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内部风险控制工作指引(授信和风控制度1025)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防范和控制内部风险而建立的一套规范和制度体系。
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在合规、高效和可持续的基础上进行,保护企业的利益和声誉,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制度背景和目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建立是基于企业内部存在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
这些风险可能来自于内部员工、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市场环境等方面。
通过建立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企业可以识别、评估、监控和控制这些风险,从而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企业的财产和资产:通过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防止内部员工的失职、舞弊和盗窃行为,确保企业的财产和资产安全。
2. 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通过规范和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冗余和重复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
3. 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建立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合规。
4. 保护企业的声誉和利益:通过建立透明、公正和可靠的内部控制机制,防止企业因内部风险而受到声誉和利益损失。
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内容和要求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1. 风险识别和评估:企业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和评估,包括内部员工的行为风险、业务流程的风险、信息系统的风险等。
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可能带来的影响,为后续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 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明确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分配、规范的操作流程和审批流程、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等。
3. 监控和检查机制:企业应建立有效的监控和检查机制,对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通过定期的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4. 内部沟通和培训:企业应加强内部沟通和培训,提高员工对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定期的培训和沟通活动,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合规意识,增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公司内部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公司内部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公司内部风险控制管理,保护公司资产安全,维护公司正常经营秩序,保障公司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风险控制管理工作。
公司内部风险控制管理是指公司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合理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各类内部风险,保障公司利益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三条公司内部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
第四条公司内部风险控制管理应当遵循规范、科学、合理的原则。
并建立健全内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确保风险控制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完整和有效进行。
第五条公司应当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定期对公司内部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及时发现各类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第六条公司应当建立规范的风险控制管理流程,将风险控制管理纳入公司日常管理工作中,形成全员参与的风险防控工作氛围。
第二章风险识别与评估第七条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对公司内部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识别和评估。
第八条公司应当加强对市场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及时关注市场变化,把握市场动向,强化市场风险的管控。
第九条公司应当加强对信用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建立完善的客户信用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客户信用风险。
第十条公司应当加强对经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建立完善的经营风险评估体系,及时警示并解决经营风险。
第十一条公司应当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保障公司资金安全。
第十二条公司应当加强对技术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建立完善的技术风险防范措施,确保公司技术安全。
第十三条公司应当加强对人力资源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公司人力资源的稳定和安全。
第三章风险控制与应对第十四条公司应当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管理措施,针对各类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加强风险防范。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范文(四篇)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范文15、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公司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规范、稳健的运作,尽可能防止和减少风险的发生,充分保护基金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依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指引》等规定以及《公司章程》,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和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是规范公司行为、有效防范风险的主要措施,也是衡量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公司应建立高效运行、控制严密的风险控制机制,制定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
第二章内部风险控制目标和原则第三条公司内部风险控制的目标1.保证公司的经营运作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守法经营、规范运作的经营思想和经营风格。
2.保证基金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公司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战略得以实现。
