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与非再生资源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岩石圈动态平衡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岩石圈动态平衡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充满奥秘和神奇的星球,而岩石圈就是地球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那什么是岩石圈呢?岩石圈就像是地球的一层坚硬“外壳”,它由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组成。
岩石圈的组成成分十分丰富多样。
首先是岩石,这是岩石圈的主要构成物质。
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就像是地球内部的“热情产物”。
当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压力的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上升,冷却凝固后就形成了岩浆岩。
比如花岗岩,就是一种常见的侵入型岩浆岩,它质地坚硬,常常被用于建筑和装饰;而玄武岩则是喷出型岩浆岩的代表,它具有气孔状的结构。
沉积岩呢,就像是地球的“记忆相册”。
它是由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一系列作用形成的。
比如砂岩、页岩和石灰岩。
砂岩通常由石英颗粒组成,看起来有明显的颗粒感;页岩则比较细腻,像书页一样可以一层层剥开;石灰岩主要由碳酸钙组成,容易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形成奇特的喀斯特地貌。
变质岩,就像是岩石的“变形记”。
原本已经存在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或者新的化学成分的作用下,发生了变质作用,从而形成了变质岩。
比如大理岩就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成的,板岩是由页岩变质形成的。
了解了岩石圈的组成,接下来咱们再看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这就像是一个神奇的“大循环”,让地球的岩石不断地变化和重生。
想象一下,岩浆从地球内部喷发出来,冷却凝固形成了岩浆岩。
岩浆岩经过风化、侵蚀等作用,变成了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洼的地方沉积下来,经过漫长的时间,固结成沉积岩。
沉积岩如果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被深埋到地下,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就会发生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
而变质岩如果继续深入到地球内部,在高温的作用下,又会重新熔化成岩浆。
这个物质循环的过程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可能需要几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但是,正是这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维持了岩石圈的动态平衡。
为什么说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能够维持动态平衡呢?这是因为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各种岩石之间不断地相互转化,使得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分布保持相对稳定。
高考地理资源与环境保护考点
高考地理资源与环境保护考点高考地理中,资源与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它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内容和实际应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自然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在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情况下能够不断再生;不可再生资源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其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一旦开采使用,短期内难以恢复。
了解这些资源的特点对于我们合理开发和利用它们至关重要。
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过度开采不可再生资源,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破坏。
例如,一些地区的煤炭开采造成了地面塌陷、水资源污染等问题。
而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开发方式不当,也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
比如,大规模建设水力发电站可能会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
环境保护是资源利用的重要保障。
环境污染是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
大气污染,如雾霾,不仅影响人们的健康,还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水污染使得水资源质量下降,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用水安全;土壤污染则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质量。
生态破坏也是不容忽视的。
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原退化使得土地沙化加剧;湿地破坏影响了蓄水和调节气候的功能。
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在政策层面,政府应制定严格的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经济手段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比如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之间的生态平衡。
科技的发展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
例如,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研发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利用生物技术改良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个人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用电,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垃圾分类投放等。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岩石圈保护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岩石圈保护当我们提及地球,往往会想到广袤的陆地、深邃的海洋和辽阔的天空。
