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教育第一章重点难点辅导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全)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3. 分析组织中个体、群体和领导的行为特点及其对组织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意义2.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4. 组织中个体的行为特点5. 组织中群体的行为特点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引入实际组织中的案例,引发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组织行为学的定义、意义、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3. 分析:分析组织中个体、群体和领导的行为特点及其对组织的影响。
4. 实践: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组织行为学在实际组织中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织行为学的定义、意义、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组织中个体、群体和领导的行为特点,促进学生互动。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组织中的不同角色,体验组织行为学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观点。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组织行为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程度。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目标1. 了解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2. 掌握组织结构和组织决策的过程。
3. 分析组织变革的策略和挑战。
七、教学内容1. 组织文化的作用和类型2. 组织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3. 组织决策的类型和过程4. 组织变革的原因和策略5. 组织变革的挑战和管理八、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引入实际组织的案例,引发学生对组织文化、结构、决策和变革的思考。
《组织行为学》的重点掌握内容.doc
开放教育(本科)《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实施细则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经管导学部2006年3月修订《组织行为学》课程是开放教育(本科)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一门统设必修课,为搞好本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确保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开放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特制订出《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一)课程的学科性质、学科特点与任务《组织行为学》是中央电大开放教育(本科)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统设必修课。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学科,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项专业管理的基础。
《组织行为学》是工商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都强的特点。
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组织行为学》的任务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管理工作发展需要的专门型人才提供必备的管理理论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做到:(1)掌握课程中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来认识实际的现象;(2)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际管理运行所需的环境、条件及各种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辨析管理理论和解决管理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3)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和全新的管理理念,既注重对管理理论的传递与积累,更注重利用这些管理理论分析我国企业管理发展的现状。
二、课程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一)教学主要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体系结构,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学科的性质、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部分:(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介绍激励、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第三部分:(第六章)介绍组织行为。
(二)各章节教学要求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1、掌握:组织的概念、要素;了解:组织的分类和基本作用。
2、重点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组织行为学》教案(公开课)
《组织行为学》教案(公开课)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掌握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1.2 教学内容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1.3 教学活动引入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展示组织行为学的应用领域小组讨论: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的选择与运用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案例分析报告小组讨论报告第二章:个体行为分析2.1 教学目标理解个体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个体行为分析的主要理论和模型学会应用个体行为分析于实际工作中2.2 教学内容个体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个体行为分析的主要理论和模型个体行为分析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2.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介绍个体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介绍个体行为分析的主要理论和模型小组讨论:个体行为分析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案例分析报告小组讨论报告第三章:群体行为分析3.1 教学目标理解群体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群体行为分析的主要理论和模型学会应用群体行为分析于实际工作中3.2 教学内容群体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群体行为分析的主要理论和模型群体行为分析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3.