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的白血病误诊病例分析

合集下载

3例典型血液病骨髓学检查误诊原因分析

3例典型血液病骨髓学检查误诊原因分析

3例典型血液病骨髓学检查误诊原因分析骨髓是出生后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因此它是目前对各种造血疾病的诊断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对于各种的血液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组织细胞病,急性粒细胞性贫血等均有直接的诊断作用,并可为建立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和估计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而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是血液疾病诊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对于血液疾病,骨髓细胞学形态分析的误诊原因的分析,无疑是我们提高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技术的关键原因之一。

我们就2007到2010年本院骨髓细胞形态学误诊的数例完整病例资料进行回故分析,并结合其中的三例典型病例,分析其误诊的原因如下:1 恶性组织细胞病误诊为感染性贫血或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典型病例:郭海霞,女,46岁,不规则发热一月余,2007年九月19日入院,神智清楚,慢性病容,消瘦,巩膜和全身皮肤轻度黄染,肝未触及,脾肋下5厘米,HB:78g/L,RBC:2.80×1012/L,WBC:4.0×109/L。

7月19日骨髓提示:感染性贫血,组织细胞增多。

形态为未见明显异常。

经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无效,持续高热,体温39-40℃,肝肋下5厘米,脾肋下6厘米,黄疸加深,皮肤散在出血点。

7月27日化验:HB:58g/L,RBC:2.0×1012/L,WBC:4.08×109次/L,BPL:40×109 /L,骨髓细胞学检查组织细胞占12%,以异常组织细胞为主,偶见双核巨组织细胞,诊断为恶性组织细胞病。

患者于7月29日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误诊原因:误诊的原因是多因素的,除了与检验者的自身水平有关外,与本病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尚无特异性有关。

恶性组织细胞病在骨髓中分布有高度的局灶性,故诊断上带来了困难。

上述病例开始不规则发热,多次骨髓检查阴性,随着病情的恶化,症状才明显,骨髓检查阳性而明确诊断。

我们认为:临床特点是诊断恶性组织细胞病的主要线索,实验室检查是诊断恶性组织细病的主要依据,临床高度怀疑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检查阴性,不可轻易排除此病,应多次多部位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如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皮肤乳房或其他组织结节,亦可进行活检常有助于诊断,反之,若骨髓发现异常组织细胞,其畸形程度很轻,细胞大小及形态比较一致,而临床症状又不典型,不能诊断恶性组织细胞病,应考虑是否其他疾病引起组织细胞病变异,骨髓报告应提出“寻找病因,随访观察”。

