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
2017年语文真题及解析_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
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l0分)1.(5分)按要求填空。
(1)家住吴门,。
(周邦彦《苏幕遮》)(2)蒹葭萋萋,白露未唏。
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3)杜甫《望岳》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以光的明暗写山的高大,王维《终南山》诗中运用了相似手法的一联是“,”。
三、标题2.(2分)小明跑步健身,坚持一段时间后想放弃,以下句子适合用来激励他的一项是()A.行百里者半九十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D.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3.(3分)班干部改选,小洁被选为班长后发表感言,以下用语得体的一项是()A.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将翻开新的一页B.谢谢大家的信任,我会尽心尽力,做好工作C.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乐意为大家效犬马之劳D.很荣幸当选班长,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阅读(70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开图画即江山王风①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天然”就是自然而然。
“天”与“人”是一组对举的概念,二者同为创造者。
“人”在创造,“天”更在创造。
大自然的自我创造,称为“天工”,与此相对的“人工”,通常认为是远远不及的。
而对于人的创造,最高贵的赞美就是“巧夺天工”。
与此相类,大自然的声响被称为“天籁”,对于人间的歌唱,其最高赞美也就是用这个词来形容。
②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人格在山水中获得共鸣,这种人与山水的关系延续至今。
音乐中大量的是对大自然的抒写,古代最著名的器乐曲,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引发了千古的赞叹和惆怅。
人与人,借助音乐描摹的山水达成最高的和谐,正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个缩影。
③魏晋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自觉时期,以自然为题材的山水诗和山水画蓬勃而出,并延续至今,形成诗画中最引人注目的传统。
开创山水诗的谢灵运好游,曾经惊动地方官,以为山贼。
人的情感与山水相通,则以山水为友。
唐代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都不将山水看作客体。
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
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
(1)家住吴门,。
(周邦彦《苏幕遮》)(2)蒹葭萋萋,白露未唏。
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3)杜甫《望岳》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以光的明暗写山的高大,王维《终南山》诗中运用了相似手法的一联是“,”。
2.(2分)小明跑步健身,坚持一段时间后想放弃,以下句子适合用来激励他的一项是()A.行百里者半九十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D.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3.(3分)班干部改选,小洁被选为班长后发表感言,以下用语得体的一项是()A.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将翻开新的一页。
B.谢谢大家的信任,我会尽心尽力,做好工作。
C.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乐意为大家效犬马之劳。
D.很荣幸当选班长,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阅读(70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开图画即江山王风①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天然”就是自然而然。
“天”与“人”是一组对举的概念,二者同为创造者。
“人”在创造,“天”更在创造。
大自然的自我创造,称为“天工”,与此相对的“人工”,通常认为是远远不及的。
而对于人的创造,最高贵的赞美就是“巧夺天工”。
与此相类,大自然的声响被称为“天籁”,对于人间的歌唱,其最高赞美也就是用这个词来形容。
②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人格在山水中获得共鸣,这种人与山水的关系延续至今。
音乐中大量的是对大自然的抒写,古代最著名的器乐曲,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引发了千古的赞叹和惆怅。
人与人,借助音乐描摹的山水达成最高的和谐,正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个缩影。
③魏晋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自觉时期,以自然为题材的山水诗和山水画蓬勃而出,并延续至今,形成诗画中最引人注目的传统。
开创山水诗的谢灵运好游,曾经惊动地方官,以为山贼。
人的情感与山水相通,则以山水为友。
唐代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都不将山水看作客体。
2005-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200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全国卷Ⅰ)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案】修辞方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全国Ⅱ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①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答案】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平易通俗)(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2018-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分类汇编:2005-2017年全国Ⅱ卷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学术小金刚系列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还!2018-2019年高考备考2005-2017年全国Ⅱ卷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2005年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答案]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解析]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的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
然而,诗人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抱膝灯前影伴身”正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
白诗语言风格,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了解得比较多。
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教版,2001年12月第2版,下同)第149页比较杜甫和白居易诗歌风格异同中有“白诗明快浅显,立意巧妙”的内容;高中语文第五册第152页《唐诗简介》中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的话。
译文:我居住在邯郸客店(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农历冬至。
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2006年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南柯子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2005-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
2005-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2005年(四)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
(8分)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
……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
……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答案: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鉴赏中揣摩体味语言的能力。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答案:(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飞流直下三千尺“,运用夸张的手法,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千古长如白练飞“用比喻手法,“白练”写出了瀑布的形状、色彩,“飞”字写出动态之美,“千古”在肘间上拓展和延伸,有较强的表现力。
15.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1)_诗词鉴赏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1)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析】范成大书扇的原作已佚,姜夔这首次韵却留下了石湖悠然意远的风致。
淳熙十四年(1187)的夏天,姜夔从湖州赴苏州谒见范成大。
范的生日是六月初四,姜夔创作歌曲《石湖仙》为他祝寿:“……须信石湖仙,似鸱夷翩然引去。
