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 不同动机的犯罪
第07章-群体及群体决策
![第07章-群体及群体决策](https://img.taocdn.com/s3/m/78db711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a.png)
❖活动的性质与难易程度。有关研究表明,别人在场 时从事简单的、常规性、操作者比较熟练的工作, 个体的操作会更快、更精确;从事复杂的、需要高 度集中注意力的或操作者不熟练的工作,别人的出 现会产生消极影响。启示:在安排工作时,一般简 单性劳动,应在责任制前提下,尽量不让一个人单 独工作;而复杂性工作,则应在进行集体讨论以后, 尽量让其单独思考。在进行培训时,通过集体训练 员工完成某项简单任务,单独培训员工完成某项复 杂任务。
思考:
是不是他人在场旁观或 共同活动总是导致个人活 动效率的提高?
三、群体的行为趋向
❖社会致弱作用——洪川大师的“第一义谛”。即指由于 他人在场或者同时参加活动从而降低个人活动效率的 现象。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 事。
❖社会惰化——这是一种由于他人同时参加而使个人 有意“偷懒”,从而降低个人活动效率的现象。
3.假定你选择3,写下你在见到老板 时打算如何开口。
4.如果你是这个小组的主管,你打 算作出怎样的选择?还有其他选择吗?
一、群体概述
❖(一)定义 P150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 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 人群集合体。 ❖显著标志:心理上是否有一定的联系;
8 某人欲跳楼自尽,楼下一群市民仰脸,兴致勃勃观看。有人趁机兜售望远镜 和小板凳,更有人狂呼:磨蹭什么?快跳啊,再不跳我就上班去了。反感,痛恨, 悲哀,慨叹国民素质,但不去制止。
9 机场,一旅客抗议航空公司不公。痛恨,同情,同命相怜,但不去声援。 10 汽车与行人争路,司机伸出脑袋,骂行人找死。痛恨,认为人车平等,都 有道路使用权,人是弱势,理应更优先。想把这道理说给司机,话到嘴边,咽回去 了。 11 暑天打的,司机不给冷风,摇下玻璃说,还是自然风舒服。岂有此理!命 其开空调,推说氟利昂不足。不悦,甚至痛恨,却不让司机按开关,验真伪,也不 另换一辆有冷气的坐,就那么气鼓鼓地、汗淋淋地忍受。
浅议旅游犯罪动机及变化趋势
![浅议旅游犯罪动机及变化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4ba7cd7e8e9951e79b8927d9.png)
摘 要: 旅游犯罪具有物质需求、 生理需求、 精神需求、 追新猎奇和因心理不平衡而产生的动机; 旅游犯罪影响的地域扩
大化 、 手段的 隐蔽化、 象的复杂化等是旅 游犯 罪变化趋 势。对旅 游犯 罪动机 与变化趋 势 的探 讨 , 现 理论 上有利 于研 究旅 游犯罪思想意识 的影 响 因素 ; 实践 中为我 国防 治旅 游犯 罪活动发挥 实际指导作用 。 关键词 : 旅游犯罪 ; 动机 ; 趋势 中图分 类号 g 9 4 3 1 1 .3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434 2 1 )90 5 -3 1 7 _4 X(0 1 0 - 80 0
[] 3 谢婷, 钟林生, 陈田, . 等 旅游对 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
究进展 [] 地理科学 2O ,: 0 10 J. O65 1 — 3 . 2 [ ]梁思奇. 西北 海市 警 方 拘捕 9名跨 国旅 游犯 罪嫌 疑 人 4 广 [ B O ] [08— 9— 0 .t : w w g e c / e /a E / L . 20 0 2 ] h p/ w .z t o nw h- t / n. r s n
认定不同而可能引发旅游犯罪 。
2旅游犯罪主体身份的多样化 . 从旅游犯罪主体来 看 , 旅游犯罪包括旅游地居民
犯罪 ( 对旅游业发展不造成危 害的行为不包括在 内) 、
3精神需求的动机 . 精神需求 的动机是实施者为了达到不正 当的精神
追求而实施旅游犯罪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人 的精神需 要必须符合社会习俗、 尚、 风 道德和法律规范 ; 在我国,
旅游服务机构犯罪、 旅游者犯罪、 旅游开发商犯罪和其
07第七章 心理、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07第七章 心理、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https://img.taocdn.com/s3/m/c58b4fcd2af90242a995e563.png)
(四)心理异常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是运用“三原则”进行区分的。 违背三原则就属于心理异常的范畴。
第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原则; 第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第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心理正常
心理异常
⑥康复能力。 ⑦心理自控力。 ⑧自信心。 ⑨社会交往水平。 ⑩环境适应能力。
心理正常
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
心理异常
图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的图示
(三)心理不健康
如果把健康心理作为一个常模,健康心理就在这个常模内波动,健康心理 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在某些非常规条件下,当心理活动变得相对失衡, 且对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起着负性的影响,那么,这时的心理状 态称为“不健康心理”状态。不健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动态失衡的过程。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心理(mind)
心理是心理现象的简称,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又 可分为认知过程(cognition),情感过程(feeling process),意志 过程(will process),简称知、情、意。人格(personality)包括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动力性 的成份,包括需要、动机、信念、兴趣、人生理想与价值观等。
(二)人格的特点
(三)人格对健康的影响
1.气质与健康
(1)气质的概念:
气质
(temperament)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
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 情。
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从犯罪动机和犯罪的危害结果讨论定罪量刑
![从犯罪动机和犯罪的危害结果讨论定罪量刑](https://img.taocdn.com/s3/m/8c2fb52902020740be1e9b33.png)
