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企改革要突破三个瓶颈

合集下载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瓶颈与突破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瓶颈与突破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瓶颈与突破近年来,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其发展面临着种种问题。

如何破解国有企业改革的瓶颈,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状况国有企业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经历了多次改革,并且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国有企业也面临着种种问题。

一是管理不当。

这是影响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权责不分、利益分配不合理、决策不科学,导致人才流失、生产效率低下,影响国有企业的发展。

二是资金流向不畅。

现代企业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支持,但是国有企业的运行方式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资金缺乏是困扰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的重要问题。

三是竞争环境的变化。

中国加入WTO后,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对国有企业构成了极大竞争压力,也同时提高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瓶颈国有企业改革在不同的阶段中面临着不同的瓶颈,但是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政治因素的影响。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往往涉及到政治因素。

领导层可能担心改革带来社会动荡,可能会对改革产生抵触情绪。

二是人员问题。

国有企业的改革需要人员转换、培训等方面的支持,而人员问题难以避免,会导致改革推进不畅甚至陷入停滞状态。

三是资产转移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到资产的转移和重新分配,这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在推进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方向面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瓶颈,中国需要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如何破解国有企业改革的瓶颈,实现改革的突破,以下突破方向值得关注:一是产权改革。

推进产权改革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措施之一。

产权制度改革要使企业能够自主决策,实现各方面的资源有效管理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二是系统性创新。

通过改善科技创新环境,鼓励创业,优化资金市场,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从而创造更多的创新项目,并加强国有企业的技术合作,提高其竞争力。

深化国企改革创新申论

深化国企改革创新申论

放手一搏——深化国企改革创新作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支柱,国有企业一直承担着国家发展的重任。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国企已经遭遇了瓶颈。

为了适应新市场分工,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首先,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国企的管理结构必须摆脱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模式,建立起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

而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较大的制度改革。

这包括阶段性的改革和全面的改革。

阶段性的改革主要指的是调整企业股权结构,降低国有股权比例,吸引民营资本,引导企业发展。

而全面改革则是要建立起包括内部治理和市场竞争等方面在内的现代企业制度。

其次,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发展新技术,推行新业态,不仅能够为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更能带动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以往国企的技术架构单一,对技术创新差强人意。

建立起充分的创新体系,对创新的产业链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拓展,将能够带动企业内部的创新,并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

最后,要打造世界级的中央企业。

全球化、高效化的经济发展中,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企业必须在国内市场中拥有强大地位,从而进一步拓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方面,中央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海外市场的丰富资源,追求资源的国际化。

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尽快完成品牌建设,并形成世界级的品牌影响力,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总之,深化国企改革创新,是当前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企不能坐以待毙,而应该主动适应新市场环境,掌握新生产力,让国有企业再次焕发出强大的活力。

公司国企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

公司国企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

公司国企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
国企改革旨在推动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提高效率和竞争力,但在实
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 改革进程缓慢:国企改革需要各个层面的配合和支持,但由于涉及到利益调
整和体制机制变革等复杂因素,改革进程往往较为缓慢。

一些国企面临的问题在改革中得不到及时解决,进一步加剧了改革难度。

2. 市场导向不明显:国企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推动国内市场导向型经济的发展,但一些国有企业在实际经营中仍然以政府指令为主导,并缺乏市场竞争的动力和灵活性。

这限制了国企在市场中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3. 体制机制僵化:国企改革需要破除过去一些僵化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实
行灵活的市场化机制。

然而,一些国企在改革中未能及时转变管理方式和思维方式,导致决策过程繁琐、效率低下。

4. 监管不到位: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需要监管部门的规范和督促,但一些监
管部门存在监管不到位、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

这给国企改革过程带来不确定性,阻碍了改革的顺利推进。

5. 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国企改革需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能够自主实
施管理、自负盈亏。

然而,一些国有企业在改革中未能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限制。

综上所述,公司国企改革面临诸多问题。

为了推进改革进程,需要深入解决上
述问题,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健全的市场导向机制和监管机制,提高国企的市场竞争力和效益,实现国企改革的长远目标。

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面临的难点与对策

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面临的难点与对策

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面临的难点与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在市场化改革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的难点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些难点,并提出改善策略,以期能够更好地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

一、财务体制改革面临的困境国有企业的财务体制改革是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之一,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改革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首先,由于国有企业成立初期不断扩张,资产总额不断增长,因此企业管理者难以掌握企业资产状况和实质的经济效益。

其次,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国有企业管理机制越来越臃肿,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使得企业内部的沟通和决策出现问题,导致企业经营效益的下降。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实现财务管理的真正市场化,是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面临的难点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国有企业需要建立科学化的财务管理体制,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增强财务管理的透明性和科学性,以便更好地监督和管理企业运营。

二、国有企业面临的人事管理难题国有企业人事管理问题极为突出,这与在国企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缺少竞争机制和缺乏市场化竞争机制有直接关系。

此外,与私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薪酬福利的水平相对低,职业发展机会没有很好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为企业的人才引进和流失都带来了诸多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国有企业需要加强人才选拔和培训,特别是在高层管理人员的引进和培养上下大功夫,建立一个具有激励机制的人才管理体系。

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国有企业与各类高等院校之间的协作,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鼓励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到国有企业工作。

三、资金约束使国企改革缺乏迅猛发展势头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国有企业改革的痛点之一。

国有企业改革所需资金巨大,而这些资金多来自于国家财政,此外,由于国有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社会责任,给企业自身的市场化改革带来了不小的约束。

因此,如何宣传企业的市场化改革,鼓励企业积极开发自身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形成自有竞争优势,是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必须面对的难点之一。

哪些瓶颈亟待突破?

