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口腔黏膜白斑病理分析

合集下载

口腔白斑病的定义与分级标准

口腔白斑病的定义与分级标准

口腔白斑病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角化性病变的斑块状损害。

这种病变不能被擦拭掉,并且在临床和组织病理学上无法归类为其他特定的疾病。

口腔白斑病在口腔各部黏膜都有可能发生,但最常见于颊部和舌部。

口腔白斑病的分级标准主要是根据组织病理学的变化来确定的,这种变化表现为上皮异常增生,这是癌前损害的一种特征。

以下是口腔白斑病的分级标准:1. 0级:这一级别表现为口腔黏膜未发现异常改变,即正常的口腔黏膜状态。

2. Ⅰ级:在Ⅰ级白斑中,可以看到上皮全层内存在非角化性不完全棘层细胞以及海绵水肿的现象。

然而,这一阶段并未出现上皮异常增生的情况。

3. Ⅰ级:在Ⅰ级白斑中,除了上皮全层内的非角化性不完全棘层细胞和海绵水肿外,还开始出现了轻度的上皮异常增生。

这可能表现为轻度的基底层乳头增生或表浅溃疡等症状。

4. Ⅰ级:当白斑发展到Ⅰ级时,上皮异常增生的现象变得更为明显。

在上皮全层内,可以观察到非角化性不完全棘层细胞、海绵水肿以及明显的上皮异常增生,如中度基底层乳头增生或表浅溃疡等。

此外,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口腔白斑病还可以分为均质型和非均质型。

均质型白斑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均质型较硬的斑块,质地紧密,损害形态与面积不等,轻度隆起或高低不平。

而非均质型白斑则可能呈现为疣状、颗粒状、皱纸状或溃疡状等不同形态。

口腔白斑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长期慢性机械刺激、烟草和酒精的刺激、营养缺乏、遗传因素等都可能与其发病有关。

口腔白斑病虽然并非癌症,但却有癌变的可能。

因此,一旦发现口腔内有类似白斑的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预防口腔白斑病方面,建议保持口腔卫生,避免长期慢性机械刺激,如牙齿残根、残冠等应及时处理。

同时,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预防口腔白斑病的发生。

总之,口腔白斑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其分级标准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的变化。

了解并认识口腔白斑病的定义和分级标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保持口腔健康。

口腔黏膜病—白斑(口腔组织病理学课件)

口腔黏膜病—白斑(口腔组织病理学课件)
➢ 红斑是临床名词, 表现为界清的鲜红 色斑块
➢ 有时与白斑同时存 在,特别在非均质 性白斑时
18
白斑——与红斑的关系
➢ 红斑的组织学表现:异常增生、原位癌、 浸润性癌
19
➢ 癌变的临床表现:最后确诊依据组织学检查
14
➢ 口腔黏膜原位癌: 上皮细胞不典型增 生,异形性明显, 为重度异常增生, 未突破基底膜
15
➢ 癌变指征:增生细胞突破基底膜向结缔组织浸润
16
➢ 白斑癌变-早期浸润癌:上皮表层为不全角化,上皮 重度异常增生,并突破基底膜向结缔组织浸润生长
17
白斑——与红斑的关系
10
白斑伴上皮异常增生
白斑癌变
11
➢ 上皮异常增生,一部分基底细胞极性消失,核 大而浓染,上皮钉突肥大
12
➢ 中度异常增生:上皮层次紊乱,细胞呈现多形性
13
白斑—生 直接癌变 • 非均质性白斑更易癌变 • 有上皮异常增生者更易癌变,并与上皮异常增 生程度相关
溃疡状
➢ 在以上各型损害的基础上发生溃疡 ➢ 发生溃疡可能是白斑癌变的标志
7
白斑——病理表现
➢ 上皮过度正角化或不全角化 ➢ 棘层增殖 ➢ 基底细胞排列整齐,基底膜完整 ➢ 固有层见不同程度的炎症浸润,为单纯性
增生 ➢ 部分伴有上皮异常增生
8
➢ 上皮过度角化,粒层明显,棘层增生,基底层完整
9
➢ 疣状白斑:上皮过度角化,表面高低不平呈乳 头状,粒层明显
白斑
➢ 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具有其 他任何定义的损害特征,一些口腔白斑可 转化为癌
➢ WHO将其列为癌前病变(一种比正常组 织发生癌的可能性更大的在形态上已有变 化的组织)

