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合集下载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雪上加霜—从《晋书·何劭传》中得知,晋代的一个官员叫何劭,他官场上做了一些亏心事,被贬谪到一个寒冷的地方。

一日,突然下起了大雪,他冻得瑟瑟发抖。

正巧,有人将他原来的下场预兆没有了,于是感到雪上加霜。

2. 苛捐杂税—从《春秋·鲁穆公二年》中了解到,当时的鲁国决定实行苛捐杂税,对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这个典故成语就是用来形容捐税过多,苛刻无情。

3. 如鱼得水—源于《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故事。

讲述了一条鱼被人放进了水里,它得了悟道,感到宽心自在。

成语用来形容人在自己的本行或熟悉的环境中得到满足与安适的感觉。

4. 锦上添花—源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春雪》一诗中的意象:白纱疏雪红英坼,深锦补花绿背碧。

意思是说,天上的白雪还没有布满大地,地上的紫花已经盛开,人带来一种惊奇的美感。

成语用来形容在美好的事物上再添加更多的美好,使之更加出彩。

5. 水落石出—出自宋代刘克庄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此之谓积土成山也。

斯盖二者,岂其然乎?其降也,附势者也;其卒也,移蜇者也,水之落也,始也;石之出也,险也。

人皆见之,而难以察觉。

”意思是说,当河水退去的时候,石头就会显露出来,是因为水浸过的地方留下了痕迹。

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真相被揭示出来,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

6. 明瞭如指—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

司马相如在韩国做官时,有一次去参观韩昭侯家的花园,并赞美花木之美。

韩昭侯反问司马相如,你能指出几树是牡丹?司马相如立刻指了出来。

成语用来形容非常明确,一目了然的情况。

7. 画饼充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旧时韩国有个人要刺杀齐威王,王问他想封多少土地,这个人回答想要三百里的土地,王问他怎么能吃到三百里的土地,那人回答说:“吃不到就画个圈儿吧。

”用来比喻一种不切实际的心愿和自欺欺人的行为。

8.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十个著名的历史典故成语

十个著名的历史典故成语

以下是十个著名的历史典故成语:
杯弓蛇影:比喻因过分猜疑而产生的心理恐惧。

鸠占鹊巢:比喻不法侵占他人的事物或地位。

守株待兔:比喻坐等运气,不主动积极努力。

刻舟求剑:比喻固守旧观念,不顾实际情况。

走马观花:比喻浏览或欣赏事物时匆忙、不深入。

亡羊补牢:比喻事情出了问题后才采取措施。

守望相助:指互相帮助,共同守护。

锦上添花:指在已经很好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好的事物或效果。

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盖真相。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看似不幸的事情可能转化为幸运。

这些成语都来源于历史典故,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道理和人生哲理,并且在汉语中广泛应用。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1. 班门弄斧东汉时期,梁鸿是当时著名的木匠,他非常擅长制作木器。

有一天,他来到孔融家中,孔融请他展示一下他的手艺,于是梁鸿在孔融的家中制作了一枝箭。

孔融看完后,自信的拿出一把雕刻好的斧子,说:“公看这斧子,能不能与箭相比?”梁鸿看了一眼,对孔融说:“这把斧子很好,但是它不够锋利,已经快被使用得磨钝了。

”孔融听了这话,大为惭愧。

后来,人们用“班门弄斧”来形容无意义的自夸,或者在本领不如别人的地方自大,自不量力的谈论别人的工作或技能。

2. 画龙点睛三国时期,曹操欲要杀害诸葛亮,但是前来劝阻的草庐中的黄老师,用一把羽扇在地上画了一只龙,然后点了一下龙的眼睛,龙就转头望向草庐外,曹操看了龙的眼睛后,觉得非常神奇,忘了杀诸葛亮。

后来,人们用“画龙点睛”来形容在作品中别出心裁地加入一些点睛之笔,能够起到画龙效果的一种技巧。

3. 胸有成竹唐代末年,有一个名叫张旭的文学家,他神情自若地走到对面的小溪边,然后拈花一笑,开始耐心地等待。

不一会儿,一只大雁飞了过来,但它并没有落下,而是紧紧悬停在张旭的头顶上方。

张旭毫不慌张地从腰间抽出长笛吹奏起来,那只大雁竟然被吸引住落在了张旭肩头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有一种叫做“胸有成竹”的自信,能够让我们更加自在、从容,获得自己期待的结果。