哪些瓶颈亟待突破?

哪些瓶颈亟待突破?相比,甚至跟一些新兴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依然很大。

我们需要把改善营商环境、推动“放管服”改革、培育企业家精神当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的“软环境”。

“营商环境在企业成长、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

良好的经营环境对激发企业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夏杰长表示,我们虽然已经具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但现代化经济体系毕竟是一个浩瀚的系统工程,前行的道路上充满着挑战和困难。

比如经济和民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还很凸显,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还不高,企业创新能力还不强,实体经济面临着多over我们的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效率还不高。

我们的世界品牌很少,虽然强调要走在产业高端的部分,但制造业还处于中低端。

“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创新是最核心的,政府要搞基础性的创新,因为企业动作大还赚不到钱,所以带有共性的技术政府要投入,商业化的技术由企业完成,这个战略要落实,才能建设创新型国家。

”牛犁说,建设经济体系需要一个全开放的格局,我们在普通的商品、制造业领域已经开放,但在服务领域,我们的开放力量还不够,在文化、体育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比如我们建立自贸港、自贸区,服务领域会形成全新的格局,这需要我们积极推动。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也表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除了科技的创新,就是要把我们以制造业为代表的整个实体经济做大做强,一方面要提升它的科技含量,另外一方面要提高它的竞争力、附加值。

这两个方面应该也是我们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当中的两个难点,尤其是现代化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一定的时间。

“走出去”问题多丛屹表示,要从经济大国成为经济强国,就要走出去,比如铁矿石、棕榈油、石油等我们都依赖外部的资源支撑,没有支撑自己发展所需的资源体系,又如何发展呢?“任何一个经济强国都应该是一个海外投资大国,我们的海外投资刚兴起还不成功,而‘一带一路’则是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点,是必须要实现的目标,其中的风险和阻力不小,必须要有充分的预估。

国企三项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国企三项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国企三项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针对国有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工作的重点。

三项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深化劳动制度改革,建立员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管理人员竞聘上岗、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收入能增能减、有效激励的分配制度。

”可以看出,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是进一步健全企业内部管控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企业良好发展的催化剂,是提高经济效益、劳动效率,团结公司员工,以实现公司与员工的“双赢”的重要举措。

那么企业如何正确的推进改革,达到预期的目标与成效,我认为需要着力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改革要稳妥。

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紧迫任务,为了将改革中实际完成任务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差距最小化,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推进才是根本。

企业需要通过科学理性的自我剖析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阶段目标并适时地进行阶段效果评估,切不可偃苗助长。

而部分企业在其每一阶段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步子迈得过快,为了完成任务偏颇地追求速度,无端地压缩所需的时间周期,在有限的时间里开展大量违背科学规律,缺乏实际效率的工作,但往往欲速则不达。

试问没有扎实的根基,又怎么能结出硕果呢?二、设立目标要明确。

不同的企业在制定三项制度改革的具体目标时,应着重审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寻求适合于自身改革发展的应对策略。

比如对于新起步的企业来说,构建合理的组织机构设置、完善选人用人制度体系是主要改革方向。

而对于某些有着数十年以上业绩的老企业来说,劳动制度改革中最基础的一项内容“实现劳动合同签订全覆盖”竟也成了老大难问题。

即便这项条款是我国《劳动合同法》中明确规定的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主要内容,但短期之内却难以彻底解决。

尤其是临时人员和劳务派遣人员扎堆的企业,最初管理的不规范、企业经营范围和地理位置的影响以及对于人工成本的过度压缩等隐患日积月累,导致了这一矛盾不断加剧,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国企改革转入国资改革下

国企改革转入国资改革下

国企改革转入国资改革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国企改革也持续不断地进行,并不断调整改进。

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国企改革转入国资改革的新阶段。

本文将从国企改革引入、国企改革的瓶颈和后继之举两方面来分析国企改革转入国资改革下的情况。

国企改革引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企改革在不断地推进和完善。

1984年起,国家开始试行企业改革,引入了经济合同制和计划单列市试点。

1992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国企改革进程的加速。

1998年,国家推行了“股分化改造”和“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等新政策,使得国企改革方式更加多样化。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国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企改革的初衷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吸引社会资金,以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然而,在具体落实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国企改革的瓶颈已经日益凸显,对于今后的国企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深刻的反思。

国企改革的瓶颈尽管在国企改革的历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国企改革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引入资本化、经济化运作,使得国企在企业经营、人才使用、社会责任等方面失去了公共产品的性质,并且也没能在转型过程中发挥出国有企业应有的作用,导致国企的流失问题不断升级。

另一方面,国企改革中存在着管理结构松散、法制规范不完善、社保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例如,在部分国有企业权力下放的过程中,权力流失与监管缺位相互作用,使得国有企业出现了违法乱纪、经济犯罪等问题。

后继之举经历了国企改革阶段,现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转为国资改革。

国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被认为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一环。

国资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推进整合和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激发经济活力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力。

