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课议课说课——有效教学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评课议课说课——有效教学的思考

反思我们的好课标准,反思我们的观察、调查的目的性以及方法的有效性。在前面我们大家做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发现,我们做的研究,比如说评课、评价,对“元评价”的研究那是很重要的。1、前提有误或不同,如果标准已经偏离的方向,那么你的方法再有效也是无效的。2、观察什么,调查什么,方法是不是到位,是不是科学,是不是有效的,都需要我们去斟酌,去想清楚。有时候一个细节做不好就导致你整个细节失败。议课是对观课后的评判,对观课的说明。我想用“有效教学”的观点来解释我们改如何议课。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看学生有没有发展。

什么是“教学”?我比较喜欢《小学科学探究—研讨教学法》一书中兰本达教授的观点来说明,她将教学比作“过河”:从此岸到彼岸:我们要带孩子们过河,河对岸就是我们希望他们发展到的概念,此岸就是学生自己已有的概念。有的老师是牵着孩子到桥上,一二一二整齐的走过去。有的老师喜欢在小河里走,河里有大小不同的踏脚石,教师自己在前面不停地招呼孩子们往前走!有的学生踩着小石头走,有的学生踏着大的石头走。总之,当她发现学生偏离了自己的方向的时候,就把他吸引到自己的中间让他们踩着踏脚石,一步步地过来。维果斯基关于教学的观点是从“现有发展区”到“最近发展区”。我们通俗的话来

说,就是起点到终点。在这个过程中,奥苏贝尔的对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的解释颇有见地,他说“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新概念和旧概念,用奥苏贝尔的话找到那个附着点就有效了。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概念改变的过程。

1.把握学习起点。不难理解,学习者是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概念进入学习的,而且这些已有知识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理解。通过学习,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修正和完善他的概念。例如今天的第二堂课《运动和摩擦力》。关于摩擦力,学生前概念是“要有两个物体,要靠在一起,还要动起来,就产生摩擦力”。林大群做的非常好,当很多学生讲到“两个物体要动起来,要连在一起”。林老师让学生做了一个感受摩擦力的活动。这时候学生的概念和科学上的定义很接近,然后林老师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出示了“科学表达”。

2.要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意义教学的两个特点就是:第一就是要站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第二是要引起或维持他的学生倾向。如果他原有的心理模型和现在的探究情景进行比较,产生认知冲突的时候,这时候学生的学习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学习兴趣。很经典的一个例子就是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根据他的经验说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我们提供了一组无规则的材料一把撒下去,那个大的沉了,重的浮起来了。这就不好解释,他原先的想法不一样。就产生认知冲突。这个认知冲突需要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好好构建。当你没有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的时候,没有一种任务驱动的时候。学生后面

的学习很多人是跟着感觉走的。他做着做着突然那句话感兴趣了就抬头看一眼。

3.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这是我们科学课的一个核心任务。香港儿童思维教学的启示这个例子非常好。2004年第1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生的动手做的两个方案比较就是一个明证。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思维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前前后后都是充满着各种逻辑关系的。需要学生调动思维去发现这些关系、寻找这些关系之间的意义。如果把这些东西弄清楚了,教学设计就会简单起来。对于《运动和摩擦力》一课,前半段挺好;后面听着听着我就觉得“审美疲劳”。从三年级变量实验开始,都是找出一个变量,控制一个变量,接着讨论,交流然后大家统一的计划,再是统一的做法,统一的数据分析,最后是统一的结论。能不能有好的方法再突破改进这堂课。期盼着!

4、指向学科本质的特点。这个特点前面其实已经讲到的,一个是理性思维,另一个特点就是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够科学的思考,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上上周我听了一个数学特级教师执教的《圆的认识》,我问对于圆,一年级学生也认识,六年级,这节课的意义在哪里?上了以后他就做了一个后测:圆与其他形状比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关键在于圆和其他平面图形相比最大的特点—从圆心到边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是

相等的。这个是六年级的学生没有进入这一堂课之前即使能找出圆和其他平面图形很多的不同点,也不会说到这个点子上。就是能够数学的去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轮子是圆的,因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而方的就不是。由此我也想到我们的科学课,在学生经历的

科学的过程当中,在发展了学生的理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怎样去发展概念。如何知道学生能运用概念去解释使概念变为自己头脑中的图式等问题。

思考三个问题:学生上过这堂课与没有上过这堂课有什么区别?学生的概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学生能否对生活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

怎样把课上得更好——听课、评课、议课随笔

听课、评课、议课,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频繁的教学研究活动,其形式就是通过听、评、议环节,为执教者和听课者创设一个互相交流探讨的平台,通过沟通、切磋,求同存异,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达到把课上得更好的目的。

由于个人的的教学经历不同、在评价观上产生一定的差异,因而,对一节课的好与差的评价,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由于个人教学水平的差异,对于如何上好一节课,同样存在不同的设计观。

为了追求“如何把课上得更好”这个永恒的目标,本人特设此专栏,意在“抛砖引玉”,把自己平时参加“听课、评课、议课”的随笔与大家交流探讨。同时希望更多的老师把自己平时的“听课、评课

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今年九月,到一所农村小学听了一节四年级《蟋蟀的住宅》的阅读课。上课的是一位青年教师,从上课的全过程看,这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算不错。本节课主要讲了“住宅的特点”。到下课时,黑板上已形成了完整的“板书”——蟋蟀住宅的特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笔者出了一道题让学生书面回答,“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出人意料的是,这么简单的问题,全班23人中,竟然只有3人答对,占全班人数的13%。

分析:

在平时在考试过后,经常会听到一些老师对考试结果发这样的议论:我都讲了,学生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