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人生真谛

王阳明人生真谛
王阳明人生真谛

王阳明人生真谛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临终遗言

以下摘录,皆出自王阳明《传习录》等著作。

1、欲修身,先养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4、回归简单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5、做人要“诚”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诚”有从工夫上说的。诚为心之本体,要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工夫。

人生启迪: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6、无私心就是道

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心即天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人生启迪: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7、至诚胜于至巧

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人生启迪: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人生启迪: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9、一念抱持,成圣之要

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就是立志。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了圣胎”。时刻把天理记在心里,逐渐达到精美、弘大、神圣的境界,也只是从这一意念不断保存发扬开来的。

致良知

人生启迪:很多人虽然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而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积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逐渐解决所有阻挠因素,使“我想”转变成“我能”,使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结果。

10、应好是而恶非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良知仅是判别是非的心,是非仅是个好恶。明白好恶就穷尽了是非,穷尽了是非就穷尽了万物的变化。

人生启迪: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也就是说,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会影响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小则影响他在利益与仁义之间的取舍,大则影响他的人生道路是荆棘坎坷还是一片坦途。

11、君子如玉亦如铁

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

人生启迪:“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君子人格的两种特质。当今之世,纷繁复杂,在不同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品质。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讲究方圆之道,既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

12、养一身浩然正气

须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会有勇。因此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容易取胜,就是大贤人。

人生启迪: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由此看来,要养浩然之气,就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断壮大。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

13、去做才是孝

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人生启迪: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有一天我们募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我们会错

过无数时机。甚至当双亲已离你而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

14、孝不孝代表人格

善人也,而甚孝。

真正善的人,必是极为孝顺的。

人生启迪:在现代,家庭观念正在日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我们不应该只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武装”自己,仿佛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完全没有传统文化中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其实只是自己的眼睛为花花世界所迷。亲情就是亲情,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也是只有放在心里才能越捂越热的东西,一切使之淡漠的理由,都注定会得不偿失。

15、不孝无良知

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

不慈不孝,这是我的良知所厌恶的。

人生启迪:王阳明提倡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他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良知一旦被蒙蔽,孝顺就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内心真诚的孝。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还必须有真正付诸行动的爱。

16、心至诚才能行至孝

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而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

人生启迪:孝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真心实意的爱。在孝敬父母时,我们要发自内心,真心地为父母做事,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尽到孝道了。

17、身外物不奢恋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人生启迪: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同时精神也越来越与自己的心灵分离,人们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的精神得以纾解、提升?王阳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世,不要让所遇之物成为心中羁绊,不做声色货利的奴隶。这不仅是一种洒脱,更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

18、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启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但克己不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间便无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炼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克己,如同佛家的戒律,

只要观念上不要跑偏成压抑欲望,而是明白这是为了修炼散乱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质,便正是心灵修养的功夫。

19、荣辱毁誉皆泰然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即以花为善,以草为恶。若要利用草时,又以草为善了。这些善恶都是由人心的好恶而产生的,所以从形体上着眼看善恶是错误的。

人生启迪:是非善恶,只在一念;澄然本心,本是不动。一切功名利禄、悲欢离合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等状况都是经常发生的。能看到这一层,就能把那些缭乱自心的东西,看淡些。

20、把世间当修行的道场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人生启迪:一切困苦,皆是磨砺。唯有靠世间种种难处的磨,乱心才能得以调伏。磨到最后,就是境界现前。天行健,君子大可自强不息,全心入世。只要能够做到厚德载物,便不会入歧途,而成利益自己与世间的事业。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学习王阳明心学感悟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学习王阳明心学感悟 立德,他当官不收贿赂,帮助穷人,不畏生死,仗义执言,智斗 权奸,不因人势小而欺之,不因势强而附会。立功,他平定广西,福 建,广东交界的民变,平定南昌的宁王宸濠之乱,为国家立了大功。 立言,这就不得了了,心学的创始者,他独创心学,提倡知行合一. 我工作多年来,人生经验也渐渐丰富起来,各种起起落落后,对 心学所揭示的强大智慧更加叹服,他所提倡的致良知、知行合一足以 让人心定神明,让自身源于良知的本能智慧显露出来,对外在事物能 觉察到事物的本质规律,顺势而行,事半而功倍。要明白心学的 全部奥秘是要孜孜不倦的追寻的,但心学的一个好处就是你不一定要 等到把整个心学理论都搞懂了才能能运用,只要你对其中的某一部分 理论或处事方法有感悟,就可以在实际生活实践。以我自身为例来说, 知行合一这四个字所倡导的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内心与行动的一致性, 近年来就一直指引着我,俗话说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现在社会的 浮躁,个人对成功的渴望,很难让自己静下心来实实在在的去做事, 常常在懊悔自己的自控力,为自己的失败气馁时,多对照一下自己 知与行,感受自己内心的追求,往往能让自己找到行动的方向。 心学的著作《传习录》中写道: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 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已百,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之 良知而已。意思是他认为学习、询问、思考、分辨、笃行的功夫,虽 然有的的人资质低,要付出比别人多百倍的努力,但只要尽自己的心 中的良知,努力到极致,也可致达彻悟本性,明了宇宙规律的功夫。

