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地构造报告 蔡元林

合集下载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1-3)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1-3)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1-3)胡经国五、缝合带与主要断裂带1、中国及邻区的缝合带和断裂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认识到,切穿地壳-上地幔不同层次的深断裂(Deep Fracture or Deep Fault)在大地构造演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裴伟,1956;张文佑,1959;黄汲清,1960)。

一些构造学家,虽然不谈深断裂,但是岩石圈板块的边界实际上都是深断裂带;洋中脊是切穿岩石圈的张性深断裂带;海底和大陆上的转换断层是切穿岩石圈的剪切深断裂带;而贝尼奥夫带则是切入地幔更深层次的超岩石圈断裂带。

现代的洋中脊带、贝尼奥夫带和转换断层,构成现今地球一级断裂系统,决定了现今全球大地构造格局。

不同的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均有其所特有的断裂系统。

它们决定了各个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的全球构造格架。

20世纪50年代,美国COCORP(Consortium for Continental Refletion Profiting)发现,地壳中不同层次的拆离构造(detachment or decollement)在大地构造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揭开了大陆深断裂构造研究的新的一页。

80年代兴起的地震成像技术(seismic tomography)发现,地球内部结构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开辟了地球深部构造研究的新纪元(F.A.Cook et al.,1979;J.H.Woodhouse abd A.M.Dziewonski,1984;刘福田等,1989)。

根据地震剖面,F.A.Cook等描述了北美阿巴拉契亚的薄皮大地构造(thin-skinned tectonics)(F.A.Cook et al.,1979)。

许靖华论述了瑞士阿尔卑斯山脉晚阿尔卑斯造山运动中的薄皮板块构造(thin-skinned plate tectonics)(K.J.Xsu,1979)。

最近,西藏南部地震反射剖面(INDEPTH)(Wienjin Zhao et al.,1993),揭示出现代印度大陆确实下插(underthrusting)到特提斯喜马拉雅之下,地表的主中央(MCT)和主边界(MBT)断裂向深处均会合到主喜马拉雅断裂(MHT)——一个地壳深处的拆离(滑脱)面,从而证明了阿尔冈提出(E.Argand,1924)、黄汲清(T.K.Huang,1945)进一步阐明了的科学论断(图8,B)。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一、引言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地质学领域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对于研究地球构造演化、地质灾害预测、资源勘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大地构造单元的定义、划分原则、划分方法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实际划分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大地构造单元的定义大地构造单元是指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等构造部分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形成的、具有一定地质特征和构造性质的区域。

这些单元由于地质历史的演化而形成,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三、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原则1. 地质特征原则:根据区域内的地质特征,包括岩性、构造、形态、矿产等方面进行划分。

例如,岩性相似的地区可能被划分为同一个构造单元。

2. 地质历史原则:考虑地质历史的演化过程,将具有相似演化背景的地区划分为同一个构造单元。

例如,同属一个构造带的地区可能被划分为同一个构造单元。

3. 构造性质原则:根据构造性质的相似性进行划分,包括构造运动类型、构造演化阶段等方面。

例如,同属盆地构造的地区可能被划分为同一个构造单元。

四、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方法1. 实地调查:通过对地质地貌、岩性、构造、地震活动等方面进行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的地质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单元的划分。

2.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大面积的地表信息,包括地形、地貌、植被等,以此来划分大地构造单元。

3. 地质研究:通过对岩性、古生物、古植被等方面进行研究,推断地质历史,从而进行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五、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实际划分中国地域辽阔,地质背景复杂多样。

根据地质特征、地质历史和构造性质等方面,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 高原与盆地单元:包括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等。

这些单元在地壳演化过程中形成,具有明显的构造特征和地貌特征。

2. 山地单元:包括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山脉、大别山系等。

这些单元形成于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地壳出现了明显的变形和隆升。

3. 海岸与岛屿单元:包括中国东海沿岸、南海诸岛等。

硅石矿矿详查报告

硅石矿矿详查报告

第二章 区域地质...................................................................................................................... 8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区域地层 ............................................................................................................................. 8 构造..................................................................................................................................... 8 岩浆岩 ............................................................................................................................... 10 区域矿产 ........................................................................................................................... 11
内 容 摘 要
内蒙古自治区xxxxxxxxxzzzzzz矿区硅石矿详查报告。由aaaaa矿业有限责任 公司提交。勘查区位于百灵庙镇南东43km。勘查许可证号T15420131103048791, 面积0.50Km2,有效期限至2016年11月20日。勘查单位wwwwwwwwwwwww。完成工作量 1/2千地形地质测量0.50km2、槽探175.30m3、钻探586.5m、基本分析样122件。投 入资金88.30万元。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充填型矿床。勘查Ⅱ类型。矿体围岩 加里东晚期斜长花岗岩。区内1号主矿体,长500m,平均厚度11.35m;勘查区水文 地质条件简单。矿石类型为脉石英矿石。勘查区共探获资源储量 161.75万吨,其 中(122b)为74.68万吨,占资源总量的46.17%, (333)为87.07万吨。矿床规模 属小型。矿石易选。可以作为实现探转采划定勘查区范围的资源储量依据。报告 文字1本,附表1册,附件1份,附图16张。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介绍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介绍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2006年11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杨巍然先生在《地学前缘》第13卷第6期发表了题为《地球表层系统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发展》的文章。

现将该文中关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史的内容介绍如下,供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年轻学子阅读和研究。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

下面是正文该文指出,近代大地构造学以整个地球和整个岩石圈为主要研究对象,也包含有更深部的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以及其它星球的影响。

因此,就其研究范围来看,也可以称为全球构造。

而区域大地构造学则主要研究广大区域内岩石圈和地壳上的大型构造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发生和发展规律。

它是一门资料多而广、地域大而深、理论性强、与多种学科关系密切、应用面广的一门分支学科。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6个阶段。

一、20世纪前半期:奠基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路线或区域地质调查和趋于地质制图。

早期在中国开展地质调查的外国学者有R·庞培勒(1862)、F·V·李希霍分(1868)、B·维理士(1903)、B·A·奥布鲁契夫(1880-1906)、J·C·勃朗(1907-1910)、T·德普拉(1909-1911)、小藤文次郎等。

在中国学者中,首先要提到鲁迅(周树人)于1903年发表的《中国地质略论》。

他明确指出:“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质图(并地文、土地等图),非文明国也。

”1922年,丁文江在比利时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提出的“The Tectonic Geology of Eastern Yunnan”拉开序幕。

稍晚,李四光于20世纪20-30年代在英国《地质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国以至全球性地质构造论文,预示了地质力学的萌芽。

此外,王竹泉的《山西地质构造纲要》(1925)、谢家荣的《北京西山地质构造概说》(1937)等,也是这一时期地质构造研究的重要成果。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1-1)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1-1)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1-1)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本文根据有关大地构造文献和资料编写而成。

现将它作为大地构造学科普文章奉献给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大地构造科学研究事业的学子阅读,并将其作为大家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参考。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下面是正文2011年8月,百度文库登载了题为《现代地质学(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地构造室)的论著,全面系统而详细地论述了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研究的进展和成果。

现将该论著内容详细介绍如下。

一、导言现代地质学起始于对欧洲和北美的研究。

但是,亚洲地质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

近几十年来,随着亚洲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只有在较深入地了解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地质构造以后,才能对全球构造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从19世纪末叶算起,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和大地构造的研究已经有了100多年的悠长历史。

并且,随着工作的进展,陆续出版了一些重要的甚至经典的论著。

例如:F.Richthofen,1877、1882、1912;B.Willis et al.,1907-1913;A.W.Grabau,1924、1928;W.H.Wong,1926;J.S.Lee,1939;T.K.Huang,1945;陈国达,1956、1960;张文佑,1959;张伯声,1962;常承发等,1973;任纪舜等,1980;李春昱等,1982;王鸿祯,1985;Yang Zhunyi et al.,1986;马杏垣,1987;Liu Guangding,1994;程裕淇,1994。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地构造室,在黄汲清教授(T.K.Huang,1945)学术思想指导下,在中国区域地质填图的基础上,先后三次对中国大地构造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性研究,相应地编制了三代中国大地构造图。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编制了1∶3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构造图》(未出版,1960),出版了《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黄汲清等,1965)等著作,进一步阐述了多旋回构造运动是中国大地构造的特征,提出中国的几个小克拉通是活动性较大的准地台,而中国的地槽活动带则是活动性较小的准地槽褶皱带等学术观点(黄汲清,1960;黄汲清等,1962)。

