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读书笔记
爱和自由的读书笔记爱和自由的读书笔记篇1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立刻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仅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异常认同,此刻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我,只明白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我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教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不求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爱”的。
“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
”以往,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就是好孩子。
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我: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应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后果。
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对自我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我的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我们了解自我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我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齐欢乐、自由地成长!爱和自由的读书笔记篇2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叫做《爱和自由》的书,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细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孙瑞雪《爱和自由》经典语录
孙瑞雪《爱和自由》经典语录1、自由,让孩子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是治疗神游的最好办法.2、理性提供了最初的动力和能量。
各种印象被整理、排列起来服务于理性,儿童吸收他的最初的印象来扶助理性。
3、克服困难,完成工作,是儿童乐此不彼的.4、“他先拿到,他先工作,请你等待。
”操作结束,要归位。
5、爱使人独立,独立使精神发展,爱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有了爱,才谈的上独立。
6、生命的纪律是指秩序,智力的纪律是指专注,行为的纪律是指顺从,儿童能遵守事物的法法,也就是能顺从规则。
7、我们应该用秩序的环境、秩序的.行为、秩序的语言、秩育的情绪。
和孩子内在的秩序配对,一个接近法则的真理,就会在某一个时刻,从孩子的口里蹦出来。
8、抽象能力必须具备:1.要有惊人的注意力及全神贯注的能力,这是几乎在沉思时才能出现的一种状态.2.要有相当的自主与独立判断的能力.3.要有随时期待着接纳真理与事实的信心.9、教师教学时说的话必须要简单,只引起名称和它代表的物体或抽象概念之间的联想。
10、讲故事只起了一个用,那就是可以增加孩子的词汇量和发展孩子的逻辑。
11、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自感觉。
12、6岁以后"吸收性心智"基本消失了,开始接受"知识",接受通过"知识"的形式传递的东西.13、两岁多的孩子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学着用手去做,大部分情况下,孩子只是用打这个动作来排解他不想要或解决不了的事情。
14、因为有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15、天才儿童不依赖于任何成人对他的强制和扶持.16、顺从的第一阶段是:儿童能够顺从,但并非总是如此.第二阶段是:儿童不再因缺乏控制而导致障17、儿童保留他所得到的清晰印象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只有当这些印象清晰,并且对它们进行了区分之后,他才能形成自己的智力。
18、感兴趣-反复-专注-自我控制能力-意志-本质19、圆柱体的几个概念:高低、大小、粗细。
20、自由,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21、“你忘了什么?”重复几次,孩子就会永远建立这一秩序。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爱和自由》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爱和自由》《爱和自由》最近开始看第四遍了。
这个时候再读这首泰戈尔的诗又有了新的感触。
相见恨晚。
记得刚遇见《爱和自由》的时候,一度有强烈的想法--要买上几十本,送给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新爸新妈。
也许,我们都会“从中学会真正的爱,真正的”,“千万个孩子因此书健康、愉悦地成长”。
很仔细地读。
每读一遍,总是“心灵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
想想自己初为人母时的种种所作所为,就有想坐时光机回去揍自己一顿的冲动。
没文化,真可怕;懵懵懂懂就做父母,更是可怕。
什么是真正的爱?母鸡也会爱小鸡。
什么是自由?很多时候,我们自已的成长还停留在七八岁而浑不自知。
以前也买过很多育儿书,感觉大都注重的是教育细节的操作性;而《爱和自由》直指教育的本质,深入浅出,让人看清什么是真正的爱。
书中,字里行间都是作者对孩子满满的爱,读着读着,内心便柔软起来;读着读着,眼前便清晰起来。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自从读了《爱和自由》,孙瑞雪老师教育理念,让我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孩子的家长都有好大的触动之处。
我相信作为孩子的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里面来上课,接受最好的教育。
我觉得《爱和自由》详细进述了蒙氏教育知识理念,怎么去理解孩子,怎么看待孩子的各种表现,还应该怎样去处理他们的表现。
孙瑞雪老师从中认为:孩子6岁前,他们的自我成长更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成人的,但是我们成更多的就是给孩子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还说了在6岁之前我们要多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快乐,孩子也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反变得毫没有组织与纪律,反而让他们自由到极致了,也变得自律与顺从老师的话了。
