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的实证研究及 教育思考

合集下载

关于高职院校应届毕业学生职前教育实践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应届毕业学生职前教育实践的思考
涂地 1
2 . 4 素养欠缺 , 影 响形象 整个校招双选会 , 应聘学生无 论在着装 、 形象 、 所 携带的物品 等每 一方面 , 以及 自己的举手投足和一举 一动间, 笔者认为均 能 反 映出一个人 的基本素养 。 在笔试环 节, 有些 同学 面试没有 带笔, 以至笔试 时, 匆忙向老 师和带笔 的同学求助 , 导致 临场慌 乱, 给考官 留下 了不好 的印象 , 同时也影 响其个人 正常水平发挥 。在分析 面试环 节, 面试开始 后, 外面等待 的同学 陆续多起来 , 于是有人 在门外要么仔细 听里 面传 出的声音 、 要么 在窃窃私语讨论笔试 的内容、 要么在谈天说 地、 要么在 摆弄手机 恰恰没有 几个在 安静 的等 待 !公共 场 合, 难 道就不知道安 静勿扰么?我们都是 成年人了 , 同样也是 个 准 职业人了 , 一些基 本的礼仪规则都不清楚 , 何 谈到大公 司去闯
情况 。 2 高 职 大 三 学 生 面 试 时 存 在 的 问 题
如 电脑某一硬件故 障, 该如何排查 。有些 同学根本答不 出来 , 这 就 因为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没有灵活掌握 。 2 . 3 投机取巧 , 丧失诚信 在 笔试时 , 有 的学 生 自作聪 明, 以为答题 时在面试官貌似 看 不见 或看不到时 , 利 用手机搜索答案 。笔 者想 说, 这时你 自己已
却 面对试题无从下手 , 貌似都学过 , 平 时玩 电脑也接触过 , 可就是 不知道 正确答案 。笔者想 , 同学们 一定 很无奈 , 内心在悔恨 当初 ,
信 息与工 程系为 2 0 1 1 级 大三学 生举行 了校外 实训招聘 双选会
( 以下简称 “ 校招双选会 ” ) , 旨在为我 系学生毕业前能够好地巩 固 在校 期间所学技能 , 增长 实战经验 , 毕业 后顺 利实现对 口高薪就

毕业生职业适应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研究

毕业生职业适应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研究

毕业生职业适应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研究毕业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将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人才储备。

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毕业生在就业和职业适应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毕业生职业适应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就业岗位匹配度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匹配度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某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用人需求不匹配,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另一方面,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对自身能力和兴趣爱好的明确认知,往往盲目选择工作,导致职业道路的不顺利。

解决办法:1. 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设与市场需求对接的专业课程,确保毕业生的专业竞争力。

2. 学校可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引导毕业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潜力,帮助他们明确就业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二、缺乏实践经验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会优先考虑具有实践经验的应聘者,这使得很多毕业生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境地。

实践经验的缺乏也导致毕业生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无法快速适应和解决问题。

解决办法:1. 学校应加强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机会。

2. 毕业生可主动参加各种实践项目、兼职工作等,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三、心理适应问题毕业生在从学生身份转变为职场人士时,可能面临各种心理适应问题。

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迷茫,面对工作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时,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

解决办法:1. 学校可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毕业生应对转变过程中的压力和困惑。

2. 毕业生可主动寻找自己的成长导师,向他们请教经验和职业发展规划,获得心理支持和指导。

四、技能匮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职场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一些毕业生在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方面缺乏足够的储备,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解决办法:1. 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实用技能培养,开展相关的技能训练课程,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2. 毕业生应注重自主学习和提升,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证书考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毕业生职业适应力研究

毕业生职业适应力研究

毕业生职业适应力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如何提高毕业生的职业适应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人才,成为了当前教育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毕业生职业适应力进行研究,探讨提升毕业生职业适应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了解职场需求是提升毕业生职业适应力的关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该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用人需求,选择适合自己专业和兴趣的岗位,做好职业规划。

同时,毕业生还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适应职场的需求变化。

其次,沟通能力是影响毕业生职业适应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职场中,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帮助毕业生更好地与同事、领导和客户进行沟通和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毕业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沟通技巧培训班或者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增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此外,适应能力也是影响毕业生职业适应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职场中,毕业生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变化,需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应对。

毕业生可以通过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培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

最后,自我管理能力也是提升毕业生职业适应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职场中,毕业生需要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情绪,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毕业生可以通过学习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的方法,提升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更好地适应职场的挑战。

综上所述,提升毕业生职业适应力是当前教育和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毕业生可以通过了解职场需求、提升沟通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来提升自己的职业适应力,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毕业生职业适应力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研与培养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研与培养