口腔组织病理学之白斑

口腔组织病理学之白斑
4.疣状白斑
白斑表面呈疣状突起,质地较硬,颜色为白色或灰白色 。
02
白斑的病理学特征
细胞结构变化
细胞核增大
细胞极性消失
白斑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增多, 核仁明显。
正常细胞的极性遭到破坏,细胞核排 列紊乱。
细胞质改变
细胞质内出现空泡,颗粒状物增多, 核沟加深。
组织形态变化
黏膜上皮增厚
白斑区域黏膜上皮增厚,层次增 多。
白斑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口腔黏膜上皮的异 常增生,这种增生可能导致细胞形态、排 列和功能异常。
白斑的细胞间质中可能出现炎症细胞浸润 、基质水肿或胶原纤维增多等变化。
基因突变
细胞凋亡
研究发现,白斑患者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中 存在某些基因的突变,这些基因的突变可 能与白斑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在白斑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凋亡可能也发 挥了重要作用。凋亡的细胞数量增多可能 导致局部黏膜上皮的异常增生。
口腔组织病理学之白斑
目录 CONTENTS
• 白斑的定义与分类 • 白斑的病理学特征 • 白斑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白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白斑的治疗与预防 • 白斑的预后与转归
01
白斑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总结词
白斑是一种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状病变,通常无痛痒感。
详细描述
白斑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变,其特征为口腔黏膜上出现 白色斑块状病变,通常无痛痒感。白斑的外观和质地可能有 所不同,但通常呈现为白色、灰白色或乳白色的斑块状病变 。
影响预后的因素
白斑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白 斑的类型、大小、形状、颜色、质地 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总体健康状 况等。
恶性转化的风险
尽管大多数白斑是良性的,但仍有少 部分可能发生恶性转化,转化为口腔 癌。因此,对白斑的持续监测和及时 治疗是必要的。

52例口腔黏膜白斑临床诊治分析

52例口腔黏膜白斑临床诊治分析

5 2例 口腔 黏 膜 白斑 临 床 诊 治 分 析
李 绍光
云南 省楚雄 彝族 自治州人 民医院 口腔科 ,云南 楚雄 6 7 5 0 0 0
【 摘
要】 目的 :探讨 口腔黏膜 白斑 的治疗方法 。方 法:选取 2 0 0 8 年 4月至 2 0 1 1 年 3月于本 院进 行治疗 的 5 2例 口腔黏膜 白斑患者
疗程。观察组则采用 C O 激光进行治疗 ,对患者首先进行
浸润局 麻 ,然后 采用 H G L—MC 1 5型 C O :激光综 合 治疗 机
进行治疗 ,以病灶 部位 炭化 至黏膜 下 的结缔 组织 为宜 ,然
后进行处理 ,并采 用相 应 的抗 生素 治疗 。将 两组 患者 的治 疗 总有效率 、1年内复发 率及 治疗 前后的血清 c A MP 、P G E 2 及I F N一仅水 平进 行 比较 。 1 . 3 评价标准 以患者 的病灶 白斑完全 消失 ,且症状 体征 消失为治疗 痊愈的标准 ;以患者 的病灶 白斑减小 面积在 2 / 3 及 以上和症 状体征 显著 改善 为显效 ;以患者 的病 灶 白斑 减 小1 / 3及以上但 不足 2 / 3为有效 ;以病灶 白斑未 达到 1 / 3或 者无变 化 ,甚 至进一步 加重 为无效 J 。总有效 为痊 愈 +显 效 +有效 。 1 . 4 统计学 处理 本文中两组患 者的年龄 、病 程及血清 血
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 西 药组) 和观察组 ( C O 激光治疗组 )各 2 6 例 ,将两组患者 的治疗总有效率 、1 年 内复发率及治疗前 后 的血清 c A M P 、P G E 2 及I F N— d水平进行 比较 。结果 :观察组 的临床总有效 率高 于对照 组 ,而 1 年 内复发率低 于对照组 ,治疗后 的血清 c A M P 、P G E 2 及I F N一 水平也低于对照组 ,P均 < 0 . 0 5 ,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C O 2 激光治疗 口腔黏膜白癍的综合疗 效较好 ,且 患者的复