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识的是真理也不会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
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理论和大量的案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也同时纠正了成人对于爱和自由一些错误理解。
书上写了《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对来说史无前例高度、纪律、独立、智慧、道德……这些我们值得去学习的地方和品质,都取决于我们给孩子怎样的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通用15篇)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爱和自由》读书笔记(通用1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和自由》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篇1自由怎样给孩子带来纪律?有了自由,孩子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兴趣,TA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规律,TA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控力,最早的纪律形成了。
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自发的纪律呢?有人说:被老师/家长用惩罚和所谓教育的方式,来约束和管制的孩子,也很守纪律。
也许表面看起来是这样,因为孩子惧怕成人的威力。
但,长期被约束的孩子,一旦有了自由,会失去做事的主动性,就像学校好些孩子,家长一不督促成绩就下滑。
他们有了自由后,不知道要做什么,无所事事,或等着被分配任务。
可以说,这样的孩子已经不是自己的主人了。
事实上,创造力就是被这些东西一次一次抹杀了。
因为创造力是自发的,别人安排不来。
而无形中的一种禁忌使孩子不敢去想,不敢去超越这个范围以外的事。
这种不是自己主人的状态,若得不到合适的环境去修正,将一直延续到成年,直至生命结束。
关于不是自己的主人,举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个小女孩平时由保姆带,只要她一动水龙头,保姆就说:“不要动,不可以动,你会把衣服搞湿的。
”每次都重复。
注意,每次都重复。
保姆肯定是出于怕麻烦的心理,衣服湿了得洗。
后来,这个小女孩去她外婆家玩,外婆家的花园里有个喷水的喷头,小女孩非常想动这个喷头,但她停止了,外婆说:“你动呀,你为什么不动它?”。
小女孩非常矛盾,但她最后还是说:“我不能,我不能动它,我的保姆说我不可以动的。
”外婆说:“她不在呀,外婆让你动呀!",小孩说:“不,我不能动。
”保姆虽然不在,但依然控制着这个孩子。
小女孩做什么听不了自己的心声,至少在这件事情上,她已经不是自己的主人了。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爱与自由》读书笔记《爱与自由》读书笔记1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泰戈尔这是《爱与自由》的作者孙瑞雪老师很欣赏的一段诗,同时她也将诗句中的“爱”和“自由”作为她这本幼儿教育演讲录的书名。
作为一名教育教领域的工作者以及一位三岁幼儿的妈妈,我非常庆幸在这时读了这本书,它让我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告诉我不仅仅要爱孩子,更要学会如何爱孩子。
书中有太多太多让我感动的语句,也有很多让我受益匪浅的道理,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职责是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和自信,让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远远重要于知识的传授。
孙瑞雪老师是一位蒙特梭利教育(蒙氏教育)的倡导者,所以书中处处都体现了蒙氏教育理念。
许多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我们会不经意见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
其实看似弱小的幼儿,他们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们增加什么新内容,只需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蒙特梭利说过:“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如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都应该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在实际的生活和活动过程中让他们的“精神胚胎”(敏感期)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们一定会成为人才的。
的确,零到6岁甚至到12岁,儿童都处在很弱小的状态,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但并不是成人自以为是的“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自己会吸收。
儿童内在有一个自然、有序的发展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
书中还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让我们成人会“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
在整本书中没有看到具体的教法和技巧,更多的是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蒙氏教育的核心——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书中提到在《早期教育与天才》的书中提到一个观念: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
这里提到的兴趣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且孩子的个别差异决定了他们每个人会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但是我们现在的一些教育却与之相违背:画画全班都画,数数字集体来数......人们有很多东西必须是共有的,比如知识、道德,这是有理由的。
幼儿园教师《爱和自由》读书笔记摘抄和反思
教师姓名
张莉
阅读时间
2021年7月份
作者
孙瑞雪
文章或书籍名称
《爱和自由》
摘录部分
精彩内容
摘抄①:
