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黄_读古远清《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doc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缩减版一、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思想。

明确学习目标:掌握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概念、重要人物和主要成果。

1.2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探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中国古代文化背景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二、第二章:先秦文学理论批评2.1 概述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讨论先秦诸子百家的文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研究先秦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2.2 重点人物与思想孔子与《诗经》的批评墨子与兼爱非攻的文学观庄子与自由创作的文学理念屈原与楚辞的兴起三、第三章:汉代文学理论批评3.1 汉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分析汉代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研究汉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

3.2 重点人物与思想司马迁与《史记》的文学批评价值扬雄与模拟论班固与《汉书艺文志》文学批评与选文标准四、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4.1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

分析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4.2 重点人物与思想曹操与建安文学的革新曹丕与文学批评的标准陆机与《文赋》的文学思想刘勰与《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五、第五章:唐代文学理论批评5.1 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研究唐代社会文化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分析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

5.2 重点人物与思想韩愈与古文运动的文学理论柳宗元与文言文的革新皎然与诗歌创作的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这五章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关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章节,学生可以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不期的重点人物和思想有深入的认识。

六、第六章:宋代文学理论批评6.1 宋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分析宋代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研究宋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

6.2 重点人物与思想欧阳修与唐宋八大家文学理论王安石与新学派的文学观苏轼与文人画的文学理念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七、第七章:元代文学理论批评7.1 元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探讨元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阮元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阮元着意强调文章与言语之别, 以为言“以口耳传事”,文 “以简策传事”,相比于言, 文则“易于记诵,无能增改, 且无方言俗语杂于其间”,更 能“达意”,更能“行远”。 其抬高文章,贬低言语,目的 正在抬高骈文,打压古文,尤 其是当时桐城一派古文。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三、“骈散合一”说
? 骈散固然有其区别,不同论者在这两者之间也往往会有自己 的立场与倾向,不过,骈与散并非只有区别,而骈散的阵容 也并不那么泾渭分明。作为散体文代表的桐城派,在对待骈 文上保持着兼容并包的态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姚鼐弟子刘开更有《与阮芸台 宫保论文书》与《与王子卿太 守论骈体书》两文深入论述骈 散的同源一致关系。
方苞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言有物”与圣贤言行、与王法、 与古学、与达于世务有关。“言 有序”,指的是文章的写作、结 构、形式等当有规矩,守法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法”并非固定不变,“法” 的精神是永恒的,而具体的 “方法”与“法例”则是变 动不居的,并没有可以完全 照搬的机械模式。“义法” 说的理论基础是“义”决定 “法”,“法”随“义”变, 最后达到“义在法中”“法 中有义”。
? “夫文辞一术,体虽百变,道本同源。经纬错以成文,元 黄合而为采,故骈之与散,并派而争流,殊途而合辙。千 枝竞秀,乃独木之荣;九子异形,本一龙之产。”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李兆洛站在骈文的立场上也强 调骈散同源。
? “天地之道,阴阳而已,奇偶 也,方圆也,皆是也。阴阳相 并俱生,故奇偶不能相离,方 圆必相为用。” ——李兆洛 《骈体文钞序》
为文章者不务协音以成韵修词以达远使人易诵易记而惟以单行之语纵横恣肆动辄千言万字不知此乃古人所谓直言之言论难之语非言之有文者也非孔子之所谓文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缩减版一、概述1.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与发展掌握重要文学理论批评家的主要思想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及其影响1.2 教学内容文学理论批评的定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分期重要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思想及其影响二、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2.1 教学目标掌握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特点了解先秦诸子百家的文学思想熟悉汉代“文赋”与“诗论”的形成2.2 教学内容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先秦诸子百家的文学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等)汉代“文赋”与“诗论”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3.1 教学目标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与影响掌握重要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思想及其贡献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3.2 教学内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与特点重要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思想及其贡献(如刘勰、钟嵘等)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如文学意境、风格、审美等)四、唐宋文学理论批评4.1 教学目标掌握唐宋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重要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思想及其贡献理解唐宋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4.2 教学内容唐宋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与特点重要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思想及其贡献(如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唐宋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如诗歌理论、散文理论等)五、明清文学理论批评5.1 教学目标理解明清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特点及其影响掌握重要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思想及其贡献了解明清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5.2 教学内容明清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与特点重要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思想及其贡献(如李贽、金圣叹等)明清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如小说、戏剧理论等)六、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6.1 教学目标掌握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与特点了解重要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思想及其贡献理解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6.2 教学内容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与特点重要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思想及其贡献(如梁启超、王国维等)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如文学革命、文学改良等)七、当代文学理论批评7.1 教学目标理解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与特点掌握重要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思想及其贡献了解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7.2 教学内容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与特点重要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思想及其贡献(如胡适、鲁迅等)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等)八、台港文学理论批评8.1 教学目标掌握重要台港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思想及其贡献了解台港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8.2 教学内容台港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与特点重要台港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思想及其贡献(如钱钟书、余光中等)台港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如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等)九、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方法与流派9.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方法与流派掌握各种方法的定义及其特点了解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9.2 教学内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方法(如感悟批评、实证批评等)各种流派的定义及其特点(如儒家文学观、道家文学观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如刘勰、苏轼等)十、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发展与特点展望未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趋势理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在当代社会的价值10.2 教学内容未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趋势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十一、比较文学理论批评11.1 教学目标理解比较文学理论批评的概念与方法掌握重要比较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思想及其贡献了解比较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11.2 教学内容比较文学理论批评的概念与方法重要比较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思想及其贡献(如比较文学的四要素等)比较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如跨文化文学研究、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等)十二、跨学科文学理论批评12.1 教学目标理解跨学科文学理论批评的概念与方法掌握重要跨学科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思想及其贡献了解跨学科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12.2 教学内容跨学科文学理论批评的概念与方法重要跨学科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思想及其贡献(如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哲学等)跨学科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如文学与视觉艺术、文学与音乐的关系研究等)十三、文学理论批评的前沿问题13.1 教学目标了解文学理论批评的前沿问题及其重要性掌握文学理论批评的前沿研究方法与成果理解文学理论批评的前沿问题对当代文学的影响13.2 教学内容文学理论批评的前沿问题(如后现代主义、性别研究、文化研究等)文学理论批评的前沿研究方法与成果文学理论批评的前沿问题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十四、文学理论批评实践1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论批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理论批评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14.2 教学内容文学理论批评实践的方法与步骤分析文学作品的具体案例(如小说、诗歌、戏剧等)学生自行进行文学理论批评实践的指导与反馈十五、课程总结与拓展1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全面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进一步兴趣与研究欲望15.2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回顾与总结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推荐进一步学习的资源与研究路径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阐述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教学教案,共分为十五个章节。

