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18项核心制度

合集下载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中国政府在医疗领域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旨在解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问题,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人民健康。

下面是医疗核心制度的十八项:1.建立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实行政府主导的医疗保障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2.推进三医联动。

协调城乡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均衡性和覆盖面。

3.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

构建以社区医疗为基础、急诊和重大疾病救治为重点、城市医疗为支撑的医疗服务体系。

4.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减轻大医院压力。

5.推进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

加强药品供应链管理,降低药品价格,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6.推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优化医疗服务价格机制,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实现医疗费用合理分担。

7.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医疗质量评价体系,推行医疗质量考核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8.实施中医药强国战略。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保健和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9.加强医疗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支持医疗技术创新,培养高水平的医疗人才,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10.推动信息化建设。

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信息化应用水平,提供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

11.加强医患沟通和医疗纠纷处理。

建立健全医患沟通机制,加强医患互信,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维护医患关系稳定。

12.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13.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加大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力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14.实行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

推动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服务的深度融合,提供更多方便的健康服务。

15.推进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对医疗机构的规范和监管,完善管理体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6.加大医疗资源投入。

增加医疗资源投入,提高医疗设施和设备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

17.加强国际医疗合作。

医疗18项核心制度

医疗18项核心制度

医疗18项核心制度医疗是国家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与医疗相关的制度。

以下是我国医疗领域的18项核心制度。

1.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等,保障人民的医疗费用。

2.医药卫生体制:推进国家医药卫生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3.医改:推进综合医改,加强医疗服务、医疗花费和医疗制度等方面的。

4.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立完善药品配送体系,保证药品供应的稳定性和可及性。

5.医疗技术体系:提高诊疗水平,推进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促进医疗技术的发展。

6.医疗质量安全制度:建立完善医疗质量安全制度,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督和管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7.医疗纠纷调处制度:建立健全医疗纠纷的调处机制,解决医患纠纷,维护医疗秩序。

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9.健康教育制度: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的健康知识和健康素养。

10.公共卫生制度: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制度,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11.医疗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方便医患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管理。

12.医学伦理制度:加强医学伦理研究和教育,规范医疗行为,保护患者的权益。

13.医疗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医疗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医疗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14.中医药保健管理制度:推动中医药保健事业的发展,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

15.医学科研制度:加强医学科研,培育和发展医学科研人才,提高医学科技的创新能力。

16.听证制度:建立听证制度,保障医疗纠纷的公正处理,提高医疗纠纷的调解效果。

1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及时应对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8.科学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评估医疗服务和医疗管理的效果,推动医疗质量的改进。

以上是我国医疗领域的18项核心制度。

医疗核心制度18项

医疗核心制度18项

医疗核心制度18项医疗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之一,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是国家的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医疗核心制度逐渐完善。

下面将按照18项医疗核心制度的顺序逐一进行介绍。

1.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广,保障人民的医疗需求。

2.医疗服务价格制度:建立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制度,确保医疗费用的合理性和可支付性。

3.医院分类管理制度:按照医疗机构的规模和功能进行分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4.医师执业管理制度:加强对医师执业的管理,确保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

5.医药分开制度:将医疗服务和药品销售分开,减少不必要的药品费用。

6.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加强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和权益。

7.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建立健全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维护医患关系的稳定。

8.医疗资源配置制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解决医疗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的问题。

9.医生职称评审制度:规范医生职称评审制度,提高医生的职业素质。

10.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11.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保证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

1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

13.医疗费用结算制度:建立医疗费用结算制度,加强对医疗费用的监控和控制。

14.医疗信息化管理制度:推进医疗信息化,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15.药品审批制度:加强对药品审批的管理,确保药品的安全和有效性。

16.医学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立医学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17.医疗投诉处理机制:建立医疗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的投诉问题。

18.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以上就是医疗核心制度的18项内容,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保障人民的健康和医疗需求至关重要。

希望我国的医疗制度能够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18项医疗核心制度

18项医疗核心制度

1 、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4、会诊制度;5、危重患者抢救制度;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7、术前讨论制度;8、查对制度;9、值班和交接班制;10、临床用血审核制度;11、死亡病例讨论制度;12、病历管理制度;13、分级护理制度;14、医疗技术准入制度;15、危(wei)险值报告制度;16、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17、信息安全管理制度;18、手术安全核查制度1、凡挂号病人,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者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转科、传染病报告等工作负责。

