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创作背景及赏析

合集下载

水调歌头知识点归纳总结

水调歌头知识点归纳总结

水调歌头知识点归纳总结《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词,由宋代词人苏轼所创作。

这首词以其清新婉丽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从苏轼的生平背景、词的创作背景、作品内容及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对《水调歌头》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苏轼的生平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历史上被誉为“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他是苏洵和王弘的长子,自幼聪颖好学,曾跟随其父学习文章。

后来,苏轼考入进士,进入政界任职。

但因言论激进,多次遭到贬谪。

在贬居黄州时,苏轼创作了《水调歌头》这篇词。

在后来的岁月中,苏轼还历经多次政治挫折,但他的文学创作却愈发得到了重视和赞誉。

二、《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苏轼在北宋末年贬居黄州时所作,当时正值冬日,苏轼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心情在词中得以真切体现。

同时,苏轼身处异地,陷入了风霜的艰辛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他创作了这首词,表达了自己依旧乐观向上、豁达洒脱的精神风貌。

因此,可以说《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就是苏轼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三、作品内容及意境《水调歌头》一词全篇七首,整首词描绘了作者对故乡、亲人和自由的眷恋之情,虽然身处异乡,但无论风霜夜雨,他都不会放弃心中的向往。

第一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以明月为引子,抒发了作者怀念乡愁的情感。

第二首“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借用宫阙与今夕、何年对比,表现了对乡愁的无限畅想和期盼。

第三首“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表现了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

第四首“侬今葬花人笑痴,我嗟花葬侬终是侬。

”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忧虑。

第五首“两处潇潇暮雨潇潇,一时春尽强登楼。

”描绘了北国风光,吐露出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第六首“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表现了对人生命运无常的深切感慨。

最后一首“愿取一瓢浊酒,奉劝东风。

”则是以饮酒怀友的形式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宋词鉴赏:苏轼的《水调歌头》解读

宋词鉴赏:苏轼的《水调歌头》解读

宋词鉴赏:苏轼的《水调歌头》解读古代文学中,宋词堪称一种瑰宝。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在众多的宋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被誉为千古绝世之作。

这篇文章将对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进行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苏轼的才华。

1. 苏轼要理解《水调歌头》,首先要了解苏轼这位伟大文学家的背景和成就。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政治家、书法家和鉴赏家。

苏轼的词作充满了激情和感情,以其深沉的内涵和细腻的描绘方式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2. 《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苏轼于1076年所作的一首词作。

这首词以北方水乡的美景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词中,苏轼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3. 《水调歌头》的词句解析下面,我们将对《水调歌头》中的几个重要词句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H2: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是《水调歌头》的开篇句子,直接描绘了作者的情感和境遇。

"明月几时有?"表现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通过把酒问青天,苏轼表达了他对自身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H2:2)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在这一句中,苏轼表达了自己对岁月流转的茫然无措。

他不知道眼前的时间和空间是什么,对充满变幻的世界感到困惑和不解。

这种情感也给读者带来了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度思考。

H2:3)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句词表达了苏轼对回归故乡的渴望和留恋。

他想要乘风回家,但又担心回到家乡后的冷漠和陌生感。

这种矛盾和思考使得《水调歌头》更加富有情感和内涵。

H2:4) "谁人携手出白云,故乡背后空无人。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一首经典之作。

这首词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深度表达。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
从文学角度来看,《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词中通过对月夜的描写和对亲人千里之外的感叹,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

苏轼的诗词造诣深厚,他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将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展现出他卓越的艺术才华。

从情感表达方面来看,《水调歌头》是苏轼内心深处的情感流露。

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这种孤独的情境和对胞弟的思念之情相互交织,形成了这首词的情感基调。

词中表达的思念之情,是作者对胞弟的深厚感情的体现,同时也是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和反思。

从思想价值角度来看,《水调歌头》也是苏轼对当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思考和反思。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境遇的无奈。

但同时,他也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也是苏轼诗词的重要特点之一。

从文化意义方面来看,《水调歌头》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
之作。

它不仅对后来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宋代社会、文化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一首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情感和思想价值。

通过对其深入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背景,同时也可以领略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词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词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词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富有深意的词。

