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复习
犯罪心理学 重点复习知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犯罪心理的犯罪: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处罚、有意识的客观外在活动。
(犯罪心理学中研究的犯罪包括1.刑法的犯罪 2.违法行为 3.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特点: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法惩罚性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2.其他法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3.不良行为(越轨行为)犯罪人:指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
三个基本条件:1.刑事责任年龄 2.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3.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触犯刑法、应受刑法处罚)2.一定范围内严重违法或者越轨、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3.不具备刑法学中犯罪人特征但实施了违法犯罪或者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变态人格者以及精神病人理论任务:1.建立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2.发展和完善犯罪科学的内容,提高犯罪科学的理论水平3.丰富和发展心理科学的内容,提高心理科学的理论水平实践任务:1.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犯罪心理科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2.为公安司法人员提供心理科学知识,增强犯罪对策的业务能力,提高办案质量3.为党和政府制定刑事司法政策,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献计献策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犯罪心理隐蔽性(2)犯罪人对研究活动的抵触情绪(3)现场研究的困难性犯罪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1.心理分析法心理分析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的行为方式(2)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后的行为表现(3)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在常态心理支配下进行的还是在异常心理支配下进行(4)了解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心理压抑、需要冲突、动机斗争等(5)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背景,如智力水平、体貌特征、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等,直接为排查犯罪嫌疑人提供依据。
犯罪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犯罪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
其目的在于为警察、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罪犯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1)犯罪心理学相关概念1、犯罪心理学定义:广义说认为,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2、犯罪的定义:是刑法学的概念,一般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3、犯罪人定义:是指实施这种犯罪行为的人。
4、犯罪三要素(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
(二)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犯罪行为: 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3、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两者的关系两者的区别:a、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特征,而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特征b、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c、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密切联系性:a、先有犯罪心理,才有犯罪行为。
b、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c、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两者关系错综复杂。
A、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一致性所谓一致性是指,有什么样的犯罪心理就会发生什么样的犯罪行为;B、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不一致性一般情况下,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是相一致的,但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也存在着两者不一致的情况。
(三)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1、犯罪心理总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
它在形成后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2、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这种规律性的科学。
(四)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矫治罪犯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犯罪心理学学生复习用
1 、古希腊,根据人的骨骼和面貌等身体特点评判 人心理的善恶,如苏格拉底;
2、18C,随着医学的发展,深入到对犯罪人精神的 研究,如孟德斯鸠; 3、19C下半叶,用科学实证的方法研究犯罪心理, 德国精神病学家埃宾《犯罪心理学纲要》被后人 称为“犯罪心理学的鼻祖”,意大利精神病学家、 犯罪学家龙布罗梭《关于犯罪者之所见》,是犯 罪心理学正式产生的标志;
1、管束:父母为孩子立下规矩,要求孩子遵 守规矩,以及孩子在违规时的处理方式。 2、冀望:父母对孩子适当行为的冀望,以孩 子的年龄为参照 3、教导:父母管教子女时,如何纠正孩子的 过失,如何解释是非善恶的道理,如何让 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 4、关爱:在养育的过程中,在亲子互动中, 如何传达关爱子女的亲情
(四)其他的生物性条件 行为与身体结构有关,体型不同使 得对环境的反应和行为也不同。
(五)欲求 第一类是第一级的欲求(生理的、生物 的需要):吃、喝、呼吸、痛苦、温度、休 息、睡眠、排泄、性等等。 第二类是第二级的欲求(社会性欲求): 安全、爱、归属、自我实现、独立、社会承 认、新经验、活动、优越感、经济、回避恐 怖和伤害、回避犯罪等。 正常的欲求并不构成违法行为,在正常 欲求受到妨碍时,谋求与违法行为相结合的 代偿性行为就成为违法行为。
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规律,
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预
防犯罪、矫治罪犯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 法。
相关概念的区分 1、刑法学的“犯罪”与犯罪心理学的“犯 罪” 概念是否一致?各自研究对象范围和
重点是否一致?