国资改革的重点是优化公司治理、促进多元化发展、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等。

在推进国资改革的过程中,有一些措施能够帮助改善国有企业的发展情况。

建立内部运营模式是国资改革的关键之一。

国企改革论文-浅析国企改革问题

国企改革论文-浅析国企改革问题

浅析国企改革问题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国民经济运行的活力与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的经济改革来说,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又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当前经济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许多重要问题都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在新形势下认清和准确把握好国企改革问题,对于在当前阶段的深化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中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一、国企改革历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经济体制在改革探索中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其中国有企业作为改革关键领域开始了漫长而崎岖的改革历程。

国企改革至今大体上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放权让利”。

从1978年10月至1984年10月,时间跨越6年左右。

期间,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递增包干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为企业进入市场奠定了初步基础。

1983年国有企业向政府上缴利润由利润所得税代替,即“利改税”的改革。

实行利改税的主要目的是划清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可支配收入的界限,并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与税收挂钩、企业收入与利润挂钩的机制。

第二阶段是1986年12月国务院提出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即常说的“承包制”。

在所有制不变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的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的一种经营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自主经营权。

但承包制的最大缺陷是有激励而严重缺乏约束,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了,但所有者缺位,所有权不能约束经营权,造成了经营者滥用经营自主权谋取私利或小集体利益,大量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进而造成了国有资产随着承包周期变化而不断流失。

第三阶段是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阶段。

这个阶段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之前,用了10年时间。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思考和建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资国企改革成为推动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的国资国企改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历史。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4年,实行了国资国企改革的政策。

此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国资国企改革的目的是适应改革开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改进国企经营管理,并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国资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虽然国资国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国资国企的管理效率较低。

很多国企为了表现其规模,在资源分配、决策等方面不够灵活,导致复杂的管理结构,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低、经营费用高、经济效益不高。

其次,国资国企缺乏创新能力。

由于企业文化、经营模式等原因,国资国企的创新能力落后于国外企业,无法把握经济变化的市场机会。

此外,国资国企的激励机制也存在缺陷,无法对职工有效激励,贯彻市场导向原则,从而阻碍经济发展。

三、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思考和建议要想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首先要加强管理,加快建立及落实现代企业制度,调整机构设置,改革财务管理体制,落实科学管理制度。

其次,要改进激励机制,加强对下属企业的投入,建立良好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激励机制,让员工拥有更多的收获,强化职业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更大的积极性。

此外,要开放市场,加大市场竞争,完善市场机制,推动国家制度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护国家资产,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总之,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是重要的。

要想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准备:加强管理、改进激励机制、开放市场。

只有通过扎实的工作,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推动市场化建设,才能使国资国企改革取得更大的成就,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突破国企改革的瓶颈——透视“内部人控制”现象

突破国企改革的瓶颈——透视“内部人控制”现象
果 往 往 是 “ 本 无 归 ” 血 。
失。 因此 , 在现 代企业 环境 中 , 图根除 “ 试 内部 人控 制” 是不现 实
的, 正确 的选 择是 对“ 内部人控 制” 以适 当控制 , 内部 人对外 加 使
部所有者造成 的代理成本降到最 低程度 , 具体 的思路如下 。 1 改 善投资结 构 , . 实施 产 ( ) 多元化 。 股 权 国家有时不 是一个 最有效 的 出资 者 , 在某 些竞 争性 领域 , 商业 和服 务业 , 如 国家 可 以退 出这 些领域 以 彻底解 决这些 企业 的 “ 内控 ” 问题 。 而在 另外
更有 大 量 非 国有 企 业 。 些 企 业 经 过 发 展 积 累 , 经 具 备对 外 投 这 已
国企监控 者呢? 从 现 实 情 况 看 , 国 的 银 行 与 国 企 建 立 了 极 为 密 切 的 银 企 我
资能 力 , 我们 可以积极 弓 导这些 企业 投资于 国有企业 , 1 法人股 东 对投 资收 益的密 切关 注将形成对“ 内部人控制 ” 的有效 制约 。 2 .完善市 场机 制 , 加强市 场约束 。 谓市场约 束 , 所 是指通 过
的 。0世纪 8 代 , 国家所有 者 ( 代表 ) 没有进 入企业 并 2 0年 在 或 还 在企业 内行 使所有 者职 能 的情况下 , 国家 在企业 实行 了“ 自主经
营 、 负盈 亏 、 自 自我 发展 、 自我 积 累 ” 政 策 , 的 并推 行了 厂 长 ( 经 理) 债责制 。0年代 , 9 又大规模地 对国有 企业 进行 公司制改造 , 随 着 公司董事 会 、 监事会 的建立 , 政府 主管 部门约束 经营 者的权 力 不仅 未能 加 强 , 反而 减弱 。 在许 多国有 企 业转制 的 公司 中 , 多 大 数 经理 同时担 任董 事长 , 形成 了经 营 者 自己聘用 自己和监 督 自 己的局面, 逐渐 出现 “ 部人控制 ” 象 , 内 现 主要表现 在 以下几个 方

新时期推进国企改革面临的问题及意见建议

新时期推进国企改革面临的问题及意见建议

新时期推进国企改革面临的问题及意见建议前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深入发展,国企改革也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新时期国企改革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革的意见建议。

问题1. 市场化进程缓慢虽然国企改革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但是市场化进程仍然缓慢。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企改革的进展不够迅速。

尽管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由于前期改革缺乏力度,改革效果受到了限制。

•国有企业经营困难。

由于历史原因,有些国有企业在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因此,这些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较低,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加强内部改革的难度大。