然而,在地球的内部结构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岩石圈,它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地质活动以及人类的生存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岩石圈,简单来说,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
它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 千米。
岩石圈的组成非常复杂,主要由各种岩石构成。
岩石按照其形成方式可以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当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迅速冷却就形成了火山岩,比如玄武岩;如果岩浆在地下缓慢冷却,则形成侵入岩,例如花岗岩。
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等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搬运、沉积、成岩等作用形成的岩石。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
变质岩则是由原先存在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如大理岩就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成,板岩是由页岩变质形成。
这些不同类型的岩石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在地球内部的强大力量作用下,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
首先,岩浆在地下深处形成后,沿着地壳薄弱的部位上升。
在上升过程中,岩浆会侵入到地壳的岩石中,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如果岩浆喷出地表,则会迅速冷却形成火山岩。
这些岩浆岩在地表经过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逐渐破碎成碎屑物质。
接着,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到地势较低的地方沉积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不断堆积加厚,在压力和温度的作用下,逐渐固结成沉积岩。
沉积岩在地下深处受到高温、高压以及岩浆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而变质岩如果在地壳运动中被抬升到地表,再次经历风化、侵蚀等作用,又可以转化为碎屑物质,重新参与沉积过程,或者在特定条件下重熔成为岩浆,开始新的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对于地球的演化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高二地理知识点归纳岩石圈
高二地理知识点归纳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圈层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概念。
它由岩石组成,主要包括地壳和上部地幔。
本文将对高二地理学习中与岩石圈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1. 岩石的分类与特点岩石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固体物质,主要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 火成岩: 由地下熔岩或火山爆发的喷出物经冷却凝固形成,例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 沉积岩: 由岩屑、有机残骸等沉积物在地壳表面经过各种作用而形成,例如砂岩、石灰岩等。
- 变质岩: 在高温高压下,原有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例如片麻岩、大理石等。
2. 地壳的构成和特点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岩石壳,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它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 陆地地壳: 位于陆地上的地壳,厚度约为 35-70 公里,主要由硅铝质岩石组成。
- 海洋地壳: 海洋底部的地壳,厚度约为 5-10 公里,主要由较重的镁铁质岩石组成。
3. 岩石圈与板块构造理论岩石圈是地球板块运动的基础。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分为若干个大块,这些板块在地壳内部以硬壳为分界面相互分离、碰撞、相互滑动。
- 地震和火山活动: 板块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地震和火山活动,例如环太平洋地区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带”。
- 大陆漂移: 板块的漂移会导致大陆的移动和重塑,例如南美洲与非洲的大陆漂移。
4. 地壳的变动与地壳构造地壳的变动主要包括地质运动和地质构造。
- 地质运动: 地表岩石运动的总称,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貌运动。
- 构造运动: 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引发的地震、地块断裂和地块活动。
- 地貌运动: 地壳表面地形的变动,例如地震引起的山峰抬升和沉降。
5. 岩石圈与环境保护岩石圈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石,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 水土流失: 错误的开采和不当的土地利用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风险。
- 土地沙漠化: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会导致土地沙漠化,破坏生态平衡。
- 资源保护: 合理开发利用岩石资源,在保护地球环境的同时满足人类需求。
2021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ppt
答案:(1)石灰 沉积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2)石灰岩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岩石原有的成分 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 大理
1.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及应用
项目
喷 出 岩 岩 浆 岩 侵 入 岩
形成过程
岩浆在地下巨大 压力作用下,沿 着地壳软弱地带 喷出地表迅速冷 却凝固而成
⊙判断正误 1.花岗岩是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 ) 2.岩浆岩和其他两类岩石可以直接转化。( ) 3.只有岩浆岩是由岩浆直接形成的。( ) 答案:1.× 2.× 3.√
三、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利用 1.岩石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2.岩石和矿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岩石还形成了许多秀丽的自然景观,成为享誉世 界的风景游览区。 [思考] 既然岩石可以循环,因此岩石是人类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 提示:不赞同。尽管岩石可以循环,但循环的周期 很长,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而言,岩石是一种不可再生 资源。
