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与杨振宁半个世纪的友情

合集下载

邓稼先杨振宁的友谊

邓稼先杨振宁的友谊

精心整理邓稼先杨振宁的友谊邓稼先杨振宁的友谊杨振宁先生当然不知道他们的这次会晤对稼先来讲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但是我们全家人从心底深深地感激他。

有一次杨先生到我们家,他说想和稼先一起骑车去颐和园。

为安全起见,这样的要求我们着实不敢答应他。

还有一次,我们一道去北海仿膳,大家边吃边谈笑着,杨先生对稼先说:“这回你可以吃饱了,想当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你可是常常饿肚子的呀!”可不是嘛,稼先留学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开始没有奖学金,吃饭不敢按饭量吃,只能按钱吃。

有一段,他和洪朝生合住在一位美国老太太的阁楼里,有一次他俩去吃饭,两份牛排端上后,稼先看了看,对洪朝生说:“我这块小,你那块大。

”洪朝生就把自己那份给了稼先。

……回想起这些往事,杨先生与稼先都笑了。

最后,我想以杨振宁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我这篇怀念文章的结束语:“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深秋的北京,瑟瑟秋风给人们带来寒意。

八宝山公墓在安放骨灰的灵堂外面庭院里搭起了一个灵堂,邓稼先的巨幅遗像前摆着杨振宁送的花篮,缎带上写着“邓稼先千古杨振宁敬挽”。

邓稼先是杨振宁的中学、大学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然而,过去中国并没有在报刊重点宣传、表彰他。

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

后来,杨振宁又向中央领导同志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

“中先,腼腆,历史没有忘记他们!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6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长达12集的电视片:《让历史告诉未来》。

在第8集里,有这样的画面和解说: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壮丽场面展现在荧光屏上,欣喜若狂的中国人民、套红的《人民日报》号外……,邓稼先先生的高大身躯也出现在荧光屏上。

宴席走进了洗手间,那时,他已是泪流满面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一课《邓稼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一课《邓稼先》

殷红 (yān) 殷切 (yīn)
鲜红 (xiān) 鲜为人知 (xiǎn)
xūn
dià n jī
xuǎn pì n
yá o
元勋
sò ng
奠基
zhò u
选聘
kūn lú n
谣言
zhì
背诵

昼夜
xiǎn
昆仑
kuì rú
挚友
xiè
可歌可泣
jū gōng jì n cuì
鲜为人知
dāng
至死不懈

鞠 躬 尽瘁
má ng lù
当之无愧
yān
家喻户晓
yān
锋芒毕露
guǒ
妇孺皆知

马革裹尸
燕然勒功
殷红
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部显露出来。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懂得。 妇孺皆知:妇女儿童都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 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 部的力量。
速读课文:
朗读本文揭示邓稼先工作环境和高尚品 格的段落——体味:
1、《吊古战场文》:悲壮惨烈 2、排比:艰险的环境;过人的胆识; 由衷的敬佩 3、“我不能走”:身先士卒,奋不顾身 、勇担风险的高尚品格
4、五四歌词:时代精神和壮志豪情。
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 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 立即回国,1950年10月 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②1958年,奉命带领 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 研究原子弹制造理论
又如,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 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 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射到历史深处。 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大陆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 的熏陶,所以始终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故事作文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故事作文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故事作文第一篇:《跨越时空的握手》那天,我翻开了历史书,无意间看到了两张熟悉的脸庞,杨振宁和邓稼先。

他们俩,一个是在海外扬我国威的物理巨擘,一个是隐姓埋名,为国铸剑的英雄。

这两个人,看似人生轨迹完全不同,却因为对科学的热爱,对国家的责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杨振宁,名字听起来就像是个传奇。

他和李政道一起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定律,这个发现让世界物理学界为之震惊,也为他们赢得了诺贝尔奖。

但是,杨振宁最让我感动的,不是他的成就,而是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他曾经说过:“我的根在中国。

”这句话,就像是一颗种子,在我心里悄悄发芽。

而邓稼先呢,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不如杨振宁那么响亮。

但在我心里,他是真正的英雄。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邓稼先带领团队在戈壁滩上默默工作,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