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概况

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概况
(据任纪舜等,2000)
同时,经历不同时期的构 造过程(左表),与其相 应,形成中国西部以东西 向构造为主,中国中东部 在东西向构造基础上,叠 加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构 造复杂叠置的构造格局, 铸成现今的地壳结构和地 表地质面貌。在全球构造 格局中,中国大陆显生宙 构造突出显示古亚洲构造 域的小陆块群复杂聚合、 增生形成统一古大陆,并 在此基础上,环太平洋构 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叠加 改造的强烈活动性。
结于吕梁运动(1800Ma±)和晋宁运动 区,它们作为统一整体经历以挤压-
(1000Ma±),在显生宙的地质演化过 伸展的构造作用过程,不仅造成中国
程中,它们基本上保持了稳定古陆块性 东部北北东-近南北向褶皱、逆冲和
质,并经历了在震旦纪至早古生代成为 走滑断裂的发育,同时发育濒太平洋
与古秦岭洋盆、海盆相关的广阔陆表海 的燕山期广泛的岩浆活动。
Ⅰ.华北陆块南缘构造带;Ⅱ.北秦岭构造带; Ⅲ.南秦岭构造带;Ⅳ.扬子陆块北缘构造带;
F1:草碧-老龙山-圣人桥-潼关-宜阳-淮南逆冲推覆断裂带; SF1.商丹断裂带(商 丹板块缝合带);SF2.勉略断裂带(勉略板块缝合带);
F18:巴山-大别山南缘逆冲推覆断裂带
1.火山-沉积杂岩带;2.超基性埋岩;3.高压、超压变质岩(带)
秦岭山脉西接祁连山、昆仑山,东连 大别山,横贯中国大陆中部,绵延千 余公里,既是世界典型大陆造山带, 又是中国大陆南北地质、地理和人文 景观的天然分带。秦岭-大别造山带 内的前震旦纪基底岩系均呈巨大的透 镜状块体出露,并遭受显生宙构造作 用强烈叠加改造乃至再造。造山带内 的震旦纪至古生代地层由与洋盆和不 同陆缘海盆相关的沉积岩系和不同构 造环境的火山-沉积岩组成,它们不 同程度遭受早古生代末-中生代初洋 盆俯冲、陆块汇聚碰撞和陆内逆冲推 覆的复杂强烈变形、变质改造(局部 发育高压、超高压变质)和深成岩浆 的侵入。中生代末和新生代的红色断 陷盆地叠置其上,造成了秦岭-大别 造山带断续延伸的现今面貌。秦岭- 大别造山带贵金属、多金属矿产发育 并具相当规模,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 之一。

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初步划分

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初步划分

记录了晚古生代 — 中生代弧后扩张、多岛弧盆系发 育、 弧# 弧碰撞、 弧#陆碰撞的地质演化历史。 碰撞之 后该区的大部分地区于晚三叠世转化为陆地,并形 成碰撞后地壳伸展背景下的裂陷或裂谷盆地。 冈瓦纳北缘晚古生代 — 中生代冈底斯 # 喜马拉 雅构造区:班公湖 # 丁青 # 碧土 # 昌宁 # 孟连对接带 是冈瓦纳与劳亚 # 泛华夏大陆的分界线,亦即冈瓦 纳大陆的北界。伯舒拉岭 # 高黎贡山属于冈瓦纳晚 古生代 — 中生代前锋弧, 聂荣隆起、 嘉玉桥变质地体 等是前锋弧的残块。在前锋弧的后面 (南侧) 是晚古 生代 — 中生代冈底斯 # 喜马拉雅弧后扩张、多岛弧 盆系发育、 弧 #弧碰撞、 弧#陆碰撞的演化结果。 该区 三叠纪和侏罗纪 — 早白垩世的雅鲁藏布江蛇绿岩是 目前青藏高原乃至中国大陆内, 保存最好、 最完整的 蛇绿岩 “三位一体” 组合, 代表了特提斯洋向南俯冲 诱导出的一系列藕断丝连的弧后扩张盆地。
(或晚古 !#*&#奥依塔格 &库地 &苏巴什 &东昆中结合带 生代裂谷带) (含前寒武纪岩块、 海山和洋岛残块) !#*&!南昆仑残余弧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带或基底逆冲带 #+&)低喜马拉雅褶冲带 #+&+锡伐利克后造山前陆盆地带
!#*&)麻扎&康西瓦&木孜塔格&西大滩晚古生代结合带 ! 泛华夏大陆晚古生代羌塘 &三江构造区 "#扬子陆块:
青藏高原具有复杂而独特的巨厚地壳和岩石圈 结构, 是一个由北部劳亚大陆、 泛华夏陆块西缘和南 部冈瓦纳大陆北缘不断弧后扩张、裂离,又互相对 接、 镶嵌构成的复杂地区, 经历了漫长的构造变动历 史, 特别是古生代以来的多岛弧盆系的形成演化, 最 终由!"多条规模不等的弧#弧、弧#陆碰撞结合带和 其间的岛弧或陆块拼贴而成。由于后期印度板块向 北强烈顶撞,在其左右犄角处分别形成帕米尔和横 断山构造结及相应的弧形弯折,在东西两端改变了 原来东西向展布的构造面貌,加之华北和扬子刚性 陆块的阻抗和陆内俯冲对原有构造,特别是深部地 幔构造的改造, 造成了青藏高原独特的构造、 地貌景 观, 形成了统一的深部幔拗和地表的隆升。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概要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概要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概要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本文根据有关文献和资料编写而成,值得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年轻学子阅读和研究。

现将它奉献给读者。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

下面是正文一、按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主要原则由于地壳构造活动性的不均匀性,因而可以从空间角度将地壳各部分的区域性分异与构造阶段的发展演化联系起来进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或大地构造分区。

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依据是构造活动程度。

由于地壳演化中各个地区的构造活动程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而在进行大地构造分区时,必须运用历史分析的观点即区分不同的构造阶段来进行。

现代全球古大陆再造和板块划分,一般是按距今850~250Ma泛大陆旋回(Pangea-250,泛大陆-250)的构造格局来进行划分的。

因为,该阶段的地质记录最完全、研究程度最高。

至今,进入泛大陆裂解时期,其板块划分的代表方案就是LePicchon(1968)等的现代板块划分。

Pangea-850(泛大陆-850)以前(太古宙~元古宙)的板块划分,涉及太古宙~元古宙的造山带和古缝合线的识别,存在较多争议。

所以,一般采用距今850~250Ma泛大陆阶段的板块划分和大地构造分区。

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⑴、活动论和固定论所谓活动论是指地表大陆和海洋在地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而言。

大陆和海洋在地表上的位置变化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大陆和海洋相对于地极和赤道的位置变化;一是大陆和海洋相互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

承认曾经发生过这两种变化,就必须承认地壳运动以水平位移为主导形式。

相反,不承认大陆和海洋曾经发生过位移,或承认位移而将位移归因于地壳大规模垂直运动,如别洛索夫所主张的造洋运动,就是固定论者。

⑵、槽台学说对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槽台学说对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一级单元:地槽和地台①、地槽进一步划分:优地槽:优地背斜、优地向斜冒地槽:冒地背斜、冒地向斜②、地台进一步划分:地盾、地轴台背斜(陆背斜)台向斜(陆向斜)台褶带裂陷槽⑶、板块学说对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最大一级单元是岩石圈板块(板块)。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北坡构造地貌初步研究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北坡构造地貌初步研究