这首词以明月为引子,将人的情感、思考与宇宙、自然相融合,展现了作者豪放、浪漫的情怀和人生观。

本文将从词的背景、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背景这首词创作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

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这一背景为这首词注入了浓厚的个人情感,也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的豪放不羁。

二、主题对明月的赞美与遐想词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直抒胸臆,表达对明月的赞美与遐想。

苏轼将明月视为宇宙间最美好的事物,对它充满了好奇与敬仰。

他借明月抒发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

对人生的思考词中“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天上的宫殿,不知过了多少年,而人间却仍在悲欢离合中轮回。

这种对比让苏轼对人生产生了深刻的感慨,也让读者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对团圆的渴望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道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迁。

苏轼借明月的阴晴圆缺,来抒发对团圆的渴望。

这种渴望既是对家庭团圆的期盼,也是对国家统一的向往。

这种情感与当时北宋社会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使得这首词更具有现实意义。

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在词的最后部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表达了一种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

他祝愿人们能够长久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美好的月光。

这种豪情壮志不仅体现了苏轼个人的性格特点,也代表了北宋文人的一种精神风貌。

他们追求自由、超脱世俗束缚,注重个性解放和心灵自由,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艺术手法豪放的笔调苏轼在这首词中运用了豪放的笔调,挥洒自如,将心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这种笔调使得这首词气势磅礴,充满了力量感。

优美的意境词中通过描绘明月、宫阙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

《水调歌头》: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豪放激昂之作

《水调歌头》: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豪放激昂之作

水调歌头: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豪放激昂之作引言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词章之一,由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创作。

这首词以其豪放激昂的风格和情感深沉的表达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主题和艺术特点进行详细考察。

创作背景在宋代,辽金战乱频发,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在朝不保夕的局势下。

辛弃疾是当时一位怀才不遇、为忧国忧民所困惑的文人。

《水调歌头》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被创作出来的。

主题分析1.对逝去的岁月怀念与追溯:通过描绘美好而逝去的时光,辛弃疾表达了对往事美好回忆的留恋之情。

他借用水流不断东流、光阴永无停滞等意象,彰显了人生匆匆如水、岁月易逝的感伤。

2.对政治现实的忧虑和不满:虽然词中没有直接点明政治问题,但《水调歌头》所体现的激昂豪放的情感反映了辛弃疾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3.展现辛弃疾个性化的创作风格:辛弃疾以自身才情和思想倾向,塑造出了属于他个人特色的创作风格。

他采用了自由奔放、直抒胸臆的手法,将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艺术特点1.夸张形容与充满感伤的意象:辛弃疾善于运用夸张而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描述,比如"红尘中"、"万古流芳"等,增加了作品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2.丰富多样而深沉复杂的情感体验:通过细腻而复杂的描写手法,传达出作者内心深处丰富多样且真挚动人的情感。

3.鲜活生动而具象形态艺术表达:辛弃疾巧妙地将感受与情感转化为生动的景物描写,创造了具象形态的艺术表达。

结论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以其激昂豪放的风格、深思熟虑的主题和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成为宋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他通过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与追溯、对政治现实的忧虑和不满,展示出了个性化独特而非凡才华。

这首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是辛弃疾众多杰作中最著名且备受推崇者之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背景及赏析.doc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背景及赏析.doc

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

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

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象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

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

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

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

苏轼的水调歌头

苏轼的水调歌头

苏轼的水调歌头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他的作品广泛流传,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其中,他的《水调歌头》更是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苏轼的生平背景、《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的文学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苏轼的生平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人之一。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很早便展示了出色的才华。

苏轼深受北宋文人的影响,以文学为己任,致力于创作和研究。

二、《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苏轼在蜀地贬谪期间创作的一首词。

此时,苏轼因参与政治斗争被贬至西南地区,这段时间对他来说是极其困顿的日子。

然而,他并没有沉沦于苦难之中,反而通过写作来宣泄自己的情感。

三、作品的文学价值1.反映苏轼的豪放不羁之情苏轼写作《水调歌头》的时候正处于贬谪期间,他用词语传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对命运的不屈服。

作品中,他表达了自己坚强的人生态度和对逆境的抗争,展现出他豪放不羁的个性。

2.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水调歌头》中的描写充满了对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的赞美之情。