科 教 文 化
・9 ・ 1 5

高 等职业 院校毕业 生职业 适应能力 的调研 与培 养
杨 立 杰
( 淄博职业 学院 生物工程 系, 山东 淄博 25 1 ) 5 0 3
摘 要: 目前我 国对技 能型人 才的需求很 旺盛 , 但许 多技 能型人 才的就 业仍 旧不乐观 , 究其原 因诸 多。在这些 问题 中, 毕业生职 业适 应能力水平低是其 中一 个重要原 因。针对职业院校 毕业生思想, 就如何培养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作一下探 讨研 究 , 为职 业教 育改革寻求
解决方法。
关键 词 : 毕业生 ; 业适应能 力; 职 调研与培养 2 0 年全国应届毕业大学生人数达到前所未有的 4 万,截止到 的管理、 06 1 3 制度 、 工作、 环境 、 生活等都有— 丕 步适应的过程 ; 其次x企业 寸 这个过程相当重要。若学生到 5 月底 , 半数以上毕业生未找到工作 。而我省的应届毕业生已签约和已 里人与人的关系也存在着—个适应过程 , 生活不安定 , 工作不顺心, 关系不称心, 学生就会不安心、 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大学生 比例也是居高不下 ,在这样的前提下 , 个企业就业, 2 0 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更不容乐观。就业难已成为关系到国计 民生 不稳定。因此, 07 企业对学生管理, 也要主动与学校教育相衔接, 趋向于人 对他们的思想 、 性格 、 观念 、 心理, 还要多加引导 , 在生活、 感情 的最重要的根本问题。但根据调查显示 , 我国目前对技能型人才市场需 文化管理 , 盘 Ⅱ ,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求是旺盛的,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同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上f 力关J 多加投入, 2职业 院校培养毕 业生职 业适 应能力 途径的探 讨 相比, 旧具有一定的技能优势。 仍 造成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诸多, 但不 2 以市场为方向, 1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培养市场急需技能人才 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们除了要把 目光放在追究根源上之外 , 更多的 专业设置必须有一定的前瞻眭, 急企业之所急 , 以敏锐 的洞悉力为 我们要把精力投入到如何解决问题中去 , 毕竟只有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 是我们前进的关键所在。 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就是当前需要 企业培养急需技术人才, 经常深入进行市场调研 , 及时调整专业及课程 设置。 我院就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了“ 数控加工、 机电—体化 、 电工电子 、 食 引起我们密切关注的。 品制药 、 计算机与财务管理” 等专业并推行“ 英语 + 计算机 +专业技能” 1 业 院校毕 业生 的就 业思 想现状 职 经研究发现 , 在大学生就业预期方面 , 有六成以上的大学生将月收 的教学模式, 从实际需要人手, 强化操作技能 , 全面提高职业素养 。专业 就要紧紧根据企业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切实培养 入定位在 1 0 2 0 0 0至 0 0元之间。 专家表示, 这折射出大学生对个 ^发展 调整要走在前列 , 、 出企业有用的技术人才 ,自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机会的极度渴望 , 对个人能力和职业前途的复杂心态以及对就业窘境的 无奈。 受 企业欢 迎 。 2 强化教学手段, . 2 提高教学效果 , 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 掌握一技 目 前看, 我国读普高与读职高比例的悬殊很大。我国的职业学校生 源质量处于绝对弱势状态 , 与西方国家学生读职业院校 的生源质量是无 之 长 要让学生在学校真正学到一技之长, 让每—个学生在学 习中不断提 法相 比的。我国成绩好的学生不可能读职业学校, 家庭条件优越的也不 不断进步, 没有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行 。首先, 学校要在学 会读职业学校 , 而有很多考得差的学生带着社会的冷漠 、 家长的责备 , 高 , 自 已名落孙山的低落情绪 , 毫无选择地走进不心甘隋愿就读的学校 , 毫无 生入学时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指明方 向, 让他们真正 明确学习 目 、 标 端正 启发学 习兴趣 ; 其次 , 利用各种管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 加 目的地学完不感兴趣的文化专业知识, 这样读完三年书 , 思想、 学习状态 学习态度、 师 增 引导督促 教 师 们高 度 负责 可想而知。