口腔医学中口腔黏膜白斑的影像学诊断研究

口腔医学中口腔黏膜白斑的影像学诊断研究

口腔医学中口腔黏膜白斑的影像学诊断研究在口腔医学领域中,口腔黏膜白斑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其进行准确的影像学诊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口腔黏膜白斑的影像学诊断,并介绍几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一、影像学诊断的重要性口腔黏膜白斑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它表现为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或斑点。

但由于其病理特点复杂,临床表现不同,仅依靠肉眼观察往往难以确定其性质和程度。

因此,借助影像学检查的手段进行诊断是非常必要的。

二、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1. X光摄影X光摄影是一种经典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口腔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口腔黏膜白斑的研究中,X光摄影主要用于观察黏膜下牙槽骨的变化情况。

通过X光片的检查,可以了解黏膜下骨质的增生、变薄等情况,进一步判断黏膜白斑的性质。

2.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提供更为清晰的图像信息。

在口腔黏膜白斑的诊断中,CT扫描主要用于观察黏膜下组织和颌骨的情况。

CT扫描能够提供立体的图像,对于较大范围的黏膜白斑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3.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能够提供多平面图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口腔黏膜白斑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通过MRI检查,可以观察到黏膜下组织的情况,如肌肉、腺体等,帮助医生进一步了解黏膜白斑的具体情况。

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OCT是一种新兴的、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口腔医学中广泛应用于黏膜白斑的研究。

OCT技术能够提供黏膜表面和上皮下层组织的显微图像,有助于确定黏膜白斑的性质和程度。

三、口腔黏膜白斑的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口腔黏膜白斑的影像学诊断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一些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已经应用于口腔黏膜白斑的诊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结合红外成像与OCT技术,可以实现对口腔黏膜白斑的非接触式观察,提高了影像学诊断的便捷性和准确性。

此外,还有一些新的成像技术正在不断探索中,如超声声学和多光子显微镜等,这些新技术有望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为口腔黏膜白斑的影像学诊断提供更多的选择。

粘膜白斑病

粘膜白斑病
粘膜白斑病
口腔科疾病
01 病理介绍
03 临床表现
目录
02 基本简介 04 预防措施
粘膜白斑病,是发生在粘膜上的白色斑片,但是作为一种疾病,它主要是指那些以角化过度和上皮增生为特 点的粘膜白斑。
病理介绍
例如白癜风也可发生在粘膜上,但其组织学改变以色素脱失为主,一般无角化过度等表现,故不属于粘膜白 斑病。皮肤科的粘膜白斑包括了口腔和外阴两个部位的病变,过去许多医学家把粘膜白斑病看成是癌前期病变, 但经过大量的观察与研究证明了粘膜白斑大多数属于良性病变。
预防措施
1.保护牙齿。对排列不齐的牙齿尤与口腔粘膜有磨擦的牙齿应及早矫正,损害或有残留的牙齿应找医生及时 修补,假牙安装应规整,不宜过大或歪突,从而避免对粘膜的擦伤。
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注意口腔清洁卫生,养成早晚刷牙漱口习惯,外阴保持清洁,定时清洗外阴,勤换内 衣内裤。
3.讲究饮食卫生。戒除烟酒,少吃或不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饮食不宜过热。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口腔的下唇、牙龈、颊部及舌背粘膜,女性的外阴或阴道内,偶见于男性的龟头或包皮两侧。
早期损害为患部呈淡白色小点或细条状,无任何自觉症状,以后患处渐渐对热性饮食或咸辣食物敏感。数月 后,粘膜上出现大小不定乳皮样扁平隆起的条块状斑片,或互相融合成大片。表面往往有光泽,以后渐增厚变硬, 紧附在粘膜上,强力刮除则引起出血。此时有瘙痒和触痛,搔抓后部充血、肿胀、变红、轻微外伤引起流血, 严重者患处有皲裂或溃疡。颊粘膜白斑可误认为是颊粘膜扁平苔藓,或念球菌病,外阴粘膜白斑要和女阴干枯、 白癜风、萎缩硬化性苔藓及念球菌病区别,部分还应和盘性红斑狼疮区别。
基本简介
白斑的好发部位是颊、舌背、舌腹、唇、腭、口底、牙龈等部位的口腔粘膜,但有时也可发生在其它部位。 某些类型具有比较特定的部位:颗粒状白斑多见于口角区颊粘膜;皱纸状白斑多见于口底舌腹;疣状白斑多见于 牙龈。白斑发病部位与白色角化病的好发区域不同,而且在形态和质地上也无共同之处。