2、首诊医师必须详细问询病史、体格检查,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初步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者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及时请上级医师或者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3、首诊医师下班时,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晰,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4、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者多科疾病,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组织会诊与处理,必要时报告医务部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收治或者转入相应科室进行抢救与处理。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者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者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因本医院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好后,由科主任提出申请报医务部允许,并请示业务副院长批准允许后方可转院。

5、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殊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委或者拒绝。

6、医务部负责首诊负责制的督察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通报。

1、建立我院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者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2、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者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

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 2 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 1 次。

医院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院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院十八项核心制度
1.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2. 医疗卫生安全制度: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3.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应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措施。

4.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解决医患纠纷和提供合理赔偿方案。

5.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并防止费用虚高。

6. 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7. 职业道德规范制度:规范医务人员的职业行为和道德规范。

8. 患者隐私保护制度:保护患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

9. 医疗信息管理制度:管理和运用医疗信息以优化医疗服务。

10. 医疗诊疗规范制度:制定和执行医疗诊疗的规范。

11. 医疗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维护。

12. 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培养医疗人才和管理医务人员。

13. 英才引进和激励制度:吸引和激励优秀医疗人才。

14. 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评估和奖励医务人员的绩效。

15. 疾病防控制度: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和其他流行病。

16. 药品管理制度:管理和使用药品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17.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保护医疗信息和网络安全。

18. 工作流程优化和改进制度:不断优化和改进医疗工作流程,提高效率和效果。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医疗卫生领域实行的18项核心制度,是为了推进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而提出的。

具体制度如下:
分级诊疗制度:建立三级医院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医联体和分级诊疗机构共建共享制度:推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基层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建立居民医生团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高基层医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医改红利分配制度:将医改红利按照各方贡献程度进行合理分配。

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制度:保障离休干部的医疗待遇。

医疗服务价格制度:建立医疗服务价格透明化制度,遏制医疗行业乱收费。

医疗保险基金筹资制度: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基金筹资制度,实行分级管理。

医药联动机制:优化医药市场环境,实现医药联动,控制医药费用。

零差评制度:建立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制度,推进医疗服务质量提升。

诊疗规范制度:推广和实施诊疗规范。

医疗机构评审制度:建立医疗机构评审和监管制度。

信息化建设制度: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信息共享。

内审制度:建立医疗机构内审制度,推进医疗机构管理水平提高。

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建立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实现医患关系和谐。

疾病预防和控制制度:强化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升国民健康水平。

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提升医疗卫生工作者素质和能力。

医学伦理和医德医风规范制度:强化医学伦理和医德医风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形象。

预约挂号和候诊管理制度:建立预约挂号和候诊管理制度,优化就医流程,提高就医效率。

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分别是:
1. 首诊负责制度。

2. 三级查房制度。

3. 会诊制度。

4. 分级护理制度。

5. 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6.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7.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8. 术前讨论制度。

9.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10. 查对制度。

11.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12.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13. 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14. 危急值报告制度。

15. 病历管理制度。

16.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17.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18.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基础,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和执行本机构的核心制度,并遵循每项核心制度的定义和实施基本原则及关键环节的要求。

医疗18项核心制度

医疗18项核心制度

医疗18项核心制度1.医疗机构管理制度:规定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管理职责和管理程序,确保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

2. 医疗服务规范制度:规定医疗服务的标准和规范,包括医疗诊疗、护理、康复等方面的规定。

3.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通过制定具体的临床路径方案,规范医疗活动和流程,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4.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通过规范医疗质量评价方法和程序,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5.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规定医疗机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确保医疗安全和应急处置能力。

6.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规定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和责任分配,保护患者合法权益。

7. 药品管理制度:规定药品管理的标准和规范,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8. 医疗器械管理制度:规定医疗器械的管理标准和规范,确保医疗器械安全和有效性。

9.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规定医疗费用的计算、核算和报销标准和程序,防止医疗费用过高或低于合理水平。

10. 医疗保险制度:规定医疗保险的管理和执行程序,保障参保人的合法权益。

11. 医疗人员管理制度:规定医疗人员的招聘、培训、聘用和考核程序,提高医疗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12. 医疗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制度:规定医疗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维护医疗职业的正常秩序。

13. 健康档案管理制度:规定健康档案的建立、管理和保密标准和程序,保障患者的隐私权和健康权。

14. 患者满意度评价制度:规定患者满意度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5. 医学伦理规范制度:规定医学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保护患者的人身权益和尊严。