据调查显示,0 8%的在校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 ,2 4 %的 强 师德 、 风教育 , 强教师 责任感 与使 命感 , 学 生选择 专业 是 因为家长 的要求 , 只有 2 %的学生 是 因为 自己兴 趣所选 的对待 教学 , 每一 堂课 让学 生满 怀兴 趣 的学 习 , 收获 中感 受 到学 0 确保 在 再 通 引导 择专业。大多数学生不喜欢 自己的专业 , 选专业是出于自己主张的学生 习的乐趣 。 次 , 过 组织各类 活动 , 学生运 用所学 知识解 决实 际问 占少数 , 很多学生没有按 自己的意愿 、 爱好去选择将来, 有的即使按 自己 题 , 电 ] 让f仃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 树立学习的 自信 , 从而激励他们从被 兴趣选择了专业, 将来到底做什么也没有合理定位 。人生 目标不明确是 动接爱知识到主动学习探索, 这些都能真正促进学生学有收获 , 学到一 同时鼓励在校学生除了精通 自己的专业技能外 , 还可掌握相关 很可怕的, 如果是这样 , 学生哪会有信心和兴趣去好好学习以及学成后 技之长 ; 走 上 岗位 而适 直 工作 呢? 的其它专业知识和技能 ,力争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成为岗位精一门, 相 在对用 人 单位进行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中, 许多毕业生都反映对 关会一门, 现时学一门的一专多能型 ̄ Z I J- 。 2 加强 思想心 理教育 , 养毕业 生职 业适应能 力 . 3 培 文化专业知识的需要很迫切 , 不想做本职工作的人较多。 但是 , 我们的大 多 数 职业 院校 毕竟 还处 于 发展壮 大 的 阶段 , 有相 当长 的路要 走 , 会 还 社 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毕业生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基础 建 设 、 形 势也 在不 断发 展 变化 , 上学 生 、 长 、 本身 对职 业 技能, 目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现代企业和社会的要求。因 经济 再加 家 社会 而 院校 的偏 见 , 业生 走进 企业 后在 思想 、 等方 面一时 很不 稳定 , 毕 专业 主要 此, 对学生教育必须将“ 成人” 教育贯彻整个学习中 , 必须加强以下几方 有 以下 体现 : 面的教育和培养。 方 面 , 庭 、 的影响 , 的学生 思想 观念一 时难 以适 应 企业 受家 社会 有 2 .培养学生严谨 自律, .1 3 遵章守纪 , 有较强的法制观念 , 大局意识 形 势 发展 的需 求 。 很多 学生认 为读 职业 院校永远 是工人 , 大 出息 , 出 无 对 要充 分利用各种 教育手 段制 定科 学规 范的管 理制度 , 立完善 的管 建 现 的问题 , 主观 上检 查 , 味寻找 客观 原 因 ; 作不 能 马上进 入角 理体系, 不从 而一 工 严格教育教学管理, 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 , 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 色 , 也不 能及 时与之适 应 。 环境 这种种 想法在 学生 的思想 、 行 中折 来射 思想态度。 言 同时, 将现代企业文化引入校园, 将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引入 去, 学生 的 情绪波动 很大 。 校园,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无规矩不成方圆, 任何人不能脱离集体的制度 、 另一方面 , 对工作 岗位 及工资的要求定位高 , 在技术上却缺乏进取 不能凌驾法律之上 , 电门 让f{提前扮演现代企业员工的角色。 精神 。 2 .培养学生专心致志 , .2 3 敢于负责 , 爱岗敬业, 勤劳奉献的精神 第三 , 脏 , 累 , 怕 怕 怕苦 , 总想干 个轻巧 活或是 走上管 理层 。 职业院校毕业生走 向社会后 ,大部分人员将从事企业一线生产劳 第 四, 职业意 识和职 业道德 观念不 强 , 企业 的规 章制度 不理解 , 对 缺 动 , 从学生一下转变成企业员工, 他们在身心上都将有—个从艰辛疲惫 乏主人翁精神。 有的学生来到企业 , 带着试试看思想 , 一开始便产生一种 到适应的过程 , 不具有吃苦耐劳的学生将会在就业后不久当逃兵。很多 临时观念 。 在企业里表现一股, 工作随便、 纪律松散, 动不动还要闹别扭, 人朝三暮四, 思想不太稳定, I 有=NN素 , = 也有客观因素。 尽管有 的人怕 I 司事关系 处理 不 好 , 意与 领导 对峙 、 小 团体 、 怠 工 , 业 没 有 静 怕累, 故 搞 消极 到企 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 职业道德淡化 , 工作责任心不强, 但根据他 把 自己融入这个大集体中,没有把企业的利益与 自己的利益结合起来 们“ 可塑性” 这—特点 , 从现实中加强教育后还是大有可为的。 而是总以为企业太苛刻而不讲 ^ , 情 在多方面束缚了自己。 专心致志地工作是敬业精神的外在形态特征, 无私奉献是敬业精神 第 五 , 业 对毕 业 生管 理 存在 不 足 , 生 工作 不 稳定 思 想难 以适 的灵魂和精髓 ; 企 学 吃苦耐劳则是敬业精神的基础。 因此, 敬业是每个从业者 应。 学生 从学校 走 向社 会 , 人企 业还要有个 适应 的过程 首先是对企业 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精神教育 进 从 职业 道德

