现,认为肇庆应该是广府文化发祥地的重点考察地区。
一、广府先民发祥于肇庆封开从我国考古发现的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和广东韶关的马坝人,由于受生产力的限制,无一不是选择离水源较近的洞穴生活的,所以早期的古人类历史学家称之为洞穴人。
肇庆封开地处西江、贺江交汇,水源丰富,林木茂盛,喀斯特地貌分布着大量的岩溶洞穴,特别适合古人类繁衍生息。
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广府先民提供了采集、狩猎、渔耕和制造器具的理想栖息地。
从考古发掘记录中,封开已发现古人类洞穴遗址近十处,新石器遗址遗存近百处。
封开峒中岩洞穴遗址发掘出两颗人牙化石,经测定年代为距今14.8万年,比韶关的马坝人还要早2万年。
这一发现清楚表明,广府先民不是中原南迁,也不是由北江迁移来的,封开峒中岩人与马坝人都是岭南最早的先民;罗沙岩洞穴遗址的文化堆积层,填补了广东乃至岭南地区距今2万年至10万年间史前文化的历史空白,为岭南智人阶段人类的系统演化及旧石器向新石器时期的过渡,提供了重要资料;黄岩洞洞穴遗址堆积层为1至13万年,是岭南旧石器晚期向新石器初期过渡的典型遗存,在第三层中发掘出两个人类颅骨,经鉴定为“晚期智人”,距今1万年左右。
封开考古发掘众多的洞穴遗址和大量新石器遗存,构成了古人类形成、进化的完整的考证资料,印证了远古时期广府先民在西江流域的发源、进化和发展形成广府民系的过程。
因此,不少研究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专家学者都认为——肇庆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二、广府先民从封开东移南下繁衍生息由于火的使用和生产力的发展,早在1万年到8000年,广府先民也和其它古人类进化过程一样,从生活环境不便的洞穴走向平原、河套,逐渐放弃了以采集、狩猎为主的高危生活,转向更合理的渔耕生活。
广东高要县历史沿革(3)
广东高要县历史沿革(3)高要在岭南的历史地位高要市位于广东省中部,西江中下游。
肇庆旧为高要县治,自古以来就是岭南重镇。
高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社会条件,促进了肇城的形成和发展。
现就高要古代在岭南的政治、军事、经济地位分述如下:一、西江下游的主要政治中心高要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春秋时期,本地为百越民族的居住之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高要属南海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始置高要县,以羚羊峡山高险要而得名。
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置高要郡,从此高要升为地区中心。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两广总督驻地从梧州迁至肇庆,高要成为广东、广西的政治中心。
清顺治元年(1646年),明皇族桂王朱由榔监国于肇庆,翌年称帝于此,改明永历,是为永历帝,并以红楼为行宫。
高要县城乃为南明首都,所辖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地。
综上所述,高要自西汉开县以来,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最初的610年仅为县治,自南朝梁天监中起升为地区中心达1400多年,在此期间又有182年为两广总督驻地。
高要在岭南的政治地位仅次于广州。
二、历代用兵岭南的必争之地高要因地处珠三角西缘,通过西江支流,越过南岭山口,北可通长江流域,南可达高州、雷州等地,为两广咽喉、广州的西面屏障,加上境内三峡之险,故用兵岭南,高要多为必争之地。
其战例有:1、秦始皇统一岭南时兵分五路,其中二路通过高要县境(时未设县)抵达番禺(即今广州)。
2、汉武帝平南越时亦兵分五路,其中三路经过高要到达番禺。
3、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派步骘侵略岭南,步骘先到苍梧郡治诱杀刘表部将吴巨,随后率水军2万顺流而下,在高要峡口与吴巨余部大战一场,尔后攻占番禺。
4、唐乾符六年(879年)黄巢起义军攻取广州后,再由广州溯西江经高要及越城岭道北上中原。
5、宋皇四年(1052年)广西壮族起义军在侬智高率领下沿西江东下,攻占高要县城.尔后进攻广州。
6、明洪武元年(1368年)平定广州时兵分2路,一路从大庾岭南下,先占领高要,切断了广州元将何贞的退路,何贞不得不投降。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肇庆
肇庆一、城市概况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干流中下游。
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148.91万公顷,辖端州、鼎湖、高要3个区和广宁、德庆、封开、怀集4个县,代管四会1个县级市;设91个镇、12个街道和1个民族乡,共292个居民委员会、1255个村民委员会。
全市户籍总人口为429.82万人。
2010年9月,国务院批准肇庆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12年10月27日,肇庆新区挂牌成立。