4.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将各种风险严格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保证公司业务稳健开展。
5.维护公司的信誉,保持公司的良好形象。
第四条内部风险控制工作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
内部风险控制必须覆盖公司的所有部门和岗位,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和业务环节。
12.独立性原则。
公司设立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风险控制部保持高度的独立,负责对公司各部门内部风险控制工作进行稽核和检查。
3.相互制约原则。
公司及各部门在内部组织结构的设计上要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机制,建立不同岗位之间的制衡体系,并通过切实可行的相互制衡措施来消除内部控制中的盲点。
4.有效性原则。
公司的内部风险控制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主要通过对工作流程的控制,进而达到对各种经营风险的控制。
5.防火墙原则。
公司研究策划、基金交易、电脑信息等相关部门,在物理和制度上进行隔离,对因业务需要知悉内幕信息的人员,制定严格的批准程序和监督处罚措施。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防范和控制内部风险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它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制度背景和目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制定是基于企业内部存在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
无论是外部环境的变化,还是内部员工的行为,都可能给企业带来潜在的风险。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评估和应对各类风险,从而保障企业的经营安全和稳定。
二、制度内容和要求1. 风险识别和评估:制度要求企业对内部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通过建立风险分类和评估模型,及时发现和分析各类风险,为后续的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2. 内部控制流程:制度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流程,包括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明确责任分工和权限,确保各个环节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同时,还要建立内部审计和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3. 风险防范和控制:制度要求企业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内部报告制度、加强内部培训和教育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4. 风险监测和报告:制度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风险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获取和分析各类风险信息,并向上级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报告。
通过这样的机制,可以实现对风险的及时跟踪和控制,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 风险应对和处理:制度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风险应对和处理机制,包括但不限于建立应急预案、制定风险处置方案等。
通过这些机制,可以在风险事件发生时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影响。
三、制度执行和监督为了确保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执行和监督机制。
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 落实责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力,建立健全的内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4篇)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的定义,“合规风险”指的是。
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已经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
从内涵上看,合规风险主要是强调银行因为各种自身原因主导性地违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等而遭受的经济或声誉的损失。
这种风险性质更严重、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合规风险与银行三大风险的关系传统的银行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风险,合规风险是基于三大风险之上的更基本的风险。
合规风险与银行三大风险既有不同之处,又有紧密联系。
其不同之处是:合规风险简单地说是银行做了不该做的事(违法、违规、违德等)而招致的风险或损失,银行自身行为的主导性比较明显。
而三大风险主要是基于客户信用、市场变化、员工操作等内外环境而形成的风险或损失,外部环境因素的偶然性、刺激性比较大。
其联系之处在于:合规风险是其他三大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存在和表现的重要诱因,而三大风险的存在使得合规风险更趋复杂多变而难于禁控,且它们的结果基本相同,即都会给银行带来经济或名誉的损失。
过去,商业银行通常把合规风险视同于操作风险,多注重于在业务操作环节和操作人员上去设关卡,其结果并不奏效,操作风险仍然在银行内部人员中大量存在并不断变换手法。
这就说明,简单地把合规风险等同于操作风险的认识是不全面和不准确的。
虽然大量的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操作环节和操作人员身上,但其背后往往潜藏着操作环节的不合理和操作人员缺乏合规守法意识。
而银行合规风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发端于银行的制度决策层面和各级管理人员身上,往往带有制度缺陷和上层色彩。
因此,就现实情况而言,银行即使防范了基层机构人员操作风险的发生也未必能防范制度或管理上合规风险的发生。
所以,对合规风险一定要格外重视,因为它有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比一般操作风险要大很多。
建立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必要性合规风险管理是指银行主动避免违规事件发生,主动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纠正已发生的违规事件,其岗位手册也是一个相关制度和相应做法持续修订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规范和管理内部风险,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而建立的一套制度和机制。
该制度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控、风险应对和风险报告等环节,旨在帮助企业识别和评估可能对企业运营和发展造成影响的各类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应对。
一、风险识别1. 设立风险识别机构:企业应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或委派专人负责风险识别工作,确保风险识别的专业性和全面性。
2. 制定风险识别指引:企业应制定明确的风险识别指引,明确风险识别的范围、方法和流程,确保风险识别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 进行风险排查:企业应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等方式,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排查,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