第!"卷第#期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年++月,-./01234524!6%7.5-&%89035-:53;4.<3/=%8>4%<234524<(%;’!!))*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A !@万定结县幅"B C @9))C ))*#$陈塘区幅">C @9))+))*#区域地质调查项目"!)))+*)))+C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北坡构造地貌初步研究刘德民!李德威!谢德凡!廖群安!易顺华!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C *))D C#摘要!研究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北坡%构造地貌丰富&典型’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将区内构造地貌分为断裂构造地貌&花岗岩构造地貌&夷平面构造地貌&冰川构造地貌&水系及阶地构造地貌和土林构造地貌等类型%并对这些构造地貌特征进行初步分析描述%为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隆升研究提供了地表构造地貌上的有力信息’关键词!构造地貌$河流阶地$喜马拉雅造山带$定结地区’中图分类号!E @*C ’#*$E @C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G ?)#作者简介!刘德民"+G D @?#%男%现攻读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大陆动力学与构造地貌’,H I -3&’&=I &J I !))!!+#*’2%I )!引言构造地貌是指反映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形迹的地貌%或者说是由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直接或间接造成的一种动态的&积极活跃的地貌(+%!)’吴珍汉等(*)将地球内动力&构造运动与内外动力耦合所导致的地壳表部不同形态&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地貌统称为构造地貌’:83I /<4;(C )将地貌的构造分析称为构造的第三副孔%他认为地貌构造分析或叫新构造分析的理论基础是年轻内生作用的速率和特征与地球表面地貌的相关性’关于构造地貌的研究在!)世纪以来比较热%如李志中(@)&赵小麟等(#)&闫纯有(D)&吴忱(")&杜国云等(!)分别对不同地区的构造地貌进行过详细研究%他们的研究为构造地貌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研究区构造地貌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前人对于青藏高原崛起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隆升研究往往只注重隆起与环境变化及内部机制与动力%但现今的社会发展要求我们的科研应注重与人类更为密切&对人类活动带来更大影响的方面%如构造地貌的研究$而且研究区构造地貌能对喜马拉雅造山带隆升研究提供大量信息’+!研究区自然地理研究区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行政区划属日喀则地区萨迦县&定结县&定日县&岗巴县管辖’地形起伏大%逾越条件差’最高点马卡鲁山为"C #*I %最低点海拔为!+))I %平均海拔C @))I 以上’地势以南北两侧较高%中间较低’区内河流较多%大部分为内流型%流向研究区湖泊’发育在研究区南部的部分河流流向印度洋’湖泊众多%均为咸水湖%面积大于!)K I !的有C 个%其中最大的错木折林面积为!C )K I !%湖面高程C C !)I %其次还有面积较小的共左错和丁木错等咸水湖’此外%在靠近现代冰川的高山附近发育小型湖泊%如冻结错&宗格错&直习错等冰湖’研究区气候属高原大陆型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以低温干燥&空气稀薄&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为特点%属高寒缺氧山区’平均气温为D ""L’降雨量集中在D ""月%风季集中在!"C 月’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四季不分%每年+)月到翌年C 月为冷季%@"G 月为暖季%日照时间长且强烈%暖季是旅游的黄金时间’研究区以农牧业为主%其土地类型主要为一等至二等宜牧型%以错木折林附近最好%为一等宜牧的滨湖滩地藁草草甸沼泽草地’一般为二等宜牧的高山草甸土藁草草地和亚高山草原土针茅草地’少数地区为宜农耕地%属平原草原土水浇地和平地潮土水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卷浇地等’此外"研究区尚有+#*的地区属极高山冰缘寒冻土$冰川与永久性积雪层以及砂地与戈壁"为不宜农牧区’!!构造地貌单元及特征研究区属典型的高原复合型构造地貌带"高山$极高山融冻侵蚀构造地形"具有遍布的山岳冰川与现代终年积雪及冰川地貌"冲积$湖积平原以及山麓倾斜平原镶嵌分布等特点"这些丰富的构造地貌形态按成因可以分类描述如下’!’"!断裂构造地貌喜马拉雅隆升过程中形成多体制$多层次$多类型$多方向的断裂系统"由于这些断裂的控制与改造"研究区形成相应的各类断裂构造地貌’断块山’普遍为极高终年积雪山"如马卡鲁山$拉轨岗日山$普弄抗日$日玛那等断块山"均由正断层或低角度拆离断层所控制’如宗格错?定结县正断层和康工?活里拉正断层位于日玛那断块山的东西两侧"在地貌上形成断崖$断层三角面"造成巨大的地势反差’沿着该断块山断崖的东面"线状分布一系列串珠状泉水"显示了该断层的活动性’北东向平移正断层主要分布在北北东向亚莫如山脉两侧及鲁鲁$扣乌等地"该组断层规模较大"分布在山地和盆地之间"最直观的标志是晚更新世冰碛砾石层与变质核杂岩呈断层接触"使冰碛砾石层上游冰蚀谷成为悬谷’断陷%湖&盆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及东部"主要有定日盆地$长所盆地$定结盆地$萨尔盆地$致克盆地$昌龙盆地’无论是中新世古盆地’G"+)(还是第四纪湖盆"往往受到走向近1(向或近,M 向的断层控制"而且晚期断陷湖盆都是在早期断陷盆地的基础上继承发育起来的’如长所盆地"北侧由近东西向的定日?岗巴逆冲断层控制"南侧由除马正断层所控制’与之相类似的致克盆地"北侧被定日?岗巴逆冲断层冲断"南侧被第四系近东西向的拉龙拉?亚木拉活动断层所围限’东西向正断层主要分布在昌龙古湖与致克古湖盆南缘"活断层最直观的表现是使第四系变形$变位"即早更新世地层及中更新世地层形成低角度倾斜变形和断裂变位"地貌上是山地与第四纪盆地的线性界线’特别明显的是洪积扇变形变位$洪积扇被切割$洪积扇顶向盆地方向迁移"同时第四系地层形成断层陡坎"如错母折林湖盆被平行于喜马拉雅造山带走向的岗日阿?亚拉木正断层控制’研究区新生代断裂的存在不仅控制着断块山的形成$古湖盆的再改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新生代盆地%如定结盆地&的发育$河流%如陆布者曲&流向$湖泊%如羊姆丁错姆$丁木错&演化$温泉%如鲁鲁$扣乌温泉&展布等’如位于萨迦县扣乌镇的扣乌温泉%图+-&"沿着扣乌断裂平行展布着多个泉口"泉水水温高达#)L以上"远看热浪冲天"泉华极其发育%图+N&"硫酸味很浓烈’!’!!花岗岩构造地貌花岗岩本是地下深处形成的岩浆岩"后因构造抬升及地表受到侵蚀作用而出露地表’一般来说"花岗岩"尤其是时代较新的喜马拉雅花岗岩"具有较强的抗蚀能力"因此"它们常常构成高山的山峰或山脊"如研究区内的马卡鲁山$拉轨岗日山及日玛那山"山体均是由喜马拉雅期花岗岩组成的高大山峰’但这些花岗岩山体均未形成像我国东部地区的黄山$华山$九华山$天柱山那样悬崖峭壁的奇峰异山"而是呈现出浑圆状的山头和山脊"这可能是由花岗岩的球状风化及高原的干寒气候所造成的’++(’而黄山等地的花岗岩地貌发育在高差大的山区"由岩株状的花岗岩体组成"花岗岩岩石裸露"岩体内多组断裂和节理发育"受冰川或流水强烈切割和风化剥蚀后形成了雄伟高耸$峰峦重叠$谷深坡陡的奇峰深壑’+!(’喜山期花岗岩在研究区分布较广"岩体的分布明显受构造带的控制"集中分布在高喜马拉雅隆起带和拉轨岗日隆起带’岩体规模较小"一般成小型岩株$岩滴$岩脉产出"少数可形成大型岩株规模的岩体’岩体的形态和内部组构特征与其产出的构造位置有关"沿拆离断层带产出的岩体"形态一般不规则"成脉状$椭圆状或扁豆状"长轴方向与拆离断层的走向基本一致"如拉轨岗日带的麻布加岩体和茶尕岩体’由于受到长期风化剥蚀以及构造变动"局部岩体发生裂解崩塌"在地貌上形成低山缓坡的丘陵山地’通过岩体中白云母淡色花岗岩磷灰岩裂变径迹测年%%@’D O!’)&P-"%+)’@O+’#&P-&可知"研究区花岗岩地貌是晚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与岩浆活动造成的’!’#!夷平面构造地貌夷平面是地表形态发展演变历史过程中在地球表面形成的一种常见的层状构造地貌"具有时间与空间分布的特点"普遍发育于山地与低山丘陵地区") C #!第#期!刘德民等!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北坡构造地貌初步研究图+!