4. 见缝插针这个成语起源于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子囊曾经向鲁国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旦无人可以回答,鲁国便必须认为楚国的军事实力高于自己,因此子囊让鲁人先回答他一个问题。

子囊将假面饰物中的珍珠串成了链子,然后问鲁国人请问如何将这串珍珠插进一块布里没有缝隙的洞里面。

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谁知道,一个名叫乡会的奴隶却说,他能够将白色的珍珠推入黑色的布中,然后乡会便插入布里,证明自己的答案正确。

后来,人们用“见缝插针”来形容在困境中能够安然度过的一种能力,就如同把针插在一条布中一样。

5.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古中国寓言,要说的是鲲、鹏、凤、龟以及一只毒蛇一同比赛画蛇。

历史典故与历史人物对应的成语

历史典故与历史人物对应的成语

历史典故与历史人物对应的成语
1.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

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

2. 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将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孙膑主张引兵直攻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在中途大败魏军,赵国之围遂解。

3. 图穷匕见: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

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

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王大惊,猛地挣脱。

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4. 四面楚歌: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

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这些成语都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们不仅具有深刻的寓意,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彩。

源于历史的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源于历史的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源于历史的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1、负荆请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例句:只怪我们用错了人,应当负荆请罪。

2、草船借箭[ cǎo chuán jiè jiàn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出处: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

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

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

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

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

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

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

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

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

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

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

出自历史典故的 成语词语

出自历史典故的 成语词语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学习啦为大家整理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供大家阅读!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一):匡衡凿壁发音kuāng héng záo bì释义后以之为刻苦读书的典实.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二):闻鸡起舞发音wén jī qǐ wǔ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出处《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三):黄袍加身发音huáng páo jiā shēn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出处《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四):近水楼台(近水楼台)【典故】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宋·俞文豹《清夜录》【释义】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成语故事】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关心与推荐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杭州办事,送范仲淹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五):破釜沉舟【典故】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春秋历史典故成语

春秋历史典故成语

春秋历史典故成语
1、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越王勾践在吴国为奴三年,回国后立志报仇雪恨。

他每天睡在柴草上,并在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以提醒自己不忘屈辱。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2、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晋文公重耳曾流亡在外,后来回国成为国君。

他曾经得到楚成王的帮助,承诺如果两国交战,他会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

后来两军交战,晋文公真的退避了三舍。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退让、回避,避免冲突。

3、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公进谏,指出“唇亡齿寒”,如果晋国灭了虢国,虞国也会跟着灭亡。

但是虞公没有听从劝告,最终导致虞国被晋国灭亡。

4、夜郎自大: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

夜郎国是一个小国,但是因为听信了汉使的夸大之言,认为自己很大,竟然与汉朝为敌。

最终被汉朝的军队打败。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妄自尊大,盲目自满。

5、围魏救赵: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赵国被魏国围攻,齐国派兵救援赵国,孙膑指挥齐军趁魏军疲惫不堪之际发动袭击,最终打败了魏军。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采取围攻或声东击西的策略来攻打敌人,从而解围或获胜。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通过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含义。

在汉语中,有许多成语来自历史典故,这些成语既是文化的精髓和智慧的结晶,又是一种重要的传统知识和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介绍几个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一、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最初来自于古代战国时期,故事发生在邯郸城内。

