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版《运动训练学》课程标准(任选课)

合集下载

运动训练学1 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1 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1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660407X10
课程名称:运动训练学(一)
Sport Coaching(I)
课程类别:必修课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先修课程:原则上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选课,以保证教学及学习的连续性适应专业:运动训练专业
参考教材:
1.《运动训练》,田麦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2.《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田麦久//刘大庆,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
3.《运动训练学》,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合著,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本课程为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

本课程从理论角度揭示了运动训练过程的特征、结构、内容,以及训练的方法与原理等。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认识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理解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掌握竞技能力的基本构成,熟悉运动训练的操作方法。

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加强体育专业思想教育,为培养运动训练类的高级专门人材打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包括了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竞技能力的训练,反映了运动训练研究的最新成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和新的研究成果,并联系学生从事专项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
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实践部分8学时,掌握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理与训练方法和手段。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七、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学校体育学09年资料

学校体育学09年资料

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的演变1.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识记)⑴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①现代体育的雏形在中世纪后期初现端倪。

②14-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自己的旗帜和纲领。

哲学、科学、文艺、教育乃至神学,纷纷把人、人体和人体运动…作为自己注意的中心。

③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④宗教改革者批判灵肉二元论,批判中世纪教会学校的重灵魂、轻身体的教育传统,而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⑤从“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到“灵肉一致”的转变,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由于充分肯定了人和人世的合理性,对人和人体的研究才成为可能;以发展人性和人体为己任的现代体育,也才有可能最终形成并获得发展。

⑥现代学校体育形成的时代背景赋予早期学校体育以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

⑵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ⅰ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①文艺复兴后的启蒙运动以科学性、科学规范和方法为指导,使近代科学的精神与文化功能得到广泛而充分地展现。

②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

③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法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

④德绍学校的最大贡献在于它解决了如何对大多数儿童实施体育教育的方法问题。

⑤德意志教育家古茨姆茨进一步发展了学校体育的课程形式。

在教学活动中按照学生和年龄分组教学;课堂被分为导入、观察、矫正、助成、测定、评价几个部分。

⑥古茨姆茨的另一贡献是使体育方法体系化。

⑦裴斯泰洛奇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体育课程臻于成熟的代表人物。

⑧由于采用了课程化的形式和班级、年级授课的方式,学校体育也能大规模地、批量化、标准化地培养劳动者。

ⅱ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①扫除中世纪神学和古代权威加在关于人体及人体运动的种种认识上的谬误阴霾,冲破设置千年的禁区障碍,是正确认识人体及人体运动的必要前提;而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道发展的重要基础。

2024运动训练学教案

2024运动训练学教案

2024精选运动训练学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运动训练学》教材第四章“运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具体内容为第三节“精选运动训练方法”。

详细内容包括: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精选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点;2. 培养学生运用精选运动训练方法进行训练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运动训练方法的认识,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各种精选运动训练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重点:熟练运用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等进行训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计时器;2. 学具:运动训练日志、运动器材(如跳绳、哑铃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运动员训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运动员要进行不同的训练?这些训练有什么作用?2. 理论讲解:a. 介绍间歇训练法,讲解其原理和操作要点,举例说明;b. 介绍持续训练法,讲解其原理和操作要点,举例说明;c. 介绍变换训练法,讲解其原理和操作要点,举例说明;d. 介绍循环训练法,讲解其原理和操作要点,举例说明。

3. 实践操作:a.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训练方法进行实践;b.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教师巡回指导;c. 训练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训练心得和体会。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精选运动训练方法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精选运动训练方法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六、板书设计1. 精选运动训练方法a. 间歇训练法b. 持续训练法c. 变换训练法d. 循环训练法2. 各训练方法的特点及适用场景3. 训练操作要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所学精选运动训练方法,为自己设计一份为期四周的训练计划。

2. 答案: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计出合适的训练计划。

运动训练学剖析(田麦久旧版教材)

