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第四章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
《犯罪心理学》 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课程简介课程内容:《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学科。
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选修课。
主要研究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犯罪心理机制和结构,犯罪的动机与行为,不同主体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群体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犯罪心理的预测与预防等。
该课程是偏重社会科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综合学科,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案例教学的要求较高。
第二十一章罪犯心理矫治教学要求:掌握犯罪心理矫治的概念;了解犯罪心理诊断和治疗。
三、章节学时分配四、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教材[1]罗大华等.犯罪心理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参考资料[1]林秉贤.犯罪心理学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⑵ 刘邦惠.犯罪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Brief IntroductionCourse Description:Crime psychology is a subject that research the criminals"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that influence and dominate them putting crime action in practice, and that how it i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The subject also focus on the issue that how to refrain the humans' criminal action in the way of psychological .The subject is a required course. Its main content include that the reasons of how the criminal psychology formatted and why the criminal action token place, the mechanism and construction of criminal psychology and its' development, the motivation and action of crime, human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 and different type crime, crime forecast and prevent, and so on. This subject has strong theoretic and practice, students will have the chance of learning this knowledge with abundant real cases.《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1.1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学科性质1.2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1.3本书的体系构思教学难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
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下的犯罪人心理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了犯罪行为与犯罪者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犯罪行为中,不同的动机驱使犯罪者采取不同的行为模式。
本文将从犯罪者心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动机下的犯罪人心理。
一、经济动机的犯罪心理经济动机是犯罪的常见动因。
对于一些因贫困、无业或经济压力巨大而感到绝望的人来说,通过犯罪来获取物质利益成为他们解决经济问题的手段。
这类犯罪者通常具有以下心理特征:1. 贪婪和自利。
犯罪者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贪婪和自利心理。
他们对金钱的极端渴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顾一切。
2. 社会排斥感。
这类犯罪者常常因为自己的经济困境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他们感到受到不公平对待,从而产生对社会的仇恨和反抗心理。
3. 风险意识相对较低。
由于这类犯罪者在经济上极度困顿,他们对犯罪行为的风险意识相对较低。
面对追求经济利益的机会,他们更容易被物质的诱惑所蒙蔽。
二、权力动机的犯罪心理权力动机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犯罪动机,犯罪者在追求权力、地位或控制感的同时,通过犯罪行为来实现自身的欲望。
这类犯罪者常常具备以下心理特征:1. 自傲和自大。
犯罪者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自傲和自大的心理。
他们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具有能力和智慧,因此应该享有特权。
2. 控制欲望强烈。
这类犯罪者渴望在社会中发挥统治力量,通过犯罪行为实现对他人的控制。
他们对权力的渴望背后隐藏着对他人的操纵欲望。
3. 渴望公开认可。
这类犯罪者对外界的认可和赞美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相信通过犯罪行为来实现那些无法在合法渠道中获得的成就。
三、心理动机的犯罪心理心理动机犯罪者在犯罪行为中追求心理满足和情感上的宣泄。
他们的动机通常是由个人内心的痛苦、冲突或心理障碍驱使的,以下是心理动机的犯罪者常具备的特征:1. 内心痛苦。
这类犯罪者通常具有内心的痛苦,比如抑郁或焦虑,他们通过犯罪行为来暂时减轻心理痛苦,并在这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
犯罪心理学第1、2、3、4、5章
1.双生子说 2.染色体异常说 (四)内分泌失调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1.文化冲突论 2.社会异常论 3.亚文化理论。 4.标签论
三、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病态人格论 (二)智力落后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
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犯罪人反社会的 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是犯罪人进行各种犯罪活 动的基本动力,是犯罪心理结构的核心,也是最活 跃的因素。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畸形的观念系统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二)研究以下课题 1.犯罪心理结构 2.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3.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4.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6.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是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三)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四)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
