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版4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学会3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悠闲⾃得的⼼境。
3、初步感受“渔歌⼦”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体会这⾸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悠闲⾃得的⼼境。
教学⽅法:情景感悟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法:⾃读⾃悟、⼩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歌景交融( 7 分钟) (⼀)好语积累: 师:出⽰词语(1) 学⽣齐读 师:这组词都是⽤来形容什么的? ⽣:回答 师:出⽰其他⼏组 ⽣:齐读后回答 师:好词都是靠我们平时积累的,现在⽼师就考考⼤家,就读了这⼀遍,不看屏幕,谁能记住其中的三个以上? ⽣:汇报 师:总结并⿎励。
我们平时学习读书的时候,就是要向今天⼀样⼀边读⼀边往了脑海⾥记,这样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的词语积累会越丰富,我们的读写能⼒才会提⾼的快。
(⼆)激趣导⼊: 师:播放歌曲:《渔歌⼦》 师:你从画⾯中都看到了什么? ⽣:汇报看到的内容 师:谁能凭着记忆,把歌词给⼤家念出⼏句吗? ⽣:试着背出 师导⼊:刚才这⽀歌,可不是⼀⾸普通的歌曲,歌曲中唱的是千古流传的词,这⾸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初读正⾳感知品味( 10分钟 ) 1、解题 师:板书课题 (渔歌⼦【唐】张志和) ⽣齐读课题 师:这《渔歌⼦》不仅是词的题⽬也是词牌名,所以这⾥的“⼦”不 能读成轻声,要读成三声。
师:请同学们想⼀想:忆江南写的是什么?那么⼤家猜猜,结合你的预习,说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渔歌⼦》是写什么的? ⽣:回答 师:打开课件理解课题(打渔者或者垂钓爱好者唱的歌。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22《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22《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些古诗描绘了自然的美好、家乡的思念以及登高远望的壮观景象,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诗人的才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2.难点: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描绘古诗中的意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动画等。
2.道具:准备与古诗内容相关的道具,如图片、模型等。
3.作业: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熟悉古诗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标题,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三首古诗的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语气。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模仿古诗中的情境,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通用5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音乐和图文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一、吟诗颂春,导入新课1、教师深情诵读《春晓》。
2、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万紫千红,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今天,咱们将继续学习三首描写春天的诗篇。
首先学习第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二、依提纲交流汇报1、读题释题,理解“畔”“独步”“寻”的意思2、介绍诗人和相关的背景杜甫唐朝大诗人,称为诗圣,他的一生跌荡起伏,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后,杜甫来到了成都锦江边的草堂居住,过上了安宁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江水的歌唱,鸟儿的叫声,吸引着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动,写下了这组江畔独步寻花共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3、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指导识记“蹊”“畔”“莺”“啼”等字。
三、再读知意交流1、踊跃发言,小议学法。
学习古诗,除了会读,还要用什么方法来学?2、观察插图,你看到了什么?3、回归文本,自由认真读诗,边读边思考:从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不明白?(学生自由读,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交流。
)4、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
(注意引导:“千朵万朵”泛指很多花,数不清。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B.清晨
2.“一片冰心在玉壶”中“冰心”的意思是:()
A.纯洁的心
B.冰做的心
2、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唐】
,。
,。
三、《芙蓉楼送辛渐》 是一首送别诗,作者与友人送别的时间是(),地点是(),友人将要去的地方是()。诗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诗人()品格。
【答案】
一、1.B. 2.A
新课
教学
( )分钟
2.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
(板书:芙蓉楼送辛渐)
3.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2】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教学
难点
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读“芙、蓉、洛”3个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等词语理解诗句。
4.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2)指导书写
“芙 蓉 壶”都是上窄下宽的字,“洛”左窄右宽。
“壶”注意有三部分组成:士、冖、业。
2.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3.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
1.自主理解字义:【课件出示6-7】
寒雨:寒冷的雨。连江:满江。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客:指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四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第一节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谙--暗:区别音、形、意四、分组学习1.读熟三首诗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四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四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材简析】《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
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好教材。
此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锤炼历来被人所称道,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游子的心。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
词风缠绵而不颓废,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诵读,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设计理念】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提升感悟内涵,达到入情,悟情,融情,升情的目的。
【教学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1. 古诗词三首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宿新市徐公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全诗所选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晚春风光。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的诗人范成大写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侧面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作者介绍】杨万里,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岁丧母。
其父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
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
次年,拜刘才邵为师。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
在赣州司户任上,其父杨芾又携领他去拜见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