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介绍群体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介绍群体行为分析的主要理论和模型小组讨论:群体行为分析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案例分析报告小组讨论报告第四章: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4.1 教学目标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学会应用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的知识于实际工作中4.2 教学内容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的概念和特点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的应用方法和技巧4.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介绍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小组讨论: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的应用方法和技巧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案例分析报告小组讨论报告第五章:领导与领导力5.1 教学目标理解领导的概念和特点掌握领导力和领导风格的主要理论和模型学会应用领导力和领导风格的知识于实际工作中5.2 教学内容领导的概念和特点领导力和领导风格的主要理论和模型领导力和领导风格的运用方法和技巧5.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介绍领导的概念和特点介绍领导力和领导风格的主要理论和模型小组讨论:领导力和领导风格的运用方法和技巧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案例分析报告小组讨论报告第六章:冲突与谈判6.1 教学目标理解冲突的类型和原因掌握谈判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学会应用冲突解决和谈判的知识于实际工作中6.2 教学内容冲突的类型和原因谈判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冲突解决和谈判的应用方法和技巧6.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介绍冲突的类型和原因介绍谈判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小组讨论:冲突解决和谈判的应用方法和技巧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案例分析报告小组讨论报告第七章:激励与激励理论7.1 教学目标理解激励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激励理论的主要模型和理论学会应用激励理论于实际工作中7.2 教学内容激励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励理论的主要模型和理论激励理论的应用方法和技巧7.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介绍激励的概念和重要性介绍激励理论的主要模型和理论小组讨论:激励理论的应用方法和技巧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案例分析报告小组讨论报告第八章:人力资源管理8.1 教学目标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过程掌握人力资源招聘、培训和评估的方法学会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于实际工作中8.2 教学内容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过程人力资源招聘、培训和评估的方法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方法和技巧8.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过程介绍人力资源招聘、培训和评估的方法小组讨论: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方法和技巧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案例分析报告小组讨论报告第九章:组织变革与发展9.1 教学目标理解组织变革的概念和原因掌握组织变革的主要方法和策略学会应用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知识于实际工作中9.2 教学内容组织变革的概念和原因组织变革的主要方法和策略组织变革和发展的应用方法和技巧9.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介绍组织变革的概念和原因介绍组织变革的主要方法和策略小组讨论:组织变革和发展的应用方法和技巧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案例分析报告小组讨论报告第十章:伦理与组织行为10.1 教学目标理解伦理在组织行为中的重要性掌握伦理决策的主要原则和模型学会应用伦理知识于实际工作中10.2 教学内容伦理在组织行为中的重要性伦理决策的主要原则和模型伦理的应用方法和技巧10.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介绍伦理在组织行为中的重要性介绍伦理决策的主要原则和模型小组讨论:伦理的应用方法和技巧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案例分析报告小组讨论报告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补充说明:通过案例分析展示组织行为学的应用领域,深入探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的选择与运用。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全)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
3. 分析组织中个体的行为特点及其对组织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4. 个体行为特点及其对组织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的理解2.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的掌握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运用4. 个体行为特点的分析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2. 多媒体教学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讲解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演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3. 讨论:分组讨论个体行为特点及其对组织的影响,分享讨论结果。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或研究任务,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中群体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掌握组织行为学中群体行为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3. 分析组织中领导行为的作用和影响。