16. 医学科研管理制度:规定医学科研的管理和评价标准和程序,促进医学科研的发展和创新。

17. 医学教育管理制度:规定医学教育的管理和评价标准和程序,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18. 医疗信息化管理制度:规定医疗信息化的标准和规范,促进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

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1.质量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控制。

2.安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医院内部和环境的安全。

3.护理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护理管理制度,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

4.医疗设备管理制度:采购、使用和维护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安全使用。

5.药事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药事管理制度,包括药品采购、配送、储存、使用和废弃等环节的管理。

6.感染控制制度: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制度,预防和控制医院内部的感染传播。

7.手术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手术管理制度,确保手术的安全和高效进行。

8.输血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输血管理制度,确保输血安全和指征的合理性。

9.用药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用药管理制度,确保用药安全和用药质量。

10.医疗记录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医疗记录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记录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11.医患沟通制度: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制度,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疗质量和满意度。

12.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加强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理。

13.病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病案管理制度,确保病案信息的完整和准确。

14.诊疗流程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诊疗流程管理制度,提高诊疗流程的效率和安全性。

15.信息化管理制度: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提高信息化水平和数据安全。

16.培训与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健全的医务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17.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和考核制度,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全面评价和考核。

18.制度落地与监督:确保上述制度真正落地和执行,建立监督机制,监督制度的执行情况。

以上18项核心制度涵盖了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方方面面,是确保医务人员和患者权益的基本保障措施。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这些制度要求进行操作和管理,从而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医疗管理18项核心制度

医疗管理18项核心制度

医疗管理18项核心制度1. 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服务质量评估标准的制定和改进- 客户满意度调查和反馈机制- 客户投诉处理和纠纷解决机制2.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医疗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 医疗器械设备管理和质量控制- 医疗纠纷预防和应急处理机制3. 医疗信息管理制度- 病历管理和数据录入规范- 医疗信息系统和电子病历的使用和维护- 医疗数据的保密和安全管理4. 医疗资源管理制度- 医疗设备的采购流程和管理规定- 医疗用品和药品的库存管理- 医疗人员的编制和岗位职责规范5.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医疗人员的招聘和录用程序- 岗位培训和绩效考核机制- 医疗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6. 财务管理制度- 费用核算和收费制度规范- 预算编制和监控机制- 资金监管和风险控制措施7. 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 信息化战略规划和技术支持规定 - 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和项目管理 - 信息安全和数据质量管理措施8. 医学伦理管理制度- 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和监管- 知情同意和隐私保护规范- 医学伦理委员会改进和监督机制9.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医疗质量评估和指标监控- 不良事件管理和改进措施- 临床路径管理和病种管理规范10. 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医疗人员职业暴露预防和防护 - 职业病防治和健康监测机制 - 心理健康支持和职业倦怠预防11. 知识管理制度- 经验总结和知识分享机制- 学术培训和继续教育规定- 学术研究项目管理和激励机制12. 院感管理制度- 感染监测和预防控制规范- 传染病报告和隔离措施- 环境卫生和消毒控制要求13. 医疗设施管理制度- 设施设备的维修保养和更新- 环境安全和防火防震规定- 暴力事件和突发事件处理程序14. 医疗诊疗流程管理制度- 诊疗流程改进和标准化- 医疗卫生服务规范和指南- 转诊和会诊的管理要求15. 医患沟通管理制度- 医患关系改善和沟通技巧培训 - 患者知情同意和告知要求- 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反馈机制16.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医疗废物分类和处置规范- 废物收集和储存的要求- 废物处理和环境风险评估17.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 设备采购和验收程序- 设备维护和检修计划- 设备安全和技术管理要求18. 灾备与应急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和指南- 灾备设施和物资准备- 应急演练和事故处置措施这些18项核心制度是医疗机构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1. 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明确的医疗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确保每个管理层和从业人员都有明确的安全管理责任并履行职责。

该制度应涵盖安全目标设定、责任分工、安全管理考核等内容。

2. 安全宣传教育制度医疗机构应制定安全宣传教育制度,定期开展安全宣传活动,提高从业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

该制度应包括宣传教育的内容、方式、周期等要求。

3. 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医疗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

该制度应明确评估方法、评估频次和结果应用等要求。

4. 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安全事件报告制度,要求从业人员及时、准确地报告医疗安全事件,并及时处理和反馈。