口腔粘膜白斑患者146例的临床分析及治疗

口腔粘膜白斑患者146例的临床分析及治疗

口腔粘膜白斑患者146例的临床分析及治疗目的总结性分析口腔粘膜白斑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146例OLK患者分为A组(38例)、B(36例)、C(36例)、D组(36例),分别予以预防治疗、西药治疗、中药治疗和CO2激光治疗,比较四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

结果吸烟量和饮酒量较大的中老年男性更易患有OLK,四组治疗总有效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D组(97.2%)>C组(83.3%)>B组(80.6%)>A 组(76.3%),复发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A组(26.3%)>B组(16.7%)>C组(13.9%)>D组(8.3%),D组治疗总有效率和复发率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OLK的治疗应结合患者病情选择相适应的方法,激光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标签:口腔粘膜白斑;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复发口腔粘膜白斑(OLK)是口腔科较为常见的一类癌前病变,多发生在口腔、口唇等处黏膜,呈白色角化性特征,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年以上男性更易患该类疾病,除受全身性疾病和局部慢性刺激因素影响外,可能与大量吸烟、口腔卫生等有关,其发生部位与恶变程度联系密切,恶变发生率在2%左右,口底和舌腹部发生恶变的几率相对较大,临床上主要采用局部和全身综合治疗方法,必要时也会考虑行手术切除术[1]。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46例OLK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总结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OLK患者146例作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口腔均有粗糙或干燥感,经临床体征观察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确诊,均符合OLK相关诊断标准,男性108例,女性38例;年龄范围为24~67岁,平均年龄为(52.3±10.4)岁;疾病分型为:均质型116例,颗粒型19例,疣状型8例,溃疡型3例。

口腔组织病理学:白斑

口腔组织病理学:白斑

5.分型
➢均 质 型 ➢ 非均质型
(1)均 质 型
➢ 界清 ➢ 病变均匀,较为平坦 ➢表面可以光滑、皱褶状、细 颗粒状或浮石状 ➢ 平齐或略高起,粗涩感
红白斑 疣状白斑
(2)非均质型
➢ 表面不规则
➢ 疣状 ➢ 结节状 ➢ 混杂有红斑、溃

(四)白斑镜下病理改变
1.表面上皮过度角化,可以分为不全角化或正角化, 正角化时颗粒层明显, 组织学表现可以为上皮单纯增生或异常增生 上皮单纯增生主要为棘层增生,上皮钉突伸长变粗,但从基底层到角化层的上 皮细胞排列整齐,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 异常增生在白斑中的发生率约1%~30%,表现为上皮细胞的非典型性及复层 鳞状上皮正常成熟过程和分层的紊乱,一般从基底层和副基底层开始,逐渐向 上波及整个上皮层 2. 固有层可见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3.少数情况下,棘层可表现为萎缩 4.疣状白斑的表面呈乳头状或指状突起,钉突宽而钝圆
➢ 镜下病理改变
➢ 预后
(一)定义
指发生在黏膜表面的白色斑块, 不能被擦掉,不包括局部因素去除期刺激
➢ 吸烟 ➢ 饮酒 ➢ 感染 ➢ 营养不良 ➢ 日晒
(三)临床表现
1.患病率:2-3%,平均恶变率<1% 2.男性多见 3.好发于50以上,平均60,30岁以下少见 4.部位:颊舌黏膜最多见。唇红、牙龈和口底
2、恶变统计
➢ 平均年恶变率<1% ➢ 最终发展为鳞状细胞癌者在全部白斑中约占
1%~10% ➢ 在发生上皮异常增生的白斑中约占10%~15%
3、预示癌变危险性的增高的表现
➢ 表面呈结节状、疣状 ➢ 出现红斑、溃疡、变硬和浸润、出
血等 ➢ 发生在口底、舌腹
➢ 白斑的临床表现与最终是否发生恶变 无 确切的直接关系