我们应该用有秩序的环境、秩序的行为、秩序的语言、秩序的情绪......和孩子内在的秩序配对,一个接近法则的真理,就会在某一个时刻,从孩子的口里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的智力、精神和体格得到自然的发展,而不是把幼儿培养成一般所说的学者。”“我们在提供给孩子适合促进他的教材之后必须等待,让他的观察能力自然发展并达到自觉的程度,这正是教育者的艺术所在。
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
在以前的工作中我也是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但通过亲身的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很有感触。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我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
爱与自由并重,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摘抄③:
早期教育的爱是孩子的人格、心智、道德等各方面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爱的问题是儿童各方面成长的一个背景,好比植物有土壤一样,爱就是儿童成长的土壤。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7篇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篇1《爱和自由》终于读完了,《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整本书下来,从一开始的无比崇拜到慢慢有质疑再到最后勉强看完,竟然会在一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有如此变化,是我没料到的。
孙瑞雪的蒙氏幼儿园的确造福了很多中国孩子。
但也可能的确是因为这个民族的孩子成长得太艰辛了,她才如此强调,甚至夸大爱和自由的重要性。
蒙氏的原作我还没有时间看,但已经听说,爱和自由并不是蒙奶奶所强调的内容。
我想,孙瑞雪这也是在因地制宜吧。
她说蒙奶奶的理论不必为不同的文化而改造,是仿佛马克思主义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她仍然不自觉地做了改造。
不过在我看来,这都不算什么,只要真正给孩子们带来福利,真正让中国的家长们停止因为儿时成长的创伤和压抑带来的新一轮“折磨”,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感谢这样一个人,读书笔记大全《《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一开始读的时候,我认真的用荧光笔画出来很多句子。
当时带给我挺震撼的效果,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到。
我并不是说,她说得跟我平时所想到不一样,我就一定要跟在后面点头称是。
我自然而然滋生出来的崇拜之情,是源自我做母亲的敏感和直觉。
我的直觉立刻告诉我,原来是这样啊,的确是这样的。
一路读下来,她给我的不是一个理论,一个新理论那么简单。
我得到的不是“鱼”,而是“渔”。
也就是说,她说到的问题我不见得遇到,但我遇到新问题,我一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不知所措游移不定左右摇摆。
我明明白白的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没有速成的解决方案,可以直接从别人的类似案例中拿来就用。
做母亲,是不可能偷懒的,我是说精神上。
遇到具体问题,妈妈必须靠自己结合实际来解决。
只是这样一本书,一本或许“误读”了蒙氏理论的书,如果每一位中国的家长都能认真读一读,他们心里的很多迷惑都将解开,他们的孩子都或许能多少受益。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篇2每年夏天,总有很多小孩子溺水的新闻,令人心痛。
前段时间看到北京一位妈妈带着双胞胎女儿去青岛海边,一低头刷手机的功夫,孩子就不见了。
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时间:2015年1月
内容梗概:
本书以爱和自由为的立足点,强调爱孩子要有科学的方法,即充分了解儿童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爱、自由、选择。
经典语录:
1.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
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2.有了自由,孩子们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他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
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纪律呢?
3.在蒙特梭利幼儿院只有三种情况被禁止,一种是干扰别人,另一种就是粗野、不礼貌的行为,这种粗野指是的破坏、打人、骂人和一些不文明的动作,如掏鼻子。
另外就是拿别人的东西。
只有这三种行为是被严厉禁止的,这个禁止不是靠惩罚,而是提醒孩子。
4.事实上,儿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和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自动约定一些规则并很好地遵守它。
例如游戏规则、卫生规则、交通规则等等。
5.只靠惩罚和所谓的教育,只能使孩子暂时控制自己的行为,他惧怕你的威力。
但是靠尊重,靠老师对待他始终不变的尊重态度,时。
2021年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5篇
2021年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5篇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爱和自由》读下来,没有第一次那么费力,边读边有自己的一些感悟。
整本读下来,想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一方面与他人分享,一方面见证自己的成长过程。
“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严谨和科学。
如果你不严谨和科学,你可能就毁了孩子的一辈子。
为什么说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是幼儿教师呢?有一个朋友说:”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国际上幼儿园教师在最赚钱的职业排位上位居第三。
“我们知道在发达国家牙科大夫比较挣钱,律师比较挣钱,实际上在国外幼儿教师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有的人博士毕业直接就去带孩子。
人们把最优秀的人放到了幼儿教育上,是因为零到六岁决定人的一生。
”最初认为工作就只是一份工作,一种谋生的方式,在卡迪亚从事三年幼儿教育事业后,发现它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方式,更是一种成长方式。
怎样去描述它呢?在卡迪亚工作,感觉自己是永远且完全被接纳的,可能自己存在很多不足(自己都承认且不接纳的)但仍被卡迪亚接纳。
自己也愿意不断地完善自我,追随幼儿园成长的步伐,从内心真正地顺从。