运动训练学剖析(田麦久旧版教材)
《运动训练学》 课程分析
任课教师:教授 专业:
课程分析的目录
• • • • 1、课程定位与教学思路 2、教材分析 3、学情分析 4、教学内容
• 5、教学方法 • 6、考核办法 • 7、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
1、课程定位与教学思路
• 课程学时32,用时1学期,专业必修课。
• 教学目的:使学生熟练掌握中等学校体育教师必备的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 知识和基本技能,高质量的掌握训练方法手段,并能熟练掌握讲解示范技 巧与技能,使学生具备从事中等学校运动训练各项工作的基本能力。 •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运动训练学》课程,使学生掌握训练基本理论、竞 技能力的训练方法,了解训练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教学程序、教学要点; 培养学生的基本训练技能,熟练掌握和合理运用训练学主要原则进行训练, 使学生具备进行执教和训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指导能力;全面掌握力量、 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7、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
• 我的做法: • • • 1、精炼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操作; 2、随时激发学习情趣,加强课堂沟通; 3、利用重复法,反复讲反复练; 4、严格考勤制度,改革考试模式。

谢谢
• • • • •
近些年教材的变化历程: 最早的山东教育定规划教材《运动训练学》李志勇主编 中期的人民体育出版社《运动训练学》田麦久主编 现在的高教出版社《运动训练学》田麦久主编 纠结于学生考研指定教材,只能统一于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
选用教材的变化
6
3、学情分析
• 学生的特点: • 学生的运动经历参次不齐,多数学生运动时间经历较短,尤其是社会体育 专业学生;对运动训练的认识较为简单; • 优势是同学们对于运动训练学的学习兴趣较高,教师讲清楚训练学的重要 作用,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我的经验是:严格要求课堂纪律,随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加强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与交流; •

运动训练学课程大纲概要

运动训练学课程大纲概要

运动训练学课程大纲概要《运动训练学》课程大纲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课程编号:406349学分:2分总学时:36学时理论学时:30学时适应环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运动训练学》就是一门创建在多学科基础上,研究运动训练活动过程通常规律的科学。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自学,介绍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控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认知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介绍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订。

二、教学基本要求介绍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运动员选材的任务及生物基础;训练周期的类型、发生改变负荷的形式;体、战术训练的意义以及影响因素;参赛准备工作的内容及运动员参赛风险辨识、评估与对策。

理解训练方法的意义和操作过程及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竞技战术、战术能力的概念;心理能力与体能、技能,运动智能与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关系;各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掌控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形成以及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提升身体训练的各种方法及其原理;掌控技术、战术能力训练的方法;各类运动训练计划结构和非政府及掌控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2学时)(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介绍竞技体育的形成、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2、明确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内容,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二)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2学时)1、了解运动训练管理的含义及其管理的层次结构;2、明确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竞赛管理;3、了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

(三)运动员选材(2学时)1、明晰运动员选材的任务;2、介绍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3、掌控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方法实行。

(四)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4学时)1、掌握各原则的概念;2、明晰各原则的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3、介绍训练周期的类型、减少负荷的形式。

运动训练学教案

运动训练学教案

天津师范大学学科课教案(课时授课计划)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天津师范大学学科课教案(课时授课计划)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天津师范大学学科课教案(课时授课计划)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天津师范大学学科课教案(课时授课计划)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天津师范大学学科课教案(课时授课计划)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天津师范大学学科课教案(课时授课计划)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天津师范大学学科课教案(课时授课计划)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天津师范大学学科课教案(课时授课计划)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天津师范大学学科课教案(课时授课计划)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天津师范大学学科课教案(课时授课计划)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天津师范大学学科课教案(课时授课计划)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天津师范大学学科课教案(课时授课计划)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天津师范大学学科课教案(课时授课计划)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天津师范大学学科课教案(课时授课计划)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天津师范大学学科课教案(课时授课计划)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天津师范大学学科课教案(课时授课计划)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天津师范大学学科课教案(课时授课计划)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200 ~200 学年度第学期第周第次课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

乒、羽选修课教学大纲09年版

乒、羽选修课教学大纲09年版

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各类专业《小球(乒乓球、羽毛球)》选修课教学大纲入学文化:高中学制:三年教学时数:32学时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二00九年九月一日小球(乒乓球和羽毛球)选修课教学大纲专业代码:全院各专业课程代码:课程性质:综合素质选修课总学时:32学时学分:2分一、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小球(乒乓球、羽毛球)》是我院各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在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进行选修,该课程是根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有关精神,以及大专院校培养目标结合我院体育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具体情况制定的。