从犯罪动机和犯罪的危害结果讨论定罪量刑作者:魏煜鑫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21期摘要犯罪动机和犯罪的危害结果都影响着定罪量刑的结果,是决定司法判决的重要因素,犯罪动机和犯罪结果在具体的实践中是怎样发挥着作用的,本文试从这两个方面讨论它们在定罪量刑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探讨它们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犯罪动机危害结果定罪量刑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7-281-02在司法判决的过程中,犯罪动机和犯罪的危害结果都是决定判决的重要的因素。
在量刑中,犯罪动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酌定的量刑情节,犯罪动机并不是构成犯罪的重要条件,换而言之,是不是构成犯罪犯一般不把犯罪动机作为其评判的标准,它只是在定罪量刑的过程中作为重要的参考。
而危害结果作为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在犯罪构成中是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每一个案件都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一个犯罪人都是具有各自的特点的,在定罪量刑的过程中就不能简单的“一刀切”,不综合考虑整个案件的事实和构成的情节要素,机械地优先考虑某一种情节作为案件的切入点,进行绝对的评判。
一般来讲,要将犯罪的危害结果和行为动机进行辩证整合,综合起来考虑。
辩证的看待主客观两个重要因素,主观归罪和客观归罪都不能客观、科学的对案件进行裁量,不能得到客观评判和得到让心信服的结果。
一、犯罪动机特征及对定罪量刑的影响心理上说,动机支配人的各种行为,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由于需要才会产生各种动机,没有无需要的动机。
当然这个需要要有指向性,只有指向所需目标并有可能达成目标时,动机才能形成,推动人的行为。
内在的条件是形成动机的一个方面,包括需要、欲望等方面的内容,另一个方面就是外在的条件,诱因、刺激是其重要的因素。
我国刑法关于犯罪动机的定义是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它回答犯罪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故动机的作用是发动犯罪行为:说明实施犯罪行为对行为人的心理愿望具有什么意义。
夜的第七章
![夜的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eb78e532fe4733687e21aae1.png)
33 我听见脚步声预料的软皮鞋跟 他推开门晚风晃了 煤油灯一阵
《波西米亚丑闻》中,华生夜访福尔摩斯,不一会儿, 假装成冯·克拉姆伯爵的波西米亚国王也恰好来访,他穿 着“一双高到小腿肚的皮靴,靴口上镶着深棕色牛皮”, 福尔摩斯却早已推测到来者事实上正是波西米亚世袭国 王;
34 打字机停在凶手的名称我转身 空开始沸腾
•
在欧洲大陆的惊险旅行中,他对华生说:“如果我生命的旅程到今夜为止,我也可以问心无愧地视死如归。
由于我的存在,伦敦的空气得以清新。在我办的一千多件案子里,我相信,我从未把我的力量用错了地方。华
生,有一天,当我把那位欧洲最危险而又最有能耐的罪犯捕获或消灭的时候,我的侦探生涯也就告终了,而你
的回忆录也可以收尾了。”
18 那嘲弄苏格兰警长的嘴角上扬
福尔摩斯常常嘲笑苏格兰警长的官方侦探办案无力;
•
19 如果邪恶 是华丽残酷的乐章
•
《红发会》中华生写道:“我的朋友(福尔摩斯)是个热情奔放的音乐家,他本人不但是个技艺精湛的演奏
家,而且还是一个才艺超群的作曲家……”音乐是福尔摩斯的至爱,而侦探术和追击罪犯一度被他视为比生命更
•
•
22 (那我就点亮 在灰烬中的微光)
•
《布鲁斯—帕挺顿计划》中福尔摩斯给哥哥迈克罗夫特发电报:“黑暗中见到了一丝光亮,但可能熄灭。”
•
23 晨曦的光 风干最后一道忧伤 (那么雨滴 会洗净黑暗的高墙)
•
高墙:一般来说指监狱,在《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中出现过达特穆尔监狱。
•
24 黑色的墨 染上安详
•
《两妇人奇案》里,福尔摩斯通过辨认黑墨水和蓝黑靛青墨水,发现了诈骗犯冯·兰默雷因夫人罪行的证据,
286549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8版中文PPT第07章
![286549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8版中文PPT第07章](https://img.taocdn.com/s3/m/e0bd07839b6648d7c0c74651.png)
自我决定理论与目标设置理论(8/9)
图表 7 - 4 目标阶梯
自我决定理论与目标设置理论(9/9)
• 目标设置与道德 – 目标设置和道德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强调目标的实现可能要付 出什么代 价? – 我们可能会放弃对任务的掌控,或者通过回避来使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坏。 二者都会使我们倾向于做出不道德的选择。
✓ 注意过程。 ✓ 保持过程。 ✓ 动力复制过程。 ✓ 强化过程。
自我效能理论、强化理论与期望理论(6/8)
• 期望理论:我们想以某种特定方式行事的意愿强度取决于我们对某种特定结果 及其吸引力的期望程度。
• 该理论主要关注三种关系: – 努力- 绩效关系。 – 绩效- 奖励关系。 – 奖励- 个人目标关系。
自我效能理论、强化理论与期望理论(3/8)
• 自我效能理论的启示 – 对管理者来说,最好的口头说服方式就是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 自我实现预言的一种,即相信某事会成真,它就会真的实现。
– 培训项目往往会让员工通过反复练习和技能培养来提高他们的熟练度。
自我效能理论、强化理论与期望理论(4/8)
• 强化理论:个体的目标引导着他们的行动。 – 强化塑造行为。 – 行为是由环境导致的。
组织公平(1/5)
比率比较* OO IA < IB OO IA = IB OO IA > IB
*IOA
代表雇员,
O 代表相关人员。
IB
图表 7 - 7 公平理论
感知 由于报酬过低感到不公正
公正
由于报酬过高感到不公正
组织公平(2/5)
• 当员工感到不公正时,他们会采取以下六种行为中的一种: – 改变自己的投入。 – 改变自己的产出。 – 歪曲自我认知。 – 歪曲对他人的认知。 – 选择其他参照对象。 – 离开该领域。
07第七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07第七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f4528c6b7fd5360cbb1adb0b.png)
1.专门性社会教育活动 它是指教师依据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与内容, 有目的、有计划的、以实现幼儿社会性学习为 目的的教育活动。 幼儿园“社会”领域的学习
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途径
2.渗透性社会教育活动 它是指社会教育目标渗透在其他教育活动之中 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
学前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性学习的概述