而且工作中时常会反思,当发现自己状态不够好,处理问题不够那么有爱时就会反问自己“爱在哪儿?”工作中的困惑是由于不理解产生时反问自己“理解在哪儿?”爱和自由读书笔记2是的,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
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
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
我有候就会觉得,我们真的要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学会从一切如是里面将爱剥离出来,那样的时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爱的礼物。
从事幼儿教育4年以来,自认为是一位充满爱心和活力的“妈妈老师”,在看完了孙瑞雪老师的《爱与自由》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爱有多么的狭窄。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摘抄:01 事情总是这样,说原则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容易,生活的事情、具体的事情做起来就不容易。
02 理解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尤其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
03 按蒙特梭利方法,我们学校规定,除了不得粗暴地干涉别人、不得打人骂人、拿教具必须归位、不得打扰别人这几点之外,其他一概自由。
04 孩子观察什么就学什么,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个让孩子学习的极好的机会。
05 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
大人什么样,孩子就表现得什么样。
06 孩子失去了发展自己的自由,也习得了限制别人自由的习惯。
这就是我们成人好控制和压制他人的最根本的原因。
我们从未有过自由发展潜能的机会,我们就会根深蒂固地认为自由是有害的。
07 儿童有了安全感才能去做08 要很耐心地给孩子讲解清楚,让孩子观察、适应,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09 成人嫌麻烦,很简单,一个像木偶一样听话的孩子对成人来说是非常简单的,成人愿意做什么事很快就能完成。
可对一个自由中的孩子我们要付出大量的工作、精力和时间。
10 在人的一生中,拿出6年时间给孩子,并通过孩子发展自己,是最有价值的。
感悟: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成人一方面要关注儿童人格的塑造及智力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观。
儿童具备追求完美的天性,这是审美观形成的基础。
成人不要去破坏孩子审美观的构建。
审美观一方面预示着丑与美,善与恶,同时也影响着道德观的树立。
所以对儿童审美观的培养和塑造至关重要。
儿童是通过心来感知成人状态的。
有些时候成人会用伪装的状态来陪伴孩子,没有用心。
孩子可以用心觉察到成人的状态真假并给予反馈。
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和爱要从心出发的,用心给孩子灌输爱时,孩子是可以感知得到的,当孩子感受被爱时,必然会有更多的顺从的回应。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通用23篇)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爱和自由》读书笔记(通用23篇)《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篇1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孙瑞雪通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很赞同的。
本来嘛,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世界上,对什么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么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脚等身体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的不足,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顽皮的行为。
如果是真的爱孩子,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完善,岂不是更能塑造孩子!我们成人总是"干涉"的太多,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什么事情都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以前我也只是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可能会和纪律以及自律相提并论呢,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呢?但通过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身受感触。
首先,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
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快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
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5篇)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5篇)《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读到《爱和自由》第三章,创造力来自哪里,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有个性的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思维状态是独特的。
又结合到上周参加的心理学绘画疗法咨询师培训,搜集了一些孩子画的树,没有一幅是一样的,看到有些孩子的画中规中矩、有些色彩鲜艳、有些富有想象力......每个孩子对树的感知、印象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的思维和个性也是独特的。
反思目前我们“通俗”的育人目标,“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我们不能说,听话就不好,反过来说,不听话就一定不好吗?人有四种天生气质,忧郁型、乐天型、激进型、冷静型,也许这个孩子天生气质就是冷静型,而我们成人却要求他成为乐天型,孩子就会想尽办法和你内耗,没有达到我们要求的乐天型气质,就被冠上了“不听话”,或“有问题”的孩子,想想冰山的下面,我们应该找找每一个我们所谓的“问题孩子”形成的原因。