构造地貌样式Q3R’+S42/%532&-5J8%.I<它是地壳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下"经过外营力长期侵蚀#剥蚀作用的结果"一般形成于构造运动微弱的剥蚀夷平期"其形成需要长期的构造相对稳定$+*%’研究区内可观察到两级夷平面’#级夷平面&山顶面’是较高的一级夷平面"一般分布在各大山脉的顶部"保存面积较小且大部分成为现代平顶冰川和冰帽的发育中心’主要分布于定结县萨尔乡西面的亚莫如山脉等高山区"表现为齐平的山顶面#山脊线"平垣状"海拔在@@))I左右"面积约*))K I!"由于受第四纪冰川和冰缘作用的改造"所以缺乏风化壳"覆盖有冰碛物和寒冻岩石碎块’山顶面切割的最新地层是始新世和渐新世沉积"由此看来它应晚于渐新世’$级夷平面&主夷平面’出现在高喜马拉雅北侧盆山过渡带及拉轨岗日南北两侧河流之间的分水岭"保留面积较大"主要分布于高山#亚高山区"构成高原山地的主体"如萨迦县东北帕这狼(日阿的高山侵蚀地区及定结县东拉龙拉(扎嘎的亚高山侵蚀地区"零星散布"平垣状"海拔高度大多为C@))"@)))I’主夷平面普遍切削了早第三纪沉积和晚第三纪沉积"故其应为晚第三纪以后形成的’!’$!冰川构造地貌研究区发育有现代冰川和古冰川’古冰川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北坡及拉轨岗日山脉四周"距现代冰川距离近"冰碛外围形态较完整"与现代冰川相似"但规模大得多’堆积地貌以终碛为主"少量侧碛"分布在):*形谷底较低的部位"常被流水破坏而残存成小丘状"分布高度在海拔C@))"@)))I左右"与终碛相对立的是):*形槽谷#悬槽谷’冰蚀地貌与冰碛物紧密相连"冰蚀谷上方出现的冰斗均以冰川湖泊形式出现"在冰斗&图+2’上方出现刃脊和角峰&图+J’’+C#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卷现代冰川是晚更新世晚期即末次冰川的继承"属大陆山谷冰川"分布在现代雪线之上#图+4$"主要是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和拉轨岗日地区’冰川地貌主要为悬冰川%冰斗冰川%冰斗山谷冰川%复式山谷冰川%山谷冰川%冰帽和平顶冰川"规模一般不大’它们的发育却存在于山体内部或龟缩于山岭上部或河谷源头’少数冰川的末端有新的终碛与侧碛"其中埋藏有冰"岩块松动"没有生物"为石冰川"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伸入森林地带’而新的终侧碛之上常见堵塞冰水湖泊#图+8$发育’高喜马拉雅高山区常见现代冰蚀地貌"冰斗和角峰成群出现"巨大的冰川&:’形谷传送大量的冰碛物"主要是近源的片麻岩%花岗岩砾石’发育规模较大的冰川有甘马藏布河右支流的沙基塘冰川(G)"形态为双支山谷冰川*卡达冰川发育在卡达河右源"形态为大冰斗!山谷冰川"它具有广阔的粒雪盆及宽而短的冰舌"冰川表面比较洁净"有冰塔发育*马卡鲁冰川发育在马卡鲁峰附近康雄冰川的右侧"形态为再生山谷冰川’现代冰川的冰缘地貌比较丰富多彩"一是在寒冻风化和重力作用下"在亚莫如山脉西坡%拉轨岗日山四周形成一系列岩屑锥%岩屑裙%岩屑坡’主要是基底杂岩"岩石质地较均匀坚硬%坡度大于C)T’大量寒冻风化的岩屑落于山坡下形成锥状堆积体"岩屑锥下部相连形成岩屑裙"在马卡鲁山附近的高山几乎每天都可以看见岩屑锥的形成"巨大石块沿山坡滚落发出轰鸣的声音’在马卡鲁山区及拉轨岗日山还有主要由粗碎屑#一般*)"@)2I"大者!"*I$组成的石海%石河"即细粒物质极少"又没有植物生长’二是融冻%冻胀作用在冰缘冻土区普遍形成石多边形%斑状土%冻胀丘’石多边形似一种龟裂状"由夹细砾砂土组成’呈椭圆或不规则状"其规模小者密度大时称为斑状土"地下水富集而冻结膨胀"形成坟丘状%蛋丘状小丘"表面有草皮或土层所覆时称为冻胀丘’!’%!水系及阶地构造地貌水系的发育状况%分布及流向与线状构造产出极为密切’研究区水系发育"河流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麓与拉轨岗日山脉南坡以南形成朋曲水系"而在拉轨岗日山脉北坡少部分为雅鲁藏布江水系’除雅鲁藏布江和朋曲两大主流河以外"其他较大的支流河还有甘玛藏布%拿当曲%雅鲁藏布曲%洛洛曲%甲裸藏布%扎嘎曲%萨迦藏布%叶如藏布%几脚浦%金龙曲等’区内水系面貌主要由树枝状水系%放射状水系及扇状水系等*种水系型式组合而成’在山脊线以下"交织着不同性质的内外流水系"内流水系大都蜿蜒山谷中"部分地段发育一些以湖盆为中心的向心状水系"放射状水系主要发育在北部的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构造带"以核杂岩山峰为辐射中心’这些水系大部分是时令河"宽阔的谷地和细小%弯曲分汊的水流相配’另外"研究区也发育了与构造密切相关的南北向和东西向外流水系"它们除上游段具有高原面上的宽谷特征外"其中下游段河谷均深深地侵蚀切割在高原面以下"以宽狭相间的谷形为主"急流奔泻’朋曲河是珠峰北坡的一条主要河流’属于恒河水系阿龙河的上游"发源于希夏邦马峰#")+!I$北坡野博康加勒冰川的末端"在陈塘附近进入尼泊尔境内"称阿龙河*境内在西宁藏布汇口以上为东西向河段"而以下的为南北向河段"这两段在河谷地貌上有很大的差别’在支流西宁藏布汇口以上流向与地层走向一致"呈东西向"基本上沿着喜马拉雅山北麓的区域构造线发育’西宁藏布汇口以下折向南流"切过喜马拉雅山主脉"大致顺应了日玛那西翼南北向构造发育’就整个河段来说"东西向河段的特点是"河床宽浅不一"河道弯曲并多分叉"河流的加积作用明显"因而河谷平原中的孤立残丘的下部常被洪积和冲积物以至湖积物掩埋’南北向河段的河谷宽窄相间"宽谷中填充有砂砾"并组成数级阶地*峡谷则幽深"多瀑布和跌水(++"+C)"如陈塘乡所在的高山上悬挂着多条瀑布"茂密的森林从幽深峡谷中冲天而起组成一幅奇特的构造地貌景观’朋曲进入定日盆地后"在出山口的盆地边缘都有大规模坡度平缓的冰水扇发育#图+R$"而细粒泥沙则带到盆地中部与朋曲汇口处堆积下来"使河床淤高"出现大片湿地和沼泽地’定日至吉雄间"朋曲河基本上沿地层走向和与走向一致的近东西向断层发育’由于接受了两侧支流的大量来水"因此河道形态与定日盆地以上有明显差别"河道弯曲多心滩"河漫滩宽广’南岸河谷平原宽广"并有大规模山麓地带洪积扇发育"平原上分布着孤立的岛状残山"目前谷中的一些岛状残丘的坡麓均被洪积!冲积物掩埋*北岸河谷平原较窄’吉雄至长所盆地和西宁藏布盆地间"朋曲河谷地较窄"局部地段为峡谷"但峡谷两侧山地较矮"谷中所见阶地有三级"低阶地高出河床!)"*)I"属基座阶地*二级和三级阶地高出河床#)"")I和+))I"系侵蚀阶地’长所盆地是朋曲流域的另一个较大的古湖盆"盆地东侧低洼并积水成! C #!第#期!刘德民等!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北坡构造地貌初步研究丁木错"盆地中风沙作用强烈"地面大部被风沙覆盖"新月形沙丘较发育’目前朋曲河自盆地南缘流过"河床分叉漫流"心滩#边滩十分发育’河流右岸有一级高出河床!)I的基座阶地"在盆地边缘零星分布着一级相对高度约+))I的基座阶地"上覆松散物为湖相亚砂土和亚粘土’扎西岗以下朋曲河进入陈塘峡谷区"该峡谷由于亚莫如山西侧北东向断层的复活切割而形成"从而使沿东西向造线状发育的朋曲河向南呈大角度的转折汇入印度洋水系’河床纵剖面多跌水和瀑布"两侧谷坡陡峻"谷深在C))" @))I以上’由于有康雄冰川等现代山谷冰川和悬冰川下伸"峡谷河段冰川地貌发育"第四纪冰川遗迹沿各支流分布$+C%’雅鲁藏布是朋曲河流域的最大一条支流"具有与朋曲河东西向河段相似的特点’在定结县与萨尔间由于受日玛那南北向构造的影响而向北流"并在荣巩附近切穿该构造而流入西宁藏布’河谷内的阶地主要见于上游河口段’萨尔与定结县之间河流左岸有一级高@)"#)I的阶地"由贡巴砾岩所组成’定结至河口有三级由河湖相粘土和砂砾组成的阶地"在河口的高度分别为*)"@)和"@I$++%’雅鲁藏布流经昌龙附近"河流两侧发育很多次级支流"这些支流流向均为南北向"次级支流克弄浦两岸阶地极为发育"河流左岸有一高达@)多I的基座阶地"右岸侵蚀阶地发育"阶地相对高差在!"@I左右"阶地面之上发育土林构造地貌’几脚浦是雅鲁藏布北侧的一条支流"几脚桥以上分为两支"南支称为金龙藏布#北支称为曲强藏布’两河均发育在古湖盆内"盆地中堆积着厚层的河湖相和湖滨相粘土与砂砾层’古湖盆的湖面高程由几脚桥附近的C!))I左右向上游增至C*))I左右"湖积物光释光测年为&!**’C O!D’C’K-"是中更新世形成的’河流多弯曲#阶地发育’几脚浦与雅鲁藏布汇口处以下称西宁藏布谷地’西宁藏布谷地呈北北东走向"它是发育于同走向的断层带内的"在与朋曲汇口的右岸断层的构造形迹十分清晰’西宁藏布是一条构造谷地"河床宽浅"心滩和边滩发育"河漫滩宽广’河谷内现代风沙作用强烈"右岸漫滩和部分谷坡被风沙覆盖"并有新月形沙丘#半固定的沙堆等发育’!’&!土林构造地貌研究区土林构造地貌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北麓"如昌龙乡克弄浦河流两岸以及昌龙乡(牧乡之间的河流阶地之上发育比较丰富的次生层状构造地貌"这些均为上新世以来的河流相沉积地层"以粉细砂岩和粘土层为主"间夹粗砂岩和砂砾岩"岩性比较疏松&半成岩状态’"均分布在河流阶地之上"由于山体的强烈上隆#河流的强烈切割及雨水风化等作用"其平面形态酷似黄土地貌!未被分割的地方为平坦宽广的台地)分割较少的地方为岗状#垅状平台)强烈分割的地方则呈孤立的锥状#穿孔状&图+0’#圆丘状#甚至类似飞来峰&图+3’等形态奇特的*山峰+’这些孤立小*山峰+往往发育在河流两岸阶地之上"呈线状排列"由于差异性风化剥蚀等外动力因素"通常是河流一岸较发育"另一岸不发育’这些*山峰+完全不同于残余峰林及溶蚀地貌’*!