也就是说天才其实也是努力致极致的结果,而欲达极致,就必须全力以赴。 先生最大的成就在思想领域,独创“心学”,倡导“知行合一”,倡导“存天理,灭人欲”,追求“格物致知”,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其实是有一个永远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东西”在的。他把这个东西叫做“良知”。先生强调说,“良知”是我们每一个人原本就具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我认为蒙学《三字经》开篇就告诉了人们“良知”的存在,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先生认为,“良知”虽然是永远存在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些外在的感觉器官是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事物打交道的,并且它们在与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还往往自作主张、妄作分别,将偏见甚至是虚妄之见当做真理,这样就会使人们的生活偏离“良知”的引导,或者说,“良知”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偏见掩盖和遮蔽起来。这是十分危险的,先生主张“致良知”,一个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第二个要将“良知”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

南怀瑾解读王阳明的心学

南怀瑾解读王阳明的心学 提到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必须提到一位明朝大儒,王阳明,他的本名叫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这位很有学问的大儒是浙江馀姚人,他的思想就是有名的“阳明学说”,影响非常深远。他在明朝的历史上,功业很大,也很了不起。他的学说影响到后来日本的文化革命——明治维新,建立了这一百多年来的新日本,明治维新一开始採用的完全是阳明哲学,这在日本史及国际史上都很有名。明治维新採用了阳明哲学的什么观点呢?“知行合一”,即知即行,即行即知。人的知识跟行为常常配合不起来,知是知道,行却做不到,即知即行是很难的。讲到知行的问题,在一百年前推动革命的孙中山,也有他的哲学理论,你们没有看过,叫“孙文学说”,里面提出“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两个方面。譬如现在科学昌明,到今天我们都晓得电灯一按开关就行了,很容易,这是行易,但是电的来历、电的原理你不知道,“知难行易”,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提出“知易行难”,理论很容易知道,像大家坐在这里讨论人性问题,人性怎么来的?人怎么会投胎变成人?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天堂或地狱?有没 有西方极乐世界?未来有没有一个生命?每个人心里都有 感觉,但是“行难”,永远不知道。这是“知难行易,知易行难”。回转来讲阳明哲学,他在人生的教育作用上,提倡即知即行、

知行合一,大大影响了中国明朝后期和后来日本的明治维新。我为什么提到他呢?因为诸位问的问题,就是他所说的教育问题。王阳明的著作颇丰,最有名的一本书是《传习录》, 讲作人做事的学问,过去六七十年前在中国很流行,蒋介石先生在黄埔军校也是讲阳明学说,黄埔的同学每人身上都有一本《传习录》。我经常笑说,你们每人都有一本,但是大 概没有人好好翻过。 王阳明当时讲学也同现在人一样,提出了人性的问题。他最有名的是四句教,很重要。第一句,“无善无恶性之体”,他 认为人性这个“性之体”本来是无善无恶的,根据中国儒家的 文化,他和“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不一样。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是思想的作用,我们的思想、情绪有善的也有恶的,比如我们要吃一个东西,该吃不该吃,吃了以后有没有好处?或者知道是有毒的就不吃了,就是善恶的问题了。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我们人生下来天生有个知 性的作用,这个知性是本性第二重、第三重的作用。“良知良能”这个名词是什么人提出的呢?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提出两个东西,一个叫良知,一个叫良能,同本性没有关系,他说譬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掉进河里,这个时候不管坏人也好,恶人也好,任何人都很着急,都想去救他,这是良知良能的作用。我现在岔过来,引用《孟子》来解释王阳明的话,知善知恶这一知是“良知”,就是我们现在普通人讲的天地良心,