体育选修课程是我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项目,也是实现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

2、课程任务: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乒乓球和羽毛球的基本技术,在比赛过程中能运用各项技术,懂得比赛的规则和要求。

(二) 课程的教学要求1、知识目标:使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乒乓运动和羽毛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基本战术和基本理论;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并实践乒乓球和羽毛球竞赛的裁判工作,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3、素质目标: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身心理健康的发展。

4、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5、运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示范与自我练习相结合,模仿与创新相结合,练习与比赛相结合;6、进行量化教学,在每一教学阶段,确定量化标准。

7、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小球(乒、羽)运动的兴趣,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8、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貌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三)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从内容体系到实践方法都涉及到教育学、人体健康学、生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美学、关系学、生物力学、创伤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与之关系十分密切。

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体质,又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

(四)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和处理的问题1、教学中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学生区别对待。

2024精选运动训练学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精选运动训练学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精选运动训练学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运动训练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方法的选择与应用等。

重点分析运动训练中的科学原理和训练技巧,以提高学生在实际训练中的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理解训练计划制定的重要性;2. 学会运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训练效果;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在实际训练中的应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训练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教学重点: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训练方法在实际训练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运动训练视频、训练计划案例;2. 学具:笔记本、运动训练教材、训练计划模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运动训练视频,引发学生对运动训练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a.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b. 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与步骤;c. 常用训练方法的介绍及适用场景。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训练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制定一份简单的训练计划。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训练计划制定与实施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a. 循序渐进原则b. 针对性原则c. 系统性原则d. 可逆性原则2. 训练计划的制定a. 制定方法b. 制定步骤3. 训练方法的选择与应用a. 抗阻训练b. 有氧训练c. 灵敏性训练d. 柔韧性训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为自己所在运动项目制定一份为期四周的训练计划。

a. 训练目标;b. 训练周期;c. 训练内容;d. 训练方法;e. 训练强度;f. 训练频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情况,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运动训练领域的新动态,了解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提高自身运动训练水平。

2024精选运动训练学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精选运动训练学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精选运动训练学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运动训练学》教材第四章“运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展开,详细内容涉及第一节“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和第二节“运动训练的辅段”。

重点分析运动训练中常用的方法,如间歇训练法、循环训练法、变换训练法等,并探讨如何运用辅段提高运动训练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及辅段,并了解其适用场景。

2. 培养学生运用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设计训练计划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运动训练过程中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及其运用、辅段的应用。

难点:如何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及运动员特点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运动训练学教材、笔记本、训练计划模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优秀运动员训练视频,让学生了解运动训练方法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20分钟):讲解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辅段及其适用场景。

3. 实例分析(15分钟):分析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训练方法在实际训练中的应用。

4. 课堂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根据运动员特点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运动训练方法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2. 板书内容:运动训练基本方法:间歇训练法、循环训练法、变换训练法等。

运动训练辅段: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心理训练等。

方法与手段应用:根据运动员特点、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运动训练基本方法及其适用场景。

(2)设计一份针对某一运动项目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方法、训练手段及训练周期。

2. 答案:(2)示例:针对篮球运动员,采用间歇训练法进行有氧耐力训练,辅段为力量训练、灵敏性训练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运动训练领域的新理念、新方法,提高自身运动训练水平。

09版《运动训练学》课程标准(任选课)

09版《运动训练学》课程标准(任选课)

《运动训练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4020162总学时数:32学时学分:2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活动过程一般规律的科学。

《运动训练学》课程是湘南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任选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种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运动训练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绪论2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与目的任务;理解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与内容体系;了解运动训练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向等。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与内容体系。

(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介绍运动训练学这一新兴体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对象与目的任务,理论体系与内容体系,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向等。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4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从宏观角度系统论述竞技体育的概念、本质和特点以及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全面阐述现代运动训练的概念和特点、运动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的概念、特点。