(一)特定的气质 (二)消极的性格特征 (三)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四)不良的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四、犯罪心理结构的心理背景 (一)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二)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及形态变化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四、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第四章犯罪心理学课件
2023/12/31
第四章
39
应用篇
分类细化是理解犯罪决策模型的关键
从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和实务工作人员便开始提出 多种对谋杀进行分类的方法。
锚定效应的影响
➢ 决策的结果或目标值可能会向着初始值(锚)的方 向接近而产生估计偏差
➢ Cervone & Peake:事先的“锚”可以影响个体 对自己完成任务的估计,进而影响其在任务中 的坚持性
2023/12/31
第四章
25
(一)个体犯罪决策的编辑阶段
可得性启发式的影响
➢ 概率是由事件能够被个体想起的容易程度来加以 判断的
古典主义犯罪学 & 实证犯罪学 刑事古典学派:功利主义 & 报应主义 法律经济学 & 行为法律经济学
2023/12/31
第四章
21
二、期望效用理论的观点
只有在g>pf的情况下才会进行犯罪
➢ g:从犯罪中获得的收益, pf:预期的惩罚
(p为惩罚的概率, f为惩罚的强度)
所有的犯罪行为和可能的结果在任何一个犯 罪决策中都会得到考虑
放任式取向
无判断取向
2023/12/31
第四章
30
一、自信式取向
对个人能力、作案情境、风险控制持有乐观 态度,趋向于选择预案中可获得收益最大化 的选项
➢ 对个人能力的自信
• 丰富的犯罪经验、周密的计划制定、合理的人员分工、充 分的工具准备、情境的选择与控制
2023/12/31
第四章
31
案例分析
1999年12月至2007年1月,北京千万富商夏克明指使并 伙同其弟夏克治及杨辉、陶纯,残忍地将生意伙伴、夏克明 的情人、情人的丈夫及杨辉妻子等8人杀害,手段极其残忍 ,起因却仅仅是因为一些个人纠纷。而夏克明团伙多次杀死 自己人际关系圈的熟人而未被及时侦破的原因,在于他们犯 罪手法的隐蔽性。杀人之前,先在其他社区租赁民房,将被 害人诱骗至出租房后,杀人分尸。然后开车出北京城区,沿 途在河道、树林等偏僻地点抛弃尸块,通过不暴露尸源,掩 盖犯罪事实。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内蒙古财经学院《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Criminal Psychology课程编号:制定单位:法学系制定人:张志强审核人:制定时间:二零零四年八月犯罪心理学课程说明一课程内容概述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研究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该学科主要研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揭露和打击犯罪的心理学依据等问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结论带有很大的或然性,因此,它的研究结果和预测只能使用或然性语言。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了解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因素,掌握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的心理活动特点,从而为预防犯罪、揭露犯罪和矫治犯罪提供心理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了解国内外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三教材《犯罪心理学教程》(公安部人事训练局编,群众出版社出版,2000年2月版)四课程适用的专业、年级犯罪心理学适用于文、理、工科各专业二年级以上学员五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2学分。
六先修课要求:刑法学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属于广义犯罪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犯罪原因中的心理因素,与刑事侦查学等一起构成犯罪科学。
八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解式,结合一些案例讲解。
教学形式有课堂讨论、观看教学片等。
九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要求本课程属于考查课,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主要是作业和课堂讨论)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80%。
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构成。
十犯罪心理学教学参考书目录犯罪心理学课时安排表第一章绪论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要求学员掌握犯罪心理学的一般问题,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章教学重点: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特征,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章--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PPT课件
.
6
4、能力特征 具备某种作案能力和技能 5、个性特征 气质类型 性格特点 6、行为特点 行为方式多样化 行为手段技术化 行为目标和对象的特定性
.
7
(三)诈骗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1、动机特征 追求财物 2、认知特征 认知水平 认知内容 3、情感特征 稳定性 内容 4、能力特征 观察力、适应力、模仿力、应变力
.
28
.
29
一、女性犯罪概述 (一)含义 是由女性这一特殊性别的行为主体所实
施的犯罪行为 (二)特点 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犯罪种类向多样化发展 重大刑事犯罪增加 团伙犯罪突出 犯罪手段和行为方式趋于男性化
.
30
二、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动机特征
1、从动机起源看
2、从犯罪动机种类看
23
5、犯罪手段狡猾,现代化程度高 6、境内毒品消费市场已经形成 7、武装性
.
பைடு நூலகம்24
二、毒品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吸毒型犯罪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1、动机特征 好奇动机 享乐动机 逃避现实动机 尝试动机 2、认知特征 水平 内容
.
25
3、情感特征 稳定性 内容 4、意志特征 两极性 5、个性特征 人格严重扭曲 6、行为特点 模仿性 顽固性 反复性
.
56
(二)计算机犯罪主体的行为特点 1.犯罪行为主体的低龄化。 2.犯罪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3.犯罪手段的高科技性。 4.犯罪行为具有连续性。 5.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
57
.