二、风险评估1. 制定风险评估标准:企业应制定明确的风险评估标准,包括风险等级划分、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等,确保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 进行风险评估:企业应根据风险识别的结果,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确保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 制定风险评估报告: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编制风险评估报告,明确风险的性质、程度和可能带来的影响,为后续的风险控制和应对提供依据。
三、风险监控1. 设立风险监控机构:企业应设立专门的风险监控部门或委派专人负责风险监控工作,确保风险监控的专业性和及时性。
2. 制定风险监控指标:企业应制定明确的风险监控指标,包括风险预警指标和风险限额等,确保风险监控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进行风险监控:企业应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报告和风险预警等方式,对各类风险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确保企业风险的可控性和稳定性。
四、风险应对1. 制定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和监控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包括风险防范、风险转移、风险控制和风险化解等,确保企业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类风险。
2. 实施风险应对措施:企业应根据风险应对策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应对,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内部控制、优化流程、加强培训和提升风险意识等。
信用与风控管理制度
信用与风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和风险掌控,提高企业的信用水平,订立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全部员工。
第二条信用与风控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紧要构成部分,涉及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声誉。
信用是企业与内外部各方进行商业交往的基础,风险掌控是企业保障利益安全、避开潜在风险的紧要手段。
第二章信用管理第三条公司将建立健全信用管理体系,确保企业信用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并将信用信息作为企业评价员工和合作伙伴紧要依据。
第四条公司将加强对内部员工的信用管理,要求员工在工作中诚实守信,遵守公司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
一旦发现员工信用不良行为,将采取相应的纪律处分措施。
第五条公司将加强与外部合作伙伴的信用管理,建立并维护合作伙伴信用档案,定期评估和监测其信用情形。
对于信用情形较差、屡次违约的合作伙伴,将采取风险防范措施或停止合作关系。
第六条公司将加强对外部客户的信用管理,建立并维护客户信用档案,定期评估和监测其信用情形。
对于信用情形较差、履约本领不足的客户,将采取风险掌控措施,如提高交易保证金、限制交易等。
第三章风险掌控第七条公司将建立健全风险掌控机制,通过风险识别、评估、掌控和应对等措施,及时识别并有效掌控各类风险,确保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声誉不受损害。
第八条公司将设立风险掌控部门,负责订立风险掌控策略和管理规定,并协调各部门开展风险管理和掌控工作。
第九条公司将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制度,依据企业业务特点和风险敏感性,确定风险评估指标和方法,并定期进行风险评估。
第十条公司将加强对经营项目、市场环境、金融市场、政策法规等的监测和研究,及时发现和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调整经营策略和措施。
第十一条公司将建立健全风险掌控流程,明确风险掌控责任人和流程,及时汇报和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
第四章惩罚措施第十二条对于违反信用管理和风险掌控规定的员工,将依照公司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包含但不限于口头警告、书面警告、降职、解雇等惩罚。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官方版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官方版第一章绪论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公司的内部风险控制行为,保护公司和股东的合法权益,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稳定性,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的所有风险管理活动。
第三条定义本制度中涉及的以下术语,除非另有定义,应按照如下解释:1.内部风险:指由公司自身决策、操作或环境因素引起的可能对公司资产、盈利能力和声誉造成损失或威胁的因素。
2.风险管理:指公司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内部风险的过程,以确保公司在可控范围内实现预期目标。
3.风险控制委员会:指公司设立,由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公司风险管理工作的委员会。
第二章风险管理目标和原则第四条目标公司的风险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公司充分认识、评估和控制内部风险,保护公司的资产和利益,提高公司的稳定性和盈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原则1.风险管理应当科学、合理、全面、系统和实时。
2.风险管理应该全面覆盖公司各个业务和管理层面。
3.风险管理应当与公司整体战略和运营紧密结合。
4.风险管理应当分级分类,根据风险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第三章风险管理框架第六条风险管理体系公司应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战略、组织架构、流程和工具等。
第七条风险管理职责1.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公司风险管理的整体策略和政策,监督和评估公司风险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
2.各部门应根据公司整体风险管理策略和政策,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明确风险管理职责和权限。
第八条风险管理流程1.风险识别:公司应定期开展风险识别活动,明确潜在风险。
2.风险评估:公司应根据风险的严重性和概率,评估风险的影响和可能损失。
3.风险控制:公司应制定相应措施,控制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4.风险监测:公司应建立风险监测系统,及时获取风险信息,监测风险的动态。
第四章风险控制措施第九条风险监测和报告1.公司应建立风险监测系统,及时获取风险信息。
风险控制工作制度
风险控制工作制度1. 背景风险是指不确定的因素可能对组织的目标达成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确保组织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和执行风险控制工作制度,旨在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类风险。
2.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组织内的风险控制工作,确保风险能够在合理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减少潜在损失和增加绩效。
3.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员工、管理层和相关合作伙伴。
所有人员应按照本制度的规定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工作。
4. 主要内容4.1 风险识别- 所有工作单位和员工应按照职责和权限,主动识别可能带来风险的因素,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 风险识别应从多个层面进行,包括但不限于内部风险、外部风险、战略风险、操作风险等。
4.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应根据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估。
- 风险评估结果应及时记录、分析和报告给相关部门和管理层,以便制定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
4.3 风险控制- 在确定风险等级和优先级后,组织应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和措施,包括风险避免、转移、减轻和接受等。