最经典的白血病误诊病例分析

最经典的白血病误诊病例分析
误诊分析
2020/7/19
近几年来误诊率:
据文献统计,肺癌的误诊、漏诊率一般在30~70%,有的达90%以上。确诊 时,病变局限在肺内的不到20%。从症状开始到确立诊断的时间,自7天到4年不等 ,平均为3~5个月。有84%的肺癌病人在出现症状后1个月内就诊,但是在就诊后l 个月内确诊者只占13%,2个月内确诊者占41%,3个月内确诊者占53.5%。约有65% 的病人在确诊时已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此外,早期肺癌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 90%,而I期肺癌术后5年生存率为60~70%,如果能在早期发现确诊并及时手术, 约有近30%的患者可以争取到5年生存。然而临床上却有65%的患者确诊时已失去 了手术切除的机会,也就是说根本失去了5年生存的可能性。
误诊分析
2020/7/19
病例 1 患儿 ,男 ,3 个月 29 d ,因“反复咳嗽 、进行性面色 苍白 1 个月 ,加重伴发热 3 d”入院 ,有穿刺处不易止血 、
皮下瘀斑及接种卡介苗局部有糜烂 ,肝肋下 7 cm ,脾肋下 5 cm 。 血常规 :红细胞(RBC )2 .66 × 1012 /L ,血红蛋白(Hb)64 g /L , 白细胞 (WBC)3 .46 × 109 /L ,血小板 (PLT )19 × 109 /L ,中性粒细胞(N )0 .81 ,淋 巴 细 胞 ( L )0 .16 ,可 疑 细 胞 0 .03 ,C‐反 应 蛋 白(CRP)40 mg /L ; 骨髓检查 :细胞学 :粒系增生明显活跃 ,原始粒细胞 3% ,早幼粒细胞 32 .5% ,细胞肿胀 、空泡及中毒颗粒 , 未见 Auer 小体 ,红系及巨核细胞增生减低 。 髓过氧化物酶 (POX )染 色 + + ,醋 酸 荼 酚酯酶 (NAE )及糖 原染 色 (PAS ) ( - ) ;免疫 表型 :CD33 、CD13 、CD2 、CD9 及 M PO 表 达 ,符合 AML‐M3 ; 染色体核型分析 :46 ,XY ,t (15 ;17 )(q22 ;q21) ;用RT‐PCR 方法 ,检测到 PML /RARα 融合基因 。 尿培养 :白色假丝酵母菌 ,胸部 CT 提示肺结核 。 综合考虑拟诊为 APL 合并感染 ,但患儿年龄小 ,APL 少见且骨髓原粒细胞比 例未超过 5% ,未见 Auer 小体 ,不同于常见 APL 表现 ,故给予维甲酸 (ATRA )7 .5 mg 每日 1 次诱导分化暂未加用蒽环 类药物 ;同时给予泰能抗细菌 、伏立康唑抗真菌 、抗结核 、静脉丙球替代治 疗 。 3 d 后复查血常规 :RBC 2 .35 × 10 12 /L ,Hb 68 g /L ,WBC 10 .41 × 109 /L ,PLT 92 × 109 /L ,N 0 .95 ,L 0 .05 ,CRP < 8 mg /L 。(四)骨髓细胞学 :粒系增生活跃 ,未见原粒细胞 ,早幼粒 细胞 16% ,细胞肿胀 、空泡及中毒颗粒 ,未见 Auer 小体 ,红系及巨核细胞增生有好转 ;染色体核型 :46 ,XY ;本次及复查第一 次骨髓标本 ,用 RT‐PCR 及荧光原位杂交 (FISH )方法均未检测到 PM L /RARα 融合基因 。 免疫相关检查 :硝基四唑氮蓝试 验正常 ,免疫球蛋白 :IgG 2 .338 g /L (3 .05 ~ 8 .87 g /L ) ,IgA 0 .107 g /L (0 .11 ~ 0 .45 g /L ) ,IgM 0 .354 g / L (0 .31 ~ 0 .85 g /L ) ,IgE 3 .3 U /L ( < 150 U /L ) ;多次行淋巴细胞分类 均 为 :CD3 + 、 CD3 + / CD4 + 、CD3 + /CD8 + 及 CD3 + /CD16 + /CD56 + 均 0% ,CD19 + :100% 。 结局:结合基因检查 ,最终诊断为 :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severe combined Immu‐ nodeficiency ,SCID ) 、类白血病 反应 、重症肺炎 、败血症 、播散性 卡介苗感染 。 患儿未找到 HLA 配型相合供者 ,故给予抗感染 、定期静脉丙球替代治疗无效 ,11 个月时因重症肺炎 、播散性卡介苗感染 、呼吸衰竭死亡 。

基层医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误诊2例分析

基层医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误诊2例分析

基层医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误诊2例分析病历资料例1:患者,男,5岁,因“左肱骨外髁骨折术后4+个月”入院。

患儿4+个月前因摔伤于我院诊治,诊断为左肱骨外髁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术后痊愈出院。

现拟行内固定取出术而入院。

入院查:T 36.9℃,P 108次/分,R 24次/分,体重23kg,神清,发育正常,皮肤黏膜无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不大。

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性啰音。

心腹无异常。

左肘关节屈曲60°固定,左肘外侧见一长约4cm手术瘢痕,局部无红肿压痛,左肘关节屈伸-左前臂旋转活动受限。

左肘关节片示:左肱骨外髁骨折术后骨性愈合。

入院诊断:①左肱骨外髁骨折术后骨性愈合;②左肘关节僵硬。

入院第2天完善术前检查:大小便常规、肝肾功、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及胸片均未见异常。

血常规示:WBC 72.32×109/L,RBC 3.42×1012/L,PLT 43×109/L。

中性细胞数16.63×109/L,淋巴细胞数52.79×109/L。

入院第3天行“内固定取出术”。

术后3天患儿无异常。

术后第4天患儿出现发热(T 38.8℃),阵发性串咳,痰少,伴盗汗。

复查胸片示:右侧胸膜炎(胸腔少量积液)。

B超示: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右侧膈上探及厚约3.1cm的液性暗区。

血沉50mm/小时。

请呼吸内科会诊考虑右侧结核性胸膜炎。

转入感染科。

查看患儿发热(T 38.℃),急性病容,呼吸急促,右下肺呼吸音减低,叩浊。

结合患儿血常规检查及短期内出现胸水,考虑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拟行骨穿检查进一步确诊。