该制度应包括事件报告的内容、报告途径、处理流程和结果反馈等要求。

5. 安全通报和警示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安全通报和警示制度,及时向从业人员传达医疗安全通报和警示信息,以提醒和引导从业人员关注和防范医疗安全风险。

该制度应明确通报和警示的渠道、内容和时效等要求。

医疗机构应建立安全审核和监督制度,对医疗安全工作进行定期审核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医疗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该制度应涵盖审核和监督的方法、周期和结果应用等要求。

7. 医疗救治风险防控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救治风险防控制度,通过科学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规范医疗救治工作流程,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该制度应明确风险防控策略、方法和流程要求。

8. 药品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的质量、安全和合理使用。

该制度应涵盖药品来源、存储、配送、使用和废弃处理等环节的管理要求。

9. 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和规范使用。

该制度应包括医疗器械的采购、验收、维护、管理和报废处理等要求。

10. 院感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院内感染管理制度,加强院内感染防控措施,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医疗安全18项核心制度

医疗安全18项核心制度

医疗安全18项核心制度
以下是医疗安全的18项核心制度:
1. 安全文化建设制度:建立和推行医疗安全优先的组织文化。

2. 医疗安全责任制度:明确医疗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3. 医疗安全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医疗安全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机制。

4. 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制度:识别、评估和控制医疗安全风险。

5. 医疗安全绩效评价制度:建立医疗安全的绩效评估体系。

6. 医疗安全培训与教育制度:加强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医疗安全教育与培训。

7. 医疗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建立医疗安全事件的报告和处理机制。

8. 医疗安全巡查制度:定期对医疗单位进行安全巡查。

9. 医疗安全评审制度:对医疗安全事件进行评审和分析。

10. 患者安全合作与协调制度:加强医疗机构之间、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11.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加强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12. 药品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医疗药品的购进、使用和储存。

13.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保证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14. 手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手术安全的管理与控制。

15. 医疗事件调查与处理制度:对发生的医疗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

16. 患者权益保护制度:加强患者权益的保护和维护。

17. 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和预防。

18.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医疗安全核心制度18项

医疗安全核心制度18项

医疗安全核心制度18项1.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管理规定和操作,确保医疗行为和结果符合质量标准。

2. 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医疗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和追踪机制。

3.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建立完善的不良事件报告流程和管理机制,促进对医疗事故的及时发现、处理和追究。

4.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规范医疗设备的选择、使用、维修和保养,提高设备安全性能和可用性。

5. 医疗药品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医疗药品供应和使用流程,确保药品安全使用。

6. 感染病控制制度:建立医疗感染预防控制机制,降低感染风险。

7. 医疗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医疗事故应急预案、处置流程和应急演练机制。

8. 医务人员考核管理制度:建立医务人员考核和监督机制,提高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9. 住院病历管理制度:规范住院病历的书写、管理和保密,确保病历信息准确、完整和安全。

10. 输血管理制度:规范输血的供血、采血、配血和输血操作,保证输血安全。

11. 双人核对制度:建立双人核对和确认制度,预防因操作疏忽和信息不准确引发的医疗安全事故。

12. 术前皮肤消毒制度:规范手术前皮肤消毒的流程和操作,保障手术安全和病人健康。

13. 医疗处方审核制度:规范医疗处方审核和发药流程,防止因药品使用不当引起的安全事故。

14. 输液泵管理制度:建立输液泵的选择、使用和维护机制,保障输液安全。

15. 营养支持治疗管理制度:规范营养支持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确保病人安全进食。

16. 病人权益保障制度:建立病人知情、知识产权保护和生命安全保障机制,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

17. 自身安全保护制度:建立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自我安全保障措施,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18. 医院管理规定制度:建立医院管理的规约和制度,确保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稳步提升。

(完整版)18项医院核心制度

(完整版)18项医院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4、会诊制度;5、危重患者抢救制度;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7、术前讨论制度;8、查对制度;9、交接班制;10、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1、死亡病例讨论制度;12、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13、分级护理制度;14、医疗技术准入制度;15、医患沟通制度;16、转院转科制度;17、特诊特治告知制度;18、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一、资源配置:1、实际开放床位、应急扩展床位数;2、全院员工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其中:医师数、专∕兼职心理治疗师数、医疗社会工作者数、护理人员数、医技人员数)。