第二节 幼儿社会性学习及指导
第三节 幼儿品德心理与教育 第四节 幼儿情绪智力与教育
第一节 社会性学习的概述
一
社会性学习的含义 社会性的含义 社会化的含义
二
三
一、社会性学习的界定
社会性学习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性经验
II. 社会情感—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
和心理感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
III.社会行为—对社会刺激产生的外显或内隐的反应。
三、社会化的含义
(一)定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获得知识、语言、社会行为准则、
价值观、交往技能等,从而能使个体与社会融为一
体,并能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自如地行动,从一个生
现, 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在行动
时表现出来 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被个体内化
了的道德。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 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人现象;
• 道德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品德依赖于具体人的心理
活动规律;
• 道德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还受到
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制约。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 认识和执行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 童的公正概念等方面的问题。
第07章 不同动机的犯罪
![第07章 不同动机的犯罪](https://img.taocdn.com/s3/m/72d13fb50c22590103029d4d.png)
(五)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吸毒者的心理特征 (1)动机简单 (2)感性认识有余,理性认识不足 (3)低级情感居主导地位 (4)自我控制能力差 (5)依赖性强 2.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追逐金钱的动机 (2)淡薄的法律意识 (3)侥幸心理强烈 (4)情绪不稳定 (5)意志具有两极性 (6)明显的内倾性性格
三、性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一)歪曲的性意识、性观念 (二)腐朽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三)犯罪动机特征 (四)情绪情感特征 (五)消极的意志品质 (六)利用被害人的心理 四、性欲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 (一)作案方式的差异性 (二)作案手段的复杂性 (三)犯罪行为的残忍性
返回
第三节 情绪型动机犯罪
(二)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野蛮的英雄观。 2.暴躁、兴奋的性格。 3.复杂的动机特征。 (三)诈骗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1.高自我评价的认识特征。 2.虚伪性与狡猾性的个性倾向。 3.高冒险性的个性特征。 4.形成一定的诈骗习惯。 (四)贪污、受贿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1.错误的社会心理。 2.复杂的动机冲突。 3.消极的职业人格特征。 4.职务优越感。
三、情绪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 (一)盲目性 (二)冲动性 (三)戏谑性 (四)情绪性 (五)残暴性 四、几种主要的情绪型动机犯罪心理特征 (一)反社会情感的犯罪 (二)挫折情绪状态的犯罪 (三)激情犯罪 (四)应激状态的犯罪 (五)消极心境的犯罪
返回
第四节 信仰型动机犯罪
一、信仰型动机犯罪概述 所谓信仰型动机犯罪是指由反社会的信仰引起
三、物欲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 (一)犯罪行为手段的多样性 (二)作案手段的技能性 (三)作案习惯的顽固性 四、几种主要的物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一)盗窃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错误、消极的认识特征。 2.恐惧与兴奋并存的情绪特征。 3.相对简单的动机构成。 4.熟练的盗窃技能。 5.不良的性格与习惯。 6.薄弱的意志力。 7.严重的侥幸心理。
07第7章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
![07第7章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5e47567a31b765ce0508145c.png)
第2篇 三相异步电动机交流电机可分为异步电机和同步电机两大类。
异步电机主要用作电动机,将交流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去拖动各种生产机械。
异步电动机有三相的,也有单相的。
现代各种生产机械大都采用三相异步电动机来驱动。
例如,在发电厂中,水泵、风机、球磨机等锅炉和汽机的附属设备大多采用三相异步电动机来驱动。
在工业生产中,各种金属切削机床、起重机、锻压机、传送带等生产机械也都广泛采用三相异步电动机来驱动。
而单相异步电动机常用于功率不大的电动工具、家用电器、医疗器械、农用机械等各种轻型电动设备中。
异步电动机所以能得到这样广泛的应用,是由于它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容易、运行可靠、价格较低以及效率较高等优点。
但是,它也具有调速性能较差和功率因数较低等缺点。
本篇重点研究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结构、交流绕组及其电动势和磁动势、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性能,最后对单相异步电动机作简单介绍。
第7章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内容]本章首先介绍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然后分析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并重点讲述转差率的概念及异步电机的三种运行状态,最后介绍异步电动机的铭牌和主要系列。
[要求]● 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笼型转子和绕线转子的结构特点。
● 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转差率的概念及三种运行状态。