47
.
48
一、老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1、生理性退化与心理定势的矛盾 2、认识与情感的矛盾 3、自我评价和认识能力之间的矛盾 二、老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动机特征 1、解除精神空虚的动机 2、享乐动机 3、性动机 4、报复动机 5、补偿动机
犯罪心理学第四章 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
1、遗传因素与犯罪的形成
• • • • 家庭史研究,认为犯罪具有遗传性 双生子研究 染色体研究 收养子女研究
通过研究收养子女的犯罪情况与其生父母 和养父母的犯罪情况自己的关系,确定遗传与 环境对个人犯罪行为的影响 结论:生物遗传基因与环境都可能对犯罪 行为产生实质影响。
家谱分析
1916
遗传因素
其父有 神经质 143人神经质 36个私生子 41人性放荡
社会学213页)
第二节 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 需要、动机、信念、价值观与犯罪心理 • 气质与犯罪心理 • 性格与犯罪心理
一、需要和动机
• (一)需要 • 1、概念 • 需要是个体生理和社会的要求在头脑中的 反映。 • 缺失——不满足感 • 2、犯罪人的需要突出表现为对需要强烈程 度的失控及满足需要的方式与社会规范的 对立。
遗传
家谱分析
1877-1916
遗传因素
60人惯偷,占4.8% 30人私生子,占2.4% 7人杀人犯,占0.5% 258人犯罪 ,占20.6% 350人贫民,占27.9% 428人卖淫,占34.1% 40人性病患者,占3.2% 86人妓院老板和其他 类型越轨者,占6.9%
max家族 The Julies家族 到1916年,共有1255名后代 其中
性别
男性犯罪率明 显高于女性
性别影响 犯罪率和 女性易从家庭 犯罪方式 暴力的受害者, 转变为犯罪者
女性犯罪率呈现上 升态势,女性从配 角上升为主角。常 见的犯罪方式有投 毒、放火、诈骗等
大脑损伤者
• 大脑内部发生损伤或病变,易导致某
些不近人情的暴力、变态犯罪。 • 一些研究者认为,近90%的极端暴力 犯罪者有大脑缺陷。(《纽约时报》1985.9.17
最新7.不同动机犯罪的犯罪心理结构.ppt课件
“秘密窃取,冒险系 数小。” “不伤生,相对道 德,可以作为职 业” 不受年龄影响,可 以长期操作。
六、抢劫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 1、抢劫犯罪的基本特征 • 抢劫时间不一:无淡旺季,一般节日前
后较多
• 抢劫方式多样,如飞车抢劫、守候抢劫、 跟踪抢劫;抢劫销赃一条龙
• 暴力色彩突出,容易进入消极应激状态, 变抢劫为杀人
目的或以性行为为手段达到其他犯罪 目的的犯罪行为,是一种侵犯性自主 决定权,伤害受害人精神和肉体的犯 罪行为。
二、性欲型动机犯罪主要类型
• 强奸罪 • 强制猥亵妇女罪 • 聚众淫乱罪 • 强迫卖淫罪 • 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
三、性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 1、认识方面的特征:歪曲的性意识 • 错误的性观念,追求 “性解放”、性自由 • 2、动机特征 • 满足性欲;性摧残的欲望;强烈的报复;
刺激好奇心理 • 3、个性消极特征 • 极端利己主义;自我辩解的态度;情感方
面缺乏同情心;软弱的意志品质;腐朽的 生活情趣
• 4、利用被害人的心理 • 利用被害人的恐惧和软弱 • 利用女性追求享乐的心理 • 利用女性有求于人的心理 • 利用某些女性的隐私和劣迹 • 利用女性患精神病
四、性欲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
• 一、政治信仰型动机犯罪心理特征 • 1、认识方面 • 危害国家安全犯的认识是一种严重的反社会认识。
具有以下特点: • A、片面性 • 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某些社会弊端和腐败现
象无限夸大,陷入信仰危机,形成社会主义不如资 本主义的观念。 • B、反动性 • 表现为攻击、反对社会主义制度,企图动摇四项基 本原则。 • C、自我为中心 • 反社会的自我意识十分强烈,把自我突出凌驾于社 会之上的地位。有的因自我受挫,从而形成反抗意 识,有的具有狂妄的自我意识。
《犯罪心理学教程》第四章 与犯罪心理学相关的主要理论ppt课件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 学与犯罪行为
第二节 道德认知发展 与犯罪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概述
20世纪初源于美国一个心理学流派
创建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一)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
1、研究内容:主张心理学是研究外部行为的纯客观自然 科学。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 行为?