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实证研究

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实证研究

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实证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

在求职过程中,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基于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对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进行实证研究。

一、岗位适应能力的概念岗位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能够习惯、适应和胜任所面临的工作任务的能力。

岗位适应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与职业特性的匹配度和工作能力的匹配度。

职业特性的匹配度是指个体所从事的工作与自身能力、知识、技能和个人兴趣等因素相符的程度;工作能力的匹配度是指个体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相一致。

1. 薪资预期不合理很多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工资预期过高,常常与实际不符。

一些高校毕业生认为只要进入了好公司,薪资就不应该太低。

但是,在实际求职过程中,他们往往发现普通的岗位并不如自己预期的那样高薪。

2. 对公司和岗位不了解由于求职经验不足,很多高校毕业生对公司和岗位的情况不够了解,因此很难进行有效的岗位匹配。

他们往往只是按照名气或薪资水平来选择公司和岗位,而没有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兴趣。

3. 缺乏实践经验高校毕业生在校园中接受的教育往往是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经验。

因此,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情况往往与预期不符。

例如,他们可能做过相关的实习,但这些经验往往与工作实际需求有所差异。

1. 实施职业规划高校毕业生应该认真制定职业规划,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岗位。

在校期间,高校毕业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增加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

例如,在校园里找兼职或者报名参加一些暑期实习,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3. 提高自身素质高校毕业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包括语言能力、运用企业软件的能力、人际交往、领导能力等,以适应更加复杂的工作环境。

四、结论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是影响其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实施职业规划、加强实践经验以及提高自身素质等措施,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增强其岗位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高等教育院校对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研究

高等教育院校对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研究

高等教育院校对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职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教育院校的使命不仅是传授学科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职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职业转变、适应职业环境时的能力和水平。

对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从而成为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将就高等教育院校对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

一、职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职业适应能力对于个体职业发展的成功至关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传统的职业模式已不再适用,人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适应能力才能应对职业市场的挑战。

职业适应能力包括技能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它们共同构建了个体在职业发展中的优势。

二、高等教育院校对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方式1.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高等教育院校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课程等,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际的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高等教育院校应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实际工作,了解职业环境和要求。

2. 建立良好的实习和实训机制高等教育院校应与企业、社会机构等建立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习和实训机会。

实习和实训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重要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习和实训的机会,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职业环境、熟悉职业要求,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

3. 提供职业规划和辅导服务高等教育院校应提供全面的职业规划和辅导服务,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道路,并提供实际的培训和指导。

职业规划和辅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以及各个行业的需求和趋势,从而更好地做出职业选择。

同时,高等教育院校还可以提供职业咨询和招聘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市场和就业机会。

4. 强化综合素质教育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高等教育院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力的调查与分析

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力的调查与分析

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力的调查与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力的调查与分析,发现了其整体水平不容乐观。

在调查中发现,影响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学历背景、社交能力、就业环境等。

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多方合作的对策,包括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提升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力。

文章还探讨了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力与就业质量的关系,指出社会适应力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提升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全力支持与合作。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力、调查、分析、影响因素、对策、就业质量、整体水平、合作、竞争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力也变得越发重要。

当前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忧和质疑。

一方面,一些高职毕业生在面对职场挑战时表现出不足的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其职业发展和工作表现;一些雇主反映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够,难以胜任工作。

鉴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当前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力的调查与分析,深入探讨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来提升其社会适应力水平。

通过对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力与就业质量的关系进行探讨,为高职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就业质量提供参考。

本研究还分析了影响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力的主要因素,为高职院校和相关部门提供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建议,促进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力的全面提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力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影响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力的因素,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为提升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旨在揭示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力的瓶颈和挑战,帮助该人群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高职毕业生职业适应力的提升途径与策略探析

高职毕业生职业适应力的提升途径与策略探析

高职毕业生职业适应力的提升途径与策略探析【摘要】高职毕业生职业适应力的提升是当前教育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从高职毕业生职业适应力的内涵与特点出发,分析了提升途径包括加强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积极参与实习实训活动、建立良好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探析,结论指出高职毕业生职业适应力的提升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高校、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为了使高职毕业生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必须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加强实践能力,拓展职业发展路径,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促进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同时也需要高校和企业共同努力,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促进职业适应力的提升。

【关键词】关键词:高职毕业生、职业适应力、提升途径、职业综合素质、实习实训、职业规划、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多方面因素、共同努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高职教育普及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就业压力和职业适应挑战。

高职毕业生作为职场新人,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适应力才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要求。

研究表明,高职毕业生职业适应力的提升与其个人发展和职业成功息息相关。

提升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适应力不仅有利于其个人职业发展,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员工绩效和组织效益。

深入探讨高职毕业生职业适应力的提升途径和策略,对于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对高职毕业生职业适应力的提升途径与策略进行探析,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高职毕业生职业适应力的内涵与特点、提升途径、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实习实训活动参与、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建立、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有效提升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1.2 研究意义高职毕业生作为新生力量,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实证研究

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实证研究

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实证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在逐渐增加。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高校毕业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岗位适应能力,才能顺利融入职场并取得成功。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角度,探讨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的理论探讨1.1 岗位适应能力的定义岗位适应能力是指员工在工作中适应环境、适应任务、适应组织和适应人际关系的能力。