(三)课时安排:4学时(四)主要内容:掌握竞技体育的概念、特点;掌握运动训练的概念、特点;了解竞技体育的演变发展过程及运动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2)学时1、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2、竞技体育的构成3、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4、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第二节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2)学时1、运动训练的概念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2、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2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掌握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了解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介绍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The 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教学目的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过程普遍规律的交叉学科,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实现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训练专业基础知识。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明确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中小学业余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指导学生进行业余训练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人体及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积极影响,从而正确认识体育健身工作的地位、意义和作用,提高从事社会体育组织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掌握利用体育手段增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学会科学的指导广大群众的健身活动,合理的安排自身的体育活动;3.使学生具有对社会体育和健身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以及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一般能力。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各专项的基础知识。

先修课程为《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等专项课程。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完成本课程的关键措施。

主讲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讲授方法。

教学中主要以讲授为主,贯穿启发式、讨论式。

“体育课程与教学”部分可采取讲授、讨论与学科论文相结合的方法。

要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的考核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评价主要考虑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讨论发言的积极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课程总评成绩按下述比例计算: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10%),+作业(20%)+ 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加强平时成绩的记载。

七、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使用教材】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参考书目】1.田麦久著《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2.杨世勇著《体能训练学》,四川科技出版社,2002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选材原理与方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国家体委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组《运动员科学选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八、课程章节内容和学时安排九、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竞技体育,特征及社会功能2.了解运动训练,掌握运动训练的特点3.掌握运动训练的任务和竞技体育项目的主要分类【重点难点】重点:运动训练主要特点难点:运动负荷极限性,运动训练过程中个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第一节竞技体育引论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二、竞技体育的构成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一、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第三节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体系2.了解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3.理解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重点难点】重点: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体系难点: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一、运动训练管理释义二、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三、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工作体系第二节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一、思想教育管理二、训练竞赛管理三、组织人事管理四、科技服务管理五、运动员业务和文化学习管理六、财务后勤管理第三节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一、高等院校优秀运动员管理二、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队伍的管理第四节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训练管理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遴选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的年龄特征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管理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第三章运动员选材(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员选材的意义及任务2. 理解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3.掌握运动员选材方法【重点难点】重点:运动员早期选材方法难点:运动员选材时机【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员选材概述一、运动员选材释义二、运动员选材的任务三、运动员选材工作的阶段划分四、我国运动员选材发展概述第二节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一、遗传与运动员选材二、人体生长发育规律与运动员选材三、运动员发育程度的鉴别第三节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实施一、确定选材时机二、家族调查三、体格检查四、鉴别发育程度和分型五、选材指标的测试六、综合评价与分析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训练原则与体育科学化训练的关系,训练原则的依据2.掌握运动训练原则的原理及运动训练中的实施和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重点: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难点:各项原则教学目的与实际训练例证的联系【教学内容】第一节竞技需要与定身发展原则一、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释义二、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一、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释义二、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一、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释义二、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的科学基础三、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一、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释义二、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三、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一、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释义二、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三、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类型:选修总学时:32 学分: 2 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解剖学后续课程: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执笔人:李广文审核人:一、课程目标(一)理解基本训练原理与方法(二)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三)有较强的训练指导实践能力二、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动作模拟、新媒体沟通学习三、教材和参考用书(一)使用教材:《运动训练学》第二版(田麦久)(二)参考用书:其他版本《运动训练学》四、实践、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五、考试、考核方式(一)考核方式:本门课满分为100分,考察方式采用题库闭卷考试,作业成绩占30%,考勤10%。

(二)考核要求:1.要布置和检查各章节的思考题,作业题完成的情况,作为平时成绩2.考试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运动训练学导论(4学时)[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课时,认真听讲,形成知识体系[教学重点难点] 以关键名词为逻辑的整个运动训练学知识体系[教学具体内容]运动训练、训练学、运动训练理论体系、构成要素第一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2学时)第二节不同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1学时)第三节运动训练构成要素的理论体系(1学时)[课堂训练、课外训练、作业思考题]第二章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2学时)[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课时,认真听讲,形成知识体系[教学重点难点] 竞技能力三大规律、训练原则体系[教学具体内容]规律、训练原则的历史演变、四大协同原则的释义、科学基础、训练要点。