(二)艾森克的条件反射论
人的“良心”只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它的形成是由于当 儿童做了某种行为后,父母、教师或其他人给以时间上非 常接近的惩罚。人的“社会化”就是“朝向正确方向”的 条件反射的形成,乃是学习社会规范的结果,是对道德性 和社会性行为的条件反射,没有完成这个过程的人就容易 犯罪。 犯罪学家杰弗里以及后来的美国学者伯吉斯和艾克斯在萨 瑟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接触—强化理论。这一理论 认为:犯罪行为是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习得的。操 作性条件反射指行为受它以前的环境结果的的影响,行为 本身也是获得强化刺激的手段。犯罪行为一方面受别的犯 罪人的影响,另一方面犯罪人的直接经验是获得推动实施 犯罪的根源。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的道德认知主要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 行意义的认识。它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 发展以及道德信念形成三个方面。
1、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研究
(1)采用独创的临床研究方法(谈话法); (2)道德是由种种规则体系构成的,道德的实质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儿童对人类 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 (3)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存在三个主要的年龄阶段及对规 则执行的发展: 第一阶段,规则还不是遵守义务的运动规则—单纯的个,规则是以片面的尊重为基础的强制性规则—以 自我为中心,向大龄儿童模仿阶段。
第四章 犯罪主体的心理分析
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死4名同学震惊全国
2000年6月4日, 原河北省霸州市公安 局康仙庄派出所副所 长杜书贵因超车未成, 掏出随身携带的手枪 枪击对方致死,制造 了震惊全国的霸州枪 击案。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杜书贵被警察带入法庭
2001年3月16日 凌晨,靳如超在石家 庄市的几幢宿舍楼接 连制造了五起爆炸案, 导致108名无辜群众 死亡,38人在医药治 疗了很长时间。这起 爆炸案震惊全国。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安徽宿州朱大鹏案件
北京大兴灭门案件(李磊)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2008年7月1日,上 海发生一起暴力袭 警案。28岁的凶犯 杨佳,持刀闯入上 海市公安局闸北分 局,用刀连续捅向 多名民警和保安, 致使5名民警死亡, 4名民警和1名保 安受伤。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2006年7月16日,邱兴华在陕西汉阴县平梁镇凤凰山 山顶上的铁瓦殿持刀斧砍死9男1女,逃亡35天后,邱兴 华返回家时,被守候的民警当场擒获。10月19日,法官 当庭宣判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邱兴华死刑。12月28日,陕 西省高级 维持原判,邱兴华被执行枪决。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犯罪人格形成、发展及结果的内在共同规律
早年不幸 违法 犯罪
处罚
异常的生活方式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严重危害社会
启示
1、未成年人在孤弱的时期如何能够得到家庭、 社会、法律等方面的保护是多么重要 2、社会对那些因贫困或家庭问题导致孩子丧 失保护和抚养的干预是多么的重要 3、错过早年观念和知识教育关键期的人,如 何能够指望他们成年后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善 待社会?