有一个画蛇的人,画得十分惟妙惟肖,但是他却在勾勒蛇的腰部时,突然发现蛇已经完整,他为了增加画的难度,竟然在蛇的脚上添加了一些图案。

结果,这幅画虽然十分精美,但是却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价值。

后来,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不必要的努力,或者自讨苦吃的行为。

二、落井下石这个成语也来自战国时期,故事发生在秦襄王即位之后不久。

当时,一个名叫邓析的小官员被流放远方,在路上他偶然发现一只蛤蟆掉到了井里,邓析心思机灵,特地将一块石头扔进井里,结果将蛤蟆打了死。

邓析这样的行为是出于报复心理,他曾经替反对秦襄王的官员说话,结果被秦朝专政,这次他趁机报复。

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恶意攻击,趁人不备,落井下石的卑劣行径。

三、弄巧成拙这个成语的故事来自于《庄子》的《逍遥游》中。

故事讲述了墨子和庄子一起去垂钓,而其中墨子为了防止鱼跑掉,动了一些心思。

他采用细绳绕钩的方法,结果鱼咬上勾后,墨子拉得太紧,细绳绕钩使鱼脊椎折断,无法再利用,得不偿失。

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在处理事物时,过于追求巧妙而导致事与愿违,最终害了自己。

四、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鲁国的乐师仅有三个人,但是参加宴会的时候必须配备五个乐师。

于是官方通过招揽一些素质相对较差的人,来满足凑够五个的规定。

这些人并没有真正的音乐才华,他们只是学习了一些表面功夫,因此在演奏时,他们往往会弹的很差,影响了其他演奏者。

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靠人数来凑数,而非靠才华博得青睐的做法。

五、四面楚歌这个成语出自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楚汉战争。

当时楚国被汉国包围,四面都是敌军,楚国的军队被迫在艰苦的环境下奋勇抗击。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语,由于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深刻的寓意,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

许多成语都源自历史故事,其中蕴含着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和智慧。

本文将介绍一些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吧。

1. 不吐不快“不吐”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是楚国文学家兼政治家,他在楚怀王末年因忧国忧民,多次向怀王进谏,但怀王不采纳他的建议,反而被怀王排挤。

最终,怀王陷害屈原,将其贬谪到汨罗江。

在江边,屈原写下了《离骚》,表达了自己的忠君爱国之情。

而“不吐”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于《离骚》中的“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不吐不快,不吐不快。

”意思是表达了心中的不满,不吐不快。

2. 杯弓蛇影“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是出自《庄子·天地》。

故事讲述庄子的弟子庸人在深山里闻到兽腥味,害怕躲进一个茅屋里,发现墙壁上有一个弓箭的支架和一只茅盏,害怕之余便进屋休息,庸人想到有可能会有蛇而害怕。

庄子知晓后解说外墙上的弓箭、茅盏本身无蛇,屋中的影子是其他物品的影子,曾听说过杯弓蛇影这个成语。

3. 刻舟求剑“刻舟求剑”的故事出自《列子·湣王》。

湣王有一个随从在湖边船上放了一把剑,剑掉进湖水里,随从就在船舷上刻记下剑的地方,等水退了过后,随从回来湖边来刻剑,追求剑于水下。

湣王后来告诫随从刻舟求剑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见鼠须拔马毛那样的精神原则。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成语并不只是简单的词语或短语,它们背后都有着具体的历史故事或典故。

每一个成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智慧,通过掌握并运用这些成语,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和富有韵味。

因此,学习和运用这些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愿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积累这些珍贵的成语,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出⾃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出⾃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1、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齐⼀,物我两忘。

《庄⼦》中有⼀寓⾔申喻此理:庄周梦见⾃⼰化作⼀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乐。

梦醒以后,⾃⾝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喻⼈⽣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端五⼗弦,⼀弦⼀柱思华年。

庄⽣晓梦迷蝴蝶,望帝春⼼托杜鹃。

沧海⽉明珠有泪,蓝⽥⽇暖⽟⽣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额联即⽤此典。

2、⾼⼭流⽔ 春秋时俞伯⽛⼯琴,琴曲托意摇深,常⼈难解,仅钟⼦期能赏。

伯⽛⿎琴,志在⾼⼭,钟⼦期赞⽈:“善哉,娥峨兮若泰⼭。

”伯⽛旋⼜志在流⽔,钟⼦期叹⽈:“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期去世,伯⽛痛失知⾳,废琴终⾝不弹。

后⼈遂以“⾼⼭流⽔”喻知⾳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3、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有佳⼈,绝世⽽独⽴。

⼀顾倾⼈城,再顾倾⼈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难再得。

”武帝⽆限神往,叹息良久⽈:“世岂有此⼈乎?”平阳公主进⾔,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

