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3.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3.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魅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对数学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方面,学生的经验不足,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之间的数学基础和操作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应关注这些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2.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发现数学规律。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器,提高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器、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2.设计好教学课件,包括实例、问题、练习等。
3.准备一些关于数学规律的素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小明的妈妈买了一篮子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3个苹果。
请问,这一篮子苹果有多少个?”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例中有哪些共同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解释规律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实践操作,探索更多的数学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问题。
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5 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 教案
3.5 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器的简单使用方法,会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过程与方法: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能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复杂的运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教学难点:能用计算器进行数的乘方的运算.教材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较为复杂的混合运算,这就要求使用科学计算器.因此,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数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就成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Powerpoint幻灯片、科学计算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并带着问题引入本节课题:板书:计算器的使用探究活动一一、介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出示幻灯二)B型计算器的面板示意图如下:(注:学生手中的计算器是B型)教师结合示意图介绍按键的使用方法.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使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计算器的按键操作,熟悉计算器的程序设计模式.探二、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出示幻灯三)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1)(-3.75)+(-22.5)(2)51.7×(-7.2)解:(1)∴(-3.75)+(-22.5)=-26.25 探(2)∴51.7×(-7.2)=-372.24探例2用计算器计算(精确到0.001) (-0.45)5∴(-0.45)5≈-0.018探例3用计算器求值(1)(-6)2 (2)-62解:思考:注意观察它们的按键顺序有什么不同?探混合运算例1 用计算器计算:15+(-3.2)-9.5 解:按键顺序为显示屏最后显示的结果为2.3所以,15+(-3.2)-9.5=2.3例2 用计算器计算:-168÷(7-14×12.5)解:按键顺序为显示屏最后显示的结果为1所以,-168÷(7-14×12.5)=1例3 用计算器计算:(-15)4÷52解:按键顺序为显示屏最后显示的结果为2025 所以,(-15)4÷52=2025例4 用计算器计算:3715()()1589% 488-÷-⨯-解:按键顺序为显示屏最后显示的结果为0.11所以,3715()()1589%488-÷-⨯-=0.11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参与互动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教学反思:1.只停留在powerpoint的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能演示使用计算器的方法,效果会更好.2.更新教学观念,最好以学生自学使用计算器的方法为主,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教师主导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创新思维及个性化发展.而通过网络或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易忽视教师的作用,过分的依赖于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成本也大幅度提高.。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目录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目录青岛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1.1 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2 点、线、面、体1.3 线段、射线和直线1.4 线段的度量和比较第二章有理数2.1 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2.2 数轴2.3 相反数与绝对值第三章有理数的运算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3.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3 有理数的乘方3.4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3.5 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简单统计图4.1 收集数据的方式4.2 数据的整理4.3 简单的统计图4.4 统计图的相互转化第五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5.1 用字母表示数5.2 代数式5.3 代数式的值5.4 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5.5 函数的初步认识第六章整式的加减6.1 单项式与多项式6.2 同类项6.3 去括号6.4 整式的加减第七章数值估算7.1 生活中的数值估算7.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7.3 估算的应用与调整第八章一元一次方程8.1 方程和方程的解8.2 一元一次方程8.3 等式的基本性质8.4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8.5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角9.1 角的表示9.2 角的比较9.3 角的度量9.4 对顶角9.5 垂直第十章平行线10.1 同位角10.2 平行线和它的画法10.3 平行线的性质10.4 平行线的判定第十一章图形与坐标11.1 怎样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11.2 平面直角坐标系11.3 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11.4 函数与图象11.5 一次函数和它的图象第十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2.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12.2 向一元一次方程转化12.3 图象的妙用12.4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十三章走进概率13.1 天有不测风云13.2 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13.3 可能性的大小13.4 概率的简单计算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14.1 同底数幂的乘法与除法14.2 指数可以是零和负整数吗14.3 科学计数法14.4 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14.5 单项式的乘法14.6 多项式乘多项式第十五章平面图形的认识15.1 三角形15.2 多边形15.3 多边形的密铺15.4 圆的初步认识15.5 用直尺和圆规作图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1.1 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3 角的平分线1.4 等腰三角形1.5 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1.6 镜面对称1.7 简单的图案设计第二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2.1 平方差公式2.2 完全平方公式2.3 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2.4 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第三章分式3.1 分式的基本性质3.2 分式的约分3.3 分式的乘法与除法3.4 分式的通分3.5 分式的加法与减法3.6 比和比例3.7 分式方程第四章样本与估计4.1 普查与抽样调查4.2 样本的选取4.3 加权平均数4.4 中位数4.5 众数4.6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第五章实数5.1 算术平方根5.2 勾股定理5.3 根号2是有理数吗5.4 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5.5 平方根5.6 立方根5.7 方根的估算5.8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5.9 实数第六章一元一次不等式6.1 不等关系和不等式6.2 一元一次不等式6.