反应快,迅速做出反应性行为 固执反应 手段简单 行为疯狂
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
(三)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犯罪心理结构仅是犯罪人个性的一个层面,而不 是全部。 犯罪心理结构的存在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有着因 果联系。 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某些消极因素,也可能存在社 会上其他公民的个性心理结构中。 个体犯罪心理结构不是凝固不变的。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 (一)潜在形态 (二)恶变形态 (三)衰落形态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一)一般模式 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以犯罪需要为核心,形成从意向到行为的心理锁 链,以一定的情绪状态和能力作为引发犯罪行为 的条件。
(二)特殊模式 特点:缺少犯罪的故意和明确的犯罪动机;犯 罪心理不稳定,结构不完整;犯罪目的不明确, 不是为了从犯罪行为中获益,只是为了发泄情 绪等。 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3、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三、特征结构 特定的气质 消极的性格特征 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不良的行为习惯
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一)消极、不良的心境 (二)实施犯罪行为前的心理状态 (三)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 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返回
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及形态变化
返回
三、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意义 揭示犯罪心理的特殊矛盾性 揭示犯罪人发生犯罪行为的内部原因 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建立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 开展对策研究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动力结构——个性倾向性 反社会意识 强烈、畸变的需要 犯罪动机 不良兴趣
二、调节结构 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 扭曲的道德意识 错误的法律意识
犯罪学课件——第04章 犯罪行为与犯罪人
第二节 犯罪人的概念和本质属性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救治姐姐复发多年的肾炎,我愿意 放弃我的学业,我辍学了……”他回忆道。
当他穿行于大街小巷一路叫卖的时侯,他心里想的是能多赚 几个钱,帮助父母挑起家庭的重担。可每到深夜,儿时的梦 想便萦绕在眼前,总也挥之不去。沂蒙儿女可歌可泣的事迹 在激励着他,对英雄的崇拜和对军营的渴望时时触痛他最敏 感的神经。
C:犯罪人的人格特征
人格责任论是目前刑法学界较为前沿性的理论问题, 人格责任论的基本假设,是认为不论具体个人的生物、 心理、环境情况怎样,所有历史的和时下的变量对个 体所产生的影响,都会在个体已经具有的人格中充分 体现出来,犯罪正是犯罪人人格的外在表现。张文教 授等学者提出了犯罪危险性人格的概念,认为“犯罪 危险性人格是指犯罪人自身特有的特殊人格。”
每每想到这里,他总是充满了自责与内疚。他无 法面对父母那撕心裂肺的痛哭,他更无法面对家 人因为他而抬不起头来的那份无奈。“我今生欠 父母的太多,我的罪恶无法回赎,只有悔恨……”
死刑执行后,他的“肾脏”已经依其意愿送到了 医院,挽救了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使别人获得 了新生。
而这,或许是他最后的“忏悔”。
同质论的观点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表达的最为明确。 他首先肯定了人在本质上的共性,将恶的冲动与本能 视为人类所共有的动力基础,将性能量作为人类行为 先天的动力源泉。
B:对犯罪人本质特征的几种解释模式
特质论的观点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社 会学习理论的研究中表现的较为全面,尤其是在对 人格的探讨中。心理学家们相信,决定一个人与其 他人存在差异的本体特征,不单纯来源于天性和教 养,而是一种不同因素的交互作用。
3、刑法中的犯罪人,必须是依刑法规定应受刑罚惩罚 的人;而犯罪学中的犯罪人,则不仅包括应受刑罚惩罚 的人,也包括应接受劳动教养及其它矫治措施的人。
犯罪心理学材料
犯罪心理学学习资料第一章导论§1.1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的两种理解:一是犯罪+心理学,二是犯罪心理+学科1.什么是犯罪和犯罪心理犯罪:根据我国刑法(1997)的规定,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律、依照法律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三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心理:狭义,指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和有关心理因素,即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时,其认识、情感和意志活动的规律,以及其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有关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规律;广义,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有关的各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总称。