“倾国倾城”⼀词,即⽤以形容⼥⼦美貌绝伦,⽂学作品中引⽤甚多。

4、凌波微步 曹操之⼦曹植,才⾼⼋⽃,⽂名卓著,⽽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

他的《洛神赋》是⼀篇传诵⼈⼝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尘。

”写洛神踏⽔⽽⾏,⽔⾯似留⾜迹之态⼗分传神。

后⼈遂以“凌波微步”形容⼥⼦之步履轻盈。

如贺铸《青⽟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送,芳尘去”,即⽤此典。

(典见曹植《洛神赋》)。

5、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舍⼈徐德⾔,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因见天下⼤乱,国亡⽆⽇。

恐⼀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夫妻各执⼀半,相约他年正⽉⼗五⽇卖镜都市以谋晤合。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饼充饥这个成语出自东汉时期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叫做顾恺之的画家,他访问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看到那里的人们吃不饱饭。

于是他用一个板块画了一幅美丽的饼画,然后拿给当地的人看,并告诉他们可以吃这个画出来的饼,等他们饿得极其难受的时候。

人们刚开始并不相信,但是当他们实在等不下去时,就一起砸开了那幅画,发现里面竟然填满了好吃的食物。

2. 杀鸡儆猴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明朝的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鲁迅的地主。

他的家里有一只很厉害的鸡,它会打毒蛇。

有一天,鲁迅的仆人在饲养它的时候不小心错杀了一只鸡,鲁迅就把这个仆人公开处罚。

这个故事传开后,就演变成了“杀鸡儆猴”的寓言,用来警示人们不要想着捉弄别人。

3. 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韩非子》,讲的是狐狸冒充老虎的故事。

一只狐狸看到了一只老虎的食物,于是它就开始冒充老虎,以配合自己抢食。

其他动物因为害怕老虎,就被狐狸骗过去了。

但是当一只老虎出现后,狐狸就变得很怯懦,然后就被揭穿了。

4. 大开眼界这个成语来源于明代小说《西游记》。

故事讲的是孙悟空和牛魔王比斗的情景。

在比斗的时候,孙悟空和牛魔王施展了许多厉害的招式,吓得旁观的人们瞪大了眼睛。

这个故事被套用到其他场合中,意味着人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意想不到的事情。

5.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则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专门偷铃铛的小偷。

他偷到了一串铃铛后,为了不让别人听到声音,就用手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但是当别人指出他这样做毫无意义时,他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的干扰没有任何用处。

6. 塞翁失马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

一位老人的马蹦蹦跳跳地跑走了,他的邻居们都表示同情。

但是很快,这匹马却跑回来了,并且带回了一头美丽的骏马。

这时,邻居们都表示祝贺。

但是当老人试图骑这匹骏马时,他摔断了腿。

邻居们都又表示同情,但是很快来了一场战争,因为老人的儿子没有参军,所以老人和儿子都没有被连累。

20个历史典故成语有哪些呢

20个历史典故成语有哪些呢

20个历史典故成语有哪些呢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20个历史典故成语吧,仅供大家参考。

20个历史典故成语1、太公钓鱼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

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

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

”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

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

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

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

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

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

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

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

”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

”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

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不乏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这些成语一方面概括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风貌,另一方面也成为留传至今的有趣文化符号。

本文将带大家回顾一些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并了解其中的典故和寓意。

1、一心一意:一心一意最早出现在《晋书》中,记载了刘琨忧心忡忡地看着自己的手下兄弟们各怀鬼胎、勾心斗角的处境。

刘琨在这种情况下无奈地说“如今我也只有一心一意,以图东山复起了”。

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指全心全意的做某件事。

2、李代桃僵:说起这个成语,就不能不提《史记》中的一个故事。

传说当时有一个官吏做了一件错事,怕被处罚而找了一个人替自己顶罪。

这个人并不是重情重义的朋友,而是无辜的陌生人,最后这个不幸的陌生人被处决。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用代人而自己逃罪的行为来比喻不负责任的行为。

3、走马观花: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红楼梦》,在小说中贾宝玉接到邀约以后,跟着众人到西郊去游玩。