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丞。
时主战派领袖张浚谪居永州,闭门谢客。
杨万里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栻介绍,才得接见。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三首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句意教学准备: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导入: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敬亭山”二、学习课文(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解诗题,知作者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解疑合探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①指名读②汇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教材简析】《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
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好教材。
此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锤炼历来被人所称道,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游子的心。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
词风缠绵而不颓废,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诵读,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设计理念】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提升感悟内涵,达到入情,悟情,融情,升情的目的。
【教学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教案(一)【课题名称】:《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2.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诗、词两种体裁的不同,了解“词牌名”这种格式。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4.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反复诵读的方法,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5.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祖国山水的特点,感受山水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风光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吟诵复习:1、激发感情: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很多名山大川,它们绚丽独特的景色,吸引着古人、今人流连忘返。
很多诗人,也用自己的诗词来赞美山川的壮美。
这样的古诗词,我们学过一些,请同学们想一想。
2、复习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刘禹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看看这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三首古诗。
3、学生回忆吟诵。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讲授环节优化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两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磨”。
3、通过体会字词,明确诗的意思。
4、通过激发想象,领悟诗的意境;通过反复吟诵,领悟诗歌情感。
5、理解这三首古诗词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教学《独坐敬亭山》:1、范读感悟:在我国的宣城,有一座山,叫敬亭山。
这座山山势不高,却因一首诗而出名,这首诗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板书诗题,齐读课题。
请同学们静心聆听这首诗。
听范读,感受语速和语气。
出示课件《独坐敬亭山》图文,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理解体会:(1)解诗题,知作者:同学们,读了诗的题目,其中的那一个字给你印象最深。
独:独自一人。
从这个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2)简介作者,联系背景:(3)这首诗的作者,是被誉为“诗仙”的李白。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诗人?(学生介绍李白的主要生平经历以及代表作等知识)要准确的理解一首诗词,作者写作时的经历是必须了解的。
四年级下古诗三首教案

四年级下古诗三首教案【篇一: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古诗词三首【教材分析】1.《独坐敬亭山》表现了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籍的孤单寂寞的心情。
2.《望洞庭》,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复杂的感受。
3.《忆江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春天江水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学习目标】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学习重点难点】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学习准备】查找诗人资料,查找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学习时间】2课时【篇二: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5、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三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隔、数”七个字。
教学重难点:1、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春天景象。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诗人之情感。
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蹊”、“留恋”、“恰恰”等词的意思。
3、背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语,读懂诗句,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象征着生机与活力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江畔独步寻花》,(出示多媒体课件)它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情况?(出示多媒体课件)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河南巩县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500多首诗歌(一生作诗三千多首)。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课《古诗词三首》

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
3.了解古代的词和词牌。
4.理解诗词的内容,想象古诗词描绘的生活情景,体会古代儿童的快乐及乡村生活的纯朴和谐。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古诗词内容,想象古诗词描绘的生活情景,体会古代儿童的快乐及乡村生活的纯朴和谐。
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乡村吗?那一道道独特的风景,那一幅幅和谐的画卷,定会给你别样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乡村美景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板书课题)2.理解题目。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四时”是指四个季节。
“田园”指田家,乡村。
“兴”是多音字,在本课读“xìnɡ”,“杂”是平舌音,“杂兴”的意思是随兴而写的诗。
题目的意思是:(诗人)随兴而写的关于乡村四季的诗,其中的第二十五首(关于夏季的诗)。
3.了解作者。
作者范成大,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
南宋诗人。
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家”。
著有《石湖集》《吴船录》等。
[设计意图]古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
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是一种快乐的展示过程,从这样的兴趣点出发引入新诗的学习能减轻学生的心二、学习古诗,感知诗意(一)学习生字词1.自由读这首诗。
读准平舌音“杂”,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齐读。
3.默读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内想办法解决。
4.学习生字:杂、篱“篱”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
⺮+离=篱(二)理解古诗1.根据节奏划分,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理解第一句诗。
(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梅子、杏子、麦花、菜花。