浮云安在,我自爱、红香绿舞。
”这首书扇次韵,与词意相关,盖即一时所作。
这28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笔画难以表现的情韵。
虽然范成大晚年营建的石湖别墅,经过七八百年的桑田沧海,早已化为劫灰,但石湖这片水域和湖堤上的九环洞桥依然存在,诗中的意境多少还可得到点印证。
可以想象,姜夔当年造访石湖,是坐船来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密,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里流出来的浮萍。
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住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对范品格的称颂。
范成大以郎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
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得不到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而退隐石湖。
200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质量测试卷huang
十校联考200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质量测试卷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7题。
(21分)梅花,中国花文化的秘境“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提起梅花,国人无—不联想到红梅赞所颂扬的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
从外形上说,梅花娇小玲珑,花形多样;从文化内涵上说,我国有关梅花的诗词歌赋比其他所有花的诗词歌赋的总和还婴多。
梅花的暗香和意境为我们打造了独特的中华花文化之秘境,从此意义上说,无花能敌。
千年铜鼎叹梅核梅原产于中国,无论野生还是栽培,我国当处首位。
梅最初是以果而名闻中华。
古人以梅代醋,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如《尚书·说命》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商王武丁对宰相傅说说:阁下的重要性就好比做羹汤时用的盐和梅。
直到现在,云南大理白族和丽江的纳西族同胞,仍然保持用野生梅子炖肉炖鸡的殷商古风。
1975年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古的发现,正好印证了《尚书》里的记述,因铜鼎中炭化的梅核,经碳14鉴定,查明距今已3200年。
更令人振奋的是,1979年裴李岗遗址发掘报告证明当时的梅核应当是公元前5495到前5415年左右的。
这就大大增加了我国梅树的历史,使她可与伊拉克椰枣树齐名而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两种果树。
从吃用梅子到赋予梅子文化内涵,我们则需要到《诗经》中寻找答案。
在我国古代民间朴素歌谣《诗经》中,梅是体现古人浪漫情怀的最佳佐证。
在商朝时期的河南北部,梅子青时,就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时刻。
由于母系社会遗风尚存,姑娘会摘青梅(尚未熟透的梅子)扔给她欣赏的小伙子,以示爱意。
所以说,中国的情人节比外国人的还要早,只是好多人都不了解,反而依着西方文化,在西方的情人节时送所谓的“玫瑰”表示爱情。
其实充斥国内市场的“玫瑰”只是现代月季的误称。
古代先民采集野梅,主要系作加工食品或祭祀之用。
早期的梅花在千万年的历史中都是单纯的5瓣,在长期的驯化栽培中,梅个别出现了复瓣、重瓣、台阁等变异,有心人另行嫁接繁殖,就育成了专供欣赏的新品种,这就是花梅从果梅中分化而出的来龙去脉。
2005-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一览表
2005-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真题文文言文阅读一览表2005年(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5分)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
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王公不答。
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鞠大失所望。
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
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
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
"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知杭州仁和县( ) (2)以谢平昔奖进( ) (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4)所忧者气峻而骄( )答案:(1)掌管(2)往常(3)希望(4)高傲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掌握。
所考查的词语都是常见的,难度不大。
18.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2分)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B.以谢平昔奖进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D.以成其德耳(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
然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
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
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
故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
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
既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
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未尽者,予以数言了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
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纸上不多一字。
如是又何虑文之不理明辞达、神完气足也哉!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
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22.作者以兵家术语口口口口来阐述为文之道。
近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古诗阅读汇编
(2021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2-14题。
(8分)虞美人[北宋]晁补之原桑飞尽霜空杳。
霜夜愁难晓。
油灯野店怯黄昏。
穷途不灭酒杯深。
故人心。
羊山古道行人少。
也送行人老。
一般别语重千金。
明年过我小园林。
话如今。
12.出版社编《历代词选》,拟为这首词添加一个题目,以下选项中合适的一项是( ) ( 1 分)A.野望B.归隐C.饯别D.怀旧13.下列关于这首词写作特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A.“原桑”两句以萧条之景渲染悲壮情绪。
B.“油灯”句借助典型画面表现人物心理。
C.“羊山”两句以行人情状反衬自身遭遇。
D.全词不事雕琢,用语清丽,情思宛转。
14.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词中画线部分。
( 5 分)29. (2020·上海)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北宋)孔武仲万里长江一叶舟,客心萧索已惊秋。
乱霞影照山根寺,落日光翻水面楼。
浅浦耀金知跃鲤,前滩点雪见栖鸥。
少年壮气悲寥廓,未忍沧江下钓钩。
(1)根据诗意,适合做本诗题目的一项是A. 夜泊B. 野寺C. 山行D. 江上(2)对第二、三联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景象悠远宽阔,笔触则又细腻传神。
B. 写景远近结合,丰富立体而有情致。
C. 写秋日景色萧条冷落,富有画面感。
D. 写眼前所见,也含有诗人揣度之辞。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30. (2019·上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和徐都曹①[南朝齐]谢眺宛洛②佳遨游,春色满皇州。
结轸③青郊路,回瞰苍江流。
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
桃李成蹊径,桑榆萌道周。
东都已傲载④,言归望绿畴。
【注】①徐都曹:徐勉。
都曹,官名。
②宛洛:南阳和洛阳,这里指建康。
皇州:帝都,指建康。
③结轸:停车。
④傲载:指农事伊始。
(1)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A.《乐府诗选》B. 《古诗菁华》C. 《诗余选集》D. 《律诗集粹》(2)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叙述与写景结合B. 寓情于景物之中C. 用典而不失自然D. 铺陈和比喻兼用(3)你认为本作品哪一联写景写得最好?请赏析其妙处所在。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含答案)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含答案)2017全国卷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017全国卷Ⅲ(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2017年整理】上海高考诗词鉴赏题汇
2012年上海高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
分析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
我们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答题技巧。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