答案
概念一致,研究对象范围和重点不一致。
《刑法》第 13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 领土完 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和推翻社会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侵犯公 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 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 照法律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 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经典---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1、犯罪人(主要研究对象);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的人;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2、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四、近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义的犯罪心理学。
此书的出版,被视为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社会意识(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2、强烈、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4、不良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道德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1、消极、不良的心境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需要、兴趣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一般模式(常见、典型)泛指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况。
犯罪心理学复习
犯罪心理学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犯罪的生物学派理论1.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产生龙勃罗梭认为犯罪时一种原始野蛮阶段的返祖现象,犯罪心理活动是由犯罪人的生理特征决定的。
1876年,龙勃罗梭的名著《犯罪人论》将犯罪人分为三大类共七种:(1)“遗传的犯罪性”此类犯罪人先天已具有犯罪本性,因而命中注定要犯罪;此类型又复分为天生隔代遗传犯罪人,癫痫病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等三种。
(2)“进化的犯罪性”此类犯罪性是任何无法抵御其周围不良影响的人都可能导致的;此类犯罪人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故又称之为偶发性犯罪人;包括假犯罪人,有犯罪倾向者,习惯犯等三种。
(3)是在“不可抗拒的力量支配下实施的”激情犯,此类型犯罪人无体质异常,精神美满,神经和情绪都灵敏,其犯罪非出自机体的本性,而是基于愤怒、情爱或亲情等这些通常是无私的,甚至是崇高的情感。
2. 犯罪生物学派论的发展“体型说”认为德国的精神病学家克瑞齐梅尔和美国的谢尔顿是代表人物。
前者将人体体型分为瘦长型、矮胖型、斗士型等三种。
他认为犯罪人中,一般是斗士型的多,矮胖型的少。
“内分泌说”宣称,内分泌的失调,就会引起人的情绪、意志以致理智的变化,进而产生犯罪心理。
“染色体变异说”主张,人的染色体数量异常是导致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
“脑电波说”表明,犯罪行为的发生于脑电波的异常有关。
脑电图分四种波形:a波在清醒、安静状态下出现,b波大脑皮层处于活动状态时出现,theta在情绪紧张或困倦时出现,deita在睡眠,极度疲劳或麻醉状态时出现。
此外,人们还广泛讨论了遗传、种族、生物化学,以及神经生理等因素与犯罪的关系,将犯罪归结于人的生理因素是及其片面的,忽视和否认社会因素对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影响,显然是不够科学的。
值得一提的是,该学派采用科学实证的方法研究犯罪现象和犯罪人,创立了刑事人类学派理论,该学派无论是在犯罪学、犯罪心理学、还是在刑法学上都是功不可没的。
二.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1.犯罪社会学派理论的产生犯罪三原论和犯罪饱和定律2.犯罪社会学派理论的发展“社会环境论”认为,犯罪不是由犯罪人的生理因素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环境影响的。
犯罪心理学试题
犯罪心理学试题
1、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犯罪动机B犯罪心理C犯罪手段D犯罪时间
答案:A、B、C
2、下列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犯罪动机的形成()。
A家庭因素B社会环境C个人经济状况D性别差异
答案:A、B、C
3、下列哪些因素可能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增加()。
A网络技术的普及B教育水平的提高C家庭教育的缺失D社会关注的加强
答案:A、C
4、下列哪些因素可能促使团伙犯罪的形成()。
A犯罪成本的降低B犯罪机会的增加C社会道德的倒退D个人心理的扭曲
答案:A、B、D
5、下列哪些是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心理因素()。
A个性特征B社会环境C家庭教育D年龄因素
答案:A、C
6、下列哪些是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A案例分析B实验研究C问卷调查D观察法
答案:A、B、C、D。
犯罪心理学复习重点(已综合级)
一: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三:珍爱自己和他人四: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五:管理自己的情绪客观题:填空名词解释判断改错简答主观题:论述案例分析(范围:变态心理犯罪心理画像)第一章犯罪心理学概念: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P1犯罪心理概念(广义为准):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心理活动、心理因素的总称。
P31犯罪心理分类:p2根据犯罪心理要素:犯罪人偏倾性的心理过程;不良的个性倾向,偏执变异的个性心理特征;消极的心理状态。
