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常识:古代的“礼”1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交谈礼仪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

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

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

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

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

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

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

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

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

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政治礼仪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

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

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

中国古代文史知识——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史知识——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史知识——古代礼仪【古代礼仪】【笄礼】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

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校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座次】古时座次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

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车座以左为尊。

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左迁”。

【宗法礼仪】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如殇折,殇夭;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朝】古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天子,叫“朝”。

【朝贡】诸侯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卡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做朝贡。

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会被视为不尊敬天子,天子就会出兵征伐。

【觐】朝拜皇帝。

古代诸侯见天子称觐。

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觐礼规定,天子要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表明天子有礼。

【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叫“聘”。

诸侯德风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问。

诸侯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侯国来贺见,也叫聘。

诸侯派大夫见别国诸侯也叫聘。

这是诸侯之间邦交的礼节。

诸侯相聘,使者还带着玉帛,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如】国家之间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的名称。

由本国到别国去叫如,【朝聘】由别国到本国来叫朝聘。

【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中国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
前贫贱后富贵:指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
贵的。
⑤三从四德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礼记· 丧服· 子夏传》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周礼· 天官· 九嫔》
(1)朝觐(臣子朝见君主) (2)聘问(访问) (3)巡狩(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 (4)盟誓(春秋时期诸侯或卿大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 打击敌对势力而举办的一种具有制约作用的礼仪。先挖好小 坑,歃血为盟,将盟书与牺牲者埋入坑中,如有违背,便如 此)
4、军礼:即与军事有关的礼仪。主要有:
迎亲
关于中国古代婚姻的几个问题
①婚龄:
男二十而娶,女十五而嫁。 “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周礼· 媒氏》 王肃曰:“《周官》云‘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嫁’,谓男 女之限,嫁娶不得过此也。三十之男,二十之女,不待礼而 行之,奔者不禁。”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
禁。” 《周礼· 媒氏》
通令男三十和女二十必须结婚。仲春二月的
时候,通令婚龄男女完成婚姻仪式;这时候, 对没条件做全“奔”礼而举办婚礼的,不加 禁止。若无缘无故不遵守这规矩的,就予以 惩罚。所谓“奔”礼,是纳采、问名、纳吉、 纳征、请期、亲迎的婚礼六道程序
②同姓不婚
《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男女同姓,其生不
蕃。
军事操练 检阅军队 出征 报捷 献俘
《平定西域献俘礼图》(乾隆)
5、嘉礼:是增进人际间关系、联络感情等方
面的礼仪,是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 节仪式。
二、冠礼
古代男子
二十岁时 ,要举行 加冠之礼, 即成人之礼。
1、筮日:确定吉日
2、挽髻、着纚 3、加冠 4、拜见尊长 5、取字

古代基本礼仪

古代基本礼仪

古代基本礼仪古代基本礼仪下面整理的古代基本礼仪的国学常识提供给大家阅读。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非常严密的。

中国古代礼制包括具体的礼节仪式,以及古代的礼包括一系列制度、规定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观念,所以比一般想像的礼的范围广泛。

各个时代的礼又是互不相同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礼仪也是不相同的。

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演变有密切的关系。

一、五礼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

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

祭祀的对象可以是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等。

【凶礼】一般理解是指丧葬。

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对饥馑、战乱等天灾人祸的哀吊。

【军礼】指战事和与战事有关的活动,如校阅、田猎、出师、献捷、献俘、筑城等需要大量人力的活动。

【宾礼】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

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

此外,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相见礼仪,也属宾礼。

【嘉礼】即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及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

如君主登基、册皇太子、策拜王侯、节日受朝贺、天子纳后妃、太子纳妃、公侯大夫士婚礼、冠礼、宴飨、乡饮酒等。

二、冠礼冠礼是古代的一种成年礼。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被承认为氏族的真正成员。

