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冷兴邦

2014年04月22日13:5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与以过往的社会意识有着深切联系,其产生发展都以前人积累为前提。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不可能脱离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一定是在一个国家、民族长期发展中孕育形成的,反映着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思想结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吸收合理成分,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才能茁壮地孕育发展起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文化自觉与自信。任何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生长环境,烙有各自特点的价值观念,罔顾这一规律和事实,强行移花接木、植树种草,必然南辕北辙、事与愿违,甚至水土不服、一败涂地。综观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核心价值理念,虽然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形成的,但其思想根源还是来自古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两个基本源头,并且历经了几个百年才最终塑身定型。如果不顾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情,完全照搬照抄西方的价值观,显然

在现实上是不可行的,后果上也是不可想象的。事实证明,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抛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毛泽东同志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赢得亿万群众,也必须扎根中华历史文化土壤,注重传承汲取传统价值的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以我国传统价值观念作为基本价值资源,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新诠释,使其打上了鲜明的民族精神底色,展示出浑厚深沉的历史韵味和中国气派,这正是深刻把握价值观的发展规律,对中华传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真实表现。

“源”与“流”——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滋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鲁迅先生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他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又直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从一代一代众多仁人志士的人生实践中和中华民族传诵千古的经文典集里,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伟大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社会风尚。从国家的价值目标上,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是我国农业文明的重要价值,孔子主张“和为贵”,孟子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老子认为“和”是万事万物生存的基础;利民、富民、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处处可见,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大一统”一直贯穿于封建皇权思想始终,甚至尊始皇为“千古一帝”,主张国家的统一一致,反对分裂、抵御外侮,等等。从社会的价值取向上,“仁”的道德规范广泛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认为“仁者,爱人”,主张“克已复礼为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倡行“中庸”价值,孔子称其为至德,强调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言行都应该适度,无过无不及;常以“均”来表达平等的思想,《诗经》中有“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老子》中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孔子则提出“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思想;憧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等等。从公民的价值准则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内涵的“德行”文化,讲求敬祖、爱国、崇礼、厚德,倡导“仁爱孝悌”的道德准则,“身、家、国、天下”一体的人伦设计,并作为处世、立世、行世的基本准则和信条,等等。以上这些价值观念无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影响广泛,侵润深深,历久弥新,有如源头活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提供着巨大的动力和源泉支撑。

“继往”与“开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超越。中华文明前后相继,交相更替,生生不息,积累了丰富厚重的文化思想和历史积淀,创设了普遍认同的社会伦理和价值观念,形成了特点鲜明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特别是以“仁、义、礼、

智、信、恕、忠、孝、悌”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不仅成就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活秩序,来到今天也依然光芒四射、魅力无穷。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和思想文化,是在对小农经济与封建政治关系的思考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些价值观念必然与现代社会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会产生无法回避的矛盾甚至冲突。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回到过去、守旧复古,也不能一棍子打倒、全盘否定,还是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的思想价值,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涵养民族价值观的不竭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彻底批判了传统文化精神中封闭、狭隘、保守、落后、专制、奴化等弊病和局限性,又弘扬了其大同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优秀品质,从而使核心价值观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沿着批判性、科学性、开放性、现代性进行了革命性重塑,建立起了人们易于接受、便于践行的新时代的价值体系,必然会在继承与扬弃中前行发展。

“本来”与“外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收并蓄集内外于一体。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和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自身精神命脉,丧失自身特

质。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应当礼敬自豪地对待的灵魂与母体,须臾不能脱离和怠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坚守“本来”、粹取精华,才能展现自有的色彩、焕发无限生机,成为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价值理念。但坚守“本来”,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相反,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从传统文化的最深处寻找能够获取公民认同、引起大众共鸣并最终引领中华民族前行的价值理念,同时也需要学习西方文化的优秀因子,广泛借鉴世界“外来”文明成果,反映人类最美好的目标理想和价值追求。我们既要反对把西方的价值观念作为“普世价值”,又不能把属于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精神价值拱手让给西方。坚守“本来”、吸收“外来”,关键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善于在与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其他社会形态的对比中抓住最关键、最根本、最核心的精要,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反映社会主义运动的价值导向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形成共识的过程,贵在知行统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这就需要我们千方百计地开掘好、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宝库,以更广范围、更深层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