不仅包括狭义的犯罪心理,还包括实施犯罪行为前预谋和准备犯罪贯彻功能的心理活动,以及犯罪以后逃避侦察、打击、处罚的下列活动,同时也包括犯罪人通过改造,悔过自新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规律。
2、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广义;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和有关行为表现,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哪些人:1.犯罪人;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5.相关人员,如警察、司法人员、被害人、证人等。
(二)哪些课题:1.犯罪心理结构形式;2.犯罪心理结构成因;3.犯罪形成和发生机制;4.犯罪心理发展变化;5.不同类型犯罪心理和行为特征;6.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1.2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一、犯罪行为的分类二、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一)犯罪心理概念(二)犯罪行为三特征(三)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以上见笔记)区别:1.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犯罪行为具有外显性。
2.犯罪心理具有独立性,犯罪心理具有依赖性。
3.犯罪心理发生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
联系:1.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
2.要剖析犯罪心理必先了解犯罪行为。
3.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的状况而定。
犯罪心理学
(二)犯罪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 基础 1、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 2、犯罪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作为理论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创始 者是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 作为应用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是从 传统心理学工作者所进行的实验心理学 研究开始的。 20世纪20年代,犯罪心理学真正独立。
(三)当代西方犯罪心理研究概况 1、个体犯罪心理; 2、犯罪的社会心理学; 3、犯罪预测; 4、犯罪预防; 5、犯罪矫正。
• 董仲舒、韩愈“性三品”论:上品“圣人之性”
不会犯罪;下品“斗筲之性 ”很容易犯罪,中 品“中民之性”。可善可恶,关键在引导。
(3)后天环境与犯罪心理
• 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晋傅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关于犯罪心理预防的思想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 董仲舒“教化立而奸邪皆止。”
依多元统一标准所做的犯罪分类有: • 性别标准; • 年龄标准; • 犯罪动机标准; • 犯罪经历标准; • 犯罪行为方式标准; • 犯罪主体数量标准; • 心理状态标准; • 犯罪行为实施形态标准; • 精神正常与否标准。
二、犯罪人概述 (一)犯罪人的定义 (1)《刑法学》的界定:犯罪人是指实施 了犯罪行为的人以及受过刑事处罚的人。 (2)《犯罪心理学》的界定:犯罪人包括 以下对象:犯罪嫌疑人,罪犯(已判刑的 人),虞犯(即有可能犯罪的人),刑满释 放人员。
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行 为和违反治安法规的行为而又为治安部门所 处理的人。)
3、虞犯(最有可能犯罪的6类人员:经常 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者;经常出入不 良场所者;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者;参 加不良组织者;无正当理由经常携带被 政府所禁止的器具者;人格有严重缺陷 者。) 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 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 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
犯罪心理学第四章
赵景欣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1
主要内容
一、行为主义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三、挫折引发犯罪 四、引发犯罪行为的情境因素及其调节作用
2
一、行为主义
华生:
不论是人或者动物的所有行为都被外部环境所控 制,经典条件反射作用是理解、预测和控制行为 的关键。
斯金纳
被试:成年男性,20-50岁,代表不同经济 状况的社会阶层。