【占卜】父亲筮来分别确定行冠礼的日期和给儿子加冠的来宾,然后将冠礼日子通知加冠来宾。

【行礼】冠礼日早晨,父亲将来宾迎入庙,儿子出房就位,然后行礼;来宾将规定的服饰给青年披上,反复三次,称为始加、再加、三加,并用酒祝祷青年。

【拜母】儿子由西阶下,去拜见母亲,然后再回到西阶以东。

【取字】来宾给青年取一个字,其父送来宾出庙门,青年会见兄弟姑姊,再拜见君主、乡大夫、乡先生等;其父用酒款待来宾,并赠束帛和俪皮。

冠礼完成。

是否有字,是一个人是否成年的标志。

古代礼仪常识

古代礼仪常识

古代礼仪常识
古代礼仪是指古人生活中的各种礼节和仪式。

以下是一些古代礼仪的常识:
1. 礼节尊重:古代社会重视礼节和仪式,尊重长辈、尊敬师长、恭敬对待贵宾等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2. 举止规范:古代礼仪注重人的举止和仪态,要求人们穿戴整齐、规矩,行动端庄得体,并且要注意语言文雅,避免粗俗言辞。

3. 宴会礼仪:古代的宴会有着严格的礼仪规定,包括座次、进餐顺序、举杯敬酒等,参与者需要遵守规定以显得有教养和文雅。

4. 婚礼习俗:古代婚礼注重家族的联姻,有着一系列的仪式。

其中包括媒妁之言、纳彩、婚礼仪式、婚礼宴会等环节,要求新郎新娘和家庭成员都要遵循相应的礼仪。

5. 丧葬礼仪:古代人对丧葬有着严格的礼仪要求,包括穿衣、行礼、哀悼等环节。

如孝服、行丧礼仪等是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6. 文物保管:古代礼仪中也有一些规定关于文物的保管和使用,如古代文物要具备尊重和保护的原则,不可滥用、损坏或私自出售。

这些只是古代礼仪的一部分常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都可能有所差异。

古代礼仪对于社会秩序、文化传承、社交关系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四、古代礼仪

四、古代礼仪

四、古代礼仪
(一)日常礼仪
1.趋礼:既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2.拱手礼: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时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有时还用于尊长对卑幼的回礼。

3.作揖礼:也是常行的礼节,它与拱手的区别是增加了手臂的动作。

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做客、向人道谢、致歉、道贺、请求等场合,对人表示尊敬,常行此礼。

(二)庆典礼仪
1.五礼:吉、凶、军、嘉、宾
吉礼:指祭祀天神,祖先等仪礼。

凶礼:指丧葬仪礼(丧礼、荒礼)。

嘉礼:指成年和婚姻仪礼。

宾礼:指宴请宾客的仪礼。

2.牺牲: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3.三牲:牛、羊、豕为“大三牲”,豕、鱼、鸡为“小三牲”。

(亦有说法“小三牲”是鸡、鸭、鱼)。

4.太牢: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

5.少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诸侯祭祀用少牢。

古代礼仪

古代礼仪

婚嫁
• 七、闹洞房
• 闹洞房主要是由于古代婚姻都是父母亲包办的婚 姻,男女双方在结婚前都没有任何的接触,有的 连个面都没有见过,更谈不上了解和熟悉了。现 在一下子成为了夫妻,肯定十分的陌生,有了这 么一个闹洞房的过程,就可以改变那种出现冷漠 的气氛,使新人尽可能的减少生涩之感,尽快地 使小夫妻进入亲热的状态。所以至今,民间还流 传着越闹越喜,不闹不发,越闹越发以及新婚三 日无大小的说法。
2.祭地祗 祭社稷、五帝、五岳 祭山林川泽 祭四方物(小神)
3、祭人鬼 祭先王、先祖