⊙判断正误 1.岩石圈就是地壳。( ) 2.花岗岩是常见的侵入岩,玄武岩是常见的喷出岩。 () 3.沉积岩都含有化石。( ) 答案:1.× 2.√ 3.×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存在的基础:岩石圈中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的相互转化。 2.转化过程。
(1)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到地壳之中冷―却―凝→结岩浆岩。 (2)出露地表的岩石外―力―作→用 沉积岩。 (3)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作→用 变质岩。 (4)各类岩石重新深入到地下重―熔―再→生岩浆。 3.影响: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内力作用使地 表变得高低不平,差异加大;外力作用则可夷平地表, 使地表差异减小。正是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圈 的物质才会不停地循环运动。
自然界哪些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是指
自然界哪些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这些自然资源按是否能够再生,可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天然气、石油、煤矿、铁矿等矿产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它们用一些就少一些,不可能再重新产生。
以铁矿为例,铁元素聚集成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床是一个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它们多形成于距今26~30亿年的太古时代。
远古时代时期,成矿期均以亿年计算。
与此相反,人类开采、消耗矿物却十分快速,一个矿区开采期仅为百年、数十年,以至几年,因此,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另外,如果不注意保护、任意取用,可再生资源也有可能变成不可再生资源。
比如对某种野生动物来说,一旦它的生存环境被破坏,其物种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它就不可能再维持自身的繁衍,只能灭绝,恐龙就是这样从地球上消失的。
据统计,1600年以来,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种。
经粗略测算,400年间,生物生活的环境面积缩小了90%,物种减少了一半,其中由于热带雨林被砍伐对物种损失的影响更为严重。
所以,不管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我们都应该注意保护和合理利用。
土壤污染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
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是多样的,废气中含有的污染物质,特别是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进入土壤,废水中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直接进入土壤或其渗出液进入土壤。
其中最主要的是污水灌溉带来的土壤污染。
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也是土壤污染的来源之一。
土壤污染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外,更为严重的是土壤对污染物具有富集作用,一些毒性大的污染物,如汞、镉等富集到作物果实中,人或牲畜食用后发生中毒。
了解一下地球上的天然资源与能源
了解一下地球上的天然资源与能源知识点:地球上的天然资源与能源地球上存在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它们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其形成和性质,可以将地球上的资源与能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1.非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指经过亿万年地质演变形成的资源,其形成速度远远低于人类的使用速度,因此一旦消耗就很难再生。
这类资源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如金属矿产(铁、铜、铝等)、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地下水: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但过度开采会导致水位下降、地面塌陷等问题;•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等,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等领域。
2.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是指在短时间内可以不断自我更新、繁殖或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资源。
这类资源主要包括:•太阳能:太阳能是通过太阳辐射产生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电能、热能等形式;•风能:风能是因空气流动而产生的能量,通过风力发电等方式利用;•生物质能:生物质能是生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形式,如木材、秸秆等;•水能:水能是水流、水位差等水体运动产生的能量,通过水力发电等方式利用;•地热能:地热能是地球内部的热能,可以用于供暖、发电等领域;•海洋能:海洋能是海洋中各种运动形式(如波浪、潮汐等)产生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电能等形式。
3.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人类对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经历了从原始人力、畜力到水力、风力,再到化石能源、核能,最后发展到可再生能源的过程。
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们具有清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优点。
4.节能与环保节能与环保是地球上资源与能源利用的重要原则。
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替代能源、减少污染排放等措施,可以有效缓解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
综上所述,地球上的天然资源与能源是复杂的系统,人类应该珍惜和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习题1:已知函数f(x) = 2x + 1,求f(3)的值。
解题方法:将x = 3代入函数表达式中,计算得到f(3) = 2*3 + 1 = 7。
初中地理自然资源分类梳理