3、医院医用建筑面积。

二、工作负荷:1、年门诊人次、年急诊人次。

2、年住院患者入院、出院例数,出院患者实际占用总床日。

3、年开展基层和社区公共精神卫生服务指导∕督导人次。

4、年培训综合服务医院医师以及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的项目数、受训人次。

5、年纳入管理治疗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档案的患者人数。

三、治疗质量:1、入出院诊断符合率;2、住院治愈好转率;3、住院患者抢救例数、死亡例数占同期住院人次的比率。

四、工作效率:1、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2、平均每张床位工作日;3、床位使用率;4、床位周转次数。

五、患者负担(项目及数据引自医院财务报表):1、门诊人次平均费用(元),其中药费(元);2、住院人次平均费用(元),其中药费(元)。

六、资产运营(项目及数据引自医院财务报表)1、流动比率、速动比率;2、医疗收入∕百元固定资产;3、业务支出∕百元业务收入;4、资产负债率;5、固定资产总值。

6、医疗收入中药品收入、医用材料收入比率;7、人员经费支出∕业务收入。

七、科研成果(评审前5年):1国内论文数ISSN、国内论文数及被引用数次(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布信息为准)、SCI收录论文数;2、承担与完成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数。

3、获得国家、省市级科研基金额度。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内容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内容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内容1. 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为全民提供医疗保障。

2.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包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3. 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用药需求,提高药物可及性。

4.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

5. 科研和创新支持:加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促进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6. 医疗人才培养和管理:加强医疗人才培养,完善医疗人才管理和评价机制。

7. 医药卫生监督管理:加强医药卫生监督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8. 医疗设备和器械管理:加强医疗设备和器械的监管,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9. 药品供应保障:加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良好的药品供应。

10. 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11. 医患沟通和医疗卫生教育: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率。

12. 医疗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13. 医疗资源配置和调控: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确保医疗服务供需平衡。

14. 医疗救援和应急机制:建立医疗救援和应急机制,提高医疗救援效率。

15. 中药发展和保护:推进中药发展和保护,发挥中药在医疗中的作用。

16. 医疗健康促进和预防:加强医疗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工作,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17. 医疗资源统筹和患者流转:加强医疗资源统筹和患者流转,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18. 综合管理和监督:建立综合管理和监督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医疗质量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医疗质量安全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它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命质量。

为了确保医疗质量安全,国家和各级医疗机构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其中包括了18项核心制度。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18项核心制度。

1.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机构具有一套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质量管理目标、质量规范、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等内容。

2.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医疗机构必须建立感染控制制度,包括感染监测、预防与控制、消毒与隔离等,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3.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设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及时报告不良事件,以便进行事后分析和处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医疗过失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患者因医疗过失受到侵害时,能够追究医务人员的责任,并赔偿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5.患者医疗知情权保障制度:医疗机构应设立患者医疗知情权保障制度,确保患者对医疗行为和可能的风险有清楚的了解。

6.手术安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设立手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手术前的评估、手术过程的规范和手术后的护理等方面,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7.药品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设立药品管理制度,包括药品的采购、存储、分发和使用等方面,以确保药品的质量与安全。

8.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设立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包括器械的采购、使用与维护等方面,以确保器械的质量与安全。

9.输血安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设立输血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对血液及其制品的采集、贮存、输注等方面的监管控制,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10.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设立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以合理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11.医疗残留物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设立医疗残留物管理制度,包括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理与处置等方面,以确保医疗残留物不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危害。

12.放射诊疗安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设立放射诊疗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放射医学设备的管理与使用等方面,以确保放射诊疗的安全性。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中国政府为改善和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所推出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措施。

这些制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服务水平,降低患者就医成本,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并推动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

具体的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包括:1.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通过合理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平衡医疗资源的供给和需求,降低就医费用负担。

2.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险覆盖率和报销比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3. 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加强药品供应保障,规范药品流通和采购,降低药品价格。

4. 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允许医师在多个医疗机构执业,增加医疗资源供给。

5. 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制度: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6. 分级诊疗制度:推行分级诊疗制度,让患者在就近的医疗机构得到适宜的医疗服务。

7. 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构,加强医患关系管理。

8. 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制度: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宣传,提升公众健康素养。

9. 医疗质量控制和安全制度: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和安全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性。