口腔黏膜病变的病理特征与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病变的病理特征与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病变的病理特征与临床表现口腔黏膜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它可以影响口腔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各种不适和疼痛。

理解口腔黏膜病变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口腔黏膜病变的一些常见病理特征以及相关的临床表现。

一、病理特征1. 上皮增生和增厚:许多口腔黏膜病变的主要特征是上皮增生和增厚。

这通常是由于炎症、刺激或病毒感染引起的,上皮增生和增厚可能导致口腔黏膜表面出现颗粒状、丘状或斑块状变化。

2. 溃疡形成:一些口腔黏膜病变会导致溃疡形成,这是黏膜损伤的结果。

溃疡可能是浅表性的,通常很痛且易出血。

严重的溃疡可导致黏膜表面破裂,形成大的开口,给口腔功能带来困扰。

3. 色素沉着:某些病变会导致口腔黏膜出现色素沉着。

这种色素沉着可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也可能是染色菌感染或其他内在因素的结果。

4. 溃疡愈合:对于口腔黏膜病变来说,溃疡愈合是一个重要的病理特征。

溃疡愈合通常是通过细胞增殖和上皮再生来实现的,但有时也可能导致瘢痕形成。

二、临床表现1. 疼痛和不适:口腔黏膜病变的常见临床表现是疼痛和不适感。

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个体的进食、讲话和日常生活。

2. 红斑和白斑:许多黏膜病变可导致口腔黏膜出现红斑或白斑。

红斑通常是由于炎症或血管扩张引起的,而白斑可能是由于上皮增生或质变引起的。

3. 溃疡和糜烂: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变表现,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

溃疡可能与疼痛、灼热感和出血等症状相关。

4. 皮疹和水疱:在某些病变中,口腔黏膜上可能出现皮疹或水疱。

这种表现常常与病毒感染有关,例如带状疱疹或单纯疱疹。

5. 肿胀和硬化:一些口腔黏膜病变会导致局部区域的肿胀和硬化。

这可能是炎症反应或病变进展的结果。

三、结论口腔黏膜病变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的了解对于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通过观察口腔黏膜的病理变化和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医生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疾病类型,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口腔黏膜白斑临床病理观察

口腔黏膜白斑临床病理观察
a pi n i i o i s o it d wi} icra e l tlts ns- s r n vt s a s ca e tI n e d p aee e i i r s
t y t dns e i op a [ i o eoi dp sh t J] . T rm R s  ̄i a n h e ho b e ,
a ,P s lc in,CD 3, a d C 0 a re p o x r s in -e e t o 6 n D1 7 e e t r e p e so
o u a l e t [ ].Bod C auai d F r nh m p tls J n a e l og l o a i i o t nn b-
n r e a e l r ain N En l d,1 9 a y rv u a i t . s Me s z o J 9 7,3 6 1 8 - 3 : 6 9
1 96 6 .
口腔 黏 膜 白斑 临床 病 理 观察
庞玲娟 陈小华 李汝瑶 秦 蓉晖 马 莉
[ 4]M ru .Mc ez a Ae acsE K ni , l I e x .Ma n a C rtp e I l i , h s hrZ in io
Bl el t 1 a.e .As in ihbt ufc le p en Ib a pr n ii s r egy o mti I /Ⅲ i s a
结 合 ,而 抑 制 血 栓 形 成 ,为 血 小 板 G I /I PIb Ia受 体 拮 抗 剂
[ 3]施 寅铨 ,潘伟 民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 膜糖 蛋 白C 6 P D 2 表达和血 黏 度 的临床 研究 [ ].临床 中 老年 保健 , J
2 0 ,3 ( ) : 1 1 . 03 1 1 -3