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背景。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写这首诗时,当时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歌。
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便不难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的形象。
此外,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
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
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
(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
(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以《寻陆鸿渐不遇》为例: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分析“陆鸿渐”这一形象,可按照上述的三个步骤来做答: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一)。
上海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上海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点绛唇·高峡流云[清]王国维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
数峰着雨。
相对青无语。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冱。
人间曙。
疏林平楚。
历历来时路。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写出了一种类似杜甫“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那种攀登到半山高处所特有的景象。
B. “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人在雨里攀登,静静地看着“着雨”的青山,凄苦之情难以言表。
C. “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
D. 本词前半写景,后半抒发感受,词的境界中都含有对人生之了悟的成分。
(2)词的最后三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②表达了词人凭高远望的感受,即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
【解析】【分析】(1)B项,“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是说因为对面青山一直就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人在云雾里攀登,而人却是在穿过半山的云雾之后才注意到这“着雨”的青山。
青山虽然不会说话,却在以雨后的美丽令人惊喜。
故选B。
(2)“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这三句诗意思是: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其中“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
这样可看出深层含义是只有在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彩见到光明时才能够有这种“历历”的回顾和反省。
故答案为:⑴B;⑵①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②表达了词人凭高远望的感受,即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题鉴赏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题鉴赏高考关系到人才选拔,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题鉴赏,仅供大家参考!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题鉴赏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考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
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题鉴赏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近五年的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解析
语文---诗句鉴赏2013年---安徽卷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1《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1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这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解析:1.同:孤独。
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恬淡自适的情怀。
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2.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环境的凄冷。
2012年--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1--【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解析:1.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三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夕阳余晖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2011年--安徽卷琅琊溪1---【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2。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1.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于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2.槎(cha 第三声):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近五年上海语文高考真题之诗词鉴赏
近五年上海语文高考真题之诗词鉴赏2022年:(四)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题。
(8分)[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王恽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
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
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
(2分)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
(8分)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
(1分)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4分)2022年:(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一16题。
(8分)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①②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船”。
(1分)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2022年:(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王维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14.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5-2017年全国Ⅰ卷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
2005-2017年全国Ⅰ卷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河北、河南、安徽、山西、海南卷)2005年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案】修辞手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解析】第(1)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认。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范围一般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八种。
解答本题必须注意后面的“具体说明”的要求。
对照“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两句,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综合解析]从诗题可知,此诗是记春游所感的,但是全诗都是写景,由“花落”可推测时令为晚春。
一二句写芳草萋萋、涧水流逝;三句转入特写镜头,写树上的花朵纷纷飘落(一、二、三句是视觉,有远望有近观);第四句是从听觉角度来写的,“一路”既照应“行”,更表现“鸟啼”不停。
见花落闻鸟啼,“动”中更闲静。
三四两句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方法,组成了一幅春山空寂的图画(此处应注意,对偶不是律诗的专利,任何诗文里都是可以运用的)。
其中“自”和“空”两个虚词的运用极佳,花儿虽美丽但却只能“自落”,鸟鸣虽动听但却只能“空啼”,透露出作者爱春惜春的心境。
这样,我们就可以针对试题,准确解题了。
译文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
也曾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现下,这里清冷冷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流逝了。