第一节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变化、表现的基本规律(1学时)第二节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0.5学时)第三节第三、四、五、六节:四大训练原则(0.5学时)[课堂训练、课外训练、作业思考题]第三章运动员竞技能力与训练(8学时)[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课时,认真听讲,形成知识体系[教学重点难点] 体能与技能的训练[教学具体内容]体能之力量、速度、耐力等的训练方法,技术的训练方法手段。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无总学时:72 理论学时: 62实验或讨论学时: 10 开课院系:社会体育系大纲执笔人:丛培祥适用专业:运动训练教研室主任审核:杨华玉教学院长审定:潘家武一、说明1、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根据安徽省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计划而制定的教学大纲,为专业基础性必修课。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一门综合应用性科学,是运动训练专业的专业理论核心课程,是实现专业目标的重要课程。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运动训练学》的教学,使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并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产生兴趣,同时把对运动训练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解决问题,并能参与教学训练工作。

所要掌握下列知识: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运动训练的原则;运动训练的方法;运动训练的内容;运动训练的组织与控制;儿童、少年和女子的训练特点。

3、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运动训练学基本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运动训练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三、正文第一章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熟知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了解竞技体育的分类和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竞技体育项目的分类;运动训练包含的内容;运动训练适应的基本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1、竞技体育概述。

2、竞技体育项目的分类。

3、运动训练概述。

4、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1、竞技体育项目的分类。

2、运动训练包含的内容。

3、运动训练适应的基本发展趋势。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原则【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训练六大原则及在训练中贯彻其原则的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运动训练应遵循的原则;一般训练与专项相结合原则的主要依据;周期性原则的类型;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基本要求;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依据。

【教学内容】1、自觉积极性原则。

2、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

3、系统不间断性原则。

2009级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2009级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2009级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是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并颁发的关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体现了国家对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及对普通高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方面基本要求,是课程管理和评价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和教学与评估的依据。

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课程的性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位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

本课程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同其他文化课程具有本质的不同。

文化课程主要在室内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重视的是学生的知识的积累和认知的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在室外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和运动教育,强调的是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正确态度行为的形成等。

这就决定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与学的主要手段,是体能的练习、运动技能的学习及参与运动的行为。

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身体力行,就不可能增强体能和掌握运动技能,强身健体就无从谈起。

当然,在体育学习中,也有知识的学习、心理健康的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等,但这主要是贯穿于身体练习的过程中,并通过身体练习来完成的。

2024年精选运动训练学教案任意下载 [完整版]

2024年精选运动训练学教案任意下载 [完整版]

2024年精选运动训练学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运动训练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主题为“运动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训练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提高他们在实际训练中的运用能力。

2. 使学生掌握不同训练方法的特点与应用,提高训练效果。

3. 培养学生制定和实施训练计划的能力,为今后的运动训练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运动训练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教学重点: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训练方法的特点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运动训练学》学习笔记、训练计划模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优秀运动员的训练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 新课内容讲解:(1)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创造性。

(2)训练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讲解不同训练方法(如力量训练、耐力训练、速度训练等)的特点与应用。

(3)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介绍训练计划的组成部分,以及如何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训练计划。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并制定训练计划。

4. 例题讲解: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运动训练方法在实际训练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针对某一运动项目的训练计划。

六、板书设计1.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2. 训练方法的选择与应用3. 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为自己所熟悉的一个运动项目制定一份训练计划。

2. 答案:学生需提交训练计划书面稿,包括训练目标、训练周期、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强度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运动训练原则与方法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授课学时:54学时课程学分:3分一、课程性质、任务性质: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必修课程。

任务:使学生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

二、课程培养目标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

明确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掌握较为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以及具有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

技能目标:素质目标: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版本信息:《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院校通用教材教材适用评价:本教材被国家教育部立项为“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并作为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适用。

由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教授主编。

适用的参考资料:安朝臣:《人体运动负荷的研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运动训练学对于其它实践课程,如散打、跆拳道、篮球等技能型科目的教学及其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二、竞技体育的构成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学的任务及内容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竞技体育形成与发展,理解竞技体育特点与社会价值。