- 风险控制措施应具体明确、可操作,并由相关责任人负责执行。
- 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应定期评估,并随时根据风险的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
4.4 风险监测和反馈- 组织应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识别风险的变化和新风险的出现。
- 所有员工和管理层应及时报告风险的变化情况,并提供相应的反馈和建议。
- 风险监测和反馈结果应及时总结和分析,为下一阶段的风险控制提供参考和指导。
5. 责任和执行5.1 高级管理人员- 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制定和推广风险控制工作的策略和制度。
- 高级管理人员应监督风险控制工作的执行情况,并提供相应资源和支持。
5.2 风险管理部门- 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风险控制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 风险管理部门应协助其他部门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工作,并提供培训和指导。
5.3 所有员工- 所有员工应按照本制度的要求参与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工作,提供准确和完整的信息。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第一条:目的和背景根据公司内部管理需要,为了规范和加强风险控制工作,保护公司的财产安全和业务运营,特制定本《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
第二条: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部门和人员,包括但不限于高管人员、员工、合作伙伴等。
第三条:风险分析和评估1.公司应建立风险分析和评估制度,定期对公司内部各项经营与管理活动进行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
2.风险分析和评估的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并制定相应应对措施。
第四条:风险管理措施1.公司应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制定风险管理流程、规范各项经营活动、加强内部控制等。
2.风险管理措施应由相关部门负责执行,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
第五条:风险报告和监督1.各部门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向公司风险管理部门提交风险报告。
2.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应及时分析和评估风险报告,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督和跟踪。
第六条:违规处理1.对于违反本制度规定的行为,公司将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违规处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警告、处罚、解除劳动合同等。
2.同时,公司保留追究违反本制度给公司造成损失的相关责任的权利。
第七条:制度的解释和修订1.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公司所有,公司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对本制度进行修订和补充。
2.修订和补充后的制度,经公司内部相关程序审核通过后,即视为生效,并及时通知各部门和人员。
本《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公司全体员工应按照本制度的要求执行。
如有违反,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签署单位:(公司名称)签字: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附件列表1.风险分析和评估报告模板2.风险管理措施操作手册3.违规处理程序4.修订和补充制度流程图法律名词解释•风险:指可能对公司利益产生不利影响的未知事件或因素。
•风险分析与评估:对潜在风险进行系统识别、分析和评估的过程,以确定其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防范和控制内部风险,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制定并实施的一套规范和程序。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涵盖了对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和业务流程的风险识别、评估、预防、监控和应对等方面。
一、风险识别与评估1. 建立风险分类体系: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和风险来源,将风险分为战略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等不同类别,以便更好地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
2. 制定风险评估指标:根据不同风险类别,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对潜在风险进行量化和定性分析,为后续的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二、风险预防与控制1. 设立风险防范机构: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或者委员会,负责监督和协调全面的风险控制工作,提供风险管理的专业支持。
2. 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明确风险管理的原则、目标和流程,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连续性。
3.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审计、内部监督和内部报告等制度,确保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合规性和风险控制。
4. 强化内部人员培训:加强对员工的风险意识培养和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
三、风险监控与应对1. 建立风险监控系统:通过建立风险监控指标和风险监控模型,对企业的风险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事件。
2. 建立风险事件管理机制:明确风险事件的报告、处理和追责程序,确保风险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置,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
3. 建立应急预案和危机管理机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危机管理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确保在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应对。
四、风险评估与改进1. 定期风险评估和改进:定期对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及时修订和完善制度,以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2. 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报告,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是企业保障正常运营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通过风险识别、预防、控制、监控和应对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预防和控制内部风险,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流程。
该制度的目标是确保企业的运营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一、制度背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复杂性的增加,内部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日益显著。
为了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保护企业的利益,制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成为必然选择。