苏轼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品中引人入胜的自然描写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使得此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具备深远的时代意义《水调歌头》所表达的对命运的反抗和生活的热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首词反映了北宋时期士人的思想风貌和审美情趣,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广泛传颂。

四、结语苏轼的《水调歌头》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传达了苏轼丰富的情感与豪放的个性,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具备了深远的时代意义。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以及其文学价值都让人为之倾倒。

正如苏轼所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水调歌头》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对朱敦儒水调歌头的解析

对朱敦儒水调歌头的解析

对朱敦儒水调歌头的解析
《水调歌头》是明代文学家朱敦儒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对《水调歌头》的简要解析:
1. 诗歌背景:《水调歌头》是朱敦儒在明朝晚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所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反映了时代的艰难和作者内心的痛苦。

2. 感情表达:诗歌以抒发作者的愤怒、忧虑和无奈情感为主线。

诗中揭示了官场黑暗、社会腐败以及民众苦难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现状的不满和愤懑。

3. 反讽手法:诗歌运用了一种反讽的手法,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描述,暗含对社会黑暗的讽刺。

作者用水、天、花、草等自然景物来比喻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事,通过对比展现了社会的丑恶和荒谬。

4. 文学意境:诗歌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象,给读者带来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

同时,通过对自然和人情的对比,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纯净和美好。

5. 对于时代的思考:诗歌中蕴含了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和社会变革的
渴望。

作者希望社会能够改变,摆脱腐败和黑暗,实现人民的幸福与美好。

总的来说,朱敦儒的《水调歌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展现了文学艺术与社会问题相结合的魅力。

该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水调歌头》知识点归纳整理

《水调歌头》知识点归纳整理

《水调歌头》知识点归纳整理1.创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苏轼在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077年)因发配黄州而创作的,因其备受苦难,带有自述和感概之辞,被誉为“黄州词”。

2.写作动机:苏轼写《水调歌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命运的痛苦和无奈。

他受到冤屈,被发配到黄州,创作了这首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1.自然与人生的结合:《水调歌头》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借助江山之美来寄托自己的感情。

通过江山绵延不尽、经久不衰的意象,传达了苏轼对于自己命运坎坷的感慨。

2.苦难与命运的思考:词中表达了苏轼被流放所带来的苦难与命运无常的无奈之情。

词中“西江夜行白帝峰,木叶丹枫照火烧”、“所恨年年花相似,月今夜夜有几回”等词句描绘了苏轼身世坎坷的命运,深刻表达了对悲观境遇的思考。

1.词意的独特扩展:《水调歌头》运用了不少独特的词语和词句,使得整首词的意境更为深邃。

如“人有悲欢离合”、“江山如画”、“花红易衰似乘客”等等。

这些艺术手法不仅扩展了词意的意境,同时也增强了词的表现力。

2.形象的细腻描绘:苏轼巧妙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凸显词的主题。

例如,“白帝峰”、“木叶丹枫”等景物描写,深入细致地勾勒出了自然的美丽景色,与苏轼的感叹相辅相成。

3.音乐性的表现: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采用了抒情的笔调,使其具有了一种歌曲的韵律和韵感,“东篱是我庐,桃李满楼”,“众蝶纷纷去,独留青草洲”等句子流畅优美,具有极高的音乐性。

5.个体命运的抒发:《水调歌头》通过苏轼自身的遭遇和感悟,表达了他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悲伤。

虽然描写的是个体的命运坎坷,但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子对身世悲凉的普遍感受。

综上所述,苏轼的《水调歌头》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表达,构建出一种深邃而丰富的情感氛围。