根据犯罪心理的层次:有进入意识层面的犯罪动机、犯罪目的、犯罪决意;模糊或并未清楚进入意识范围的心理活动;自己曾未意识过的心理内容(如早年心理背景、心理障碍、生理心理问题)。
根据犯罪主体:未成年人犯罪心理;老年人犯罪心理;女性犯罪心理;初犯、累犯与惯犯;职业犯罪心理;流动人口犯罪心理;腐败官员犯罪心理等。
根据犯罪类型:侵占财产犯罪心理,毒品犯罪心理,暴力犯罪心理,性犯罪心理,恐怖主义犯罪心理,邪教犯罪心理等。
根据犯罪过程:犯罪预备时的心理,犯罪实施过程中的心理,犯罪后的心理,被侦查中的心理,被审判中的心理。
根据犯罪主观方面:故意犯罪心理,过失犯罪心理。
根据作案人数和犯罪组织化程度:个体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
根据犯罪人精神状态:常态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
犯罪性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心理分析法P91 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的行为方式2 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后的行为表现3 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实在常态心理还是异常心理支配下进行的4了解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心理压抑、需要冲突、动机斗争等。
5 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背景(如智力体貌家庭人际等)犯罪心理学的奠基人:奥地利犯罪学家汉斯·格罗斯1879年的著作《犯罪心理学》,被当作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P19第三章犯罪心理的成分:P321 偏倾性的心理过程2 不良的个性倾向3偏执变异的个性倾向4消极的心理状态。
(完整word版)《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题(3套)
电大《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题(3套)《犯罪心理学》作业1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可以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人”就是指这种犯罪行为的人。
2、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的总称。
3、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4、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罪犯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5、犯罪心理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结成联盟而又偏于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6、犯罪动机是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起因。
它是在犯罪人强烈、畸变需要的基础上,在外界诱因的刺激下产生的。
7、“潜意识”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心理中被压抑的、当时知觉不到的欲望和经验。
8、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因素是指犯罪人犯罪心理结构赖以形成的生理情况、心理和行为水平等因素。
9、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机制。
10、由犯罪心理的形成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机制。
犯罪、犯罪动机消失。
12、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的结果。
13、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犯罪行为之间,构成一种环环相扣的犯罪活动的链条公式,即:以犯罪动机为原动力,以犯罪目的为,二者共同推动、调整、监督着犯罪行为,使之向着犯罪目的运行,防止偏离。
14、双趋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活动中同时存在着两个并存的目标,而且两个目标对其具有吸引力或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
15、双避冲突是指同时有两个目标对个人具有威胁性,虽然都想回避,但由于利益等原因,只能接受其一以避免另一结果。
16、趋避冲突是指个体对同一目标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形成所谓既好之又恶之,即趋之又避之的心理。
17、物欲型动机犯罪是指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或者为了聚敛财富而引起的犯罪行为。
(完整word版)犯罪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说1、犯罪心理学:是指运专心理学的基根源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识题的一门学科。
2、犯罪心理构造:是指行为人在犯罪状为实行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状为实行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固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构造中社会意理缺点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状为的内部心理原由和依据。
3、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感情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罪状为。
4、初犯:是指拥有犯罪心剪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5、过错犯罪:是指应该预示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粗心粗心没有预示,或许已经预示而轻信能够防止,致使发生危害结果,其行为组成犯罪的。
6、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行犯罪状为的各样心理因素的总称。
7、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经过实行犯罪状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8、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色,以及行为表现高出了正常范围,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识能力或控制能力。