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二次根式7.1 二次根式及其性质7.2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7.3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第八章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8.1 全等形与相似形8.2 全等三角形8.3 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8.4 相似三角形8.5 怎样判定三角形相似8.6 相似多边形第九章解直角三角形9.1 锐角三角比9.2 30°,45°,60°角的三角比9.3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比9.4 解直角三角形9.5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十章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10.1 数据的离散程度10.2 极差10.3 方差与标准差10.4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 第十一章几何证明初步11.1 定义与命题11.2 为什么要证明11.3 什么是几何证明11.4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1.5 几何证明举例11.6 反证法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特殊四边形1.1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4 图形的中心对称1.5 梯形1.6 中位线定理第二章图形与变换2.1 图形的平移2.2 图形的旋转2.3 位似第三章一元二次方程3.1 一元二次方程3.2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3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4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5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四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4.1 圆的对称性4.2 确定圆的条件4.3 圆周角4.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4.5 三角形的内切圆4.6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4.7 弧长及扇形面积的计算九年级下册第五章对函数的再探索5.1 函数与它的表示法5.2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5.3 反比例函数5.4 二次函数5.5 二次函数y=ax2图象和性质5.6 二次函数y=ax2+bx+c图象和性.5.7 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5.8 二次函数的应用5.9 用图象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第六章频率与概率6.1 频数与频率6.2 频数分布直方图6.3 用频率估计概率6.4 用树状图计算概率第七章空间图形的初步认识7.1 几种常见的几何体7.2 棱柱的侧面展开图7.3 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第八章投影与视图8.1 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8.2 盲区8.3 影子和投影8.4 正投影8.5 物体的三视图11。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分层作业】3.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3.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已知1÷A =0.09,2÷A =0.18,3÷A =0.27,4÷A =0.36,那么( )÷A =0.63。
A .8B .7C .6D .52.小机灵在用计算器计算“6.97⨯”时,发现计算器的键“6”坏了,小机灵想到了下列四种不同的输入方法。
其中错误的是( )。
A .2.337⨯⨯B .13.872⨯÷C .2370.97⨯⨯+⨯D .777⨯-3.探索规律,找出得数。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2⨯=1234.56792733333.3333⨯= …1234.567954⨯=( )。
A .44444.4444B .55555.5555C .66666.6666D .77777.77774.已知1234.5679×0.9=1111.11111,1234.5679×1.8=2222.22222,请问1234.5679×7.2等于( )。
A .888.88888B .8888.88888C .777.777775.根据下面的规律写下去,第五个式子是( )。
10÷11=0.909090…20÷11=1.818181…30÷11=2.727272…40÷11=3.636363…A .50÷11=4.545454…B .50÷11=4.454545…C .60÷11=5.545454…D .60÷11=5.454545…二、填空题6.已知:3×7=213.3×6.7=22.113.33×66.7=222.111 那么:3.333×666.7=( )已知:88.2÷9=9.888.83÷9=9.8788.884÷9=9.876那么:88.88886÷9=( )7.用计算器计算可知,11÷99=0.1111…,12÷99=0.1212…,13÷99=0.1313…,不用计算运用规律直接填出得数:14÷99=( ) 17÷99=(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ppt课件-第3单元-3.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探索新知
1÷11=0.0909…
循环节是09
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2÷11=0.1818…
循环节是18
3÷11=0.2727…
循环节是27
2 ÷ 11 ,商是循环小数,循 4÷11=0.3636… 3 5 ÷ 11 ,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 4 1 ÷ 11 ,商是循环小数,循环 ÷ 11 ,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
6÷11= 0.5454… 7÷11= 0.6363… 8÷11= 0.7272… 9÷11= 0.8181…
想一想:8 ÷ 11的商是多少?
你是怎么想出 9 ÷11=0.8181… 这个答案的?
课件PPT
典题精讲
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的商,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课件PPT
典题精讲
解题思路:
先用计算器求出各题的商,可以发现每 个商都是循环小数。找到各个商的循环节, 观察各个循环节的组成,发现规律。
课件PPT
易错提醒
错解分析:
错误解答把5.656565 …的循环节错误地 从整数部分开始算起,应该从小数部分开 始,它的循环节是65。
课件PPT
易错提醒
判断:5.656565 … 的循 环节是56。 (������ √ )
判断:5.656565 … 的循 环节是56。 (������ × )
学以致用
循环节是36
是 45 , 45 是被除数 5 的 9 倍。 节是 36 09 36 , 9 是被除数 4 1的 9倍。 环节是 18 , 18是被除数 2的 是 27 , 27 是被除数 3 的 9 倍。
5÷11=0.4545…
循环节是45
9倍。
探索新知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 几题的商。
3.5实数的运算
3.5实数的运算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不仅可以复习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而且可进一步加深对无理数的理解,特别是把抽象的无理数和有理数进行比较、甚至共同运算,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无理数首先是“数”,它和有理数一起,统称实数,它们有相同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
另外,学习实数的运算对今后数的扩充,以及高等代数中环和域的概念有着重要影响。
教学目标1.回顾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
2.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同样适用。
3.掌握实数运算的法则和运算顺序。
4.会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混合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制定的依据:(1)实数的运算是基本的运算,大纲作出明确要求,必须掌握。
(2)从有理数的运算到实数的运算,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
(3)计算器的使用提高了学生对数据的处理能力。
(4)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实践,又要为实践服务。
本教学目标的是从知识教学、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三方面,依据1《教学大纲》中关于“实数的运算”的教学要求和加强双基的要求,以及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良好个性品质出发而制定的。
]重点和难点本节的重点是掌握实数运算的法则和顺序。
例2的算式比较复杂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个问题:在10米高的楼台上,有一个小球从楼台边沿自由落下,它下落所经过的距离h(米)和时间t(秒)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t= √h/5 来估计,而它的正下方恰好有一个小猫,小猫逃离的时间是1秒,请问小猫能安全地脱离危险吗?二、讲授新课1、我们来计算:当h=10时,t=√10/5=√2≈1.414〉1,说明球下落的时间长,小猫已经脱离危险。
[此处用一个卡通动画幻灯片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知识的欲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加强了对无理数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无理数首先是一个“数”,它和我们所熟悉的有理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比较的,从而打消了学生的对无理数认识比较模糊的认知障碍,为下面的学习实数的运算做好铺垫。
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
1
5
)
yx
4 ÷ 5 x2
=
显示屏最后显示结果为2 025.