10. 医疗技术评价制度:建立医疗技术评价机制,促进医疗技术创新和应用。

11. 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管理,提高医疗服务人员素质和能力。

12. 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推动医院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

13. 医疗资源配置和调控制度: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对医疗资源的调控和监管。

1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度: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度,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或减费。

15. 医疗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制度:建立医疗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制度,引导医疗行业良性发展。

16. 老年人医疗服务保障制度:加强对老年人医疗服务的保障,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17. 就医质量评估制度:建立就医质量评估制度,评估医疗机构和医生的业绩。

18. 医疗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制度:推动医疗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医疗18项核心制度

医疗18项核心制度

医疗18项核心制度1.医疗机构分类制度:将医疗机构按照规模、功能、服务水平等划分为不同等级,以保证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2. 医疗卫生管理制度:建立医疗机构的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架构、管理程序、服务质量、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有效性。

3.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医疗质量评估、医疗纠纷处理、医疗安全等方面的规定,以促进医疗服务的改进和提升。

4. 医疗服务规范制度:建立医疗服务规范体系,包括医疗服务标准、医疗流程、医疗记录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5.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费用管理体系,包括医疗费用审批、医疗费用结算、医疗费用监管等方面的规定,以防止医疗费用的过高和浪费。

6. 医疗资源配置制度:建立医疗资源配置体系,包括医疗设备、人才、药品等方面的规定,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

7. 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医疗援助等方面的规定,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8. 医疗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医疗信息管理体系,包括医疗信息采集、医疗信息共享、医疗信息保护等方面的规定,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9. 医疗事故处理制度:建立医疗事故处理体系,包括医疗事故预防、医疗事故调查、医疗事故赔偿等方面的规定,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10. 医疗诊疗规范制度:建立医疗诊疗规范体系,包括医疗诊疗指南、医疗诊疗标准、医疗诊疗流程等方面的规定,以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11. 医疗器械监管制度:建立医疗器械监管体系,包括医疗器械注册、医疗器械质量监管、医疗器械安全监管等方面的规定,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12. 医疗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医疗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医学院校教育、医疗人才培训、医疗人才评价等方面的规定,以保障医疗服务的人才资源。

13. 医疗科研管理制度:建立医疗科研管理体系,包括医疗科研评价、医疗科研资金管理、医疗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规定,以促进医疗科研的创新和发展。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1. 医疗保险制度:确保人民能够享受基本医疗保障。

2. 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建立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和评审制度,规范医疗机构的设立和运行。

3. 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制度:加强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人才储备和流动。

4. 医疗质量安全制度: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医疗事故的监管和处理。

5.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控制医疗费用,合理定价和支付方式。

6. 药品管理制度: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管理,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7. 医疗信息化建设制度: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8. 中医药管理制度:保护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中医药的治疗水平。

9. 疾病预防控制制度: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高公共卫生水平。

10. 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监管,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

11. 医疗保障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医疗保障基金的筹集和使用制度,保证基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12. 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医疗救助体系,保障贫困人口和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医疗需求。

13.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建立医疗纠纷的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医疗纠纷。

14. 医学伦理和伦理审查制度:建立医学伦理和伦理审查制度,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15. 国际合作交流制度: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合作和交流,促进医疗发展。

16. 医疗科研评价制度:加强医疗科研的评价和管理,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17. 医疗发展规划制度:制定医疗发展规划,推动医疗事业的整体发展。

18. 医疗监管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疗行为的监管,保障医疗秩序和正常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项核心制度目录(1)首诊医师负责制度。

(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4)会诊制度。

(5)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6)手术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7)术前讨论制度。

(8)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9)查对制度。

(10)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

(11)值班与交接班制度。

(12)分级护理制度。

(13)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14)危急值报告制度。

(15)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16)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17)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18)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首诊负责制度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二、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五、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查房实行正(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三级查房。

危重者入院后当天要有上级医师查房;夜间病重者入院后,次日要有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二级医师书写三级医师查房记录,一级医师书写二级医师查房记录,查房前各级医师对需要进行讨论诊断和治疗的病例,事前应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作好充分准备,以提高查房质量。

1、三级医师查房规定(1)每周查房1-2次,应由二级医师、住院医师、进修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

(2)解决疑难病例,审查新入院及危重病人的诊疗计划,决定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新的治疗方案及参加全科会诊。