胆识与学识:历史真貌与史家评说——评古远清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胆识与学识:历史真貌与史家评说——评古远清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维普资讯
20 年 第 2 O6 期 第l 9卷 ( 8 期) 总 2
海南师 范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URNAL OF HAI NAN NOR A M L UNI VERSTY I
NO 2 2 o . 0 6 G n r lNo. 2 e ea 8 Vo . 9 11
者 的胆识与 学识 。
这部从 18 年 动笔到 2O 年 出版 , 95 O5 历时 2 0年七 十
余万 字的著作 , 显示 出著者 的胆识 与学识 , 这体 现在该 著 史识从史实来史论结 构。著者 将 14 9 9年 7月 2日至 l 9
在学术 界 , 长期以来就有 当代不易治史之说 , 是因 或
为太贴 近当下 , 少历 史的沉淀 与远 距离观照 , 缺 或是 因为 涉 及 的对 象大 多在 世 , 乏客观 的 分析 与理 性 的评说 。 缺 甚至有学者认为中 国当代文学理 论批评 “ 无史 ” 因为至 8 O年代 末 的文学理 论
批评发展状况作 为研究对 象 , 将研 究的具 体范 围框定 在 “ 从动 态上 考 察 中 国当代 文 学 理论 批 评 发 展 的 总体 特 征 ” “ 各种文学 理论 批评派 别 的研究 ” “ 当代 文学 、对 、对
写一部全面反映中国 当代文 学理论 批评 的 史著 , 这是 需
要有非凡的胆 识与学识 的。
国 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历史 的真貌 。 在该著 的结构 中 , 著者主要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 1 客观梳 理 文 学运 动 、 学 理论 的 来 龙 去脉 与 倾 . 文 向。著 者认 为 : 中国当代文学 理论 批评 , 来就 没有前 “ 从
( oi c  ̄ e) Sca Si ts l ee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