● 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额定值,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主要系列。
7.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如图7.1.1所示,它主要由定子和转子两大部分组成。
转子装在定子腔内,定、转子之间有一缝隙,称为气隙。
图7.1.1 笼型异步电动机的构造一、定子部分定子部分主要由定子铁心、定子绕组和机座三部分组成。
定子铁心是电机磁路的一部分。
为减少铁心损耗,一般用导磁性能良好的0.5 mm厚的硅钢片叠成,并压装在机座内,如图7.1.2(a)所示。
定子铁心叠片的内圆周冲有嵌放绕组的槽,故又称为冲片。
《罪与罚》:犯罪的内在动机与罪恶感的折磨
![《罪与罚》:犯罪的内在动机与罪恶感的折磨](https://img.taocdn.com/s3/m/2c351ff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6d.png)
《罪与罚》:犯罪的内在动机与罪恶感的折磨1. 引言1.1 概述罪与罚是人类社会中一个永恒而复杂的话题。
犯罪行为不仅对个体和社会造成伤害,同时也给犯罪者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心理折磨。
在《罪与罚》这部文学作品中,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一个年轻的知识分子拉斯科尔尼科夫为主角,深入探讨了犯罪的内在动机和罪恶感的折磨。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经历,探讨犯罪行为的内在动机是如何产生的,并探究当一个人违背自己内心道义时所产生的罪恶感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探讨“罪与罚”这一主题。
引言部分对文章进行概述,并说明本文所要达到的目标。
接下来将从犯罪的内在动机、罪恶感的源头和意义、以及犯罪与惩罚之间关系等多个角度展开论述。
最后,文章将总结并提出减少犯罪动机和缓解罪恶感的建议,反思人类社会中对于罪行与惩罚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引发读者对个体自我认知与道德观念的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罪与罚》中揭示的犯罪动机和罪恶感,探究人们为何会犯罪以及成为犯罪者后所经历的心理折磨。
同时,本文还将审视刑法制度对于罪行与惩罚之间关系的规定,并思考惩罚对于犯罪者内心折磨程度的影响。
通过深入剖析这一主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隐藏的动机和情感,并提出有益于减少犯罪动机、缓解内心折磨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建议。
2. 犯罪的内在动机:2.1 动机的定义与重要性:犯罪的内在动机指的是促使个人从事犯罪行为的心理驱动力。
动机是理解和解释为何个人选择违法行为的关键因素,对于研究犯罪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的内在动机可以包括各种因素,如经济需求、权力欲望、报复心理、自身满足感等。
2.2 社会背景对犯罪动机的影响:社会背景对个体犯罪动机产生着深远影响。
社会经济层级不平等、高失业率、教育水平低下等因素会导致一些人在找不到合法途径满足自身需求时,转而寻求非法手段来获得利益或满足欲望。
此外,家庭环境也对个体形成合法或非法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
新犯罪学(第二版)王牧全套精品教学
![新犯罪学(第二版)王牧全套精品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1abc30b9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e.png)
新犯罪学(第二版)王牧全套精品教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新犯罪学(第二版)》王牧全套精品教学。
具体章节为第四章“犯罪行为解析”,详细内容包括: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基础、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分析、犯罪行为的法律评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分析和法律评价。
2. 培养学生运用犯罪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犯罪行为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分析和法律评价。
难点: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基础和社会学分析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教学视频、案例材料。
学具:笔记本、笔、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起真实的犯罪案例视频,引发学生对犯罪行为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1) 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基础:讲解犯罪行为的心理动机、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 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分析:分析犯罪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的关系。
(3) 犯罪行为的法律评价:介绍我国法律对犯罪行为的评价标准和处罚原则。
3. 案例分析:发放案例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犯罪行为解析1. 心理学基础心理动机心理特点影响因素2. 社会学分析社会环境社会关系3. 法律评价评价标准处罚原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请简述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基础。
(2) 请分析一起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因素。
(3) 根据我国法律,对犯罪行为进行评价。
2. 答案:(1) 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基础包括心理动机、心理特点和影响因素。
(2) 分析一起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因素,可从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两方面进行。
(3) 根据我国法律,犯罪行为的评价标准是违法性、危害性和应受惩罚性,处罚原则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分析和法律评价。
犯罪心理系列之动机剖析阅读笔记
![犯罪心理系列之动机剖析阅读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b3a7907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f.png)
