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表内除法(一)》是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进行除法运算时,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如对于除法的理解不够深入,计算方法不够熟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学生对于除法运算的掌握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练习题。

3.教学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教学道具,如分水果、分零食等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物品平均分给其他人,引出除法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除法的算式和运算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除法,并讲解除法的基本原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除法运算的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除法运算的顺序和规则,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通过游戏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巩固除法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如何计算价格等,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提醒学生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适量的除法运算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精品【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 平均分(1)

精品【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  平均分(1)

苏教版数学精品资料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平均分(1)教学内容:课本第42—43页。

教学目标:1、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今天,小猴子采了6个桃子,想把他们分给几个好朋友,但是他们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一)动手操作教师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赶快行动,把桃子分一分,到黑板上摆一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1、学生操作摆桃子。

2、汇报并认识“平均分”谈话: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

6个桃子可以分成3份,每份2个,可以分成两份,一份两个,一份四个,也可以分成两份,每份三个……那么,你们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的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小组或全班交流。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每份都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助了小猴子解决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了。

3、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谈话:现在老师手上有8个桃子,要想把他们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再到黑板上摆一摆,分一分。

分完后给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老师把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相出了不同的办法,虽然分的个数和份数不同,但是每一份分分得同样多,也符合了平均分的定义了。

4、探求平均分的方法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再把8个桃子图片贴上去。

谈话: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桃树,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桃子?如果老师想把它们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那么可以分给多少个小朋友呢?想一想!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个小朋友。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内容:《2021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例1、例2(8-9页)。

内容解析:本节包括两个例题,例1认识“平均分”,例2学习“平均分”的方法。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学生关于除法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平均分”的学习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是多种分法中的一种。

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确实是明白得“平均分”。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看、动手实践、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

使学生在观看操作等活动中,从多个角度去明白得“平均分”的含义。

教材第9页例2是“平均分”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鼓舞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分橘子,充分表达分法的多样化。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形成相应的表象,不但关注“分”的结果,“分”的过程,同时更加关注“分”的方法,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明白得“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把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把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把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预备:多媒体课件、6个圆片、18根小棒、10个小正方体等。

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认识平均分1.师:同学们明白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柳树醒了,桃花红了,在如此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预备改日去参观科技馆。

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预备了哪些物品。

(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表内除法(一)》单元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一)》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说明本单元教材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教材安排如下: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关于“除法的初步认识”的编排。

“除法的初步认识”内容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第二,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开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这样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2.关于“用2~6的乘法的口诀求商”的编排。

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教材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编排,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

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

先教学被除数小的除法计算,充分利用学生学过连加、连减和乘法的基础和“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促使学生自主探索不同的求商的方法。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又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好基础。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共9课时)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共9课时)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共9课时)一. 教材分析《表内除法(一)》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础知识,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除法的基本概念、除法算式的组成、除法与乘法的联系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并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基本知识,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学习除法时,可能会对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除法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会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并能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会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2.教学难点:学生对除法算式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除法知识,准备相关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2.学生准备:提前复习乘法知识,准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分水果、分配物品等,引导学生思考除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如除法算式的组成、除法与乘法的联系等,让学生初步认识除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除法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除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如除法接力、除法拼图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除法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折扣、分配物品等,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表内除法的概念和方法。

2.能够熟练进行表内除法运算。

3.能够运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表内除法的运算方法。

•能够运用表内除法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表内除法解决多步骤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教具:小白板、马克笔、小板书。

3.备课:设计好教案和课堂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简单介绍表内除法的定义和意义。

2.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步:讲解1.介绍表内除法的基本步骤和运算方法。

2.举例说明表内除法的具体运算过程。

第三步:示范演练1.教师示范一个表内除法的运算题,并请学生跟随一起操作。

2.学生自主练习表内除法算式,教师随堂巩固。

第四步:拓展练习1.联系生活实际问题,设计一些需要用表内除法解决的场景。

2.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呈现自己的答案。

第五步: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设计一个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用表内除法去解决。