从文献中也可以发现蛛丝马迹。《周易 · 屯卦》六二爻辞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贲卦》六四爻辞: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男婚女嫁本来是喜庆的事,却偏偏采取武力的方式,原 因何在?我认为这和人类历史上母权与父权的斗争有关。
古 代 宾 客 礼 仪
手 的 摆 放 位 置
注意:作揖根据不 同场合有不同用法。 右手握拳,左手暴 雨其上称为“吉 拜”,常用于过年 等喜庆场合;反之 则是“凶拜”,一 般用于吊丧。(女 性相反)
坐姿、抱拳等姿势
四、军礼
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包括: • 大师之礼(征战); • 大均之礼(均土地、征赋税); • 大田之礼(定时狩猎); • 大役之礼(营建工程); • 大封之礼(勘定封疆、树立界标)。
古代军旅情景
五、凶礼
• 清代皇室丧葬的规制十分复杂,按古礼, 皇帝之死曰崩,天崩地裂,举世震惊;皇 帝初死,称之为大行皇帝,其灵堂设在乾 清宫内,因为这里是皇帝生前正式的寝宫 ,灵堂设于此,意味“寿终正寝”。
乾清宫
陵墓
• 陵墓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化景观,它分地上和 地下两部份,地上要选择山青水秀的风水宝地。明显陵就 利用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陵制与山水相称”,将陵 区四周的山水系作为建筑构成的主体要素,根据“负阴抱 阳”,“背山面水”的原则,将松林左峰作为依托停放皇 帝棺椁的玄宫祖山。左有山脉作为陵区两侧环护的砂山, 前沿的天子岗作为陵寝的案山,形成了一个与自然环境高 度和谐的局部小环境。

汉文化知识之礼仪

汉文化知识之礼仪

一、立容、行容、跪容、坐容。

1、立容正衣冠,身体肃立,双脚微分,左手覆盖于右手之上藏于袖内(女子相反),手臂自然下垂放于身体小腹处,目视前方,从容优雅。

2、行容正衣冠,左手覆盖于右手之上藏于袖内(女子相反),手臂自然下垂放于身体小腹处,挺胸抬头,目视前方,脚部轻轻迈出,行如微风,不急不慢。

3、跪容(1)跪立(一般为跪、正坐起身时的准备姿势):男:取跪姿,双膝着地分开与肩同宽,上身(膝以上)直立,足尖立起,左手覆盖于右手之上藏于袖内(女子相反),手臂自然下垂放于身体小腹处,目视前方,4坐容(1)正坐整理衣冠,上身直立,左手覆盖于右手之上藏于袖内(女子相反),手臂自然下垂放于身体小腹处,目视前方,足背平放于地,臀部微坐于小腿上,两手散开平放于大腿上。

(2)胡坐上身直立,左手覆盖于右手之上藏于袖内(女子相反),手臂自然下垂放于身体小腹处,(男子可以平放于大腿至膝盖)目视前方,臀部坐于椅子的三分之一,不要全坐完,两腿并拢。

二、揖礼揖礼”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

最为常见的是长揖,作揖时身体前倾,腰身微弯。

姜太公辅佐武王推翻商朝后,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

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1、天揖礼冠礼、昏礼、射礼等礼仪场合中,下级向上级,晚辈对长辈,均须行天揖之礼。

行礼时,身体直立,双腿与肩同宽,双手叠抱放于腹前,缓缓向上方推,推至与眉同高时,缓缓躬身约60度(如环抱西瓜之势),继而按推手行礼轨迹收回。

立容。

2、时揖礼同辈日常相见时行的礼。

身体肃立,双手叠抱,缓缓向上方推,至胸前时推出,缓缓躬身约30度。

继而按推手行礼轨迹收回、立容。

3、土揖(下揖:揖礼手位于下者,又叫:下手)4、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

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然后缓缓起身,恢复立容。

5、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

向人作揖虽然恭敬,有时则表示倨傲。

古人的传统日常礼仪

古人的传统日常礼仪

古人的传统日常礼仪古人的传统日常礼仪1、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2、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时,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4、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5、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

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古代称呼礼仪常识一、谦称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家”字。

中国古代史常识:古代的“礼”

中国古代史常识:古代的“礼”

中国古代史常识:古代的“礼”
在古代,“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就广义说,凡政教刑法、典章制度,都称之为礼;就狭义说,则专指人们的行为规范。

我国古代关于礼仪制度最著名的儒家经典是《周礼》、《仪礼》和《礼记》,它们总称“三礼”,是各种礼制的总和,包含了礼的全部内涵。

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记载古代礼仪制度,包括冠、婚、丧、祭、饮、射、燕、聘、觐礼等的具体仪式;《礼记》则主要是阐明各种典礼的意义和制礼的精神。

礼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原始人类认为鬼神祖先是唯一能对人类生活进行干预的力量,因而常常举行祭祀鬼神祖先的仪式。