结语研究区构造地貌是处于挤压构造背景伸展体制下形成的"是对喜马拉雅造山带隆起演化的响应’区内构造地貌在极大程度上受线状构造的控制"如泉水的串珠状产出#朋曲在与西宁藏布汇口处突然转向#湖盆的分布及土林线状排列等"这些都说明新构造运动对地貌演化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一系列高温热泉在研究区的展布表明研究区处于高热流地带"是一个构造剧烈活动区’整个研究区所表现出的断块山#断陷盆地#山间盆地#河流阶地及土林等差异特征"都是第三纪末或晚新生代以来随着喜马拉雅造山带整体隆升而沿着活动性断裂差异升降及脉动式活动的结果’论文的完成得到了张雄华副教授!曹树钊副教授!袁晏明副教授等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感谢!参考文献!$+%韩慕康’构造地貌学$6%’地球科学进展"+G G!"D&@’!#+ ?#!’B F(P U’S42/%532R4%I%.V0%&%R=$6%’F J;-52435,-./01234524<"+G G!"D&@’!#+?#!’$!%杜国云"王竹华"李晓燕’构造地貌分析体系及相关的构造地貌标志$6%’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W:>X"M F(>Y B"Z[\X’F5-&=<3<<=</4I-5J I-.K8%./42/%532R4%I%.V0%&%R=$6%’X-5/-3(%.I-&:53H ;4.<3/=6%7.5-&&(-/7.-&1234524’"!))!"+"&!’!+)@?++!’$*%吴珍汉"吴中海"江万"等’中国大陆及邻区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过程与机理$P%’北京!地质出版社"!))+’*C#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卷M:Y B "M:Y B "6[F (>M "4/-&’S 04945%]%324;%&7/3%5-5JI 420-53<I%8/42/%532H &-5J 8%.I <%89035-2%5/3545/-5J 3/<-J ^-245/-.4-<#P $’_43^35R %>4%&%RH 32-&E 7N &3<035R B%7<4"!))+’#C $:83I /<4;>Q ’S 04/03.J8-24%8/42/%532<!S 42/%532-5-&=<3<%8.4&348#6$’,-./01234524Q .%5/34.<"+G G @"!&+?!’%G ?+"’#@$李志中’阿尔金山及其毗邻地区构造地貌的形成和演化#6$’地理研究"+G G C "+*&*’%*@?C *’Z [YY ’Q %.I -/3%5-5J4;%&7/3%5%8/04/42/%532&-5J H8%.I <35/04F &/75I %75/-35-5J 3/<543R 0N %7.35R .4R3%5#6$’>4%R .-V 032-&‘4<4-.20"+G G C "+*&*’%*@?C *’##$赵小麟"邓起东"陈社发’岷山隆起的构造地貌学研究#6$’地震地质"+G G C "+#&C ’%C !G ?C *G ’Y B F a\Z "W ,(>b W "9B ,(1Q ’S 42/%532R 4%HI %.V 0%&%R =%8/04P 35<0-57V&38/35c 4</4.513207-5"<%7/0c 4</4.59035-#6$’143<I %&%R =-5J >4%&%R ="+G G C "+#&C ’%C !G ?C *G ’#D $闫纯有’邯郸地区地貌与构造#6$’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D &C ’%#*?#@’X F (9X ’Z -5J 8%.I-5J </.72/7.4%8B -5J -5-.4-#6$’6%7.5-&%8B 4N 43[5</3/7/4%8F .203/42/7.-&1234524-5J S 4205%&%R ="!)))"+D &C ’%#*?#@’#"$吴忱’华北山地水系变迁与新构造运动#6$’华北地震科学"!))+"+G &C ’%+?#’M:9’90-5R 4<%8.3;4.<=</4I-5J 54c /42/%532I %;4H I 45/355%./09035-I %75/-35%7<-.4-#6$’(%./09035-,-./0d7-K 41234524<"!))+"+G &C ’%+?#’#G $B %J R4<U$"E -..3<0‘‘"B %7<0S_"4/-&’13I 7&/-H 54%7<P 3%24544e /45<3%5-5J <0%./4535R 35/04B 3I -&-=H -5%.%R45#6$’1234524"+G G !"!@"%+C ##?+C #G ’#+)$,J c -.J <P F "B -..3<%5S P’M 045J 3J /04.%%/2%&H&-V <4Z -/4P 3%24545%./0H <%7/04e /45<3%535/0403R 0B 3H I -&-=-.4;4-&4JN =S 0H E N I %5-]3/4J -/35R %8/04U 07&-U -5R .3R .-53/4#6$’>4%&%R ="+G G D "!@&#’%@C *?@C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西藏地貌#P $’北京%科学出版社"+G "*’S 4-I%890354<4F 2-J 4I =%81234524%8/0412345/3832,e V 4J 3/3%5/%/04b 35R 0-3H \3]-5R E &-/4-7’>4%I %.V0%&H %R =%8\3]-5R #P $’_43^35R%1234524E .4<<"+G "*’#+!$钱方"何培元"郝治’花岗岩石林&阿斯哈图’!!!一种新的地貌景观#6$’地质力学学报"!)))"#&+’%G )?G C ’b [F (Q "B ,EX "B F aY ’>.-53/40%%J %%<&F .<3H0-/=’!F54c R 4%I %.V 032&-5J <2-V4#6$’6%7.5-&%8>4%I 420-532<"!)))"#&+’%G )?G C ’#+*$王树基’亚洲中部山地梯级地貌初步研究#6$’干旱区地理"+G G @"+"&*’%+?D ’M F (>16’E .4&3I 35-.=</7J =%5/4..-24J R 4%I %.V 0=%8I %75/-3535/04I 3J J &4%8F <3-#6$’F .3JZ -5J>4H%R .-V 0="+G G @"+"&*’%+?D ’#+C $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朋曲河流域的阶地#F $’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G ##!+G #"’%现代冰川与地貌#9$’北京%科学出版社"+G D @’+")?+G )’S 4-I%890354<4F 2-J 4I =%81234524%8/0412345/3832,e V 4J 3/3%5/%/04b 35R 0-3H \3]-5R E&-/4-7’S 4..-24<35/04-.4-%8E 45R d 7.3;4.#F $’S 0412345/3832,e V 4J 3/3%5‘4V %./&+G ##!+G #"’%5b %I %&-5RI -&,;4.4</’-.4-%P %J 4.5R &-234.-5J R 4%I %.V 0%&%R =#9$’_43^35R %123H 4524E .4<<"+G D @’+")?+G )’’()*+(,-./0,12345.12)56+2071(*8)291(.:4(2’+(.17;)00<4=)*+<+,+2>(1?42Z [:W 4H I 35"Z [W 4H c 43"\[,W 4H 8-5"Z [F ab 75H -5"X [1075H 07-&!"#$%&’()*"+&,-#./0#/1"2,.0"30.4/+1.&’()5/(1#./0#/1"6$,"0C *))D C "2,.0"’@A 8.(+5.%S 04</7J =-.4-&=35R 35/045%./0<&%V 4%8/04I 3J J &4V -./%8B 3I -&-=-5%.%R4535;%&;4<-H N 75J -5/.4V .4<45/-/3;4/42/%532&-5J 8%.I <’_-<4J %5/04834&J <7.;4="/03<V -V4.c %.K <%7/<4;4.-&/42H /%532&-5J 8%.I <%8-7&/35R &-5J 8%.I <"R .-53/4&-5J 8%.I <"V &-5-/3%5<7.8-24&-5J 8%.I <"R &-234.&-5J 8%.I <"c -/4.<=</4I "/4..-24&-5J 8%.I <-5J 4-./0c %%J &-5J 8%.I <’S 0453/J 4<2.3N 4<-5J -5-&=]4</0420-.-2H /4.3</32<%8/0%<4/42/%532&-5J 8%.I <’F &&/04<40-;4V .%;3J 4J 8%.2487&358%.I -/3%58%./04.4<4-.20%8B 3I -&-=-f </42/%5327V &38/35R -5J 3/<<7.8-24&-5J 8%.I <’B 4,C1(08%/42/%532&-5J 8%.I (.3;4./4..-24(B 3I -&-=-5%.%R 45(W 35R ^34-.4-’CC #。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展望_葛肖虹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展望_葛肖虹