六、教学反思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表内除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进行运算,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的教学工作。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表内除法(一)》是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掌握表内除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的组成、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以及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够正确进行表内除法的计算,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已经学习了加减法运算,对于数学符号和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于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建立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的运算方法。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表内除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表内除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例的观察和操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表内除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表内除法的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除法的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实例的引入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除法的含义和运算方法。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除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除法的含义: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实例,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学习除法算式:学生学习除法算式的组成,包括被除数、除数和商的概念。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是小学数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的运算规律。

二. 学情分析在导入这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法和乘法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对于除法运算,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和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体验除法运算的过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掌握除法的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2.教学难点:学生对除法运算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是对于除不尽的情况的处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的运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除法运算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通过实例和动画,讲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的除法运算,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进一步学习的意愿。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表内除法(一)教案

表内除法(一)教案
算。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自主构建(学)、互动互议(议) (1)练习三第5题。 引导学生先圈一圈,再写算式。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2)练习三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练习三第7题。 引导看图,想一想分的过程,再填空。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4)练习三第9题。 引导看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学生交流。 (5)练习三第10题。 自己动手分一分,写出算式,同桌之间交流。 三、精讲点拨(讲) 练习三第8题 ①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根据图,每个学生写出乘法算式除法算式。 ②学生交流完成,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这幅图可以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不过每道算式所表示的意
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属于把一些东西平 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在数学上用除法来表示。(板 书课题:除法)
二、自主构建(学) (1)学习除号 大家之前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我们一起观察除法的符 号:“÷”,大家看看除号有什么特点? 除号,中间是一个平直的短横,上下各有两个对齐的点。 大家观察的真仔细,那一起试试写一下除号吧!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 该怎样列式呢?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是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12÷4=3) 三、互动互议(议) 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说一说。 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读作:12 除以4等于3。 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四、精讲点拨(讲) 出示主题图: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①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 ②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 盘?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分。(学生4个4个一分, 每4个放一盘) ③这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几份,这 种分法也是用除法来计算。 ④指导算式的写法。(板书:20÷4=5) 算式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⑤指导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认识被除数、除数和商。

《表内除法(一)》单元教材分析与课时建议

《表内除法(一)》单元教材分析与课时建议

打印版
表内除法(一)
教材分析
教材课时建议
1.单元学习目标
①结合生活情境,理解平均分和除法运算的含义,能正确平均分,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②在交流除法算式计算的过程中,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③结合问题情境,会用画图、用语言说一说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能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本单元学习时间约7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平均分…………………………………………………………………2课时
除法的含义……………………………………………………………1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1课时
乘除法之间的关系……………………………………………………1课时
解决问题………………………………………………………………1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内除法(一)(练习九2)》苏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内除法(一)(练习九2)》苏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内除法(一)(练习九2)》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表内除法(一)(练习九2)》,属于苏教版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乘除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除法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练习和讲解来进一步巩固。

同时,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让学生掌握表内除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表内除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和游戏,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游戏等。

2.练习题:准备一些表内除法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道具,如水果、小棒等,用于帮助学生理解除法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讲一个小明分水果的故事,他有一堆水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他的朋友们,但是不知道怎么分。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把水果平均分给朋友们。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让学生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同时,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动画,展示除法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除法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除法的实际操作,例如用实物道具进行除法的演示,或者用练习题进行除法的计算。

初学表内除法教案

初学表内除法教案

初学表内除法(一)教案随着数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更新,表内除法成为了小学数学中一个必须掌握的技能。

表内除法是指在除数与被除数均不大于10的情况下,计算除法算式的过程中不依靠除法口诀,直接借助除法表进行运算,既方便了计算,又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初学表内除法(一)的学生,一定要逐层次逐步学习,结合相应的教案灵活运用,学习能够做到事半功倍,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初学表内除法(一)的教案。

一、教材分析本教法主要教初学表内除法(一)的数学知识,是以益智小学数学为教材的基础。

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表内除法的概念简介、小学数学口诀的回顾及对于口诀的回顾,表内除法的基本方法及相关例子解释。