二、制度内容1. 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应包括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流程和方法。
企业可以通过定期的风险评估,识别潜在风险,并对其进行分类和评估。
评估结果将为后续的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 风险控制措施针对不同的风险,企业应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内部审计、内部控制、风险防范、风险分担、风险转移等。
企业应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确保其有效实施。
3. 内部控制流程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应包括内部控制流程的规定。
这些流程可以涵盖企业的各个环节,包括但不限于: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等。
通过规范和完善内部控制流程,可以有效减少内部风险的发生和损失。
4. 监督与反馈机制为了确保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监督与反馈机制。
这些机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内部审计、风险报告、风险管理委员会等。
通过监督和反馈,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三、制度实施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实施需要全员参与和配合。
企业应通过培训和宣传,提高员工对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企业应建立相应的考核和奖惩机制,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和遵守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要求。
四、制度评估与改进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评估与改进是持续的过程。
企业应定期对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
评估结果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外部评估等方式获取,以确保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五、制度效果通过建立和实施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企业可以有效降低内部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保护企业的利益和声誉。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是指组织机构为了规范内部经营行为、防范风险、保障企业持续稳定发展而建立的一套制度体系。
该制度旨在识别、评估和管理组织内部存在的各种风险,以确保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预防和应对各类风险,保护企业的利益和声誉。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风险管理目标和原则:明确组织对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例如保护企业财产安全、确保合规经营、提高内部运营效率等。
2. 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确定风险管理的责任部门和人员,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3. 风险识别与评估: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和流程,通过对组织内部各个环节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识别和评估,确定风险的类型、程度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4. 风险控制措施: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内部审计等,以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5. 风险监测与报告:建立风险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获取风险信息并向相关人员报告,以便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6. 风险应对与处置:制定风险应对和处置策略,明确风险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以最大程度地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7. 风险培训与宣传:开展风险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员工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和意识,增强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
8. 风险评估与改进:定期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根据实际情况对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以适应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它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和管理潜在的风险,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降低经营风险对企业造成的损失。
同时,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建立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总之,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帮助企业识别、评估和管理内部风险,保障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并不断完善和提升其效能,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官方版(二篇)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官方版第七条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包含与风险控制相关的各种因素,主要提供风险控制的架构和规则。
良好的风险控制体系可有效加强对各项业务风险的牵制力,提高公司管理层、员工对风险控制的重视程度。
第一节架构第八条内部风险控制架构是公司为实现风险控制的目标,建立的涵盖公司经营管理各个环节,顺序递进、权责明确、严密有效的三道监控防线。
第九条第一道监控防线。
各职能部门经理负责,一线岗位以双人、双责为基础的监控防线。
直接参与交易、资金、电脑系统、财务会计等业务的重要岗位,要尽可能设置双岗,属于单人单岗处理的业务,要强化后续的监督机制。
实行双人负责的制度,出现问题,部门经理和具体经办人均要承担责任。
各部门的经理要对发生在本部门岗位职责内的问题负全责。
第十条第二道监控防线:在总经理领导下,各相关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制3衡的监控防线。
各部门应根据公司经营计划、业务规则及自身具体情况制定本部门的作业流程及风险控制措施,同时分别在自己的授权范围内对关联部门及岗位进行监督并承担相应职责。
在关键部门和重要业务之间要有书面凭据的传递制度,相关人员要在书面凭据上签字并加盖时间戳记。
第十一条第三道监控防线:在执行董事领导下,通过风险控制部的具体工作掌握公司的整体风险暴露状况,对各岗位、各部门、各项业务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全面监督并及时反馈的监控防线。
风险控制部独立于其他业务部门和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实行严格检查和及时反馈,并独立报告。
风险控制部定期审阅公司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及相关文件,并根据需要随时修改、完善,确保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同步进行,必要时还可聘请国内外中介机构和专家给予评估、咨询;在特殊情况下,在上报执行董事、监事的同时,依据风险控制部的职权,可以对公司业务进行一定的干预。
第二节规则第十二条公司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主要由内控制度和具体的管理制度。
