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经典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前言故都的秋,是一张描绘北京秋天景色的图片,也是一首诗歌的名字。
在这个季节里,北京的天空变得湛蓝,风景变得美丽而宜人。
本教学实录将介绍如何利用《故都的秋》这个主题,进行作文写作教学。
教学目标1.增强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2.学生能运用词汇描述秋天的特色;3.学生能够写一篇有条理、语言流畅的文章。
教学准备1.每位学生一份白纸和一支笔;2.准备一些秋天的图片;3.准备一些秋天的诗歌和散文,如《故都的秋》、鲁迅的《秋夜长河派出所》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让学生观察秋天的图片1.让学生看几张秋天的图片,比如一片金黄的麦田、落叶飘舞的小路、枫叶簇簇的山林等。
2.让学生想象这些场景是什么样子的,景象给他们带来什么感受。
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如:“你看到这张图片时,你有什么感受?”、“这个场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等。
步骤二:让学生朗读秋天的诗歌和散文1.选择一些名家的秋天诗歌和散文,让学生感受词语表现秋天期间的景色和心情。
如《故都的秋》、鲁迅的《秋夜长河派出所》等。
2.让学生依次朗读这些诗歌和散文,并想想这些语言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步骤三:让学生练习描述秋天的语言和技巧1.热身练习:让学生以“秋天”为主题,自由发挥,写出若干有关秋天的词语和句子。
2.给学生出一些提示,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一篇短文。
提示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张图片。
3.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的建议,比如避免使用重复词汇、尽可能用具体的词语等。
步骤四: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的作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和观察,自由发挥,写一篇短文。
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写:•描述秋天的景色;•用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对秋天的感受;•描绘故都北京独特的秋天景观。
步骤五: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练习写作,写一篇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的短文,并注意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们对北京的秋天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同时也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关于故都的秋教学实录5篇
关于故都的秋教学实录5篇关于古都的秋教学实录精选篇1一、激情导入秋,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名篇如(和学生一起列举)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的《秋词》二首、欧阳修的《秋声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峻青的《秋色赋》等。
佳句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等。
这些诗句,有的描写了秋的肃杀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的绚烂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独领20世纪30年代写秋散文风骚的精品散文《故都的秋》。
二、赏析文本(一)学生质疑,师生共解。
预习此文后,大家产生了一些什么问题,还想知道一些什么?要有建设性,有价值,是导学教程上找不到的。
时间有限,机会不多。
学生白程质疑:“文题是《故都的秋》,故都即北平、北京,为什么不就叫《北平的秋》?”教师把问题“踢回”给学生,学生丁月红回答:“‘故’字充满了眷念之情,且‘故都’蕴藏着深深的人文底蕴。
”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故都’的人文底蕴,与‘秋’的自然景观,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学生陈杰:“题目为《故都的秋》,写北国的秋,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南国的秋?”科代表刘常娥举手回答:“通过南国的秋,来反衬北国的秋的特点。
”教师“步步紧逼”:“什么特点,能具体点吗?”学生看书,回答:“以南国之秋的‘慢’‘润’‘淡’来突出北国之秋的‘清’‘净’‘悲凉’。
”教师补充:“间接描写的神来之笔,意在抑此扬彼。
”学生王玲满脸困惑:“文末的一句话‘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我好像读不懂。
”教师因势利导:“你想想,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王玲稍作思考:“对比、比喻。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一、导言本教学实录是针对《故都的秋》这一文学作品的教学探究记录,旨在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优秀的诗歌作品。
教学实录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作品背景介绍、主题探究、语言艺术欣赏等。
二、作品背景介绍《故都的秋》是中国当代作家郑愁予的杰出诗作,被广泛地用于中学语文教学。
该作品以京城秋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示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主题探究1. 孤独与寂寞作品中透露出一种浓厚的孤独和寂寞,作者运用诗意的语言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诗中出现了“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边落木萧萧下”一句,以萧瑟凄凉的景象映衬出孤独的心情。
通过对孤独与寂寞的描绘,作者成功地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2. 怀旧与思念作者通过对故都的描绘,勾起读者对过往时光的怀旧和对亲友的思念。
在诗中,作者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一句,将秋天的景象与远方的亲人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异乡他乡的思念之情。
作品通过唤起读者的情感,引发思考,达到了沟通感受的目的。
四、语言艺术欣赏1. 对比与象征手法在《故都的秋》中,作者使用了丰富的对比与象征手法,使作品更加丰满和有趣。
例如,诗中的“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边落木萧萧下”一句,通过对景物的描述,带出了孤独和凄凉。
同时,作者还用“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这一对比句,将秋天的景象和思念之情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
2. 押韵与节奏《故都的秋》在押韵和节奏上都做得非常出色。
整首诗采用了交叉押韵的形式,加之运用了不同的诗句长度,使整首诗的节奏感十分强烈。
这种押韵和节奏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优美动听,也增强了诗中表达情感的力度。