向家属交待病情后,家属要求转上级医院诊治。

后随访,患儿在上级医院骨穿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后病情恶化,放弃治疗,患儿死亡。

例2:患者,男,22岁,因“确诊肺结核1个月,颈部淋巴结肿痛半月,全身疼痛1周”入院。

1个月前患者确诊肺结核,并规律服用抗痨药物治疗。

急性白血病病例分析模板

急性白血病病例分析模板

Acute Leukemia
M4 骨髓中原始细胞 (占NEC)≥30% 单核细胞>20% CD14+
Acute Leukemia
M5 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原始单核细胞+幼单核+单核细胞≥80%。原始单核 细胞≥80%为5a,小于80%为5b CD14+
Acute Leukemia
M6 急性红白血病 骨髓幼红细胞>50% 原始细胞(骨髓非红系有核细胞)≥30%
ALL的FAB分型
L3: 原幼淋巴细胞以 大细胞为主,大小 一致,胞浆多,内 有明显空泡,胞浆 嗜碱性,染色深, 核型规则,核仁清 楚。
– AL的WHO分型
1. AML的WHO分型(2008年)
(1)伴重现性遗传学异常的AML AML伴t(8;21)(q22;q22);RUNXI-RUNXITI AML伴inv(16)(p13.1q22);或t(16;16)(p13.1;q22);CBFβ-
PBL病例讨论2 急性白血病
病例
陈XX 女 51岁
患者因“腹痛5天,加重1天”入我院消化内科,入院后因发现白细胞显著升 高转入血液科。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5天前因口服“腰椎病”相关药物(具体不详)后出现 腹痛。腹痛以中上腹为主,呈持续烧灼样疼痛,与进食无明显关系。伴畏寒、 发热、头晕、乏力,体温未测。无腹胀、反酸、烧心、呕血、黑便,无咽痛、 咳嗽、咳痰。自行停用腰椎病相关药物后腹痛症状无明显好转,于院外输液 治疗(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后体温恢复正常,但腹痛持续存在。入院1天 前患者腹痛症状加重,且出现牙龈出血,手臂散在瘀斑、瘀点。为求进一步 治疗入我院消化内科。病程中,患者有食欲减退、睡眠可,二便正常,无明 显体重减轻。入消化科后急查血常规示:红细胞2.63*109/L,血红蛋白 87g/L,白细胞106.61×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3%,淋巴细胞比率7%,异常 细胞90%,血小板,37*109/L。遂转入我科进一步治疗。

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误诊为白血病1例形态学分析

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误诊为白血病1例形态学分析

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误诊为白血病1例形态学分析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临床应用方面的作用正越来越多的被发现,但是它的安全性仍然存在争议。

应用该类药物一定要严格按照患者的适应证来进行,在使用过程中要及时观察,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药物反应及安全性,并做好临床与其他医技等检查科室的沟通。

标签: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类白血病反应;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M2b);安全性近年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治疗。

无论是在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中,还是在白血病的辅助治疗当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在临床应用中,不排除有些医生对病情的了解不足,或者急会诊工作做得不够完善,临床与医技科室之间沟通不力,而盲目给患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而导致误诊为急性白血病或发生类白血病反应等病例。

现就本实验室近期误诊的1例病例进行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郑某,女,65岁。

因发热,意识不清由下级医院转入本院神经内科。

患者在外院前二日检查血常规:WBC:0.8×109/L;Hb:105g/L;RDW:16.5;PLT:88×109/L。

入院后化验检查:WBC:3.8×109/L;Hb:108g/L;PLT:89×109/L;RDW:16.2。

生化指标:GLU:11.04mmol/L,BUN:8.6mmol/L,CA:2.18mmol/L,TP:49g/L,ALB:21g/L。

由于血常规三系减少,提请血液科会诊,行骨髓穿刺。

本实验室骨髓报告:骨髓增生活跃(-),原始粒细胞4%,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占42.5%,该细胞胞浆量多,可见大量粗细不一的颗粒,胞浆嗜碱性,易见空泡变性(图1),部分细胞胞浆中可见粉红色团块状包涵体样结构(图2),部分细胞核仁明显,可见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未见AUER小体,偶见内外浆现象。