掌握运动训练的任务及内容。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二、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三、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四、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五、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六、技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七、技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八、技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教学目的要求:了解项群得科学意义,理解项群理论的应用,掌握各项基本特征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一、运动成绩释义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第二节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一、竞技能力释义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基本涵义及其决定因素,理解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掌握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一、动机激励原则释义二、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一、有效控制原则释义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一、系统训练原则释义二、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周期安排原则一、周期安排原则释义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要点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一、适宜负荷原则释义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一、区别对待原则释义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八节直观教练原则一、直观教练原则释义二、直观教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直观教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九节适时恢复原则一、适时恢复原则释义二、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竞技需要原则释义、动机激励原则释义、有效控制原则释义、系统训练原则释义、周期安排原则释义、适宜负荷原则释义、区别对待原则释义、直观教练原则释义、适时恢复原则释义,理解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直观教练原则的科学基础、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掌握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要点、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直观教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二、运动训练手段概述第二节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一、模式训练法二、程序训练法第三节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一、分解训练法二、完整训练法三、重复训练法四、间歇训练法五、持续训练法六、变换训练法七、循环训练法八、比赛训练法第四节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理解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掌握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二、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一、身体形态释义二、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三、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四、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各种力量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四、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各种速度素质的评定及训练三、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一、耐力素质释义二、各种耐力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耐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四、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六节柔韧素质及其训练一、柔韧素质定义二、柔韧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柔韧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四、柔韧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七节灵敏素质及其训练一、灵敏素质释义二、灵敏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四、灵敏训练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理解身体形态及其训练,掌握力量素质及其训练、速度素质及其训练、耐力素质及其训练、柔韧素质及其训练、灵敏素质及其训练第七章运动员的技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一、运动技术的定义及基本特征二、运动技术原理三、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第二节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一、主体因素二、客体因素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二、完整法与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六、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七、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八、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九、重视运动技术创新第五节运动技术评价一、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和基本标准二、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三、运动技术评价常用的方法四、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特点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理解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掌握运动技术评价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一、竞技战术概述二、运动员战术能力三、竞技战术与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一、分解与完整训练法二、减难与加难训练法三、虚拟现实训练法四、想像训练法五、程序训练法六、模拟训练法七、实战法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一、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二、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把握项目制胜规律二、培养战术意识三、培养战术运用能力四、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五、重视战术组合六、加强战术创新研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理解战术训练方法、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掌握战术方案的制定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第二节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智能概述二、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三、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运动智能概述,理解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掌握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三、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第二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点第三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一、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二、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三、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理解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掌握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一、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二、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一、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二、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三、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一、比赛系列的安排二、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一、中短期阶段集训计划的结构及负荷特点二、赛前中短期集训中的区别对待第五节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一、规范化用表的用途二、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示例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了解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掌握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第十二章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一、训练课的不同类型及要求二、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三、训练课的结构四、训练课的负荷量度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训练课的不同类型及要求、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理解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掌握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三章运动队伍的管理第一节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一、运动队管理的思想基础二、运动队管理的组织保障三、运动队管理的法规依据四、运动队管理的经济基础五、运动队管理的人本原则第二节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二、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第三节教练员与运动员一、教练员二、运动员教学目的要求:了解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教练员与运动员(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训练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4020162总学时数:32学时学分:2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活动过程一般规律的科学。

《运动训练学》课程是湘南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任选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种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运动训练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绪论2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与目的任务;理解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与内容体系;了解运动训练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向等。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与内容体系。

(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介绍运动训练学这一新兴体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对象与目的任务,理论体系与内容体系,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向等。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4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从宏观角度系统论述竞技体育的概念、本质和特点以及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全面阐述现代运动训练的概念和特点、运动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的概念、特点。

(三)课时安排:4学时(四)主要内容:掌握竞技体育的概念、特点;掌握运动训练的概念、特点;了解竞技体育的演变发展过程及运动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2)学时1、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2、竞技体育的构成3、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4、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第二节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2)学时1、运动训练的概念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2、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2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掌握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了解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介绍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

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1)学时1、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2、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3、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1)学时1、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2、技能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3、技能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4、技能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5、技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6、体能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7、体能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8、体能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2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掌握竞技能力及其构成;运用运动员状态诊断与建立训练目标。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本章主要阐述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阐明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的建立。

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1)学时1、运动成绩的概念2、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第二节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0.5)学时1、竞技能力概念2、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0.5)学时1、状态诊断和训练目标建立的作用2、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6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训练规律、训练原理和训练原则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初步掌握各种训练原则的基本概念及其训练学要求。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竞技需要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和适时恢复原则。