它包括主观能力和客观能力两个方面。

主观能力指个体在适应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信念、意愿和情绪等,客观能力指个体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技能、知识和能力等。

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个体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学历、专业技能、工作经验等;组织因素主要包括组织的管理制度、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等;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就业形势、行业发展趋势、社会风气等。

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实习实训等途径进行。

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提高就业意识和能力;职业培训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其适应工作的能力;实习实训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增加岗位适应能力。

2.1 调查对象本研究选取某一所高校2018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涵盖不同专业和就业行业的毕业生,旨在全面了解不同背景下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情况。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了关于岗位适应能力的问卷,包括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等方面的问题。

在保证问卷的客观性和可信度的基础上,将问卷分发给调查对象,希望他们如实填写。

经过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调查结果:个体因素对岗位适应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

学历和专业技能是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最基本的条件,而工作经验则是提升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

组织因素也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产生一定影响。

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实证研究

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实证研究

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实证研究一、引言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与此面对着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升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愈发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问题。

岗位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特定工作环境和组织文化下,有效地胜任和适应所从事工作的可能性,是高校毕业生在职场中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能力。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期为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的现状1.就业压力与岗位适应能力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这给就业市场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据统计,目前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超过800万,而我国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数量仅为200万左右,这种供大于求的现状使得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对于这种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必须要拥有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理想的工作机会。

2.现实需求与岗位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和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更加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用人单位更加看重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例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

这些都需要高校毕业生拥有较高的岗位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岗位适应能力的表现岗位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高校毕业生在职场中的工作表现和职业发展。

具体表现包括工作态度积极、能够胜任工作任务、与同事有效地合作、能够适应组织文化、拥有较高的自主学习和发展能力等。

在这些方面表现出色的高校毕业生往往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获得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三、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1.教育背景高校毕业生的教育背景是其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实证研究

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实证研究

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实证研究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是指他们在毕业后能够适应和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对他们顺利就业和个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不同学科专业的不同要求以及个人的差异,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教育背景、实习经验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进行实证研究。

高校毕业生的教育背景对其岗位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适应和胜任工作岗位。

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实践操作的工科生,在工程技术类岗位上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强。

而具备优秀语言表达和人文素养的文科生,在公关和媒体方面的工作中表现更出色。

实习经验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实习经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一项对某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研究发现,有实习经验的学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并且在工作初期表现更出色。

高校教育应该加强实习实践环节,在校期间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升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

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对岗位适应能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各行各业对员工的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高校毕业生需要具备与所从事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计算机行业中,要求毕业生熟练掌握各种编程语言和软件开发工具;在市场营销领域,毕业生需要具备市场调研和营销策划的能力。

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

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教育背景、实习经验和职业技能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

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

只有这样,高校毕业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为自己的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析高职毕业生就业初期的职业适应与角色转换

浅析高职毕业生就业初期的职业适应与角色转换

浅析高职毕业生就业初期的职业适应与角色转换【摘要】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初期需要进行职业适应和角色转换,面临着职场挑战和压力。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进行论述。

在介绍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和职业适应的重要性。

正文部分分析了高职毕业生职业适应过程、就业初期的角色转换、职场挑战与应对策略以及职业规划与发展。

在对文章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并提出了针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帮助高职毕业生更好地适应职场,顺利实现职业发展。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就业现状, 职业适应, 角色转换, 职场挑战, 应对策略, 职业规划, 发展, 总结, 展望, 就业建议.1. 引言1.1 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毕业生已经成为就业市场中的重要力量。

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各行业的主力军。

与此高职毕业生在就业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由于高职毕业生普遍受限于学历和经验,很多企业对其持保留态度。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高职毕业生往往面临着与本科毕业生竞争的压力。

由于就业岗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岗位匹配度不高的情况,导致就业难度增加。

部分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初期面临着心理压力大、适应能力弱等问题,导致工作表现不佳。

有些高职毕业生还存在就业观念不清、就业规划不明确等情况,导致在职场上缺乏竞争力。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现状中存在种种挑战,但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只有认清现实问题,努力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1.2 职业适应的重要性职业适应是高职毕业生步入职场后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大学期间,学生们主要是在学习知识和培养技能,而进入职场后需要面对各种实际工作挑战和环境变化。

职业适应能力是一个人适应新环境、新角色并顺利完成工作的能力,它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尤为重要。

职业适应能力直接影响高职毕业生是否能够成功融入新的工作环境。

在新的岗位上,高职毕业生需要适应不同的工作节奏、组织文化和同事相处方式。

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分析

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分析

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分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阶段,高职教育在满足市场需求和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教育就业导向中,高职教育的适应性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在这个问题中,适应性是指学生在高职教育学习和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能够适应社会和职业需求的程度。