所以,(-15)4÷52=2 025.
例4 用计算器计算:(3 - 7)(- 15)15-89.
48
8
解 按键顺序为
)
÷ (-)
1
5
ab/c
8×
15
-8
9
2ndF %
=
显示屏最后显示结果为0.11.
所以( ,3 - 7)(- 15)15-89=0.11.
根据上面的规律,你能写出下列平方数吗?
(33……3)21=111111088888889 共8个3
(33……3)2 =1 1 0 8 8 9 (n1)个1 (n1)个8 共n个3
自主训练
基础部分
1.用计算器计算:
(1)9.5+12.35-20.31
1.54
(3)225÷(―15)―21
-36
(2)78÷4+16×2
3.5 利用计算器进 行有理数的运算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计算器的按键功能及使用方法, 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算;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发展 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引入
一根底面直径为6.5厘米的圆钢,长为230厘米,它的
体积约是多少?
由圆柱的体积公式可得,圆钢的体积为 立方厘米。你能快速的算出来吗?
51.5
(4)
108
2.用计算器计算广东省2000年平均每户城镇居民家庭的 汽车拥有量从1999年的0.83辆增加到1.99辆,增长的百分 比是多少?(精确到0.01%)
解:(1.99- 0.83) 0.83139.76%
所以增长的百分比约是139.76%。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3.5《加法》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3.5《加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3.5《加法》这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学会用加法表示两种数量的合并。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加减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数学,对于加法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和理解加法的意义。
同时,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学会用加法表示两种数量的合并,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学会用加法表示两种数量的合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引入加法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的意义。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加法的意义,学会用加法表示两种数量的合并。
3.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法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5.布置作业:布置一些课后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法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1.板书标题:加法2.板书内容:加法的意义、加法的基本运算方法3.板书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加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
新旧版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对照
新旧版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对照旧版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章基本的几何图形1.1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2几何图形1.3线段、射线和直线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第2章有理数2.1有理数2.2数轴2.3相反数与绝对值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3.2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3有理数的乘方3.4有理数的混合运算3.5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4.1普查和抽样调查4.2简单随机抽样4.3数据的整理4.4扇形统计图第5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5.1用字母表示数5.2代数式5.3代数式的值5.4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5.5函数的初步认识第6章整式的加减6.1单项式与多项式6.2同类项6.3去括号6.4整式的加减第7章数值的估算7.1生活中的数值估算7.2近似数和有效数字7.3估算的应用与调整第8章一元一次方程7.1等式的基本性质7.2一元一次方程7.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7.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022新版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七(上)(60课时)第1章基本的几何图形(8课时)1.1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课时1.2几何图形2课时1.3线段、射线和直线2课时1.4线段的比较和作法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2章有理数(5课时)2.1有理数1课时2.2数轴2课时2.3相反数与绝对值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13课时)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4课时3.2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课时3.3有理数的乘方2课时3.4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课时3.5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运算1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6课时)4.1普查与抽样调查1课时4.2简单随机抽样1课时4.3数据的整理1课时4.4扇形统计图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5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8课时)5.1用字母表示数1课时5.2代数式2课时5.3代数式的值1课时5.4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2课时5.5函数的初步认识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你知道的数学公式2课时第6章整式的加减(6课时)6.1单项式与多项式1课时6.2同类项2课时6.3去括号1课时6.4整式的加减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7章一元一次方程(12课时)7.1等式的基本性质1课时7.2一元一次方程1课时7.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课时7.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6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七年级下册第9章角9.1角的表示9.2角的比较9.3角的度量9.4对顶角9.5垂直第10章平行线10.1同位角10.2平行线和它的画法10.3平行线的性质10.4平行线的判定第11章图形与坐标11.1怎样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11.2平面直角坐标系11.3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11.4函数与图象11.5一次函数和它的图象第1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2.