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
国家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国家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崛起和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因素。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创新能力差异却明显,这种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和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和国家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背景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在创新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意识到了创新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开始进行了发展创新与科技的战略规划,以及科技政策和创新政策的制定。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创新能力却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来自于国家、地区的政策制定,也来自于科技投入、人才资源以及市场需求等多个方面。
如果想要进行对区域和国家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就必须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对它们进行客观、完整的评价。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意义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行为中最基础的工具,而且是评价行为之编制的前提、条件和保证。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促进经济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地推动区域和国家的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发展,为经济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优化创新政策。
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地区和国家在创新方面的优势和劣势,进而针对性的制定创新政策,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让各地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指标体系的研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一般通过以下步骤:1)明确评价对象和目的。
明确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的研究范围和目的,确定研究的方向和指标体系的依据。
2)收集相关数据。
从社会科学和科技领域的各个方面进行数据采集。
3)制定评价指标。
建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根据,即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客观性的指标。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及现代社会的进步,企业对开发多样化的创新能力日益重要,而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被广泛用于政府决策、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
本文旨在介绍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并建议若干改进措施,以期提高其系统性和客观性。
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创新能力评价是一种以评价结果依据战略管理的指标,其目的是测定企业的创新能力水平,识别其发展方向,并有助于企业战略规划及企业未来发展。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知识资源、创新能力及自主管理。
知识资源指的是区域内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的人员、机构及基础设施,创新能力则是指企业能够利用该知识资源进行研发与创新的能力,而自主管理则是指企业能够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使研发创新获得有效落实。
进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具体步骤一般包括:第一,确定指标体系,采用质量成本技术指标、市场竞争能力指标、组织学习能力指标以及营销接近能力指标等;第二,确定评价标准,根据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需的指标以及应用程度、具体实施方式等,确定不同产业的不同评价标准;第三,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各项指标,对区域内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统计分析;第四,推出改进措施,针对评价结果提出实施方案,进行行动跟踪。
三、改进建议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目前存在若干问题,主要表现在系统性和客观性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加强统计分析。
现行的评价方法往往存在着计算结果不稳定、计算偏差多等弊端,因此,需要在统计数据分析过程中增加变量,提升数据处理技术,以提高计算结果的稳定性和可信度。
2.提高客观性。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应当建立客观的评估标准,考核标准应采用行业成熟的评价参数,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及可信度。
3.加强管理。
一方面,应当加强对系统的管理,建立评价方法的标准化流程;另一方面,应当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系统的运行及结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其正确性。
四、结论总之,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是一项重要的技术,能够帮助政府决策、企业战略管理、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等工作,有助于改善商业环境及提高企业发展水平。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
为客观、全面、科学地反映农业科技园内创新主体活动特征及情况,在设计农业科技园 创新能力监测指标时,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又可称为真实性,农业科技园区监测指标要能客观、真实、 准确地反映农业科技园区内创新主体活动特征。因此在开展监测指标数据采集工作时,要以 实际发生的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统计,尽可能获得客观反映各项创新活动的数据,保证信 息来源的真实可靠。
完3成.的每技万术名合同从交业易人额员人员反测*映1算0国0方0家0法农:(业当科年技技园术区合技同术成引交进总与额技+术当转年让技收术入收。入)/年末从业
技术创新
反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知识产权产出情况。 4. 每 万 名 从 业 人 员 测算方法:知识产权数量(发明、实用新型、外观专利、软件著 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 作权、集成电路布图、植物新品种、注册商标等)/年末从业人员
3. 量
专 业 技 术 人 员 数事会业 计单师位从下业设资的格专证业书技、术企职业能的机生构产的车负间责和人辅,助如车财间务(部或长附必属须辅具助有生 产单位)中从事生产、技术、经济管理岗位的技术负责人和经过上
级主管部门备案许可的政治工作人员。科技人员是指掌握某种专门
科学技术知识、技能的人,包括各种专门的科学技术人才。
1
织安排等要做到切实可行。尤其是监测指标,要具有可靠的数据来源,以保证农业科技园区 创新活动相关数据的可获取性,确保监测指标的可用性,进而为后续评价和分析农业科技园 区创新能力提供坚实可靠的数据基础。
三、指标内容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监测指标共有 3 个一级指标,22 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内容见 表 1。
度总产值*10000
7. 第一产业增加值
根据我国现行的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主要由农业构成,包括 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一产业增加值指在报告期(一年) 内,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业生产货物或提供活动而增加的价值,为 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扣除农林牧渔业现价中间投入后的余额。中 间投入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物质产品的价值。
关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关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选择体系构建论文摘要:区域创新能力体现了区域技术创新的总体水平。
建立一套全面、客观、准确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一方面要参考国内外的指标体系与模式,吸收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考虑我国的实际国情和各区域问统计指标的差异。
指标选择过程中,要遵循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并行、系统性与开放性结合、代表性和可比性同步等原则。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可以从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产出、技术扩散和区域创新环境四个方面来构建。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体现了特定区域的技术创新效率,是区域创新功能发挥程度的标志。