【口腔】实践技能考点解析之十四:口腔白斑病

【口腔】实践技能考点解析之十四:口腔白斑病

距离2019年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还有6天今天,小七老师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中关于口腔白斑病的考点解析。

考点回顾口腔白斑病是指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或斑片,临床和组织病理学上不能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癌前病变】世界卫生组织将口腔白斑病归入癌前病变并定义为“口腔白斑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能擦去,也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可定义的损害,属于癌前病变,或潜在恶性疾患范畴,但不包括吸烟等局部刺激因素去除后可以消退的单纯性过角化。

”【临床分类】根据口腔白斑临床表现不同,分为均质型和非均质型。

非均质型又分为疣状型、颗粒型和溃疡型。

真题解析【病例摘要】男,62岁。

主诉:口底白色斑块2年有余。

现病史:口底有白色斑块,不能拭去,3个月前,右上后牙全冠修复后出现咬合痛,近期加重。

既往史:抽烟10余年。

检查:口底有一白色斑块,表面粗糙边界清楚,周围黏膜正常,白斑呈灰白色或垩白色,初期无自觉症状,有刺激痛,右上6金属全冠修复,舌侧近中牙周袋探诊深度约7mm,探及釉牙骨质界,溢脓,叩痛(+)松动Ⅱ度,侧方咬合时,动度明显。

【病例分析】1.主诉疾病的诊断、诊断依据。

2.非主诉疾病的诊断和诊断依据。

3.主诉疾病的治疗原则。

4.全口其他疾病的治疗设计。

1.主诉疾病的诊断口腔白斑。

主诉疾病的诊断依据口底有不能拭去的白色斑块,表面粗糙,边界清楚,周围黏膜正常,有刺激痛。

2.非主诉疾病的诊断右上6牙周脓肿。

非主诉疾病的诊断依据右上6冠修复,舌侧近中深牙周袋及釉牙骨质界,溢脓,有叩痛(+),松动Ⅱ度。

3.主诉疾病的治疗原则(1)戒烟,消除不良刺激,及时检测,预防癌变。

(2)局部可使用维生素涂擦,如有真菌感染,配合使用抗菌治疗。

4.全口其他疾病的治疗设计(1)去除修复体,口腔卫生指导。

(2)牙周洁治、刮治和根面平整。

小结。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口腔生理):口腔白斑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口腔生理):口腔白斑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口腔生理):口腔白斑
白斑(leukoplakia)是指在黏膜表面发生的显著的白色斑块,不能擦掉,在临床和病理上都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病理变化:白斑主要表现为上皮增生,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或两者同时出现为混合角化。

当白斑癌变时,表面出现过度不全角化层。

上皮单纯性增生是良性病变,除上皮过度角化外还有粒层明显和棘层增生,没有非典型细胞。

上皮钉突虽伸长且变粗,但仍整齐,基底膜清晰。

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上皮疣状增生见于疣状白斑,上皮表面高低不平呈刺状或乳头状增生,棘层增生,表层有过度角化,粒层明显。

上皮异常增生是指一片上皮组织发生紊乱,如上皮钉突呈滴状或藕节状,核分裂象增加,基底细胞极性改变,细胞异型性及错角化等。

在电镜下看到上皮异常增生的白斑有基底膜断裂、移位或形成复层,有时在基底膜断裂处见基底细胞的胞质突伸向固有层的现象,说明上皮异常增生是白斑和癌之间的过渡阶段。

上皮异常增生可根据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而重度上皮异常增生实际上就是原位癌。

原位癌是指上皮层内细胞恶变,而基底膜尚完整,未侵犯结缔组织。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并存白斑74例的临床病理分析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并存白斑74例的临床病理分析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并存白斑74例的临床病理分析目的观察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并存白斑(OLK)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病理特征,探讨其上皮异常增生程度与纤维性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整理74例OSF并存OLK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分析。

结果74例OSF并存OLK 患者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均有咀嚼槟榔史,以20-49岁年龄段发病率较高,临床上同时具有OSF、OLK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病理表现为上皮细胞间隙增宽;基底膜增厚、不规则;胶原纤维水肿,变性。