中国地质GEOLOGY IN CHINA第40卷第1期2013年2月Vol.40,No.1Feb.,2013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对中国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理论概括,回答所研究地区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及其在地质历史上的演变。

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水平受三个方面的制约:区域地质调查程度、工作方法与技术装备、以及理论认识的发展。

至21世纪初,中国大陆70%部分的1∶200000综合区调及航空物探和化探测量已基本完成,各省区第一轮的区域地质志早已正式出版,新一轮区域地质志正在编写,新一代1∶250000地质图的编制已经全面铺开,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现有的区域构造解析原理和各种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试技术已能满足绝大多数实际工作的需要。

针对工作区的具体特点,选择正确的技术路线和恰当的取样和测试方法,决定性地取决于工作人员的科学素质:地质基础知识的广博程度、综合运用能力以及所掌握的理论水平。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版的地质图中,一些接触关系出露不好的构造异地体往往被“自发的”表现成新、老地层之间的不整合,因为那时薄皮叠瓦逆冲系的概念还未提出,人们还不善于根据区域构造样式的规律去推断这类构造的可能存在。

不认识造山带与克拉通的本质差别,把在克拉通应用的测制地层标准剖面,划分群、组、段,并逐步对比的方法也硬性推广到造山带的研究中,把构造协调化了的岩片、变形变质岩体甚至混杂堆积都作为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展望葛肖虹1,2马文璞2刘俊来2任收麦3袁四化4(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3.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北京100029;4.防灾科技学院,河北三河065201)提要: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对中国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理论概括,回答所研究地区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及其在地质历史上的演变。

中国占据亚洲东部环太平洋与特提斯构造域结合部位,在过去4亿年期间由具有不同地壳结构、生物地理区系和演化历史的地质体镶嵌拼合而成,具有复式大陆构造的典型特征。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潘桂棠’肖庆辉2 陆松年3 邓晋福4 冯益民5 张克信“张智勇“王方国‘邢光福7 郝国杰3 冯艳芳“(l.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四川成都61 0 8 2 ; 2.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10 0 37 ; 3.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天津30 01 70 ; 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10 08 3; 5.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陕西西安71 0 54 ;6.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4水刃74 ; 7.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江苏南京21 0 16 )提要: 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整体论述中国构造分区, 都以不同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 有不同的方案。

以黄极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和李春显先生等板块构造观的“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为指导思想的大地构造划分方案, 是集中国地质构造之大成, 在全国起指导作用, 影响既广泛且深远。

板块构造单元划分是当前板块构造细结构研究的关键问题。

它既是板块构造研究的理论问题, 也是区域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评价亚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本文的大地构造分区图的编制是以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建造、火山岩建造、侵入岩浆活动、变质变形等地质记录为基础, 承接融合中国“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的经典划分理念, 在板块构造一地球动力学理论指导下, 以成矿规律和矿产能源预测的需求为基点, 以不同规模相对稳定的古老陆块区和不同时期的造山系大地构造相环境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 以特定区域主构造事件形成的优势大地构造相的时空结构组成和存在状态为划分构造单元的基本原则, 划分出中国的大地构造环境主要由陆块区和造山系组成为9 个一级构造单元, 以及相应的56 个二级构造单元。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还存在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 较准确地划分尚需很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关扭词: 大地构造; 构造单元; 陆块区; 造山系; 多岛弧盆系中圈分类号: Ps4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 000 一36 57 (2 0 0 9 )0 1 一0 0 0 1 一2 8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之一, 可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 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平均33km,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

组成: 陆壳为三大岩类, 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

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无褶皱)。

年龄:陆壳老(最老44-45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

2.岩石圈、软流圈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

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

第 2 章:地槽-地台学说1.地台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十分平缓,具有十分平坦的地貌;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

2.地盾地盾: 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大面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面形态呈盾状。

3.克拉通克拉通: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至少自古生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

4.地台基本特征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一般具等轴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高原或盆地。

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厚度小,变形微弱,未变质。

基底:时代老,厚度大,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

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山作用演化形成地台。

3. 地台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盖层沉积上,岩相和厚度比较稳定。

4.地台区有自己的特征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

5.在其发展过程中岩浆活动微弱、有些岩浆活动主要与深断裂有关。

6.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较弱,常形成一些同沉积的宽缓褶皱,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7.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盖层中主要为一些外生矿产。

5.构造层构造层: 地壳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构造单元里于一定构造阶段中形成的岩层组合。

超级干货: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附代表图件)!

超级干货: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附代表图件)!

超级干货: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附代表图件)!本文节选自:潘桂堂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发表于《中国地质》2009年2月第36卷第1期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之一,可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一个大区域尺度的地壳物质组成、岩石构造组合,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明显不同于相邻地域,这样的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构造单元既反映了地壳物质组构上大地构造环境(或大地构造相)的时空属性,又具有不同构造阶段的时空层次属性。

一、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的经典划分理念•黄汲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黄汲清先生《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是中国大地构造的首次系统论述。

划分的一级中国大陆构造单元为地台或准地台和地槽褶皱系,并从全球构造角度将古生代以来的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和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

任纪舜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中国大陆块分为亲西伯利亚陆块群、古中华陆块群和亲冈瓦纳陆块群,将显生宙造山带概括为古亚洲造山区、特提斯造山区和环太平洋造山区,而将华南早古生代造山带也作为古亚洲造山区的一部分。

其立论基点是中国各主要陆块,在新元古代时已形成了统一的古中国地台,其后的裂解只是手风琴式的开合运动,或是冈瓦纳大陆裂离,亚洲大陆增生。

这一多旋回学说与板块构造相结合的构造模型迄今仍是广泛应用的主流。

•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审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划分和构造发展阶段,其立论基点从时间论是地质历史发展阶段论和灾变论,从空间论是全球构造活动论,认为中国主要的大地构造单元包括中朝、扬子和塔里木地台(克拉通)以及其间不同时期的造山带。

板块边界并不在地台边界,应在遥相对应的古大陆边缘之间的分界带,这一大陆及其边缘的缝合带称对接消减带,大陆边缘的拉伸、张裂、地块移离形成弧盆体系的岛弧缝合带,称之为叠接消减带。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1-2)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1-2)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1-2)胡经国四、主要构造单位地球是一个活的星球。

地球各层圈的物质总是在不断运动和转化的过程中。

因此,不论大陆岩石圈还是海洋岩石圈都有其发生、发展、消亡循环过程。

由于中国所在的亚洲大陆主要是在显生宙形成的,因而显生宙形成和再循环的大陆地壳在中国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我们用4张图(略)来概略表示中国及邻区也就是东亚的主要构造单位。

图4是一张亚洲大地构造简图。

主要表示中国大地构造与几个全球性构造带的关系。

图5表示东亚的一级构造单位,特别标出了3个陆块群。

图6表示东亚大地构造的详细分区,标出了地台、准地台、造山带和卷入造山带中的一些较老地块。

图7表示东亚中新生代构造。

1、前寒武纪形成和在循环的大陆地壳前寒武纪形成和在循环的大陆地壳,几乎遍布中国及邻区的每一个构造单元,但是少受或未受显生宙强烈构造-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改造的前寒武纪大陆快却只有西伯利亚克拉通(西伯利亚地台)、印度克拉通(印度地盾)和中朝、扬子、塔里木等几个小克拉通(准地台)。

中国或东亚大陆是由一些小陆块(小克拉通或准地台)、众多微陆块和造山带(或褶皱带)组合而成的复合大陆。

按发育历史和构造属性,这些微小陆块可分为3组,即:亲西伯利亚陆块群、亲冈瓦纳陆块群和古中华陆块群。

⑴、亲西伯利亚陆块群亲西伯利亚陆块群,构成西伯利亚结构复杂的大陆边缘,包括:巴尔古津、图瓦-蒙古、中蒙古-额尔古纳、雅布洛诺夫等地块;具有太古宙-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和文德-早寒武世沉积盖层。

在显生宙时期,它们均已强烈卷入萨拉伊尔(兴凯)、加里东、华力西以至燕山造山作用。

⑵、亲冈瓦纳陆块群亲冈瓦纳陆块群,包括:羌塘、拉萨、中缅马苏(惮泰)等地块。

它们原来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

已发现古元古代甚至太古宙的结晶基底和广泛的500Ma左右的构造-热事件。

冈瓦纳虽然也具有元古宙和太古宙的结晶基底,但是泛非旋回的构造-岩浆作用却是该大陆最终形成的标志。

在特提斯打开以后,在中、新生代阶段,从冈瓦纳裂解出来的亲冈瓦纳陆块群强烈卷入印支、燕喜马拉雅造山作用,成为特提斯造山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区域地震地质构造背景

区域地震地质构造背景

第二章区域地震地质构造环境第一节区域大地构造环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GB17741-1999)》的要求,区域地震地质研究范围为不小于工程场地外围150公里。

即东经116°42´-119°28´,北纬23°06´-25°53´。

拟建工程场地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浙、闽、粤隆起带中段的东侧,属我国东部活动大陆地壳的组成部分。