这首词不仅在音乐性和形象描写上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也通过个体命运的抒发,向读者传递出对命运和生活的思考和追问。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社会推广
在社区、学校等场所进行《水调歌头 》的推广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欣 赏古典诗词的魅力。
THANKS
感谢观看
特点
此词牌双调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中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 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其格式以苏轼、毛滂等所作为正体,其他作者多 有变体。
发展历程及影响
发展历程
《水调歌头》在宋代极为流行,许多著名词人都曾创作过这一词牌的佳作,如苏 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传唱千古。
影响
此词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被众多词人沿用和模仿,还成 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同时,《水调歌头》也被改编为歌曲、舞蹈等多 种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和文艺界。
02
《水调歌头》名篇欣赏
CHAPTER
水调歌头·雪月两相映
作者
01
宋代诗人李纲
内容主题
02
以雪月交相辉映为背景,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高
洁情怀。
名句欣赏
03
“雪月两相映,水石互悲鸣。”描绘了雪月交辉、水石共鸣的
壮美景象,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水调歌头·叔父茅封贵
作者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
内容主题
借景抒情
对比与反衬
词人巧妙地运用对比与反衬的手法, 将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天上进行对比 ,突出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 求。
通过对明月、天空、宫阙等自然景象 的描绘,抒发了词人对人生和宇宙的 感慨和思考。
审美特征及价值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意境深远
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 词人创造了一种深邃、 悠远的意境,使读者在 品味诗词的过程中感受 到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 之美。

水调歌头文学短评

水调歌头文学短评

水调歌头文学短评《水调歌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苏轼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苏轼在政治上失意,离开朝廷,漫游各地,最终创作出了这篇传世之作。

《水调歌头》是一首具有深刻意境和艺术魅力的诗歌。

首先,从风格上来看,这首诗歌采用了传统的中国诗歌形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同时,这首诗歌的结构也非常严谨,前后呼应,层次分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鉴赏方面,这首诗歌的意境非常深远。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诗歌具有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同时,这首诗歌的语言也非常优美,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从主题思考方面来看,《水调歌头》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人生短暂,珍惜当下。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同时,这首诗歌也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命的热爱。

在词句赏析方面,我认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词最为经典。

这句话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从人物形象与现实意义方面来看,《水调歌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普遍意义或代表性。

例如,“起舞弄清影”的苏轼形象展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何似在人间”的询问则代表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形象反映了人性中的挣扎、成长与探索,对于现代社会也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水调歌头》是一首具有深刻意境和艺术魅力的诗歌,它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它所表达的人生短暂、珍惜当下的主题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同时,《水调歌头》中的语言魅力和人物形象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和欣赏的空间。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传统文化,传承经典,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焕发出新的光芒。

《水调歌头》知识点归纳整理

《水调歌头》知识点归纳整理

《水调歌头》知识点归纳整理《水调歌头》是唐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属于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水调歌头》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并对其艺术特点、创作背景以及主题思想进行详细阐述。

本文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突出重点,尽可能地进行详细的介绍,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之作。

一、词牌介绍《水调歌头》采用了七言绝句的词牌,每首词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

这种格式十分独特,给词曲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表现手法。

二、艺术特点1. 豪放派词风:《水调歌头》是豪放派代表作之一,豪放派是北宋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之一,追求真实自然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辽阔胸怀和超然世俗的个性。

《水调歌头》以豪放独特的风格,展示了词人乐观奔放的心态。

2. 以水为主题:《水调歌头》通过描绘水的特点、气势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水的壮丽和魅力。

水被用来象征豪放的情感和自由奔放的个性,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的赞美与崇敬之情。

三、创作背景1. 宋代文化繁荣:苏轼所处的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艺术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富裕。

这种背景为文人创作提供了广泛的创作素材,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轼的诗词创作热情。

2. 政治苦恼的背景:苏轼在写《水调歌头》时正处于官场的不顺之时,遭受了多次贬谪、监禁等政治迫害。

虽然在外面颠沛流离,但苏轼保持了一颗豁达的心态,通过创作寄托了自己对自然的随和态度和积极向上的情感。

四、主题思想1. 自然与人生:《水调歌头》通过描绘水的景象,表达了苏轼对自然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水无处不在,可以适应各种环境变化,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启示着人们要关注自然、尊重自然。

2. 个性与自由:《水调歌头》以豪放派的风格,抒发了苏轼对个性与自由的追求。

水流云散的形象,寄托了词人思想的自由、情感的喜悦,表达了对束缚的厌倦和逃离的渴望。

3. 豪情壮志:《水调歌头》中的豪放派情感抒发,表达了词人对理想追求、豪情壮志的向往。

通过描绘水的形态与气势,表达了对人生快乐、自由的追求,折射出苏轼一腔热血与对前途的希望。

水调歌头苏轼解析

水调歌头苏轼解析

水调歌头苏轼解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析:•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年)中秋苏轼在密州时所作。