七、教学内容1. 群体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2. 群体行为的理论和研究方法3. 领导行为的作用和影响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群体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理解2. 群体行为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3. 领导行为的作用和影响的分析九、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2. 多媒体教学设备十、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组织中群体行为和领导行为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介绍群体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讲解群体行为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领导行为的作用和影响。
3. 讨论:分组讨论组织中领导行为的具体案例,分享讨论结果。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讲义1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 程
一、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一)由组织管理学到组织行为学 A科学管理学派 1、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为了适应美国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急需 要一种高效率合理化的管理体系。
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泰罗:美国人,科学管理之父,搬运生铁和铁铲改造试
二、组织行为学的内容体系
个体心理与行为 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心理与行为
行 为 规 律 的 理 论 模 式
三、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助于达成个人目标,提升组织绩效 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
的关系 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价值观比较、态度比较、跨文化研究、组织文 化、组织环境
冲突、组织内权力与政治
激励、领导、沟通的伦理问题、道德问题
三、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
1、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 2、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 3、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 4、对关注工作生活质量。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准则
史考伯的信条同安祖·卡耐基于出一辙。卡耐基甚至在 他的墓碑上也不忘称赞他的下属,他为自己撰写的碑 文是:“这里躺着的是一个知道怎样跟他那些比他更 聪明的属下相处的人。”
超Y理论
摩尔斯和洛希两位学者分别在两个工厂和两个研究所进行试验, 在一个工厂和一个研究所用X理论,在另一个工厂和研究所用Y理论 进行实验。结果:X理论在工厂中有效而在研究所无效,Y理论则相 反。
B行为学派
一、人际关系学派
(一)霍桑实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代表人物是梅奥,创 立了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
组织行为学(全书,重点,详细提要)
重点、难点分析本章重点: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研究的基本过程,主要的研究方法。
本章难点: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节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一、研究方法的概念(识记)研究方法是提示研究对象的手段。
二、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具有的主要特征(领会)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科学的研究方法,必须公开说明研究的全过程、所使用的程序、所测的变量和所采用的测量方法。
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如实地客观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这是最重要原则和特点,研究者要尽量避免受自己的个性或主观偏见的影响。
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由于影响人的行为和工作绩效的变量是多方面的,就必须把其他可能影响工作绩效的变量控制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找出某一种变量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一方面必须把每个因素都置于整个体系中去研究分析,另一方面,必须把有关的知识从过去到现在加以系统化、条理化。
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采用相同的程序,收集资料是客观的,在相同的可控条件下重复做相同实验应该得到的相同的结论。
6.对未来的预见性符合客观规律的结论是能够不断再现的,是可以推断未来的。
第二节研究的基本过程一、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识记)1.观察和实验如实记录影响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行为的因素是哪些,他们在与环境发生关系情况下的行为反应和工作绩效的数据资料。
2.分析和评价在收集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系统分析和评价,说明个体、群体、组织的行为和环境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的结论。
3.预测和推断运用上面系统分析和评价所得到的带有规律性的结论进行演绎推论,就能预测和推断某个人、群体或组织在未来相同环境条件下可能产生的行为反应和工作绩效。
4.检查和验证在实施计划安排的实践中,来进一步检查和验证上面的预测与推论是否准确。
二、六个步骤的循环系统(领会)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归纳为六个步骤的循环系统:1.确定研究课题2.选择研究理论和模式3.形成假设4.提出研究方案和方法5.实地观察和实验6.说明研究成果第三节研究的主要方法一、案例研究法1.定义(识记)案例研究法就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全)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一)章节名称:组织行为学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研究内容、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内容:1.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讲解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如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文化和组织变革等。
3. 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阐述组织行为学在组织管理和发展中的作用。
4. 组织行为学的应用领域:介绍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设计和组织变革等方面的应用。
5.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概述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和重要里程碑。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的兴趣。