初中地理自然资源分类梳理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能够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自然财富。
不同的自然资源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可以根据其所属的类别进行分类梳理。
以下是对初中地理中常见的自然资源分类进行梳理的内容介绍。
首先,可以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可再生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够自行恢复、更新的资源,如水资源、风能和太阳能等。
这些资源在人类使用后能够通过自然的循环过程重新生成。
而不可再生资源则是指存在数量有限、不具备恢复能力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等。
这些资源的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过程,无法再次获得或者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和资源才能再生。
其次,根据资源的性质和用途,还可以将自然资源分为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几个类别。
能源资源是指能够被利用来产生能量的资源,包括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
能源资源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基础。
矿产资源是指地壳中存在的可以用于经济活动的矿石、矿砂和矿物等,包括金、银、铜、铝、铁和煤炭等。
水资源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等。
水资源是维持生命和促进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生物资源是指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生物资源提供了食物、药品和其他日常用品等。
另外,根据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的不同,自然资源还可以分为不同的地理资源。
例如,陆地资源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环境所提供的资源,包括土地、植被和野生动物等。
陆地资源对于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等经济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资源是指海洋中的各种资源,包括鱼类、贝类、海藻和海底矿产等。
海洋资源对于渔业、海产养殖和海洋能源开发等具有重要价值。
自然资源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这些资源,合理规划和保护自然资源也是人类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我们应该重视保护可再生资源,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
高一地理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试题答案及解析1.位于湖南省西部的武陵源景区岩峰高耸、绿树翠满,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誉。
读“武陵源风光邮票图”回答下列各题。
【1】武陵源石峰林地貌的成因是①地壳的上升运动②地壳的下沉运动③流水的沉积作用④流水的侵蚀作用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C【解析】地壳的上升运动把岩浆喷出地表,再在流水的侵蚀的作用下形成各种地表。
故选C。
【2】该地区的岩石、气候、植被类型依次是①沉积岩②变质岩③岩浆岩④热带季风气候⑤亚热带季风气候⑥温带季风气候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⑨温带落叶阔叶林A.②④⑨B.③⑤⑧C.①④⑦D.①⑤⑧【答案】D【解析】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故选D。
【考点】地质作用和物质循环。
2.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数码①②③④表示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①——变质作用B.②——外力作用C.③——重熔再生作用D.④——沉积作用【答案】B【解析】①是岩浆形成岩浆岩,是冷却凝固;②是岩浆岩形成沉积岩,是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属于外力作用;③是沉积岩形成变质岩,属于变质作用;④是岩浆岩形成岩浆,是经过重熔再生作用。
故选B。
【2】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类岩石都可以转化为岩浆B.三类岩石均可能含有石油C.三类岩石可互相转化D.三类岩石与岩浆可互相转化【答案】A【解析】图中三类岩石经过重熔再生,都可以转化为岩浆;而只有沉积岩含有石油;沉积岩和变质岩都不能形成岩浆岩;三类岩石可以形成岩浆,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
故选A。
【考点】地壳物质循环3.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A为沉积岩B.C为岩浆C.D为岩浆岩D.E为变质岩【答案】D【解析】读图,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和岩石的生成关系分析,沉积物箭头指向的只能是沉积岩,所以D为沉积岩,选项A、C错。
地球科学知识:了解岩石圈的重要性
地球科学知识:了解岩石圈的重要性岩石圈是指包围地球的固态岩层,它由地球表层的地壳和地球内部的部分上部构成,厚度大约为30公里。
岩石圈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等地球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岩石圈的重要性。
一、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地球岩石圈形成于约38亿年前,随着地球行星的演化发展,地球岩石圈也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化过程。
地球岩石圈的演化主要受到地球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地质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在地球演化的早期时期,岩石圈主要是由火山岩和侵入岩组成。
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中,岩石圈经历了多次洋壳和大陆壳的形成和演化,而这些洋壳和大陆壳又在不断地分裂、合并、重组和消亡。
这种不断的地壳运动,使得岩石圈内部始终处于地震、火山、地质灾害等各种地质灾害性质的作用之下,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二、岩石圈与生态系统岩石圈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与水、空气一样,岩石圈也是生态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首先,岩石圈是植被生长的物质基础。
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阳光都与岩石圈有着密切的关系。
岩石圈中的岩石和土壤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存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由于生态系统需要依赖岩石圈的地质形态、水文地质结构等条件,因此,生态系统对于岩石圈的发展和演化也有着不可缺少的贡献。