东部经岛弧—海沟系与太平洋板块相连(郭令智)。

按区域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史,研究区自晚元古代以来,经历过前泥盆纪地槽发展阶段;泥盆纪至三叠纪时期准地台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该区是个长期隆起的剥蚀区;晚三叠世开始,隆起区破碎解体,形成了断陷和拗陷,接受沉积,至晚侏罗世,由于受太平洋板块生长及其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并消亡于其下的影响,构造运动进入了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有大规模的中酸性火山岩喷发,并在断陷和拗陷中堆积了巨厚的火山—沉积岩,构成了闽东火山喷发带。

在此过程中,本区形成了以长乐—诏安断裂带为主体的闽东南沿海中新生代动力变质带,成为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的组成部分;新生代时期,由于菲律宾板块对台湾岛碰撞,在研究区主要表现为前期形成的构造带,继承性的断裂活动。

第二节区域地球物理场与地壳结构一.区域航磁异常概况:拟建工程场地研究范围内,强磁异常零星而狭窄,水平拐度大,单个或成组的北东、北西向异常,错落穿插,正负异常急速交替。

尽管单个异常走向各异,但总体分布组合仍为北东向的区域强磁异常走向,(图2-1)表明深部有北东向基底隆起构造存在。

二.布格重力异常概况:拟建工程场地区,位于福建西部北东向上地幔凹陷区与台湾海峡上地幔隆起区之间的东南沿海重力梯级带的南段。

从重力梯级带所反映的莫霍面形态,有11自东(海域)向西(陆地)急剧倾斜之势(图2-2),即莫霍面西侧埋藏深, 东侧埋藏浅。

河南省大地构造与金矿分布

河南省大地构造与金矿分布

河南省大地构造与金矿分布
杨群周;彭省临
【期刊名称】《河南地质》
【年(卷),期】1999(017)001
【摘要】本文根据地洼成矿理论,对省内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及演化进行了研究,将其划分为2个I级3个Ⅱ级,6个Ⅲ级,45个Ⅳ级大地构造单元,认为中生代由一地台活化转入地洼阶段是省内大地构造演化的一个大特点,大地构造对省内金矿成矿有根本的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对在矿时代,在矿空间的控制,指出了金矿找矿的有利地区。

【总页数】6页(P10-15)
【作者】杨群周;彭省临
【作者单位】中南工业大学;中南工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8.261
【相关文献】
1.河南省灵宝市金渠金矿区矿脉分布及矿化特征解析 [J], 胡文岭
2.浅谈中国伴生金矿床的时空分布格局与大地构造演化的关系 [J], 刘丽
3.浅谈中国伴生金矿床的时空分布格局与大地构造演化的关系 [J], 刘丽
4.湖南金矿大地构造类型及分布规律 [J], 李玉平
5.河南省西峡县大沟—石板沟一带金矿分布特征及找矿标志分析 [J], 李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中气田形成的大地构造条件

大中气田形成的大地构造条件

大中气田形成的大地构造条件
彭作林;郑建京;黄华芳
【期刊名称】《天然气地球科学》
【年(卷),期】1993()6
【摘要】本文从大地构造条件上研究了大中气田形成及分布的一些基本问题。

认为地壳的活动-稳定-再活动地区(盆地)是大中气田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盆地的二元结构类型是大中气田形成的基础。

天然气田的内在特点决定了它的成群成带分布,大中气田赋存于成群成带分布的中小气田之中。

五种构造部位有利于天然气田的分布。

最后作者对我国中西部沉积盆地寻找大中气田有利地区和层位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12页(P104-115)
【关键词】大地构造;成气盆地;成藏条件;气田
【作者】彭作林;郑建京;黄华芳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不同类型盆地高储量丰度大中型气田形成的储集条件 [J], 高宁;赵玉珍;韩冰;李忠林
2.裂谷盆地高效大中型气田形成的断裂输导条件 [J], 李凤君;姜振学;付广;吕延防
3.中国裂谷盆地高效大中型气田形成的封盖条件 [J], 徐东方
4.准噶尔盆地大中型气田(藏)形成条件与勘探方向 [J], 胡素云; 王小军; 曹正林; 李建忠; 龚德瑜; 徐洋
5.东海西湖凹陷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 [J], 周荔青;江东辉;张尚虎;周兴海;杨鹏程;李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地构造研究在我国东部油气勘查中的应用

大地构造研究在我国东部油气勘查中的应用

大地构造研究在我国东部油气勘查中的应用
蔡乾忠
【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年(卷),期】1991(0)4
【摘要】中国含油气区大地构造研究,从槽台观点到板块构造基础理论,应用到东部地区着重研究了陆缘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圈层结构、运动和发展规律。

阐明自印支期以来新全球构造阶段地壳深部活动机制,有效地解释了中新生代裂谷,裂陷盆地的起源和演化,以及构造对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直至成藏的控制作用,为油气勘查从陆地到海域发现大批油气田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页数】10页(P1-10)
【关键词】新全球构造阶段;盆地起源与演化;裂陷盆地
【作者】蔡乾忠
【作者单位】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6
【相关文献】
1.高精度大比例尺航磁在我国油气勘查中的应用 [J], 方迎尧
2.油气圈闭遥感影像模式在××地区油气勘查中的应用 [J], 杨金根;郁锦新;温祥泉;孙树森
3.航空物探综合测量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工环勘查中的应用 [J], 王卫平;徐东宸
4.多目标地球化学勘查数据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以宁夏盐池地区油气田为例[J], 谢薇;高宇;韩鹏;袁国礼
5.天然热释光技术在南海东部表层沉积物油气潜力勘查中的应用 [J], 卢冰;张富元;章伟艳;潘建明;金海燕;吴必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南地区岩石圈三维结构类型与演化动力学

华南地区岩石圈三维结构类型与演化动力学

华南地区岩石圈三维结构类型与演化动力学蔡学林;朱介寿;曹家敏;刘顺;郑圻森【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年(卷),期】2003(027)004【摘要】从地球层块结构研究思路出发,对华南及邻区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进行系统地构造解析,发现岩石圈中下部存在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高速块体,结合地质学、地球化学、其它地球物理学标志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将其称为幔块构造.研究显示高速块体或幔块构造是华南地区岩石圈构造格局和岩石圈表层构造变形最基本条件之一.首次建立起华南地区岩石圈三种三维几何结构样式:克拉通陆根状结构、造山带楔状结构和碎块状结构,以及岩石圈三类构造演化类型:克拉通型岩石圈、增厚型岩石圈和减薄型岩石圈(弱减薄型岩石圈及强减薄型岩石圈).本文在论述华南岩石圈三维结构构造类型基本特征基础上,首次探讨了华南地区软流圈三维结构以及该区岩石圈演化动力学特征.【总页数】12页(P301-312)【作者】蔡学林;朱介寿;曹家敏;刘顺;郑圻森【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中国大陆及邻区岩石圈地壳三维结构与动力学型式 [J], 蔡学林;朱介寿;曹家敏;程先琼2.南海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岩石圈三维结构特征 [J], 袁学诚;姚伯初;万玲;吴能友3.华南地区岩石圈电性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J], 刘营;徐义贤;张胜业;杨文采;杨波4.东亚西太平洋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地幔动力学 [J], 蔡学林;朱介寿;曹家敏;程先琼5.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带岩石圈三维结构—动力学型式 [J], 蔡学林;朱介寿;曹家敏;阳正熙;刘顺;郑圻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原上的峡谷——研究雅鲁藏布大峡谷20091000629 蔡元林一、绪论—中国高原上的峡谷:公元1994年4月,中国科学家证论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最深、最长、海拔最高的峡谷,位于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海拔2880m,长度504.9km,最深处达6009m。

雅鲁藏布大峡谷,核心地段是无人区,是地球上少数人类难以涉足的神秘禁地之一,被视为“死亡大峡谷”。

峡谷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雨林等9个垂直自然带,麋集了多种生物资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种类的2/3,已知哺乳动物的1/2,已知昆虫的4/5,以及中国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称世界之最。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上承河床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雅江中上游(世界最高的大河),下系布拉马普特拉河,处在强烈上升的喜马拉雅山东端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急斜坡部位,围绕强烈上升的南迦巴瓦峰作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峡谷,是最长最深的绿色峡谷。

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水汽通道,在大峡谷水汽通道北行的当口部位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北坡,有卡钦冰川,长达33km;帕隆藏布上游的来姑冰川,长达35km。

其神奇的马蹄形大拐弯形态和得天独厚的构造、气候条件, 使其与喜马拉雅西构造结的印度河大拐弯一起成为地球上十分奇特的河流系统。

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河道, 在米林县派乡以下直至巴昔卡, 环绕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南迦巴瓦峰( 海拔7756 m) 呈奇特的大拐弯状, 流向大致由东西向转为北东向再转折为近南北向, 形成了著名的雅鲁藏布大峡谷。