2. 讲解:进行PPT演示,讲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研究内容、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
4.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历史和发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二)章节名称:个体行为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个体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个体行为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3. 了解个体行为对组织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个体行为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个体行为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1. 个体行为的概念:介绍个体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 个体行为分析的方法:讲解个体行为分析的常用方法,如心理分析、行为科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3. 个体行为分析的技巧:介绍个体行为分析的实用技巧,如观察、调查和数据分析等。
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章节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绪论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重点第三章 群体行为基础 重点第四章 沟通 重点 难点第五章 团队第六章 冲突与冲突管理 重点第七章 组织结构与组织变革 重点第八章 组织文化 重点第九章 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第十章 领导及领导理论的发展 难点第十一章 激励 难点 重点题量分值25×1F25 5×2F10 5×3F15 5×6F30 2×10F20本章重难点分析本章目录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名解)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包括: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提升员工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选择)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选择/简答)(1)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选择/简答)(2)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3)组织行为研究(4)领导行为研究【答案:ABCE】【答案:ABCD】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选择)1.心理学:测量、解释、引导及改变人的行为的一门学科。
2.社会学:研究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行为。
3.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是心4.人类学: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5.政治学:研究在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包括冲突的结构、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选择)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闵斯特伯格,1912年《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工业心理学创始人,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发“人际关系学说”。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选择)莱维特,1958年,《管理心理学》,如何引导、莱维特在其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选择)20世纪60年代起,从各大学的心理学系转入管理学院、系,又吸命名为“组织行为学”。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选择)四个阶段: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封闭的理性模式。
组织行为学教程(1)
组织行为学教程(1)
第十章 组织力量的整合
组织行为学教程(1)
一、直线人员与参谋人员的定义、关系 二、委员会定义及作用 三、团队与团队建设
1. 团队概念及团队生命周期 2. 与工作群体的区别 3. 影响团队合作的因素 4. 团队建设的实用权能 5. 自我管理团队的定义、特点 四、组织文化:意义、基本要素、塑造主要途径
组织行为学教程(1)
3. 人群关系和行为科学时期(1930-1970) ① 梅奥的“霍桑实验”及人群关系理论 实验、结论:
② 行为科学时期 马斯洛:需要层的理论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 评价:
组织行为学教程(1)
4. 权变理论(1945-现在) 每种情况独特性 开放系统 此外,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勒温的群体动力学 莫雷诺的社会测量学
一、领导有效性的素质理论 二、领导的行为理论
1. 领导管理方格理论 2. 勒温的领导方式选择理论 3. 菲德勒的权变模型 4.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组织行为学教程(1)
三、提高领导有效统一艺术
1. 时间管理艺术 2. 知人善任的艺术
组织行为学教程(1)
第九章 组织设计
组织行为学教程(1)
本章重点: 1. 组织设计的定义、内容 2.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3. 典型的组织结构 4. 集权与分权及其对组织效率的影响
2. 偏差
第一印象:先入效应 最新印象: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定型效应 投射 对比
组织行为学教程(1)
三、态度
1. 态度的定义、其三种心理成份 2.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态度类型
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
组织行为学教程(1)
3. 态度的功能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一章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及其学习研究方法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及其理论基础,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并初步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及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具备的主要特征,熟悉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
知识要点:1.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2.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学科3.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4.组织行为学技能的五个等级(动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组织行为学不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行为规律的,而是研究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律的。