一、教案简介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先秦时期主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想。

3. 理解汉代至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4. 掌握宋代至清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观点和成就。

5.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想。

2. 第二章:汉代至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教学重点:理解汉代至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掌握重要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的观点。

3. 第三章:宋代至清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演变教学重点:掌握宋代至清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观点和成就,了解重要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的贡献。

4. 第四章: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学的鉴赏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5. 第五章:文学批评与批判性思维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学会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进行客观评价和批判。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知识和主要观点。

2.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五、教学评估1. 平时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清晰表达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3. 期末考试:设计相关的试题,评估学生对文学理论批评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转型教学重点:了解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转型过程,掌握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观点和成就,认识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7. 第七章: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多元化教学重点:理解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多元化趋势,掌握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观点和成就,了解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一)本课程名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所讲授的内容是从先秦一直到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与发展历史。

它既是以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分阶段的文学理论批评史,也是以诗歌为主轴包括散文、戏曲、小说等文体在内的文体批评史,更是以“诗言志”为开山纲领,以“境界”为终端的包括对作品、作家、流派、风格等文学现象的本质、特征、规律深入探索、研究的理论批评史。

它博大精深,伴随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的历史进程。

所以,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我们理应首先弄清楚三个问题: (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形成、发展的文化语境:(二)、学什么:(本课程的章节内容与具体篇目)具体地说:(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形成、发展的文化语境:1、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相对单一的人种血缘关系;2、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制的社会制度;3、“天人合一”的社会自然统一观;4、“忠”、“孝”为标准的人生价值标准;5、具体的、形象的、情感为主的思维方式;(二)、学什么:(本课程的章节内容与具体篇目)六个阶段六章文论的基本内容:第一章先秦文论:《尚书》、《诗经》、《论语》、《孟子》(增补)、《荀子》、《老子》(增补)、《庄子》(增补)、《周易》(增补)。

第二章两汉文论:《毛诗序》、《楚辞章句序》。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神思》、《诗品序》。

第四章唐宋文论:《戏为六绝句》、《诗式》、《与元九书》、《答李翊书》、《与李生论诗书》、《书黄子思诗集后》、《答洪驹父书》、《论词》、《沧浪诗话》。

第五章元明清文论:《录鬼簿序》、《忠义水浒传序》、《曲律》、《闲情偶寄》、《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原诗》、《论文偶记》、《红楼梦·第一回》。

第六章:近代文论《人间词话》、《摩罗诗力说》。

(三)、怎么学:(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与参考文献)一、学习方法1、熟读原著;2、查找资料;3、写小论文;4、以班级为单位的自选原文实行课堂研讨;5、鼓励在自学原文及有关专题基础上的课堂发言;6、倡导“自主”、“互动”的学习方法。

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讲义(12)近代文学理论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讲义(12)近代文学理论批评

近代文学理论批评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风起云涌,各阶级各阶层都很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思潮和文学批评的发展变化空前剧烈。

这种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古代文学理论的延伸第一时期从鸦片战争至中法战争,是古代文学理论的延续期。

它的主要内容是:从明代以来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主要矛盾的“情”与“理”的矛盾,出现了新的抗争。

一方面,以程朱理学为指导而占据清代文坛正宗地位的桐城派,由于姚鼐弟子梅曾亮提出了“文章之事莫大乎因时”(《答朱丹木书》)的主张,要求把“义理”空谈与封建政治相结合。

曾国藩更明确地提出直接为濒于崩溃的封建政治服务的“经济”,补充桐城派标榜的义理、考据、词章在理论上的空谈和不足。

曾国藩也参与了道光、咸丰时期的宋诗运动,扩大了它的影响。

这是统治清代诗坛的复古主义的内部运动,要求把宗唐转为宗宋。

其中坚人物还有何绍基、郑珍、莫友芝,都是正统考据家兼诗人。

他们的诗歌理论也有着浓厚的理学气味,与桐城派文论完全一致,实际上是一种文学思想在诗文两个不同领域的具体分工和不同表现。

何绍基反复鼓吹“温柔敦厚”的“诗教”(《题冯鲁川小像册论诗》)。

他虽然也承认作诗要有“真性情”,但要求以理统情,提倡平日明理养气,于孝悌忠信大节以及日用起居等方面体贴得真性情(《与汪菊士论诗》),实际上是要合于封建纲常伦理的性情。