国企管理机制不完善,高管人选的选拔方式也存在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内部协调难度大,失去了原本该有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2. 国企改革面临保障问题国企改革涉及到国家的利益和国有资产的安全,因此保障问题也是重中之重。

但是,由于目的性强,国企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政策不完善。

当前国企改革涉及面广,政策多,但相互之间缺乏整合,导致国企改革实施往往困难重重。

•盲目压缩人员。

为了改善国企的经营效率,有些企业采取了大规模的裁员措施,但是对企业和员工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政策谈判难度大。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与一部分管理者的政策谈判成为了难点。

3. 私有化进程缓慢按照计划,国企改革要实现的最终目的是私有化,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私有化进程并不顺利。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国企拖延出售。

国企私有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利益关系,一些国企拖延将自己出售给私人企业。

•社会信任度不高。

对于私人企业而言,由于之前的一些烂尾楼等事故事件,造成了对于私有化的不信任感。

意见建议1. 加快市场化进程为了加快市场化进程,改革国企合理分配一个专业的委员会,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来进行改革。

此外,也可以对国有企业的薪资体系、设备升级等方面进行改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加强保障体系建设为了更好的保障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可以加强一下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国企改革法规条例。

浅议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议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当前中美经贸摩擦、新冠疫情,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国家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而经济下行阶段是企业改进管理的最佳时期,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苦练内功正当时。

通过深化改革,可以进一步破解当前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些难题和瓶颈,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的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本文以目前一些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情况为例,浅谈国企深化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与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存在问题;应对措施目前,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空间有限、业务结构单一、盈利能力不足、公司管理体系建设亟待加强等制约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逐渐显现。

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对创新管理机制、增强管理效率,提升改革内生动力,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目的与意义认识不到位很多国有企业不能充分认识到改革对提升改革内生动力,推动企业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还在等上级要求、等尚方宝剑,原来等改革政策,现在等配套办法、等实施细则,等待观望别的单位案例、典型示范,等等,一“等”就懒、就慢下来了,就出现了慢作为、懒作为的心理,不愿改。

(二)深化改革动力不足我国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普遍效益好、丰衣足食,许多人就满足于躺在温床上吃老本、满足于企业的行业地位、满足于企业有名气自己有身份有面子、满足于“即使工资减,但还是不少”的收入状况、福利待遇、旱涝保收等,“满”生庸惰,就容易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出现了不愿作为的心理,认为没有改革的必要,在思想、在观念上动力不足。

很多企业怕不稳定影响大局、怕引起不满、怕别人告状、怕犯错误、怕国有资产流失、怕秋后反悔秋后算账等等,不改不出错,不改还是老问题,一改还可能改出新问题,所以“怕”字当头,就出现了不敢作为的心理,不敢改。

很多企业存在“等、靠、要”的问题,攀比、内心不平衡,新的大锅饭、铁板凳、新的平均主义等等诸多思想、心理、观念,五味杂陈,在改革上很难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国企改革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观点和见解

国企改革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观点和见解

国企改革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观点和见解标题:国企改革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观点和见解导言:国企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被认为是非常关键的任务。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国企改革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观点和见解,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国企改革的意义和重要性。

一、改革产权制度1.1 背景:解决国企产权关系不清晰、权责不一致等问题。

1.2 观点和理解:深化改革产权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通过完善产权制度,明确产权关系,优化国企治理结构,提高国企运行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1 背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国有企业。

2.2 观点和理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深化国企改革的关键环节,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和运营机制,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

三、推进国企市场化改革3.1 背景:增强国企市场竞争力,推动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

3.2 观点和理解:国企市场化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市场化改革,激发国企活力,推动国有资本实现优化配置,促进国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推动国企改革向更高层次发展。

综合回顾与总结:国企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是国企改革的关键任务。

改革产权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推进国企市场化改革,是实现国企优化升级、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这三项制度改革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国企发展与国家经济全面进步。

对于改革产权制度,我们应重视产权的明晰化和规范化,建立健全的产权保护机制,促进国企内部权责清晰明确,优化国企治理结构。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应注重市场机制的引入,提升国企的市场竞争力和适应性。

推进国企市场化改革,则需要推动国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激发国企活力和创新能力。

在国企改革中,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推进三项制度改革,不断优化改革措施和路径,以实现国企发展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总结

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总结

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总结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企的发展一直处于国家政策的重点之中。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企的制度也逐渐成为制约国企发展的瓶颈。

为此,“国企三项制度改革”被提出,旨在
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国企股份制改革,加快国企现代化进程。

一、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国有资产监管是国企的关键管理环节,对于国企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保护国有财产所有权,国家实行了“国资监管中心与国资委双重监管”的体制,使国有
资产监管更加严格、规范化。

此外,在国有资产审计、资产评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确保国有资产的流转、处置和收益等方面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二、深化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是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国企的改革中,主要推进的是“转制改革”,即将国有企业转变为股
份制企业,并强化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经营的管理机制。

同时,国企在企业管理体制、经营和制度方面也进行了深入改革,以高效运作,提高国企整体竞争力。

三、推进国企股份制改革
国企股份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标是把国企转变为以股份制为主的企业,增加企业管理的透明度和市场竞争力。

在国企股份制改革中,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国有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引入民营资本等多种方式,推进国企股份制改革进程。