这些工作组织涉及的面很宽,比如工商企业、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甚至部队等。
工作行为主要包括涉及影响组织成员积极性和组织绩效的行为管理、差异管理、激励管理、团队管理和权力管理等。
(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与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2)组织行为学涉及三个重要的方面,即观察、个体、群体。
对他人行为的了解,主要是通过观察获得的。
观察者运用自己的眼、耳、鼻、舌、皮肤等,直接观察人的行为,或者采用录像机和摄影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协助观察。
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的内在的心理状态。
个体是组织的基石,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的核心,研究组织行为的规律性,首先要研究个体是如何影响组织的,同时,要研究组织通过什么来影响个体的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及满意度,个体差异又如何影响其行为和工作绩效。
群体是介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一级组织,它是个体直接工作的地方,个体对组织和社会的贡献是通过群体实现的。
(3)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人的行为,理解人的行为,预测人的行为,引导人的行为,控制或改变人的行为,以便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工作绩效。
组织行为学(张德) 知识重点
技术技能:用专业领域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任务能力; 人际技能:处理人事关系(理解、激励共事)有关的能力; 概念技能:综观全局、洞察环境影响之复杂性-------关联性关键的能力。 3. 管理角色中人的因素 亨利·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论—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扮演了 10 种角色可以组合成三个方面: 人际关系角色----挂名首 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 传播者, 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 混乱驾御者, 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 4.管理者的成功中人的因素: 费雷德·卢森斯和他的合作者通过对 450 多位管理者的研究发现,成功的管理者(根据在组织内部晋升速度来 衡量)与有效的管理者(根据他们绩效的数量和质量及其下属的满意程度和承诺程度来界定)所关注的工作重点大 相径庭: 社交联络对成功管理者的贡献最大,人力资源管理的贡献最小。对于有效的管理者而言,沟通的贡献最大而社 交的贡献最小。 以上研究结果说明了人的因素在管理中及其重要,管理者要做好工作,取得成就,就必须培养管理和应对人事 因素的能力。 在管理上,通常用来表述这一研究领域的术语就是“组织行为” ,这一领域的研究也称“为组织行为学” 。 二. 组织行为 (一)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 行为最原始的含义是指生命有机体的运动和活动。从组织的意义讨论行为的含义是把组织也看成是一个动态的、 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 组织行为的定义可以描述为:在组织内部,个人和群体所产生的行为,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其中也包括组织自身的运行状态。 由于组织活动的复杂性,所以对组织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时就必须分层次进行。一般我们的研究是分三个层次 进行: 组织行为三层次 个体 :个体差异:传记特点;人格,能力,学习 ;工作价值观、态度,状态、意志和情感;个体心理过 程:知觉,归因 群体 :团队管理;个人和群体决策行为;组织中的沟通行为;领导行为;冲突处理和谈判行为; 组织:组织变革、发展、学习,组织技术、工作和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压力;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对组织行为的研究, 使我们了解了组织行为的含义, 也是我们对组织行为学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 可以说组织行为学就是对上述内容进行研究的学科,所以,我们对上述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后,就有了组织行为学 的概念。 (二)组织行为学定义 组织行为学就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 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 第一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第二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第三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和 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努力实现组织既定目标。 (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相关学科 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人的最基本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从个体的角度对人的行为作出微观的解释和说明。 社会学: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系统,个体在其中充当某种角色。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相互交叉融合的学科,它不但研究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规律,同时 也详细地对人的交往行为作出为什么和怎样发生的合理解释。 人类学:人类学通过研究社会来认识人及其活动。它通过对文化和环境的研究阐明了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人 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文化的形成对人的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使我们了解了不同国家和不同组织内人们的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Ⅰ篇导论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人际技能的重要性人际技能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决定管理者的职业生涯能否真正飞黄腾达上,领导和沟通技能很重要;(2)管理者人际技能的开发有助于组织吸引和留住高绩效的员工;(3)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要求日趋提高的工作环境中,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技能。
二、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
在工作中做出决策、分配资源和指导他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管理者在组织当中完成他们的工作。
组织是一种人们有目的地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它由两个或多个个体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实现一个或一系列共同目标。