随着人类对自然和社会各种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入,仪式的范围就越来越广,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从各种神事发展到各种人事。

正如郭沫若所说:“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各种仪制。

”(《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 尽管礼仪三百,复杂万分,但其中心内容和基本原则就是维护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

每个人只能按着自己的社会地位,遵循相应的礼,绝不允许贱用贵礼,卑用尊礼。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就是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都有自己特定的行为规范,任何人都在礼的约束下生活。

礼不仅构成了我国传统伦理学的核心,也构成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古代生活礼仪

古代生活礼仪

古代生活礼仪
(一)诞生礼
诞生礼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

“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

“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

“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二)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三)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

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

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四)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

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

(五)傩仪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

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

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

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1.冠礼:指男子成年穿戴头饰的礼节,用于表示男子已经成年,可以
独立生活。

2.婚礼:婚礼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要求结婚双方要做好婚前的各种
准备,礼仪非常讲究。

3.丧礼:中国人尤其是古代非常注重丧礼,认为这是对死者的一种尊
重和纪念。

4.朝会礼:古代中国官员要进行朝会,这是一种非常正式的官方场合,各种礼仪要求非常严格。

5.祭祀礼:古代中国人对于祭祀非常重视,认为这是对先祖和神灵的
一种供奉和尊重。

6.进馔礼:进馔礼是指君王或重要官员在接待客人时要进行的礼节,
要求食物、饮料等都要符合规范。

7.系带仪:古代中国人要进行系带仪,这是一种重要的仪式,表示君
臣之间的忠诚和尊重。

8.受茵礼:古代官员在上朝时,要受茵礼,表示对于君王的尊重和崇敬。

9.奉承礼:在古代中国的官场中,奉承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要
求对上司的恭谨和尊重。

10.建庙礼:在古代中国,建造庙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进行
非常正式的建庙礼,表示对于神灵的尊重和供奉。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礼仪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礼仪,将其视为道德和精神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一、祭祀礼仪祭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仪活动之一,为了向神灵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人们会按照一定的仪式,举行祭祀仪式。

祭祀礼仪包括祭拜、献祭、进香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维护族群间的凝聚力和精神支持。

二、婚礼礼仪古代中国的婚礼礼仪十分繁琐,涉及到订婚、过门、嫁娶、乘车、迎亲等环节。

婚礼礼仪的主要目的是展示两个家庭的尊重和友好,维护婚姻的稳定和幸福。

三、葬礼礼仪古代中国人对待葬礼非常重视,认为葬礼是对逝者表示敬意和怀念的方式。

葬礼礼仪包括停灵、告别、送葬、守灵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纪念。

四、封爵礼仪古代中国的封爵礼仪是为了对功勋卓著的人进行封爵和赐予贵族身份。

封爵礼仪包括封爵仪式、算卜、册立文书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彰功绩、激发士气。

朝贺礼仪是古代中国君主履行国家元首职责的一种方式,他们会定期接受臣民的朝见和贡献。

朝贺礼仪包括跪拜、献贡、表演、进献礼品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君王的威严和统治力。

六、拜年礼仪中国人民对新春的到来非常重视,过年的时候会进行拜年活动。

拜年礼仪包括辞旧岁、迎新年、交换贺年卡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吉祥。

七、礼节礼仪礼节礼仪是指古代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规矩和行为准则。

这些礼仪包括上下相继、尊卑有序、尊重师长、尊重祖先等,通过这些仪式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八、封赐礼仪封赐礼仪是君主对功臣和臣下的赏赐和嘉奖的一种方式。

封赐礼仪包括颁授徽号、册封封号、颁发官印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彰贡献、鼓励忠诚。

九、谢恩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感恩之道,谢恩礼仪是他们表达感激和敬意的方式之一。

谢恩礼仪包括致谢辞、回礼、祝福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对恩人的感激和尊重。

中国古代礼仪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常识
一、吉礼
即祭祀之礼,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主要有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二、凶礼
三、军礼
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

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动中的礼仪。

四、宾礼
宾礼即为天子接见诸侯、宾客,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

后代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
都归入宾礼。

五、嘉礼
六、婚冠之礼
七、冠礼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

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冠礼应当是从
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指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指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指中国古代的国家礼仪制度包括五礼,即冠礼、婚礼、丧礼、朝贺礼和会盟礼。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礼。