红系比例偏低,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全片共见巨核细胞45个,以成熟无血小板产生细胞为主,血小板呈单个小堆分布,易见。

4例急性白血病误诊原因分析

4例急性白血病误诊原因分析

4例急性白血病误诊原因分析急性白血病起病急骤,典型的急性白血病有出血、贫血、发热、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诊断并不困难,但有些病例表现不典型,或有某些特殊的临床表现时,则往往给医生造成错觉容易引起误诊,现将我们遇到的初诊误诊白血病病例举例分析如下。

1 病例资料例1:患者男性,45岁,公务员,住院号:132641。

因血尿7h、发热4h于2001年10月4日入院。

7h前出差途中,不明原因出现无痛性全程血尿,起始为洗肉水样,至第四日变为鲜红色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并有头晕、心慌、发热、咳嗽、胸痛随呼吸运动及咳嗽加重,查体:T38.5℃,P90次/分,BP14/13Kpa。

神志清,精神差,中度贫血貌,全皮肤及黏膜无出血点和紫癜,全身表浅淋巴结不肿大,胸骨压痛(一),右下肺可闻及少量湿罗音,肝脾肋下未触及,X线胸片提示:右下肺炎症,血常规:WBC9×109/L,未提示有幼稚细胞,尿常规:潜血+++,红细胞满视野,入院后拟诊断为血尿原因待查,右GH肺炎,给予抗感染,止血,对症治疗,无显效,于入院第三天全身皮肤出现大片状出血点及淤斑,项强,昏迷,急请血液科会诊,复查血常规:WBC200×1012L,RBC1.9×1012L,Hb 20g/L,PLT19×109L,血片中仍未见有幼稚细胞,三P试验(+),急性骨髓细胞分类: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其中早幼粒细胞占非红细胞70%,原幼早占82%,胞浆中可见阿夫氏小体及空泡,其他各系均受抑制,过氧化物本酶染色呈阳性反应,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漫性血管内凝血,颅内出血,病情迅速恶化,虽经输新鲜血,半量HOAP方案化疗,抗感染,小剂量肝素静点,对症治疗等,均无疗效,于入院后5天死亡。

例2:患者男性,25岁,农民,住院号:136532,因右侧胸痛,乏力2个月,于2003年10月3日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热,右侧胸痛,胸闷且逐渐加重,伴头晕,乏力在当地医院按结核性胸膜炎给予抗结核治疗一个多月无效而来诊。

少年贫血被误诊白血病案例

少年贫血被误诊白血病案例

少年贫血被误诊白血病案例16岁的少年到医院就诊,已经退休又被反聘回来坐诊的女“专家”确诊他为白血病,长时间的化疗诊治,病情不但没好转,反而越来越重。

家属起疑后,带着院方出具的原始骨髓片和患者先后到国家权威医疗机构复查,均被确诊为一般性贫血。

患者家属上访到上级主管部门被“关注”后,院方专家组讨论认定存在误诊情况。

双方协商医院方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先借给患者家属2万元用于治病,待病情好转后再协商赔偿金额。

现在,患者经正确诊治,病情已基本稳定。

患者家属向医院提出包括治病费用、精神损失等50万元的赔偿索赔,但医院方只承诺赔偿10万元,双方正处于僵持状态。

一般贫血被误诊为白血病2005年6月11日,三门峡市渑池县陈村乡的张朝文带着16岁、正上初中二年级的儿子张刚明到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一附院)看病,当时张刚明的症状是脸色发白,感觉乏力、头晕、耳鸣,长时间烦燥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一附院血液内科接诊后,由阮林海主任医师接诊,拍片化验,退休又被医院反聘回来坐诊的72岁的女检验师张益霞在检验报告单上报告为M2a型白血病,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医院按白血病多次对张刚明进行化疗诊治、使用药物。

就这样,一个平时活蹦乱跳的少年开始卧床不起、头发脱落、四肢无力。

面对越治越重的孩子,家长起了疑心:莫非诊断有误?权威部门认定:这是一般性贫血不是白血病2005年11月2日,张朝文从一附院借出了原始的骨髓片带孩子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一步核查确诊,王姓大夫复查后严肃地告诉张朝文:“稍有血液方面检验知识的人,一看便知这是巨幼细胞性贫血,也就是一般性贫血,哪是什么白血病。

”并让他回去找医院说明情况。

为慎重,张朝文又带孩子和骨髓片到天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诊断,经过二十多天的详细检查,三位专家会诊后出具了检验报告:张刚明为“巨幼细胞性贫血”——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诊断一致。