五、诗歌欣赏与启示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深入探究,我们能够从中获得启示。
这首诗以其别致的艺术表达和深邃的内涵,引导着读者思考生活中的孤独与寂寞、怀旧与思念等情感,激发读者对生命、情感的思索。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四季之中,秋常常能引发人们无尽的情思。
有人说秋是丰收的喜悦,有人说秋是寂寥的伤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去感受他眼中独特的秋意。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郁达夫。
郁达夫是一位现代作家,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
(展示 PPT 上关于郁达夫的介绍)师:这篇文章写于 20 世纪 30 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作者身在北平,内心有着复杂的情感。
三、初读文本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一下故都的秋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朗读)师:好了,同学们,读完课文,谁能来说说作者对故都的秋是怎样的一种情感?生 1:作者很喜欢故都的秋。
师:没错,那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来呢?生 2:“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师:很好,从这句话就能感受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喜爱。
四、文本精读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深入研读文本,去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故都的秋的。
师:大家看课文第一段,“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里作者直接点明了故都的秋的特点,那就是清、静、悲凉。
大家想想,作者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故都的秋呢?生 3:可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让作者有这样的感受。
师:有一定的道理。
那我们再看作者描写的那些秋景,比如“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这一段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生 4:感觉很安静,很悠闲。
师:对,这就是故都的秋的静。
那再看“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里又体现了什么?生 5:能感觉到秋的清。
师:非常好。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关于“秋”的散文 一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秋天是一个多情的季节,古人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 秋日胜春朝。”秋,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今天,我们将 学习一篇非常有名的散文《故都的秋》,它以北京的秋天为背景,描述了作者对 秋天的独特情感和深深眷恋。
第二部分(3—13)分写五幅图 的内容。
①天色——清静悲凉;②牵牛花——落寞与幽清;③秋槐落蕊——细腻与孤 寂;④秋蝉残声——衰弱与凄凉;⑤都市闲人——悠闲与落寞
第三部分(14—15)总收全文,照应开头,抒发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四、讲析课文内容
(一)讲析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并思考:作者身在何处?心在哪?他为什作品“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质,理解作者以自然人文景观表现特定 情感意境。
2、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分析,学会如何以自然之色、平凡之景、简单之景传 达深刻的主旨。
【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如何通过对比的手法表 达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作品中情景的深层次分析,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特殊情感。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目录
01 二、作者简介,背景 介绍
03 四、讲析课文内容
02 三、整体感知 04 参考内容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座城,他古色古香,历史 悠久。这个人就是——郁达夫,这座城就是——故都的秋。
二、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1、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有《达 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六卷;代表作品有小说《沉沦》《采石矾》《春 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散文《雪夜》《故都 的秋》《南行杂记》《扬州旧梦寄语》《江南的冬景》等。
关于《故都的秋》教学实录及反思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及反思6篇【篇一】《故都的秋》教学实录及反思《故都的秋》名师课堂实录地点:四川成都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
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请大家打开书。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赏析重点。
1 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2 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再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好,下面大家快速地来阅读课文。
师:找一找,找着了。
可以划一下,注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
师:好,大家来说说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生:秋味。
师:在哪一段找着的?生:第一段。
师:对。
他写的是秋味。
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
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
我们一块来读读。
生:齐读第一段师:看,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
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生:师:有哪些景物描写?你找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1:牵牛花生2:槐树师:重点写了槐树的什么?生2:落蕊师:对。
还有什么?生3:秋雨、秋蝉生4:果树师:果树中的哪一种?生4:枣树师:好,我们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来整理是:生: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师: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生: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一曲秋歌,几度涵泳故都的秋》教学实录及思路解说