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广东省调整肇庆市部分行政区划,同意撤消县级高要市,设立肇庆市高要区,以原高要市的行政区域为高要区的行政区域,高要区人民政府驻南岸街道府前大街25号。
肇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汉置高要,隋称端州,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赵佶因即位前曾封端王,故亲赐御书,将端州改为肇庆,意为“喜庆吉祥之始”。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岭南文化的发祥地,肇庆人文荟萃,古迹林立。
梅庵、宋城墙、七星岩摩岩石刻、悦城龙母祖庙、德庆学宫等数十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
城区的七星岩,湖山一体、波光岩影,兼有阳朔之山、桂林之水形胜,美不胜收,素有“岭南第一奇观”的美誉;鼎湖山山高林密,峰峦竞秀,古木参天,绿荫蔽日,鸟语花香,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和生物圈”生态定位研究站。
以星湖风景区为中心,沿西江、绥江溯江而上,盘龙峡、“天下第一石”、千层峰、广宁竹海大观、燕岩等景点次递展开,构成了千里旅游走廊的绚丽画卷。
肇庆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肇庆东邻穗、深、港、澳等经济发达地区,背靠祖国大西南,是经济发达地区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枢纽。
至2014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3634.5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88.83千米;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千米90.1千米,比2013年提高1.7千米每百平方千米。
过境高速公路有二广高速(通往二连浩特市和广州市)、广昆高速(通往昆明市和广州市)和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通往江门市和广州市);过境国道有G321线和G324线,省道有S118、S260、S349等12条线,西江内河航道总里程1225千米,通航里程698.8千米。
清朝最后一个两广总督是谁
清朝最后一个两广总督是谁?最佳答案两广(广东、广西)设置总督,始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当时两广“浔、梧瑶乱,……特遣一大臣督军务,乃以命(王)翱。
两广有总督自翱始。
”〔1〕。
然这一建制在当时尚不稳定,到成化元年(1465年),为平“瑶乱”再派韩雍出任两广总督,才成定制。
嘉靖后,全国普遍设有节制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的总督和巡抚。
总督主理军务,比较固定的有蓟辽保定、宣大山西、陕西三边、两广四总督,而巡抚主民政、兼理军务,每省都有,甚至一省有几个。
故而总督、巡抚的辖区、驻地与三司并不一致。
在明代督抚始终是中央派出的钦差大臣,与三司之间名义上仍是中央官与地方官的关系。
地方上日常事务仍由三司管理。
到了清代,这种地方政治体制变革终告完成,总督作为封疆大吏的地位已经确立,他们的基本职责是“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2〕。
其辖区范围、官品秩位以及归属地方编制都十分明确,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巩固国家统治、稳定社会的有力支柱。
中央的一切施政方针政策,均需首达总督而推行于下,同时中央通过分权于总督而收到集权的实效。
正如雍正上谕所说:“自古帝王疆理天下,必有岳牧之臣,以分猷佐治,而后四方宁谥,共臻上理,此封疆大臣,以总督为最重。
”〔3 〕正由于总督关乎一个地区的吏治民生及治乱兴衰,因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对于总督人选历来都十分重视,虽说总督选任的途径有三:即皇帝亲擢、廷臣会推及吏部简选,但实际上是以皇帝亲擢为主,后两者亦得皇帝最后拍板,所以对总督的选任权便牢牢地操纵在皇帝手上,这也反映出清代皇权高度强化的历史特点。
清朝两广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
注释:〔1〕《明史》卷177《王翱传》。
〔2〕《清史稿》卷116《职官志三·总督巡抚》。
〔3〕《清世宗实录》卷3,雍正元年正月辛巳。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供)一、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肇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给肇庆这古老的土地留下了非常丰富厚重的文化遗存。
为了进一步落实市委、市府建文化名市的发展战略,使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快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今年上半年,组织了全市文化系统的有关部门、专家,对全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重新的调查摸底,统计核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报告。