实验程序:
老师-学生 电击控制器
25
心理健康专家的诊断:大多数专家都认为, 只有少数的精神病患者才会服从权威者的命 令,以对他人持续地进行电击惩罚并一直到 有生命危险的程度。
研究结果:几乎三分之二的被试都遵从了主 试的要求并且给被试施予了最大程度的电击 惩罚。
通过社会学习,人们内化了社会潜在的道德 行为原则,并在自己遵守行为准则时获得自 我价值,在违反行为准则时遭到自我谴责。
32
(三)道德脱离
在从事违反自我道德准则的行为之前,人们必会通 过弱化或者冻结自己的道德准则来摆脱自责感。
依靠道德正当化或对被害者的去人性化,青少年罪 犯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弱化或者冻结自己的道德行 为准则(Bandura et al., 1996)。
“大多数的违法者几乎都与挫折感和反社会 的榜样示范有关”。
36
Berkowitz(1969)增加了挫折的一个重要维度——期 望
如果个人对达到目标有非常高的期望,那么在遭受 挫折时,个人会体会到更强烈的紧张。
10
(二)模仿
正如Rotter和Bandura所指出的,社会学习在 一定程度上把斯金纳的观点人性化了,它找 到了人们如何转换内在信息的证据。它也勾 画了人们在开放性环境中如何对自身行为进 行调整的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过失犯罪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一)过失犯罪的心理特征 1.认知方面的缺陷 2.意志努力欠缺 3.社会态度消极 (二)过失犯罪的行为特征 过失犯罪的行为特征集中表现为行 为动机和行为结果及行为本身的错误性。
一、性犯罪概述
(一) 性犯罪的概念及类型 性犯罪是指一切受法律、道德、风尚、 习惯以及其他社会行为规范所禁止、谴责和 惩罚的性行为。 类型:1.强奸罪 2.奸淫幼女罪 3. 其他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 罪和扰乱公共秩序罪如强制猥亵妇女、侮辱 妇女罪,侮辱尸体罪,聚众淫乱罪。
一、性犯罪概述
(二)性犯罪人的一般特点
第三节
报复型犯罪心理
报复型犯罪,是指由于人的某种愿望受到 阻碍,或人自身的某种利益受到损害而产生 的对阻碍者或干涉者的一种侵犯性犯罪行为。 主要形式有行凶、杀人、放火、爆炸、诬告 等。 一、报复型犯罪心理特征 (一)报复型犯罪的一般心理特点 1.褊狭固执的认识特征 2.强烈、冲动的情绪、情感 3.薄弱的意志特征 4.消极个性特征
二、强奸犯罪心理
(三)强奸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2.强奸犯的人格特点 (1)低自我克制力性格 ①冲动性 ③缺乏同情心 (2)人格特征 ②追求刺激
①认知能力低下。
②情感扭曲,无同情心。
③挫折耐受力低,大多有自卑感 ④人际关系不好
二、强奸犯罪心理
(四)强奸犯罪中被害人问题的有关研究
1.被害人的心理弱点 (1)利用女性的恐惧和软弱心理 (2)利用女性追求享乐的心理。 (3)利用女性有求于人的心理 (4)利用女性的隐私或劣迹
(5) 利用女性弱智、残疾、精神病等非正当状 态
二、强奸犯罪心理
(四)强奸犯罪中被害人问题的有关研究
2.强奸犯罪对被害人的心理危害 有研究者把妇女在遭受强奸或强奸未遂以 后的种种不良心理反应称为“强奸创伤综合 征”。 强奸创伤综合征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急性期”。 • 第二阶段为“重组期”。
1.性犯罪人的重复犯罪 2.性犯罪人的智力较低 3.性犯罪人多为未婚青少年 4.性犯罪人的心理
二、强奸犯罪心理
(一)强奸犯罪的一般特征
– 强奸具有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的双重性质, 是一种极其严重的性犯罪。 – 强奸犯罪不仅对被害人身心造成极大的伤 害,而且严重扰乱了公共秩序,践踏了人 性的尊严,给社会治安造成严重的负面影 响。
第四节 过失犯罪心理
一、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异同 (一)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共同特点 1.同属犯罪行为,行为的后果都具有社 会危害性 2.都是在行为人的心理支配下实施的, 同样受到个体心理特点及特定情境下心理状 态的制约 3.结果的产生与行为人有直接关系,因 而要承担必要的刑事责任
一、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异同
第四节 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
第一节 物欲型犯罪心理 第二节 性欲型犯罪心理 第三节 报复型犯罪心理 第四节 过失犯罪心理
第一节 物欲型犯罪心理
一、物欲型犯罪的概念及类型 (一)概念:物欲型犯罪就是指以非法手段侵占 公私财产和牟取经济利益的犯罪行为。 (二)主要类型: ①侵犯财产罪中所列的各项犯罪行为; ②金融诈骗罪中所列的各种犯罪行为; ③贪污贿赂罪中的贪污、受贿等犯罪行为; ④其他以贪利为动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 过侵犯他人财产所有权而获得财产利益的行为。
一、物欲型犯罪的概念及类型
(三)物欲型犯罪的一般心理及行为特征 1、一般心理特征 (1)认知特征 (2)情绪特征 (3)意志特征 (4)动机特征 (5)个性特征 2、物欲型犯罪的行为特征 (1)作案方式的多种多样 (2)作案手段的智能化 (3)犯罪习惯的顽固化
物欲型犯罪动机统计表
直接犯罪动机
(1)吃喝玩乐需要用钱 (2)穿好、戴好需要用钱 (3)买高档用品需要用钱 (4)为筹办婚礼 (5)本人失业、不愿吃家里 (6)家里生活有困难 (7)跟着别人做的 (8)其他
一、报复型犯罪心理特征
(二)报复型犯罪的犯罪动机的形成
1.婚姻恋爱挫折 2.尊重需要受挫 3.社会不公正现象导致的挫折 4.个人恩怨导致的挫折
二、报复型犯罪的行为表现
报复型犯罪根据其作案形式可分为暴力式 犯罪 ( 包括伤害、爆炸等 ) 和非暴力式犯罪 ( 包 括诬陷、诽谤等 ) ,其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暴力式报复犯罪的行为表现 暴力式报复犯罪一般表现为激情犯罪,具有以 下几个方面特征: 1.突发性强 2.手段简单 3.当面行凶,行为外露 4.作案时间短 5.行为疯狂