比如“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租人家房子里的破旧的石井栏 上”爬着的“淡绿”的牵牛花等等。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把北平的秋色呈现在我 们面前,让我们感到那么近、那么真实、那么清、那么静、那么冷、那么淡。这 样就把北平的秋色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抓住了五种秋景来描写北平的秋色, 并且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形象地表现北平的秋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秋景?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大家思考讨论并回答。
第二部分(3—13)分写五幅图 的内容。
①天色——清静悲凉;②牵牛花——落寞与幽清;③秋槐落蕊——细腻与孤 寂;④秋蝉残声——衰弱与凄凉;⑤都市闲人——悠闲与落寞
第三部分(14—15)总收全文,照应开头,抒发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四、讲析课文内容
(一)讲析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并思考:作者身在何处?心在哪?他为什么如此想念北平 的秋天?
2、写作背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使中国大地笼罩在 一片黑暗之中。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离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不到半年多, 1932年一二八上海战争爆发一个多月,整个中国为日本的入侵风雨飘摇,所以作 者写完这篇文章不久就离开了祖国。作者追求自由、光明、美好的独立人格。他 对遭受摧残、奴役的祖国的深深关切和热爱之情。
4、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互相学习、 交流。
四、学习过程
1、课前预习:阅读《故都的秋》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背景。
2、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互相学习、 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篇一:故都的秋经典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师: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它撩拨起文人们的无限情思。
秋天里,有人感伤, 有人豪迈。
历代文人们关于秋天的诗句有许多,请同学们说出几句。
学生 1: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学生 2: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 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 学生 3: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学生 4: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
” 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 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
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 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这一节课,我 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请大家打开书。
教师补充: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可算是文 人悲秋的最早的诗歌了。
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 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也是情景交融的佳句了。
这些都是悲秋之 作。
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写出了文人豪迈的情怀。
看来,文人们 眼中的秋天各有特色。
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天会呈现什么样的色彩呢?(出示 幻灯片:课文题目《故都的秋》)。
师播放录音朗读,要求同学们认真听,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听了朗读,我们发现,故都那么多的风景名胜,作者很少提及,如金碧辉 煌的故宫,雄伟的八达岭长城等更是只字不提。
那么,他关注的是什么样的秋景呢?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 1——2 段,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诗歌,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想象力和感受。
2. 通过研读诗句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和诵读诗歌《故都的秋》。
2. 难点: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感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美丽的秋天图片或其他相关素材进行导入,引发学生对秋天的美好印象和感悟,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 朗读与欣赏(15分钟)请一位学生朗读《故都的秋》,让全班跟读一遍,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可分组进行学生合作阅读,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深入解读和感悟,并展示给全班。
3. 讨论与交流(15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小组的解读和感悟,并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a. 作者通过哪些词语和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色?b. 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义?c. 为什么作者称北京为“故都”?d. 你在诗中找到了哪些与自己相似的感受或联想?4. 创作与分享(15分钟)让学生以《故都的秋》为题,自由发挥进行创作,可以是续写、改编、写自己的秋天感受等。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与全班分享。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并与学生一起思考如何运用类似的写作技巧和手法来写自己的作品。
拓展:介绍一些其他描述秋天的诗歌或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丽和诗意。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故都的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尤其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活跃地参与到课堂中,发挥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但是,在创作和分享环节需要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充分发挥,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和交流。