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不仅关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与适应性问题高职教育的特点主要包括职业导向强、实用性强、开设专业广等。

由于这些特点,高职教育的学生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而非理论知识的积累。

这也使得高职教育的学生在适应社会和职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高职教育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往往会受到学历歧视。

尽管高职教育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但由于高职学历在一些企业招聘中没有本科学历那样的“含金量”,因此高职教育的学生并不容易找到理想的职业机会。

这也导致了一些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适应性问题,他们往往没有得到与自身实际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岗位,或者在职场中受到歧视和排斥。

高职教育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失去动力和学习方向不清晰等问题。

由于高职教育的学习内容更加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而非理论知识的积累,这也容易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对知识的消极态度,从而导致学习动力减退和学习方向不清晰的问题。

这也使得学生在应对社会和职业需求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高职教育的学生在毕业后可能会面临职业发展和晋升的困难。

由于高职教育的学生更加注重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职业发展和晋升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技能过于专业而难以进行跨界发展,有些学生可能又因为学历歧视而很难得到晋升的机会。

这也使得高职教育的学生在职业发展和晋升的过程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二、适应性问题的成因与解决策略适应性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的因素、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学生自身的因素。

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实证研究

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实证研究

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实证研究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是指他们能否在工作中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并能够胜任工作。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许多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面临着岗位要求高、竞争激烈的问题。

研究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对于指导他们更好地投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其所学专业和就业岗位的匹配度密切相关。

如果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高度相关,那么他们在找到工作后的适应能力将会更强。

如果学习计算机科学的毕业生找到了与其专业相关的工作,那么他们在工作中的适应能力很可能会更高,因为他们在学习期间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相反,如果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关联较小,他们在工作中的适应能力可能会比较弱。

高校毕业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该注重专业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以增强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

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还与其实践经验和能力的积累有关。

实践经验的积累既包括在校期间的实践活动,也包括在校外的实习和社会实践。

毕业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可以增加他们在工作中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也能够使毕业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和要求,培养他们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这些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于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还与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有关。

毕业生应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求职和工作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升。

他们需要学会自我评估和自我反思,及时发现和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毕业生可以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并在职场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分析

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分析

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分析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是指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或不适应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涉及到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环境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对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进行分析。

一些高职教育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

由于技术改变和社会发展的快速变化,一些学校的高职教育课程内容和行业需求已经不符,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

这种不适应的现象也与教师和学校缺乏对行业需求的了解和跟踪密切相关。

一些高职教育教学方法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环节。

高职教育应该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但是一些高职学校仍然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环节和能力培养的机会。

这导致学生毕业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无法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

一些学校的教育环境和设施条件有待改善。

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要求较高,需要学校提供充足的实验室、工作坊等实践教学设施。

一些学校在这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和锻炼,对实际工作的适应性也较差。

一些学校和学生对就业导向的认识不足。

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就业能力,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一些学校和学生中,就业导向的认识不足,缺乏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和对就业技能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准确把握就业方向,同时也增加了他们从学校到工作的转变的适应性问题。

高职教育应与行业密切合作,了解行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增加与实际工作相关的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

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行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适应工作需求。

高职教育应注重实践教学,提供充足的实践训练和实习机会,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可以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实习、实践课程的开设、校企合作项目的推进等方式实现。

高职教育应注重就业指导,加强对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技能的培养。

可以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举办就业招聘会、组织职业规划和求职技巧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求职技能,增加他们的就业能力。

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分析

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分析

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职教育是指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旨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由于种种原因,高职教育中的就业导向存在着一定的适应性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学生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方面。

目前,高职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以专业课程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在实际工作中,除了专业知识外,员工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专业知识传授上,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也存在适应性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在实际工作中,员工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高职教育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性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本身的素质也是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之一。

目前很多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过度依赖老师的指导,缺乏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就业市场上,这些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工作的需求,无法胜任工作岗位。

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高职院校在教育内容方面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高职教育应该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性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研究

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研究

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与研究摘要:本文就技工学校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这个话题进行了调查,文中既分析了目前在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培养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对策,并指明了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技工学校毕业生适应能力调研在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到处充满着新鲜的事物和潜在的机遇与挑战。

如果你没有时刻做好充分的准备,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就会与机遇擦肩而过,就会成为失败者。

所以如何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如何定位,如何提升职业适应能力,已成为踏入社会的毕业生们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毕业生进入企业情况的调研技工学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和企业中已成为亮点,这是企业、市场、社会已形成的共识。

毕业生无论在文化理论与专业技术的应用上,还是在反应与适应能力上都已达到一个高度。

只要我们深入企业,走进技工学校便可得知。

下面是一项对某技校毕业生的调查情况:从这些调查工程中的数字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政治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予以充分肯定,认为毕业生在工作中都表现出较高职业素养,对他们的工作技能和素质给予较高的评价;大多数毕业生对工作较满意,有一部分毕业生已经在单位担任要职,大部分毕业生在公司、企业的一线工作岗位。