一天的粪便常规化验竟有501次有了权威结论,回去与一附院交涉未果,家属要求到省会医院救治的条件院方也未予答复。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误诊2例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误诊2例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误诊2例【关键词】急性白血病淋巴细胞性误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临床表现复杂,极易造成误诊。

以胸腔积液首发起病者罕见。

现将我科近年来收治的2例误诊病例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例1,男性,8岁。

因“右侧胸痛,气促10天,咳嗽1周。

”入院。

院外胸片提示右侧大量胸腔积液,经“氟氧头孢”抗感染,胸腔置管闭式引流1周,症状有所好转。

胸水化验提示为结核性。

转入结核科。

入院诊断:右侧胸腔积液性质待查:结核?入院查体:T 37.2℃,P 90次/分,R 21次/分,BP 90/60mmHg,全身未见出血点,双侧颈部可触及多颗米粒大小淋巴结。

右侧胸部叩诊浊音,触觉语颤减弱,呼吸音低;心率90次/分,律齐,未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

入院后辅助检查:血常规示WBC 19.8×109/L,N 52.08%,L 44.35%,Hb 135g/L,Plt 240×109/L;血沉23mm/h;胸水WBC 2250×106/L,N 99%,L 1%;RBC 5150×106 /L,总蛋白36.2g/L, LDH 482U/L,ADA 92.6U/L(0~24U/L),肿瘤标记物(),结核抗体()。

B超示脾脏略厚,双侧胸腔积液。

PPD试验(-),血清结核抗体(-)。

诊断:双侧结核性胸膜炎,淋巴结核。

给予“HRZ”三联抗结核治疗。

治疗1周后出现腹痛、腹泻,伴有发热,体温波动于38.5℃上下。

查体:腹平坦,触诊较韧,全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不大,移动性浊音()。

血常规WBC 10.1×109/L,N 50 %,L 48%,Hb 100g/L,Plt 106×109/L,大便培养()。

腹部B超: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少量腹腔积液。

予以“阿洛西林”抗感染治疗1周,症状好转。

在连续抗结核治疗1个月后,患儿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7~38℃之间,并伴有颜面部浮肿,胸闷,气促,活动后加重,刺激性干咳。

误诊为风湿热的白血病例分析

误诊为风湿热的白血病例分析

误诊为风湿热的白血病例分析患儿,男,12岁,因“反复腰骶部疼痛1月余,腹痛6天”于2012年9月13日入住我科,患儿于8月5日出现腰骶部疼痛,第四至第五腰椎部位明显,疼痛部位约一成人手掌大小,疼痛不剧烈,无红肿,无压痛,在本地医院予以口服药物(具体药物不详)对症治疗,疼痛持续约2-3小时后消失。

患儿于9月8日晚上再次出现腰骶部疼痛伴腹痛腹胀,腹痛以中上腹明显,疼痛剧烈难忍,无呕吐,无发热,急诊行腹部彩超提示腹腔积气,无明显积液,阑尾大小正常,因当时患儿疼痛剧烈,随即前往某三甲医院,住院期间患儿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5℃,实验室检查:抗O 394.6IU/ml、CRP:52.0mg/l、血沉:40mm/h,抗ENA抗体弱阳性,抗ds-DNS弱阳性、抗J0-1抗体弱阳性、抗组蛋白抗体弱阳性,血常规正常(出院小结提示,未见报告单),诊断考虑风湿热,予青霉素、盐酸川芎嗪、阿司匹林、硫糖铝等药物对症抗感染、抗凝、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腹痛消失、体温正常,为完成疗程于9月13日入住我科。

入住我科时患儿精神一般,偶有咳嗽,咳少量白痰,无头痛、头晕,无心慌、胸闷,全身未见皮疹及瘀点瘀斑,四肢关节无明显疼痛,无腹痛、呕吐,无呕血、黑便,饮食可,二便无异常。

发病前无感冒、发热等不适,既往身体健康,除偶尔感冒外无其他疾病史。

入院查体T:36.0℃ P:110次/分 R:20次/分BP:100/65mmHg W 48kg神清,精神一般,面色稍苍白,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未见出血点及瘀斑,弹性可,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口唇不绀,咽充血,扁桃体Ⅰ°肿大。

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

心界不大,HR110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无肠型及蠕动波,肝肋下可触及,脾脏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

