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活》教案
1.教学内容:生平与创作。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托尔斯泰主义;《复活》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复活》思想内容;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形象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教学重点:《复活》的情节结构;作品所反映的托尔斯泰艺术特色;“托尔斯泰主义”。
3.教学难点: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形象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4.教学要求: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及其创作分期;了解《复活》的情节结构;理解“托尔斯泰主义”及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掌握人物形象分析。
一、列夫·托尔斯泰
(一)生平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二)创作分期
1.早期(1852-1863)。这是托尔斯泰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探索期。托尔斯泰一生的创作主要关注三大问题:农民问题、资本主义问题和道德问题。在他看来,俄国的出路、贵族的历史作用、前途、平民化以至生活方式问题、家庭问题、宗教问题、妇女问题、教育问题、战争问题、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问题等,无不与这三大问题有关。这三大问题在他早期的创作中就有集中的反映。自传体三部曲《童年》(1852)、《少年》(1854)《青年》(1857)是托尔斯泰的成名作,表现了作家本人从童年时代就开始对纯洁道德的追求。战争小说《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1855)以作者亲身经历的见闻写成,歌颂俄国士兵和人民质朴、谦虚的品格和英勇献身的精神,开创了俄国文学描写战争的现实主义传统。《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表现了托尔斯泰改善农民生活的努力和农民对贵族的不信任态度,第一次提出了地主和农民的关系问题,其思想在以后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中得到深化。短篇小说《琉森》(1857)揭露了西欧资产阶级的罪恶,但他把罪恶归因于资本主义文明,认为俄国不需要资本主义。中篇小说《哥萨克》(1863)是托尔斯泰早期创作的小结。作品通过贵族青年军官奥列宁因厌倦上流社会而到高加索和哥萨克过自由生活的故事,表现了贵族“平民化”的思想。总之,托尔斯泰早期的创作反映了他站在贵族立场上对社会的观察和评判,他不满专制农奴制,关心同情农民,但他又反对暴力革命,把“道德自我完善”、贵族“平民化”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理想出路。在艺术上,作品显示了对人物心理分析的独特才能,现实主义风格初步形成。
2.中期(1863--1880)。这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成熟期,也是他的世界观由贵族地主向宗法制农民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创作成就是两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1863-1869)和《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
《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的三大代表作之一。小说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背景,以保尔康斯基别素号夫、罗斯托夫库拉根四个贵族家庭的纪事为情节线索,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广泛反映了19世纪初到20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肯定了俄国人民在战争中的伟大历史作用,突出了人民的主题。作家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是要通过历史来寻求俄国社会的出路和贵族阶级的前途。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贵族,贵族又分为两类:品德高尚的庄园贵族(包括保尔康斯基、别素号夫和罗斯托夫家族)和腐化堕落的宫廷贵族(库拉根家族)。作家把这些人物都放到卫国战争这一重大事件中去考验,以他们对人民的态度、同人民的关系作为准绳进行褒贬。庄园贵族在精神上保持跟人民的联系,保持着俄罗斯民族性格,在保卫祖国的斗争中,贡献了人力和物力,作出了重大的牺牲。作品的三个主要人物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彼埃尔·别素号夫、娜塔莎就生长在这三个贵族之家。宫廷贵族库拉根一家虚伪自私,寄生堕落,置祖国的安危于不顾,只知追名逐利,是被否定的对象。审美的运用和描写历史材料,在历史事变中描写人,是《战争与和平》的基本创作原则,也是小说具有宏伟的史诗风格的重要原因。
3.晚期(1880 -1910)。这是托尔斯泰世界观出现激变的阶段,作家思想由贵族阶级的立场最终转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来,这也是“托尔斯泰主义”最后形成的时期。主要创作有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剧本《活尸》(1911)、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11)、中篇小说《克莱采奏鸣曲》(1891)等。
(三)托尔斯泰主义
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宗教对于托尔斯泰非常重要,而“托尔斯泰主义”也与他的宗教思想密切相关。托尔斯泰历来被看作集多重矛盾于一身的人物,而其最显著的矛盾就表现在他的宗教思想上:一方面,他激烈地揭露和抨击俄国黑暗的教会:另一方面,又热烈宣扬宗教道德思想。但是如果结合19世纪俄国现实的话,就会理解他身上的矛盾性。首先,俄罗斯民族信仰宗教,托尔斯泰要宣扬其思想就必须顾及整个俄罗斯民族的这一特点;当时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腐败、残暴使得生活其下的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无奈之下只有从宗教中寻求慰藉和解脱。所以,作为宗法制农民代言人的托尔斯泰也必须从宗教角度为俄国人民寻求摆脱的路径。托尔斯泰是艺术家和思想家,而并非政治家和革命家,又由于自身的原因和时代的局限性,他无法接受马克思主义,只有把改造社会的关键点寄希望于以博爱为核心的宗教道德理念上,希望以此来解决社会矛盾。要注意的是,托尔斯泰主义虽然来源于宗教思想,但在托尔斯泰那里,他将现代宗教意识概括为全人类兄弟姐妹般的友爱团结。可以说在这里宗教就不是一种迷信思想,而是一种道德准则。
(三)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思想转变)
1869年9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恐怖”。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从70年代初起,他开始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他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不能找到答案。这些思想情绪在当时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鲜明的反映。他访晤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隐修士,并结识农民、独立教徒康·修塔耶夫。他终于完全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