对于如何评价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在团结协作能力方面,63.6%的学生认为很好,25.8%认为较好,10.6%认为一般。

在专业知识方面,72.7%认为很好,27.3%认为较好。

在动手能力方面,19.7%认为很好,80.3%认为较好。

在创业精神方面,15.2%认为很好,71.2%认为较好,10.6%认为一般。

在业务能力方面,19.7%认为很好,80.3%认为较好。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技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很强,动手能力、创业能力及业务能力相对较弱,这是技工学校这几年的发展所在。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有89%的毕业生对现在的工作满意,98%的毕业生能胜任目前的工作。

部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摘要如下:北京某单位人教处:“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与社会交际能力较强,基本知识扎实,热爱本职工作,知识面宽,新知识接受能力较强,能不断适应新变化。

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实证研究

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实证研究

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实证研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都会有大批毕业生走出校门,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然而,与传统的择业观念不同,求职者如今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而非仅仅找到一个工作。

这就需要高校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岗位适应能力,以适应职场的不断变化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实证研究。

一、相关概念岗位适应能力,指在工作岗位上,个体面对任务要求和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应变,以及保持良好心态的能力。

它包括了个体对工作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是个体应对工作环境变化的有效方式。

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则是指高校毕业生应对面临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的挑战,并拥有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的能力。

二、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性高校毕业生进入职场后,需要面对许多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并不断适应不同的情况。

一个拥有良好岗位适应能力的毕业生,能够快速融入新的工作环境,迅速适应新工作的要求,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反之,缺乏岗位适应能力的毕业生则容易出现工作困惑、职业瓶颈,对个人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培养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1.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

高等教育不仅让学生受到更加专业的知识教育,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对能力。

2. 社会经验:社会经验是提高岗位适应能力的关键。

一般来说,具有社会经验的人能够更快速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更好地融入新的团队,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3.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个人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的信念和信心。

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个人的勇气和动力,带来更好的工作表现和职业成就。

4. 性格特质:性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个人的岗位适应能力。

例如,外向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和人际关系,而开放性和灵活性强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变化和挑战。

1. 在校期间加强实践锻炼,积累社会经验。

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分析

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分析

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分析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发凸显。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在就业导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由于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和高职教育体制的局限性,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存在适应性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体制、职业素质培养和社会需求等角度对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进行分析。

一、教育体制问题在我国高职教育中,教育体制是制约学生就业适应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高职教育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导致学生在毕业后与社会需求脱节。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滞后。

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滞后导致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一些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实际工作脱节,使得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难以适应。

2. 教学手段陈旧。

高职教育的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离实际应用较远。

学校未能很好地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3. 师资质量不足。

一些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弱,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适应性。

二、职业素质培养问题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影响学生就业适应性的重要原因。

1. 实践环节不足。

高职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不够,导致学生在就业后无法快速适应实际工作。

2. 就业指导不足。

一些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投入不足,缺乏针对性的职业素质培养,使得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适应能力。

3. 创新能力不足。

高职教育未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导致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三、社会需求与教育需求不匹配问题就业导向的适应性问题还在于社会需求与教育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这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市场的变化。

1. 行业发展缺乏前瞻性。

高职教育的教学往往停留在过去的技术和知识,未能充分考虑到行业的发展趋势,使得学生在就业后的适应性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创新教育研究, 2019, 7(5), 590-598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9 in Hans. /journal/ceshttps:///10.12677/ces.2019.75101Empirical Research on VocationalAdaptation of Graduates from Higher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ducationalConsiderationsYunxia Su1,2, Minggui Sun31Shanghai Publishing and Media Institute, Shanghai2Shanghai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College, Shanghai3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Received: Sep. 25th, 2019; accepted: Oct. 9th, 2019; published: Oct. 16th, 2019Abstract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d validates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voca-tional adaptation for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which consists of four dimensions: vocational cognitive adaptation, vocational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vocational skills adaptation, interper-sonal and vocational environment adaptat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vocational adaptation of graduat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low; vocational adaptation is affected by years of graduation and income satisfaction level; vocational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is affected by graduationyears, major,unit property and income satisfaction level;inter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 adaptation is affected by income satisfaction level. Therefor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ed to deepen the work of vocational guidance, improve the training mode of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rengthe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Vocational Adaptation, Education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的实证研究及教育思考苏云霞1,2,孙明贵31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上海苏云霞,孙明贵2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3东华大学,上海收稿日期:2019年9月25日;录用日期:2019年10月9日;发布日期:2019年10月16日摘 要通过实证研究提出并验证了由职业认知适应、职业心理适应、职业技能适应、人际与职业环境适应等四个维度构成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理论模型。