1.管理者的职能亨利·法约尔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发挥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把这些职能可简化为四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计划职能包括:①确定组织的目标;②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总体战略;③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进行整合和协调。
(2)组织组织职能包括:①决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②谁来承担这些任务;③如何把任务进行分类;④谁向谁报告工作以及在什么地方做出决策。
(3)领导领导是指导和协调他人工作。
当管理者激励下属,指导别人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时,他们就是在进行领导。
(4)控制为了保证各项事情按部就班地发展,管理者必须对组织的绩效进行监控。
他们要对实际的绩效与预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重大偏离,管理者的工作就是要使组织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这种监控、比较以及对可能的错误进行纠正的活动,就是控制职能。
2.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指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但高度相关的角色,或者说表现出10种不同的工作相关行为。
如表1-1所示,这10种角色可以归纳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
组织行为学(教育)知识点梳理
组织行为学(教育)知识点梳理同学们好:欢迎大家学习组织行为学(教育)课程。
它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本科)专业必修课,3学分、54学时。
以下是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表格。
本课程期末考试题型:1.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判断并改错题,10小题,共30分。
3.论述题,从给出的三题中选作两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4.案例分析题,1小题,20分。
下面给大家梳理各章的重要知识点:第1章主要知识点1.“经济人”人性假设的基本含义2.“社会人”人性假设的基本含义3.“自我实现人”人性假设的基本含义4.“复杂人”人性假设的基本含义知识点提示1.“经济人”人性假设薛恩和麦格雷戈(X理论)都提出了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认为必须有外界的经济性刺激物激励人的行为。
感情是非理性的,人由于具有感情而不能自控和自我约束。
根据这种假设,职工是计较型参与,组织用经济性奖酬和一套权力与控制系统来实行管理。
2.“社会人”人性假设梅约通过霍桑实验提出社会人人性假设。
该假设认为: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
要求主管人员:更多注意工人的需要,关心工人心理上的健康,使他们的归属、尊重等心理需要得到实现。
3.“自我实现人”人性假设麦格雷戈的Y理论认为:人们在实现任务时,会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会寻求有责任感、挑战性的工作;在解决问题时,大多数人具有高度想象力、机智和创造性的能力。
要求主管应重在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管理者不是指挥者、调节者和监督者,而是辅助者、支持者、帮助者。
要求在管理制度上给予人更多的自主权,让工人参与管理和决策,共同分享权力。
4.“复杂人”人性假设薛恩认为:人的需要可分成许多类,且会随着人的发展阶段和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人在不同的组织或同一组织的不同部门、岗位工作时会形成不同的动机;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没有一套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人的普遍的管理方法。
《组织行为学》标准完整可编辑版-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马工程《组织行为学》教案《组织行为学》编写组2020年2月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一、教学目的个体的行为千差万别,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是引起这种差别的两个重要原因,其中心理因素是本章介绍的内容。
本章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个体的知觉与决策风格、人格特征、能力倾向、情绪调节功能、压力应对方式,以及态度和价值倾向如何对个体行为选择产生影响,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个体行为对于组织的影响。
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4课时四、教学重难点1.理解知觉的定义及过程。
2.掌握归因的主要理论。
3.理解决策的含义及经典的决策模型。
4.掌握价值观的含义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5.理解态度的概念并认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6.掌握能力的概念及分类。
7.掌握常见的人格模型。
8.理解情绪、情绪智力和情绪劳动的定义。
9.了解压力的成因和后果。
10.掌握职业枯竭的定义和对于个体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1.内容摘要第一节介绍了知觉、归因与决策的定义和相关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个体认知的指导意义。
知觉是指个体为了给观察到的对象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进行的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知觉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注意、组织、解释、检索、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对观察到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并推断其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解释和推断自己与他人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激励下属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决策在狭义上指的是在几种行为方案中做出选择,广义地说,决策还包括在做出最后选择之前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
本节关于知觉、归因与决策的内容主要来自于西方管理学者与心理学者的研究。
在中国的管理情境下,应当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立场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
第二节介绍了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涵、态度的定义和相关理论。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工作价值观对员工行为和绩效都存在一定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课件经典笔记复习必备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案例分析