一路上他匆匆忙忙,没有好好品味花草树木和风景美景,只是匆忙地走了一遭。

所以,这个成语就形容了没有时间和空间好好品味、欣赏事物,只是匆匆忙碌地一瞥而过。

4、天涯若比邻:天涯和比邻是两个相对的词语,既远离又亲近,出自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登高》。

这首诗中,杜甫写道他登高,俯瞰大地,徐徐地眺望,发现不论是多远的山水风景,都与他近在咫尺。

这也表达了“宽容、同情,无限接近”的情感。

5、指鹿为马: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一段著名故事。

秦国两个大臣向秦王告密,称现在细作已经深入了政府系统,而当时宰相越巫刚好在现场,辩驳说“所指者是鹿,非马”,不料秦王却执意认为是马,最后越巫只好默默离去。

这个成语形容明知是一件事物却歪曲事实,侮辱真相。

6、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庄子》中的一则寓言,讲述的是一个种田的人发现只要在树旁守株,兔子就会撞死在他的脚下。

他因此变得懒惰愚蠢,田地也失去了耕种和生产的动力,最终萎缩如凋枯的树。

所以这个成语其实是有一个反面意义的。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手账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手账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手账
历史故事中的成语有很多,它们源自古代的历史事件和典故,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

以下是一些出自历史故事的成
语及其故事背景:
1. 杞人忧天。

这个成语来源于《列子·天瑞》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杞
国有位名叫管仲的大臣,他担心天塌下来,每天都焦虑不安。

后来,有人告诉他,杞国的一名杞人也在担心天塌下来,于是管仲明白了
自己的愚昧。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无端的忧虑和杞人忧天的愚昧行为。

2. 望洋兴叹。

这个成语来源于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七下西洋,见
到了许多国家的繁荣富庶,回到中国后,感慨地说,“望洋兴叹”,形容对别国的富强而感叹不已。

3. 指鹿为马。

这个成语源自秦始皇时期。

相传有一次,秦始皇试图测试他
的大臣们是否敢直言不讳,他将一只鹿带到朝廷,宣称它是一匹马,问大臣们看是什么动物。

有些大臣为了迎合皇帝,说是马,但有一
个大臣却坚持说是鹿。

秦始皇愤怒地处死了那个大臣。

这个成语用
来比喻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4. 狼狈为奸。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故事。

刘邦和项
羽争夺天下,刘邦派遣韩信去联络项羽的部下,结果韩信和项羽的
部下刘贾合谋,最终导致了刘邦和项羽的决裂。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
两个坏人互相勾结,共同做坏事。

以上是一些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其故事背景,这些成语都承
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希望能够帮到你。

【成语大全】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典故成语

【成语大全】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典故成语

【成语大全】历史故事的成语历史典故成语1. 引狼入室: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以前人名来比喻人贪得无厌,最终自取灭亡。

2. 守株待兔:出自《列子·天瑞》。

比喻不主动努力却等待不切实际的机会,空想得到好处。

3. 刻舟求剑:出自《战国策·赵策一》。

比喻固执己见,死板不变。

4. 青梅竹马:出自《三国演义》。

形容从小一起长大,情感很深厚。

5. 抛砖引玉:出自《庄子·庚桑楚》。

比喻自己发表意见或提出问题,只是打一个比方,目的是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者更好的问题。

6. 水滴石穿:出自《列子·修文》。

比喻细小的事物或微小的力量长期不断的作用,可以穿透坚硬。

7. 说曹操,曹操到:出自《三国演义》。

比喻说话者被说的人听到。

8. 古为今用:出自《礼记·月令》。

比喻古代的制度、方法同样适用于现在,是一种借古讽今的方法。

9. 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德充符》。

比喻跟着技不如人的人学习,搞得自己也不成样子。

10. 谈虎色变:出自《后汉书·张鲁传》。

比喻面对自己害怕的人或事,神色发生变化。

11. 钓鱼岛,赤化尾:出自《战国策》。

比喻用美名诱人上钩,一等上了钩,就露出丑恶的本相。

12. 柳暗花明:出自《红楼梦》。

形容虽然困难重重,但终究能迎来成功,光明。

13. 视死如归:出自《后汉书·南蛮传》。

形容不怕死亡,勇往直前。

14. 包公断案:出自《包公案》。

比喻公正无私,公正裁决争端。

15. 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

形容对才有决心,多次邀请别人。

16. 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比喻四面受敌,处境危急。

17. 青红皂白:出自《史记》,指是非对错,原意是指占上风和处于劣势。

18. 步步为营:出自《战国策》。

比喻在行动上非常慎重仔细,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19. 牵强附会:出自《汉书》。

