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练习题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图形放大或缩小》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图形放大或缩小》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图形放大或缩小》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概念;2.能够简单地运用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知识;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发展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初步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概念;2.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3.具备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概念;2.帮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开展互动交流。

2. 讲授2.1 概念讲解1.了解什么是图形放大或缩小;2.讲解图形放大、缩小的原理、方法;3.举例并解释。

2.2 方法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任务,学习并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并在操作中熟悉相关概念。

1.给出纸各种图形,使用尺子、圆规、铅笔等工具,将一张转换成另一张;2.初步使用等比例尺实现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3. 练习让学生结合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通过实践操作,巩固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知识运用在让学生逐渐熟练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后,从综合应用的角度,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知识成果,剖析决策过程中的问题。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家园中的布置设计;2.网格拼图游戏等。

5. 归纳总结让学生对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概念、原理、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强调概念的刻画与实践结合、掌握重要方法并灵活灵活运用。

6. 作业布置教师精选作业,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反思本课程由图形放大或缩小相关的术语和概念展开,学生借此掌握基本方式,提高对此类问题的理解和应用技巧。

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建构知识过程,同时调整讲解内容和方式,着重强化实际问题中的对应角度;通过多元化教学策略,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攻克难点问题,从而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教案 -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 能够正确使用比例尺测量和绘制缩放后的图形。

3. 能够正确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并计算比例尺。

教学重点: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 比例尺的使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计算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1.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目标:讲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示例演示。

教学步骤:1) 引入- 显示一个原始图形和一个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询问学生是否理解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 给学生展示放大和缩小的范例并阐述。

3) 引导学生思考放大和缩小对图形的改变以及如何计算相应的比例和面积。

4) 帮助学生确定放大和缩小的比例,并让他们选择正确的工具,测量和记录每个图形的大小。

5) 让学生使用比例尺绘制缩放后的图形。

6) 结论- 讨论我们如何计算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面积,介绍计算面积的公式以及如何正确地应用。

2. 比例尺的使用目标: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比例尺和度量工具。

教学方法:示范和帮助学生使用度量工具和比例尺。

教学步骤:1) 引入- 讨论比例尺的简单概念,包括如何读取和理解比例尺。

2) 展示比例尺的设计和使用,并给学生发放一张比例尺图便于学生理解。

3) 带领学生进行度量工具练习和应用。

例如: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度并记录,确认读数的准确性。

4) 演示如何使用比例尺绘制缩放后的图形。

带领学生进行练习。

5) 探讨和解决使用比例尺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难点。

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 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放大和缩小,计算比例尺,测量图形大小和绘制图形。

2. 定期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确定是否需要再安排课外辅导。

教学反思:教师需要确保所有学生都能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知道何时以及如何使用比例尺和度量工具。

为了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掌握这些技能,老师应该充分利用练习题目和模拟考试,在课堂内外进行跟进,并确保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都得到审慎评估和确保。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关心学生感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同时教材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

如此的安排,既突出表达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进展,也能为以后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明白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比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过程方法的目标:通过观看、明白得,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把握图形扩大或缩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欢乐。

3、教学重点:明白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4、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看、比较、摸索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进展空间观念二、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小字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直观感受物体的放大与缩小的重要性。

教学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看、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明白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如此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法与学法: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关于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积存,而且学生关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生疏,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放大镜等等。

然而关于图形差不多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图形放大与缩小练习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图形放大与缩小练习

第一节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掌握如何进行简单的图形放大和缩小。

3.能够熟练地进行图形放大和缩小,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难点1.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2.如何进行简单的图形放大和缩小3.基本的计算方法三、教具准备白板、黑板、彩色粉笔、画图纸、橡皮擦、尺子、标准圆规等。

四、教学过程1.教师出示一张图形,询问学生这张图形是否进行了放大或缩小。

2.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根据图形的大小进行判断,看图形是否进行了放大或缩小。

3.教师让学生探究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规律,介绍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4.带领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简单的图形放大和缩小。

五、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2.练习作业的质量3.小组合作能力二、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第一节整体感知(1)道具准备白板、橡皮擦,黑板,粉笔等。

(2)活动设计: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不同大小的图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并简单介绍图形放大和缩小。

让他们参与讨论探究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规律。

在讨论过程中,寻找不同的图案、花纹和规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参与讨论。

(3)评价方式1.举手回答问题2.小组合作能力第二节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1)道具准备白板、橡皮擦,黑板,粉笔,彩色粉笔,画图纸,尺子,标准圆规等。

(2)活动设计1.教师向学生介绍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从比例、由大及小、由小及大、图形形状等方面进行阐述,让学生熟悉这些概念,并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