脊柱无畸形,腰骶部无压痛,四肢关节无肿大畸形,活动自如。

类白血病反应误诊为白血病8例分析

类白血病反应误诊为白血病8例分析

类白血病反应误诊为白血病8例分析
刘正衡
【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
【年(卷),期】1994(000)005
【摘要】类白血病反应误诊为白血病8例分析江苏省扬州市人民医院[225001]刘正衡类白血病反应是继发于某种疾病的一种综合征,常易误诊为白血病,不少病例因此由基层匆忙转诊。

现将我院所见8例分析如下,以提高诊断水平。

临床资料本组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22~6...
【总页数】1页(P219)
【作者】刘正衡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52.04
【相关文献】
1.肺结核引起类白血病反应误诊为慢性白血病1例 [J], 吴长刚;徐文达;杨晓燕;周忠海
2.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误诊为绿色瘤1例分析 [J], 薛素冰;杨亦青
3.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长期误诊为类白血病反应1例 [J], 张小青;余永卫
4.粟粒性肺结核引起类白血病反应误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 [J], 曲颖;章晓敏
5.结核性腹膜炎致类白血病反应误诊为急性白血病一例原因分析 [J], 李玉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5例白血病误诊分析

5例白血病误诊分析

5例白血病误诊分析
罗陵
【期刊名称】《宜春医专学报》
【年(卷),期】2000(012)002
【总页数】2页(P73-74)
【作者】罗陵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710.4
【相关文献】
1.以多浆膜腔积液为首发症状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误诊分析 [J], 俞婷婷;丁续红
2.以非典型血液病症状为主要表现的20例急性白血病误诊分析 [J], 李沛;杭国琴;李娜;黄晶晶
3.重症肺结核病合并类白血病反应误诊分析报告1例 [J], 鲁进;黄汉平
4.以眼部肿胀突出为首发症状的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误诊分析 [J], 孙燕平;万伍卿
5.儿童白血病25例误诊分析 [J], 黎素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误诊分析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误诊分析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误诊分析李杰;薛丽英;郝洪岭;王超;王素云;张静【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06(19)11【摘要】男,19岁。

因左胸疼痛伴发热5天入院。

患者缘于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部近肋弓下缘处针刺样疼痛,呼气及体位改变时加重,伴发热,体温波动于37.5—38.2℃。

某医院胸部X线检查考虑左侧胸膜炎,给予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5天后体温渐降至正常,原部位疼痛消失,但左胸近腋窝处出现疼痛,性质同前,遂来我院。

查体:体温37.4℃。

双下肢有散在出血点、淤斑,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

胸骨明显压痛,肝脾未触及。

查血白细胞74.69×109/L,中性粒细胞0.80,淋巴细胞0.10,单核细胞0.05,分类不明0.05,血小板89×109/L,血红蛋白121g/L。

复查X线胸片示左肋膈角略钝。

考虑为类白血病反应,给予头孢他啶2.0g每日2次静脉滴注,左胸部疼痛消失。

复查血白细胞65.49×109/L,中性粒细胞0.85,淋巴细胞0.10,分类不明细胞0.05,红细胞3.62×1012/L,血红蛋白116g/L,血小板60×109/L。

骨髓象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红=5.17:1;粒系增生极度活跃,各期均见,部分粒细胞胞浆内有空泡;原粒细胞0.025,早幼粒细胞0.135,中幼粒细胞0.145,晚幼粒细胞0.085,杆状核细胞0.09,分叶核细胞0.255;中性白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244分(正常参考值0—100分),阳性率81%;红系增生减低,仅见少数中晚幼红细胞;巨核细胞不少见,血小板减少。