这二部分制度是相互对应、相互钩稽、相互制约,各自负责的关系。
内部控制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风险控制管理制度1. 引言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并保护组织财产安全、合规经营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
内部控制风险控制管理制度是组织为应对内部控制风险而制定的一套制度和流程,用于规范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具体操作。
2. 内部控制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的目标内部控制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的主要目标是:确保组织的重要资产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防止和控制内部控制风险对组织运营造成的影响;保证组织合规经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提高组织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3. 内部控制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的内容3.1 内部控制风险的分类和评估对组织的各种内部控制风险进行分类和评估,确定风险的损失概率和影响程度;制定风险评估表和评估标准,对各类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
3.2 内部控制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设计并落实内部控制措施,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建立内部控制措施的实施规范和操作流程,保证防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制定内部控制风险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
3.3 内部控制风险的监测和追踪建立内部控制风险监测和追踪机制,定期开展风险监控和评估;对风险进行跟踪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问题;公布并记录风险监控和追踪结果,提供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参考。
3.4 内部控制风险的培训和管理对组织内部员工进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培训和教育;设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岗位,负责风险控制和管理工作;建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团队,协调和推进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工作。
4. 内部控制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的要求制度的制定和修改应根据组织的实际需要进行,充分考虑组织的业务特点和风险状况;制度的实施应由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制度的执行过程应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制度;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提高员工的内部控制风险意识和能力。
5. 内部控制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的监督和改进组织应建立内部控制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的监督和改进机制,包括:建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评估体系,定期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设立独立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监察部门,负责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根据评估和监察的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内部控制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4内部风险控制工作指引(授信和风控制度1025)
内部风险控制工作指引一、借款目的、用途及期限的审查1、借款目的、用途要明确。
原则上,仅支持申请人在本地或原主要经营地的经营活动,以便于贷后检查和跟踪。
不能忽视对借款目的、需求原因的合理性分析,以综合确定合理的借款额度。
2、借款期限、还款方式要合理。
期限和还款方式应根据客户需求、还款能力确定。
3、此类借款原则上不超过6个月。
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审查包括基本信息、行业状况、产品竞争力、经营管理、还款意愿等因素分析,基本没有定量标准,只能定性分析。
具体要求如下:1、对企业的基本信息,包括注册信息、银行信息、税务信息登进行审查。
所有信息来源项目经理必须审查原件,并且索取复印件。
2、经营状态(产品特征、采购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等):A、经营者是否熟悉本行业、是否属于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是否有计划继续发展;B、申请人的业务状况,包括经营方式和业务流程;各种业务方式、各个地域业务的占比、对利润的贡献和资金运作效率;竞争优劣势;避税方式等;C、经营实体是否处于较稳定的经营状态,特别须注意业务扩张、转移经营重点、涉足新业务、新行业、开发新产品、较大幅度地提高产能等行为;申请人生产、销售能力的变化;申请人与上下游客户的地位变化;产品质量或服务水平变化。
3、借款人股权结构现状及关联企业情况。
要关注企业的关联企业情况,并结合财务审查是否存在关联交易情况。
4、行业分析:行业政策、特许经营、税务政策、产品制造、消防、环保的法律法规限制、行业竞争局面、客户的营销策略等。
5、还款意愿审查:申请人对债务的态度,分析申请人的违约成本,拟作为反保证人的经济能力、保证人对申请人的影响力、约束力。
三、还款来源的审查:(一)第一还款来源的审查:1、因大部分中小企业通常财务不规范,现金交易较多,评价其报表,应结合其内部、外部和纳税报表,根据其原始凭证和原始记录等进行抽查核对,从不同角度进行测算、分析的结果来判断其真实水平。
2、对经营规模较小、业务相对简单、财务不规范的客户,财务指标的分析不宜作为重点评价内容,而应代之以现金流量和盈利能力的分析评价,但对报表中主要科目数据仍须注意调查和分析。
风险管控与内部控制制度
风险管控与内部掌控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确保业务风险的有效管控,提升企业的内部掌控水平,保障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内全部部门、员工,包含但不限于高管、中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
第三条风险管控与内部掌控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全部员工必需严格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第二章风险识别与评估第四条风险识别是指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和评估,确定可能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的各类风险。
第五条风险识别的方式包含但不限于:市场调研、竞争对手分析、内部流程分析、财务数据分析等。
第六条风险评估是指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确定其对企业的可能影响程度和概率。
第七条风险评估应综合考虑风险的严重性、影响范围、发生概率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量化或定性分析。
第三章风险防控措施第八条依据风险识别和评估结果,企业应订立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以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对企业的影响。
第九条风险防控措施应包含但不限于:订立适当的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建立风险防控责任制、加强内部审计等。
第十条风险防控措施的执行应由相关部门和责任人负责,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总结,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第十一条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应对机制,及时应对突发风险事件,减少企业损失,保障企业的稳定运营。