2015年明史十讲阳明心学与异端思想(上)课后答案

阳明心学与异端思想(上)已完成 1 王阳明质疑朱熹理学,提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的答案:× 2 朱熹的理学在其生前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和非议。 我的答案:√ 3 西方的学者认为西方世界的()可以和朱熹相提并论。 ?A、培根 ?B、托马斯阿奎那 ?C、马丁路德 ?D、康德 我的答案:B 4 陈献章提出对朱熹理学的质疑。 我的答案:√ 5 最早在什么时代朱熹的理学被奉为正统思想? ?A、南宋 ?B、北宋 ?C、明 ?D、元 我的答案:A 6 四书集注的作者是()

?B、孟子 ?C、朱熹 ?D、庄子 我的答案:C 7 中国古代的四书不包括()。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礼 我的答案:D 8 王阳明的学说叫做理学。 我的答案:× 9 提出“不必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是: ?A、陈献章 ?B、李贽 ?C、方以智 ?D、王阳明 我的答案:D 10 “简易直接,明白四达”是()对王阳明学说的评价。 ?A、王国维 ?B、钱穆

?D、冯友兰 我的答案:B 11 对于《水浒》人物,李贽赞扬“真忠义,真好汉”的是:?A、宋江 ?B、武松 ?C、李逵 ?D、花荣 我的答案:C 12 李贽把“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的原因归咎于迷信:?A、孔子 ?B、朱熹 ?C、董仲舒 ?D、王阳明 我的答案:A 13 以下哪一个不是王守仁观点: ?A、心内无物 ?B、心外无理 ?C、向内用心 ?D、不加外求 我的答案:A 14 朱熹认为,“理”先于()而存在。

?B、欲 ?C、气 ?D、化 我的答案:C 15 王阳明注重的“顿悟”契合于:?A、法相宗 ?B、三论宗 ?C、禅宗 ?D、律宗 我的答案:C 16 西方学者将朱熹比作基督教的:?A、马丁路德 ?B、托马斯·阿奎那 ?C、圣奥古斯丁 ?D、约翰·加尔文 我的答案:B 17 下面哪一部书不是李贽的著作?A、《藏书》 ?B、《传习录》 ?C、《焚书》 ?D、《续焚书》 我的答案:B

王阳明心学-认识阳明学来探险你的人生单元答案

王阳明心学认识阳明学来探险你的人生单 元答案 令狐采学 第一章:到底谁是王阳明 1 【单选题】(2分) 王陽明出生在餘姚自家的什麼樓? A. 祥風樓 B. 夢神樓 C. 瑞雲樓 D. 吉雲樓 2 【单选题】(2分) 誰殺害王綱卻釋放其兒子王彥達? A. 曹操 B. 晁錯 C??曹賈?? D??曹真

????【单选题】分????王世傑曾被推薦到哪裡擔任貢生? A??北京國子監?? B. 長安太學堂 C. 洛陽國子監洛陽國子監 D. 南京國子監 4 【单选题】(2分) 王倫特別愛拿什麼植物做為期許? A. 蓮花 B. 松木 C. 竹子 D. 梅支 5 【单选题】(2分) 王華拆掉亭樓窗板乘板渡什麼江? A. 淡江 B. 漢江 C. 香江 D. 湘江

6 【单选题】(2分) 王華如何回應富翁「欲借人間種」的想法? A. 勉納世間情 B??恐驚天上神?? C??不擾生活禪?? D??難卻凡人欲?? ????【单选题】分????陽明覺得如何體會到「當見山高月更闊」? A??人眼大如天?? B??人臉大如月?? C??人心大如天?? D??人腦大如月?? 1 【单选题】(2分) 陽明覺得到底什麼是「天下第一等的事」? A. 讀書娶得美眷

B. 讀書榮登科舉 C. 讀書可當大官 A??烏鴉?? B??貓頭鷹?? C. 狐狸 D. 太歲 3 【单选题】(2分) 陽明曾經夢見自己來到什麼廟宇? A. 威武將軍廟 B. 車騎將軍廟 C. 靖海將軍廟 D??伏波將軍廟?? ????【单选题】分????陽明曾效法諸葛亮上書什麼策對? A??保安策?? B??平安策?? C. 治安策