那段时间,他们面临着无数的困难,甚至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

但邓稼先从未放弃,他说过:“国家需要我们,我们就要站出来。

”这种精神,让我敬佩不已。

两个伟大的科学家,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他们的心始终牵挂着祖国。

后来,杨振宁回国访问,特意去看了邓稼先。

两人紧紧握手的那一幕,被定格成了永恒。

那一刻,不仅是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交流,更是两颗爱国心的碰撞。

他们的故事,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每次想到他们,我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力量。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很微小,但如果我们都能够像他们一样,把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那么,我们就能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篇:《科学与爱国,两颗心的共鸣》小时候,听爷爷讲过很多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其中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两个名字,对我来说,不仅仅代表着科学上的伟大成就,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杨振宁,这个名字,几乎每个学理科的人都耳熟能详。

他年轻时就去了美国学习,后来成为了国际上著名的物理学家。

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

每当谈到中国,杨振宁总是充满深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知识讲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知识讲解

《邓稼先》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

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邓稼先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杨振宁与邓稼先是同乡、同学,情同手足的好朋友。

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

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

后来,杨振宁向中央领导谈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

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写下了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歌颂这位卓越的科学家。

(左)杨振宁(右)邓稼先知识积累1.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可,值得;歌,歌颂、赞扬;泣,流泪。

2.鲜.(xiǎn)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鲜,少。

3.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4.宰.(zǎi)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5.至死不懈.(xiè):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杨振宁简介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简介杨振宁(1922-- ),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安徽省合肥。

因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著作有《选集与后记》《读书教学四十年》等。

一、生平经历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7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

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

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

杨振宁在5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

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

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

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

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

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

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

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

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

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

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

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1.邓稼先_杨振宁

七年级语文下册1.邓稼先_杨振宁

其作用是突出邓稼先所做 贡献的巨大,具有重要的 历史意义。
阅读第二部分:
1. 这一部分叙写邓稼先一生的简历, 哪些写的较详?哪些写得很简?这 种详略分明的叙写突出了邓稼先哪 两点? 略写生平、学历,详写贡献。 突出邓稼先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 奠基人、开拓者的地位。
• 这一部分是一篇典范的人物 小传,那么写人物传记需要 注意什么? • 写清楚:生平经历,突出的 人生业绩,恰当的评价定位
1、邓稼先工作于戈壁荒漠的艰险。 • 2、突出邓稼先超凡的直觉见地,勇进的 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 3、写邓稼先不避危险,坚守在核武品试 验第一线。 • 这一部分是邓稼先奉献精神的具体表现, 集中突出地表现了他以顽强的意志,坚定 的信念,甘愿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荒漠戈壁的荒凉,写出了邓稼先 工作环境的艰苦,突出献身精神。
3.邓稼先于何年因患何病逝世? (1986年,直肠癌) 4.用来与邓稼先作对比的那位外国杰出人物是谁?
(奥本海默)
5.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爆炸的年、月、日分别 是什么? (1964年10月16日,1967年6月17日)
6.我国核武器试验的地点是哪里?(古罗布泊)
速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各部分基本信息
回忆性散文:传记体的一种,属于记叙文的 范畴。 A.运用小标题——条理清楚 内容分明
B.多角度描写人物——突出伟大的人格 C.取材精练、以小见大——四个生活片段
D.句式多变——排比句、长短句
用了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① 把邓稼先放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 史的背景上来写。
使读者认识到:邓稼先是一位历史性人物,对 祖国、对民族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阅读第四部分,回答问题。

怀念稼先半个世纪的友谊的感悟

怀念稼先半个世纪的友谊的感悟

怀念稼先半个世纪的友谊的感悟有的人,前面加什么样的缀饰,都不如直呼其名,更具万钧之力,显其伟岸身躯。

简单的三个字:邓稼先,在国人心中,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某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改变山河的霹雳光照。

2001年夏,我带摄制组走进邓稼先家,邓夫人许鹿希说,这是她首次接受采访拍摄。

2002年春,我采访杨振宁,这位科学的巨子侃侃而谈,但当说到邓稼先时,神情立刻凝然。

今年9月22日,杨振宁发表了百岁生日演讲,在其中以恳切的深情向国人再提“稼先”:“……在这个信的最后他这样给了我一个期望,是‘但愿人长久’,他把‘千里共婵娟’改了一下,变成‘千里共同途’,当时我看了信以后没有看懂这句话。

‘千里共同途’是什么意思呢?我后来想了想,知道这是一个很深的意思。

最近这个信发表了以后,仔细看了以后,我觉得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再见!”“稼先会满意的”,这位科学巨子的灵魂里有着一座圣坛,让人们更加理解了他。