2.进行放大和缩小的练习,让学生实战操作。

(3)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2.练习作业的质量第三节练习考试(1)道具准备白板、橡皮擦,黑板,粉笔,彩色粉笔,画图纸,尺子,标准圆规等。

(2)活动设计1.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组练习,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思路、互相讨论、提高解题能力。

2.布置练习作业,检验学生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掌握程度。

3.考试,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3)评价方式1.练习作业的质量2.小组合作能力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基本要领,并能熟练地进行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并且能够在生活中运用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P56—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难点: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教学准备】方格纸、直尺、铅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问: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请你们在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平面图形;2、请学生再在同一张方格纸上画一个它(刚才画的平面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图;3、展示学生杰作;4、揭示课题。

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有什么特点,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出示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尽量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究。

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做一回知识的发现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师生互动、得出规律1、课件出示一张照片,先不规律的放大,问学生有什么变化?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画法及教师课件的演示,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图1与原图相比,只是长变了,宽没有变,图中的人变得又矮又胖。

生2:图2与原图相比,只是宽变了,长没有变,图中的人变得又高又瘦。

生3:图3与原图相比,长和宽都变大了,但形状没变。

师:长和宽都变大了,但形状不变,这种现象在数学中称之为放大。

(设计意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现实生活中图形的放大与数学领域中图形的放大有很大的区别。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2.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3.能够计算图形的倍数。

4.能够进行图形的变换。

二、教学内容:1.让学生看一张图片,然后讨论图片的大小和形状。

2.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3.教导学生如何对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

4.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5.巩固所学内容。

三、教学重点:1.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2.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3.能够计算图形的倍数。

四、教学难点:1.如何计算图形的倍数。

2.掌握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法。

2.演示法。

3.情境模拟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让学生看一张图片,然后讨论图片的大小和形状。

让学生发现画面大小的不同对于人的知觉产生的影响。

2.讲解环节:首先,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什么是放大和缩小。

教师可以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例如: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同桌的身材,比较他们的大小,他们对于一个发球和回球的比赛,手头的乒乓球大小的不同是否有影响。

然后讲述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其次,教师应该教授学生如何对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

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可拆卸的小卡片,让学生进行搭建。

教师可以使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小卡片,并且进行尺寸的比较。

教师应该重点讲解计算放大和缩小的倍数的方法。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练习的题目最好覆盖面广一些,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教师应该随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方法。

最后,教师需要巩固所学内容,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3.活动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他们可以在组内一起思考如何计算图形的倍数,如何放大和缩小图形。

演示法: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模型或图片,然后示范如何进行放大和缩小。

然后让学生分别进行操作。

情境模拟教学法: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幅图片,然后让学生模拟这个场景,体验放大和缩小的效应。

4.总结环节:教师应该向学生总结本次课学习到的内容并帮助他们巩固相关知识和技能。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3. 图形放大和缩小实例操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及方法。

难点:图形放大和缩小实例操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方法及实例。

2. 学生准备纸张、画笔、剪刀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放大和缩小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什么。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讲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3. 实例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4. 练习: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图形放大和缩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和操作活动,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介绍图形放大和缩小在工业设计、建筑、艺术创作等领域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展览或博物馆,直观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实际应用。

3. 开展校园艺术活动,让学生运用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知识创作艺术品。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是否有效地传达了概念,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 考虑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反思作业和评价方式是否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需要调整以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九、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方法、实例及练习题。

2. 图形素材:用于学生实践操作,包括不同形状的图形纸张、模板等。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与评析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与评析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38、39页“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形成概念(一)认识放大1.谈话导入师:我们的班级博客中有许多照片,记录了同学们学习生活的瞬间,看这张长方形的照片(如图1)就是其中一张,能看清吗?(学生:看不清)那把它变大一点。

演示:将一张长方形照片(图1)的长边拉长(图2)。

师:现在照片变大了,感觉怎样?如果宽边拉长(图3),那这样变,感觉怎样?那长边与宽边都按相同倍数拉长(图4)呢?师:三张照片中,只有一张照片符合数学意义的放大,你认为是哪一张呢?你为什么选这一张?你感觉这张照片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生:大小变了,形状没有变化。

(板书:图形的放大)2.形成概念师:请同学们观察两张照片(课件出示图1和图4所示的两张照片的长和宽:图1长3cm、宽2cm;图4长6cm、宽4cm),第一张长方形照片的长是几厘米,宽是几厘米?第二张长方形照片的长是几厘米,宽是几厘米?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原来长方形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生:第二张长方形照片的长是第一张的2倍,宽也是第一张的2倍。