肇庆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游,土地总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394万,现辖端州,鼎湖2区,德庆、封开、广宁、怀集4县,管高要、四会2个县级市。
既毗邻经济发达的珠三角核心区,又连接祖国的西南地区,是珠三角地区通往大西南的重要通道,在实施“泛珠三角”战略和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处于极为有利的位置。
肇庆作为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郡,历史文化底蕴极其丰富,特色鲜明。
形成了浓郁的系列文化,多型的民间艺术、独特的地方节庆,以沉厚文化为支撑的风景名胜景区。
(一)灿烂的古代文明、丰富的文物古迹。
肇庆,古称端州,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发祥地、广府汉族地域文化和白话(广府话)的发祥地,以及两种文化交叉演进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较早的地区之一。
封开峒中岩、罗沙岩的人牙化石和黄岩洞的颅骨化石及近千件石器遗存表明,14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肇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
距今1万年左右,这里已进入新石器时代;鼎湖区蚬壳洲(屈肢葬墓群)遗址、封开乌骚岭(二次葬墓群)遗址、高要茅岗(水上)建筑遗址的实物显示,四五千年前,肇庆已有种植、饲养、编织、制陶、建筑业。
史前文化、民族、风俗已明显形成;市郊北岭松山、四会鸟蛋山等多处春秋战国古墓出土的青铜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长江流域楚越文化影响的痕迹,也有岭南文化的显著特征。
境内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铜器表明,肇庆在先秦是岭南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肇庆老城区变迁过程及保育建议
47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年9月 第1卷 第5期 Vol.1 No.5 Sep. 2016Research on Heritages and Preservation肇庆老城区变迁过程及保育建议邓正恒(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肇庆 526020)摘 要: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肇庆老城区至今保存着大量的古街巷、老建筑以及市民生活与文化。
本研究对肇庆老城区内的街巷和建筑物进行持续的观察和记录,通过对比今昔图像,详细阐述老城区在近几年所经历的变迁,并尝试进一步揭示潜藏在变迁背后的诸如文物修缮、拆除、火灾和活化再利用等深层次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肇庆老城区的保育需要政府、当地人、民间文化保育团体等主要利益相关者形成合力。
关键词:肇庆;老城区;变迁;保育;图像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志码:AThe Change Process and Conservation Suggestions of Zhaoqing Historic Urban AreaDENG Zhengheng(Zhaoq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enter,Zhaoqing 526020,China)Abstract: Zhaoqing is one of the historically and culturally famous cities in state-list. In Zhaoqing historic urban area, there exist a large number of ancient streets, old buildings, local lifestyles and cultures. With continuous observation and record of the ancient streets and the old buildings in this area, the research elaborates changes of this area in recent years by comparing images of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Furthermore, it tries to reveal the deep-seated reasons such as repair, demolition, fire and revitalization, which are hidden behind the changes. Base on above factors, it proposes that the conservation of Zhaoqing historic urban area needs government, local people, civil organizations of culture conservation and other major stakeholders to form a resultant force.Key words: Zhaoqing; historic urban area; change; conservation; images作者简介:邓正恒(1990-),男,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硕士,现为肇庆市文化馆、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肇庆府[明末永历帝所建南明王朝的首都]