三、岩石圈与人类社会岩石圈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首先,人类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建筑材料、石油、金属矿物等资源都是从岩石圈中开采得到的。
由此,岩石圈对于经济的发展、产业的繁荣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岩石圈具有地球保护的功能。
地壳的运动可以改变地球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组成,对于地球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岩石圈中的地震活动可以改变地球的物理结构和地球表面形态,从而限制了地球的升温速度。
此外,岩石圈中的火山活动也可以释放人类无法掌控的巨大能量。
四、总结综上所述,岩石圈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等方面密不可分。
第三章可持续发展系统
24
3、人地关系协调原则
(1)地球伦理原则:①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生活是
赋予人类开发创造力和休息、娱乐的最佳机遇; ②人类文明根源于自然,人类文化建筑在对自然的极 度尊重上,人类事物在与自然的和谐平衡中进行。
22
(2)地对人的作用——自然系统的反馈作用
地 固有影响:无论人类利用、改造、适应与
对
→ 否,自然界都会按照自己的运 “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 的
行规律影响生活在其上的人类。
作 用
反馈作用:只有当人类作用自然时,才反 → “人地关系协调论”
作用于人类。
渐 自然系统固有的宏观影响,如地方病区域的形成; 变 对人类积渐行为的反馈,如土地荒漠化下社会经济的衰退。
20
(3)文化特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和精神财 富总和,是一种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最小分析单位。文化可分为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类型。在可持续发展系统 的社会要素里,文化仅指精神文化。
文化的发展具有继承性: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文化的功能具有阶级性: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 文化的主体具有民族性:文化由不同的人类集团创造; 文化的表现具有多样性: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 文化的分布具有地域性:文化总是一定空间上的人类集团的
同的相互竞争的用途和需求上,并使它们得到最大满 足; 节约性:人们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人、财、物和时间等资源的节 约和有效利用; 财富性:经济是国家、企业、个人财富的度量,如国民生产总 值、社会总产值、企业的成本与效益、个人的收入与 支出等。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2.1岩石圈组成及物质循环
1. 岩石的类型
岩浆岩
岩石
沉积岩 变质岩
2. 岩浆岩
①形成过程
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岩浆在地下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 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变化,冷却凝固而形成岩浆岩
2. 岩浆岩
岩浆岩中蕴藏着许多重要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如铬、镍、铜、金、银、铁、钒、 钛、金刚石、铂及铂族金属、钨、锡、钼、铋、铅、锌、铀、钍及稀土等
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沉积岩 变质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 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 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压紧 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原有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 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 下,其原来的成分、性质发生 改变
鲁教2019版选择性必修Ⅰ
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
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人民英雄纪念碑 (花岗岩)
泰姬陵 (大理岩)
赵州桥 (砂岩)
个园假山 (石灰岩)
地球上多姿多彩的岩石不仅构成了美丽的景观,而且被广泛用作建筑材料。上图建 筑所采用的岩石分别属于三大类岩石中的哪( 4 ) 湖 南 张 家 界 红 色 地 层 中 的 岩 石 最 有 可 能 是 _ _ _沉_ _积_ _ _ 岩 ( 成 因 类 型 ) , 判 断 的 依 据 是 ___________具__有__明__显___的__层__理__构__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的岩石___①_____成因与其相似。 (5)青岛崂山“怪石”主要是岩浆岩中的_花___岗__(侵___入__)_岩,因其质地坚硬,不易被风化,常呈 现圆滑而巨大的岩石形态。该岩石中的矿物颗粒大,易辨认,常见的矿物有__石__英____、 __长__石____、__云___母___。(列举三种)
环境地质学中的名词解释
环境地质学中的名词解释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在这个学科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专门的术语和名词。
下面我将对环境地质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领域。
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外层的一层固体地壳。
它由岩石构成,包括大陆壳和海洋壳。
岩石圈的厚度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通常在20到70公里之间。
它是环境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因为环境的变化会对岩石圈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地质灾害和地质资源的分布。
沉积物沉积物是在水体、风力或冰川作用下由颗粒物质沉积而成的地质物质。
它们可以包括砂、泥、黏土、矿物颗粒、有机物等。
沉积物的形成与环境地质学中的沉积过程密切相关。
它们可以提供地质历史的记录,帮助研究者了解过去的环境变化。
地质断层地质断层是地壳中两块岩石板块沿着一条或多条断层面发生相对运动的区域。
断层是构造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因为它们与地震和地质灾害有密切关系。
地质断层通常是由于地壳的应力积累超过了岩石的强度限制而产生的。
生物化石生物化石是过去地球上生物活动的遗迹或痕迹。
它们是地质学家研究生物进化、古环境和地质历史的重要证据。
生物化石可以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遗骸、骨骼、牙齿、孢子等。
研究者通过对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过去不同地区的气候、植被、海平面变化等信息。