犯罪心理系列之动机剖析阅读笔记美国联邦调查局侦破大案秘诀行为反映着性格。
每个犯罪都是很独特的,但是他们的行为总是可以归入某种模式的。
——道格拉斯·格龙关于屠杀型杀人犯的一些要点与分析。
首先要区分以下三种常见的大规模杀人犯:连环杀人犯,激情型杀人犯,屠杀型杀人犯。
连环杀人犯的特征:由于杀人能为他带来性兴奋才去杀人,并且会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杀人,他相信自己能骗过警察,并且不希望自己被抓住。
连环杀人犯看起来会非常普通甚至迷人,让人完全预料不到他的犯罪举动,并且跟妻子或者女朋友相处甚欢。
激情型杀人犯的特征:在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内在不同的地点杀害不同的受害者。
屠杀型杀人犯的特征:一旦开始犯罪,就不会想到还要活着。
一般情况下他会留下“最后遗言”后自杀,或者选择“借警自杀”的情形,在这种情形里,警方或特别行动队往往别无选择,只有开火。
这些人往往都是些底气不足的人,不愿意被别人控制,抓捕或者上法庭。
屠杀型杀人犯不同于连续作案的连环杀人犯,他周围的人会认为他是古怪的或者奇怪的,他们对他有一种不愿诉说的不舒服的感觉。
关于屠杀型杀人犯的一些具体分析:一般而言,屠杀型杀人犯是处在30岁的中后期和40岁的中后期这些年龄段的白人男性。
他会是一个不善社交离群索居的人。
他会是一个在他居住当地有过制造动乱前科的人,并且会与破坏的目标有某种关系,一定会存在某种相关的联系。
他生命里的一些东西把他和目标联系在一起了,他会选择一个他既感觉舒服又很熟悉的地方犯罪。
作为犯罪的前兆,他们通常会感到非常非常地灰心和气愤。
然后他们就会达到这样一种极端,认为在他们的生活里没有人注意他们。
于是他们就通过犯罪来自己解决。
(在范例的案件中,由于受害者是孩子,一个特殊的群体,一般情况下他们会是意外事件的受害者,或者当他们是目标家庭的成员时他们才会是受害者。
这是一个别具一格的犯罪,根据预测,它的罪犯将会与一种确定的行为类型相联系。
)我并不是在声称,我能告诉你如果给他们机会每一个暴力犯罪者是否会再一次犯罪,但我确信我可以告诉你假释是值得或不值得做的一件事情。
07 第七章 个案社会工作[47页]
![07 第七章 个案社会工作[47页]](https://img.taocdn.com/s3/m/8c515cba25c52cc58ad6be05.png)
三、问题解决派个案社会工作
3.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有以下四部分
( 1)引导并增强案主寻求改变的动机。 ( 2)演练并发挥案主解决问题的心理行动能量。 ( 3)寻求可资解决案主问题的资源与机会。 ( 4)鼓励案主改变看法。
三、个案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
(四)强调环境改善与心理因素并重的时期,个案社会工作方法趋向完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
这一时期的个案社会工作既重视案主问题的心理方面,也重视其社会方面,尤其注重从个人 与环境的互动角度探求案主问题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该时期的个案工作有以下特色。 (1)认为个人的人格、行为无不受个人心理及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 (2)视客观需要确定开展工作的方法。对某些案主,仅需协助其对外在社会环境做一定的改 变;对某些案主,需偏重于内在心理分析与调适,以期改变其行为;对某些案主,则需二者 兼顾,以利于其问题的解决。 (3)个案社会工作注重借鉴现代科学的各种最新成果以丰富、发展自身。由于现代行为科学 等相关知识的发达,社会工作者从中选择与吸收了一些特别有用的知识、理论与方法,创立 或完善了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1917年,芮奇蒙德发表 《社会诊断》一书,书中指出:个人所遭遇的问题,乃是由于 其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制度,或由于环境不良所导致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失调。 住宅、失业、 医疗卫生等等环境因素都是案主问题的根源。她要求社会工作者讲求会谈的技巧,提供善意的 劝导,鼓励案主合作,以减少人际关系的困扰、挫折或不安,这成为其后个案社会工作的典范。
2.主题
功能派认为,所有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发挥个人、小组和社区的潜力,以满足个人需求和社会 利益;应当通过发动社会力量来制定社会政策,建立必要的社会机构, 使所有的人都能得到自我 实现的机会。个案工作者的职责在于发展、执行社会服务方案,以满足一些仅由个人努力无法达到 的需求,增进个人的成长与福利。该派认为, 个案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不在于治疗,而在于达成 机构的社会目标。
高校电子课件:管理心理学(第五版)
![高校电子课件:管理心理学(第五版)](https://img.taocdn.com/s3/m/325869a1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ca.png)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1.1 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1.1 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在现代企业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中,人是最重要的资源。科技 越发达,社会越发展,人就越关键。从心理学角度来定义管理过程, 实质上就是由一个人或一群人来协调其他人的活动,以便取得个人单 独活动所不能取得的效果。因此,可以将管理理解为:
05 第5章 需要、动机、目标 与管理
07 第7章 激励与管理
06 第6章 06 第8章
情绪、态度、挫折与管理 群体心理与管理
07 第9章 组织心理与管理 06 第10章 领导心理与管理
第2章 管理心理学 的基础理论
[
学 •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了解人性观的含义、
理论观点及其对管理的影响;明确管理的概念、
不断完善具有 中国特色的管 理心理学理论
体系。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1.3.2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 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表现在技术和资金上,更突出表现在人力资源 缺乏、管理落后上,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对管理 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对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 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
个体 心理
群体 心理
组织 心理
领导 心理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2.1 管理心理学在国外的产生和发展