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经历了从单一指标体系到综合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
二战后一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数研究者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如图1所示),认为增加科学研究投入就能促进下游的创新与新技术的增加。
线性模型重视创新的诱发作用,支持使用单一指标测评方法,如使用R&D经费支出、科研人员数量等来衡量创新活动水平。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渐渐摒弃了创新过程的线性模型,相应也渐渐摒弃了单一指标测评方法。
这是因为人们发现,研究与开发并非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使用单一指标经常会遇到诸如统计口径、国别差异、技术成果等问题。
随后,有学者提出了非线性创新模式等各种更加复杂的模型。
非线性创新模式认为,技术创新会因为非连续的、非适当的学习过程以及缺少学习过程而中断,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必然消失,因此创新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有反馈的、多部门的模型。
对创新过程认识的变化导致了创新评估指标体系的改变,于是综合指标体系出现了。
综合指标体系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是当前学术界比较通行的一种创新评估。
纳尔逊(Ne1son,2002)曾设计了一套综合指标体系来评估各国创新能力,指标主要包括R&D经费来源、R&D经费配置、大学的作用、支持和影响创新的政府政策等”。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2020指标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2020指标【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简介三、2020 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四、2020 年中国各省区市创新能力排名五、总结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我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各省区市创新能力的发展状况,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每年都会发布《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本文将结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2020》的内容,对 2020 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进行分析。
二、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简介《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是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编写的一份年度研究报告,旨在为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报告主要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五个方面,参照区域创新能力的各项评价指标,对全国各省区市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
三、2020 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020 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创造:包括科学研究产出、技术创新产出、知识产权产出等指标。
2.知识获取:包括研发投入、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平台等指标。
3.企业创新:包括企业研发投入、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企业创新环境等指标。
4.创新环境:包括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新合作等指标。
5.创新绩效: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等指标。
四、2020 年中国各省区市创新能力排名根据 2020 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各省区市创新能力排名前十名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天津、福建、辽宁、四川。
这些地区在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方面表现突出,为全国其他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五、总结总之,2020 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从多个维度对全国各省区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探析
年第期总第期&信息决策(下半月刊)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探析□曾小彬包叶群摘要本文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作一探讨。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282文献标识:A区域创新能力正在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因而,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以全面评估区域创新能力,为地方政府实施创新工程提供依据就显得十分迫切。
一、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和有关机构相继开展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估体系研究,并就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一系列设想。
1999年,由我国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和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联合组成的课题组,就"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能力"进行了研究。
其研究报告对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进行了剖析,强调对该网络的培育、完善和维护以及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作用。
欧盟创新指标体系,主要从人力资源、新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应用及扩散、创新基金产出和市场等四个方面对欧盟成员国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该指标体系突出人力资源在创新能力中的作用,认为人才是区域发展的关键,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
笔者认为,现有的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虽然在区域创新能力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多强调只有企业才是区域创新的主体,对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未给予充分关注;大多强调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的评估,却忽视对创新资源区域配置能力的评估;评估指标的设置往往以多取胜,导致某些指标相关度很高,指标值重复使用,等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评估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使评估结果缺乏说服力和可信度。
二、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是度量一个区域创新能力强弱的依据。
要想使区域创新能力的实际水平与发展趋势得到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估,笔者认为,其指标体系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一)系统性原则。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为了科学、全面地评估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以期为政策制定者、研究者以及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首先将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明确其包含的关键要素和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实践案例,分析现有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方向。
接下来,本文将构建一套新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将综合考虑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等多个维度,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区域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运用这套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实际操作,包括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评估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或实证研究,对所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和评估,以检验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深入研究,为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实践者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估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创新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和竞争力理论。