第二张长方形照片的长与第一张照片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师:你能上来指一指哪两条边的比是2:1吗?学生上台指出放大后长方形照片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照片的长的比是2:1。

师:我们把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的长叫做一组对应边。

(板书:对应边)你们还能找到其他对应边的比是2:1的吗?(引导学生找出放大前后的四组对应边师:想一想,这个2:1表示的是谁和谁的比?(板书:放大后边的长度:放大前边的长度=2:1)出示: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例放大。

【教学评析】先呈现原图和放大后的图形的长和宽,教师再适时点拨,启发学生利用“倍”或“比”的知识完整地进行表述。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这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授部分的两次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直观操作五、教具、学具准备:16开方格纸、彩笔、尺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怎样才能看清呢?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它的照片,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2、联系生活实际。

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6年级数 学北师 大版下册教案第2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6年级数 学北师 大版下册教案第2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材简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是建立在六上学生对比的意义和性质学习基础之上的。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主要是利用具体图例理解放大与缩小的含义,其关键点落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对应边的同步变化,其特点是放大前后形状不变,大小发生变化。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学生能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对应边的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教法学法: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由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教师主要任务是设置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活动,有选择性地进行动手操作指导,部分地参与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

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带来了一张照片,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你们能看出来是谁吗?1、(出示图片1)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三次2.出示放大后的三张图片:图2:把宽拉长,长不变图3:把长拉大,宽不变图4:把图1按一定的比放大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和图1相比,图2、3、4能够看的清楚,为什么啊?和图1相比你觉的哪一张没有变形呢?生:因为后面三张图片放大了。

师:是啊!通过放大照片我们看清楚了照片,看样子图片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调至合适的大小,这样我们看起来才会觉得更舒服些,其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把物体放大,有的时候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5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重点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方格纸、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课前口算。

二、设情境、导新课。

(1)放大现象。

老师前几天拍了几张照片,拿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出示缩小后的图片)师:能看清吗?太小了看不清怎么办呢?(生:用鼠标拖拉放大图片。

)师把图片慢慢放大,放大到原来的3倍。

师:现在能看清楚了吗?是什么?漂亮吗?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很小,我们要看清楚它们就要通过什么办法呢?(板书:放大。

)(2)缩小现象。

师:还想看照片吗?(出示一张放大得看不清的相片)师:看得清吗?怎么办?2、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这里有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格?师: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同桌互相说说。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教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说明。

师: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作品,让一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思路。

(2)如果换成长方形和三角形,你们有信心吗?①出示图形。

师:长方形可以怎样按2∶1放大?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能直接数出多少格吗?怎么办?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方法:把两条直角边放大2倍。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一画吧。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师:刚才,在画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我们只扩大了两条直角边,斜边是否也变为了原来的2倍?谁来验证一下?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请一生上台用尺子量一量的方法验证,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

(3)讨论。

(出示放大前和放大后的三组图形。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汇报结论。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第1、2题。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并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在此基础上,理解比例的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已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相关平面图形的知识。

学生具有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的感性认识,认为图形由小到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但与数学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求每条对应边按相等的比来变化有很大的差距。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在前几天拍摄了一张照片,请同学们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提问:(蛋糕缩小图)看得出拍的是什么吗?(太小看不清)怎么办?(鼠标拖动放大)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长方形画的长变长了,宽也变长了;整个画面比原来大了;虽然长与宽都变了,但形状没变等等。

教师:同学们眼力不错。

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没有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用计算机进行演示,将长方形画按比例放大的过程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方形画各部分按比例放大的现象。

]二、教学例11.认识图形的放大(出示课件)出示两幅画长和宽的数据:第一幅长方形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第二幅长方形画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提问: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有想法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同学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肯定的比例将简约的图形放大和缩小。

2、初步体会图形的相像。

进一步进展空间观念。

3、通过同学的动手实践活动进一步培育同学的操作技能,相成相应的操作技能。

[教学重、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形成相应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1、认识图形的放大〔1〕老师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放大的过程,同学观测。

〔2〕提问:观测这前、后两幅画,你发觉了什么?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放大。

〔板书:图形的放大〕2、认识图形的缩小〔1〕老师同样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缩小,同学观测。

〔2〕提问:这次你又发觉了什么?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缩小。

〔板书:缩小〕3、揭题:那么在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今日我们就来讨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二、讨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例1〕1、探究图形放大的规律〔1〕出示第一幅画的长与宽〔长8厘米,宽5厘米〕,第二幅画的长与宽〔长16厘米,宽10厘米〕。