此处峡谷相连, 江流曲折, 大拐弯中叠套着众多小拐弯。

高山雪线之下是高山灌丛草甸带,再向下便是高山、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带,继续向下便是山地常绿、半常绿阔叶林带和常绿阔叶林带,进入低山、河谷是季风雨林带。

这里的季风雨林不同于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它是在热带海洋性手风条件下形成的有明显季节变化的雨林生态系统。

这里是世界上山地垂直自然带最齐全丰富的地方,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缩影之地。

雅鲁藏布江是西藏最大河流,居中国河流的第五位,其蕴藏的水力资源仅次于长江,居中国第二位,单位面积水能的蕴藏量居世界之冠。

二、概念—裂谷系基本特征:1、伸展构造体系与裂谷演化:在全球引张动力系统下形成的伸展构造体系主要有:大陆裂谷系和大洋中脊及其两侧的被动大陆边缘。

从构造演化来看,伸展构造体系可以发育在威尔逊旋回各阶段,由各种作用所产生: 1)造槽作用,可以导致各种槽地形成,即形成裂谷,如莱茵地堑; 2 ) 造盆作用,可以导致坳陷形成,即形成裂谷盆地,如北海盆地; 3)造洋作用 ,当伸展作用进一步发展,大陆裂解可以形成海洋及大陆边缘,如红海; 4)伸展造山作用,当伸展作用诱发大量岩浆上涌,构成山岭的岩基,如北美内华达山。

有关伸展造山作用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2、动力学模式:大陆裂谷是伸展构造体系中最广泛和最重要的类型,更是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域。

对裂谷成因主要有两个端元:主动裂谷和被动裂谷。

但有些裂谷成因是多元的,可称为复合裂谷。

3、运动学机制:裂谷是通过岩石圈伸展而形成的,在力学上常采用应变椭球体来说明由球体伸展成椭球体。

纯剪切在伸展时主轴方向没有发生旋转,称为非旋转应变;单剪切在伸展时主轴方向发生旋转,称为旋转应变。

因此在裂谷伸展运动学中有两种端元模型:纯剪切和单剪切。

但由于岩石圈不同层次的流变性不同,实际上可以形成叠加变形,称为分层拆离模式。

三、研究—峡谷的地质特点1、气候因素(磷灰石裂变径迹的方法):雅鲁藏布大峡谷处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是全球气候和构造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 也是地貌演化最为迅速的区域, 因此成为了研究气候构造两者相互作用的良好野外实验室. 在这一地区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的方法, 对多雄拉-背崩剖面上海拔高程分布在4210~710 m之间11 个基岩样品进行测试.该剖面是一个综合的气候、构造因素的多元梯度带, 具有降雨量、地形高程、变质程度、热史年龄等方面的梯度变化, 为进行气候-构造因素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途径.在这一剖面上,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与高程大致呈正相关, 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 样品冷却速率呈增加的趋势,东喜马拉雅构造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分布, 与区域降水量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空间耦合, 指示剖面内岩体的剥蚀冷却速率与降水量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热史模拟结果一致显示了多雄拉-背崩剖面开始加速剥蚀冷却的转折时间为1.0~0.5 Ma, 与前人获得的大峡谷水汽通道开始发挥作用的时间相一致. 这些证据都显示了以降水为主的气候因素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新的快速地壳剥蚀冷却过程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2.雅鲁藏布大峡谷地貌的快速演化:从地貌和河道的变化来看, 大峡谷自直白向下河道变化显著, 由原先的宽谷缓流突变为峡谷急流,广泛连续的河流阶地也只在直白以上地区保留, 下游的阶地无论是高度还是保留状态, 差异都很显著,因此以直白附近为分界线, 上、下游两者很可能原先并不属于同一个流域, 而是分别属于2个不同的流域。

该地区强烈的构造抬升与独特的气候条件使该地区成为世界上地貌响应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 大峡谷的形成是极为年轻的地质地貌演化事件。

现今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与大峡谷上游河道在大峡谷形成之前分属于不同的河流体系, 沉积物的多种定年方法获得的结果证明在30 kaBP前后区域内发生了河湖沉积相的转变, 持续较长时间的湖相沉积被河相沉积取代。

相转变的年代说明原属于帕隆藏布江水系支流的扎曲—直白河段因溯源侵蚀,袭夺了位于现今直白河段上游的古雅鲁藏布江水系, 使得此前向南经南伊沟流出高原的古雅鲁藏布江与帕隆藏布江合二为一 , 雅鲁藏布大峡谷得以贯通和强烈的侵蚀下切, 形成现今著名的大峡谷和大拐弯式样的流域地貌结构。

3.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构造:(1)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前锋,经历了长期和复杂的构造演化,地貌上构成喜马拉雅山脉与横断山脉的交接,构造上为喜马拉雅构造带、岗底斯褶皱带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弧形转折,构造运动、地震活动和新生代岩浆作用十分强烈,表现出强烈的垂直隆升和水平滑动,具有继承性、新生性和空间差异性特征。

(2)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各种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有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西-北西向两组断裂,它们的规模、构造属性、活动时代、活动强度等具有明显的差异:近东西向和北西西-北西向断裂规模较大,多为逆冲、逆走滑断层,形成较早;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单条规模一般不大,常集中分布,构成北北东向的剪切拉张断裂构造带,形成于第四纪初期,晚期活动十分明显,多次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

4.雅鲁藏布江河谷第四纪沉积的分布甚为广泛,主要有冲积、洪积、坡积、冰碛、冰水堆积、风沙堆积、湖相和滨湖相沉积。

分析剖面的高程均在海拔3000~4000 m,样品主要采自河流相和湖相沉积。

可划分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山地灌丛草原地带(温凉半干早)和雅鲁藏布江下游亚热带(温暖湿润)。

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形总趋势是东南低、西北高,气温和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因此干燥程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雅鲁藏布江河谷植被的分布受气候的制约,同时植被的区系成分与邻近地区有密切的联系,如灌木植物杜鹃属、草本植物菊科的某些属;麻黄和藜科植物现较多分布于中亚地区。

雅鲁藏布江河谷的第四纪孢粉组合有的以木本植物花粉为主,有的以草本植物花粉为主,有的以蕨类植物花粉为主,其含量随地而异。

古植被景观主要处于高山灌丛草甸、草原与草甸、草原和森林的交替变化之中。

雅鲁藏布江河谷的植被分布与雅鲁藏布江河谷独特的地貌-垂直自然带较大差异分布有紧密关系。

四、结论—雅鲁藏布江的成因与讨论通过裂变径迹证明了降雨是引起多雄拉-背崩地区最新快速剥蚀和冷却事件的关键因素,显示气候因素对大峡谷的地貌和水文体系演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从形成峡谷的内营力条件分析雅鲁藏布大峡谷地下地幔体上涌并作旋扭运动的强大应力作用和热作用,最为强烈。

它与地球外圈层作用出现地表世界最大最雄伟峻险的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拐弯地区,地幔体上涌、构成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地球"热涡",这里15万年以来平均年上升量达30毫米,是世界上上升最强烈的地区,雅鲁藏布大峡谷既处在中纬度温带、暖温带的地理位置,又处于印度洋季风进入高原的最大水汽通道位置,强大的水热作用,出现河流强烈切割的V字形峡谷。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海拔高,平均比较深,地势险峻,对于勘探,研究有很大的影响,而对于现在的资料来看都是几年前的研究,最新的研究很少,研究不彻底,都是对最基本的地层,地貌,气候和生物进行描述和对比来确定该地区的历史,对于西藏地区本来就是个谜,地理位置的特殊使得好多人去研究,但是很难研究的彻底好多的成因与构造运动联系较少,每一个地貌的形成少不了内力和外力作用,可以有其他方面来得出力的作用,但没有构造运动方面来的简单透彻,所以建议以后对于雅鲁藏布江地区的研究注重构造运动,得出较多的数据才可以清楚的详细的得出想要的结论。

五、补充—文章的说明对于雅鲁藏布江,本人没有去过,没有做过系统的研究,只是看了基本文献和别人研究过的文章,自己的整理得出这篇文章,可能会显得空洞,但是基本每一方面的因素都考虑到了。

参考文献、文章:《雅鲁藏布大峡谷气候因素引起地壳剥蚀冷却的证据》于祥江,季建清, 龚俊峰,孙东霞,庆建春,王丽宁,钟大赉,张志诚 2011《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陈建军, 季建清, 龚俊峰, 庆建春 2008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邵翠茹,尤惠川,曹忠权,王椿镛,唐方头,张德成,楼海,胥广银,常利军,杨歧焱,美朵,谢平,俞岗,2008《在构造和气候因素制约下的雅鲁藏布江的演化.》王二七,陈良忠,陈智樑. 2002.《伸展构造与裂谷盆地成藏区带》刘和甫1,李晓清,刘立群,侯高文,边海2005《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雅鲁藏布江河谷地貌与地质环境演化》祝嵩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