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12.2向一元一次方程转化12.3图象的妙用12.4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13章走进概率13.1天有不测风云13.2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13.3可能性的大小13.4概率的简单计算课题学习掷币中的思考第14章整式的乘法14.1同底数幂的乘法与除法14.2指数可以是零和负整数吗14.3科学记数法14.4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14.5单项式的乘法14.6多项式乘多项式第15章平面图形的认识15.1三角形15.2多边形15.3多边形的密铺15.4圆的初步认识15.5用直尺和圆规作图七(下)(61课时)第8章角(7课时)8.1角的表示1课时8.2角的比较1课时8.3角的度量2课时8.4对顶角1课时8.5垂直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9章平行线(6课时)9.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1课时9.2平行线和它的画法1课时9.3平行线的性质1课时9.4平行线的判定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0章一次方程组(9课时)10.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1课时10.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2课时某10.3三元一次方程组2课时10.4列方程组解应用题3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1章整式的乘除(14课时)11.1同底数幂的乘法1课时11.2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2课时11.3单项式的乘法2课时11.4多项式的乘法2课时11.5同底数幂的除法1课时11.6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4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12章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7课时)12.1平方差公式1课时12.2完全平方公式2课时12.3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1课时12.4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3章平面图形的认识(10课时)13.1三角形4课时13.2多边形2课时13.3圆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综合与实践多边形的密铺2课时第14章位置与坐标(6课时)14.1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1课时14.2平面直角坐标系1课时14.3直角坐标系中的简单图形2课时14.4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八年级上册第1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1.1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1.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3角的平分线1.4等腰三角形1.5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1.6镜面对称1.7简单的图案设计第2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2.1平方差公式2.2完全平方公式2.3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2.4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第3章分式3.1分式的基本性质3.2分式的约分3.3分式的乘法与除法3.4分式的通分3.5分式的加法与减法3.6比和比例3.7分式方程第4章样本与估计4.1普查与抽样调查4.2样本的选取4.3加权平均数4.4中位数4.5众数4.6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课题学习学生课外生活情况的调查第5章实数5.1算术平方根5.2勾股定理5.32是有理数吗5.4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5.5平方根5.6立方根5.7方根的估算5.8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5.9实数第6章一元一次不等式6.1不等关系和不等式6.2一元一次不等式6.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八(上)(59课时)第1章全等三角形(9课时)1.1全等三角形1课时1.2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4课时1.3尺规作图3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2章图形的轴对称(12课时)2.1图形的轴对称1课时2.2轴对称的基本性质2课时2.3轴对称图形1课时2.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课时2.5角的平分线1课时2.6等腰三角形3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3章分式(15课时)3.1分式和它的基本性质2课时3.2分式的约分1课时3.3分式的乘法和除法1课时3.4分式的通分1课时3.5分式的加法与减法2课时3.6比和比例3课时3.7分式方程3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4章数据分析(9课时)4.1加权平均数2课时4.2中位数1课时4.3众数1课时4.4数据的离散程度1课时4.5方差2课时4.6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及方差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统计开放日模拟现场会(暂定)2课时第5章几何证明初步(12课时)5.1定义与命题1课时5.2为什么要证明1课时5.3什么是几何证明1课时5.4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1课时5.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课时5.6几何证明举例4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八年级下册第7章二次根式7.1二次根式及其性质7.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7.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第8章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8.1全等形与相似形8.2全等三角形8.3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8.4相似三角形8.5怎样判定三角形相似8.6相似多边形课题学习有趣的分形图第9章解直角三角形9.1锐角三角比9.230,45,60角的三角比9.3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比9.4解直角三角形9.5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10章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10.1数据的离散程度10.2极差10.3方差与标准差10.4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第11章几何证明初步11.1定义与命题11.2为什么要证明11.3什么是几何证明11.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1.5几何证明举例11.6反证法八(下)(61课时)第6章平行四边形(11课时)10.1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2课时10.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课时10.3特殊的平行四边形4课时10.4三角形中位线定理1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7章实数(15课时)6.1算术平方根1课时6.2勾股定理1课时6.32是有理数吗2课时6.4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2课时6.5平方根1课时6.6立方根1课时6.7用计算器求平方根与立方根2课时6.8实数3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8章一元一次不等式(8课时)7.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课时7.2一元一次不等式2课时7.3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1课时7.