这对旷世之友的最后一张合影是在医院病房的走廊上,离邓稼先离世没有几天了,杨振宁带了花束去探望。

邓稼先对妻子讲:“这是西方的风俗,振宁是来送我的。

”照片上身患绝症的邓稼先嘴角渗血,但他依然微笑着。

邓稼先嘱咐夫人将家中一块古砚送给杨振宁,说:“他对我的帮助和情谊太大了。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辞,留下遗言:我死而无憾。

杨振宁在给许鹿希的信上说:“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

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回忆。

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今后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现代人说“极简”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可是每听到这个词,我却总是想起邓稼先的家。

那个家,在许鹿希的北大医学部职工宿舍楼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课件
写了什么 背景介绍 生平经历 性格特点 取得成就 工作环境 为人处世 高度评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第1课《 邓稼先写 (写作手法)
为人物出场铺垫,凸 数据说明 显邓稼先的巨大贡献
客观陈述生平,表现 正面描写 其一生鞠躬尽瘁
为了突出人物( ) 对比衬托 的性格和品质
人物介绍
杨振宁1922年出
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因与李政道共同提 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获 得 1957 年 诺 贝 尔
物理学奖。
杨振宁和邓稼先在芝加哥大学
邓稼( jià )先
元勋( xūn ) 至死不懈 ( xiè ) 鞠( jū )躬尽瘁 (cuì ) 选聘( pìn ) 无垠( yín ) 殷红( yān )
事例三: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 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 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 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 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 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他的小便中 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 入了放射物。
写了什么
背景介绍 生平经历 性格特点 取得成就 工作环境 为人处世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宰割(zǎi):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累 字
√筹划(chóu):想办法,定计划。

√彷徨(páng)(huáng):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 往哪个方向走。
√仰慕:敬仰思慕。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
√可歌可泣(qì):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xiǎn)鲜:很少
常覆三军。往往鬼哭, 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
天阴则闻!”
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邓稼先与杨振宁_友情故事

邓稼先与杨振宁_友情故事

邓稼先与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的友谊长达半个世纪,在世界科学界传为美谈。

杨振宁祖籍安徽肥西县,生于1922年,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生于1924年,杨振宁比邓稼先大两岁。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蜇曾留学日本、美国,归国后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哲学系教授。

邓以蜇和杨武之既是同乡又是同事,两人经历大致相同,志趣相投,因而交情甚笃,常来常往。

他俩的友谊也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

20世纪中期,邓以蜇将妻子儿女接到北京定居。

邓稼先就读于祟德中学,杨振宁也在该校读书,两人成了最要好的同学和朋友。

杨振宁的学业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邓稼先很崇拜他。

杨振宁以大哥的身份关照邓稼先。

受杨振宁的影响,邓稼先在物理、数学等课程中的才智也发挥了出来。

杨振宁机智灵巧,同学们称他是“机灵鬼”。

邓稼先忠厚老实,绰号叫“邓老憨”。

下课后,杨振宁与邓稼先几乎形影不离。

这两位志趣相投的同乡、校友,自青少年时代便树立起了远大的理想:将来事业有成,一定报效祖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杨武之一家随校远赴西南大后方。

到了1940年,不愿当日寇“顺民”的邓稼先和大姐一起从天津绕道上海、香港,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抵达云南昆明。

大姐将邓稼先送到四川江津投奔四叔。

次年夏,邓稼先考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攻读物理系。

此时杨振宁已是西南联大三年级学生了。

在该校,两人又可以经常在一起切磋学业、交流心得了。

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方面得到了杨振宁的具体指导,邓稼先对其姐说:“振宁兄是我的课外老师。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

不久,杨振宁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

1946年初秋,22岁的邓稼先毕业后,被北京大学物理系聘为助教。

次年,邓稼先考取留美研究生。

行前,他征求在美国就读的杨振宁的意见,问到哪所大学就读较为合适。

杨振宁回信,建议他到普渡大学去,因普渡大学收费低廉而且理工科水平很高,他在信中还说:“此校离芝加哥很近,我们两人可以经常见面。

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情故事作文素材

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情故事作文素材

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情故事作文素材Yang Zhenning and Deng Jiaxian are two prominent Chinese scientists who have shared a close friendship that has lasted for over half a century. 杨振宁和邓稼先是两位杰出的中国科学家,他们之间的友谊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Their friendship began in 1930, when they both enrolled at 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to study physics. 1930年,他们一同进入南京大学学习物理学,从而开始了他们的友谊。