二、教学目标本教材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学会:1、口算除法口诀,并回顾口诀的相关知识。

2、理解和掌握表内除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运用表内除法的基本技巧,完成相关题目。

4、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1、口诀回顾我们回顾一下除法口诀。

要做除法,得先背口诀,“相乘得积,下面除上面”,就是在做除法时,先把积求出来,再用下面的数去除积,算出商。

同样,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与上面相同。

2、表内除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表内除法就是在除数与被除数均不大于10的情况下,计算除法算式的过程中不依靠除法口诀,直接借助除法表进行运算。

例如:9÷3=3,也可通过表达式去计算:3×3=9。

3、运用表内除法的基本技巧,完成相关题目。

举个栗子:计算54÷6=?我们看看除法表里6的位置在哪里,找到6所在的行和列,第6行5列,找到交汇点,商就是9。

四、教学方法为了避免学生重复记忆,本教材采用了梯形法,以示例作为普遍性,既简单又容易掌握。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口诀的回顾,表内除法的基础训练。

教学难点:运用表内除法完成题目的思维操作。

六、教学资源针对初学者,建议通过公式进行理论讲解,通过表格进行实例演示,针对训练需求进行习题书的强化。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一》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一》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二)1、分一分,用手中的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
2、找一找,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分?
(三)连一连,圈一圈。,把书上的的10条鱼平均分给两个鱼缸。
学生自主合作探索课程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引导,以学生为主。
板书设计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平均分的概念,通过自己动手探索后,同学们都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就是每个人分得同样多。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平均分的方法,提高动手和合作能力。
学生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会分东西,但是没有掌握平均分的概念。本课时根据导入情境,让学生学会利用小棒体会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情境,揭示课堂
二、合作探索
三、练习巩固
四、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小结
(一)请小组长来分发糖果(每个小组12块糖)怎么样发大家才能都满意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一》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表内除法一》
姓名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数学
学校
学校名称
教龄
9年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会平均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1. 除法的含义;
2. 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
3. 应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抽象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熟练的用1-6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应的除法算式;初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 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用除法计算的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联系除法的含义解决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和探索用口诀求商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和用口诀求商。

四、单元课时安排:共9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及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及教案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课时平均分教学内容:课本P7~12页,例1、例2、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例1(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

老师要送给你们。

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

(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2)、各小组动手操作(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4)、学生交流、汇报( 5 ) 、p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3、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1、练习二第1题。

(1)、肯定第2、3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1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时主要讲解表内除法的意义和基本运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并能够运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法,对运算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学习除法时,可能会对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除法的实际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除法与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除法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发现除法的运算规律。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准备,每组一份除法算式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实际情境,如分水果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配水果。

让学生认识到除法可以解决分配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除法的含义和基本运算方法。

用具体实例解释除法的概念,如“6除以2等于3”,让学生理解除法的作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平均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平均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平均分》教案一. 教材分析《表内除法(一)》是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个知识点,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时《平均分》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其他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除法的认识还为空白,对平均分的概念也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掌握除法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把物品平均分给每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一样。

2.让学生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意义。

2.采用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地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学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物道具,如苹果、糖果等。

3.准备除法算式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分苹果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每个人分到的苹果数量一样多?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具体情境:有12个苹果,要分给3个小朋友,怎样分才能使每个小朋友分到的苹果数量一样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每个小朋友分到的苹果数量,如12÷3=4。

让学生多次进行类似的操作,巩固除法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教材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P8-9页例1-2。

例1教材分析:
例1:认识“平均分”。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学生对于除法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平均分”的学习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

其实“除”就是“分”,“分”的方法有很多种,“平均分”是多种分法中的一种。

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就是理解“平均分”。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实践、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让学生认识理解平均分上,进而建立平均分的直观表象。

而平均分活动对于突破重点提供直观支持,因此,分糖果的操作活动对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来讲是很重要的,需要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平均分奠定基础。

具体分析:
1.分糖果情境。

教材创设了分糖果情境,在教学时,情境的创设要充分利用本课的教材资源,尽可能多地贴近本班或其他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