第四章内部掌控体系建设第十二条内部掌控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内外部环境的监控与整治,保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第十三条内部掌控体系建设应包含但不限于:风险管理、信息披露、资产保护、内部审计、内部监控等方面的制度和措施。
第十四条内部掌控体系的建设应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制,充分考虑企业的规模、业务特点、组织结构等因素。
第十五条企业应建立内部掌控工作组织机构,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内部掌控职责和权限,确保内控工作的规范性。
企业应加强内控流程和制度的完善,明确各项工作的程序和要求,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保障经营活动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预防和控制内部风险而建立的一套制度和流程。
该制度旨在识别、评估、控制和管理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保护企业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
一、制度背景和目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应对企业面临的各种内部风险,如管理风险、操作风险、信息安全风险等。
这些风险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损失、声誉受损、法律风险等不良后果。
因此,建立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内部控制水平,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保护企业的利益和声誉。
二、制度内容和要求:1. 风险识别和评估: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要求企业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和评估。
这包括对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和业务进行风险辨识,分析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
2. 内部控制流程: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流程,确保各项业务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
这包括规范业务流程、明确职责权限、建立审批制度、加强内部监督等措施,以防止内部违规行为和不当操作。
3. 信息安全管理: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要求企业加强对信息的保护和管理,防止信息泄露、篡改和丢失。
这包括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内部信息系统的监控和防护、提供员工信息安全培训等措施,以保护企业的商业机密和客户隐私。
4. 风险监测和报告: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要求企业建立风险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掌握风险的变化和演化趋势。
这包括建立风险监测指标和报告制度、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检查、及时向管理层报告风险情况等措施,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5. 内部审计和监督: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要求企业建立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这包括开展内部审计、建立内部监督机构、加强对内部违规行为的处罚和纠正等措施,以确保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全文)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商业银行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规定和银行审慎监管要求,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第三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一)确保国家法律规定和商业银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二)确保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和充分实现;(三)确保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四)确保业务记录、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完整。
第四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贯彻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包括:(一)内部控制应当渗透到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并由全体人员参与,任何决策或操作均应当有案可查。
(二)内部控制应当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尤其是设立新的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均应当体现“内控优先”的要求。
(三)内部控制应当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任何人不得拥有不受内部控制约束的权力,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当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纠正。
(四)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部门应当独立于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部门,并有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
第五条内部控制应当与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和风险特点相适应,以合理的成本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第二章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第六条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以下要素:(一)内部控制环境;(二)风险识别与评估;(三)内部控制措施;(四)信息交流与反馈;(五)监督评价与纠正。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以及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结构,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第八条商业银行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充分认识自身对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风险控制工作指引一、借款目的、用途及期限的审查1、借款目的、用途要明确。
原则上,仅支持申请人在本地或原主要经营地的经营活动,以便于贷后检查和跟踪。
不能忽视对借款目的、需求原因的合理性分析,以综合确定合理的借款额度。
2、借款期限、还款方式要合理。
期限和还款方式应根据客户需求、还款能力确定。
3、此类借款原则上不超过6个月。
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审查包括基本信息、行业状况、产品竞争力、经营管理、还款意愿等因素分析,基本没有定量标准,只能定性分析。
具体要求如下:1、对企业的基本信息,包括注册信息、银行信息、税务信息登进行审查。
所有信息来源项目经理必须审查原件,并且索取复印件。
2、经营状态(产品特征、采购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等):A、经营者是否熟悉本行业、是否属于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是否有计划继续发展;B、申请人的业务状况,包括经营方式和业务流程;各种业务方式、各个地域业务的占比、对利润的贡献和资金运作效率;竞争优劣势;避税方式等;C、经营实体是否处于较稳定的经营状态,特别须注意业务扩张、转移经营重点、涉足新业务、新行业、开发新产品、较大幅度地提高产能等行为;申请人生产、销售能力的变化;申请人与上下游客户的地位变化;产品质量或服务水平变化。