创新理论最早由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新组织形式和新的原材料来源的实现。
区域发展理论则强调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认为某些地区由于其特有的资源和优势,可能会成为创新的热点。
而竞争力理论则着重于分析区域或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创新能力被视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国外学者如Porter (1990) 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以及政府和机遇六个方面评估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其中创新能力是核心要素之一。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怎么计算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一、整体指标
1、创新活动指数:由区域创新活动发起数、完成数、参与数、落地效果数组成,用指数表示区域创新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2、创新成果数量指数:由创新项目数、发明专利数、新产品、新技术数组成,用指数表示区域创新产出的数量。
3、创新成果经济价值指数:由创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创新引进收入、专利收益等组成,用指数表示创新产出给区域经济带来的经济价值。
4、创新服务支撑能力指数:由区域创新政策支持数量及覆盖程度、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以及创新人才数量等构成,用指数表示区域创新支撑能力的总体水平。
二、分类指标
1、市场化创新能力:包括投资者风险意识、创新融资渠道、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企业部署等;
2、知识资源化创新能力:包括科技成果开发利用、学术合作、科研机构人员配
置及运营情况等;
3、文化教育创新能力:承担文化投资、推出创新教育课程、促进各项创新部门的协作等;
4、政策法规创新能力:包括产学研协作创新政策的设计、政策的实施以及法律的保障等。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与高质量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和优化策略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与高质量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和优化策略一、引言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区域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
为了实现高质量区域创新,评价区域创新能力和构建优化策略成为必要的任务。
本文将深入探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及推进高质量区域创新的优化策略。
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1. 定义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目标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明确评价的目标,包括评估区域创新的综合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投入等方面。
通过定义清晰的评价目标,有助于提供科学的评价指标和量化的评价方法。
2.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目标,确定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包括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创新环境和创新成果等。
每个指标需要具备可度量性、可比性和有效性,同时量化方法需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 量化评价方法与数据获取在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过程中,需要采用科学的量化评价方法,并融入可信度高的数据获取手段,包括统计数据、问卷调查和专家评审等。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数据的支撑,能够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4. 构建评价模型与综合评价根据确定的指标体系和数据支撑,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模型。
通过综合评价各项指标的得分,得出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能够直观地反映不同区域的创新能力水平,为后续的优化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三、优化策略推进高质量区域创新1. 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政府需要制定积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措施,为区域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金支持。
通过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等方式,推动区域创新的发展。
2. 加强创新资源整合与合作区域创新需要依托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创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共享创新资源和成果,实现优势互补和创新驱动。
3. 提升人才培养和引进水平高质量区域创新需要优秀的创新人才支持。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附件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试行)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解释1 、创新产出 1.1 园区各类产品的创新品牌数量及变化统计本年度园区内各种产品的创新品牌数量及市场影响1.2园区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动植物新品种数指在统计园内企业和研究机构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动植物新品种数量。
需在附表中列出序号、名称、审定编号等。
1.3园区引进推广动植物新品种数及规模推广新品种数指年度园区内企业以及园区自身引(育)并示范推广的、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动植物新品种总数数量。
需在附表中列出推广的新品种序号、名称、推广面积。
1.4园区内研发推广的各类新技术与新产品数推广新技术数指年度园区引进并示范推广的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设施等数量。
需在附表中列出推广的新技术名称、证书、推广面积。
2、创新条件2.1园区年度企业和政府研发投入总额(万元)园区内企业年度研发投入和各级政府研发投入之和。
2.2园区投融资机构数及园区电商平台数及其运行效果园区内外提供服务的各类投融资机构及其名单、各类电商平台及其实际运行效果2.3园区年度投融资总额(万元)年度园区及社会各方(如政府、银行及其他投融资主体等)对园区及园区内企业的投融资总额。
- 1 -2.4园区法人科技特派员数量园区法人科技特派员数量及其名单。
2.5园区研发中心数量及省部级以上各类研发平台的数量(个)园区内所已有的各类省部级和国家级研发平台数量。
3、创新绩效3.1每年园区培育孵化企业个数(个)在册入住园区各类企业的数量变化。
3.2园区企业本年度技术性收入(万元)企业本年度技术性收入指本年度企业在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活动中所获得的收入。
3.3园区企业年度销售收入(万元)企业本年度通过销售作物/畜禽良种、新型肥料、环保农资等生产资料类产品所获得的销售收入。
3.4园区本年度一、二、三产产值(万元)根据现行三次产业划分,统计园区内第一、二、三产业的总产值。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一、基本原则为了科学客观地对我国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监测和评价提供数据支撑,监测指标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1.面向社会公开,增强各界参与。
生成监测指标的基础数据均来源于政府统计公开出版物,以便于社会各界进行核实和索引。
2.强调规范可行,持续拓展完善。
尽量利用现有的国家高新区统计制度平台(数据均来源于经国家统计局批准、火炬中心组织实施的国家高新区年度统计调查,包括: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统计报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统计报表),相应增加评价所需指标,保障指标体系的准确性、连续性和拓展性。