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是指具有不稳定原子核的同位素。
它们通过放射性衰变的方式释放出放射性辐射,并以一定的速率衰变为稳定同位素。
在环境地质学中,放射性同位素的测量可以用于确定沉积物年龄、地壳的物质循环、地下水运动等。
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包括碳14、铀238和铅210等。
地热能地热能是指地下深部的热能资源。
它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核反应和热传导。
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并且具有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
在环境地质学中,地热能的开采和利用对环境长期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地下水地下水是地球表面降雨和地下水源补给的结果,在岩石圈中含有以水合物形式存储的地下水。
DB33 T 1065-2009 工程建设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本标准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 请 各 单 位 在 执 行 过 程 中 ,结 合 工 程 实 践 ,不 断 总 结 经 验 ,积 累 资 料 ,并 将 意 见 和 建 议 寄 至 : 杭州市文三路 232 号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岩土工程分院,浙江省标准《工程建设岩土工程勘 察规范》 管 理 组 , 以 供 再 次 修 编 时 参 考 。 (邮编:310012,E-mail:zjugt@)
2.1 术 语 ..................................................................................................................................... 2 2.2 符 号 ..................................................................................................................................... 3 3 基本规定...............
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初中地理知识
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知识点的认识】
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可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重复利用、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
非可再生资源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如:矿石资源,土壤资源,煤,石油等.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认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填空连线形式出题.
例:将下列资源名称与其所属类别用直线连接起来.
分析:可再生资源是指在短时间内可以再生或循环使用的资源,相反则是非可再生资源.
解答:可再生资源是指在短时间内可以再生或循环使用的资源,如阳光、空气、水等,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故答案为:
点评: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点拔】
解题的关键是牢记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主要是掌握是否在短时间内能够再生或循环使用.
1/ 1。
碳循环知识:碳循环和岩石圈地理——岩石圈化学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碳循环知识:碳循环和岩石圈地理——岩石圈化学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碳循环是指在地球上碳元素在不同环境中的流转和转换。
这个过程中包括了生态系统,大气系统,以及岩石圈和水文圈等不同地质类型。
岩石圈是指地球的固态地面,包括岩石、沉积物,和内部地核等。
本文将从岩石圈的化学和生态系统的角度,探讨碳循环与岩石圈的关系。
岩石圈是碳储存和释放的重要地点。
最主要的储存方式是在形成化石燃料的生物遗体中。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这些都是过去数亿年中化石化的植物和动物遗体。
这些燃料的燃烧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同时,化石燃料也是滋生人工化学物质的来源,这些化学物质也对生态系统有负面影响。
此外,岩石圈中的碳也可以通过岩石的化学变化和生物作用释放。
岩石的化学变化通常是由于地质活动或氧化作用而产生,例如岩石的风化会逐步释放碳酸盐和硅酸盐等元素,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地面上。
同时,生物作用也是一种释放碳的途径,例如在碳酸盐岩中,有一部分碳元素存储在岩石中的生物微生物体内,这些微生物通过代谢来将碳元素释放到大气和水域中。
岩石圈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在水文圈中。
水文圈包括了地球内部的水和大气中的水和水循环。
岩石圈和水文圈相互作用,将生物生命和化学物质转移到生态系统中。
岩石圈的化学变化时常会被雨水和河流带走,从而形成物质循环的一种形式。
同时,地表水和地下水也可以在岩石圈中进行化学反应,将生态系统中的微量元素和化学物质转移到大气中。
例如,林地中的腐烂产物可以通过河流和湖泊被带到路附近,从而影响空气质量。
而海洋中的碳循环,也涉及到了岩石圈的化学性质,它会影响碳在深海中的储存和释放,同样也会影响生态系统的造化。
总结来看,岩石圈的地球化学过程和生态系统密不可分。
科学家们需要在对生态系统和地球化学变化的了解中,更好地研究碳循环以及降低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
同时,要保护生态系统中的资源,以确保岩石圈及其化学过程不会被人类活动的恶意侵害。
环境的自然圈层
环境的自然圈层自然环境,按空间尺度大小,可划分为不同层次,如居室环境,车间环境,聚落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直至全球环境等,按造成要素,可划分为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从生态学角度还可划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森林环境等,按其范围来分,可分为全球与区域环境。
全球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个圈层组成。
从其成因来分,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次生环境是指人类加工改造的环境部分。
区域环境一般包括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两个因素。
原生环境主要由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组成。
次生环境主要由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组成。
岩石圈(lithosphere)地球大致可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同心圈层,地壳是指从地表以下几公里至上30~40公里的一层,称为岩石圈,它的厚度很不均匀,大陆所在地方,地壳比较厚,尤其是山脉下更厚。