3、借款人股权结构现状及关联企业情况。
要关注企业的关联企业情况,并结合财务审查是否存在关联交易情况。
4、行业分析:行业政策、特许经营、税务政策、产品制造、消防、环保的法律法规限制、行业竞争局面、客户的营销策略等。
5、还款意愿审查:申请人对债务的态度,分析申请人的违约成本,拟作为反保证人的经济能力、保证人对申请人的影响力、约束力。
、还款来源的审查:(一)第一还款来源的审查:1、因大部分中小企业通常财务不规范,现金交易较多,评价其报表,应结合其内部、外部和纳税报表,根据其原始凭证和原始记录等进行抽查核对,从不同角度进行测算、分析的结果来判断其真实水平。
2、对经营规模较小、业务相对简单、财务不规范的客户,财务指标的分析不宜作为重点评价内容,而应代之以现金流量和盈利能力的分析评价,但对报表中主要科目数据仍须注意调查和分析。
3、对有分析价值且经核实后的报表,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分析申请人过去三年及近三个月的资产状况、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及趋势,以判断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健康、良性。
具体要求是:A、资产负债率加上该笔贷款,资产负债率不宜过高,应结合用款人的经营水平分析其承受负债的能力,有无足够的能力保证贷款的清偿,对已有的借款类债务,须核实其形成历史、期限、还款压力、担保方式。
B、速动比率、流动比率一般越高越好,特殊行业除外;结合营运能力分析,即应收款及存货的周转时间越低越好。
应收款周转期的参考标准:制造业(40-60天);批发业(30-50天);零售业(0-20天);存货周转期的参考标准:制造业(60-100天);批发业(60-100 天);零售业(100-200天);C、应收应付款、存货主要审查应收帐款清单和帐龄,分析收回的可能性;分析应付帐款帐龄和原因,注意申请人对债务的态度;以此为线索,尽可能了解企业与上下游客户的关系、依赖程度、相互业务份额、结算方式和时间、订单稳定性和增长性;分析存货量是否与业务量相匹配、是否存在积压。
要关注其他应收应付款中的大额款项形成原因。
D主营业务收入须通过纳税报表、内部报表、原始凭证的抽查、银行帐户发生额等角度核实其真实收入规模,收入是否稳定、充足;在核实真实收入的同时,还要注意对主要的付现成本和费用的分析核实,防止成本费用低估。
E、盈利能力是否相对稳定,盈利趋势是否上升,以判断其持续经营能力和发展前景,结合行业竞争程度、产品技术含量等估计其毛利率和利润率是否合理。
注意,对多数行业而言,最可靠的还款来源是利润,而不是营业收入。
F、现金流的分析一般来说,连续三年现金净流量为正值,特别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正值,可判断其经营状况较好,有一定的偿还能力;因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是贷款后新增的现金流量,因此要分析申请人融资后,现金流是否会有所提高、能否提高收益。
(二)第二还款来源的审查:不动产担保:以有房产证的本市房地产为主,按揭中的房产、省内其他地市的房地产、宅基地房等只作为辅助措施;动产担保:以较新、变现较易、有发票的核心设备为主,其他主要设备、车辆仅作为辅助措施;自然人担保:原则上是本地户口、有一定偿还能力、职业相对稳定、与申请人关系密切的自然人;法人担保:原则上申请人的全部关联公司、企业和其他机构均须作为担保人;其他担保:根据可操作性、约束力、收益性等因素选择申请人的其他权益作为担保措施,如:经营场地的使用权、租金等收益权、股权、应收帐款、知识产权等,但必须经相关第三人确认。
其他约束方法:对于生产型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多易燃品、管理不规范的,以及仓储物资较多、库存物品易损的企业,原则上追加财产保险第一受益人约定为我公司的措施,且投保金额不低于担保金额、保险期限较担保期限长3个月。
7、对台港资企业或业务资金主要通过香港周转的中资企业,其在香港的主要关联公司,须作为担保的保证人,以强化心理约束,增加对我公司的保障。
对于采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管理方式客户(如承包经营),个人连带责任担保必须同时涵盖主要经营者和主要所有者。
四、业务部初审报告客户经理的初审报告应包括:对客户经营状况、关键数据和主要问题的核查过程和手段;全面且有条理地描述客户的经营和资金运作现状。
调查报告中应有以下内容:1、企业基本情况(个人基本情况)2、企业生产经营状况3、企业资信及财务状况4、关联企业分析5、担保措施分析6法律问题7、风险综合分析8、结论送审的项目除调查报告外,还应附上相关客户资料原件及复印件其中,业务初审注意事项如下:1、业务在报送时,全部担保措施是经客户认可的、可以操作和落实的,否则该项目将不安排上会。
2、申请人、保证人、抵质押人是法人时,其股东会或董事会不仅要作相应的决议, 决议中还须有授权某人签署有关法律文件的内容(即使签署人就是法人代表本人),项目经理须认真核实其决议是否有足够的股东或董事签署(符合公司章程的规定)。
3、在放款之后才收存的房产证原件(如客户新办的),如暂不能登记,则必须进行查册。
4、当抵押的房产已出租的,应核实租约和收租单据等以确定收租方式,如租户是一次支付了较长时间的租金,抵押物的变现价值则应扣除租金部份,对于写字楼、商铺、厂房需特别注意该点。
5、对于公司业务中的个人连带责任担保,须严格执行配偶共同签署的要求,如对方确不能或不愿签署,则必须在调查报告中披露,以综合考虑风险,同时为放款前的担保落实审核明确标准,否则将视同担保未落实。
6不宜在调查报告中大量引用客户的自我介绍文字,特别对于其中关键性的、定性或定量的结论,如没有充分的资料可供证实,项目经理不应随意使用。
7、客户第二次申请时(包括到期后展期),项目经理要注意收集客户已发生变化的各类资料(特别是年检过的各类证照、过期的授权书等)。
8、由于少数银行从业人员,特别是股份制银行支行级的业务人员职业操守问题,项目经理要谨慎对待其极力推荐的客户,对其承诺应做多角度分析。
五、贷后检查一、业务部门负责对客户进行日常贷后检查,定期拟定贷后检查计划。
该计划经风险控制部确认后正式实施,业务部门还应定期填报有关贷后检查工作的报表。
二、贷后检查的具体工作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应根据公司的规定对其负责的客户进行分类,定期向部门提交个人的贷后检查计划和实施方案。
按部门最终计划和方案完成贷后检查工作;风控经理应督促项目经理按时完成检查工作,协助项目经理制订检查方案和实施现场检查。
三、风险控制部是公司监督和考核业务部门贷后检查工作的部门,对业务部门贷后检查计划进行最终确认、拟定本部门的贷后检查监督计划、审阅贷后检查报告、评估业务部门完成情况、独立抽查或与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实地检查工作。
五、风险控制部全部每季实施贷后检查的客户数量不低于业务部门最终计划户数的1/2。
六、原则上,对于风险分类在次级及以下客户的每次贷后检查,风控部都须参与。
七、对于上会项目客户的贷后检查工作必须坚持实地检查为主,电话跟踪为辅的方式;而对于非上会项目客户,可电话跟踪为主,实地检查为辅。
八、实地检查工作应由业务部门的人员和风控经理组成。
九、项目经理在贷后检查后认为有重大风险的,须直接向公司总经理作汇报,然后根据总经理的指示,公司相关人员组成专责小组进行处理。
十、项目经理在贷后检查后认为没有重大风险的,应在检查后1个工作日内整理资料、填写“贷后检查报告”经风控经理和其他实地参与人员会签后报部门总经理(1个工作日内);之后送风控部主审人(1个工作日内)。
之后正本归档,业务部门和风控部可根据需要另行留存副本。
十一、对于公司领导批示须补充和完善的后续工作,由风控部督促有关部门按要求及时完成,必要时,有关部门应再形成补充报告上报。
十二、贷后检查工作的时间要求:1、贷款期间,原则上根据最近的风险分类结果确定检查频度,具体参照风险评级办法。
2、借款期限为3个月的,业务最后到期日的1个半月前,风控部必须进行一次实地的贷后检查,续贷客户可结合审查工作来进行。
3、借款期限为2个月的,业务最后到期日的1个月前,风控部必须进行一次实地的贷后检查,续贷客户可结合审查工作来进行。
4、借款期限为1个月的,业务最后到期日的半个月前,风控部必须进行一次实地的贷后检查,续贷客户可结合审查工作来进行。
5、借款期限在1个月内的,业务最后到期日的10天前,风控部必须进行一次实地的贷后检查,续贷客户可结合审查工作来进行。
十五、贷后检查工作主要内容:1、调查和分析客户的基本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2、对企业/个人其他情况的调查,3、担保措施的有效性和价值的变化,4、客户的我司贷款以外的到期授信和对外贷款的解决情况,5、项目审批意见中关于贷后检查的重点内容,6最近一次贷后检查后公司领导批示的要求。
十六、贷后检查必须收集的基本资料:1、客户最近一期的内部报表和报税报表,2、最近二个月客户(包括主要关联方)的主要银行帐户对帐单或存折,3、担保人和其关联公司的贷款卡记录(必须包括全部项目的记录)。
十七、业务到期前最后10天的跟踪工作要求:1、到期前最后10天的跟踪工作由业务部门负责,直接向其主管的公司领导作书面或口头汇报。
2、业务进入到期前的最后10天起,项目经理须密切跟踪客户的筹款进展,每三天向部门经理和主管领导汇报,并提交客户还款资金到位的相关凭证。
十八、项目经理必须及时、全面、真实地披露在贷后检查中所掌握的情况,对检查中收集的资料真实性、报告内容和结论意见承担责任。
十九、其他参与现场检查的人员(包括风控人员)必须积极参与并监督检查前、检查中和检查后的各项工作,保证现场检查工作和报告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