管理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并逐步发展成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一方面,与社会化大生产分不开;另一方 面,20世纪初期,社会心理学及管理学均有了长足的发展,为 管理心理学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使管理心理学的产生 成为可能。
医学课件第五章不同动机的犯罪心理
![医学课件第五章不同动机的犯罪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f92d1500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e9.png)
1、错误、扭曲的性意识。 2、强烈、非道德的性欲望。 3、放荡的、缺乏自我控制的个性。 4、缺乏道德、法律意识,无视女性人格尊严。 5、精神空虚,寻求刺激、腐朽生活方式。
九、性欲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
1、行为残暴或威逼利诱,作案方式多样性。 2、出于不同目的和心理,作案手段的复杂性。 3、犯罪行为的残忍性及较大社会危害性。
第一节、物欲型动机犯罪
一、物欲型动机犯罪概述:
1、概念:指为了满足物欲需要,或为了聚敛财 富而引起的犯罪动机,并引发的犯罪行为。
2、类型:物欲型犯罪类型很多。指我国刑法规 定的侵犯财产罪中的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 抢夺罪、走私罪、敲诈勒索罪、贪污罪等。
(1)抢劫罪
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行 为。是侵犯财产罪中社会危害性最大的犯罪,具有暴力性、威胁 性特征,是严重的刑事犯罪之一。
(4)角色错觉。贪污、受贿的犯罪人多为国家工作人员,他们职务 是国家、政府和人民赋予他们的,他们应当认真地履行他们的职 务行为。但往往由于权力较大,想利用他们权利的人就会使他们 产生角色错觉,认为权力是自己的私人产品,可以用它换来自己 的利益,这是一种公平合理交易。
第二节 性欲型动机犯罪
一、性欲型动机犯罪概述
C、投机抢劫犯:”情境”在其犯罪行为里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他们少有计划与组织,被抢对象主要是年老妇女、小孩或醉汉。
D、酗酒抢劫犯:此类型抢劫犯因酗酒导致抢劫行为的发生。 抢劫犯罪的历程: 结伙——〉拟定计划与目标——〉强盗、抢劫
行为 ——〉拟定逃走路线
(2)盗窃罪:
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且数目 较大的行为。是一种隐蔽方式的物欲型动机犯罪。盗 窃罪是整个刑事犯罪中和青少年犯罪中最常见、比例 最大的一种犯罪。
妨害兴奋剂管理罪的法益辨正与适用解析
![妨害兴奋剂管理罪的法益辨正与适用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7f8834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75.png)
对于药品兴奋剂,相较于毒品,首先其在性质上
首先,妨害兴奋剂管理的行为难以与对全
缺乏高度致瘾性与对人体身心健康的严重侵损 体公民健康权益的侵犯之间形成因果关联,即
性;其次在服用动机上也并非为了追求感官上 便这一侵犯本质上只是一种抽象危险的造就。
的愉悦与刺激,而是在利益与荣誉驱动下为了 这一观点在前文已有论证,在此处进一步展开。
进而危及生命,因此对特定运动员身心健康的 具体危险乃至实害应成为本罪的保护法益。[5] 然
恶性效仿效应,当竞争对手普遍地使用兴奋剂 以提高成绩时,原本未服用兴奋剂的运动员便
而作者认为,其一,如果持该法益观点,那么 会陷入到通过合法竞争手段无法获取预期成绩
只要兴奋剂的使用者具有完全的意志自由,即 的困境,从而产生极度的紧张情绪,在这种紧
在非因欺骗、强迫而丧失自律性决定能力的场 张情绪的促使下,逐渐就会在该项目领域塑成
覆盖全体公民。
性,当其流入到社会群体中时,就会基于对人
其次,若认为妨害兴奋剂管理的行为需造 贪乐本性的唤醒而迅速在群体中蔓延,因而无
成对特定运动员身心健康的实害或具体危险方 论是毒品的生产供给行为,还是推使使用行为,
可入罪,则会导致当运动员自愿接受兴奋剂推 都因可能或实际使毒品进入社会群体而对全体
使,或推使的兴奋剂仅有轻微致损性质时不为 公民的健康产生值得刑法规制的抽象危险。相
的抽象危险,因此,基于体系解释直接推知妨 兴奋剂的行为也会使对兴奋剂的使用溢出体育
害兴奋剂管理罪保护法益的尝试是失败的。需 要在一定程度跳出本罪所处的体系框架,对传
领域,向食品药品、考试教育领域蔓延,呈现 出社会化的趋势。[4] 但作者认为,第一,从公民
统的判断思路加以辨正,重构本罪的保护法益。 对体育运动的选择来看,真正因体育竞赛的鼓
第七章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与类型
![第七章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与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e4ec7b4b852458fb770b563b.png)
一、学习障碍的界定第一节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1、柯克的定义:学习障碍这一术语最初是由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提出的。
其表述如下:特殊学习障碍儿童系指儿童在理解或应用的语言的心理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或多种异常状态,以致在听课、思考、说话、阅读、书写或计算时显现出能力不足。
这种异常包括知觉障碍、脑伤、轻微脑功能失调、阅读障碍和发展性失语症。
2、哈密尔的定义:针对柯克定义的不足,哈密尔主持的全国学习障碍联合会在1981年提出了新的定义:学习障碍是指这样一个异质群体,这些人在获取和利用聆听、说话、阅读、书写、推理和数学能力方面,表现出显著地困难,这些异常起因于个人内在因素,一般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虽然某种学习障碍也可能伴随其他障碍,但学习障碍并非由这些因素造成的。
3、对学习障碍定义的几点说明:(1)、学习困难的表现症状侧重于心理过程的异常(2)、学习困难的原因强调个体内部因素,特别是神经生理方面的。
(3)、学习障碍与低成就是两个概念在各种学习障碍的定义只能怪,都竭力把学习障碍与学业不良加以区分。
因为造成学业不良的,有可能是学习障碍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学生动机和态度的问题,两者是包含关系,低成就概念中可以包含学习障碍概念。
二、学业不良的界定:学业不良学生是苏联教育界常用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学习成绩底下的学生。
学业不良的确定于评价的参照系有关,根据不同的评价标准,学业不良可分为相对学业不良、绝对学习不良、和成绩不足三种类型1、相对学习不良以一种特定群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的为相对学业不良。
2、绝对学业不良以规定的教学目标作为评价的参照标准,达不到教学目标者为绝对学业不良。
3、成绩不足以个人的能力水平为评价的参照标准。
如果学生的实际学业成绩明显低于从其能力来看应达到的标准,这种现象为成绩不足。