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等当权的变法者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

他曾希望调任到离弟弟苏辙较近之处,以便兄弟相聚,但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未达成。

这一年中秋,他与苏辙已分别七年未得团聚,皓月当空之际,词人乘酒兴挥笔写就此篇。

•上阕解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人开篇把酒问月,既表现出对明月的好奇与向往,又流露出对宇宙时空的迷茫与思索。

这种对天的追问,展现了苏轼的豪放洒脱和对未知的探索精神。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几句体现了苏轼内心的矛盾。

他一方面想回到天上的仙宫,摆脱尘世的纷扰,但又担心高处的寒冷和孤独,最终觉得在人间起舞赏玩自己的影子,也别有一番乐趣。

这里反映出苏轼既对现实有不满,又对人间有着深深的眷恋。

•下阕解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照进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这里的“无眠”之人正是苏轼自己,通过对月光的动态描写,烘托出词人在中秋之夜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月本不应有怨恨,但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这一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词人对月圆人不圆的遗憾和感慨,将自己的思念之情进一步深化。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这是整首词的核心句之一,词人由月亮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认识到这是人生的常态,是自古以来难以完全圆满的事情,体现了苏轼的豁达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葛长庚词作鉴赏赏析

《水调歌头》葛长庚词作鉴赏赏析

《水调歌头》葛长庚词作鉴赏赏析《水调歌头》葛长庚词作鉴赏赏析【作品介绍】《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是南宋词人葛长庚创作的一首词。

词篇写别离,但离别情绪却没有用一个字来正面点染,只用当时所见的江、山、云、双燕、飞花烘托离人的辛酸。

【原文】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

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

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

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

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

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

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创作背景】葛长庚是个道土,常年四处游离,足迹遍布南宋山河,并且交友甚广。

这次远去他乡,好友前来送别,彼此恋恋惜别,依依语语,再三地互相嘱托。

分别在即,有感而发,故作此词。

【赏析】葛长庚的词最显著的特点,是语言讲究,工于推敲。

开头的“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二句,选用江、山、云这些巨幅背景入词,同时用“远”字、“长”字预示行人辽远的去向,用“春”字、“暮”字勾勒出最叫人伤神的时令。

因此,起首十字在点明“相留相送”之前,就已饱含了惜别的全部情绪。

这首词的开头纯用景语,由于一二句意境高远,所以词篇刚一开始就将离别的愁绪,渲染得分外的浓烈,接着就有“相留相送”一句,似乎感情的即将汹涌而出了。

谁知刚说完了这四个字,作者却突然打住,来了句“时见双燕语风樯”。

“相留相送”的心情如何?作者反而欲说还休,这种写法既写出情之切,难以表达,同时又使文势跌宕,于一张一弛之中显出了作者炼句谋篇的功夫。

“双燕语风樯”是借物写人,从侧面补叙“相留相送”中的情意。

“满目”以下三句分别将别时所见、分手远去、别后独处三个环节写了出来。

词篇写别离,但离别情绪却没有用一个字来正面点染,只用当时所见的江、山、云、双燕、飞花烘托离人的辛酸,这在古人诗词中已属少见;至于将别去的速度写得那么迅疾,近乎是叠用由言别到分手到孤单的一个个镜头,则无疑又是抒写离人凄苦最有效的手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苏轼的一首佳作。

从历史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境遇方面,我们可以对这首词进行以下解析:一、历史背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这首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和总结。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二、作者当时的境遇苏轼在创作这首词时,已经离开了朝廷,被贬到密州。

虽然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词的热情,但是他的境遇已经大不如前。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他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词的解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是整首词的开篇,通过提问“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对于中秋佳节的期待和对于月光的赞美。

同时,“把酒问青天”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慨和对于未来的思考。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美丽和神秘感,通过提问“今夕是何年”,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的感慨和对于生命的思考。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几句通过描写作者想要乘风归去,但又担心高处不胜寒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琼楼玉宇”也象征着华丽、高贵的生活,与下文“人有悲欢离合”相呼应。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句是整首词的结尾,通过祝愿亲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但愿人长久”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未来的期待。