原因何在 新生公司是位于中南部一个大城市的制造公司,一年前,该公司被一个大 企业集团兼并。这个企业集团的主要业务在金融和房地产领域,对于制造业的 情况并不十分熟悉。根据企业集团的惯例,他们派自己的人担任新生公司的高 层管理职务。这些人精通金融交易业务,懂得如何降低成本,他们的目标就是 压缩成本,创造最高的劳动生产率。集团公司对他们寄予厚望。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像想像的那样好。在他们上任的头8个月里,销售成本 率由原来的72%上升到80%。企业集团领导人非常纳闷,很想尽快找出其中的 原因。 新生公司过去的管理者认为,新管理者采取的削减开支的作法适得其反, 因为这些作法影响了工作的情绪,工人中普遍存在不满情绪。新生公司的工人 都希望企业集团能撤换这些新管理者,让原来的公司管理者官复原职,按原来 的方法管理企业。 另一方面,这些新管理者认为,他们是在非常时期到任的,他们采取的措 施提高了劳动生产宰.降低了成本。如果不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恐怕公司现在 早就倒闭了。他们中有人这样辩解:“你们怎么能认为我们是劳动生产率下降 的祸首呢?我们疏通了销售渠道、改革了公司体系、为公司签订了长期优惠贷 款协议,这些工作不是那么容易的。我真想知道,如果不是我们来了,如果我 们没有采取这些措施,、公司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同时,他们还认为过去的 管理者之所以形成这样看法,是因为他们自己对新管理者的到来不满意,新管 理者的到来,取代了他们原来在公司中的管理地位,他们必然心怀不满。
1978 —1984
组织发展阶段
1985.1 —1985.11
巩固发展阶段
1986——
Page 21 of 39
2.组织行为学在西方的发展
近代管理理论的绵延为组织行为学的萌芽奠定了基础
亚当·斯密——“经济人”观点, 后来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管理的理 论基础
组织行为学重难点分析
《组织行为学》重难点分析第1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最简单的表述是: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
(一)、组织:1、对“组织”这一概念至少可以有三种解释:(1) 表示对人对物的一种处理安排,如组织救灾物资。
(2) 表示事物内部各成分、因素间或事物之间的有序性,如有组织的、组织性。
(3) 表示处于较高状态的实体,如党组织、团组织。
在现代汉语中,组织作为动词,指组合活动;作为名词,指人群、社会实体单位。
在管理学中,作动词解释,组织是把根据企业的经济目标,把各种生产要素按最有效的方式配置好。
作名词解释,有两种表述:(1)管理的一项职能:(2)按一定的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的集体。
2、组织的构成要素:(1) 人员:有共同意识的人。
(2) 固定目标:表明成立组织的目的性。
(3) 组织章程:是活动的依据。
(4) 领导体系(5) 物质技术设备3、为什么要建立组织?(1) 为了解决某些问题,已经不能通过旧的、原有的组织来解决,如共产党。
(2) 增进自身利益,如:建立一个公司赚更多的钱;结婚,组成一个家庭,增加幸福。
(3) 保护自己的利益,如:工会、妇联、消协。
(二) 行为:机体种种外显动作和活动的总和。
行为由环境因素和人的个性决定。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行为有: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
把群体、组织视为人,如:事业法人、社团法人、企业法人。
例,“企业经济行为”。
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特性)(1) 多学科交叉性;(2) 多层次性;(3) 两重性。
一方面由于与人的生物特征相联系,具有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由于与管理活动相联系,而具有社会属性。
(4) 应用性。
指能运用到具体的管理实际工作上。
所有的科学都有有用性,但有些不能直接运用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如属于基础研究的科学。
有些可直接用于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行为学属于管理学的一个分支----行为科学,它是狭义的行为科学,其结论、方法可直接应用于组织管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教育第一章重点难点辅导
霍桑试验梅约也称梅奥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从1924年到1932年,梅奥带领一批学者,在美国西北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
他们运用一系列科学方法考察了员工的工作行为。
霍桑试验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先后进行了四个阶段的实验:如照明试验、大规模访谈等。
但试验结果却出乎意料:无论工作条件是改善还是不改善,甚至降低工作条件,如减弱照明度,缩短休息时间。
但是试验组和非试验组的产量都在不断上升。
通过霍桑实验,人们认识到: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
企业组织内人们的情绪、动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会对工作效率产生影响。
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约等学者提出了“人际关系管理理论”。
认为不能简单的把人当作“经济人”看待。
而应看作“社会人”。
提出了社会人的人性假设。
对于人性的假设,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和演变的过程。
教材中介绍了施恩关于人性假设的四种分类,即: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性假设和复杂人性假设。
二、学习指导《思考练习》提示
下边我们看问答题:
1.简述组织管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按照比较公认的说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科学管理学派阶段
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美国的泰罗,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学派。
泰罗是科学管理的倡导者,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从根源上讲泰罗是组织行为学先驱者中最重要的一位。
这一时期正是大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关注的是生产的效率。
泰罗对工作进行动作和时间研究,注重工作的分析和设计,在钢铁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搬运铁块、铲铁锹等将人的动作进行分解和设计,提出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计件工资制等。
这一阶段的管理理论重视对物的研究,而忽视人的因素,对人的假设是经济人假设。
这种管理方式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广为应用的管理模式,即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加重了剥削,使工人处于高度的紧张的状态,遭到了工人的反对和抗议。
(2)行为学派阶段
行为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
代表人物是梅约、麦格雷戈等,他们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理论。
在行为科学的发展史中被称为里程碑式的实验就是我们刚才所讲到的霍桑实验。
这一阶段重视人的社会和心理需要,注重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改善和沟通,强调只有把人当作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来看待,才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应该注意这时的研究已由物转到了人,关注到了人的因素。