三、差生的界定差生是国内教育界使用得最多的一种称谓,其含义很不统一,一般来说,人们分别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来界定:1、学习的成绩差差生是指学业成绩不及格或虽有及格科目,但属勉强及格的学生。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动机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动机](https://img.taocdn.com/s3/m/0ac8eaf1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0.png)
Alderfer的ERG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和ERG理论
3
4
9
10
需要层次理论
ERG理论
五个层次的需要
三种核心需要
严格的逐级递增的关系
各种需要可以同时具有激励作用
一个人会坚持不懈的满足某种需要
一个人会放弃某种需要,转向另外一种需要
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不会再有激励作用
需要的满足会加强它的激励作用
期望理论的公式的含义: 当一个人对某种目标的效价很高,而且他判断出自己到达这个目标的可能性也很大时,那么,这个目标对他的激励作用就很大。
期望理论的应用:
添加标题
E低XV低=M低
E高XV高=M高
E中XV中=M中
E高XV低=M低
E低XV高=M低
Adams的公平理论
相关背景 :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 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鲍姆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从奖酬角度着手,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需要层次理论与ERG理论的比较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满意
不满意
满意
没有满意
不满意
没有不满意
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
传统理论
影响工作态度的因素
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
双因素理论
公司政策和行政管理
技术监督系统
与主管的关系
工作条件
薪金
与同级的关系
个人生活
法律职业伦理案件小说(3篇)
![法律职业伦理案件小说(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70e947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7.png)
第1篇第一章:阴影中的誓言夜幕低垂,华灯初上,繁华的都市中,一座高耸入云的写字楼内,灯光闪烁,人声鼎沸。
在这座城市的法律界,有一家声名显赫的律师事务所——华宇律师事务所。
这里聚集了众多优秀的律师,他们以精湛的法律技艺和严谨的职业操守,为无数当事人排忧解难。
华宇律师事务所的会议室里,气氛庄重而严肃。
会议室的正中央,摆放着一尊刻有“法律至上”四个字的奖杯。
这是华宇律师事务所的最高荣誉,象征着律师们对法律的敬畏和忠诚。
“各位,今晚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为了讨论一个关于职业伦理的案件。
”华宇律师事务所的主任,李浩然律师,声音低沉而有力。
会议室里立刻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李浩然身上。
“这个案件,涉及到我们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年轻律师,赵晨。
他在办理一个案件时,涉嫌违反了职业伦理的规定。
”李浩然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立刻炸开了锅。
“赵晨?那个刚刚加入我们律师事务所的年轻人?”一名资深律师忍不住问道。
“是的,赵晨律师。
他在办理一个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时,涉嫌泄露了当事人的商业秘密。
”李浩然严肃地说道。
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所有人都知道,职业伦理是法律界的底线,一旦触碰,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章:真相的阴影赵晨,一个年轻有为的律师,自从加入华宇律师事务所以来,一直以其出色的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赢得了同事们的赞誉。
然而,就在这个看似平静的夜晚,他的职业生涯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李主任,我真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赵晨站在会议室中央,脸色苍白,声音颤抖。
“赵晨,你在办理这个案件时,是否与当事人有过任何形式的沟通?”李浩然严肃地问道。
“有,我确实与当事人有过沟通。
但是,我并没有泄露任何商业秘密。
”赵晨辩解道。
“那么,当事人为什么会指控你泄露了商业秘密?”李浩然追问道。
“这……我也不知道。
”赵晨无奈地摇了摇头。
会议室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李浩然深吸一口气,说道:“赵晨,你知道,一旦你的行为被证实,你将面临什么样的后果吗?”赵晨抬起头,眼中闪烁着迷茫和恐惧:“我知道,我可能失去律师资格,可能被吊销执业证……”“不仅如此,你还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封建迷信犯罪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 (一)封建迷信犯罪的心理特征 1.错误的认知。 1.错误的认知。 2.情绪情感的狂热性。 2.情绪情感的狂热性。 3.坚定的犯罪意志。 3.坚定的犯罪意志。 4.动机的荒谬性。 4.动机的荒谬性。 (二)封建迷信犯罪的行为特征 1.犯罪行为的迷信色彩。 1.犯罪行为的迷信色彩。 2.犯罪行为的公开性。 2.犯罪行为的公开性。 3.犯罪行为的狂暴性。 3.犯罪行为的狂暴性。
三、性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一)歪曲的性意识、性观念 (二)腐朽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三)犯罪动机特征 (四)情绪情感特征 (五)消极的意志品质 (六)利用被害人的心理 四、性欲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 (一)作案方式的差异性 (二)作案手段的复杂性 (三)犯罪行为的残忍性
返回
第三节 情绪型动机犯罪
三、物欲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 (一)犯罪行为手段的多样性 (二)作案手段的技能性 (三)作案习惯的顽固性 四、几种主要的物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一)盗窃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错误、消极的认识特征。 1.错误、消极的认识特征。 2.恐惧与兴奋并存的情绪特征。 2.恐惧与兴奋并存的情绪特征。 3.相对简单的动机构成。 3.相对简单的动机构成。 4.熟练的盗窃技能。 4.熟练的盗窃技能。 5.不良的性格与习惯。 5.不良的性格与习惯。 6.薄弱的意志力。 6.薄弱的意志力。 7.严重的侥幸心理。 7.严重的侥幸心理。