二、创新能力监测指标及解释1.国家高新区综合统计报表序号指标指标说明1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全口径)指报告期内高新区范围内所有注册企业实现的增加值2高新区工商注册企业指在高新区工商局登记注册的所有企业个数3新注册企业指报告期内在高新区工商局新登记注册的所有企业个数4高新区财政科技拨款指报告期内高新区财政科技拨款决算数,不包括中央对地方的科技专项转移支付5本年度高新区占所在城市生产总值(GDP)比重指报告期内高新区GDP占所在城市GDP的比重,其中所在城市数据应为全市(包括城区和所辖县市)的总额;位于县级市的高新区,应该计算高新区占所在县级市的比重6研发机构数指高新区内建设或认定的省级和国家级研发机构,包括:各类大学、研究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创新服务机构数指高新区内建设或认定的省级和国家级创新服务机构,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机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品检验检测机构8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内在孵企业数指高新区内建设或认定的省级和国家级创业服务机构内的企业数量,包括: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2.国家高新区企业统计报表序号指标指标说明1当年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指报告期内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认定,并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的企业2营业总收入指报告期内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收入、技术性收入和与本企业产品相关的商品的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收入等各种收入的总和3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指按照企业国民经济行业代码分类提取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总收入4出口总额指报告期内企业出售给外贸部门或直接出售给外商的产品或商品的总金额。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与高质量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和优化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与高质量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和优化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区域创新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全面评估和优化区域创新能力,建立一个高质量的区域创新系统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和高质量区域创新系统的优化。
一、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1. 创新指标选择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创新指标。
创新指标应该能够全面反映出区域创新的各个方面,包括科技研发、人才支持、产业升级等。
常用的创新指标包括研发投入、专利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等。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发展目标,选择合适的创新指标是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
2. 数据采集和处理在选择合适的创新指标之后,需要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工作。
这包括收集相关数据和指标的数值,对数据进行清洗和加工,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统计资料、企业报表等方式进行。
数据处理可以使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例如SPSS、Excel等。
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不同的创新指标具有不同的重要性。
为了准确衡量区域创新能力,需要为每个指标确定合适的权重。
权重的确定可以采用专家评估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方法。
通过对相关专家进行调查和讨论,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得出合理的权重分配方案。
4. 指标评估和综合评价根据选择的创新指标和权重,进行指标评估和综合评价。
通过对各个指标的数值进行评分,并按照权重进行加权计算,得出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
评估结果可以用于比较不同地区的创新能力,为政府制定创新政策和企业制定创新战略提供参考。
二、高质量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和优化1. 创新资源整合高质量的区域创新系统需要充分整合各种创新资源。
这包括人才资源、科研机构、企业创新能力等。
通过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平台和合作网络,促进资源的流动和共享,提高创新效率和质量。
2. 创新环境打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对于高质量区域创新系统至关重要。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与高质量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研究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与高质量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研究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剧,各国纷纷加强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和发展。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和高质量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成为当代经济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概念和构建方法进行探讨,并分析高质量区域创新系统的要素及其构建过程。
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1. 概念解析区域创新能力指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在特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通过创新活动而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能力。
评价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考虑其科技实力,还需综合考虑其制度环境、创新活动的效果和创新主体的能力等多个方面因素。
2. 构建方法(1)明确评价目标和指标体系:区域创新能力评价需要确定评价目标,并建立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指标、人力资源指标、金融支持指标等。
(2)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各个指标的相关数据,并进行数据清洗、加工和分析,以获取可靠的评价结果。
(3)权重确定与指标综合评价:通过相关模型和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将各指标的评价结果加权综合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
(4)模型验证与优化:对构建的评价体系进行验证和修正,提高其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高质量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1. 要素分析(1)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
构建高质量区域创新系统需要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2)政策环境:包括创新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
政策环境的健全性和支持力度直接影响着创新系统的质量。
(3)科技创新能力:包括研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构建高质量创新系统的核心。
(4)人才培养:包括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留用等。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要素,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5)金融支持:包括风险投资、创新基金等。
充足的金融支持可以为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2. 构建过程(1)明确目标与定位: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明确构建高质量区域创新系统的目标和定位。
国内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与展望
国内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与展望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或城市在创新领域中所拥有的能力和优势,包括创新态势、创新环境、创新要素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
评价一定区域的创新能力对于制定区域创新战略、优化创新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科技创新指标。
科技创新指标是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拥有专利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科研机构数量、科技创新投入占地区GDP比例等指标。
二、人力资源指标。
人力资源是区域创新的重要核心,包括高素质人才数量、人才引进情况、科研人员数量等指标。
三、政策体系指标。
政策体系是区域创新的重要保障,包括政府制定的创新政策和创新支持政策、创新服务机构数量与质量等指标。
四、资金投入指标。
资金是推进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政府投入的科技创新经费、企业自主研发投入、风险投资机构的投入等指标。
五、科技成果转化指标。
科技成果转化是区域创新的重要结果,包括新产品数量、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的推广应用程度、技术转让交易情况等指标。
以上指标体系已经成为国内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标准,但是现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指标体系不完善、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创新评价结果的不准确和实用性不强。
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完善和细化指标体系,注重指标权重的科学设置,打破从审计机制导向管理机制重要性的认知错误,以推进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和助力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随着区域合作的不断加强,分类与协作也将成为未来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区域内部还是区域之间的合作,都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协作机制。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创新已成为各国各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一直备受关注,因为不同地区的创新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和评价指标出发,探讨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二、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