智慧树知到《王阳明心学认识阳明学来探险你的人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王阳明心学认识阳明学来探险你的人生》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王陽明出生在餘姚自家的什麼樓? A:祥風樓 B:夢神樓 C:瑞雲樓 D:吉雲樓 答案:瑞雲樓 2、誰殺害王綱卻釋放其兒子王彥達? A:曹操 B:晁錯 C:曹賈 D:曹真 答案:曹真 3、王世傑曾被推薦到哪裡擔任貢生? A:北京國子監 B:長安太學堂 C:洛陽國子監洛陽國子監 D:南京國子監 答案:南京國子監 4、王倫特別愛拿什麼植物做為期許? A:蓮花

B:松木 C:竹子 D:梅支 答案:竹子 5、王華拆掉亭樓窗板乘板渡什麼江? A:淡江 B:漢江 C:香江 D:湘江 答案:湘江 6、王華如何回應富翁「欲借人間種」的想法?A:勉納世間情 B:恐驚天上神 C:不擾生活禪 D:難卻凡人欲 答案:恐驚天上神 7、陽明覺得如何體會到「當見山高月更闊」?A:人眼大如天 B:人臉大如月 C:人心大如天 D:人腦大如月 答案:人眼大如天

第二章 1、陽明覺得到底什麼是「天下第一等的事」?A:讀書娶得美眷 B:讀書榮登科舉 C:讀書可當大官 D:讀書學做聖賢 答案:讀書學做聖賢 2、陽明繼母趙氏的臥室裡出現什麼不祥生物?A:烏鴉 B:貓頭鷹 C:狐狸 D:太歲 答案:貓頭鷹 3、陽明曾經夢見自己來到什麼廟宇? A:威武將軍廟 B:車騎將軍廟 C:靖海將軍廟 D:伏波將軍廟 答案:伏波將軍廟 4、陽明曾效法諸葛亮上書什麼策對? A:保安策 B:平安策

C:治安策 D:心安策 答案:平安策 第三章 1、陽明對誰「赤手挽銀河」的膽識有著嚮往?A:劉基 B:徐達 C:藍玉 D:于謙 答案:D 2、土木堡事變哪位皇帝親徵卻被俘? A:明英宗 B:明景帝 C:明孝宗 D:明憲宗 答案:A 3、于謙曾寫哪首詩表達自己粉身碎骨心情?A:石頭吟 B:水泥吟 C:骨灰吟 D:石灰吟 答案:D

王阳明名言带译文 王阳明的十大经典语录

王阳明,又叫王守仁,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的哲学著作有:《答顾东桥书》、《传习录》、《答友人问》、《大学问》、《语录》;诗歌有《立春》、《观傀儡次韵》、《舟山除夕》;散文有《瘗旅文》、《与毛宪副》;散曲《归隐》;作品集有《王文成公全书》亦称《阳明全集》等。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译文】善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扩充它;恶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制止它。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译文】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最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译文】读书写文章怎么能累人呢?是人自己被读书作文的得失观念所拖累了。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译文】你没看着这花的时候,这个花和你的心同归于寂静。当你来看这个花的时候,这个花的颜色和你看的同一时刻明白起来。因此知道这个花不在你的心外。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葬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译文】眼睛没有本体,以万物的颜色为本体。耳朵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声音为本体。鼻子没有本体,以万物的气息为本体.口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味道为本体.心没有本体,以天地万物感应的是与非为本体。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 【译文】初始之心的明亮,皎洁的就像白天的太阳,没有犯了错误而自己不知道的,但是令人担心的是不能改正错误。一念之间改正了错误,当时就获得了初始之心。一个人谁能不犯错误?改正错误是可贵的。 古人之学,切实为己.不徒事于讲说。 【译文】古人留下的学问,是切切实实对自己有好处的,不只是用于讲学谈论。 时习之要,只是谨独。 【译文】孔子“学而时习之”中“时习”的要领,只是独处时要谨慎小心。 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工夫之难+倍。 【译文】人在官场中修行,和隐居山林修行相比,功夫难上十倍。 此心之良知,昭然不昧,万古一日。 【译文】这颗心的良知,显著、明显地挂在那里不曾晦暗过,万古以来就像那个不变的太阳。

王阳明《传习录》重点讲义资料

40种人生大智慧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 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 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临终遗言 以下摘录,皆出自王阳明《传习录》等著作。 1、欲修身,先养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 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

王阳明心学之精髓

王阳明的人生智慧 王阳明就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就是王阳明的世纪。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就是良知,为善去恶就是格物。 ——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 1、欲修身,先养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不? 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与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她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就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就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人生启迪:忙碌就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就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就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就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王守仁的哲学人生