(二)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野蛮的英雄观。 1.野蛮的英雄观。 2.暴躁、兴奋的性格。 2.暴躁、兴奋的性格。 3.复杂的动机特征。 3.复杂的动机特征。 (三)诈骗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1.高自我评价的认识特征。 1.高自我评价的认识特征。 2.虚伪性与狡猾性的个性倾向。 2.虚伪性与狡猾性的个性倾向。 3.高冒险性的个性特征。 3.高冒险性的个性特征。 4.形成一定的诈骗习惯。 4.形成一定的诈骗习惯。 (四)贪污、受贿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1.错误的社会心理。 1.错误的社会心理。 2.复杂的动机冲突。 2.复杂的动机冲突。 3.消极的职业人格特征。 3.消极的职业人格特征。 4.职务优越感。
三、情绪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 (一)盲目性 (二)冲动性 (三)戏谑性 (四)情绪性 (五)残暴性 四、几种主要的情绪型动机犯罪心理特征 (一)反社会情感的犯罪 (二)挫折情绪状态的犯罪 (三)激情犯罪 (四)应激状态的犯罪 (五)消极心境的犯罪
返回
第四节 信仰型动机பைடு நூலகம்罪
一、信仰型动机犯罪概述 所谓信仰型动机犯罪是指由反社会的信仰引起 的犯罪。 信仰型动机犯罪,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政治信仰 型犯罪、邪教信仰型犯罪和封建迷信信仰型犯罪。 二、政治信仰型犯罪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 (一)政治信仰型动机犯罪的心理特征 1.严重的反社会认识。 1.严重的反社会认识。 2.强烈的反社会情感。 2.强烈的反社会情感。 3.意志特征的两极性。 3.意志特征的两极性。 4.动机的反社会性。 4.动机的反社会性。
第七章 不同动机的犯罪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物欲型动机犯罪 性欲型动机犯 情绪型动机犯罪罪 信仰型动机犯罪 集合型动机犯罪
第一节 物欲型动机犯罪
一、物欲型动机犯罪概述 物欲型动机犯罪,又称利欲型动机犯罪或贪利 型动机犯罪,是犯罪的一种主要类型,也是犯罪心 理学研究的重要类型之一。 二、物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一)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 (二)畸形的享乐观 (三)膨胀的物质占有欲 (四)强烈的虚荣心 (五)意志薄弱 (六)不良行为习惯
一、情绪型动机犯罪概述 (一)情绪型动机犯罪的概念 情绪型动机是指心理的或心理社会的动机,是以非生 理变化为特征而以社会交往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在情绪型 动机犯罪中,多半呈现出强烈的情绪因素。 (二)情绪型动机犯罪的严重性 二、情绪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一)异常的自尊心水平 (二)消极的情绪情感品质 1.不稳定性 1.不稳定性 2.高强度性 2.高强度性 3.缺乏原则的情感倾向性 3.缺乏原则的情感倾向性 4.情感的肤浅性 4.情感的肤浅性 (三)挫折耐受力差
三、邪教犯罪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 (一)邪教犯罪的心理特征 1.偏执与错误的认知。 1.偏执与错误的认知。 2.存在某种人格障碍。 2.存在某种人格障碍。 3.复合型的犯罪动机。 3.复合型的犯罪动机。 (二)邪教犯罪的行为特征 1.犯罪行为的组织性。 1.犯罪行为的组织性。 2.作案手段的残忍性。 2.作案手段的残忍性。 3.犯罪行为的谋利性。 3.犯罪行为的谋利性。
返回
第二节 性欲型动机犯罪
一、性欲型动机犯罪概述 性欲型动机犯罪,又称性动机犯罪或淫乱型动 机犯罪,是指以淫乐性动机作为主要犯罪动机,以 满足性欲为目的或以性行为为手段达到其他目的的 犯罪行为,是一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侵害性权利、妨害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犯罪。 二、性欲型动机犯罪心理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一)诱发性犯罪的信息泛滥 (二)性道德规范教育的薄弱 (三)恋爱、婚姻、性生活方面的障碍
(二)政治信仰型犯罪的行为特征 1.行为实施方式的智能性。 1.行为实施方式的智能性。 2.行为方式的暴力性。 2.行为方式的暴力性。 3.犯罪行为的集团性。 3.犯罪行为的集团性。 4.犯罪行为的狡猾性。 4.犯罪行为的狡猾性。 5.犯罪行为的预谋性。 5.犯罪行为的预谋性。 6.犯罪行为的疯狂性。 6.犯罪行为的疯狂性。 7.犯罪行为的模仿性。 7.犯罪行为的模仿性。
返回
第五节 集合型动机犯罪
一、集合型动机犯罪概述 (一)集合型动机犯罪的概念 集合型动机犯罪是由物欲、性欲、情绪和信仰 等动机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机的集合所导致的 犯罪,又称复合型动机犯罪或综合型动机犯罪,往 往以其中一种动机为主,其他动机为辅。 (二)常见类型 1.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兼一般刑事犯罪 1.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兼一般刑事犯罪 2.强奸兼杀人犯罪 2.强奸兼杀人犯罪 3.盗窃、抢劫兼杀人犯罪 3.盗窃、抢劫兼杀人犯罪 4.盗窃、抢劫兼强奸犯罪,即物欲型动机犯罪与性 4.盗窃、抢劫兼强奸犯罪,即物欲型动机犯罪与性 欲型动机犯罪的结合。 5.盗窃、聚众斗殴团伙犯罪。 5.盗窃、聚众斗殴团伙犯罪。
二、集合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一)动机斗争的复杂性 (二)犯罪体验的综合性 (三)反社会个性进一步发展 三、集合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 (一)犯罪行为侵害对象特征 (二)犯罪行为实施的时间特点 (三)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犯罪之间的关系 (四)犯罪的组织形式 (五)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返回
(五)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吸毒者的心理特征 1.吸毒者的心理特征 (1)动机简单 (1)动机简单 (2)感性认识有余,理性认识不足 (2)感性认识有余,理性认识不足 (3)低级情感居主导地位 (3)低级情感居主导地位 (4)自我控制能力差 (4)自我控制能力差 (5)依赖性强 (5)依赖性强 2.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2.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追逐金钱的动机 (1)追逐金钱的动机 (2)淡薄的法律意识 (2)淡薄的法律意识 (3)侥幸心理强烈 (3)侥幸心理强烈 (4)情绪不稳定 (4)情绪不稳定 (5)意志具有两极性 (5)意志具有两极性 (6)明显的内倾性性格 (6)明显的内倾性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