(三)课时安排:6学时(四)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与运动训练科学化相关的运动训练原则。

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1、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0.5)学时2、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3、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0.5)学时1、动机激励原则的概念2、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3、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0.5)学时1、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2、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3、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0.5)学时1、系统训练原则的概念2、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3、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周期安排原则(1)学时1、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2、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3、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1)学时1、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2、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3、适宜负荷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0.5)学时1、区别对待原则的概念2、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3、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八节直观教练原则(0.5)学时1、直观教练原则的概念2、直观教练原则的科学基础3、直观教练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九节适时恢复原则(1)学时1、适时恢复原则的概念2、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3、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4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基本掌握运动训练控制方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方式;熟练掌握运动训练基本方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方式;基本掌握运动训练时常用手段的应用。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现代运动训练控制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方式;现代运动训练具体操作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方式。

(三)课时安排:4学时(四)主要内容:首先介绍以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为代表的现代运动训练整体控制方法。

其次介绍以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等训练因素类方法组成的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

最后介绍运动训练常用的手段。

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0.5)学时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2、运动训练手段概述第二节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1)学时1、模式训练法2、程序训练法第三节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2)学时1、分解训练法2、完整训练法3、重复训练法4、间歇训练法5、持续训练法6、变换训练法7、循环训练法8、比赛训练法第四节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0.5)学时1、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2、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3、固定组合练习手段4、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6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体能和身体训练的概念及基本要求;了解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及基本要求;掌握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训练的基本方法及要求。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力量、速度、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方法及要求。

(三)课时安排:6学时(四)主要内容:着重介绍体能和身体训练的概念及基本要求;力量素质的种类及含义,各素质训练的要求;速度及其分类,各种速度素质训练的要求;耐力素质的种类与不同耐力素质的训练的方法;灵敏素质的训练和柔韧素质训练的方法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0.5)学时1、体能训练释义2、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1.5)学时1、身体形态释义2、各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3、身体形态的训练的方法4、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2)学时1、力量素质释义2、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3、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1)学时1、速度素质释义2、速度训练方法与手段3、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0.5)学时1、耐力素质释义2、耐力训练方法与手段3、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六节柔韧素质及其训练(0.25)学时1、柔韧素质释义2、柔韧训练方法与手段3、柔韧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七节灵敏素质及其训练(0.25)学时1、灵敏素质释义2、灵敏训练方法与手段3、灵敏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七章运动员技术及其训练2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运动技术的概念、特征、结构;初步掌握运动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理解并掌握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运动技术的训练方法的基本要求。

(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介绍运动技术的定义、特征及结构,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技术训练常用方法,以及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运动技术和运动员技术能力(0.5)学时1、运动技术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2、运动技术原理3、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第二节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0.5)学时1、主体因素2、客体因素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0.5)学时1、直观法与语言法2、完整法与分解法3、想象法与表象法4、减难法与加难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0.5)学时1、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2、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3、处理好技术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4、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5、处理好合理的技术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6、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7、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8、运动技术结构及技术组合的改进与提高9、重视运动技术创新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2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竞技战术的定义、构成及其分类;理解竞技战术与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掌握战术训练方法和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掌握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和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战术训练方法与战术方案的制定。

(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竞技战术概念及其构成;战术训练方法;战术方案的制定;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0.5)学时1、竞技战术概念2、运动员战术能力3、竞技战术与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0.5)学时1、分解法与完整法2、减难法与加难法3、虚拟现实训练法4、想像训练法5、程序训练法6、模拟训练法7、实战法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0.5)学时1、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2、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0.5)学时1、把握项目制胜规律2、培养战术意识3、培养战术运用能力4、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5、重视战术组合6、加强战术创新研究第九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组织1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掌握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理解基础、专项提高与最佳竞技、竞技保持训练阶段的年龄、负荷、竞赛特征。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

(三)课时安排:1学时(四)主要内容:介绍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基础、专项提高与最佳竞技、竞技保持训练阶段的年龄、负荷、竞赛特征。

第一节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0.5)学时1、竞技状态转移长期性2、竞技状态转移阶段性3、遗传性竞技能力与获得性竞技能力的最佳组合第二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0.5)学时1、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2、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3、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点第十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1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掌握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熟悉年度训练过程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