9、犯罪心理展望:是指运专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的有依据的预计和推测。
10、犯罪状为:是指犯罪人在必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行的危害别人和社会的、触犯刑法处分的各样行为的总称。
1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穿、处罚犯罪和娇治犯罪的各样策略、方法手段的总称。
12、犯罪心理构造种类:指不一样犯罪心理构造稳固的拥有区其余款式(或模式)。
指不一样犯罪心理构造稳固的拥有区其余款式(或模式)。
能够反响不一样种类的犯罪所拥有的不一样犯罪心理状况的特色。
13、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惹起和推进犯罪人实行犯罪状为,以知足某种需要的内在因由,是犯罪心理构造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14、累犯: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履行完成 5 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成心犯罪。
15、集体犯罪心理:集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犯罪集体或落伍集体以及副文化集体中,个人与集体的意愿、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合适犯罪的共齐心理偏向。
心理学:犯罪心理学题库知识点
心理学:犯罪心理学题库知识点1、问答题西方罪犯原因论中欲望――犯罪原因论中的主要观点.正确答案:认为犯罪来源于人的欲求本能。
通过对个体内在本能欲望与犯罪相关性的分析,形成了侵犯性说、利欲性说、性冲动说、权(江南博哥)欲说等几种观点.2、单选下列哪一项不是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
A.随机冲动性强B.作案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C.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D.犯罪活动集体进行正确答案:D3、单选加罗法洛在犯罪的分类中提出的概念是().A.自然犯罪B.未成年人犯罪C.女性犯罪D.暴力犯罪正确答案:A4、名词解释犯罪中预防正确答案:是犯罪预防的应急措施,即在犯罪已经发生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措施,阻止犯罪的发展,防止犯罪后果的发生。
5、名词解释犯罪动机正确答案:犯罪动机是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6、单选影响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中,()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A.不正当的需要B.犯罪目标C.不良的个性D.社会环境正确答案:A7、单选早期的遗传生物学理论观点是().A.体格性格分型说B.染色体异常说C.隔世遗传说D.内分泌腺功能失调说正确答案:C8、单选纽约警察局认为修复“破窗”的最好策略就是().A.零容忍B.适度容忍C.全容忍D.严厉打击正确答案:A9、问答题试论述私有经济对犯罪的消极作用。
正确答案:(1)私有经济固有的本质特征是逐利性、自发性和盲目性。
(2)私有经济的特征与罪恶相联系,主要表现在:①私有经济与剥削现象紧密相连;②私有经济产生的剥削,激化了对抗性的矛盾和冲突,导致犯罪大量发生;③有的私有经济业主,由于惟利是图思想的驱使,不顾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常常干出违法犯罪的勾当,破坏法律、蔑视道德;④有的私有经济业主,由于有了钱财,追求奢侈生活,骄奢淫逸,嫖娼、纳妾,进行犯罪活动;⑤有的私有经济业主,由于有钱缺权,便采取以钱开路的手段,腐蚀国家干部,导致社会腐败风气盛行。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题(3套)
电大《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题(3套)《犯罪心理学》作业1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可以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人”就是指这种犯罪行为的人。
2、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的总称。
3、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4、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罪犯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5、犯罪心理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结成联盟而又偏于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6、犯罪动机是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起因。
它是在犯罪人强烈、畸变需要的基础上,在外界诱因的刺激下产生的。
7、“潜意识”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心理中被压抑的、当时知觉不到的欲望和经验。
8、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因素是指犯罪人犯罪心理结构赖以形成的生理情况、心理和行为水平等因素。
9、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机制。
10、由犯罪心理的形成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机制。
11、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萌发犯意、明确动机、形成犯罪、犯罪动机消失。
12、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的结果。
13、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犯罪行为之间,构成一种环环相扣的犯罪活动的链条公式,即:以犯罪动机为原动力,以犯罪目的为,二者共同推动、调整、监督着犯罪行为,使之向着犯罪目的运行,防止偏离。
14、双趋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活动中同时存在着两个并存的目标,而且两个目标对其具有吸引力或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