比喻刻意把没有关系的事情勉强联系在一起。

20. 雷霆万钧:出自《尚书·周书》。

古代故事的成语

古代故事的成语

古代故事的成语篇一:古代故事的成语是我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些成语通常由一系列事件、人物、情节等组成,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这个成语形容决心赴死,义无反顾的决心。

2. 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谓人处危境,若能镇定自若,暂获过失,终久会得到好处。

”这个成语比喻祸福相依,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3. 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使其使者蔺相如赐璧,相如奉璧奏赵王,赵王送璧入秦。

秦昭王得璧,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之。

相如谓秦王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这个成语形容物归原主,完好无损。

4.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之子赵括,为赵将,数败于秦,秦军邀之,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军详败而走,赵括乘胜追之,又败。

赵奢谓括曰:‘今卒少惰,秦兵又诈败,亟追之,必擒汝。

’”这个成语形容缺乏实际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人。

以上是几个常见的古代故事成语,这些成语背后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拓展:除了上述的成语,古代故事还有许多其他成语,例如:卧薪尝胆、画龙点睛、滥竽充数、指鹿为马等等。

这些成语也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探究。

篇二:古代故事的成语是我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都是通过代代相传的故事来实现口头传承,这些故事有些是关于道德和伦理的,有些是讲述智慧和机智的,有些则是关于战争和政治的。

以下是一些古代故事的成语以及它们的典故和拓展:1.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了一块珍贵的宝玉——璧,秦国表示愿意用 10 座城池来换取这块璧,后来璧被送回赵国,秦国也兑现了诺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的重要性,以及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承诺。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鸣锣开道鸣锣开道的成语起源于战争时期,晋国的军队因为需要横渡一条小溪时,干脆造桥相互开车过去,这时一个兵曾建议在水边鸣锣开道,让百姓知道有军队经过,以免惊扰到普通百姓,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形成了。

2. 半途而废这个成语典故源于《庄子·外篇》中,讲述了两只乌龟赛跑,其中一只乌龟跑了一半便停了下来,最终输掉了比赛,因而诞生了“半途而废”这个成语。

3. 走马观花这个典故源于《东周列国志·齐世家》中的故事,齐宣王曾经养了一匹漂亮的战马,有一天他跟随手下的将领环游四方,到了一处名胜,宣王只是匆匆一瞥而已,从此以后风行走马观花之说。

4. 马不停蹄马不停蹄这个典故的故事源于古代刘邦的一场战役,他的骑兵虽然身处千里之外,但是却在夜里以马不停蹄的方式往战场赶去,这样的速度相当快,因而形成了相应的这个成语。

5. 杯水车薪这个成语的典故有两个来源,一是《尚书大传》中的“废书崇玉,实杯水车薪之戚也”,另一个则是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使用之案例。

二人皆出处来源,各自使用之,逐渐成为后世的成语。

6. 画龙点睛画龙点睛的典故源于《庄子·南华经》之中,有一次庄周看到有一个小孩在玩耍,画了一条龙,但是画龙缺少某种气息,这时一位慧眼识珠的人从旁边走过,点了一下瞳孔,一下龙便立刻栩栩如生。

7. 过河拆桥过河拆桥的故事源自刘禹锡的《陋室铭》,东晋时期江西因为战乱而变得破败不堪,社会动荡不安。

他曾经参加了自然科学的高考,毕业资格和前景都被削去,但把过程变得完整却是很重要的事情。

8.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叫杨修的人说:“兵书五十有余,其事去矣,或云“见机则作”,或云“有调则应”,此实博闻强记,未必先智。