2.分糖果结果呈现。

教材用上图将分糖果的3种结果直观呈现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更清楚地认识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分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得到课本中展示的三种分糖果的结果,杜绝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直接分成同样多的三份。

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教师可以安排小组合作活动,比一比哪组分糖果的方法多。

也可以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先复习6的组成,再动手分一分。

3.平均分概念。

教材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教学时教师可采用直观描述的教学方法,也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描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教材的良好习惯。

4.练习做一做。

教材“做一做”第一题,呈现了四种分糖果的结果,第一种把9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3块,每份分的同样多,是平均分;第二种分成4份,每份分别为2块、2块、2块和1块,每份分得不一样多,不是平均分;第三种分成3份,每份分别为2块、2块和3块,每份分得不一样多,不是平均分;第四种平均分成2份,每份4块,每份分得一样多,
是平均分;教材通过直观对比,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进行巩固。

教学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集体订正时,必须要让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做一做”第二题,完整呈现了表达平均分结果的文字,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对平均分的结果进行表述,为后面学习除法含义的教学做好铺垫。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填写。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并着重练习叙述表达。

为了学生能够表达得更加熟练,教师还可适当加练一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能够熟练表达平均分。

例2教材分析:
第9页例2,内容重点是教学“平均分”的方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分橘子,充分体现分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形成相应的表象,不但关注“分”的结果,“分”的过程,同时更加关注“分”的方法,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上,进而建立平均分的直观表象。

而平均分活动对于突破重点提供直观支持,因此,这个活动对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来讲是很重要的,需要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奠定基础。

具体分析:
1.分橘子情境。

教材在继分糖果情境之后,又设计了分橘子情境。

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成6份”是什么意思,即:要把橘子分成6份,而且每份要同样多。

2.分橘子方法呈现。

教材用三种形式呈现了分橘子的方法:第一种分法完整呈现,可以一个一个地分;第二种分法呈现了一半儿,也可以先每份放2个,再……引发学生去实践探究;第三种分法完全没有呈现,只提出问题:还可以怎样平均分?以此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与分法的多样化,切记不可出现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

3.平均分结果的呈现。

教材图文并茂地呈现了“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结果。

上方的图不但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平均分的特点:每份分得同样多,还要关注份数:6份。

下方的文字能让学生关注平均分的表达,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分均分。

4.练习做一做。

教材“做一做”用实物图的方式设计了一道分酸奶的练习题。

此题要让学生会观察图意,重点知道两个箭头、两个盘子表示把酸奶平均分成2份。

教学时,要让学生用学具实际分一分,还要注重分的过程与方法,不要直接得出每份5盒的结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

重难点突破: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重难点突破建议:
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

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

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教学要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理念,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活动空间。

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在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填一填中感悟平均分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

例如:本节内容例1中的分糖果: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

多数学生受平时生活经验的影响,往往都会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2块。

这样的话,平均分的概念中心:“每份分得同样多”就不能通过直观对比而得到,学生很难建立平均分的直观表象。

因此,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活动方式来分糖果,并且提出“看哪个小组分的方法多?”这一带比赛性质的活动要求,就会很容易得出三种不同的分配结果。

从而使学生通过直观对比,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3.注重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在教学例2时,让学生动手分橘子(用学具代替),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品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在实际操作时,学生可能受乘法口诀“三六十八”的影响,直接每盘放3个。

这时教师可以追问:你为什么这样分?让学生讲明分的道理。

然后教师再问全体学生:如果在我们不明确每份分几个的情况下,怎样分才能保证做到平均分呢?引导学生找到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先2个2个地分的平均分方法。

通过充分参与平均分的过程,学生会意识到被分物体总数较小的时候,为确保做到平均分,可以一个一个地分;如果被分物体总数较大的时候,为确保做到平均分,也可以多个多个地分。

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掌握平均分物品的方法。

4.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要有机地结合。

在教学时,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动手去分、去操作,还要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不要成为“哑巴数学”,光会做不会说。

因此在每个操作环节,都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过程、方法和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