它既包括了创新主体的数量和质量,也包括了创新过程中的交互关系和组织协调。
区域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等。
技术创新是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而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则是支撑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
区域创新能力还受到政策环境、产业结构、企业规模和人才储备等因素的影响。
三、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1. 技术创新能力指标技术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科研机构数量和质量、专利申请数量和成果转化率等。
科研机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地区科技创新的能力,而专利申请数量和成果转化率则反映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和市场应用能力。
2. 管理创新能力指标管理创新能力是保障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的重要支撑,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管理水平、组织风险承受能力和创新管理机制等。
企业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协调,组织风险承受能力则决定了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而创新管理机制则是企业实施创新活动的有效保障。
3. 组织创新能力指标组织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组织结构和机制上适应创新活动的能力,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企业规模结构、产业集聚水平和产业联动效应等。
企业规模结构直接影响着创新活动的规模和力量,而产业集聚水平和产业联动效应则决定了企业在创新环境中的合作和协同效应。
4. 市场创新能力指标市场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市场需求洞察和产品创新方面的能力,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市场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和产品创新数量等。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评价指标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评价指标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通常使用多个指标来评估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评价指标:
1. 科技创新投入:衡量地区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水平,包括研发经费占地区GDP的比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
例如,某地区的研发经费占地区GDP的比例为2%,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100家。
2. 专利创新能力:评估地区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反映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情况。
例如,某地区去年共申请了1000项专利,其中500项已经获得授权。
3. 高等教育水平:考察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水平,包括大学数量、科研机构数量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
例如,某地区有10所高校,拥有5个国家级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0%。
4. 产业结构和创新密度:评估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创新密度,包括高技术产业占比、创新型企业数量等。
例如,某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占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40%,创新型企业数量为200家。
5. 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考察地区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力度,包括政府创新政策、科技园区数量和创新创业氛围等。
例如,某地区设立了5个科技园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的政策。
这些指标只是评价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一部分,具体的评价指标可能因报告的
目的和方法而有所不同。
创新型区域测度指标体系研究评述
创新型区域测度指标体系研究评述引言创新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成为了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对于区域而言,创新的发展能力和水平也是衡量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为了准确评估和比较不同地区的创新水平,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
本文旨在对创新型区域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进行评述,以期更好地理解其应用和发展。
1. 创新型区域测度指标体系的概述创新型区域测度指标体系是一个衡量区域创新能力和水平的综合性指标系统。
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各种创新相关的数据,以定量的方式来描述和比较不同地区的创新绩效。
一个完善的创新型区域测度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多个方面的指标,如科研投入、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以全面反映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
2. 创新型区域测度指标体系的基本原理创新型区域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依赖于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
首先,基于经济学和创新理论的知识体系,指标体系需要选择能够准确反映创新水平和效果的关键指标。
其次,需要明确不同指标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效应,以避免冗余和重复的指标。
最后,需要采用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如多元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以综合评估区域创新能力。
3. 目前创新型区域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创新型区域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是层次分析法(AHP)、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灰色关联分析法(GRA)。
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判断矩阵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主成分分析法通过降维处理来提取潜在的创新能力指标,而灰色关联分析法则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来测量指标间的相关程度。
4. 创新型区域测度指标体系的应用创新型区域测度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首先,政府可以利用指标体系来评估和比较不同地区的创新绩效,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其次,企业可以利用指标体系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地区,以获取更好的创新环境和资源。
此外,指标体系还可以用于学术研究,以促进创新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指标体系随着全球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河北省,县域经济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全省的科技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全面、可操作的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评估和提升我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科学性:指标体系应基于科学原理和理论,能够客观地反映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特征和实际情况。
全面性:指标体系应涵盖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支撑等多个方面,全面反映县域科技创新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可操作性:指标体系应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能够通过实际数据采集和计算分析来评估县域科技创新能力。