)(2)它们生长得怎样?(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3)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果园里梅子成熟了,金灿灿的,杏子也长得很肥美。
田野里小麦开花了,雪白一片,油菜花渐渐凋谢了。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1.古诗词三首【设计理念】本课古诗词教学的根本思想是多读感悟。
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 ,带着学生读背吟诵 ,读中想象 ,读中追问 ,读中感悟 ,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 ,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三首古诗词 ,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 ,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 ,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件演播 ,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 ,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⒈课件呈现庐山 ,西岭雪山等风景图。
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 ,?绝句?等。
〕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 ,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
〔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 ,看图说诗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 ,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 ,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 ,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
亭 ,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
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 ,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 ,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 ,山高286米。
⒉教师范读古诗 ,生试读正音 ,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 ,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1〕学了古诗 ,你明白了哪些内容?〔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古诗词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优秀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古诗词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背诵《江南春》、《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三首古诗。
1.2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感悟诗人情感。
1.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古诗内容。
2.2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1背诵三首古诗。
1.2理解古诗的大意。
1.3学会生字词。
2.难点:2.1感悟诗人情感。
2.2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及诗人。
1.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学习《江南春》2.1学生自主朗读,感知诗歌节奏。
2.2教师解析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2.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学习《静夜思》3.1学生自主朗读,感知诗歌节奏。
3.2教师解析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学习《望庐山瀑布》4.1学生自主朗读,感知诗歌节奏。
4.2教师解析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拓展延伸5.1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诗,进行仿写。
5.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6.2学生分享学习感悟,教师给予鼓励。
四、板书设计1.《江南春》生字词:楼、柳、花、水、风诗意:江南春色美,楼前柳绿花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2.《静夜思》生字词:床、疑、霜、白、明诗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望庐山瀑布》生字词:望、庐山、瀑布、飞、直诗意: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词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诗词中出现的生字,结合注释准确理解词义。
能流利背诵这三首古诗词,并默写前两首。
2.学生能够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准确地说出诗句的意思,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品味诗句,指导朗诵,积累优美的语言。
✓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对美的欣赏和追求。
2.难点✓深入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把握诗人的心境变化。
✓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想象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导入1.多媒体展示敬亭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2.简单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二)整体诵读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或播放音频,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3.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三)分步解读,感悟诗情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让学生根据诗句画出画面。
●讨论“众鸟”“孤云”的含义,理解诗人通过数量的对比表现出的孤独感。
●引导学生观察空白的画面,体会“尽”和“去”所表达的动态效果。
●强调诗人用词的精妙。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引导学生感悟诗人此时的孤独心境,通过反复诵读表现出这种孤独。
3.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探讨“相看两不厌”中“相看”的对象,理解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特殊情感。
●从景美和精神寄托两个方面理解“看不厌”。
●联系李白的其他诗作,如《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进一步体会诗人超凡脱俗、寄情山水的情怀。
4.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找到知心朋友后的心情变化,带着愉悦的情感朗读诗句。
(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融入情感,再次朗读全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朗读诗歌,感受古诗之美;2.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能描述故事情节;3.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歌描写的对象;4.能够初步体会古代文人情感表达方式,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读诗歌。
二、教学准备1.《古诗三首》教材相关课文;2.录音机、音响设备;3.打印好的《古诗三首》文本;4.图片、PPT等辅助教学工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音响设备播放《静夜思》原声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营造宁静的学习氛围。
2. 学习《静夜思》1.课堂朗读:老师朗读《静夜思》,学生跟读;2.理解诗意:结合图片展示,学生讨论诗歌描写的景色,增进理解;3.默写训练:让学生尝试写出《静夜思》的几句诗句,检验理解程度。
3. 学习《春晓》1.课堂朗读:老师朗读《春晓》,学生跟读;2.情感表达:让学生思考诗歌中作者对春天的感受,开展情感交流;3.听课后感:学生用简短语言描述自己的春天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课堂朗读:老师朗读《登鹳雀楼》,学生跟读;2.诗歌背景:简要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增加诗歌的历史感;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认为的诗歌意义,各小组报告。
5. 总结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品味和理解古诗的韵味,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默写《静夜思》的前两句;2.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春天;3.谈谈你对《登鹳雀楼》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注重情感体验和实际应用,学生在诗歌中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也开发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表达能力。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积极,但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诗歌的理解和背景知识,提高诗意理解的深度。
