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吃苦精神

“党在任何时候都要同群众同甘共苦;党员必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是《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明确要求。

“享受让给人家,担子拣重的挑,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这样的同志就是好同志。”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这样教导广大党员。

吃苦,是共产党人的一种传统。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强调乐于奉献、甘愿吃苦。纵观我党历史,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取得的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论社会如何发展,条件如何改善,对党员来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个光荣传统必须永葆不变。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党员却淡忘了吃苦精神,不愿吃苦、不想吃苦、不敢吃苦,他们思安逸、图享乐、求快活,有的甚至与民争利、与老百姓比享受。这显然与党的宗旨不符,与党章的要求相悖。

吃苦,是共产党人的一种精神。“苦”与“乐”是相对的。就人的本性而言,一般都愿意享乐,而不愿意吃苦。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在选择“苦”与“乐”的问题上,则更多地反映出精神。刘玉美是重庆一名基层司法所长,为了工作,常常带着一床棉被、一双解放鞋、一个饭盒“三大件”,走乡串户,为百姓办实事、解难题。她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首先就要过‘苦关’,不仅要到矛盾最多最苦的地方

去,而且还要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信任你、尊敬你。”与刘玉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的党员认为,人生在世就是为了吃喝玩乐,尽情享受。与刘玉美的精神境界相比,这样的人是何等渺小!

吃苦,是共产党人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要求每一位党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把损失留给自己,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利益让给别人。换句话说就是,把苦留给自己,把乐让给他人。有人问杨善洲:放着好日子不过,何必自讨苦吃?他回答:“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有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共产党人就是要‘自讨苦吃’!”如果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的是古代少数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的话,那么今天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则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

“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新形势下,共产党员要比群众能多吃一些苦,先于和乐于承受一般群众承受不了的艰苦工作、艰苦环境和艰苦待遇。须知,只有苦群众所苦,才能乐群众所乐。

“吃苦”精神好像是一个久违的话题了。“吃苦”精神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支撑我们战胜重重艰难困苦,激励我们不断披荆斩棘,走过一穷二白,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

但有一个时期,我们淡忘了“吃苦”精神,开始追求物质享受,追求生活的高消费,一片奢侈之风甚嚣尘上。屡禁不止的吃喝风就是

一种典型的表现,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恶化了党风和社会风气。

“吃苦”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继续前进、取得新胜利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更需要“吃苦”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这种精神。其实,“吃苦”精神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题中之意。没有“吃苦”精神就没有节约型社会,“吃苦”精神不强也不会有节约型社会。

弘扬“吃苦”精神,我们党要带头,干部要带头。党是全社会的表率,干部是全党的表率。只有发挥党的表率作用,发挥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吃苦”的风气,才能使“吃苦”精神在全社会得到发扬光大。

因为时代进步了,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吃苦”也就有了不同于过去的现代含义。提倡“吃苦”精神,并不是要求人们过苦日子,该吃的不吃,该喝的不喝,该玩的不玩,该享受的不享受。不是这样。建设的目的,发展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好一些吗?所谓“吃苦”,是要求人们要从实际出发,要量力而行,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生活、享受。如果超出了实际条件和可能,那就是浪费、就是奢侈,就不叫“吃苦”了。比如,有的干部一个酒场下来花费数千元、上万元、甚至十几万元,这不是奢侈是什么,不是腐败是什么?!

“吃苦”精神不只是对生活上的要求,也是对工作的要求。在工作上发扬“吃苦”精神,就是要任劳任怨,扎扎实实,开拓进取,乐于奉献。就不能拈轻怕重,挑肥拣瘦,斤斤计较。唯有“吃苦”,工

作才有成效,事业才能发展。

正确认识和看待“吃苦”精神,把“吃苦”精神落实到行动中,在全党全社会营造“吃苦”的风气,必将极大地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

乐于吃苦百折不挠

艰苦奋斗,就要识大体、顾大局,自觉做到克勤克俭、廉洁奉公。古人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虑物力惟艰。"要热爱劳动,坚持自己动手解决个人生活中的难题;要勤奋工作,善于自己动手改变单位的面貌,营造优雅的环境,决不好吃懒做"等靠要";平时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珍惜国家每一分资财,精打细算每一笔开支,在日常生活中不讲排场,不比阔气,不乱花钱,节俭从事,坚持作艰苦朴素的模范。

艰苦奋斗,还要经得起挫折的考验,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磨难当头,一要镇定从容,顽强挺立,咬牙坚持,顽强抗争,奋斗到底;二要开动脑筋,多思善谋,善于用计,以智脱困,力挽狂澜。这样大勇大智的艰苦奋斗者,才能成为我们的事业最需要的"常胜将军"。因此,主动从事吃苦训练,抗挫折,练毅力,是我们当代青年学习艰苦奋斗精神中最重要的"必修课",这一课我们一定要得高分。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在吃苦受难时,人固有的潜能才会被激发和喷发出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人的优质潜能的激砺也同此理。现代科学研究说明,在正常情况下,

人的大脑细胞只有5%~7%在起作用,身体内每平方厘米只有35条毛细血管在起作用;而在极端情况下,起作用的大脑细胞远远超过了7%,而起作用的毛细血管则增加到每平方厘米3000条。普通人很少动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舒适的环境中不需要动用潜能,甚至还会使本来具备的功能退化。而接受吃苦、磨难考验正是开发潜能、练就毅力的最佳途径。因为在经受苦难的过程中,必然使人的脑细胞和人体毛细血管超常发挥作用,大幅度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素质,进而创造出种种人间奇迹。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贝弗里奇说过:"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的兴奋剂。"有个富翁与乞丐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一点。有一个富翁和一个乞丐同时走进了一片森林,并且都迷了路。数天之后,富翁饿死了,而乞丐仍活着。有人问乞丐其中的奥妙,他说:"我对饥饿已经习惯了,况且草根也可以充饥。"乞丐能用草根充饥而富翁却不能这样做,平时受过饥饿折磨的人,能调动潜能抵御饥饿的威胁,获得生存机会;反之,没有挨过饿的人缺乏抗饥饿的机能和毅力,只能被死神席卷而去。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恐怕正是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一苦难兴邦的必然规律。对个人是如此,对团体、对国家何尝不如此!"苦难兴邦"、"豫逸亡国",这些古训反映的也是这一真理。我们要把自己锻炼成能够担负新世纪振兴中华"大任"的人,应当创造各种机会主动搞好"吃苦训练",锻就百折不挠应对万难的真功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