二、强奸犯罪心理
(一)强奸犯罪的一般特征
1.时间和地点 就强奸犯罪发生的时间而言,夏季发生的 强奸案件占一半以上 (55.1 %) ,具体的时段则 以17:00—0:00为最,占44.2%,其次是8:00— 17:00,占38.9%; 就地点而论,强奸案件发生在郊区的比例 高于市区 ( 郊区 35.4 %,市区 24.2 % ) ,发生在 室内大大高于野外,尤其是在受害人家中 ( 占 30.3%)和犯罪人家中(占25.3%)
三、过失犯罪发生的心理原因
(一)疏忽大意过失犯罪发生的心理原因 1.认知因素 2.性格影响 3.能力影响 4.消极的情绪 5.挫折递增的影响 6.应激不良的影响
三、过失犯罪发生的心理原因
(二)过于自信过失犯罪发生的心理原因 1.个性倾向性的影响 2.心理状态的影响 3.经验泛化的影响 4.自我意识35 32 139 150 64 657
百分比(%)
23 11 2 5 5 21 23 10 100
合计
一、物欲型犯罪的概念及类型
(四)物欲型犯罪的发展趋势 1、财产犯罪暴力化趋势明显。 2、作案手段与形式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财产犯罪人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获取非法 利益。 3、白领中的财产犯罪突出,国家机关工作 人员的贪污贿赂案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4、金融犯罪危害严重。
二、强奸犯罪心理
(二)强奸犯罪的心理分析
强奸行为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与哪些因 素有关,长期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强奸犯罪 行为与下列四个因素密切相关。 – 第一,生理上的兴奋。 – 第二,认知评估。 – 第三,情感失控。 – 第四,人格问题。
二、强奸犯罪心理
(三)强奸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强奸犯罪人的犯罪动机 1) 性欲动机。 2) 攻击动机。 3) 权力欲动机。 4) 发泄怨恨。 5) 报复心理。 6) 寻求刺激。 7)满足变态心理。
二、报复型犯罪的行为表现
(二)非暴力式报复犯罪的行为特征 1.预谋性强 非暴力式报复犯罪一般表现为预谋犯罪, 他们往往经过长期筹划,计划周密,善于掌 握作案的时机。 2.手段隐蔽,阴险狡猾 与暴力式相反,这类犯罪人往往在暗地 里散布他人流言飞语,暗做手脚,或栽赃陷 害,或借刀杀人,表面伪装成好人甚至巧言 奉承内心阴险狠毒,暗下毒手。
2.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诈骗犯罪人的犯罪动机 (2)诈骗犯罪人的能力特点 (3)诈骗犯罪人的人格特征 3.诈骗犯罪中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心理互动 第一阶段——试探阶段 第二阶段——引诱阶段 第三阶段——施骗阶段 第四阶段——结束阶段
第二节 性犯罪心理
一、性犯罪概述 性犯罪是一种传统的犯罪类型,不 仅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对被害人的 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而且妨碍了社 会秩序,败坏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破坏了我国社会的伦理关系,对社会造 成了严重的危害。
二、几种主要的物欲型犯罪的心理与 行为特征
(二)、抢劫犯罪心理
3.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犯罪意识 抢劫犯罪人法制观念淡薄,道德观念有缺陷。 (2)犯罪动机 尽管抢劫犯罪的主要动机是满足犯罪人贪婪的物 欲,但是近年来,抢劫犯罪的动机更加复杂多样。 (3)犯罪者的人格特征 抢劫犯罪人大多胆大妄为,冲动鲁莽,性情暴躁, 情绪不稳定,攻击性强,多为兴奋性高、外倾型的人。
二、几种主要的物欲型犯罪的心理与 行为特征
(三)、诈骗犯罪心理 诈骗犯罪是指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 的方法,公开地以和平方式骗取数额较 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1.诈骗犯罪的一般特点 (1)诈骗犯罪中被害人的特点 (2)诈骗犯罪人惯用的手段
二、几种主要的物欲型犯罪的心理与 行为特征
(三)、诈骗犯罪心理
二、几种主要的物欲型犯罪的心理与 行为特征
(一)盗窃犯罪的一般特征 盗窃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地 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犯罪行为。 1、盗窃犯罪地点的选择 2、盗窃犯罪的手段 3、盗窃犯罪的组织方式 4、盗窃犯的犯罪动机 5、盗窃犯的人格特征
二、几种主要的物欲型犯罪的心理与 行为特征
(二)、抢劫犯罪心理 1.抢劫犯罪的一般特征 (1)抢劫犯罪人的年龄 (2)抢劫犯罪的时间和地点 (3)抢劫犯罪的手段与方法 (4)抢劫犯罪中的被害人 2.抢劫犯罪的类型 第一类,职业抢劫犯 第二类,投机抢劫犯 第三类,毒瘾抢劫犯 第四类,酗酒抢劫犯
二、强奸犯罪心理
(一)强奸犯罪的一般特征
2.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关系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存在着心理变态的色狼 在月黑风高的郊外强奸妇女的所谓“强奸神 话”,但国内外的一些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 国内近年来的调查也发现,在强奸犯罪 中,62.9%的被害人认识犯罪人,5.8%的被害 人对自己的被害负有一定责任,高达61.7%的 强奸是发生在被害人或犯罪人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