15、双避冲突是指同时有两个目标对个人具有威胁性,虽然都想回避,但由于利益等原因,只能接受其一以避免另一结果。
16、趋避冲突是指个体对同一目标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形成所谓既好之又恶之,即趋之又避之的心理。
犯罪心理学复习重点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犯罪心理: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心理活动、心理因素的总称。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心理分析法2、观察法3、调查法4、实验法5、心理测验法6、案例分析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8、数量统计分析法9、经验总结法。
中国古代关于犯罪心理产生原因:1、关于社会经济状况对犯罪心理影响2、关于人性对犯罪心理的影响3、强调后天习俗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决定作用。
预防:1、身教重于言教2、重视家庭预防功能、社会交往预防功能以及早期教育的预防功能3、重视刑法和教化的心理预防功能4、修强自身。
现代犯罪心理学是中世纪在西方国家产生的(),把奥地利犯罪学家汉斯·格罗斯当做犯罪心理学的奠基人,将他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当做现代犯罪心理学的标志。
国外犯罪心理学的现状:1、科际整合的研究取向2、注重实证研究3、研究的深层次性4、重新重视犯罪人生理因素的研究5、研究与应用相结合守法心理:守法心理是指调节和支配行为人约束违法行为、实施守法行为的一系列心理因素的总称。
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的区别:1、作用不同2、内容不同3、根本区别在于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的特点:隐蔽性层次性结构性反社会性社会危害性。
犯罪人的认知特征:1、错误或反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2、扭曲的道德观、错误的法律意识3、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明显的反社会意识4、认知水平或认知能力逐步提高、犯罪的智能化日益明显5、思维活动以如何使作案成功而又能逃避惩罚为中心6、错误的认知模式7、使用犯罪隐语与同伙结识、交流和进行犯罪活动。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特征:1、不良的、消极的情绪,情感的累积爆发2、爱好、好恶标准颠倒,缺乏仁慈和同情心3、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和易情感用事犯罪人的意志特征:1多种意志品质并存2、冒险、侥幸犯罪人的心理倾向性具有社会性和犯罪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1、精神空虚,一旦失去了刺激新鲜感,就会感到厌倦无聊2、不正当的需要恶性发展,缺乏对高层次需要的追求3、兴趣低级、庸俗4、寄生观念严重、企图不劳而获,相信金钱万能,追求绝对的自由和性解放5、追求放荡的生活方式,生活动机粗俗,动机轻率6、具有自私自利倾向、暴力倾向和反社会倾向。
_犯罪心理学_复习指导
1. 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 既年轻 而又古 老的科 学? 2.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 3.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遵循哪些原则 ? 4. 犯罪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 些 ? 第二章 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 一、 名词解释 个性倾向性 质 二、 简述或论述题 1. 犯罪综合动因论的涵义及特点。 2. 图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并加以说 明。 3. 试述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 素。 4. 简述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因素。 5. 指出巴浦洛夫高级神经 活动类 型所对 应的西 坡克拉德的气质类型。 第三章 内化 机 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健全人格 不健全人格 外化 犯罪动 一、 名词解释 犯罪目的 犯罪预备
2. 群体犯罪的动力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 3. 什么是群体犯罪和群体 犯罪心 理 ? 其认定 标 准是什么 ? 4. 试述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5. 简述群体犯罪的心理特点。 第十章 人格 人格障碍 、 性心理障碍与犯罪 人格障碍 一、 名词解释 二、 简述或论述题 1. 简述人格障碍犯罪的心理特点。 2. 试述研究性心理障碍犯罪的现实意义。 第十一章 犯罪心理预 测和预防 犯罪心 理预防 一、 名词解释 犯罪心理预测 二、 简述或论述题 1. 试述犯罪心理预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 简述犯罪心理预测的主要方法。 3. 略述犯罪心理预防与犯罪 社会预防 的联系 与 区别。 4. 试述犯罪心理预防的主要方法。 2. 调查笔录的制作格式。 3. 了解讯问笔录、 审判笔 录、 合议庭评 议笔录 的 内容及格式。 第十章 书。 1. 公证书的种类。与身份有 关的公 证法律 文书 与一般公证书的区别。 2. 了解各种公证文书的格式与内容。 3. 仲裁的概 念。仲 裁裁 决书 与法 院判 决 书、 民 事调解书的法律效力的异同 。 4. 了解仲裁裁决书与仲裁调解书的制作格式。 以上内容敬请各位考生 仔细研究并 理解其 实质 内容。 公证 仲裁文书 公证、 仲裁文 书的 性质。 如何 制作 此种 法律 文
犯罪心理学复习
犯罪心理学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犯罪的生物学派理论1.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产生龙勃罗梭认为犯罪时一种原始野蛮阶段的返祖现象,犯罪心理活动是由犯罪人的生理特征决定的。
1876年,龙勃罗梭的名著《犯罪人论》将犯罪人分为三大类共七种:(1)“遗传的犯罪性”此类犯罪人先天已具有犯罪本性,因而命中注定要犯罪;此类型又复分为天生隔代遗传犯罪人,癫痫病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等三种。
(2)“进化的犯罪性”此类犯罪性是任何无法抵御其周围不良影响的人都可能导致的;此类犯罪人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故又称之为偶发性犯罪人;包括假犯罪人,有犯罪倾向者,习惯犯等三种。