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9章二次根式(7课时)8.1二次根式和它的性质3课时8.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1课时8.3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0章一次函数(9课时)9.1函数的图象2课时9.2一次函数和它的图象2课时9.3一次函数的性质1课时9.4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1课时9.5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2课时第11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9课时)11.1图形的平移3课时11.2图形的旋转3课时11.3图形的中心对称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哪条路径最短九年级上册第1章特殊四边形1.1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3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4图形的中心对称1.5梯形1.6中位线定理第2章图形变换2.1图形的平移2.2图形的旋转2.3图形的位似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3.1一元二次方程3.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5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4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4.1圆的对称性4.2确定圆的条件4.3圆周角4.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4.5三角形的内切圆4.6圆与圆的位置关系4.7弧长及扇形面积的计算九(上)(62课时)第1章相似多边形(12课时)1.1相似多边形1课时1.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5课时1.3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课时1.4图形的位似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2章解直角三角形(11课时)2.1锐角三角比1课时2.230°,45°,60°角的三角比1课时2.3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比2课时2.4解直角三角形2课时2.5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3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3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18课时)3.1圆的对称性3课时3.2确定圆的条件2课时3.3圆周角3课时3.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4课时3.5三角形的内切圆1课时3.6弧长与扇形面积计算1课时3.7正多边形与圆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综合与实践图形变化与图案设计2课时第4章一元二次方程(13课时)4.1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4.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课时4.3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4.4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课时某4.5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1课时4.6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5章走进概率(7课时)5.1随机事件1课时5.2概率的意义1课时5.3概率的简单计算2课时5.4用列举法计算概率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九年级下册第5章对函数的再探索5.1函数与它的表示法5.2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5.3反比例函数5.4二次函数5.5二次函数ya某2的图象和性质5.6二次函数ya某2b某c的图象和性质5.7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5.8二次函数的应用5.9用图象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第6章频率与概率6.1频数与频率6.2频数分布直方图6.3用频率估计概率6.4用树状图计算概率课题学习质数的分布第7章空间图形的初步认识7.1几种常见的几何体7.2棱柱的侧面展开图7.3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第8章投影与识图8.1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8.2盲区8.3影子和投影8.4正投影8.5物体的三视图九(下)(41课时)第6章对函数的再探索(17课时)6.1函数与它的表示法3课时6.2反比例函数3课时6.3二次函数1课时6.4二次函数y=a某2的图象和性质1课时6.5二次函数y=a某2+b某+c的图象和性质3课时某6.6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课时6.7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1课时6.8二次函数的应用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7章频率与概率(7课时)7.1频数与频率1课时7.2频数直方图2课时7.3用频率估计概率2课时7.4随机现象的发展趋势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质数的分布2课时第8章几种简单的几何体(8课时)8.1几种常见的几何体1课时8.2直棱柱的侧面展开图2课时8.3圆柱的侧面展开图2课时8.4圆锥的侧面展开图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9章投影与视图(7课时)9.1中心投影1课时9.2平行投影3课时9.3物体的三视图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青岛版数学教材在课程内容上的调整本次修订时需要增加或加强的内容共23条,分别落实在各册的有关章节:“数与代数”部分:(1)“知道|a|的含义”,在原实验教科书七(上)第2.3节已经体现,修订稿仍在七(上)第2.3节中出现。
3[1].5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
3.5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运算繁华中学教学目标:1、会用计算器做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和它们的混合运算;2、体会计算器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初步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程序思想,接受现代科技思想的基本训练。
重点与难点:计算器的使用预习感知:1.圆柱体的体积= × .因此,当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32,高为7.06时,它的体积可以表示为π.2.用计算器求:(1)23+77=(2)23-77=(3)88×2.5=(4)8÷1.25=教学过程:复习巩固:填空:(1)27.349 (精确到0.01) .(2)2.953,(保留两位小数)(3)将-207670保留三个有效数字,其近似值为 .(4)_______________ 范围内的有理数经过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3.142。
学习新知识:一、、计算器的介绍:计算器的面板由键盘和显示器两部分组成.计算器要关机,应怎样按键?键盘的每个键上都标明了这个键的功能.键 ON/C 是开机键,使用计算器时,先按一下这个键,电源就接通了;键 OFF 是关机键,停止使用计算器时,按一下这个键,电源就切断了;键×是乘法运算键,按这个键表示进行乘法运算,等等.有些键的旁边还注明这些键兼有别的功能(第二功能).直接按这个键,它执行除法运算;2nd F ,先按键,再按这个键,它执行第二功能,将十进制的度,化成六十进制的度、分、秒.显示器是用来显示计算时输入的数据和计算结果的.各种计算器使用时,按键的方法有时会有不同.但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方法通常都是一样的,下面我们说明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的方法。