(3)抽查医嘱、病历(特别检查是哪级医师查房,记录书写的质量)、护理质量、发现缺陷、纠正错误、指导实践、不断提高医疗水平。

(4)利用典型、特殊病例,进行教学查房,以提高教学水平。

(5)听取医师、护士对医疗护理工作及管理方面的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建议,以提高管理水平。

2、二级医师查房规定(1)一般患者每周查房3次,一般患者入院后,二级医师首次查房不得超过48小时。

应有本病房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实习医师、责任护士参加。

(2)对所管病人分组进行系统查房,确定诊断及治疗方案、手术方式、检查措施,了解病情变化以及疗效判定。

(3)对危重病人应每日随时进行巡视检查和重点查房,提出有效和切实可行处理措施,必要时进行晚查房。

(4)对新入院病人,如一周后仍诊断不明或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例,应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查明原因。

(5)疑难危急病例或特殊病例,应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并安排上级医师查房。

(6)对常见病、多发病和其他典型病例进行每周一次的教学查房,结合实际,系统讲解,不断提高下级医师的业务水平。

(7)负责修改和指导一级医师书写的各种医疗记录,以提高书写水平。

检查病历、各项医疗记录、诊疗进度及医嘱执行情况、治疗效果,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8)检查指导住院医师工作,避免和杜绝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签发会诊,特殊检查申请单,审查特殊药品处方及病历首页并签字。

(9)协助科主任决定病人的入院、转科、转院问题。

(10)注意倾听医护人员和病人对医疗、护理、生活饮食、医院管理各方面意见,协助护士长搞好病房管理。

3、一级医师查房规定(1)对所管的病人每日至少查房2次,早晚查房一次,上午、下午下班前各巡视一次,危重病人和新入院病人及手术病人重点查房并增加巡视次数,发现新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2)对危急、疑难的新入院病例和特殊病例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

(3)及时修改被带教医师书写的病历和各种医疗记录、医疗文件等。

(4)向实习医师讲授诊断要点、体检方法、治疗原则、疗效判定、诊疗操作要点、手术步骤及分析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5)检查当日医嘱执行情况,病人饮食及生活情况,并主动征求病员对医疗、护理和管理方面的意见。

(6)作好上级医师查房的各项准备工作,介绍病情或报告病历。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疑难病例:入院二周诊断不明确;住院期间实验室或其他辅助检查有重要发现,将导致诊断、治疗的变更;治疗效果不佳;院内感染者;疑难重大手术。

重危病例:病情危重或病情突然发生变化者。

1、科室进行讨论,讨论会由科主任或副主任主持,病区医师均参加。

2、讨论前,主管的住院医师或进修医师负责收集病例资料,住院医师汇报病史,介绍病情和诊疗过程;主治医师应补充汇报病史、分析病情、提出讨论目的及观点;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结合诊疗规范、国内外资料分析制定诊治措施。

3、如科室讨论后诊断仍不明确,需将患者病情报告医务科,由医务科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全院进行讨论。

4、全院讨论时,患者所在科室将患者病情摘要送至拟参加讨论的相关科室专家和医务科,医务科负责通知并组织讨论。

5、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修订治疗方案。

讨论经过由经治医师记录整理,经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审查后,分别记入病程记录和疑难危重讨论记录本。

会诊制度会诊制度,是为了加强各科室间的医疗协作,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在临床工作中,凡遇疑难、危重病例或诊断不明确、疑与其它学科有关的病例,须及时申请会诊。

1、会诊医师须做到:(1)详细阅读病历,了解患者的病情,亲自诊察患者,补充、完善必要的检查;(2)会诊医师须详细记录会诊意见,提出具体诊疗意见并开出本科医嘱,会诊记录包括会诊意见和建议、会诊医师的科室、会诊时间及会诊医师签名等;(3)必须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对患者需要自费或部分自费的药物或医用材料以及特殊用法须在会诊意见记录中注明,并告知患者和患者授权代理人履行签字手续;(4)对疑难病例、诊断不明确或处理有困难时,须及时请本科上级医师协助会诊;(5)会诊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诊疗规范;(6)严禁会诊医师不亲自查看病人电话会诊。

2、院内会诊:分为科内会诊、科间会诊(包括门诊会诊与病房会诊(普通))、急诊会诊、全院会诊、清院外会诊、远程会诊。

(1)科内会诊:对本科内较疑难或对科研、教学有意义的所有病例,都可由主治医师主动提出,主任医师或科主任召集本科有关医务及技术人员参加,进行会诊讨论,以进一步明确和统一诊疗意见。