1.冠礼:冠礼是指古代中国的成人仪式,也称为“及笄礼”或“冠笄礼”。

在古代中国,男子到了20岁,女子到了15岁时,受到这一重要仪式的庆贺。

冠礼以正式冠戴来纪念成年。

冠礼非常庄重,一般包括家族祭祀、家人祝贺、官府颁发冠帽和名册等步骤。

2.婚礼:婚礼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仪式,又称为“联姻礼”。

在这一仪式中,男女双方的家庭通过筹办婚礼来宣示他们的联姻。

古代中国的婚礼通常包括聘礼、纳采、娶嫁、新婚之夜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礼仪规范,例如聘礼财物的准备和送亲等。

3.丧礼:丧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哀悼仪式,也称为“丧葬礼”。

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丧礼是对逝者的最后尊重。

丧礼包括各种仪式,如停工、停学、改穿丧服、启灵、下葬等。

丧礼的规模和庄严程度与逝者的身份、地位和家庭财富有关,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生死问题的看法。

4.朝贺礼:朝贺礼是指官员进行朝觐的仪式。

在古代中国,朝贺礼被视为官员职责的一部分,用来表达对君王的忠诚和纪念。

朝贺礼的具体程序包括整装出列、三跪九叩、上奏进献、请安、确认任务等。

朝贺礼的形式和礼仪规范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其基本目的是向君王表示尊敬。

5.会盟礼:会盟礼是古代中国各国之间进行盟约的仪式。

在会盟礼中,各国国君和官员出席,通过交换礼仪来确认盟约。

会盟礼通常包括庆贺活动、祭祀仪式、宴会招待等环节。

会盟礼的目的是加强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共同抵御外敌或解决领土争端。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国家礼仪制度包括冠礼、婚礼、丧礼、朝贺礼和会盟礼。

这些礼仪既是对重要事件或转折点的庆祝和纪念,也是表示尊重、忠诚和友好的方式。

这些礼仪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彰显尊严和礼貌,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有所变化。

中国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 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 子 孟子.离娄下
基本礼仪
华夏祖先用肢体动作传递“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的语言,这 些动作叫礼.传递下来的礼仪动作,承载华夏传统交手礼
这些礼仪动作,源自远古,源自人类没有语言的时代.是“哑语”, 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传的“普通话”.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 ,祭祀之事为吉礼, 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 军礼,丧葬 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 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 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 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 礼 、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 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津”的作用.
通典·礼:“自伏牺以来,五礼 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轲
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荀 况
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 师、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朱 熹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 玄
1、起源时期:夏朝以前
2、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
(1)“五礼”
在商代已有完备的礼制,周代将其扩充和用于规范整个社会,都起到了制约和干预的 作用. “五礼”指:பைடு நூலகம்
吉礼—祭祀之礼,为“五礼”之首 嘉礼—婚嫁、宴请等喜庆场合之礼
凶礼—丧葬、灾祸之礼 军礼—军旅之礼 (2)“三礼”
宾礼—是朝见天子或会见之礼
揖礼
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拜礼

中华古代礼制

中华古代礼制

中华古代礼制吉礼古代五礼之一。

即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等的礼仪活动。

如郊天、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蜡、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袼禘、功臣配享、上陵、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祭高禖等。

历代兴革不一,但极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沉祭山林川泽......以祠春享先生,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其仪百五十有二。

一曰吉礼,其仪五十有五:一,冬至祀昊天于圆丘;二,正月上辛祈谷于圆丘;三,孟夏雩祀于圆丘;四,季秋大享于明堂;五,立春祀青帝于东郊......五十五,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

”凶礼古代五礼之一。

指用于吊慰家国忧患方面的礼仪活动。

包括丧葬礼、荒礼、吊礼、恤礼、襘礼等。

后多特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

《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五曰凶礼,其仪十有八:一,凶年振(赈)抚;二,劳问疾患;三,中宫劳问;四,皇太子劳问;五,服(丧服)制度;六,皇帝为小功以上举哀;七,敕使吊;八,会丧;九,册赠;十,会葬;十一,致猷;十二,皇后举哀吊祭;十三,皇帝太子举哀吊祭;十四,皇太子妃举哀吊祭;十五,三品已上丧;十六,五品已上丧;十七,六品已下丧;十八,五公已下丧。