研究发现,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总体水平偏低;职业适应受毕业年限和收入满意度水平的影响,职业心理适应受毕业年限、专业、单位性质和收入满意度水平的影响,人际与职业环境适应受收入满意度水平的影响。

因此,高职院校需深化职业指导工作,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教育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1. 问题提出自1999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包括高职高专)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加速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

然而,自2002年开始我国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陆续就业,巨大的就业压力和残酷的就业现实让很多大学生盲目地做出了“先就业后择业的选择”,出现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频繁“跳槽”现象的发生[1]。

从新入职员工的职场表现来看,新入职员工普遍出现难以适应工作强度、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心理压力较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职业适应问题。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中强调职业教育要服务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重点提高青年的就业能力。

因此,在经济社会转型和行业升级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作为与行业和市场紧密相连的教育类型,有必要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前对其进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变得非常重要。

在这一背景下,深入探讨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问题,对于拓展职业适应的理论研究领域,揭示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的现实问题并促进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的结构研究2.1. 职业适应的概念、结构和测量综述综观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三个视角归纳和解读了职业适应概念。

一是过程论/状态论视角,如方俐洛[2]的过程观、戴锐[3]的状态观;二是互动论/个体能动反应视角,如罗福奎斯特的互动论观(引自[4])、Veenman [5]的个体能动反应观;三是社会化/文化适应内容视角,如袁方等[6]的社会化适应内容观、陈会昌[7]的文化适应内容观。

国内外学者对职业适应的认识角度不同,使得职业适应的测量苏云霞,孙明贵方法也不统一。

国外测量研究主要有Campbell [8]的六维说、Huebner [9]以Campbell [8]的研究为基础将其精简为四维说以及Savickas和Porfeli [10]的四维说。

国内测量研究根据研究对象不同,也有不同的测量方法。

如以教师为研究对象的职业适应测量,存在五维说[11]和三维说[12],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职业适应测量,存在四维说[13]。

2.2. 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结构的理论构想与实证验证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职业适应的三个研究视角,本研究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是毕业生个体的专业素质与职业要求以及工作环境互动以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和结果,是毕业生符合工作和角色要求的程度。

本研究将高职毕业生职业适应操作化定义为职业认知适应、职业心理适应、职业技能适应、人际与职业环境适应四个因素。

由于高职学生、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同属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受教育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对职业适应具有相同的认知,因此,本研究采用唐雪梅[13]编制的职业适应22项测量条目作为初始量表测量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情况。

量表采用Likert5级计分,选项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计1分到5分。

因为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普遍已经处于工作单位实习状态,所以,选取毕业时间为0至3年的毕业生作为本文研究对象。

初始量表在上海市4所高职院校进行预测,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2份,回收率91%,其中有效问卷169份,有效率93%。

使用统计软件为SPSS21.0,对职业适应22项测量条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对旋转后测项的因子负荷小于0.50或者同时在两个因子上的负荷都大于0.50的测项作删除处理,最终保留14个测项。

使用正交转轴的因子分析法(KMO值0.759,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χ2 = 569.586 (df = 91),sig = 0.000),得到四个因子。

因子分析的相关统计量见表1。

Table 1. Items and factor analysis of vocational adaptation scal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表1. 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量表的测项及因子分析职业适应测项因子负荷a职业认知适应职业心理适应职业技能适应人际与职业环境适应1.我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0.572 −0.432 −0.230 0.0562.我能冷静地面对困难,因为我信赖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0.862 −0.092 0.037 −0.0543.面对一个难题时,我通常能找到几个解决的方法0.821 −0.044 0.080 −0.0214.我对达成工作目标充满信心0.810 0.077 −0.097 −0.1755.我对自己的工作和前景时常感到迷茫−0.218 0.763 0.196 0.1066.我常常有想换工作的念头−0.026 0.862 0.088 0.2007.我对自己的工作时常感到厌倦0.067 0.757 0.197 0.3128.我常常感到身体乏力不舒服−0.037 0.111 0.800 0.0039.我觉得工作压力很大−0.036 0.244 0.789 0.16810.工作量太大,工作节奏太快,感到非常疲惫−0.124 0.027 0.697 0.34611.所学的知识落后实际应用需要0.087 0.144 0.514 0.22212.我对周围的人际关系感到无所适从0.111 0.249 0.258 0.67413.难以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转变−0.147 0.119 0.114 0.83514.职业稳定性太差,没有安全感−0.217 0.229 0.269 0.712 初始特征值 4.471 2.334 1.342 1.094 抽取的方差贡献率% (累计66.00%) 31.93 16.67 9.59 7.81苏云霞,孙明贵Continued转轴后的方差贡献率% 18.27 16.59 16.56 14.58测项数 4 3 4 3因子Cronbach α值0.886 0.905 0.830 0.847a:抽取方法为主成分方法;转抽法:Kaiser正规化最大变异法;转轴收敛于5次迭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