(3)是在“不可抗拒的力量支配下实施的”激情犯,此类型犯罪人无体质异常,精神美满,神经和情绪都灵敏,其犯罪非出自机体的本性,而是基于愤怒、情爱或亲情等这些通常是无私的,甚至是崇高的情感。
2. 犯罪生物学派论的发展“体型说”认为德国的精神病学家克瑞齐梅尔和美国的谢尔顿是代表人物。
前者将人体体型分为瘦长型、矮胖型、斗士型等三种。
他认为犯罪人中,一般是斗士型的多,矮胖型的少。
“内分泌说”宣称,内分泌的失调,就会引起人的情绪、意志以致理智的变化,进而产生犯罪心理。
“染色体变异说”主张,人的染色体数量异常是导致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
“脑电波说”表明,犯罪行为的发生于脑电波的异常有关。
脑电图分四种波形:a波在清醒、安静状态下出现,b波大脑皮层处于活动状态时出现,theta在情绪紧张或困倦时出现,deita在睡眠,极度疲劳或麻醉状态时出现。
此外,人们还广泛讨论了遗传、种族、生物化学,以及神经生理等因素与犯罪的关系,将犯罪归结于人的生理因素是及其片面的,忽视和否认社会因素对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影响,显然是不够科学的。
值得一提的是,该学派采用科学实证的方法研究犯罪现象和犯罪人,创立了刑事人类学派理论,该学派无论是在犯罪学、犯罪心理学、还是在刑法学上都是功不可没的。
二.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1.犯罪社会学派理论的产生犯罪三原论和犯罪饱和定律2.犯罪社会学派理论的发展“社会环境论”认为,犯罪不是由犯罪人的生理因素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环境影响的。
犯罪心理学复习
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P4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1、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者;2、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3、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者;4、参加不良组织者;5、无正当理由携带凶器者;6、人格有严重缺陷者P4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1.犯罪人2.一般为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相关人员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P9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实践服务1.通过研究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家庭、学校、社会提供关于犯罪心理学的知识,以便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有效预防、减少犯罪,从而促使社会更加安定;2.通过研究不同犯罪人和犯罪人在不同情境的心理状态,为揭露和惩治罪犯的工作人员提供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
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P39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1.动力结构:反社会意识;强烈的、畸变的需要;犯罪动机;不良兴趣;(动力)2.调节结构:歪曲的自我意识;扭曲的道德意识;错误的法律意识(过程)3.特征结构:特定的气质;消极的性格特征;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不良的行为习惯(个人独特色彩)4.犯罪人心理状态:消极不良的心境;实施犯罪时的激情状态(心理条件)5.潜意识:动力结构中;特征机构中;心理状态中P44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1.一般模式:故意犯罪心理结构;稳固的、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2.特殊模式:过失犯罪心理结构;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P47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潜在形态——→恶变形态(不良诱因、自我整合、动机外化)——→衰落形态P70个体犯罪原因之心理本能说的原因论1.侵犯性说2。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型与知识点一、题型:1.名词解释(没题2分,共计14分)2.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4分)3.简答题(4个,共24分)4.论述题(1个,共12分)5.综合分析题(3个,共36分),阅读给定材料回答问题(需要根据材料和相关背景知识,活题)二、知识点:(一)名词解释:7个×2分=14分犯罪心理学P: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研究犯1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行为及犯罪对策中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科学。
1.犯罪人格P81:这种人格通常是由于某些犯罪人长时期从事犯罪活动,或长期在犯罪团伙中与有犯罪恶习的人交往而形成的。
主要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自私、冷酷、残暴、缺乏道德和法纪观念、行为冲动等具有反社会倾向的不良个性心理特征。
(李玫瑾,2010):人在后天早年的社会化缺陷下造成的个人长期与违法生存方式相伴,或因违法犯罪而长期与监所为伍,在接近犯罪化而非正常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稳定的犯罪倾向和犯罪个性特征。
2.武器效应:P267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1978年以“武器效应”研究为根据,进一步修正了挫折——侵犯理论。
他认为,人的挫折并不直接导致侵犯,正如考试失败,并不一定会导致侵犯他人。
挫折主要导致产生侵犯行为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
侵犯行为的发生,还要依赖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
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
3.犯罪情境:P64指被犯罪人感知和清晰认识到的、对发生犯罪行为有直接影响的具体环境。
犯罪情境主要包括侵害对象、现场条件、现场气氛。