总结来看,以上三项制度改革是为了加快国企现代化进程,增强国企的市场竞争力。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国企发展仍然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相关改革措施,为国企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要聚焦和突破难点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要聚焦和突破难点

国企管理智库理事长、原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在2019国企管理年会上指出,制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要坚持市场化方向,聚焦深层次难点,突破制度性障碍。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要聚焦和突破难点国企管理智库理事长、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 季晓南——开幕篇·主旨演讲独家·第四届国企管理年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克难,取得了重大进展。

国有企业发展砥砺前行,在国内经济压力逐步加大的形势下取得新的成效。

1-11月份中央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9%,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投资总额同比增长9.4%,为国民经济保持在合理运行区间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

在充分肯定国企改革和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国有企业改革仍面临不少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国有企业发展离高质量发展还有不小的差距。

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提出,要抓紧制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2019年12月10-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制订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一方面,这表明围绕国企改革重点难点从试点探索转向全面行动阶段;另一方面,也表明国企改革仍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着眼于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制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要聚焦难点,突破重点,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年行动,四大难点要聚焦坚持问题导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

深化国企改革,必须聚焦难点问题。

着眼于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动力、促进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需要聚焦的难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难点之一,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问题尚未得到较好解决。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就提出了政企分开的思想。

根据有关专家考证,国内最先提出政企分开思想的是董辅礽教授。

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从农村吹起,董辅礽教授就提出,要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所有制进行改革,处理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浅议