二、计算器的使用:例1 用计算器求345+21.3.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只要按算式的书写顺序按键,输入算式,再按等号键,显示器上就显示出计算结果.做一做:按例1的方法,用计算器求105.3-243.例2 用计算器求31.2÷(-0.4).注意:(1)输入0.4时,可以省去小数点前的0。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4)-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4)-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索并发现数字间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使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2. 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字间的规律。
3.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探索数字间的规律。
2. 教学难点: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发现数字间的规律。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计算器、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计算器、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谁能告诉我计算器有哪些功能?”(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计算器的功能。
2. 探索规律(1)教师出示计算器,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器上的数字。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计算器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吗?”(3)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找出数字间的规律。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如:数字的排列顺序、数字的增减等。
3. 实践操作(1)教师出示一道实际问题,如:“小明有10元钱,他买了一本书花了5元,他还剩多少钱?”(2)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解决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计算过程和结果,总结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尝试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板书设计1. 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3.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人教版(含答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3.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单选题1.6.8÷0.8()6.8A. <B. =C. >D. 不能确定2.在计算6.38÷0.02时,应看做()÷2来计算。
A. 638B. 6.38C. 63.8D. 63803.a是非0自然数,下面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
A. a×B. a÷C. a÷D. 无法确定4.下面各式的结果大于1的算式是()。
A. 0.96×0.1B. 1÷0.96C. 0.96÷1二、判断题5.两个数的积是1000,如果每个因数都乘2,积就变成2000。
()6.1÷0.25<17.一个非零数的1.2倍一定大于这个数。
()8.把2.06×0.8中乘数的小数点去掉,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三、填空题9.填“>”“<”或“=”号.(1)1.96÷1.01________1.96(2)1.96÷0.99________1.96(3)0.54÷0.54________0.5410.根据35×16=560 直接在括号里填数。
3.5×16=________ 0.35×1.6=________ 3.5×1.6=________11.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填空。
48÷16=________÷2 180÷36=90÷________9÷________ =108÷36 72÷________ =36÷________12.在横线上填上“>”、“<”或“=”。
× ________ 40%________ ________ ÷3四、解答题13.37037×3=111111;37037×6=222222;37037×9=333333;你能按照这个规律再写三个算式吗?14.不计算,把乘积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九年级数学苏科版上册随堂测试第3单元《3.5用计算器求方差》 练习试题试卷 含答案
随堂测试3.5用计算器求方差一、选择题1、已知一组数据70,29,71,72,81,73,105,69,用计算器求得这组数据的方差为(精确到0.01)()A .378B .377.69C .378.70D .378.692、用科学计算器求得271,315,263,289,300,277,286,293,297,280的平均数与方差(精确到0.1)分别为()A .287.1,14.4B .287,14C .287,14.4D .14.4,287.13、一组数据的方差可以用式子()()()()22221231025050505010x x x x s -+-+-++-=表示,则式子中的数字50所表示的意义是()A .这组数据的个数B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C .这组数据的众数D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4、如表是某班体育考试跳绳项目模拟考试时10名同学的测试成绩(单位:个/分钟)成绩(个/分钟)140160169170177180人数111232则关于这10名同学每分钟跳绳的测试成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众数是177B .平均数是170C .中位数是173.5D .方差是1355、在一次数学测试中,某小组的5名同学的成绩(百分制,单位:分)如下:80,98,98,83,96,关于这组数据说法错误的是()A .众数是98B .平均数是91C .中位数是96D .方差是626、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在学校演讲选拔赛的成绩平均数x 与方差S 2如下表所示:甲乙丙丁平均数8.08.08.58.5方差s 23.515.5 3.516.5根据表中数据,要从中选一名成绩好又发挥稳定的同学参加市演讲比赛,应该选择()A .甲B .乙C .丙D .丁7、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经过计算:甲、乙射击成绩的平均数都是8环,甲的方差是1.2,乙的方差是2.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甲的众数与乙的众数相同B .甲的成绩比乙稳定C .乙的成绩比甲稳定D .甲的中位数与乙的中位数相同8、抽查员随机抽取甲、乙、丙、丁四台机器生产10个乒乓球直径的长度(规格为直径40mm ),整理的平均数(单位:mm )分别为39.96、40.05、39.96、40.05;方差(单位:mm 2)分别为:0.36、1.12、0.20、0.5.这四台机器生产的乒乓球既标准又稳定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9、小强每天坚持引体向上锻炼,他记录了某一周每天做引体向上的个数,如下表:星期日一二三四五六个数11121312其中有三天的个数墨汁覆盖了,但小强己经计算出这组数据唯一众数是13,平均数是12,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A .87B .107C .1D .9710、已知一组数据的方差s 2=61[(3﹣7)2+(8﹣7)2+(11﹣7)2+(a ﹣7)2+(b ﹣7)2+(c ﹣7)2],则a +b +c 的值为()A .22B .21C .20D .7二、填空题11、利用计算器求标准差和方差时,首先要进入___________计算状态,再依次输入每一个数据,最后按求方差的功能键_________,即可得出结果.12、对一组数据65,67,69,70,71,73,75,用计算器求该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1)其计算过程正确的顺序为()①按键2ndF ,STAT ,显示0;②按键:65,DATA ,67,DATA ……75,DATA 输入所有数据;显示12,3……7;③按键2ndF S 显示3.16227766,④按键×,=,显示10;A .①②③④B .②①③④C .③①②④D .