五、课堂延伸:1. 秋天的色彩盘点引导学生探究秋天的颜色,比如:红叶、金黄、枯黄等,指导学生运用形容词和意象描绘秋天的色彩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实录
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写作中
借鉴《故都的秋》的写作手法
01
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来表现秋天的美感
和情感。
挖掘个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02
思考自己在秋天中的体验和感受,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创作秋天主题的文学作品
03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尝试创作一篇以秋天为主题的诗歌、
散文或小说等文学作品。
通过对《故都的秋》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内 涵的讲解,学生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 了解和认识。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进步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畅谈 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表现出对文
学作品的浓厚兴趣和热情。
认真完成课堂任务
学生们按照要求认真完成了课堂 任务,如阅读、分析、讨论等, 展现出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02
03
鉴赏法
通过欣赏文本中的佳句、段落和 整体结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和文学素养。
04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01
02
பைடு நூலகம்
03
总分总结构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先总述故都的秋的特点, 然后分别描绘不同场景下 的秋天,最后再总结。
以景生情
通过对秋天景象的细腻描 绘,引发对故都的深厚情 感。
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展示了他们的思维成果和表达能力。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积极评价,形成了 良好的互动氛围。
05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阅读
《秋思》
《秋夜长》
这是唐朝诗人张籍的一首诗,通过描 绘秋天的景色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
这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描写秋 天夜晚的漫长和寂静,表达了作者的 孤独之感。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故都的秋》讲课实录教学目标: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
教学重难点:1、细读文本、鉴赏语言美。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感受文本中渗透的精致细腻悲凉美。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重点研读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每一片自然景物都可以读出一个感情丰富的心灵世界,同样是现实生活中的秋景,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可能风格迥异,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许多文人墨客,都将自己对秋的理解付诸文字,比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里有这样的句子“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等,这些名言或佳句要么抒发悲秋之感,要么表达对秋天绚丽多彩的欣喜之情。
近代作家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蜚声中外,那么他是如何写古都秋的呢?《古都的秋》又表现出他怎样的独特气质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文本,去鉴赏那古都的秋味。
(板书:故都的秋)整体感知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再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生:秋味。
师:在哪一段找着的?生:第一段。
师:对。
他写的是秋味。
“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
”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
我们一块来读读。
(生齐读第一段)师:这秋味有什么不同?用书上的句子回答生: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师:概括的说就是什么?生:清、静、悲凉。
师:“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上。
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这几幅秋景的呢?师:请大家细读文本,交流讨论,等一会儿请同学概括。
(研讨结束,学生发言)生: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日话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1.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
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重点)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呢,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她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很多,但着眼点却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绿,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就总体来说,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特有的“故都秋味”[课件1欣赏几张秋天的图片,进而展示课件2:课题,课件3:学习目标]。
二、简介作者[课件4、5]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江人。
家境贫寒,3岁丧父,1913年留学日本,在那倍受屈辱和歧视。
满腔热情回到祖国,但看到的是战乱不断,遇到的是失业与居无定所。
黑暗的环境,个人不得志的经历,使他思想苦闷,性格抑郁敏感,在文艺观方面,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止如水似的遁世文学”。
因此作品带有感伤的情调。
代表作:《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等。
三、背景提示[课件6]1933—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生活,郁达夫曾这样形容自已:“每天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平时和行动有所移易;总之懒得动。
”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四、研习课文(一)题目释义[课件7]“秋”是作者全文描写的核心内容。