四、总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经典词作,通过描写中秋之夜的美丽和神秘感,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宋词中的佳作之一。

宋词之妙:苏轼《水调歌头》背景与意境剖析

宋词之妙:苏轼《水调歌头》背景与意境剖析

宋词之妙:苏轼《水调歌头》背景与意境剖析引言:宋词的艺术魅力中国文化历史上,宋代诗词被誉为是诗词史上的巅峰之作。

而在这个时期中,苏轼被普遍认为是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他的作品《水调歌头》作为他最为著名的词作之一,既抓住了时代的精髓,又展示了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感。

这首词所展现出的背景与意境不仅仅对于了解苏轼的作品和宋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让我们领略到宋词的独特魅力。

背景:宋代文化的特点在探索《水调歌头》的背景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宋代文化的特点。

宋代的文化以文人为中心,儒家思想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发展也影响着文人的思想与情感表达方式。

这一时期,文人们对于自然、爱情、政治等主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词曲变革的背景:风雅文化的兴盛和变革《水调歌头》的创作正处于词曲变革的重要时期。

在此之前的词曲作品以花间派为主,以描写美女、爱情为主题。

然而,随着风雅文化的兴盛,一些文人开始追求更加深入的思想表达和情感表达。

他们尝试把诗词的表达方式带入词曲中,使其更加具有抒情性和思辨性。

苏轼就是其中一位积极探索的文人。

南唐文化的影响:江南风光与政治情怀的融合苏轼是南宋时期的文人,而他的《水调歌头》中的背景与意象正受到了南唐文化的影响。

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短命的政权,但其文化却具有较大影响力。

南唐文化以江南风光和政治情怀为特色,特别强调对江南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这种文化背景使得《水调歌头》中的意境具有南唐文化的烙印。

江南风光:诗词中的自然意象在《水调歌头》中,苏轼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他以江南水乡的悠闲与灵动为特色,以江南的自然山水、花草鸟兽等元素为意象,使词曲中充满了诗意和富有吸引力的意象。

这些景色与其它词曲有所不同,强调了江南地区的特有风光和生活氛围,使得词曲中的意境更加贴近生活。

政治情怀:对国家命运的反思与关切除了景色描写,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还融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反思与关切。

如何评价苏轼的水调歌头

如何评价苏轼的水调歌头

如何评价苏轼的水调歌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文化名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史家,而且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和散文家。

他的作品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形式多样,语言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其中,《水调歌头》被誉为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本文试图从苏轼的生平背景、主题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对《水调歌头》进行评价。

首先,苏轼的背景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生于一个知识渊博的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精通诗、文、词、曲等多种文学形式。

他的父亲苏仲渊是一位重视文学修养的官员,他的母亲王朝云是一位富有诗才的女子。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苏轼自幼就受到了文学的熏陶和影响,养成了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背景使得他拥有丰富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艺术眼光,在创作《水调歌头》时,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和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其次,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了深刻的主题和情感。

词曲作为古代流行音乐的代表形式,通常用来表达情感和抒发心情。

《水调歌头》以北宋中期的宫廷生活和政治背景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爱情悲剧的故事。

词中描绘了男女主人公因爱情而相离,以及他们在相思中的痴狂和煎熬。

这一主题在古代文学中并不罕见,但苏轼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这个故事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和迷人的韵味。

同时,他在词中深化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使得整个作品更加有深度和内涵。

另外,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展现了出色的艺术表现力。

这首词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开篇,表达了对爱情的悲剧命运的感慨和无奈。

苏轼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形象塑造来衬托出主题,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意境。

在用词上,苏轼选择了许多鲜活生动的描写词汇,比如“落日熔金”,“参差荇菜”,“重锦叠彩”,这些词语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此外,苏轼的词辞通俗易懂,抒情而不低俗,流畅而富有节奏感,使得整个作品流淌自如,富有韵律感和朗朗上口的特点。

苏轼的水调歌头创作背景

苏轼的水调歌头创作背景

苏轼的水调歌头创作背景苏轼的水调歌头创作背景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是一首意境高远的好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背景以及原文赏析,对这首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

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

一七零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

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

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

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脱化而来的。

“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创作背景及赏析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

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

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

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

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

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

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

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

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

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