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浅议

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浅议摘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国有企业内部改革的要求,以人事、劳动和分配三者改革为突破口,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健全员工能进能出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收入能增能减机制.真正形成管理者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分配公平合理的经营机制,充分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企业活力,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以人事、劳动和分配三者改革为突破口,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深化国有企业内部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涉及用人管理、劳动关系、薪酬分配三项制度的改革,事关企业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是目前国有企业全面深化内部改革的关键.一、目前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国企一直在探索三项制度改革.1992年破“三铁”、1998-2000年在国企改革三年攻坚战中已经明确并开始全面改革国企三项制度.1992年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2001年对全面推进三项制度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同时与三项制度改革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是后来因为一时的就业和维稳压力大,加上具体措施和执行上有偏差,改革逐渐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倒退.政策性破产中越来越强调国企职工身份,并与实际经济利益挂钩.非国有投资者兼并重组国企时除了要保证职工就业,还要通过“买断工龄”等方式转换国企职工身份.国企职工劳动合同成了身份的象征,劳动用工市场契约功能退化.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的十年,国企改革以推进兼并重组和政策性破产为主要内容,实际是将重点放在部分国企结构调整和脱困上,真正的体制机制改革不多.虽然绝大多数国企形式上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部人事、劳动和分配三项制度,实际基本不管用,还是说得多做得少,企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未完全建立起来.三项制度改革不到位导致许多改革虽然喊了多年,却往往流于形式.国有企业及其领导人行政级别虽然形式上取消了,实际却依然存在.法人治理结构名义上建立起来了,却很难有效运作.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说是建立起来了,却很难说薪酬与贡献挂钩,引人注目的反而是企业领导和普通职工收入大幅拉开,一些垄断行业国企员工收入水平畸高.具体表现在:一是人事管理仍然套用行政管理模式,“行政化”色彩浓厚,与“建立健全有别于行政干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选聘、考核、奖惩和退出机制”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多数企业市场化用工机制尚未形成,劳动用工依然存在能进不能出、人浮于事的情况,许多企业员工依然抱着铁饭碗的管理观念,与员工岗位相联系的合同管理、绩效管理等机制普遍不健全;三是薪酬分配能升不能降,关键岗位、高素质紧缺人才的薪酬水平低于市场化薪酬水平,劳动力市场供应充裕的通用岗位、辅助岗位员工的薪酬水平却高于市场化薪酬水平,“该高不高、该低不低”的问题突出.二、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一些国有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内部改革不到位,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内部竞争机制、有效激励和约束的机制没有形成,严重影响企业的转换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是充分调动企业干部职工积极性、激发创造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把职工的责、权、利和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实现职工与企业同舟共济、共谋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既是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企业管理提升的重要基础,更是企业活力的重要源泉.如果三项制度这一企业内部的机制,不能有效运行,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提升难以实现.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只有动真碰硬,企业才能增强活力,提升竞争力.当前,要把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作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三、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主要途径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干部“能上能下”是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核心任务,是干部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关键所在.“能上”就是选贤任能,使能者得其位、尽其才;“能下”就是新陈代谢,优进劣退,是一种淘汰机制,更是一种活力机制.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要坚持党管干部、任人唯贤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坚持注重业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工作力度,用好各年龄层次的干部,加大领导人员能上能下特别是下的力度,加强领导人员交流,加强和改进人才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规范管理,合理增加企业管理人员市场化选聘比例,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积极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企业要通过完善领导人员发现培养、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机制,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开拓创新精神、引领产业发展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和一批职业素养高、市场意识强、懂经营善管理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一是在干部选用上,要畅通干部职业生涯成长通道,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基本特征的干部选用机制,积极探索经营管理人才的聘任制和任期制,实行契约化管理;二是在干部考评上,要坚持以业绩、能力和贡献为导向,做到德才兼备、注重实际、群众公认,实行领导干部考核常态化、后备干部考核动态化,形成一套科学规范、运作有序的干部评价考核机制,做到“上”之有凭,“下”之有据,充分激发各级管理人员的岗位竞争意识和职业风险意识;三是在干部培养上,要根据干部队伍的特点,健全培养机制,建立分层分类的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二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健全员工能进能出机制员工“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是用人单位因使用劳动力而与劳动力建立劳动关系的一种基本制度,直接关系到经营机制的完善和企业活力.应根据生产经营需要,面向社会、条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员工,科学设置岗位,推行岗位管理,构建员工正常流动机制.在劳动用工上,对标同行先进,推进市场化用工,依法建立合同契约化管理为核心、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机制,优化企业用工结构,规范用工形式,畅通进出渠道,形成正常流动机制.推行以劳动合同制用工为主、以劳务派遣用工为辅的用工形式,合理控制人员总量,优化用工结构,建立适合各类人才的发展通道,全面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制度,多渠道安置分流人员,保证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根据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制定企业劳动用工中长期规划,做好劳动用工计划管理,科学设置岗位,规范定岗定员.一是开展人力资源统计盘点工作,全面掌握员工队伍现状,加大核心人才、骨干人才、急需人才等人才引进力度,减少辅助类人员比例,不断优化员工队伍结构;二是把好新进员工入口关,对新进应届生,要选择价值观与企业匹配、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高潜质人才,充实人才队伍;三是打开员工退出通道,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违反劳动纪律、工作敬业度不够、业绩贡献不大、素质能力不胜任等情况的员工,依法按照劳动合同给予正常解聘;四是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建立健全员工绩效考核机制,规范员工日常绩效考核和聘任期内业绩考核,把考核结果充分应用到薪酬激励、职位升迁、培养培训等各个方面;五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用工行为,营造“能进能出”的管理氛围,促进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逐步探索经营困难时期的裁员机制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市场竞争力的减员机制.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收入能增能减机制收入“能增能减”是三项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激发创造性的动力所在.实行岗位工资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工资能升能降.在职工薪酬上,以建立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与增长机制为标志,调整企业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切实解决该高不高、该低不低的问题.建立完善的绩效工资分配体系,坚持市场导向、公平公正的原则,将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挂钩、与岗位业绩挂钩,分配向重点、关键岗位和一线艰苦岗位倾斜,保证职工收入的稳步增长.改进工资管理,健全工资总额与企业效益挂钩机制,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与经营业绩和岗位责任相匹配的内部收入分配体系.一是在工资总额限定情况下,注重优化内部分配结构,合理拉开不同员工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骨干人才、一线岗位适当倾斜;二是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设定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比例,形成灵活有效的收入调节机制,实现员工收入能升能降;三是完善“两个考核”,一个是全员的业绩考核,一个是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强化考核结果在薪酬上的应用,高管薪酬与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紧密挂钩,普通员工的收入在企业经营效益前提下,与个人业绩紧密挂钩;四是注重人力资本激励,加大按管理、知识、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力度,对核心人才、技术骨干等探索实施股权、期权、分红权等多种中长期和短期激励方式,在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实施员工持股,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五是树立全面薪酬理念,除了物质激励之外,采取神激励、环境激励、赏识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完善职工福利保障体系,加强员工人文关怀,注重感情留人,以弥补由于工资总额管控带来的工资增长有限问题.四、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要注意的问题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变革,企业管理者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三项制度改革作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许多国有企业在三项制度改革中取得初步效果,三项制度改革任重而道远,深化三项制度改革,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坚持市场导向,积极稳妥推进,做好配套改革.三项制度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总体设计和系统谋划.市场化是改革的总基调,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决定性手段,三项制度只有实现与市场的有序衔接,企业才有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条件.要认真研究所属单位情况,结合实际条件,统筹部署,循序渐进,防止“冒进”脱离实际或“不进”裹足不前.在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的同时,努力推进公司治理、组织设计等相关领域的改革,实现协调配套,巩固改革成果.第二,坚持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将三项制度改革与激发职工活力相结合.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要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做好职工思想工作,引导广大职工转变观念,提高对改革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职工理解改革,积极参与改革.同时,要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对改革中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要审慎对待,认真解决.要关心职工生活,特别要关心困难职工、下岗职工和离退休职工的生活,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切实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第三,坚持将三项制度改革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相结合.严格掌握相关政策和规定,打破身份门槛、部门界限、岗位区别,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将品德优秀、技术精湛、工作胜任、职工公认、口碑良好的人员选拔充实进各级管理人员中,尤其要做好单位“带头人”的选拔工作,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更好地促进安全生产经营工作.第四,坚持将“三项制度”改革与提高企业整体效率相结合.国企改革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双赢”目标,要切实加强对改革的指导,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要及时沟通研究对策,从提高整体效益的角度出发,找出影响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症结问题,为企业创造改革条件,以此推动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参考资料: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2013年11月12日.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基本规范国办发200064号2000年9月28日.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意见国经贸企改2001230号2001年3月13日.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核企发201449号2014年11月24日.中国航空报中国航空集团2014年1月20日.。

国企三年改革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国企三年改革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国企三年改革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近年来,我国国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进展不平衡。

一些地区和企业改革落后,改革步伐缓慢,部分关键领域改革还没有实现突破。

二、国企改革难度大。

国企改革涉及到利益关系、人员安置等多方面问题,难度较大,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三、国企改革缺乏市场化机制。

国企改革需要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但目前还存在一些制度和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改革进展的统筹推进。

各地和企业应高度重视改革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改革进程,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二、注重人员安置和利益补偿。