高中语文教案分享:《故都的秋》情感抒发教案实录
高中语文教案分享:《故都的秋》情感抒发教案实录一、教学内容简介《故都的秋》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文中以作者亲身经历的故都萧瑟的秋景为切入点,旁征博引,描绘出人与自然的交融、渗透,以及人在自然中的无奈与脆弱,情感抒发惨淡颓废的生命状态。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借鉴作者的写作技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目标1.了解《故都的秋》的背景、主题及情感表达。
2.理解文中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感受文中的意蕴流露。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欣赏与分析能力。
三、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老师介绍此次教学内容,向学生阐明《故都的秋》的主题即情感表达,并引导学生们对故都这座城市的印象逐渐加深。
第二步:阅读赏析1.先自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要情感。
2.让学生自由阅读一遍,理解文章总体意境,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分段分析,让学生依次阅读四个段落,并总结段落中的主旨。
(1)第一段:萧瑟的秋景通过描写静默的街道和飘动的枯叶,突出了萧瑟的秋景,传递出一种凄苦的情感。
(2)第二段:白石桥介绍了白石桥上冥想的老妇和眼含泪水的青年,极具韵律美感,引发读者深深的共鸣。
(3)第三段:半月湖畔描写了半月湖的背景以及湖畔的烟霭渐起,暗示城市空气质量不佳,有一种苍凉的气息。
(4)第四段:翠华山通过翠华山的风景和人物,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以及人在自然中的脆弱。
4.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包括描绘、比喻、人物塑造等,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文章的神韵。
第三步:情感抒发1.针对作者的情感抒发,建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等,写一篇自己的故事或感想,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听取能力。
第四步:课堂延伸让学生自由选择书法、绘画等方式,展现她们对《故都的秋》所表达情感和意境的独到理解。
可以把课上的一些感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增强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1《故都的秋》教学实录统编版必修上册
1《故都的秋》教学实录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实录一、导入课题,提出问题1.导人课题。
师:秋有秋意,秋有秋姿,秋有秋情,秋有秋味,秋有秋声,特别是秋有秋韵,秋有秋魂。
每年9 月,一次朔风渐起的时候,“秋"便要进人北中国了。
这秋风掠过燕山山脉,掠过逶迤的长城,就要进入铅华落尽、饱经沧桑的1934年的故都了。
而此时,恰有一人,他'不远千里"从杭州到青岛,再由青岛至北平,就是为了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
他甚至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故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及中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这秋将怎样进驻故都呢?故都又会将秋酿出怎样的秋韵秋魂呢?是何理由,使这个一路赶来、风尘仆仆的人,愿意为了留下这故都的秋而折去生命的三分之二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展开画卷,与郁达夫先生一同欣赏这十足的秋味吧。
2.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以“诵读"和“品味语言'为媒介,结合自己有关秋天的生命体验,在你最感兴味的地方,谈谈在作者笔下你感受到了怎样一个真切的秋天?二、充分对话,领悟意境生:我家就住在陶然亭附近,我想谈谈第3段秋天陶然亭的芦花,因为我见过。
秋天的芦花,颜色特别淡,四处飞,看了特别让人伤心。
秋天的时候,我也曾观察过柳树,柳树是一种弱质的树种。
一到秋天,柳枝就再无夏日的膏腴绰约,细枯得只剩一枝一枝。
由此,我就觉得柳影更是悲凉。
师:芦花与柳影都是带有你生命触动的景物,你描摹如画,感慨颇深。
你说秋天的芦花,灰白枯落,如絮漂泊;柳树色衰神枯,瘦瘠一枝。
何况还是“柳影"呢,一个“影"字把“瘦"画出来了,把“孤单"照出来了。
形单影只,在秋风中更显得凄寒无助。
生:我看过法布尔的《昆虫记》,补充说明一下我对秋天里虫唱的感受。
秋天既至,蟋蟀等昆虫也就活不了多久了,所以它们的鸣唱声一定很凄婉,似乎在与这个世界告别。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一、本文概述《故都的秋》是一篇充满诗意和深邃情感的散文,由著名作家郁达夫创作。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文章通过对故都秋天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怀念。
在这篇教学实录中,我们将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这篇散文的艺术魅力。
我们将从文章的语言特点、情感表达、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我们也将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去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进而激发学生对自然、故乡和生命的热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讨论、阅读、写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教学实录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特点和魅力,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设定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故都的秋》,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旨、结构、语言特色等基本知识。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本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精神。
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评价文本,形成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故都的秋》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同时,通过对文本中文化元素的分析,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希望在本次《故都的秋》的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三、教学过程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纷纷坐定。
我微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心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描述了自己心中的秋天景象。
故都的秋一等奖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一等奖课堂实录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是《故都的秋》。