结论OSF并存OLK患者的上皮异常增生程度与纤维性变严重程度无显著相关性;OSF并存0LK并非两种疾病的单纯叠加,而具有其特征性的表现。

标签: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口腔白斑;并存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具有癌变倾向的口腔黏膜疾病,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咀嚼槟榔是其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临床上常见部分OSF患者常并存有口腔白斑(oralleukoplakia,OKL)、口腔扁平苔藓(orallichen planus,OLP)、癌性溃疡等其他口腔黏膜疾病,这种并存现象增加了诊断和治疗难度。

笔者整理分析了近10年来74例OSF并存OIK 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探讨其上皮异常增生程度与纤维性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旨在提高对这类并存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水平。

1.材料和方法1.1材料设备收集2001年1月-2011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科门诊就诊经病理确诊的OSF患者875例,其中OSF并存OLK的患者74例,共计89个标本,其中9例患者各取了2个OLK标本,3例患者各取了3个OLK标本。

1.2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初诊,未经特殊治疗,无其他任何系统性疾病;临床上同时具有OSF和OLK的临床表现,病理检查报告为同一口腔内既有OSFSL 有OLK的特征。

排除标准:OSF并存除有OLK以外其他口腔黏膜疾病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不全的患者;已接受过治疗或复诊的患者。

口腔粘膜白斑

口腔粘膜白斑

口腔粘膜白斑……口腔白斑病(oralleukoplakia,OLK)是一种口腔科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表现为口腔粘膜上擦不掉的白色斑块,属于癌前病变,有转变成口腔鳞癌的潜在可能,对于口腔白斑这个名词或术语的定义,多年来一直有所争议,甚至到目前为止尚未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

1978年,WHO首次制定了较为明确的OLK定义,并在1983年又对该定义进行了修订。

白斑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为:OLK 是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白色斑块,临床和组织病理学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不应包括上腭的烟草性过角化及其他局部刺激因素引起的单纯性过角化,同时指出该病属于癌前病变。

我国“两病”(口腔白斑与口腔扁平苔藓)防治研究协作组在1983年依据WHO的定义修改为:OLK是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白色角化斑块,属于癌前病变,不包括吸烟等局部刺激因素去除后可以消退的单纯性过角化。

该定义明确了两点:①明确指出了OLK是一种癌前病变;②明确排除了由局部理化因素刺激引起的一大类白色角化病。

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OLK和口腔良性过角化病(oralbenignhyperkemtosis,OHK)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口腔粘膜白色损害。

前者为癌前病变,有不同程度的上皮异常增生;后者为良性损害,有过角化,但无上皮异常增生,并有明确的致病因素,如吸烟等,去除病因后,损害可逆转。

应将两者严格区分,以利于指导研究和临床工作,同时也缓解了多数白色角化病病人的精神负担,提高了人们对OLK的警惕性。

二、临床类型及表现OLK的损害局部临床表现主要为在一处或多处的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斑块状病变,可发生于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但以颊、舌、唇最为多见。

由于白斑病的临床表现变化大,且各种不同的表现其治疗与预后也不尽相同,为了便于诊断、治疗和观察,有必要对白斑做细致的分型或分类。

对于白斑病的分类,多年来国内外学者曾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Banaczy把OLK的局部表现分为单纯型、疣状型和溃疡型三型;Pinborg主张将OLK分为均质型与颗粒型两型,而国内李辉摹则将OLK分为斑块型、颗粒型、皱纹纸状及疣状型4型。

口腔粘膜白斑临床病理分析

口腔粘膜白斑临床病理分析

口腔粘膜白斑临床病理分析
符攀峰
【期刊名称】《西藏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7(038)002
【摘要】研究分析口腔粘膜白斑(OLK)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回顾性我院2013年3月~2015年10月OLK患者85例,通过分析患者发病部位、致病因素、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探究OLK患者的病理特点。