①③②④(2)计算器显示的方差是________,标准差是________.13、用科学记算器求得271,315,263,289,300,277,286,293,297,280的平均数为,标准差为.(精确到0.1)14、一组数据3,2,x ,2,6,3的唯一众数是2,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15、某人5次射击命中的环数分别为5,10,7,x ,10,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8,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_____.16、今年五月某中学举行一次“新冠”防疫知识竞赛,该校九年级1班、2班各选派了6名学生参赛,为了全面了解、比较两个班级的参赛学生的实力,请你根据下表成绩对他们进行统计分析:1班6570707075822班557070758082请问1x ________2x ,21s ________22s (填“>”“=”或“<”)17、若样本11x +,21x +,××××××,1n x +×的平均数是10,方差是2,则样本122x +,222x +,××××××,22n x +的平均数是______,方差是______.18、某校举行“中国诗词大会”的比赛每班限报一名选手,九(1)班甲、乙、丙、丁四位选手在班级选拔赛时的数据如表:甲乙丙丁平均分9.89.39.29.8方差1.5 3.2 3.3 6.8根据表中数据,要从四个同学中选择一个成绩好且发挥稳定的参加比赛,应该选择是(填“甲”或“乙”或“丙”或“丁”)三、解答题19、用计算器计算下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85,75,92,98,63,90,88,56,77,95.(保留到小数点的后两位)20、给定一组数据:8,24,14,24,24,14.(1)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中位数是、众数是;(2)计算这组数据的方差.21、某校准备挑选一名跳高运动员参加中学生运动会,对跳高运动队的甲、乙两名运动员进行了8次选拔比赛,他们的成绩(单位:cm)如下:甲:170165168169172173168167乙:160173172161162171170175(1)甲、乙两名运动员跳高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2)哪名运动员的成绩更为稳定?为什么?(3)若预测跳过165cm就很可能获得冠军,则该校为了获得冠军,应选哪位运动员参赛?若预测跳过170cm才能得冠军呢?22、下表是博文学校初三:一班慧慧、聪聪两名学生入学以来10次数学检测成绩(单位:分)慧慧116124130126121127126122125123聪聪122124125128119120121128114119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求出慧慧和聪聪成绩的平均数;(2)分别计算慧慧和聪聪两组数据的方差;(3)根据(1)(2)你认为选谁参加全国数学竞赛更合适?并说明理由.23、某校九年级两个班,各选派10名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汉字听写”大赛预赛.各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九(1)班:88,91,92,93,93,93,94,98,98,100九(2)班:89,93,93,93,95,96,96,98,98,99通过整理,得到数据分析表如下:班级最高分平均分中位数众数方差九(1)班100a939312九(2)班9995b938.4(1)求表中a,b的值;(2)依据数据分析表,说明是(1)班的成绩好还是(2)班的成绩好?请给出两条理由.24、甲、乙两名队员参加射击训练,每人射击10次,成绩分别如下:根据以上信息,整理分析数据如下:平均成绩/环中位数/环众数/环方差甲a77 1.2乙7b8c (1)a=;b=;c=;(2)填空:(填“甲”或“乙”).①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的角度来比较,成绩较好的是;②从平均数和众数的角度来比较,成绩较好的是;③成绩相对较稳定的是.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A.3、B4、D.5、D.6、C.7、B.8、C.9、A.10、C.二、填空题11、MODE2x S12、(1)A,(2)10,3.1613、287.1,14.4.14、2.15、3.6.16、=<17、20818、甲.三、解答题19、81.9,174.49,13.2120、(1)18,19,24;(2)方差:s2=40.21、解:(1)甲的平均成绩为169cm,乙的平均成绩为168cm(2)S甲2=6cm2,S乙2=31.5cm2,∴甲运动员的成绩更为稳定(3)若跳过165cm就很可能获得冠军,则在8次成绩中,甲8次都跳过了165cm,而乙只有5次,所以应选甲运动员参加;若跳过170cm才能得冠军,则在8次成绩中,甲只有3次跳过了170cm,而乙有5次,所以应选乙运动员参加22、解:(1)慧慧的平均分数=125+110(-9-1+5+1-4+2+1-3+0-2)=124(分),聪聪的平均分数=125+110(-3-1+0+3-6-5+6+3-11-6)=122(分);(2)慧慧成绩的方差S2=110[82+02+62+22+32+32+22+(-2)2+12+(-1)2]=13.2,聪聪成绩的方差S2=110[02+22+32+62+(-3)2+(-2)2+(-1)2+62+(-8)2+(-3)2]=17.2,(3)根据(1)可知慧慧的平均成绩要好于聪聪,根据(2)可知慧慧的方差小于聪聪的方差,因为方差越小越稳定,所以慧慧的成绩比聪聪的稳定,因此选慧慧参加全国数学竞赛更合适一些.23、解:(1)a=110(88+91+92+93+93+93+94+98+98+100)=94;把九(2)班成绩排列为:89,93,93,93,95,96,96,98,98,99,则中位数b=12(95+96)=95.5,∴a=94;b=95.5;(2)①九(2)班平均分高于九(1)班;②九(2)班方差小于九(1)班,故九(2)班的成绩比九(1)班稳定;③九(2)班的成绩的中位数大于九(1)班成绩的中位数,故九(2)班成绩好(任意选两个即可).24、解:(l)a=(5+2×6+4×7+2×8+9)=7(环),b=(7+8)=7.5(环),c=[(3﹣7)2+(4﹣7)2+(6﹣7)2+(8﹣7)2+(7﹣7)2+(8﹣7)2+(7﹣7)2+(8﹣7)2+(10﹣7)2+(9﹣7)2]=4.2(环2);故答案为:7,7.5,4.2;(2)由表中数据可知,甲,乙平均成绩相等,乙的中位数,众数均大于甲,说明乙的成绩好于甲,乙的方差大于甲.①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的角度来比较,成绩较好的是:乙;②从平均数和众数的角度来比较,成绩较好的是乙;③成绩相对较稳定的是:甲.故答案为:乙,乙,甲.。
七年级数学用计算器开方(2019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5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5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人教新课标( )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学习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我们将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分数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然后,我们将通过一些实际问题来练习如何使用分数除法来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我们将学习第3.5节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如何利用分数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购物、烹饪等场景中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分数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分数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分数除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概念,并能够将其应用到解决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练习分数除法,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
包括黑板、粉笔、PPT演示文稿、练习题和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将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我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有3个苹果,你的朋友给你1个苹果,那么你现在有几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我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分数来表示这个问题。