首先,请同学们告诉我,你们对“故都”这个词的理解是什么?生1:可能是指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生2:可能是指首都,因为“故”可能有古老、历史悠久的意味。
师:很好,你们对“故都”这个词的理解都很有道理。
那么,为什么郁达夫称这样的城市为“故都”,背后有什么含义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
读完后,你们觉得作者笔下的“秋”是怎样的?(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讨论交流)生3:我觉得作者笔下的秋很美,有很多生动的描写。
生4: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秋的热爱和眷恋。
师:很好,同学们都读出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
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这篇文章来表达这种情感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
(学生再读课文,寻找关键语句)生5:“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觉得这句话是文章的主旨句,文章通过描绘秋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悲凉情感。
师:非常棒!你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句。
那么,这种“悲凉”情感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呢?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出相关描写。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讨论交流)生6:从课文中描写的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景物中,可以感受到一种落寞、萧条的氛围,这种氛围让人感到悲凉。
生7:还有作者笔下的“晨起、落蕊、秋槐、秋蝉、巷子、秋雨、秋果等场景,都给人一种清、静、悲凉的感觉。
”师:非常好!同学们都找出了很多细节描写,感受到了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的独特韵味。
那么,这种“悲凉”情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请大家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交流)三、深入探究,理解主旨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郁达夫笔下的“悲凉”情感不仅来自于他对自然的感受,更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经历有关。
那么,你们觉得这种情感对于我们理解这篇文章有什么启示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思考。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一、导:有人独立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在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在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这是一篇著名的写景抒情散文。
我们知道阅读欣赏这类文章的着眼点和突破口就在两个字上:(板书:景情)。
二、读:【教师范读课文】三、析:(一)情师:听读完文章之后,大家考虑,作者对故都的秋是一种什么情感?生:热爱,眷恋。
(板书)师:大家是从哪个段落可以直接体会到作者的热爱、眷恋之情的呢?生:最后一个自然段。
他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留住北国的秋天。
师:好!这就叫作:宁肯折寿也留秋!由此可见作者对北国之秋情至深处,爱到极至。
除此之外,还有哪个段落比较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热爱之情?生:第一自然段。
作者用“饱尝一尝”,“不远千里”;还有“无论”“总是”“可是”“更”“也不过”等句子和词语,突出强调对故都秋的热爱之情。
师:北国之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能让作者这样热爱和眷恋呢?生:清,静,悲凉。
师:(板书)作者既然如此深爱着北国之秋,课文为什么要宕开笔墨写江南之秋呢?(讨论,研究,明确)生:作者用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作比,衬托强调北国之秋的与众不同,从而突出对北国之秋的热爱。
南国之秋的特点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板书:慢,润,淡)师:另外作者在结尾再次提到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南北再次对比,抑南扬北,表达他对北国之秋的情有独钟,情深意厚。
(二)景导入: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北国之秋的特色,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北国秋景的呢?速读课文3—11自然段,看作者描写了哪些事物?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秋景图?(学生阅读,分析,讨论)生:作者分别描写了牵牛花、槐树的落蕊、秋蝉、秋雨、秋天的果树等事物,一共有五幅秋景图。
1.【研究第一幅画面】师:总结得非常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师: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它撩拨起文人们的无限情思。
秋天里,有人感伤,有人豪迈。
历代文人们关于秋天的诗句有许多,请同学们说出几句。
学生1: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学生2: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
学生3: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学生4: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
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请大家打开书。
教师补充: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可算是文人悲秋的最早的诗歌了。
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也是情景交融的佳句了。
这些都是悲秋之作。
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写出了文人豪迈的情怀。
看来,文人们眼中的秋天各有特色。
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天会呈现什么样的色彩呢?(出示幻灯片:课文题目《故都的秋》)。
师播放录音朗读,要求同学们认真听,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听了朗读,我们发现,故都那么多的风景名胜,作者很少提及,如金碧辉煌的故宫,雄伟的八达岭长城等更是只字不提。
那么,他关注的是什么样的秋景呢?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段,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生:是“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
师:出示幻灯片——清、静、悲凉。
师: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看哪些段落集中描写了故都的秋景?