王守仁的哲学人生 作者秦子威 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号 08120080 指导教师吴立群

王守仁的哲学人生 学生:秦子威指导老师:吴立群 内容摘要:明朝中叶的王守仁是明朝史上(或者说整个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他通过自己 的历练和对生活的理解,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理论,开发了影响世世代代的心血。王守仁的整个人生是哲学的人生,教会我们的更是人生的哲学。 关键词:王守仁哲学知行合一心学 Wang Shouren's philosophy of life Abstract: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history of Wang Shouren is the Ming Dynasty ( or the entire history ) rare all-around Daru, through his own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life, put forward the famous"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 theory, developed the influence of generations. Wang Shouren's entire life is the philosophy of life, teach us more is the philosophy of life. Keywords: Wang Shouren philosophy Knowledge and action should go hand in hand Psychology

王阳明心学-认识阳明学来探险你的人生单元答案

王阳明心学-认识阳明学来探险你的人生单元答案 第一章:到底谁是王阳明 1 【单选题】(2分) 王陽明出生在餘姚自家的什麼樓? A. 祥風樓 B. 夢神樓 C. 瑞雲樓 D. 吉雲樓 2 【单选题】(2分) 誰殺害王綱卻釋放其兒子王彥達? A. 曹操 B. 晁錯 C. 曹賈 D. 曹真 3 【单选题】(2分) 王世傑曾被推薦到哪裡擔任貢生? A. 北京國子監 B. 長安太學堂 C. 洛陽國子監洛陽國子監 D. 南京國子監 4 【单选题】(2分) 王倫特別愛拿什麼植物做為期許? A. 蓮花 B. 松木 C. 竹子 D. 梅支 5 【单选题】(2分) 王華拆掉亭樓窗板乘板渡什麼江?

B. 漢江 C. 香江 D. 湘江 6 【单选题】(2分) 王華如何回應富翁「欲借人間種」的想法? A. 勉納世間情 B. 恐驚天上神 C. 不擾生活禪 D. 難卻凡人欲 7 【单选题】(2分) 陽明覺得如何體會到「當見山高月更闊」? A. 人眼大如天 B. 人臉大如月 C. 人心大如天 D. 人腦大如月 第二章:天下第一等事业 1 【单选题】(2分) 陽明覺得到底什麼是「天下第一等的事」? A. 讀書娶得美眷 B. 讀書榮登科舉 C. 讀書可當大官 D. 讀書學做聖賢 2 【单选题】(2分) 陽明繼母趙氏的臥室裡出現什麼不祥生物? A. 烏鴉

C. 狐狸 D. 太歲 3 【单选题】(2分) 陽明曾經夢見自己來到什麼廟宇? A. 威武將軍廟 B. 車騎將軍廟 C. 靖海將軍廟 D. 伏波將軍廟 4 【单选题】(2分) 陽明曾效法諸葛亮上書什麼策對? A. 保安策 B. 平安策 C. 治安策 D. 心安策 第三章:洞房花烛坐铁柱 1 【单选题】(2分) 陽明對誰「赤手挽銀河」的膽識有著嚮往? A. 劉基 B. 徐達 C. 藍玉 D. 于謙 2 【单选题】(2分) 土木堡事變哪位皇帝親徵卻被俘? A. 明英宗

王阳明 知行合一

王阳明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1 简介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致良知 “致良知”作为阳明文化的核心思想有三层重要意义: 第一层意义:[conscience]∶天赋的道德理念。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的道德意识,人人俱有,是道的本体。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功夫即可。月牙山人说:“五脏的平和健康是良知的内在生理环境,善与恶只不过是五脏健康与否的体现。”第二层意义:良知直指良识,叫做精一,是儒家教育的核心文化,出自先王遗训“惟精惟一”。道德是素质中的内在修养,专业技术是素质中的质量,惟精惟一是技术学习和做事的质量要求,是人生的成功哲学。月牙山人说:“人贵精专,成于勤乐,功于经世致用。”第三层意义:“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实现善与精一,知行合一。月牙山人说:“为而不知精一,何以行?学而无用,无以为功。引自月牙山人《无知录》 知行合一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