动态性:指标体系应能够动态监测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变化,反映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上述设计原则,本文构建了包含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支撑三个一级指标,以及若干个二级指标的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如下:科技投入指标:包括科研机构数量、科研人员数量、科研经费投入等二级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县域内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和资源储备情况。
科技产出指标:包括专利申请数量、专利授权数量、科技成果数量等二级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县域内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情况。
科技支撑指标: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科技进步贡献率等二级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和推动作用。
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在实施该指标体系时,需要采集各县区的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标准化处理。
然后,利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如模糊综合评价、灰色关联度评价等)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以得出各县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结果。
同时,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和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各县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与高质量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和优化策略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与高质量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和优化策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不断推进,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在区域发展中,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和构建高质量区域创新系统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探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优化策略。
一、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1. 创新主体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离不开创新主体的发挥。
创新主体评价是衡量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在评价创新主体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包括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市场竞争力等。
(2)高校科研机构评价:包括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等。
(3)社会组织评价:包括创新示范基地、孵化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的评价。
2. 创新环境评价创新环境评价是评估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创新环境评价包括政府支持力度、创新资源配置、创新文化氛围等方面。
在评价创新环境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环境:政府出台的创新政策、创新扶持资金等。
(2)人才环境:区域内的人才数量、人才结构等。
(3)科技资源环境:包括研发机构、实验设备等科技资源的情况。
3. 创新产出评价创新产出评价是衡量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创新产出评价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增加值等方面。
在评价创新产出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专利数量和质量:区域内的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质量。
(2)创新产品和技术的产出情况:包括新产品推出、技术转移等方面。
(3)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高质量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和优化策略1. 促进创新主体合作建立和完善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2. 完善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提高支持力度,为创新主体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资源。
3.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一、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原则为了科学客观地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监测和综合评价提供数据支撑,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
尽可能包含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反映创新能力的指标。
(2)规范。
无论是从指标名称、统计口径,还是从计算方法上,都力求符合统计规范。
生成监测指标的基础数据均为纳入政府统计调查制度,以国家或部门统计标准计算的统计指标,不采用以地方统计标准计算的统计指标。
(3)公开。
生成监测指标的基础数据均来源于政府统计公开出版物,以便于社会各界进行核实和索引。
二、区域创新能力包含的内容正确理解创新概念和准确把握区域创新的基本特征是进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重要环节。
创新能力监测体系建立过程中对涉及创新型国家、区域创新和创新城市评价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参考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OECD科学技术和工业创新计分牌》,欧盟的《欧盟创新计分牌》(包括《全球创新计分牌》),国内较为知名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创新型国家进程统计监测研究报告》。
借鉴这些报告,在对区域创新能力基本特征进行系统归纳的基础上,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监测:(1)理想的创新环境。
创新以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条件,并且还需要具有丰富的、可持续的创新人力资源,社会各届对创新的重视以及较高的社会信息化水平。
(2)充分的创新资源。
没有创新投入就难以开展创新活动,包括企业创新、产业创新以及产品创新。
创新水平的高低特别体现为政府对创新的重视程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及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有力支持。
(3)积极的企业创新活动。
企业创新是全社会创新的基础,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最为重要的场所,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是应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愿意进行创新的人力财力投入,重视外部技术的引进和吸收,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有。
(4)不断涌现的创新产出。
创新产出是创新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向其他区域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输出专利,在技术市场上扩大技术交易规模,以及商品品牌的塑造推广,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高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使得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通过新产品的产出使企业产品结构得到优化,也是创新产出的重要方面。
(5)宏观经济效率的提高。
创新效果不仅体现在微观企业上,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对总量经济增长的贡献上,这就是宏观经济效率的提高,包括劳动投入效率、资本投入效率和能源投入效率的提高,以及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指标体系框架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特征,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数据质量,通过创新环境、创新资源、企业创新、创新产出和创新效果5个一级指标和53个二级指标构建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