生浏览后齐答:3——11段。
师:指名一位同学朗读3——11段,要求其他同学注意听,男同学勾画作者描写的景物,女同学勾画表示景物色彩的词语。
提问:这些景物可概括为几幅图景?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
请同学们按小组讨论,各组选出代表发言。
一学生朗读。
读完之后学生讨论。
师:请第一小组(男生组)代表发言。
生:可概括为六幅图,依次为:蓝天白鸽、槐树落叶、秋蝉残声、秋风、秋雨、秋天果树。
师:请第三小组代表发言。
生:我们小组认为可概括为五幅图景,分别为: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残鸣、秋风秋雨、秋天果树。
师:出示幻灯片五幅图景。
第一小组同学的秋风、秋雨可合并为一幅。
这五幅图景,都有表现悲、凉、清静的意境的。
如疏疏落落的长草、一点声音也没有的槐蕊、蝉的鸣叫、人的应答声等。
师:这些景物,作者给它们涂上了什么色彩?指名一女生回答。
生:有蓝、白、青、淡红、紫黑、碧绿、淡绿微黄等。
师补充:还有灰,“灰蒙蒙的天底下”。
(出示幻灯片色彩)
师:这些色彩偏重于冷色调。
正象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些色彩表明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
师:当代诗人梁小斌在《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中这样抒情:
秋天象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河流两岸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
我们来看看,《故都的秋》这条深沉的底蕴丰厚的河流的两岸荡漾着郁达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或者说,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无不映出秋天的倩影,可是作者偏偏选取那些灰暗的景物,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
生1:这和作者的经历有关。
他喜欢这样的景物。
这些景物和他的心情相合。
生2:是那个时代影响了他这样去写。
师:对。
这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出示幻灯片作者简介)。
郁达夫3岁丧父,家中生活艰难。
7岁入私塾。
家中有藏书4万卷,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全都读过了,因此有着丰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
青年时代,随长兄赴日留学,十年客居日本,期间饱受屈辱和歧视。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
作为一位多才的作家,他的小说、散文、诗词都很有成就,形成了自然畅达和热情坦荡的风格。
在文学上,他提倡“静的文学”,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
”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
这篇散文,秋中有情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是最自然不过的了。
当然,这样说也就是和他的个性有关了。
郁达夫性情沉静,有些忧郁的气质。
另外,也与写作背景有关(出示幻灯片背景介绍)。
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1936年2月,离开杭州赴福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
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师:以上我们从色彩等方面鉴赏了郁达夫笔下的秋景。
郁达夫写景、状物、抒情选取的景物多带有凄凉、破败、萧瑟的特点,这种选景手法在别的作家作品中也有,你记得哪些?
生思考,有答闻一多的《死水》,有答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师:出示幻灯片《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的《秋思》似乎随意拈来几种景物入诗,便做成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
我们仿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曲牌,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景物入诗,写一首小诗,过一下当诗人的瘾。
学生做诗。
提问一学生,答:长草小院牵牛,槐蕊枣树驯鸽。
残蝉风雨人声,故都景物,胜过南国许多。
师:不错,有意境。
看你们这样有兴致,我也想当一回诗人了。
吟诵:小院破屋浓茶,青天碧草蓝花。
鸽飞蝉鸣雨下,天真凉啦,故都胜似老家。
(学生鼓掌。
满堂喝彩)。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2和第12——14段,提问:
文中除了大量描写北方的秋景外,也写了江南的秋天,说说南国的秋天有什么特点?
生: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师:(出示幻灯片慢、润、淡)
师:为什么要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生:为了和北国的秋作对比。
师:(出示幻灯片答案)烘托对比北国的秋天。
师:以南国的慢、润、淡烘托故都秋色的味浓厚。
以南国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
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篇散文,郁达夫以他鲜明的思想,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北国之
秋图。
为中国现代散文艺术宝库增添了色彩。
请同学们课外阅读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