”9. 拔苗助长拔苗助长典故的由来是出自《战国策·赵策十三》。

赵王名国因叛亡被困,再三求援秦国,秦昭王听说赵王援军不足,手中的援军不断增加,赵王见后差点伤心而亡,这便是拔苗助长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
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所以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
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仅仅当时已惘然。

”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宰相肚里能撑船
“宰相肚里能撑船”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宽宏大量。

这个成语的出
现还和宋代政治家王安石有很大关联呢!
相传,宋朝宰相王安石的婚姻一直不美满,丧偶、再娶、又离异。

为此,他感慨良多,作七绝以抒发心底的惆怅:春日春风有时好,春
日春风有时恶。

不得春风花不发,花开又被风吹落。

他中年丧偶后,曾一度不想再娶,后经人撮合,娶一妾名姣娘,
但是并没有把她扶为正室。

姣娘出身名门,十分聪慧,琴棋书画、诗
词歌赋,无一不精,是一个色艺双全的才女。

婚后,王安石身为宰相,又忙于革新变法,故淡于夫妻生活,令姣娘十分寂寞。

姣娘正当妙龄,空对日月,日子一长便耐不住寂寞与家中的一名年岁相仿的仆人勾搭
成奸。

这事传到了王安石的耳里,王安石很生气,有心训斥姣娘,法
办仆人,但又苦于无凭证。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姣娘与仆人在屋内*,当时王安石在门外,里面不时传来姣娘的浪笑之声。

当时情况下,王安石忍住了自己
的愤怒,他也怕自己的家丑外扬,于是他假装在离屋子很远的地方发
生声音(其实是故意用一个竹竿把树上的乌鸦惊走了),以便让屋内偷
情之人得悉。

果不其然,屋里面的男的从后窗逃跑了。

事后,王安石
假装没事,仍与姣娘谈笑自如。

过了几天,正是中秋之夜,王安石便
想借着过节规劝一下姣娘,让她老实安分点。

于是王安石便写给她一
首诗: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

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
姜门外听。

姣娘是个绝顶聪明之人,很快就品出了诗中的含义。

她其实早不
想这么生活下去了,于是她便回信给王安石道:日出东来转正南,你
说这话过半年。

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

王安石本意是想规劝姣娘,得到信,看了信中姣娘所吐露的心声,便想:自己年已花甲,而姣娘正值青春年少,七情六欲乃人之常情,
不能求全责备。

于是他就把姣娘叫到自己跟前问明了姣娘的愿望。

最后,王安石便一纸休书把姣娘休了,同时赠她白银若干两,让她和仆
人远走他乡过日子去了。

当这件事情在朝中和市井中慢慢传开之后,王安石的所作所为不
但没有被人非议,反而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人们赞扬他道:“真是宰
相肚里能撑船啊!”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东窗事发
“东窗事发”这个成语比喻密谋败露。

它的缘起是基于一个传说。

宋代大奸臣秦桧,为降金国,尝与其妻王氏,于东窗下密谋定计,以害民族英雄岳飞。

据传,桧先于帝前诬飞谋反。

时有几位大臣,如大理寺卿薛仁辅、枢密使韩世忠,皆为岳飞鸣冤,使之有所顾忌。

一日,桧独坐于东窗之下,为害飞之事,踌躇不定,委决不下。

王氏适至,问曰:“夫君为何事愁眉苦脸,犹豫不决?”桧遂告以此事,并与之商议。

王氏自袖中取出一柑,以手掰之,将一半递与桧,曰:
“此柑一掰即分,有何难哉?君不闻古语云:‘纵虎易兮擒虎难’乎?”桧一闻此言,其意遂决。

不久,岳飞父子便遇害矣。

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卷四以前
这样记载:“桧归,无何而死。

未几,子熺亦死。

王氏设醮,方士伏章,见熺荷铁枷,问:‘太师何在?’熺曰:‘在酆都。

’方士如其言
而往,见桧与万俟卨俱荷铁枷,备受诸苦。

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
大概意思是这样的:秦桧夫妇把岳飞害死在风波亭之后不久,秦
桧就死了。

其妻王氏便给他做道场,叫道士到阴曹探访。

秦桧便对道
士捎话说:“东窗事发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