骨髓Ph。

【总页数】2页(P56-57)【作者】李杰;薛丽英;郝洪岭;王超;王素云;张静【作者单位】河北省医院,石家庄050051;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050017;河北省医院,石家庄050051;河北省医院,石家庄050051;河北省医院,石家庄050051;河北省医院,石家庄05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2【相关文献】1.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 [J], 陈斗佳;谭天海2.以皮肤瘀斑为首发表现的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 [J], 车艳丽3.多发性骨髓瘤合并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J], 李凯丽;刘小平;刘尚勤;刘莉;何莉4.以血尿为首发表现的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 [J], 李玉玲;李红;覃骏;胡明均;董小林;王黎;戢操5.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误诊一例 [J], 李慧慧;曹瑞生;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误诊分析
2020/7/19
误诊不良后果:
误诊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多方面的,对被误诊的患者是个不幸,对社会 、家庭、医院及医生也都将带来不良的影响。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病人的影响 死亡或残废 误诊导致误治 治标未治本 使病人辗转求医 增加病人的精神压力 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二、对社会的影响 误诊虽然是临床诊断过程中的意外现象,但是它却会给社会造成广泛的不良影 响。主要表现如下: 导致医疗纠纷 社会伤残率增加 造成不良的社会舆论 三、对医疗质量的影响 影响医疗指标 影响5年生存率
类白血病反应:是某种因素刺激机体的造血组织而引起的某种细胞增多或左移反应,似白血
病现象。其分型较多,包括粒细胞型、红白血病型、浆细胞型以及混合细胞型,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型 最多见。本病最多见于某些细菌和病毒的严重感染,亦常出现于恶性肿瘤广泛播散,急性溶血及某些 药物反应。本病以儿童及青少年较多见,男女发病率无差别。其治疗和预后取决于引起该反应的基本 疾病,如果这些基本病是可以治愈的,则类白血病反应也会消失。
误诊病例
误诊病例分析
组 长:张俊祺 2020/7/19
误诊的定义 误诊的不良后果 近几年误诊率 误诊案例
误诊分析
误诊分析
2020/7/19
误诊:
即错误的诊断。诊断的目的在于确定疾病的本质,并随之选择有针对性的治 疗,使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因此把不正确的诊断看作是错误的,把不及时、不全面 的诊断也同样看作是错误的。
误诊分析
2020/7/19
病例 1 患儿 ,男 ,3 个月 29 d ,因“反复咳嗽 、进行性面色 苍白 1 个月 ,加重伴发热 3 d”入院 ,有穿刺处不易止血 、
皮下瘀斑及接种卡介苗局部有糜烂 ,肝肋下 7 cm ,脾肋下 5 cm 。 血常规 :红细胞(RBC )2 .66 × 1012 /L ,血红蛋白(Hb)64 g /L , 白细胞 (WBC)3 .46 × 109 /L ,血小板 (PLT )19 × 109 /L ,中性粒细胞(N )0 .81 ,淋 巴 细 胞 ( L )0 .16 ,可 疑 细 胞 0 .03 ,C‐反 应 蛋 白(CRP)40 mg /L ; 骨髓检查 :细胞学 :粒系增生明显活跃 ,原始粒细胞 3% ,早幼粒细胞 32 .5% ,细胞肿胀 、空泡及中毒颗粒 , 未见 Auer 小体 ,红系及巨核细胞增生减低 。 髓过氧化物酶 (POX )染 色 + + ,醋 酸 荼 酚酯酶 (NAE )及糖 原染 色 (PAS ) ( - ) ;免疫 表型 :CD33 、CD13 、CD2 、CD9 及 M PO 表 达 ,符合 AML‐M3 ; 染色体核型分析 :46 ,XY ,t (15 ;17 )(q22 ;q21) ;用RT‐PCR 方法 ,检测到 PML /RARα 融合基因 。 尿培养 :白色假丝酵母菌 ,胸部 CT 提示肺结核 。 综合考虑拟诊为 APL 合并感染 ,但患儿年龄小 ,APL 少见且骨髓原粒细胞比 例未超过 5% ,未见 Auer 小体 ,不同于常见 APL 表现 ,故给予维甲酸 (ATRA )7 .5 mg 每日 1 次诱导分化暂未加用蒽环 类药物 ;同时给予泰能抗细菌 、伏立康唑抗真菌 、抗结核 、静脉丙球替代治 疗 。 3 d 后复查血常规 :RBC 2 .35 × 10 12 /L ,Hb 68 g /L ,WBC 10 .41 × 109 /L ,PLT 92 × 109 /L ,N 0 .95 ,L 0 .05 ,CRP < 8 mg /L 。(四)骨髓细胞学 :粒系增生活跃 ,未见原粒细胞 ,早幼粒 细胞 16% ,细胞肿胀 、空泡及中毒颗粒 ,未见 Auer 小体 ,红系及巨核细胞增生有好转 ;染色体核型 :46 ,XY ;本次及复查第一 次骨髓标本 ,用 RT‐PCR 及荧光原位杂交 (FISH )方法均未检测到 PM L /RARα 融合基因 。 免疫相关检查 :硝基四唑氮蓝试 验正常 ,免疫球蛋白 :IgG 2 .338 g /L (3 .05 ~ 8 .87 g /L ) ,IgA 0 .107 g /L (0 .11 ~ 0 .45 g /L ) ,IgM 0 .354 g / L (0 .31 ~ 0 .85 g /L ) ,IgE 3 .3 U /L ( < 150 U /L ) ;多次行淋巴细胞分类 均 为 :CD3 + 、 CD3 + / CD4 + 、CD3 + /CD8 + 及 CD3 + /CD16 + /CD56 + 均 0% ,CD19 + :100% 。 结局:结合基因检查 ,最终诊断为 :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severe combined Immu‐ nodeficiency ,SCID ) 、类白血病 反应 、重症肺炎 、败血症 、播散性 卡介苗感染 。 患儿未找到 HLA 配型相合供者 ,故给予抗感染 、定期静脉丙球替代治疗无效 ,11 个月时因重症肺炎 、播散性卡介苗感染 、呼吸衰竭死亡 。