海洋所在地方,地壳比较薄,最薄的地壳不到10公里。
地球形成过程中,在炽热温度下,地球上的物质均呈液态,大部分未及氧化的单质铁(混有一些其它金属)由于比重大,逐渐沉入地球中心而形成铁核心,而呈液态的熔融盐原生岩(硅酸盐及铝硅酸盐,由FeO、MnO与SiO2、Al2O3在原始地球高温下,熔融而生)飘浮在铁核心上面阻止了铁核心的进一步氧化,熔融盐逐渐冷却后,即形成地壳。
岩石圈的元素以O、Si为主,还包括稀有气体外的所有元素,大多数化学元素平均含量在0.0001~0.01%之间。
通常把某物质含量的天然水平称为地球化学本底值,而有害物质的含量和地球化学本底值之间的偏差称之为“地球化学异常”。
把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称为丰度,它表示地壳中各元素的相对平均含量,称为该元素的“克拉克值”。
无论是丰度,还是克拉克值,通常用ppm或克/吨表示。
大气圈(atmosphere)地球的外圈是一层空气,这一层空气称为大气圈,根据大气的温度、成份和其它物理件质,可将大气圈分为四个层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2022安徽初中地理考点
2022安徽初中地理考点地理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一般来讲,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人类生活的各种环境,也就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层,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安徽初中地理考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安徽初中地理考点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3、热带季风气候: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
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也可以分为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
旱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集中。
4、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这种气候降水量稀少,终年炎热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5、温带和_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大致以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为界,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_带季风气候。
6、地中海气候:主要位于大陆西岸的中低纬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7、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量较少,集中夏季。
8、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分布最广,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9、自然资源: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资源。
按其形成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一类是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产的资源。
初中地理考点分析中国的天气和气候1、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冬季风。
温度带(自南向北):热带、_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人类与岩石圈第一节岩石圈与自然资源一、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岩石圈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最下面的一个圈层,又是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最外层。
众所周知,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公里。
地球物理学研究揭示,从地心向外,可以分下几个圈层。
1.固态内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呈固态,温度达4000—4500℃。
内核的半径约1225公里。
2.液态外核:厚约2250公里,温度约3000—4000℃,据推测,由液态铁组成,其中可能含镍约10%,并有大约15%较轻的元素,如硫、硅、氧、钾和氢等存在。
3.地幔,位于地核与地壳之间的构造层,厚约2860公里,主要由橄榄岩类组成,即富含铁、镁的硅酸盐岩石,与其上的地壳成分不同。
根据地震波速在400和670公里深度上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可将地幔分为三部分:①上地幔,地壳以下至400公里深度。
地慢的顶部和地壳刚性较好、温度较低,这部分称为岩石圈,其厚度不甚均匀,海洋下较薄,洋中脊最新部分仅6-8公里,最老部分约100公里。
大陆上较厚,约100-400公里。
岩石圈以下温度较高而刚性较弱,能缓慢变形,这部分称为软流层;②过渡层,深度在400-670公里之间;③下地幔:深度在670-2891公里。
4.地壳:包裹着整个地球内部的薄壳。
质量只占全球的0.2%。
厚度不均匀:大洋壳极薄,仅2—11公里(包括海水),平均约7公里,主要由镁铁质火成岩,即玄武岩和辉长岩组成,上覆极薄的深海沉积物;陆壳较厚,约15—80公里,平均35公里,由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因此其成分不均匀。
地壳与地幔之间地震波和传导速度有突然的变化,这个界面称为莫霍面。
地壳就其厚度而言仅及地球半径的0.5%,形象地说,像一只苹果的外皮那样薄薄的一层。
二、自然资源及其分类1.自然资源: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条件的总称。
2.分类⑴非再生资源(不可更新资源):矿物和各种化石燃料;⑵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生物、水、土壤等在较短时期内能够再生的资源;以及取之不尽的资源,比如太阳能和风能等。
矿石燃料一旦被燃烧使用之后即永远失去其有用的形式;而矿物却永远不会因被使用而消失,因此能源最为重要,它被使用之后既不能再生也不能再循环。
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廉价的能源,现有高品位的任何矿床即使耗竭也不足为虑,可以消耗更多的能量从低品位矿床乃至普通岩石中去提取金属。
三、非再生资源生产周期理论从绝对意义上讲,地球上的矿物资源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只要有足够的手段,就要以从任何一块岩石或泥土中分析乃至提炼出周期表上大多数元素。
然而,由于技术水平、能源供应和经济效益的限制,我们还不能从一块普通的岩石中提取人类所需的元素。
但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与地表风化过程等内外营力的作用,一些元素相对地集中于某些矿物或岩石中,形成各类矿床,使开采与提炼这些元素在技术上与经济上成为可能。
任何一种矿物资源在地壳和地球中的储量都是固定的,但是对资源的调查和勘探总要有一个过程。
因此,矿物资源一般均可分为已查明和未查明的两部分。
已查明的资源中,其经济价值又各不相同。