智慧人生之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

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 【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王阳明是明代著 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 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 恶是格物。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临终遗言 以下摘录,皆出自王阳明《传习录》等著作 【1、欲修身,先养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 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 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 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 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 奔放,如何不忙? 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 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 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 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 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4、回归简单】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5、做人要诚】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诚有从工夫上说的。诚为心之本体,要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工夫。 人生启迪: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浅论王阳明及其心学

浅论王阳明及其“心学” 陈云君 2013年1月10日 (根据录音整理) 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陈云君先生 各位同事朋友,一年半以前,我曾在异域同诸位分享过一些学习心得,这次承蒙厚爱,邀请了我再做一次讲座。本人一介书生,承蒙先人余荫,虽有一些生活和学习的感悟,但自认为不足以为人师,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所以我今天坐在这,面对各位,心里仍怀忐忑。 一、精进人生,从聪明到达智慧的彼岸 若从人所处的状态对人群进行分类,一种是痴呆状态,很少;一种是正常状态,很多;一种是聪明状态,不多也不少;一种是智慧状态,极少。在座的各位,以我70岁阅人的眼光来分析,大家大多应该属于聪明状态,甚至有一部分人处在智慧状态。我是教师出身,作为老师,真的不懂什么叫真理,但我懂得通向真理的路。老师能不能走通这条路,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也不知道,我认为老师仅仅是一个职业,并不比任何人优越。我几十年来除了教书并无他长,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指引,把平庸人士引入聪明的境界。我在近二十年与巨赞法师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引导处在聪明状态的人士走向智慧之路。

智慧之路能不能被引进去,我不知道,但我会尽力而为。 聪明是有限的,智慧是无限的。聪明在耳、在眼,眼谓之明,耳谓之聪。通过耳听眼看,能够正确分析事物,得到正确的结果,此谓之聪明。智慧,即扫心。智慧的人会经常用一把笤帚清扫内心,使心智永远处在清明、明白的状态当中,故智慧境界,极其难达到。所以,我期望能够通过学佛、学道,再经由我的本行学儒,从而用儒释道的方法,带领大家由聪明境界逐渐认识、接近智慧境界。在智慧境界之上,还有一重更高境界,据我对在座诸位的了解,起码有一两位已接近此境界,叫做“圣言量”。什么叫做“圣言量”?就是指佛的智慧,释迦摩尼佛的智慧、言语、见证以及给我们的开示,都是“圣言量”。举例来说,2012年12月21日号称世界末日,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我认为就个体来说,末日天天存在,不是12月21日这一天,而是每天都存在末日,为什么?因为每一天都有人离开这个世界,对他来说那一天就是他的末日。对个体来说,每一天也都是新的开始,所以就世界末日与世界重新开始这个问题,若我们立于智慧境界、立于“圣言量”这个视角审视,本来可以不予追究。所以,很多电视节目经常说世界末日是不科学的,这个问题不要用科学解释,每天都是末日,每天都是开始。 一个智慧的人,早上起来读《金刚经》、《普门品》,为什么?为“立”。释迦摩尼佛教导我们,早上要“立”起来,要努力工作,认真对待每一天,当一天结束的时候,你打开《金刚经》,

王阳明名言名句精读十句经典语录大全

王阳明名言名句精读十句经典语录大全 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

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王守仁 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 知行合一。 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知善知恶是良知。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葬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译文】眼睛没有本体,以万物的颜色为本体。耳朵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声音为本体。鼻子没有本体,以万物的气息为本体.口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味道为本体.心没有本体,以天地万物感应的是与非为本体。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 【译文】初始之心的明亮,皎洁的就像白天的太阳,没有犯了错误而自己不知道的,但是令人担心的是不能改正错误。一念之间改正了错误,当时就获得了初始之心。一个人谁能不犯错误?改正错误是可贵的。

心学经典|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

心学经典|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 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 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故事背景: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

千古第一人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

千古第一人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家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学最高概括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临终遗言以下摘录,皆出自王阳明《传习录》等著作。▌1、欲修身,先养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释义: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释义: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

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释义: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4、回归简单「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释义:「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