Despite their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 Yang was known for his quiet and introverted nature, while Deng was more outgoing and charismatic - the two men quickly formed a strong bond based on their shared passion for physics and their mutual desire to mak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world. 尽管两人性格迥异—杨振宁以沉默内敛著称,邓稼先则更加外向和有魅力—但是他们很快根据对物理学的共同热情和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的共同愿望建立了一种牢固的纽带。

As they progressed through their studies and embarked on their respective scientific careers, Yang and Deng continued to supportand inspire each other, exchanging ideas and collaborating on research projects that would ultimately lead to groundbreaking discoveries in the field of nuclear physics. 随着他们的学业的进展和各自科学事业的开始,杨、邓继续相互支持和激励,交流想法并合作研究项目,最终取得了核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现。

邓稼先和杨振宁对话作文

邓稼先和杨振宁对话作文

邓稼先和杨振宁对话作文《邓稼先和杨振宁对话》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微风轻轻拂过校园的角落,邓稼先和杨振宁并肩漫步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

邓稼先穿着一件简单而整洁的衬衫,目光中透着坚定和温和。

杨振宁则身着一套得体的西装,举手投足间尽显儒雅。

杨振宁首先打破了沉默,笑着说道:“稼先啊,还记得咱们当年在这校园里的日子不?”邓稼先微微仰头,眯起眼睛,仿佛思绪被拉回到了从前,“咋能不记得哟,那时候咱们可都是满怀着梦想的愣头青呢!”杨振宁轻轻叹了口气,感慨地说:“时间过得可真快,咱们都不再年轻啦。

不过稼先,你所做的一切,那可真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邓稼先脸上露出一丝谦逊的笑容,“老杨,你在物理学领域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咱们都在为国家、为科学努力嘛。

”他们走到一棵老槐树下,邓稼先伸手抚摸着粗糙的树干,缓缓说道:“老杨,你知道吗?当初决定投身核事业的时候,我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让咱们国家强大起来,不再受别人的欺负。

”杨振宁点了点头,“我能理解,那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一定特别强烈。

”邓稼先的眼神变得深邃起来,“那时候的条件啊,别提有多艰苦。

实验室简陋得不成样子,设备也落后得很。

可咱们的科研人员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

”他顿了顿,接着说:“有一次,为了获取一个关键的数据,我们连续工作了几十个小时,眼睛都熬红了,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但当看到数据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欢呼起来,那股子兴奋劲儿,现在想起来都让人热血沸腾。

”杨振宁听得入神,不禁问道:“那中间就没有想过放弃?”邓稼先坚定地摇了摇头,“放弃?从来没想过!哪怕再难,只要想到国家能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强大,啥困难都能克服。

”他们继续走着,路过一间教室,里面传来学生们的讨论声。

邓稼先停下脚步,侧耳倾听了一会儿,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看到这些孩子,就看到了希望。

咱们当年的付出,值了!”杨振宁若有所思地说:“是啊,教育是根本。

咱们这一代人打下了基础,未来就靠他们去创造更多的辉煌了。

”邓稼先拍了拍杨振宁的肩膀,“老杨,你在国外也为华人争了不少光。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故事作文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故事作文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故事作文你知道吗?在科学的浩瀚星空中,有两颗特别耀眼的星星,一颗是杨振宁,另一颗是邓稼先。

这两位可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他们之间的故事就像一部精彩的传奇大片。

杨振宁和邓稼先是老同学,那感情啊,就像是从小一起掏鸟窝、下河摸鱼的铁哥们。

他们年轻的时候,都怀揣着对科学的满腔热情,一同在美国求学。

你能想象吗?两个来自中国的年轻小伙子,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脑袋里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想要在科学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不过呢,他们后来的道路却有着不同的走向。

杨振宁在物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一路高歌猛进,就像开了挂一样。

他在粒子物理学等诸多领域做出了惊世骇俗的成果,那些复杂的理论公式在他笔下就像是听话的小宠物,被他驯服得服服帖帖。

他站在理论的高峰上,让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对他竖起大拇指。

而邓稼先呢,那可是个充满热血的爱国志士。

他心里一直装着祖国的繁荣富强,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就像听到了母亲的召唤,毫不犹豫地决定回国。