〔2〕提问:这是放大前、后两幅图,认真观测这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宥什么关系呢?先让同学独立思索,然后组织沟通。

〔3〕老师说明: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同时板书: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4〕追问:2:1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进一步突出:是放大后的边长与放大前相应边长的比〕〔5〕老师指出:把一个图形按肯定的比放大,那么它的相应的边长的比都应当是相同的。

2、探究图形缩小的规律。

〔1〕出示问题:假如把第一幅画按1:2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先让同学说说是怎么理解1:2这个比的?然后再回答后两个问题。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练习九第1、2题。

【教学资源分析】:数学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含义与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经常是不同的。

生活中会把图形由小变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

数学里的图形放大或缩小,它的每条边都按一定的比例变化,即每条边的长度都放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例1教学图形放大、缩小的含义,先观察在电脑上放大长方形的现象,分别研究长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长、宽的关系。

然后联系长方形放大揭示图形放大的数学含义。

在初步理解图形放大的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主动迁移,认识图形的缩小。

让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原来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解释图形按1∶2缩小的含义,初步形成图形缩小的概念。

例2在方格纸上画图形。

“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是《标准》的要求,因为方格能直观显示每条边的变化情况,操作方便,有利于概念的应用和巩固。

教材引导学生在画图前先思考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长、宽各是几格,应用概念进行推理,为正确画图做准备。

在画图以后,还要观察原来的图形、放大后的图形、缩小后的图形,再次体会图形放大、缩小时,每条边的长度都按相同的比变化。

【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中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在探索中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难点: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谈话:每年我们都会拍集体照,看一看我们的集体照,你能从照片中找到自己吗?(大小看不清)怎么办?2、出示集体照根据同学们的想法有三位同学对图片进行了处理,你更欣赏哪一种?为什么? 电脑操作:(生1:长不变,宽放大生2:宽不变,长放大生3:长和宽按一定的比放大)讲述:是的,其他两张都变形了,第三位同学不仅满足了老师的要求,把图形放大了,而且形状没有发生变化。

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五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五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五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是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五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性质;3.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应用。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性质;2.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确定放大或缩小的比例。

教具学具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过程;2.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3. 学生用学习用品,如尺子、圆规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照片的放大与缩小,引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讲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放大与缩小的含义;(2)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放大与缩小的效果;(3)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性质,如面积、周长的变化等。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的实例,如地图的缩放、衣服的放大等,让学生理解放大与缩小的应用。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性质和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板书设计: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 目录:(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性质(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应用3. 正文内容:(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性质(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相关的基础练习题;2. 提高题:让学生解决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相关的实际问题;3. 拓展题:让学生探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大阳泉小学张俊芳【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59—60页例4,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十一1、2题【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大小的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出示教材第59页的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哪些是将物体缩小?由此说明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引出新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标:认识图形放大或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的相似;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二、阅读体验,内化新知。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0页,回答下面问题。

(1)题目要求我们按2:1的比例放大图形是什么意思?(2)观察发现: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相同的地方是,不同的地方是。

(3)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呢?用尺子量一量。

(4)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每个图形相对应的各部分的比分别是。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互动释疑,精讲点拨。

1.同桌交流。

2.师生互动,精讲点拨。

(1)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追问:如果把原图按5:1放大,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占多少格?按3:2呢?(引导学生通过比例尺的意义来进一步理解2:1的含义:图上距离2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厘米,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大,所以按2:1的比是放大图形。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预习提纲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预习提纲
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思考: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呢?
四、试一试:58页做一做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呢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预习提纲
一、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放大和缩小现象?
二、按课本57页要求在125页的方格纸上画一画,
画完观察: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练
习题
一、把图一按3:1放大;把图二缩小到原来的1。

把图三按1:3缩小。

二、(1)把一个长3cm,宽1cm的长方形按4:1扩大后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各发生什么变化?
(2)一个圆的半径是4厘米,按1:2缩小后,得到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三、填空
1、一个长方形,长是12厘米,宽是6厘米,
(1)按一定比例放大后长是36厘米,宽是18厘米,它是按();( )的比扩大的。

(2)按一定比例缩小后,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它是按():()的比缩小的。

2、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图形按一定的比值缩小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括号里填“大”或“小”)
3、把一个长是3cm,宽是2cm的长方形按2:1的比扩大画在纸上,图纸上的长是()cm,宽是()cm。

4、如果把一个正方形按3:1放大,放大前后边长的比是():(),面积比是():()。

四、判断
(1)把一个长方形按4:1进行放大,就是把长方形的长和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

()
(2)一个正方形按1:3缩小后,边长和面积都缩小到原来的3
1。

( )
(3)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图形是相似图形。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