肇庆府[明末永历帝所建南明王朝的首都]肇庆府明末永历帝所建南明王朝的首都广府文化发源地和兴盛之地之一肇庆府,位於汉地,曾是沿海城市,行政中心、经济、文化中心设在今肇庆市端州区,北靠广西,南临南海,东与广州府接壤。
西与广东高州、广西平乐、梧州、郁林接壤。
肇庆还是明末永历帝建立的南明王朝的首都。
重和元年(1118年)升端州置,治所在高要县(今广东省肇庆市)。
辖有今广东省肇庆、广宁、四会、高明、高要等市县地。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为肇庆路。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复称肇庆府,隶广东布政使司。
肇庆府领5县1州:高要、新兴县、四会、阳春、阳江及德庆州(领3县:封川、开建、泷水)。
万历五年,高明县从广州府划归肇庆府。
至此,肇庆府领:德庆州(领封川县、开建县)、高要、四会、新兴、阳江、阳春、广宁、高明、恩平等1州8县。
时怀集县属广西梧州府。
基本信息中文名肇庆府地理位置珠江三角洲西部方言粤语-广府片罗广片四邑片相关合集明朝广东布政司的行政区划共11个词条530阅读广州府广东省十大州府之一韶州府今广东省韶关市的明朝古称惠州府归善县的府简介肇庆府曾是沿海城市,行政中心、经济、文化中心设在今肇庆市端州区。
肇庆府北靠广西,南临南海,东与广州府接壤。
西与广东高州、广西平乐、梧州、郁林接壤。
两广总督府位于今天的端州古城;肇庆还是明末永历帝建立的南明王朝的首都。
清正廉洁的包拯在端州为民执政3年;封开人莫宣卿是岭南首个状元;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肇庆传教,把西方数学带到中国,在肇庆测绘出第一幅世界地图;叶挺在肇庆建立独立团,领导北伐战争;朱德元帅在肇庆挥毫写下七星岩牌坊上的“七星岩”三字……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升端州置,治高要县(今广东肇庆市)。
此时辖有今广东省端州、广宁、四会、高明、高要等市县地。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为肇庆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为肇庆府,辖地增有今广东省德庆、封开、新兴、阳江、阳春、开平、恩平等市县地。
两广总督府驻肇庆史事三题
A Study on Three Historical Facts During the Praetorium of Guangdong and Guangxi Stationed in
Zhaoqing
作者: 刘利平
作者机构: 肇庆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出版物刊名: 肇庆学院学报
页码: 74-8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明清两广总督府 驻肇庆时间 迁驻肇庆原因 府衙建置
摘要:明清时期,两广总督府经历了一个变迁过程,其常驻地初在广西梧州,后移驻广东肇庆,终迁驻广州.总督府实际常驻肇庆的时间约为1 53年,迂驻肇庆的原因主要涉及嘉靖以后两广军事形势的变化、肇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历史及政治基础以及吴桂芳个人情感等因素.肇庆总督府衙的建置也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盛而衰的过程.。
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八大总督府
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八大总督府八大总督清廷重臣玻璃胶各式各样的打胶项目广告总督这一官职,起源于明代正统年间。
明朝灭亡之后,清政府沿袭明朝的统治制度,并深化发展。
在明朝,总督虽然级别高、权利大,但总督大多是兼任都察院都御史、兵部侍郎等身份的临时性官职。
到了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实行督抚制,即每个省设一名巡抚,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
朝廷任命总督监管数省,权利比巡抚大得多。
而且侧重于军事。
八大总督清朝,全国共划分23个省。
设立八大总督,分别为直隶、两江、闽浙、两湖、陕甘、四川、两广、云贵总督。
展开剩余88%从地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出,八大总督分管的省份及建府的位置。
两广总督清代两广总督的全称是“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管理广东、广西(含海南)。