要知道,当时的美国可不想轻易放走这个人才,各种阻挠就像一道道关卡。

但邓稼先就像一个超级英雄,冲破重重困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到中国后,邓稼先一头扎进了核武器的研究当中。

那时候的中国,搞核武器研究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着盖高楼,啥都缺,条件艰苦得不行。

可是邓稼先不怕啊,他带着一帮同样热血的科学家,就像一群勇敢的开拓者,在那片荒芜的科研之地上辛勤耕耘。

他整天和各种放射性物质打交道,这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可是拿自己的健康在做赌注。

而杨振宁呢,虽然远在美国,但心里也一直牵挂着自己的老同学,牵挂着祖国的发展。

他知道邓稼先在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每次听到关于中国核武器研究的一点点消息,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期待和自豪。

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那蘑菇云升起来的时候,整个世界都震惊了。

邓稼先那是功不可没啊,他就像一个幕后的超级英雄,默默地为国家铸就了最强大的盾牌。

这时候的杨振宁,别提多高兴了,他知道这背后有老同学多少的心血。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参考课件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参考课件

锋芒毕露
善于辞令 复杂的人
奉献 精神
最不引 人注意 忠厚平实
“纯”
1、速读课文,说说文章 哪部分直接表达对邓稼先 深情和评价?
两弹元勋
小标题:
——表明了邓稼先为中华民族 的核武器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稼 先 那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的一腔 热血。
永恒的骄傲 ——气势磅礴,对邓稼先 一生作了最恰当的评价。
• 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 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 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 的质朴气质”。
•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 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变 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一个忠诚坦白、从不骄人、为祖国国防 事业奉献一生的祖国的伟大儿子。
归纳总结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 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 勋”。
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人, 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 表的性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 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 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站起来的 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
殷红 (yān) 殷切 (yīn)
鲜红 (xiān) 鲜为人知 (xiǎn)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妇孺皆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知人之明 层出不穷 马革裹尸
检查预习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 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语出诸葛亮《出师 表》,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第六部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析

杨振宁《邓稼先》课文解析从“任人等)到:期超米了”【品味】“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搭起文章的框架,留下大量空间。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粗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机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品味】“租借”全部用引号,表现了对列强的愤怒和对祖国屈辱历史的痛惜。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木再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警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品味】笔锋陡转,昂扬有力,充满自豪。

画线句子指出中国历史上这最伟大的改变的动因是无数英雄人物的努力,并高度评价了这一巨变的历史意义。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引出主人公邓稼先。

“巨大贡献”与“鲜为人知”的极大反差立刻体现出邓稼先的默默奉献精神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段析】在中国近一百年的历史乃至世界近一百年的历史背景中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在不平凡的一生中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是关系着民族崛起和腾飞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丰功伟绩。

“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品味】邓稼先担任研究原子弹之前的简历和求学生涯。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品味】概述邓稼先的工作业绩和奉献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与杨振宁半个世纪的友情
杨振宁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

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

邓父邓以蛰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

杨振宁与邓稼先两人的友情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从美国归来的杨振宁要见邓稼先
1971年夏天,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首次回国访问。

自从1945年公费留学美国,杨振宁离开祖国已26年。

刚下飞机,稍事休息,外事接待人员便礼貌地请杨振宁开列了他要见的朋友名单。

在北京,他要见的第一个人便是邓稼先!
当时的政治运动搞得黑白颠倒,人心惶惶。

即使像邓稼先这样执行秘密和重大使命的科学家,也没能幸免。

曾经作为保护对象的研制核武器的功臣——邓稼先和尖端机密研究院
的一些高级专家和科研人员,包括后来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的几位,被集中到西北某地办“学习班”。

这个时候,杨振宁要见邓稼先,有几人知道他在哪里呢?
周总理亲自出面:“找!”通过多个途径,终于找到了正在“学习”的邓稼先,并向他下达指令:迅速回北京见客!这个指令,无疑是救邓稼先于千钧一发之时。

杨振宁没有想到,此时他的出现,无形中保护了邓稼先,也就等于帮助了祖国的“两弹”事业!
邓稼先和杨振宁终于相见了。

这是邓稼先自1950年在美国与杨振宁分别后,他们第一次相见。

友谊从儿时开始
1924年6月,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白麟坂村,父亲邓以蛰曾留学日本、美国,归
国后先后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聘为哲学系教授。