国企改革需要注重人员安置和利益补偿,保障相关人员的就业和利益,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

国企改革需要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包括市场化的薪酬制度、股权激励机制等,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率。

总之,国企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思考、细致规划,我们应该从以上问题和解决方案中深入探讨,推动国企改革迈上新的台阶。

- 1 -。

国企改革中关于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理解和看法

国企改革中关于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理解和看法

国企改革中关于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理解和看法引言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其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是关键措施之一。

本文将就深化国企改革的三项制度改革进行全面、详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一、产权制度改革1.1 产权制度改革的背景和目标中国国企在过去长期以来,主要采用所有制为主体的产权制度。

然而,这种产权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等。

因此,深化国企改革中的第一项制度改革即是对产权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

1.2 产权制度改革的措施和效果为了解决现有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是通过股份制改造,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增加国企经营活力。

其次是推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实现资本运作与实业经营分离,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

此外,还加强了国资监管,推动国企上市和混合所有制改革。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激发了国企的活力和创造力。

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产权制度改革也促进了国企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协同发展。

二、治理结构改革2.1 治理结构改革的背景和目标中国国企长期以来存在着决策权过于集中、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为此,深化国企改革中的第二项制度改革即是对治理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国有企业的决策效率和运营效能。

2.2 治理结构改革的措施和效果为了解决现有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是推行董事会制度,引入独立董事、职工代表等多元化治理机制,增加决策科学性和公正性。

其次是完善内部监管机制,加强对国企的监督和约束。

此外,还推行了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国企管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国企的决策更加科学、民主和透明,提高了决策效率和运营效能。

国企管理层和员工通过绩效考核等激励机制,更加注重经营业绩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同时,治理结构改革也促进了国企与社会各界的互动与合作,增强了国企的社会责任感。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新时代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新时代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新时代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目录1. 内容概要 (3)1.1 背景与意义 (4)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4)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5)1.4 报告结构安排 (6)2. 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现状 (7)2.1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8)2.2 国有企业当前改革成效分析 (10)2.3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11)3.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12)3.1 国有企业改革的时代内涵 (13)3.2 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 (15)3.3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的紧迫性 (16)4. 深化提升行动的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16)4.1 深化提升行动的基本原则 (18)4.1.1 坚持党的领导 (18)4.1.2 坚持市场导向 (19)4.1.3 坚持问题导向 (21)4.1.4 坚持改革创新 (22)4.2 深化提升行动的总体目标 (23)4.2.1 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4)4.2.2 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 (25)4.2.3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27)4.2.4 强化国有资产监管 (28)5. 深化提升行动的主要任务 (29)5.1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30)5.2 优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布局 (31)5.3 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32)5.4 加强国有企业和企业家队伍建设 (33)5.5 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 (35)5.6 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36)6. 深化提升行动的实施路径与策略 (37)6.1 政策措施与保障机制 (39)6.2 试点先行,模式创新 (40)6.3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改革实效 (42)7. 推动新时代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43)7.1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建议 (44)7.2 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政策建议 (46)7.3 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政策建议 (48)7.4 提升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49)1. 内容概要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深化提升行动,是推动新时代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国企改革要突破三个瓶颈
当前,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以“两个置换”(“资产置换”和“职工身份置换”)为标志的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已经接近尾声。

相比之下,东北、西部和中部地区部分省市和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展迟缓,国有企业数量多、国有经济分布领域广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成为改革滞后型地区。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改革滞后型地区的国有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和发展挑战,迫切需要加快改革步伐;2005年初国务院已经通过了国资委关于国有企业关闭破产的4年规划,2008年底之后国有企业退出只能走依法破产之路,政策环境的变化也为改革滞后型地区的国有企业改革设定了最后期限。

今后几年是改革滞后型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奋起直追的关键时期,是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的最后时期,也是决定国有企业改革成败的重要时期。

一、改革滞后型地区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瓶颈
当前深化改革滞后型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主要面临“制度瓶颈”、“资金瓶颈”和“冗员瓶颈”三方面的制约。

“制度瓶颈”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其一,现有体制和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滋生并助长了特困企业不愿破产和拖延破产的倾向。

破产是扭亏无望企业的必然选择,但按照现有制度安排,如果不实施破产,政府为下岗职工交纳保险费,发放最低生活费,一旦企业破产,职工上岗无望,职工处境未必比维持现状好;按照政策规定,企业破产对职工的一次性安置费是按照破产企业所在城市企业职工上年平均工资收入的3倍发放的,对特困企业来说,破产越早,职工拿到的经济补偿金越少。

在现有制度安排下,推迟破产对濒临破产企业的职工来说是最优选择,而大量濒临破产企业不实施破产,势必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的整体进程。

其二,现有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阻碍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到财政、银行、国土、人事、社保、就业等职能部门,这些部门所处地位和利益不同,对待国有企业改革的态度就不同,出台的配套政策差异很大,导致企业无所适从;一些职能部门对中央政策的理解不一致,步调不协调,导致一些政策难以落实;受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的影响,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的局面没有彻底改变,大多数地市级的国资委成立时间不长,统筹和协调国有企业改革的权限和能力不够。

其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建设进展缓慢,不少非国有部门还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制度不健全。

国有企业改革最集中的矛盾焦点是职工身份转换和再就业安置。

由于大多数国有企业资产质量很差,债务、人员负担沉重,深化改革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钱从哪里来”和“人往哪里去”,“钱”和“人”构成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资金瓶颈”和“冗员瓶颈”。