”军礼古代五礼之一。

即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礼仪活动。

如《周礼》所举大师(召集和整顿军队)、大均(校正户口,调节赋征)、大田(检阅车马人众,亲行田猎)、大役(因建筑城邑征集徒役)、大封(整修疆界、道路、沟渠),以及《开元礼》的告太庙、命将、出师、宣露布、大射、马祭、大傩等。

古代礼仪分类

古代礼仪分类

古代礼仪分类在古代中国,礼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因而礼的名目极为繁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仪分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礼仪一、吉礼吉礼是指祭祀之礼。

古人祭祀为求吉祥,故称吉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将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每类之下再细分为若干等。

国家最重大的典礼。

每年冬至,天子在国都南郊的圜丘,用'禋祀'祭昊天上帝。

祭天的仪式经过精心设计,一名一物,无不含有深意。

例如天为阳,而南方为阳位,所以祭天的地点要在南郊;天圆地方,所以祭天之坛要建成圜形;冬至是阴尽阳生之日,所以祭天必须在冬至,等等。

第二等是日月星辰。

日月星辰附丽于天,垂象著明莫过于日月,日月之明就是天之明,所以必须祭祀;'星辰'是指'五纬'(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十二辰和二十八宿,是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

祭日月星辰用'实柴'之祀。

第三等是除五纬、十二辰、二十八宿之外,凡是职有所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

司中主宗室;司命(文昌宫的第五、第四星)主寿;风师是指箕星,雨师是指毕星,主兴风降雨。

祭这一类星用'槱燎'之祀。

后世祭典中,星辰入祀的范围不断扩大,司民、司禄、分野星、房星、灵星、农星、太岁等也都成为致祭的对象。

对上述三类天神的祭祀方式,同中有异。

相同之处是,禋祀、实柴、槱燎之祀都是燃烧堆积柴薪,使烟气上闻于天神。

但陈放在柴薪之上的祭品,依神的尊卑而有差别:禋祀用玉、帛、全牲;实柴之祀只有帛没有玉,牲体是经过节解的;槱燎之祀只有节解的牲体。

这里还要提到雩祭。

农业时代危害人民最多的是旱灾,古人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而有祈谷于天的雩祭。

雩祭分为'常雩'和'因旱而雩'两种。

常雩是固定的祭祀,即使没有水旱之灾,届时必祭。

有关古代文化的常识礼仪

有关古代文化的常识礼仪

古代文化的常识礼仪有关古代文化的常识礼仪现代礼仪是在古代礼仪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的进行改变而成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古代文化的常识礼仪,欢迎阅读。

1.古代礼仪【伯仲叔季】古代兄弟姊妹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排行最小。

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子路拱而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常识:古代的“礼”
在古代,“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就广义说,凡政教刑法、典章制度,都称之为礼;就狭义说,则专指人们的行为规范。

我国古代关于礼仪制度最著名的儒家经典是《周礼》、《仪礼》和《礼记》,它们总称“三礼”,是各种礼制的总和,包含了礼的全部内涵。

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记载古代礼仪制度,包括冠、婚、丧、祭、饮、射、燕、聘、觐礼等的具体仪式;《礼记》则主要是阐明各种典礼的意义和制礼的精神。

礼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原始人类认为鬼神祖先是唯一能对人类生活进行干预的力量,因而常常举行祭祀鬼神祖先的仪式。

随着人类对自然和社会各种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入,仪式的范围就越来越广,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从各种神事发展到各种人事。

正如郭沫若所说:“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各种仪制。

”(《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 尽管礼仪三百,复杂万分,但其中心内容和基本原则就是维护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

每个人只能按着自己的社会地位,遵循相应的礼,绝不允许贱用贵礼,卑用尊礼。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就是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都有自己特定的行为规范,任何人都在礼的约束下生活。

礼不仅构成了我国传统伦理学的核心,也构成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