会诊时,由经治医师报告病例并分析诊疗情况,同时准确,完整地做好会诊记录。

(2)科间会诊:门诊会诊:根据病情,若需要他科会诊或转专科门诊者,经治医师必须在门诊病历上记录患者的病史及体征,初步诊断,会诊目的等。

会诊医师应将会诊意见详细记录在门诊病历上,并同时签署全名;属本科疾病由会诊医师处理,不属于本科病人可回转给邀请科室或再请其他有关科室会诊。

病房会诊(普通):邀请会诊科室必须严格掌握会诊指征,申请科室必须提供简要病史、体查、必要的辅助检查结果,以明确会诊目的及要求,在会诊时必须由经治医师陪同进行,以便随时介绍病情,听取会诊意见,共同研究治疗方案,同时表示对被邀请医师的尊敬。

被邀请会诊科室按申请科的要求,指定有一定临床经验,对科专业理论及技术操作有一定能力,工作责任心强,态度认真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或高年资总住院医师)根据病情在48小时内完成会诊,为保证会诊质量,以达预期会诊目的及医疗安全,科室不得派住院医师承担会诊任务(急会诊例外)。

会诊医师应本着对病人完全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会诊并进行随访,如遇疑难问题或病情复杂病例,立即请上级医师协助会诊,尽快提出具体意见,并写会诊记录。

对待病人不得敷衍了事,更不允许推诿扯皮延误治疗。

(3)急诊会诊:对本科难以处理急需其他科室协助诊治的急、危、重症的病人,由经治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急会诊申请,并同时上报本科室上级医师,并在申请单上注明“急”字。

在特殊情况下,可电话邀请。

会诊医师应迅速(10分钟内)到达申请科室进行会诊。

申请会诊和到达会诊时间均应记录到分钟。

如遇疑难问题或病情复杂病例,应立即请上级医师协助会诊,以及时做出诊治意见。

申请医师必须在场,配合会诊及抢救工作。

(4)院内大会诊:对危、重症及疑难病例、特殊病例需院内大会诊的,科室向医务科提出申请,医务科负责通知专家和主持讨论,科室负责将病历摘要送达参加会诊讨论的专家;邀请会诊科室的主任或副主任须参加会诊讨论。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1、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一般由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负责组织并主持抢救工作。

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不在时,由职称最高的医师主持抢救工作,但必须及时通知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特殊病人或需多学科协同抢救的病人,应及时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和主管院长,以便组织有关科室共同进行抢救工作。

2、对急危重患者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迟抢救,必须全力以赴,分秒必争,各种记录及时全面,对有他科病情由主诊科负责邀请有关科室参加抢救。

3、参加危重患者抢救的医护人员必须明确分工,紧密合作,各司其职,坚守岗位,要无条件服从主持抢救人员的指挥及医嘱,但对抢救病人有益的建议,可提请主持抢救人员认定后用于抢救病人。

4、参加抢救工作的护理人员应在护士长领导下,执行主持抢救人员的医嘱,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将医嘱执行情况和病情变化报告主持抢救者;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复颂一遍,并与医师核对药品后执行,防止发生差错事故。

5、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各班应有专人负责,对病情抢救经过及各种用药要详细交班,所用药品的空安培经二人核对方可离开,各种抢救药品,器械用后应及时清理,清毒,补充,物归原处,以备再用。

6、需多学科协作抢救的危重患者,原则上由医务科或医疗副院长等组织抢救工作,并指定主持抢救人员、参加多学科抢救病人的各科医师应运用本科专业特长,团结协作致力于病人的抢救工作。

7、病危、病重病人要填写病危通知单,一式两份,一份放入病历中,一份交病人家属。

要及时、认真向病人家属讲明病情及预后,填写病情告知书,以期取得家属的配合。

8、因纠纷、殴斗、交通或生产事故、自杀、他杀等原因致伤的病员及形迹可疑的伤病员,除应积极进行抢救工作外,同时执行特殊情况报告制度,在正常工作日应向医务科和保卫科汇报,非工作日向医院总值班汇报,必要时报告公安部门。

9、不参加抢救工作的医护人员一般不进入抢救现场,但须做好抢救的后勤工作。

10、抢救工作中,药房、检验、放射或其他辅科室及后勤部门,应满足临床抢救工作的需要,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