最初的两广总督府于明成化五年(1470年)设立在梧州,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总督府,随后于万历七年(1580年)在肇庆另行设台,不久又迁至桂林,直到清顺治元年(1644)两广总督才驻广州。
梧州所设立的总督府位于今东正路、东中路及建设路一带,建置二O四年毁于清康熙十三年(1675)。
而最早设立于广州的两广总督署位于在一德路的石室大教堂所在地。
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在留存下来的清代两广总督署旧址为越华路118号,也就是今天的广东省民政厅所在地。
湖广总督湖广总督的全称(清末)“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管辖今湖北、湖南等地域。
因湖南、湖北两省在明朝时属湖广省,因此通称为湖广总督。
顺治元年(1644年)设湖广总督,总督府驻武昌,康熙七年废,九年再置。
康熙十九年,改川湖总督复为湖广总督,还驻武昌。
康熙二十六年,更名湖北湖南总督。
湖广总督署位于武昌造船厂附近一带,建筑毁于武昌起义时,现在仅存一对曾屹立在总督府门前的石狮子目前存放于黄鹤楼公园内。
闽浙总督闽浙总督的全称是“总督闽浙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顺治五年(1648)设浙闽总督,管理福建、浙江,驻福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广总督府设在肇庆182年
2013年01月31日 02:31
来源:新快报
原标题:两广总督府设在肇庆182年
据马少栋介绍,两广总督府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始设梧州,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迁肇庆,直到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年)移驻广州,历时近300年之久,设在肇庆有近182年的历史。
明朝驻节肇庆两广总督府共44人,清代共21人,总共65人。
“清朝两广总督的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
”马少栋在向新快报记者讲述了这座建筑的重要性时表示,两广总督府迁至肇庆后,这里迅速成为岭南地区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中西文化交流中心,推动了岭南族群的文化融合,为澳门开埠做出了贡献。
吁列入省重点文化建设项目
“解放后至今两广总督府址先是被用作肇庆行署,后为肇庆市政府办公所在地。
”马少栋说,近年来包括省委、省政府和肇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肇庆历史的发掘和保护利用工作,尤其是两广总督府的保护修缮工作,编制了《肇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一府一馆一城一街”的规划,并计划在肇庆新区建设新市政府后,将“两广总督府”改为肇庆市博物馆,逐步恢复肇庆两广总督府和历史文化街区。
为此,马少栋建议:
一、恢复肇庆两广总督府历史原貌,对两广总督府旧址加以修复。
二、将两广总督府修复工程列入省重点文化建设项目。
由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研究保护开发。
最完整宋代古城墙破坏严重
马少栋在另一份建议中还提到了位于肇庆的宋代城墙,这座城墙始建于宋政和三年,历经宋、元、明、清900余年并多次修葺,是广东省内唯一主体基本完整的古城墙,也是国内现存宋代城墙最完整的范例,对研究古代建筑历史和艺术有着重要的价值,是广东宋文化最亮丽的名片,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城墙饱经人为和自然的破坏,加上年久失修,至今已是千疮百孔残破不堪。
至今
城墙内外和周边仍有很多民居无法搬迁,城墙墙体开裂、空鼓、地基下沉等情况严重,已危及城墙主体的安全,对古城墙进行抢救性修葺已刻不容缓。
”马少栋表示,因为肇庆经济水平不高,文化建设历史欠账多,地方财政难以安排相应的配套经费用于肇庆古城墙保护维修工程。
建议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帮助支持肇庆古城墙的保护修缮。
两广总督府旧址将建肇庆新博物馆
从肇庆市委宣传部获悉,肇庆市博物馆新馆项目选址确定为两广总督府旧址(市政府西侧停车场),肇庆将投资1.98亿元打造新馆,预计2014年前可建成对外开放。
肇庆市博物馆现与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合署办公,是全省地级市中唯一没有固定馆舍、没有独立文物库房、没有陈列展厅的“三无馆”。
新博物馆建设项目于今年被列入《肇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肇庆市“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项目选址确定在两广总督府旧址。
据了解,新馆计划于2012年上半年动工建设,2014年前建成对外开放。
新博物馆预计总投资1.98亿元,建设面积18000平方米,拟以“一址两馆”的理念建设构想,即把新馆同时建设成为中国砚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