改革滞后型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在转换职工身份时普遍存在改革资金匮乏、改
革成本筹措难的问题。

一方面,大多数国有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在改制或破产过程中,企业资产质量差,欠发职工的工资、福利、养老保险等费用过多,同时还要一次性支付社会保障部门相关费用,企业变现收入与破产费用之间差距很大。

另一方面,改革滞后型地区的政府主动承担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的动力和压力一般不足,财政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支持力度很小。

需要正视的是,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改制企业的经济补偿金是以企业所在城市职工上年平均工资为基础支付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职工平均工资逐年上升,国有企业改革所需的职工安置费用也逐年增加,改革成本越来越大,“资金瓶颈”约束将越来越严重。

鉴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是解除职工对国家和企业的依附,并使被旧体制束缚的劳动力得到自由流动,而不是让大量职工回家靠“低保”过日子,因此,转换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的同时必须考虑职工的再就业安置。

完成改革滞后型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常常涉及到数万甚至数十万职工的重新就业(如太原市需要安置就业的职工大约为7万,沈阳市大约为15万),而改革滞后型地区的民营经济大多发展缓慢,可以提供的就业机会很少;不少民营企业还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有企业职工向民营企业的流动;大多数国有企业职工观念转变慢,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就业。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的宏观环境下,实现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难度很大。

大量职工下岗后不能再就业,影响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从而成为制约国有企业改革的“冗员瓶颈”。

二、破解国有企业改革瓶颈的思路和对策
破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制度瓶颈”着重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其一,本地区要统一规划国有企业改革进程,限期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打破滋生推迟改革、拖延破产倾向的制度基础。

其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政府管理体制的联动改革,将被多个部门分割了的各项权能统一于国资委,实现权力、义务、责任相统一,管人、管资产和管事相结合,从明确国资委的功能定位和权利界限、完善资产经营制度、建立国资管理的监控体系、健全公司领导人管理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强化国资委在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并增强国资委在协调劳动、人事、国土、税务、财政、银行、社保等有关部门利益中的权威性,统一和落实改革政策,规范国有企业改革。

其三,加快推进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内容的国企改革配套制度建设: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最低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有条件的企业探索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开辟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

积极筹措改革成本,破解国有企业改革的“资金瓶颈”。

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思路和对策。

其一,“分块”筹集改革成本。

综合利用国家政策,通过企业自筹、国有资产变现、债务处置、争取上级支持、竞争出让增值、银行不良贷款打包缩水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改革资金。

当前尤其要抓住国有商业银行重组上市剥离不良资产、打包缩水处理不良贷款的良好时机,减少企业的不良债务。

其二,加快垄断企业改革步伐。

未来几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战车将开向垄断企业,借助于垄断企业改革的时机,在垄断企业引入社会资本,置换出一部分优质国有资产,变现为其它行业的改革资金,用于国有中小企业破产、改制时支付给职工的经济补偿金。

其三,加大财政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支持力度。

主要有两种思路:改变财政支出结构,减少用于经济建设尤其是用于城市亮化、绿化、美化工程的支出,增加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财政支出;通过财政承债将可分期支付的改革成本向未来转移(如政府举债分期或延期交社保资金),利用政府举债合理补充当期必须支付的改革成本,缓解当前改革资金匮乏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约束。

其四、设立国有企业改革预备专项资金。

按照企业改革资金“集中管理、集中使用、滚动发展”的思路,设立国有企业改革预备专项资金,对本地区的改革成本全盘规划、统筹调剂、合理使用。

国有企业改革预备专项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财政预算拨付、所属企业土地出让金收入、国有产权转让收入、国有资产变现收入、国有资产收益、破产企业划拨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收入等。

国有企业改革预备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无力支付改制费用的企业,补充破产企业资产变现后不足以安置职工的资金缺口,补充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中的职工经济补偿金和安置费缺口。

其五,采取灵活方式缓解企业改革资金紧缺矛盾。

对解除劳动关系需要支付给职工的经济补偿金,在职工和改制企业双方自愿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灵活方式,缓解当前改革资金紧缺的状况。

主要有两种思路:改制后新成立的企业,与留聘人员解除原国有企业的劳动合同,将应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折合成新企业的股份,签订新合同,置换原国有企业职工身份;对于暂时不能支付给解除劳动关系职工的经济补偿金,政府可以作为承债人,每年按照略高于市场的利率支付利息,到期支付本金,或者政府每年支付利息,将本金用于为职工交纳社会保障金。

加快推进职工再就业,破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冗员瓶颈”。

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其一,坚持企业重组与促进再就业并重的原则,企业重组要考虑原企业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努力促进同行业企业重组,保留原企业职工的就业岗位;强调改革后的企业有条件的都要优先安排原企业职工上岗。

其二,以优惠政策鼓励、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多用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广开就业门路。

其三,增加公益性岗位,加大政府购买岗位的范围和数量,确保“40、50”人员的就业。

其四,消除职工再就业难的体制因素,加快推进企业退休人员进社区和下岗职工出中心工作,完善再就业工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理顺劳动关系后的职工实现再就业创造条件。

其五,加大下岗失业人员转岗就业的培训力度;大力推进劳动力市场建设,形成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的就业机制。

其六,下岗职工自身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劳动技能,勇于参加竞争,多渠道实现再就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