(3)管理科学学派阶段
管理科学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代表人物钱德勒、劳伦斯等。
其特点是把组织看成开放的系统,将先进的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应用于管理领域,形成新的组织管理技术和方法。
这一阶段强调管理系统的运用;强调决策的重要性。
(4)综合性的现代管理学派阶段
现代管理学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
这一阶段综合了前三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把组织看作一个开放的社会模式,把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结合起来,创立了系统工程这一新的
管理理论。
系统工程强调系统的组织和规划,解决了多种目标的矛盾。
2.简述教师工作及教育组织的特点。
关于教育组织及学校组织的特点我们在本课程的第六章会专门讲,这里不再涉及。
3.简述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也可以翻译成“理性的经济人”。
美国学者薛恩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关于人性是理性的和经济的说法,归根到底是从享乐主义衍生出来的,这种学说主张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使自己的利益变得最大。
”
这种管理思想认为,人天生好逸恶劳,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趋利的,可以说这是一种性恶论的管理理论。
管理他们就要诱之以利,惩之以罚,即“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将这种管理方式称为X理论。
关于经济人的具体假设教材中列举了许多条,大家要记住这种理论的基本点是:他们认为人天生就是懒惰的,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趋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对人的管理采取的是不信任和惩罚式的。
4.简述人性假设在学校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人性假设对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者对人有什么样的预料和假设,就会有什么样的管理办法。
人性假设是一切管理者应用管理理论、实施管理行为的哲学基础,是管理者采取各项管理措施的前提。
由于学校管理的特殊性,人性假设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运用人性假设理论时除了注意基础教材中谈到的一般问题外,还应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慎用经济人假设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人们对于经济利益是比较关注的,对工作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经济利益上的满足程度。
但是,由于学校的特殊环境,我们一定要注意到经济人假设的消极影响。
教师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学生,一个过多关注个人经济利益的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
而且,如果管理者长期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制定各种激励措施,将教师教育过程全部物化,特别是将学生学习成效和行为上的问题与教师奖惩挂钩等完全违背教育目标、教育规律的做法将严重误导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长期和深远的严重后果。
(2)营造自我实现的环境
自我实现的人性假设是人发展的理想状态,也是对人理想的估计。
所谓自我实现的概念强调的是个人的自主、富于挑战精神、有个人成长、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
学校管理者应注重对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使他们热爱教师职业,有高层次的成就追求,并给他们提供富有挑战性、能够体现个人价值的工作,针对不同教师的具体情况,应用自我实现的人性假设,创造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有职业高成就追求的教师成长环境。
(3)倡导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是教育工作本身的要求,是学校教育突出的特点。
学校管理者面对的对象是人,服务的对象是人,生产(培养)的对象是人。
完全以人的培养为目的,以人的开发为内容的学校管理如果没有人性化的特征,将无法完成任务。
人性化可以有效解决学校组织中积极性低下的问题。
5.结合实际,分析学校组织与企业组织的不同。
为什么教育组织行为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因为人们在应用一些理论的过程中,清楚地认识到学校组织与企业、商业等组织的不同。
学校与企业、商业相比是一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组织,学校是一个独特的组织,它要求有与其相适应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思维方式。
关于学校组织的特点我们可分两个层次来理解。
学校与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一是它们的组织目标不同。
企业要占据市场,获得利润,以营利为目标。
学校以培养人、教育人为最终目标,尤其中小学更是属社会公共事业的范畴,是非营利性组织。
二是它们的组织功能不同。
企业组织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核心,其组织的功能是保障生产活动的有效进行。
学校以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为根本,其学校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时时体现着学校组织的教育功能。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它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三、案例分析题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个案例:
某中学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学校的规章制度建设问题。
党支部书记提出,根据依法治校的精神,对学校规章制度要进行全面修定,这次修定要求制度定的严一点还是宽一点,请同志们讨论一下,定个调子,让各部门根据这个调子对规章制度进行修定。
规章制度是严点好还是宽点好,大家议论纷纷。
有人认为规章制度就是要从严、从细,越严越细越能堵塞漏洞。
有人认为出问题就说这个制度有漏洞,不科学,规章制度靠人来操作,关键是人的素质问题,高素质的人就是没有制度约束,也不会出问题。
制定制度要建立在对同志基本信任的基础上,并不是说制度越严越好,把什么都定的很死,不利于发挥责任人的作用,要给责任人一点负责的空间。
双方争持不下。
要求是:谈谈你对以上案例提出的问题的认识,以人性假设理论为依据,说明你的理解和看法。
这个案例在现实生活经常遇到,很有实际意义,我们对这个案例进行分析,主要是要防止两方面的极端倾向,案例中提到的严和宽的问题。
认为制定规章制度一定要从严从细,每件事都要做纲性的规定,并以处罚为主,这显然是经济人的假设,对学校教师是不适用的,也不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另一种则认为人都是自觉的,制度可以宽泛,或者不要,人可以自行管理,这基本上是自我实现的人性假设,这是理想化的。
我们应该知道,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和自我实现人假设,虽然都有合理的一面,但并不适用于一切人。
比较好的,接近我们现实的是复杂人的人性假设。
学校的规章制度既要有纲性的一面,又要有其灵活性和弹性。
大的原则是纲性的,在此基础上要有弹性。
不要走两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