误诊分析
2020/7/19
误诊案例:急性早幼 粒 细 胞白 血 病与类白血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急性早幼 粒 细 胞白 血 病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APL )是一 种特 殊 类 型的
急 性髓 细 胞 白 血 病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 L ) ,t(15 ;17)(q22 ;q21)易位 形成的 PM L /RARα基因是 APL 的特征性分子生物学标记[1] 。 目前认为有 t (15 ; 17)(q2 2 ;q21)和 (或 )PML /RARα 基因表达 ,属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其特点是骨髓及其他造血组 织中有大量白血病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而正常血细胞的制造被明显抑制,该病居年 轻人恶性疾病中的首位,病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病毒可能是主要的致病因子,但还有许多因素如放 射、化学毒物(苯等)或药物、遗传素质等可能是致病的辅因子。即使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不符合 经典的 APL 也可诊断本病,但其他疾病 或其他类型的白血病仍有可能与 APL 相混淆 。
误诊分析
2020/7/19
近几年来误诊率:
据文献统计,肺癌的误诊、漏诊率一般在30~70%,有的达90%以上。确诊 时,病变局限在肺内的不到20%。从症状开始到确立诊断的时间,自7天到4年不等 ,平均为3~5个月。有84%的肺癌病人在出现症状后1个月内就诊,但是在就诊后l 个月内确诊者只占13%,2个月内确诊者占41%,3个月内确诊者占53.5%。约有65% 的病人在确诊时已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此外,早期肺癌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 90%,而I期肺癌术后5年生存率为60~70%,如果能在早期发现确诊并及时手术, 约有近30%的患者可以争取到5年生存。然而临床上却有65%的患者确诊时已失去 了手术切除的机会,也就是说根本失去了5年生存的可能性。
误诊分析
2020/7/19
一、类白血病诊断依据 一、有明确的病因。
如较为严重的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出血、急性溶血、过敏性休克、服药史等。 二、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测定值基本正常,血小板计数正常。 2.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50×10的9次方/L以上,或外周血出现原粒和幼粒细胞。 成熟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往往出现中毒性颗粒和空泡,骨髓象除了有增生和左移现象外,没有白血病的细胞形态畸形(如细胞核 与细胞浆的发育不平衡、细胞核畸形、核仁多或特别大等),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增高。 3.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轻度或明显增多,分类中成熟淋巴细胞占40%以上,并可有幼稚型淋巴细胞出现。 4.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在30×10的9次方/L以上,单核细胞>30%。 5.嗜酸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象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无幼稚细胞。骨髓象原始细胞不多,也无Ph染色体以及嗜酸 粒细胞形态异常等。 6.红白血病型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中有幼红及幼粒细胞,骨髓象中除粒细胞系增生外,尚有红细胞系增生。 7.白细胞不增多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不高,但外周血象中出现幼稚细胞。 三、其原发病去除后,血象变化可恢复正常。 四、骨髓细胞分类正常或基本正常,与周围血象表现不同步,无白血病细胞瘤样形态 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断依据 根据FAB的形态学诊断标准确立诊断。按FAB分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又称AML-M3型 。其典型特征有: ① 骨髓形态为胞质含粗大颗粒和Auer小体(也有微颗粒变异型)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 ② 临床常有严重出血且易合并DIC和纤维蛋白溶解; ③ 90%的患者显示特异性染色体异位t(15;17); ④ 化疗敏感(化疗耐药发生率<5%),缓解生存期长但早期死亡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