王阳明智慧

王阳明智慧 对功名利禄的渴求,可以说是人性中的本能。但很多人在追求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往往会把劲儿用错了方向:要么汲汲于人脉,要么营营于资源,但其实,修炼“内功”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修炼“内功”?王阳明给出了答案,他总结出了成大事者不得不知的6字箴言,即:行、勤、知、底、心、诚。 行 所谓“行”,即一曰“言出必行”,二曰“知行合一”。 言出必行就是要说到做到,再多的豪言壮语、夸夸其谈,都比不上实实在在的行动。用现代人的话就是:Flag不要轻易立,立了就要立得住。 言出必行、说到做到,才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也会成为他人眼中靠谱的人,因而能守得住自己的信念,赢得他人的信赖。 知行合一就是要把知和行放在一起,在行动中获得真知,将真知用于实践。 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因此知行合一之于一个人,也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当做到谨言慎行。 当你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实践的真知,做出的每一个行为都经得起准则的考验,那你便能堂堂正正立于天地间,与成功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近。 勤 古语有言:业精于勤荒于嬉。 不管是求学还是立业,都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一个“勤”字。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平定宁王叛乱、剿灭山贼、著书立说、弘扬“心学”,看似辉煌荣耀,但他也不是天生英才,人生之路更非一帆风顺,所有成就的取得,都得益于其勤于求知、务实为人。 没有人生来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都是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的,而这个积累的过程,勤奋是最有效的方法。 勤奋,也同样是走向成功的“捷径”,勤奋能够化解难题,帮助一个人走出困境,克服逆境,让人获得人生的“逆袭”。 所以,曾国藩也说:“一勤天下无难事。” 知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意思是说,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就追求无限的知识,这必然会失败。 但“知识改变命运”,人应当求知,这也是必然正确的。但正如庄子所言,求知也当有求知的正确方法。因此王阳明认为,求知当求真知,一定要摒弃浅薄的知识,更不能道听途书、拾人牙慧。 做人不光要求真知,还应当保持一份自知之明。正如求知贵在求真知一样,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只有认得清自己,才能为自己设立能够力所能及的目标,从而内心澄澈,人生之路也才会走得顺畅从容。 底 “底”即做人要有底线,坚守初心。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底线是什么?底线,就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千百年来这个社会所形成的公序良俗,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礼义廉耻。 人生在世,要面对的诱惑太多太多,特别是在如今这个错综复杂、利益至上的年代,挑战底线的事情更是无处不在。但倘若一个人丢了底线,就会失去方向,更会失去别人的信任,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成功呢? 任何时候,守住底线才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守住底线,才能抬头做人、成就自我。

王阳明心学_认识阳明学来探险你的人生单元答案

王阳明心学-认识阳明学来探险你的人生单元答案第一章:到底谁是王阳明 1 【单选题】(2分) 王陽明出生在餘姚自家的什麼樓? A. 祥風樓 B. 夢神樓 C. 瑞雲樓 D. 吉雲樓 2 【单选题】(2分) 誰殺害王綱卻釋放其兒子王彥達? A. 曹操 B. 晁錯 C. 曹賈 D. 曹真 3 【单选题】(2分) 王世傑曾被推薦到哪裡擔任貢生? A. 北京國子監 B. 長安太學堂 C. 洛陽國子監洛陽國子監 D. 南京國子監 4 【单选题】(2分) 王倫特別愛拿什麼植物做為期許? A. 蓮花

B. 松木 C. 竹子 D. 梅支 5 【单选题】(2分) 王華拆掉亭樓窗板乘板渡什麼江? A. 淡江 B. 漢江 C. 香江 D. 湘江 6 【单选题】(2分) 王華如何回應富翁「欲借人間種」的想法? A. 勉納世間情 B. 恐驚天上神 C. 不擾生活禪 D. 難卻凡人欲 7 【单选题】(2分) 陽明覺得如何體會到「當見山高月更闊」? A. 人眼大如天 B. 人臉大如月 C. 人心大如天 D. 人腦大如月

第二章:天下第一等事业 1 【单选题】(2分) 陽明覺得到底什麼是「天下第一等的事」? A. 讀書娶得美眷 B. 讀書榮登科舉 C. 讀書可當大官 D. 讀書學做聖賢 2 【单选题】(2分) 陽明繼母趙氏的臥室裡出現什麼不祥生物? A. 烏鴉 B. 貓頭鷹 C. 狐狸 D. 太歲 3 【单选题】(2分) 陽明曾經夢見自己來到什麼廟宇? A. 威武將軍廟 B. 車騎將軍廟 C. 靖海將軍廟 D. 伏波將軍廟 4 【单选题】(2分) 陽明曾效法諸葛亮上書什麼策對? A. 保安策 B. 平安策

王阳明人生真谛

王阳明人生真谛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临终遗言 以下摘录,皆出自王阳明《传习录》等著作。 1、欲修身,先养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4、回归简单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