至于他们要求以学问为诗之类,也是和以理统情有关联的。

另一方面,“声情沉烈”的龚自珍,则在《宥情》和《长短言自序》中提出了与桐城派、宋诗派针锋相对的“尊情”说,并在《又忏心一首》、《题〈红禅室诗〉尾》、《己亥杂诗》、《送徐铁孙序》、《书汤海秋诗集后》和《病梅馆记》等诗文中作了多方面的表述。

龚自珍的“尊情”说认为,真情来自未受封建名教污染的“童心”和投身现实所受各种遭遇的“阅历”,乃是儒佛皆呵的“阴气”,它犹如“千年怒潮”,“劫火遇销”,“来须挥剑”,“去可付箫”,能使作家作品充满“箫心剑气”;使人“闻是声也,忽然而起,非乐非怨,上九天,下九渊,将使巫求之,而卒不自喻其所以然”,从而产生“买尽千秋儿女心”的社会效果。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汉文学理论批评
一、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
文:好 自然界纹理、图案——人文:文化—— 文献文章文字——文学
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萌芽和产生时期, 它们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 的、单一的。尚未形成独立的批评文体,先秦文学批 评尚寄生于经、史、子、集等非批评文体之中。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 和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很多文学 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艺术思想、艺术理论批评 中引申出来的。
c.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文质彬彬)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礼记·表记》中引孔子说:“情欲信,辞欲巧。”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孔子曾有“志有之:言 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 而不远”
《论语·颜渊》:“棘子城曰:‘君子质而已矣,何 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 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犹犹犬羊之鞹也。 '”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不可力强而致。
韩愈《答李翊书》: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 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 声之高下者皆宜。
2.以辩证的、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某一时期或某一种理论 批评观点,“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大学》)
比如沈约的声律论和当时“永明体”诗文,在齐梁 时期确实起过“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作用,但是在 唐代对于近体诗的产生和散文音乐美产生了积极影响。
《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 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2、背境知识的掌握 批评的对象是文学,文学理论讨 论的对象亦是文学,文学是根本,没 有对古代文学史的清楚知解与掌握, 要学好这门课是困难的。要求学习者 在学习中温故而知新,从文学现象到 文学理论都有清楚的了解与准确的认 知,做到既有感性的文学感受,又有 理性的归纳分析。

其二,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古代文论, 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认 识,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对中国的哲学、 宗教、经济、历史等有一定的了解与认 识,从而加深对古代文论的深切理解与 把握。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 ‚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 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论语· 八佾》) 李泽厚:‚《诗经》在古代不只是抒 情的诗篇,而且更是类比的推理、联 想的思维,用在公(如外交辞令)私 (如上述对话)生活中。‛ (《论 语今读》)
:献诗讽谏说 《国语· 周语》:‚故天子听政,使 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 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 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 而不悖。‛
一、‚诗言志‛说 此说出于《尚书· 尧典》: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 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 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 石,百兽率舞。‛
3、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思辨能力。 4、必须对本课程具有一定的喜爱之情。 唯其如此,方能将本课程学好。
文学的产生
所说文学的“审美”或者“美感”,并非 纯粹的感觉经验。我们知道猫爱吃鱼老鼠 爱大米,但那绝不是审美经验。无论是有 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如果没有心理的中 介,它在美学上就没有意义。身体感觉的 心理构成才是有趣的和实质性的。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缩减版28页word文档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缩减版28页word文档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二、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及其存在方式关于分期:郭绍虞分为演进(周秦——南北朝)、复古(隋唐——北宋)完成(南宋——明清)三个阶段张少康:两大阶段(古代、近代),五个时期(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发展和成熟——汉魏六朝;深化和扩展——唐宋金元;繁荣和鼎盛——明清时期;中西交汇——近代)萌芽发轫期(先秦)、探索发展期(两汉)、演化成形期(魏晋南北朝)、融通拓展期(隋唐)、应时掘进期(两宋)、复古徘徊期(金元)、衍变整合期(明清)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是古代文人在对各种文学现象感受、体认和思考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分析、解释、评价,是对文学实践历史经验的总结.四、古代文学批评的话语系统1、以儒家为代表的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古代士人“社会导师”的文化认同相关;2、以道家、佛释之学为思想依托的审美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古代士人维护个体精神自由与超越意识相关;3、以文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话语系统——与士大夫酬唱的文人情趣相关.第一章文学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文学批评是文学批评的萌芽期,发轫期。