4.犯罪心理画像:P368就是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以及人员心理特点等分析进而通过文字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活动征象的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犯罪心理:指与犯罪行为所发生,发展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心理活动,心理因素总称成分:偏倾性的心理过程;不良的个性倾向;偏执变异的个性心理特征;消极的心理状态犯罪心理特点:隐蔽性,犯罪心理的层次性,结构性,反社会性,社会危害性守法心理:指调节和支配行为人约束违法行为,实施守法行为的一系列心理因素总称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的联系:互为基础,并互相转化;心理活动的形式和遵循的心理规律相同;心理产生的生理规律相同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的区别:作用不同;内容不同(守法心理是积极因素在人头脑中的反映,犯罪心理是消极因素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根本区别在于犯罪动机(守法心理无犯罪动机)具有普遍性的犯罪心理:①老实吃亏心理②攀比嫉妒心理③从众同流补偿回报心理④浓缩人生心理⑤孤注一掷心理⑥法不责众心理⑦偏激浮躁心理⑧仇恨报复心理⑨转世投胎心理犯罪人的认知特征表现:犯罪人歪曲地理解,判断,评价自身状况,外部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活动犯罪人的认识特征:错误或者反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扭曲的道德观和错误的法律意识;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明显的反社会意识;认知水平或认知能力逐步提高,犯罪的智能化特征日益明显;思维活动以如行使作案成功而又能逃避惩罚为中心;错误的认知模式;使用犯罪隐语与同伙结识,交流和进行犯罪活动情绪:与机体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最简单,最低级的体验情感:指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复杂而高级的体验,它包括道德观,美感和理智感【具有倾向性和稳固性】。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特征:不良的,消极的情绪,情感的累积爆发;爱憎,好恶标准颠倒,缺乏仁慈和同情心;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和易感情用事。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在行为中自觉克服某种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
犯罪人的意志特征:多种意志品质共存(两重性);冒险,侥幸。
个性:是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总和。
(具有倾向性,复杂性,独特性,稳定性,完整性和积极性的特点)犯罪人个性倾向性的一般特征:反社会和犯罪性。
需要:是人所必须而又欠缺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的,普遍的动力。
犯罪人的需要特征:低层次的生理需要,物质需要占主导地位;恶性膨胀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处于对立的状态;满足个人需要的心理是反社会的,犯罪的。
犯罪人的能力:指足以使犯罪人成功实施犯罪活动并达到一定犯罪目的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
气质:指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的程度。
气质特征:胆质性(激将法);多血质(言语,思维反应要迅速);黏质性(沉得住气,稳扎稳打);抑郁质(耐心诱导)。
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特征(一般特征和需要特征);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特征和气质特征,性格特征)犯罪人的心理状态:指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在一定期间内的综合表现。
特征:时间性和持续性;综合性;外露性;情境性。
犯罪人的异常心理状态:应激状态(在出乎意料的紧急状态下引起);激情状态(强烈的情绪状态);醉酒状态(由一次性大量饮酒引起);病理心理状态(见于精神病患者中,常表现为意识模糊状态,意识朦胧状态,意识错乱状态,病理性半醒状态,病理性恶劣心境,病理性激情)犯罪动机:指激起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内心起因。
特点:主观性,相对性,反社会性,直接性,低级性,意识性,动态性,周期性。
犯罪动机的功能:反映功能,激发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
无意识犯罪动机:指因某种原因,犯罪人没有清晰觉察到的,模糊难辨的对犯罪行为起推动作用的哪些内心原因。
特点:无意识性,冲动性,不可理喻。
无意识犯罪动机引发的犯罪:动机不明确的犯罪;过剩犯罪;移位犯罪;睡眠状态或催眠状态下的犯罪;药物引起的异常意识下的犯罪。
犯罪动机确立过程:伴随动机冲突和动机斗争,考虑犯罪收益、犯罪成本(直接成本、机关成本、惩罚成本)等因素犯罪动机冲突:内心中权衡利弊、以进行犯罪取舍的过程犯罪动机形成的模式:犯罪人的需要模式;诱因模式;犯罪人的需要——诱因模式;挫折模式;激情模式;自卑感——过度补偿模式;变态心理模式激情犯罪动机的特点:是一种瞬间动机;无意识性;表现个人的反社会性较弱;在青少年中容易产生;难以预防和预测犯罪目的:指犯罪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犯罪目的的特征:反社会性和违法性;以极端个人主义为基础;与犯罪手段有密切联系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1.联系:犯罪动机是产生犯罪目的的前提,犯罪目的是犯罪动机的具体指向与归宿,两者都源于行为人的不良的畸形的需要;都促进犯罪行为发生;犯罪动机表现为犯罪目的,犯罪目的反映犯罪动机;犯罪动机影响犯罪目的的选择,犯罪目的影响犯罪动机的强弱 2.区别:犯罪动机形成在先,犯罪目的形成在后;犯罪目的能被明确意识到,犯罪动机可能存在无意识;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起激发作用,犯罪目的对犯罪行为起引导作用;同一犯罪动机可以体现不同的犯罪目的,同一犯罪目的反映不同的犯罪动机犯罪目的的确定影响因素:社会历史经济条件;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犯罪能力条件、犯罪动机强弱、社会意识形态等。