区域创新能力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创新环境1.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人/万人)2.企业研发加计扣除所得税占全国比重(%)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户/百人)5.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户/万人)6.百万人驰名商标数(个/百万人)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人)创新资源1.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GDP)比例(%)2.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GDP)比例(%)3.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4.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GDP)比值(%)5.国家创新基金与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的比值(%)6.国家产业化项目当年落实资金与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的比值(%)7.企业金融机构贷款额与企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支出的比值(%)8.万人研究与发展(R&D)人员数(人年(全时当量)/万人)9.高新技术企业减免所得税占全国比重(%)10.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比重(%)11.万人国内论文数(篇/万人)12.万人国际论文数(篇/万人)企业创新1.企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占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比重(%)2.企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3.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4.企业委托经费投入占研究机构和高校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比重(%)5.企业科学研究经费支出占企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比重(%)6.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与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中来自企业的资金占比重(%)7.企业平均吸纳技术交易额(万元)8.企业研究与发展(R&D)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9.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10.万名企业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件/万人)创新产出1.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件/万人)2.亿元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发明专利申请数(件/亿元)3.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件/万人)4.亿元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发明专利授权数(件/亿元)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万人)6.万人技术合同成交额(万元/万人)7.农业植物新品种授权与农业增加值比值(件/亿元)8.百万人技术国际收入(万美元/百万人)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0.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创新效果1.商品出口额与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值(%)2.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重(%)4.高技术企业占工业企业比重(%)5.高技术产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6.劳动生产率(万元/人)7.资本生产率(万元/万元)8.综合能耗产出率(元/千克标准煤)9.空气达到二级以上天数占比重(%)10.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达标率(%)11.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12.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率(%)13.废水中氨氮排放达标率(%)14.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四、区域创新能力统计监测指标解释和数据来源(一)创新环境1.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人/万人)科技人力资源与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密切相关,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数是反映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要指标。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企业研发加计扣除所得税占全国比重(%)研发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是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的国家优惠政策之一。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企业。
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载体,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标准的界定,该行业主要包括3部分:①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涉及电信、互联网信息服务、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卫星传输服务;②计算机服务业服务业,涉及计算机系统服务和数据处理;③软件业,涉及公共软件服务和其他软件服务。
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4.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户/百人)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移动电话已逐步由身份的体现还原为本来的通讯工具的面目,与固定电话的基本功用已无差别。
因此,在监测中将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合二为一,用以反映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5.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户/万人)互联网络的发展既是科技发展直接的成果和体现,又是创新活动应具备的基础条件。
互联网络用户数采用的是信息产业部统计并公布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6.百万人驰名商标数(个/百万人)商标是工业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总是与某一商品或服务特有的专利、非专利发明、技术标准或技术诀窍相联系,因此商标的拥有和使用反映了技术创新的水平和程度。
驰名商标数据来源于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统计资料》。
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人)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创新活动,创新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依托。
创新资源不仅需要人力的支持,也需要财力、物力的支持。
人均生产总值是生产总值和常住人口数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具代表性的指标。
生产总值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和服务的最终价值总和。
生产总值和常住人口数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二)创新资源1.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GDP)比例(%)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GDP)比值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水平最为重要、最为综合的指标。
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地区生产总值(GDP)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GDP)比例(%)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又称公共教育经费,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是一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公共教育投入规模与速度可以反映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3.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是衡量地方政府科技投入力度的重要指标。
地方财政支出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4.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GDP)比值(%)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GDP)比值是衡量地方政府科技投入力度的重要指标。
地方财政支出和地区生产总值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5.国家创新基金与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的比值(%)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
对我国产业和产品结构整体优化,扩大内需,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家创新基金与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的比值可以反映国家创新基金对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
国家创新基金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6.国家产业化项目当年落实资金与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的比值(%)国家产业化项目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而创立的政府计划项目,分为863计划、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