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烂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2005年(四)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
(8分)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
……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
……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答案: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鉴赏中揣摩体味语言的能力。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答案:(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飞流直下三千尺“,运用夸张的手法,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千古长如白练飞“用比喻手法,“白练”写出了瀑布的形状、色彩,“飞”字写出动态之美,“千古”在肘间上拓展和延伸,有较强的表现力。
15.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答案:同意。
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象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
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15.(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的整体把握、鉴赏能力。
本题具有引导限制性又有开放灵活性。
考生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能给分。
如若同意,可分析徐诗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
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
如果反对,可从徐诗的构思、意象、手法等方面加以阐发。
2006年(四) 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4—16题。
(8分)[黄钟]人月圆张可久山中书事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授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赏析:《人月圆》小令题名《山中书事》,实为怀古,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
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
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亡盛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
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
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
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14.“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
(1分) 14.(1分)曲牌15.对作品赏?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装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15.(3分)B16.“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4分) 16.(4分)“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2分),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2分)。
自在。
作者心情这首小令当是作者寓居西湖山下时所作。
通过感慨历史的兴亡盛衰,表现了作者勘破世情,厌倦风尘的人生态度,和放情烟霞,诗酒自娱的恬淡情怀。
2007年(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6题。
(8分)阮郎归·初夏苏轼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14.“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1分)【答案】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点拨】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层级为A级。
写出词的一种别称即可。
16.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4分)【答案】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2分),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
【点拨】此题考查对词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这首词注意景象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上片写了一幅由景、少女共同构成的有声有色的初夏闺情图。
下片又推出一幅庭园野趣图,女主人公卓立其间。
从最后两句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抑。
白话译文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未完,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答案】D【点拨】此题考查对词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
上片写初夏已经悄悄来到一个少女身旁,下片写这个少女午梦醒来之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时光。
答题时要整体理解词意。
可用排除法作答。
窗外绿槐阴阴,高高的柳树随风轻动,蝉鸣声戛然而止,和风将初夏的清凉吹入屋内。
绿色的纱窗下,沉水香的淡淡芬芳随风飘散;惬意的昼眠,忽而被落棋之声惊醒。
雨后的小荷,随清风翻转。
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愈见得红丽如燃。
美丽女子正在清池边用盆舀水嬉耍,清澈的泉水溅起就像晶莹的珍珠,一会儿破碎一会儿又圆。
创作背景这首《阮郎归·初夏》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当时苏轼刚刚调离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
2008年(四)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14—16题。
(8分)壬辰寒食①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_ _(篇名)。
(1分)【答案】1分《游褒禅山记》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终欲老渔樵的感慨。
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鉴于当时社会政治形势而不能付诸实际。
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A项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衬托诗人的悲伤的心情;C项“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说法错误,因为诗人是由于政治上的失意,而精神上疲倦有意归隐的心理;D项以“客思”贯穿全篇,目的并不在于表现客居他乡的哀伤,而是政治上遭受坎坷而非常失意的心理。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4分)【答案】4分“雪”隐喻了白发(1分)。
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
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词语的表达作用,需要结合平时的知识积累作答。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答案】B【解析】本诗写于皇佑四年(公元1052),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是他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时所作,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2009年(四)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14-16题。
(8分)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⒗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4分)【参考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一点1分,语言1分)【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鉴赏】⒕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
(1分)【参考答案】香山居士【考点】文学常识。
【解析】没有任何技巧,完全是考察考生的识记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文学常识。
⒖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参考答案】B【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解析】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
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这首诗当是长庆三年(823 ),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
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
这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
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
此时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