以上是本次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古诗三首》。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4、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积累古诗词的热情。
【学习重、难点】1、重点:背诵诗词,了解意思,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2、难点:读诗词,想意境,感悟语言美。
【教学设计思路】这三篇都是以写景为主的古诗词,语言凝练优美,描写生动逼真,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大自然真是真是多姿多彩,令人神往。
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主,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研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表达情意的方法。
【教学方法】采取“像”、“读”、“议”、“诵”相结合,用音像激起兴趣,通过朗读激,在讨论中品味语言,探讨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谈话激趣祖国的山水是如此的美丽。
阅读本单元课文,我们将随作者做一次愉快旅行,体会他们对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和表达情意的方法。
二、导入《独坐敬亭山》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李白秋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李白感怀身世,自己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饱尝人间的心酸,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者自己,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因此写下本诗。
学生自读课文,读通读顺,交流相关资料。
三、初读理解帮助学生复习理解诗词的方法:1、看插图晓大意。
2、看注释联系上下文。
3、查字、词典选解释。
用自己的画说说从插图看到了什么?强调“厌”的古今不同意。
大致说出词意后,再读古诗,读流利读准确。
四、感悟意境熟读(回读)古诗,创设意境:学生齐读古诗,并想象,如你是大诗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出与孤相同意义的词,让学生体会出李白的孤独并朗读出来。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22《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22《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春晓》、《静夜思》、《登鹳雀楼》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一些简单的古诗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但他们在古诗的鉴赏和赏析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差异化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掌握古诗的基本赏析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赏析方法,对古诗进行深入的理解和鉴赏。
五. 教学方法1.对比阅读法:通过对比三首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古诗。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古诗的文字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古诗的背景资料和赏析文章,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古诗产生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自主阅读并理解大意。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要求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精选3篇)

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精选3篇)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精选3篇)“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下面给大家带来了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希望大家喜欢!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篇1《暮江吟》:《暮江吟》这首古诗,是白居易在前往杭州赴任途中所写,展现了一幅色彩绚烂的秋江暮景图。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如下的学法步骤:知诗人,破诗题;懂字义,解句意;体诗境、悟诗情。
大部分同学通过学习理解了诗意,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从总体上讲我还比较满意,自己觉得有以下几个地方做的不够好:一、在破诗题、介绍完作者后应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二、学生回答问题后应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
这节课上我的评价方式有些单一,缺乏激励性,有时还不及时。
三、教学方式不够灵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四、朗诵古诗的时间不充足,应采用多种方式诵读。
《题西林壁》: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课前先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以便于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由于这首诗的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
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青螺、敬亭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揭示诗题,读题解题1、了解诗人:同学们知道李白吗?你们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呢?教师相机补充资料。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
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2、你能够背诵李白的哪些诗?3、教师指名背诵,根据学生的诵读,随机点拨,如:《静夜思》——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重情义的李白。
《望庐山瀑布》——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4、小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引问:“敬亭山”前面有个“独坐”,你认为该怎样读?6、学生自由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7、教师小结:从诗题中的“独”字,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当时很孤独,所以读时语气要轻,速度要慢,来,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
全班齐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1、过渡: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古诗读两遍,做到字音准确,语句通顺。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3、教师出示词语进行检测,指名读,开火车读。
课件出示词语:众鸟独去闲两不厌敬亭山4、学习生字“亭”。
播放课件:(字理识字)读“亭”字时应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尖顶,角飞翘,下面有柱子。
)怎样记“亭”字?(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像亭尖,“口”字像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像秃宝盖,“丁”字像亭檐及柱子,“丁”不要写成“子”。
5、指导书写“亭”。
(1)教师示范书写“亭”,讲解书写要领:点正,横短;秃宝盖宜写宽;“丁”竖钩正直。
(2)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6、过渡:同学们字音读得很准确,你能试着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吗?7、指名朗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借助书下注释或者利用工具书,还可以联系上下句来解决。
如果仍有疑问可以做好标记,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小组成员共同解决。
2、小组内说一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些弄不懂的地方。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重点词语的意思。
(众鸟:许多鸟。
高飞尽:都高高地飞走了。
孤云:孤单的云。
独:独自。
闲:悠闲。
相看:互相看。
不厌:不满足。