孩子在强势的父母或老师的压力下,努力地向着成人的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过多的情绪堆积在心里,形成心理问题。
本来是很有个性和想象力的一个孩子,在被一次一次地“打压”和“纠正想法”之后,就顺着常规的、大众的思路走下去了,因为那样,大家才会说他是“好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他改变自己原有的个性特质,他本身的天赋在这个过程中被淹没了......做为老师,做为家长,我们任重道远......《爱和自由》读书笔记2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从事幼儿教育四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与爱心的老师,但是看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我们的爱对于我们的宝贝来说是一种欺负。
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可以,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能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而我们的理由就是:“因为我爱你们。
读书笔记爱和自由
读书笔记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爱和自由篇1读到孙瑞雪教授这样一些话:“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里面灌东西。
”“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资料,只需供给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是啊,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所以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样会和纪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我?但经过亲身的和孩子们生活在一齐我很有感触。
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仅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
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深感自我肩上职责的重大。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欢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这是我们的心愿和目的!读书笔记爱和自由篇2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想法:我必须要好好地教育孩子,不能让他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让他以后过不好的生活;我要让他出人头地。
好像只要我们努力了,孩子就能过上想象中的幸福生活。
实际上,儿童是依据内在的理性独自发展的,这种理性的过程是自然的,而不是大人强硬的灌输进去的,所以,儿童应当自我去亲身体验,将经验肉体化,才能构成属于他自我的概念。
蒙台梭利举过一个例子。
一个孩子拿着玩具火车玩,他不让火车在轨道上走,火车必然要在轨道上走,这是成人的规则,而孩子用这个火车在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爸爸就会说:“儿子,这是不对的,这个东西应当在火车轨道上走。
2021年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爱和自由》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爱和自由》爱和自由读书笔记自从读了《爱和自由》,孙瑞雪老师理念,让我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孩子的家长都有好大的触动之处。
我相信作为孩子的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里面来上课,接受最好的教育。
我觉得《爱和自由》详细进述了蒙氏教育知识理念,怎么去理解孩子, ___待孩子的各种表现,还应该怎样去处理他们的表现。
孙瑞雪老师从中认为:孩子6岁前,他们的自我成长更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 ___的,但是我们成更多的就是给孩子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 ___,还说了在6岁之前我们要多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快乐,孩子也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反变得毫没有 ___与纪律,反而让他们自由到极致了,也变得自律与顺从老师的话了。
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识的是真理也不会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
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理论和大量的案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也同时纠正了 ___对于爱和自由一些错误理解。
书上写了《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 ___人来说史无前例高度、纪律、 ___、智慧、道德……这些我们值得去学习的地方和品质,都取决于我们给孩子怎样的爱和自由。
但是我感觉 ___可能觉得爱是简单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可以。
但这是主观误区,俗话说:“美国心里学家弗洛姆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
”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建构过程,就无法给我们孩子他们所需要的爱。
”同时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孩子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提供,接受这个观念,像发生一场内在 ___,也意味我们会因自卑、压抑而感到产生自大。
其实儿童弱小,他内在藏着一种强大精神能量和潜能。
教育心得xx年9月1日到9月底这段快乐教学时间,我和曾老师在《白杨树班》我担任中组教育,非常感谢学校 ___给我们这样好的学习机会。
在这短短一个月里,园长还 ___了一节心理课,我从中学到很多的东西,不管是在心情、情绪稳定度、做事、说话心理,慢慢把我整个人都变了似的,完全不一样的是情绪,不容易冲动,而现在变开朗、安静、爱学习了,所以我很感谢园长讲座指出心量健康问题。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爱和自由》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爱和自由》1、当你按你的本性说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很愉悦。