3. 练习:在讲解之后,我将给学生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亲自动手计算和解决问题。
我会提供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购物场景中的折扣计算、烹饪场景中的食材分配等问题,让学生们运用分数除法来解决。
4. 解答与讨论:在学生们完成练习题后,我将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的解答,并进行讨论。
通过讨论,我们可以一起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一步巩固分数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将利用黑板和粉笔来进行板书设计。
我会将分数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写黑板上,并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同时,我还会将一些重要的结论和关键点用粉笔标注出来,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3/4 ÷ 2/35/6 ÷ 1/2一个班级有40名学生,其中有20名男生,那么女生有多少名?一桶水有6升,你用掉了3升,还剩下多少升?答案:1. 3/4 ÷ 2/3 = 9/85/6 ÷ 1/2 = 5/32. 女生有20名。
3.5加法(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3.5 加法(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
在本次教学中,我将使用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教学内容为第 3.5节加法。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36页的例题和练习题。
例题讲述了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掌握加法的运算规则。
练习题则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加法的运算规则。
2.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加法运算中,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相加的两个数。
教学重点:掌握加法的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加法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计算总价。
2.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第36页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图示,理解加法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跟随步骤进行计算。
3.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中的内容,设计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加法的掌握程度。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加法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加法运算规则:1. 把两个数写成加法算式:加数 + 加数 = 和2. 从左到右,先看第一个数,然后加上第二个数,得到和。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完成教材第36页的练习题。
2. 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加法进行解决,并写下来。
答案:1. 教材第36页的练习题答案。
2. 学生设计的实际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团队合作意识。
但在个别辅导环节,仍有个别学生对加法运算规则掌握不牢固,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案
个性化设计:
一、教与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会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
的复杂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发展合理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与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难点:会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
三、教与学方法:
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四、教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一根底面直径为12.5厘米的圆钢,长为23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啊?
你能很快的得出答案吗?
2、在20秒内计算出下列算式的结果。
8.5+13.65-35.35 1.26-0.78-5.03
56÷4+32×2 51×11÷17-19
同学们想知道怎样才能做到这件事吗?
通过设置两个问题情境,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另一
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爱数学。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阅读课本68页文字部分,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找出你存在的疑问。
2、合作交流:
(1)让学生介绍自己手中的计算器的构造。
显示计算过程中输入的数据和计算的结果。
显示屏因计算器的种类
不同,有单行显示的也有双行显示的。
键盘上的每一个键都表明了
这个键的功能。
一般的,计算器上的ON 是开机和清屏键。
使用计
算器时,先按这个键,可以清除显示屏上的数与符号。
需要关机时,
依次按第二功能键SHIFT 和关机键OFF(及AC的第二功能),就可以
切断电源。
不同的计算器上的功能符号不同,使用计算器前,应先
阅读使用说明书,了解各个按键的功能和按键的方法,以免使用中出现计算错误。
对于加
减乘除四种运算,各个计算器的按键功能通常是一样的。
3、精讲点拨:
(1)、用计算器计算 15﹢3.2﹣9.5
解析:按键的顺序为1 5 ﹢ 3 . 2 ﹣ 9 . 5 =显示屏最后结果为8.7。
所以15﹢3.2﹣9.5=8.7
(2)、用计算器计算 168÷(7﹣14×12.5)
解析:按键的顺序为168 ÷ ( 7 ﹣ 14 × 12 . 5 ) = 显示屏最后结果为﹣1。
所以168÷(7﹣14×12.5)=﹣1
(3)、用计算器计算 (﹣15)4÷5²
解析:按键的顺序为( - 15 ) ∧ 4 ÷ 5 x² =
显示屏最后结果为2025。
所以(﹣15)4÷5²=2025
(4)、用计算器计算45²÷5²﹢191
解析:按键的顺序为45 x²÷ 5 x²﹢ 191 =
显示屏最后结果为272。
所以45²÷5²﹢191=272
(三)、学以致用:
1、巩固新知
利用计算器计算下面的式子:
15+3.2-9.5 11+12+13+14
8×7×6×5×4×3 168÷(7-14×12.5
2、能力提升
(1)、计算下面各式的值
225÷(-15)-21 (-14)×(-18)×(-21)-25
46-[60-(-2)×(7+8)] 7.48 ÷(-4)+(-3.53)×12
(-11.3)3
-4.2×(-6.5)
2
-2×2.5
3
×(0.2)
2
+(-0.8)
3
(2)、计算本节开始时的问题。
(四)、达标测评:
1、选择题
(1)、计算器上的C键的功能是( )
A、开启计算器
B、关闭计算器
C、清除全部内容或清除刚输入的内容
D、计算乘方
(2)、计算器上用于开启计算器,使之工作的键是( )
A、ON
B、CE
C、OFF
D、AC
2、填空题
(3)、输入这个数据的程序一般是先按_______键,再按__________键。
(4)、发现刚输入的数据错误,需立即更正时,应按_________键。
3、解答题
(5)、用计算器计算
325+298+3017 456-32-1084;
-213.5×4201 3024÷(-36)-6037.
-2³÷2×8²÷4² (0.1²+0.3²)÷(-2)²﹢(-3)²
-6.24×3²+31.2×(-2)³+(-0.51)×624
(6)、将本金22250元,存三年定期,3年后本息和为多少(年利率为2.28%)?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自己总结和提问题。
1、培养自己的归纳意识。
2、培养自己的提问题的习惯。
六、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70页
2、3题。
2、练习册25页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