)4、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引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预设:为什么会相看两不厌?为什么只有一朵云飘来飘去?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四、深入研读,领悟意境1、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意境,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
齐读古诗题目,你认为古诗是围绕哪个字写的?(独)“独”可以组成什么词?这些词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那就是——(孤单、单独、只有一个人。
)2、古诗中也突出了一个“独”字,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只有李白一个人?一句一句地读,一个一个地画。
3、学生自由圈画,教师巡视。
4、指名汇报。
“飞尽”说明一只鸟也没有了;“独去”说明云也飘走了。
5、教师导学:鸟飞走了,云也越飘越远,这是怎样的敬亭山?(冷清、清净)李白心里会怎么想?(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过渡:好一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现在为什么只有敬亭山?(孤独)7、教师引问:在生活中,鸟飞了,云飘走了是很正常的事,可在李白的眼里却认为“高傲的鸟、云是弃他而去”,这是为什么呢?8、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理解。
9、教师导学:适当地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件出示,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
但他遭受权贵迫害,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已被朝廷贬官整整10年了,长期的漂泊,生活的坎坷和艰辛使他感到孤独。
10、教师为学生配乐引读:师:李白,孤身一人,流落他乡,饱尝世间辛酸苦楚——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此时,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1、课堂练笔,体会诗人情感。
教师导学:李白,你有什么话要对敬亭山说;敬亭山,你又有什么话要对李白说。
(1)播放音乐,课件出示: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它说:“________________。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
”(2)学生想象,完成小练笔。
(3)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诗句。
12、积累背诵古诗。
五、联系拓展,安慰孤愁1、补充《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从《秋浦歌》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从哪读出的?2、安慰诗人:背诵《静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
背诵《赠汪伦》,李白你不要孤愁,因为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思念着你呢。
背诵《望庐山瀑布》,李白你不要孤愁,你一生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想着你呢!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独,因为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望洞庭一、创设情境,感知诗文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
(板书:洞庭)2、课件展示洞庭湖风光,教师结合图片进行简介。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
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
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秋月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物?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4、过渡: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5、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师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质疑问难,自悟诗意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
(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意思。
5、过渡:通过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6、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7、过渡: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8、课件展示画面,教师讲述古诗大意,学生对出诗句。
师: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
——(生接)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被磨过的镜子。
——(生接)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
——(生接)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生接)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聚焦景色,丰富画面1、品味“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多媒体出示)(1)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2)结合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3)这里藏着一个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4)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5)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听吗?(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景。
)(6)请你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指名读,师生评价。
(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7)教师引读,升华情感。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多么宁静啊!一起来读——洞庭湖在朦胧的月光的笼罩下,泛起点点银光,此时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8)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味“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媒体出示)(1)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的美。
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感悟比喻的修辞方法运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2)图片出示君山,师简介君山的传说。
(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病故,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
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二妃墓。
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
君山现有古迹二妃墓、龙涎井、柳毅井、飞来钟等。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同桌互读评价。
(4)指名读。
(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6)再看插图,齐声诵读后两句。
四、借助资料,感悟诗情教师过渡: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透过这首诗来了解一下作者。
(一)用自己的话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补充。
1、作者的才学。
2、政治生活上的不得志。
3、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
(结合本诗感受作者虽然被贬却依然满眼美景,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
)(二)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试背诵。
五、欣赏名句,感受美景(一)拓展诗句,从多个角度感受洞庭之美。
1、课件出示相关诗句: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韩偓《洞庭玩月》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
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
——李端《宿洞庭》2、教师简介诗意,学生齐声诵读。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尝试积累背诵。
(二)口语表达《我眼中的洞庭湖》。
1、课件播放洞庭湖图片。
2、学生挑选感兴趣的图片进行说话练习。
3、全班交流。
第三课时忆江南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1、教师播放《忆江南》歌曲,请学生欣赏后,谈谈感受。
2、课件出示江南相关资料,指名读,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江南。
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