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内在有很多的想法?这些想法在我们的内在产生着巨大的矛盾和斗争,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这些想法并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后天被别人强制进去的。
2、我们人类拥有最美好的精神,我们可以在规则的状态下建立一种平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以爱和凝聚性的方式,准许每个人平等的生存下去,这就叫人权。
3、我们要建立这样一个外在社会和生存环境,必须依靠教育开始。
我们让孩子生活在爱与平等、自由的状态下,我们的孩子将来出去,也会用同样的办法去对待别人,人与人的相处就会比较舒服,比较愉悦。
因为我们地球上的资源是够我们样生存的,我们不能让一顿饭用10万块钱去吃掉,而让另一个人饿死在街头。
我们人类拥有爱别人这样一个潜在的潜能,我们同时也拥有尊重别人、以爱去对待别人的这样一个基础。
因此,我们要从哺乳动物的状态向人的状态去进化,而进化的里程就是扔掉权力斗争的模式,扔掉弱肉强食的模式,走向爱的模式和爱的联接。
4、这样的一个愿望需要每一个爸爸妈妈从爱你的孩子做起,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做,去爱我们的孩子,就做到这一步,我们就成功了。
不是我们整个社会怎么做,而是我们每一个父母都懂得蹲下来跟你的孩子说话,每一天孩子上学前,对你的孩子表达“我爱你,孩子”;每一天回来时,给你的孩子一个拥抱,对他说“妈妈爱你”;当你的孩子遇到麻烦时,你只学会问一句话“告诉妈妈为什么呢?”告诉我为了什么呢?然后去倾听他为什么?就做这么点,已经足够改变我们的下一代。
因此,教育是改变我们从动物状态走向人的状态一个最快的捷径,而这一切仰仗于爱、自由、规则与平等。
我希望每个人都拥有从哺乳动物的弱肉强食的状态走向人类真正的精神和文明,这是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
5、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40岁的时候,人的成长才完全,一个循环到40岁完成,生命真正的意义才重新开始。
这个人终于开始寻找真正的意义究竟在哪里?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而不是现实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这就是人类成长的一个里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其他范文/读书笔记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爱和自由》
1、当你按你的本性说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很愉悦。
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内在有很多的想法?这些想法在我们的内在产生着巨大的矛盾和斗争,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这些想法并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后天被别人强制进去的。
2、我们人类拥有最美好的精神,我们可以在规则的状态下建立一种平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以爱和凝聚性的方式,准许每个人平等的生存下去,这就叫人权。
3、我们要建立这样一个外在社会和生存环境,必须依靠教育开始。
我们让孩子生活在爱与平等、自由的状态下,我们的孩子将来出去,也会用同样的办法去对待别人,人与人的相处就会比较舒服,比较愉悦。
因为我们地球上的资源是够我们样生存的,我们不能让一顿饭用10万块钱去吃掉,而让另一个人饿死在街头。
我们人类拥有爱别人这样一个潜在的潜能,我们同时也拥有尊重别人、以爱去对待别人的这样一个基础。
因此,我们要从哺乳动物的状态向人的状态去进化,而进化的里程就是扔掉权力斗争的模式,扔掉弱肉强食的模式,走向爱的模式和爱的联接。
4、这样的一个愿望需要每一个爸爸妈妈从爱你的孩子做起,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做,去爱我们的孩子,就做到这一步,我们就成功了。
不是我们整个社会怎么做,而是我们每一个父母都懂得蹲下来跟你的孩子说话,每一天孩子上学前,对你的孩子表达“我爱你,孩子”;每一天回来时,给你的孩子一个拥抱,对他说“妈妈爱你”;当你的孩子遇到麻烦时,你只学会问一句话“告诉妈妈为什么呢?”告诉我为了什么呢?然后去倾听他为什么?就做这
么点,已经足够改变我们的下一代。
因此,教育是改变我们从动物状态走向人的状态一个最快的捷径,而这一切仰仗于爱、自由、规则与平等。
我希望每个人都拥有从哺乳动物的弱肉强食的状态走向人类真正的精神和文明,这是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
5、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40岁的时候,人的成长才完全,一个循环到40岁完成,生命真正的意义才重新开始。
这个人终于开始寻找真正的意义究竟在哪里?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而不是现实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这就是人类成长的一个里程。
6、因此,我们要说的是,生命有一个本性,就是他需要按期自己的意愿来思考,来行动,来成长。
他来到这个地球上就是来学习的,就是来让自己进化的,而为什么现在他不爱学了呢?为什么他不求成长了呢?因为在他小的时候,成长到某一个阶段,成人把他掐住了,停止了。
7、人0-6岁或12岁的独特的生命现象就是,完全处在生命中,以自我为中心。
全部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创造上。
这是人生命中顶顶重要的时光。
错过这XX年,再想建构自己,实在是太艰难了。
错过XX年,到了成人期,再以自我为中心,就是障碍和病态。
当一个人从自我的自然人中走出来的时候,这个人就能去实现他社会的自己了。
这就是成长的一个自然里程,无需培养,只求不破坏。
8、现实的情况是,当儿童形成自我的时候,父母不让他形成自己,而是告诉他,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好。
你不能成为你,你要按妈妈、爸爸的心愿做事情,帮助妈妈爸爸形成妈妈爸爸。
这才是你的使命。
然后,这个人长到18岁的时候,他没法从自我中走出来,他依旧处在自我中心中,父母就怒不可遏。
父母有什么可怒的,这是最简单的因果报应。
真正愤怒的是孩子,他已经难以想出办法了。
大家能看到周围的很多成人,永远都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那是因为他没有从自我中走出来,他依然没有建构起自我,他就一直陷入到五岁到六岁。
在没有爱没有自由的环境里,一个儿童辛辛苦苦长到18岁,你以为他会开始服务于别人啊?绝不会。
一个根本未走出自我创造的成人,就永远会抱怨和仇视,抱怨是孩子的状态,仇视是无法自我创造的焦虑的外在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