结果:粘膜白斑分布在舌部的概率为81.18%;41~60岁年龄段OLK发病率为67.06%;吸烟年龄越长、患OLK的几率更大;经常饮酒且饮酒量大的人患OLK的几率更高;颗粒型OLK患者发生癌变的概率最高为63.64%,显著高于均质型1.96%、溃疡型23.08%和疣状型30.00%;OLK患者病变组织中细胞凋亡率较鳞癌患者显著较高(P〈0.05)。

结论:口腔粘膜白斑主要发病部位在舌部,中老年以及经常吸烟饮酒的人群发生OLK几率更高,颗粒型、溃疡型、疣状型以及细胞凋亡率较低的患者0LK癌变发生率高,临床应予以重视。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符攀峰
【作者单位】河南南阳市口腔医院病理科河南南阳4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1.5
【相关文献】
1.口腔粘膜白斑临床特点分析 [J], 杜建英
2.口腔粘膜白斑的临床治疗分析 [J], 陈帆
3.口腔粘膜白斑的临床治疗分析 [J], 刘晓雯;王冬梅;刘亚静;刘国华;张丽敏
4.口腔粘膜白斑患者100例临床分析与治疗 [J], 路宇
5.口腔粘膜白斑临床特点与治疗观察分析 [J], 崔红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绍口腔黏膜白斑病理分析
*导读:口腔黏膜白斑病理分析。

白斑是个临床诊断名称。

WHO口腔癌前病变研究协作中心为它下的定义不包含组织学的涵义。

但是对于白斑病变在决定治疗方案及判定预后时,都离不开病理变化作基础。

……
口腔黏膜白斑病理分析。

白斑是个临床诊断名称。

WHO口腔癌前病变研究协作中心为它下的定义不包含组织学的涵义。

但是对于白斑病变在决定治疗方案及判定预后时,都离不开病理变化作基础。

白斑一般的病理变化是上皮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

粒层明显,棘层增厚,上皮钉突较大。

结缔组织中有数量不等的炎症细胞浸润。

疣状白斑特征为上皮增厚,表面高度过角化,有角质栓塞使表面呈刺状突起。

溃疡型白斑的上皮则有破坏形成溃疡。

但根据上皮增殖和紊乱的程度可以将白斑的病理变化分为两种情况。

(一)上皮单纯性增生上皮单纯性增生时没有异常的上皮细胞。

表面的过度角化可为过度正角化及(或)过度不全角化。

结缔组织中有炎症细胞浸润。

一般来说均质型白斑多属此种病理变化。

白色角化病的病理变化完全是单纯性增生,表层多为过度正角化,不能划为癌前病变。

(二)上皮异常增生如果白斑在组织学上的变化具有上皮异
常增生时,则有较大的恶变倾向。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口腔癌前病变协作中心对上皮异常增生的诊断标准有12项:⑴基底细胞极向改变;⑵上皮分层不规则,排列紊乱;⑶基底层增生,出现多层基底细胞;⑷上皮钉突呈滴状;⑸核分裂增加,丝分增加,有时有异常丝分;⑹核与浆比率增加;⑺核染色质增加;⑻核浓染;⑼核仁增大;⑽细胞多形性,异形性;⑾棘层内出现单个细胞或细胞团角化;⑿细胞间粘合性丧失。

具备以上改变中的2项者为轻度异常增生,2~4项为中度异常增生,5项或5项以上为重度异常增生。

虽然WHO作了上述规定,事实上在阅片时每个病例的病变范围,各项病变出现的频度、程度等不完全相同。

再加上病理学家的主观印象和经验不同,故评价出准确的上皮异常增生的程度还是比较困难的。

1983年在瑞典Maim6召开的关于口腔粘膜癌前病变的会议上Smith和Pindborg提出修改评定标准的标准像法。

即对上皮异常增生病变用摄影加电子计算机的计算来代替个人主观的评价。

另有Kramer提出评价上皮异常增生的程度时要发展数学模型。

而且不单纯评价上皮异常增生,还应包括临床所见和所有其他检查结果。

这样对评价一个病变的恶变趋势虽能增加其正确程度,但仍不能根本消除诊断中主观性的差异。

近年来开展计量病理学的研究,用一些新技术将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变化和某些物质如DNA含量等的变化采用图像和光度的测量得到数量化信息,再
用计算机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可得到对癌变情况准确的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