杨振宁祖籍安徽肥西县,其父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也在清华大学任教。

邓以蛰和杨武之是同乡、同事,又有着相同的经历,因此交情甚笃。

父辈间的友谊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

1925年,邓以蛰将妻子儿女接到北京定居,邓稼先后来就读于崇德中学。

杨振宁大他
两岁,也在崇德中学读书,他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杨振宁常以大哥哥的身份关照邓稼先。

受杨振宁的影响,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课程中的才华逐渐显露出来,尤其对数学着了迷。

课余时间,两人总是形影不离,一个是公认的“机灵鬼”,一个则以待人忠厚而赢得了“邓老憨”的绰号。

两个人不仅爱在一起看书、讨论问题,也是球场上的好搭档。

除了共同爱好花样滑冰外,邓稼先还喜欢放风筝、抖空竹,而杨振宁酷爱艺术,尤其酷爱音乐。

这两位情
投意合的校友,自少年时代便树立起了远大理想。

1940年初夏,因日本人占领了北京,邓稼先便与大姐一起,从天津绕道上海、香港,到达昆明。

之后,大姐将邓稼先送到了四川江津投奔四叔。

第二年7月,邓稼先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杨振宁此时已是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三年级的学生。

他们又可以经常见面、切磋学业、交流心得、畅谈知心话了。

那时,“跑警报”成了西南联大师生的主要生活内容。

杨振宁总是拉上邓稼先结伴躲进防空洞或是田埂下。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杨振宁考入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

1946年初秋,22岁的邓稼先大学毕业后被北京大学物理系聘为助教。

1947年,邓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

成行之前,他征求在美就读的杨振宁的意见,到哪所大学就读较为合适。

杨振宁回信,建议他到普渡大学去,因为普渡大学收费低廉而理工科水平很高,离芝加哥很近。

杨振宁帮助邓稼先申请到了该校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许可。

1948年10月,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结伴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

邓稼先顺利地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读物理系。

邓稼先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核物理呢?1990年,杨振宁曾告诉邓稼先夫人许鹿希:1948年那个时候,核物理已是比较大的一支了,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核物理的人非常多,很热门。

邓稼先在普渡大学物理系,他的导师荷兰人德尔·哈尔是搞核物理研究的,所以邓稼先很自然地做了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1950年8月,邓稼先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一年,他只有26岁,被人们称为“娃娃博士”。

同年8月29日,邓稼先与100多名学者一起,历尽艰辛,启程奔向新中国的怀抱。

从那以后,邓稼先和杨振宁便天各一方。

虽然阔别22年,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却一直珍藏在各自的心里,他们盼着能早日相见。

病重时,杨振宁两次探望
1979年一次核试验时,飞机投掷的核弹没有爆炸,没有蘑菇云。

为了找到真正原因,必须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

邓稼先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区域,很快找到了核弹头。

他用手捧起,看了一下,走了出来。

最后查明那次失败是降落伞没有打开的问题。

就是那一次,强烈的射线严重地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

1985年7月,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

邓稼先身患重病住院治疗后,杨振宁曾在1986年5月、6月两次去医院探望。

邓稼先
见到老朋友很高兴,连病痛都忘了。

两人有说有笑,谈了许多话,后来又在病房的走廊上合影。

那张照片上,邓稼先的右嘴角下有一块血迹。

他那时已病入膏肓,口、鼻不断出血。

但是,他的笑容却是那样真诚、幸福。

回到美国后,杨振宁想办法搞到当时尚未上市的治癌新药,请韩叙大使通过信使迅速送往北京。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这颗科学巨星陨落了。

得到噩耗,杨振宁即刻从国外发来
唁电:“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

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到北京为邓稼先扫墓。

扫墓仪式结束后,许鹿希捧着一个
蓝色盒子,双手交给杨振宁。

盒面上的文字是“振宁,致礼存念”,落款是“稼先嘱咐,鹿
希赠”。

杨振宁的目光在“稼先嘱咐”4个字上停留了许久。

他看着许鹿希将盒盖打开,里
面整齐地放着他们家乡——安徽出产的石制笔筒、笔架、墨盒、笔盂、镇尺和长方石印。


是邓稼先最后的嘱托,留送杨振宁这套坚固而又光洁如墨玉的家乡文房四宝,表示两人长达
半个世纪的忠诚纯洁的友谊永世长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