犯罪决意的形式:预谋犯的犯罪决意;机会犯的犯罪决意;冲动犯的犯罪决意犯罪决意的形成:犯意的产生与犯罪目的的确立;权衡犯罪的利弊得失;形成犯罪决意犯罪心理形成规律: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主客观因素互动的过程(互动律);是行为人对外接消极因素积极能动反映的结果(能动反映律);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量变质变率);是不良心理意识得到强化并在犯罪活动中得以巩固的结果(强化巩固律)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指犯罪人在外部积极影响下,经过思想斗争,改变其错误认识或其情绪反应、意志品质、个性特征等方面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使其犯罪心理结构相机及方向转化。
犯罪心理良心转化的条件:产生内部的心理矛盾;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出现积极的、系统的动因;遵循转化规律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形式:渐进型和顿悟型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指在主体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在犯罪活动中,犯罪心理更加稳固和牢固化的过程。
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条件:不良诱因刺激;非法欲望的满足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特征:犯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个人欲望急剧膨胀;作案经验更加丰富;犯罪活动向多方向发展;反社会心理增强;犯罪人格的形成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阶段:定型化阶段;个性化阶段;职业化阶段变态心理:之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超出正常范围,又称心理异常。
变态心理界定标准:社会标准(违反社会准则);统计标准(偏高平均分);个体不舒服感(倍感压力难以承受);病因与症状标准;综合标准(现实适应不良、古怪行为、情绪反应反常)变态的心理成因:①异常的生物学基础②心理学因素(消极、挫折冲突、心理防御)③行为因素④社会文化因素⑤性因素(饥渴、压抑、心理创伤)变态心理的评估:面谈法、心理测验法、自然环境观察法、实验室测试法性变态:对引不起常人性兴奋的物体或情景有强烈的性兴奋感或采用与常人不同的异常性行为满足性欲或有变换自身性别的强烈欲望性变态特点:①性对象倒错(恋物癖、恋童癖、恋尸癖、恋兽癖、乱伦癖)②性方式紊乱(窥阴癖、露阴癖、摩擦癖、施虐癖、受虐癖、异装癖)色情变态系列杀人犯罪心理特征:①认知特征(认知范围狭窄;计划性、预谋性较强,犯罪计划周密)②情绪情感特征(情绪冲动性强;情感有明显的两极性;缺乏羞耻感、愧疚感、罪责感)③犯罪动机特征色情变态系列杀人犯罪行为特征:①手段残忍②犯罪目的异常③再熟悉的环境中选择陌生的异性为侵害对象,无特定目标④难以自制,系列作案⑤有预谋、计划和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性变态者其他违法心理特征:①动机变异,目的异常②自知有罪却难以自拔性变态者其他违法行为特征:①有预谋有计划②在被害人的选择上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③能预知行为发生的后果,被发现后立即逃离现场④有一定的固定行为模式并系列作案人格障碍:一种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异常人格人格障碍者特征:①幼年起,青壮年较突出②无意识障碍,无智力缺陷③情感不稳定,有严重的情感障碍④意志失控,自制力差⑤对其自身人格缺陷缺乏自知,不能从挫折甚至惩罚中吸取教训⑥不能适应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⑦人格偏离具有相对稳定性,矫正困难人格障碍的类型:①反社会型②冲动型③分裂型④偏执型⑤情感高涨或低落性⑥依赖性⑦强迫型⑧表演型⑨轻佻型⑩怪癖型人格障碍者违法犯罪特点:①作案前缺乏目的性与计划性②作案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手段不隐蔽,现场多线索③犯罪是单独进行④作案手段相对稳定⑤偶发性强⑥犯罪心理难以改造反社会人格:指个体与社会道德以及行为准则相悖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反社会意识:易挫折而产生的仇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反社会人格者犯罪特征:①幼年起表现出不良习惯②缺乏自我约束力,无道德和罪责感③以自我为中心,行为冲动随意④情感冷漠,不能相处⑤犯罪可能性大,易成惯犯累犯侦查心理:指在侦查过程中,侦查主体与侦查客体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
犯罪心理画像:指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犯罪行为人的动机、行为、目的、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特点等进行相关分析,进而通过文字或语言形成对犯罪行为人的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地域属性、心理属性以及既往犯罪属性等的描述过程。
犯罪心理画像的心理学依据和作用:行为是心理活动的产物和心理状态的反映;根据人的行为特点及其结果分析判断其心理活动、个性、特点及生活环境:为我们分析案情、刻画犯罪人的五大属性提供可靠依据。
犯罪心理画像的信息来源:犯罪人遗留在现场痕迹中的明态信息和潜态信息;从被害人、感知人调查访问中获取的明态信息和潜态信息。
犯罪心理画像的作用:1.侦查阶段的作用(判断案件性质;甄别现场的伪装现象;全面准确识别犯罪嫌疑人;确定重点排查人群,缩小排查范围;有助于串并案;树立侦查员信心坚持侦查方向;确定侦查防范工作重点)2.在访问阶段的作用(协助评估案件证据的性质和价值;制定和调整访问方案;协助讯问人员串并案)犯罪新画像的内容:1.生理属性(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表特征、动作特征)2.社会属性(家庭背景、婚姻、文化、职业和经济状况、社会层次)3.地域属性(说话口音、行为习惯、方言、肤色)4.心理属性(人格、能力、情绪情感、行事风格、心理变态)5.既往犯罪属性(前科劣迹、犯罪经历、是否职业犯罪、犯罪手段及后果升级、惯技标记行为、反侦查行为)犯罪心理画像的思维顺序:1.从内向外:现场中心研究(被侵害客体、工具使用情况、行为轨迹、心理痕迹);现场外围研究(进出口情况、关联现场、反侦查行为、逃离方式、行动路线)2.由表及里:环境由表及里(一扫视一问询一踏勘,从大环境、小环境、中心现场、被侵害客体道损伤痕迹);信息由表及里(从被侵害的客体分析犯罪人;从被害人的损伤部位及程度分析犯罪人与其关系、案件性质和犯罪目的;从现场物品翻动分析其心理状态;从进出口选择分析其既往犯罪属性;从现场原始状态分析有无反抗,有无损伤)犯罪心理画像的步骤:占有充分确实的基础性材料;对现有材料进行甄别、整理;进行犯罪行为重建;对未知名的犯罪人进行刻画,形成书面报告;犯罪心理画像的检验犯罪心理的影响因素:1.主体因素:生理因素(遗传素质、年龄、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