根据这一思想,有人提出矿物资源的一般分类法。
它把矿物资源分为5类,按其探明的程度与经济可行性分别为:1.储量(reserves):某一个时期内已探明在经济上和法律上可供开采以提炼有用矿物或能源产品的资源。
2.边界储量(marginal reserves):已探明资源中经济上可采性处于边界状态的部分,包括经济、技术或法律因素发生变化后方有可能开采的资源。
3.亚经济储量(sub economic reserves):已探明资源中不符合储量或边界储量标准的部分,但若有充分的经济上或技术上的变革有可能变成储量。
4.前景性资源(hypothetical resources):在已知地质情况的矿区有理由期望其存在而未发现的物质。
5.推测性资源(speculative resources):未发现的物质,可能是一类已知的矿床存在于一种有利的地质背景中但尚未被发现,也可能是一类有待认识的未知矿床。
对于任何一个矿床,乃至任何一种非再生资源,从其被发现、开采,直至采完,构成一个生产周期。
有用期限:把一个单独矿床或世界范围内某种物质的资源总量的有用期限定为该种物质总量开采80%的持续时间,即从产量占资源总量10%开始至90%结束。
第二节岩石圈中的能源和矿物资源一、能源的分类1.按能源的产生和再生能力:⑴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力、生物能、风能、潮汐能和地热能等;⑵不可再生能源:化石燃料和核裂变燃料等。
2.按能源的使用方式分为:⑴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而不改变其原有形态的能源、亦称作初级能源;包括一切直接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⑵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如火电与煤气等。
3. 按能源的来源分:⑴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通过植物光合作用的转化而得以储存,包括化燃料在内;⑵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热能和核能;⑶地球等天体引力形成的能量:如潮汐能。
4.按能源使用的历史分:(1)常规能源:化石燃料、水力和生物能(2)新能源:核能、地热能、海洋能、太阳能和沼气等。
二、世界能源供求现状与前景1、化石燃料储备量化石燃料是在遥远的太古时代,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慢慢地把太阳能储存起来而形成的,其间花了约2亿年,但其数量只够人类用100至500年,用完以后就不能再生。
石油:41.6年;天然气:63年;煤碳:192年。
(1)石油现在普遍认为用石油作能源是人类极不明智之举:这种本来应是极其宝贵的化工原料不应用作能源,它又是各类能源中储量最少而且分布最不均匀的。
石油价格:2005年:55美元/桶 2006年:65美元/桶 2007年:96美元/桶 2008年:146-50美元/桶 2009年: 35-80美元/桶(2)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占75%—79%),其次为轻质烃(丙烷、丁烷和戊烷),并含有痕量N2和硫化物,是一切化石燃料中污染最轻者。
(3)煤煤在地壳中的分布较有规律,它常出现于某些地层中并成片分布,较易勘探和制图。
因此,在各类自然资源中煤的储量估算比较准确。
煤炭尚可满足人类使用400年的需要。
(4)油砂与油页岩这类资源是岩石中所含一定数量的烃类化合物,具有很高的粘稠性甚至呈准固态。
岩石圈中这类物质储量也很丰富,油砂与油页岩的组成与石油颇不相同,因而需要特殊的提炼技术。
例如油砂的技术处理常用沸水与蒸汽的混合物把吸附于惰性砂粒上的烃类分离出来,然后作进一步的加工。
油页岩中所含固态烃类成分也与原油差别很大,而且还含各种氮的化合物和其他无机杂质,其提炼过程中需将岩石加热至48℃以上,而且耗水量很大:每产出1吨粗挥发油需水3立方米。
因此,其成本将远远高于开采煤炭。
而且,油砂与油页岩处理后所剩余的大量废砂石也造成新的环境问题。
2、其它能源供给逐渐上升(1)水力水力发电具有很多优点:无污染、运行费。
首先是许多最有利的地点已被开发。
其次是水电开发所需投资较大,而开发潜力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恰恰缺乏资金。
水力发电还有一个往往被忽视的弱点,就是水库的寿命,由30年至300年不等,视当地土壤侵蚀的程度而异。
(2)地热能指地下热岩和热液中所储存的能量,现已开发利用的多为后者,通常以三种形式存在:干蒸汽(其中不含水滴)、湿蒸汽(蒸汽中含水滴)和热水,以干蒸汽质量最佳,最易开发利用。
但干蒸汽田较为稀少,较为常见者为湿蒸汽和热水。
后二者的开发难度较大,费用也较高。
地热能是指在地球内部蕴藏着的巨大的热能,据估计,在地球上的所有能源中,地热能仅次于太阳辐射能,处于第二位。
平常,地热能以温泉、火山爆发、地热等形式散逸出来,仅每年的散逸量就达到目前世界能源总消费量的2倍。
★据介绍,世界上只有 6个国家的首都具有地热资源,北京是之一。
市内 8个主要城区的地下都有热源,可以利用的热量折合成标准煤相当于 9 万多吨。
地热能的利用主要有两种方式。
中低温地热一般直接利用,即地热采暖、温室等,目前北京市地热利用就是这种方式.爱尔兰几乎全部家庭和大楼都用地热。
另一种是将高温地热转化为蒸汽,进而发电。
地热发电站,其中尤以美国(占50%)和菲律宾(占15%)最多。
在我国,高温地热资源(温度高于 150℃)主要集中在西藏南部、云南西部和台湾东部。
我国最大的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占拉萨电网供电量的一半左右。
与相对集中的高温地热不同,温度低于 150℃的中低温地热资源则遍及全国各地,可以说整个中国大陆就是一个巨大的“地热田”。
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储埋藏浅、水质好,同时又多处在人口集中、城镇密布的地区,地热水的利用价值更高。
优点是在有可能开发的地方成本比较低廉,其电力成本约为燃煤发电站的一半,或核电成本的1/4,所排出的CO2也很少。
其主要限制在于资源过于稀少,可供开发的地点不多。
而且就地热蒸汽与热水而言,其更新速度缓慢,一旦开采速度过大,就会面临耗竭的前景。
此外,地热资源也只是相对地“干净”,地热蒸汽与热水中通常含有硫化氢、氨气、放射性物质(例如氧)、可溶性盐类乃至有毒物质等。
(3)核能现在已投入生产的是核裂变,所用的物质为U-235。
现在普遍认为,核能是一种安全、经济、清洁的能源,是目前技术成熟、可以大规模代替化石燃料的能源。
许多发达国家的核电比例已达20%~50%,甚至更高。
核聚变的原料主要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
海洋中的氢有20多万亿吨,足可供人类使用几十亿年,因此科学家早就预言,聚变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能源,发展聚变堆可彻底解决能源问题。
但核聚变反应需几亿度的高温且同时保持一定的原料密度。
1952年11月试验成功的氢弹是人类利用聚变能的开始,但氢弹只是一个不受控的瞬时释放聚变能量的军用装置;在地球上建成可控制的核聚变堆,还未实现商业化。
(4) 氢能氢能的使用始于70年代,现已被公认是21世纪最理想的新中介能源。
这是因为氢能有三大优点:①效率高,氢燃烧所释放的热值约是同重汽油的2.7倍;②无污染,燃烧后的产物是水,对环境没有污染;③来源广,地球表面71%都为水所覆盖,而有水就可以分解制氢,氢燃烧后又生成水。
因此,这种燃烧和再生的往复循环,使氢能成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未来理想能源。
氢能是二次能源,其推广应用的关键是氢气制取和储存运输技术的突破。
目前世界产氢的77%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制取,18%来自煤,4%来自电解水,1%来自其他原料;储氢方式主要有高压氢气、低压液氢和固态金属氢化物等,制氢和储氢成本都相当高,且存在一些技术问题。
所以目前氢能主要用于火箭和航天飞机上,氢燃料电池、用氢作燃料的氢能汽车已问世。
(5)太阳能地球迄今为止所有的能源形式绝大部分都来自太阳能,除了直接的太阳辐射能外,煤炭等矿物燃料其实都是远古以来转换储存下来的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