批评形式多为语录条目,片语只言,散见于经、史、子、集著述之中,不成系统。

然而,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进程当中,先秦诸子之文学观念与文学批评,却是中国文学批评的长河之源。

第一节萌芽状态下的文学批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创作,从中我们可以见到许多“诗人”的创作自诉。

如:“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言志”就是吐露志向、怀抱、表达思想的意思。

《史记·玉帝本纪》中作“诗言意”。

所以,严格地说,还不能把它一般地理解为表达思想感情.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便将“志”与“情”统一起来。

“诗言志”即以诗歌这种语言形式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但这“志”实在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概念。

它指人的思想,也包括情感,而且特指一种社会性的思想感情,一种积淀着社会政治伦理内涵、体现出社会群体与人际规范的思想情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五章 近代文学理论批评50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五章  近代文学理论批评50

难的时势激发有识之士呼唤整
顿残局,改革现状。求变,成 为晚清思想界的主流声音。
▪ “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
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 孰若自改革?——龚自珍《乙 丙之际著议第七》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曾国藩论文章重视“变”,曾
说:“文章与世变相因。” (《欧阳生文集序》),在对
桐城派的继承基础上提出了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了一场 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是一 场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新文化 运动。它促使人们在注意学习 西方的科学技术的同时,更进 而重视研究与学习西方的政治 制度,并全面地引进西方的哲 学思想与文化观念,包括文学
观念。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辛亥革命胜利之后,文学界更 加关注文学的兴味性,逐步突 出了文学的消闲娱乐的功能, 而相对淡化了文学对社会的积 极作用。一时间旨在供消闲遣 兴的文学作品蔚为大观。
▪ 梁启超对待小说的地位及其发展规律较之前人有了很大的突 破。 ▪ 寻常论者,多谓宋、元以降,为中国文学退化时代。余曰,
不然。夫六朝之文,靡靡不足道矣。即如唐代韩、柳诸贤,
自谓起八代之衰,要其文能在文学史上有价值者几何。昌黎 谓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余以为此即其受病之源也。自
宋以后,实为祖国文学之大进化。何以故?俗语文学大发达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梁启超著名的文学界三大革命理论,共同点是通过文学界革命来革新文学,使文学 更好地宣传公德、民权、自由、平等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使百姓的精神面貌为之 一新。 ▪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 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
力门。”——谭嗣同《金陵听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09010912109对外汉语1班黄丽颖对境界说有何见解,依照王国维原意,是否可以适用于中国古代的各种文体?090109121 09对外汉语一班黄丽颖关于”境界说”意境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理论成果,在我国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王国维先生综合提炼前任的数种关于意境的理论后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提出了意境学说。

而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的核心价值之“境界说”是在传统意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历代“意境说”的一次深刻而全面的总结,也是他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成为他品词立论的标准。

境界说是王国维针对清代词坛宗法南宋重视刻意求工,雕琢堆垛之风气提出的。

当时清代词坛主要是浙派词和常州词派,浙派词重“工”(雕琢的)而无神,常州派重“神”(刻意的)而晦涩。

而王国维先生推崇“境界”,认为词有境界才会有深意,才会是有生命力的佳作。

《人间词话》第一部分【一】中王国维就写了“词以境界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杜绝者在此。

”王国维在表述境界说时很是重视“真”字,认为真乃是艺术成就之高低的关键,是境界说的核心。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第一部分【六】写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这里的“真”是指,作者内心的真实,来自本性的纯真,内心最本真的想法。

如果更直白点说就是,如果你没有这个感受就不要为了写文章而堆砌文字,硬要让自己挖掘或最后只得编织谎言写出欺骗自己和欺骗读者的感受。

境界说的“真”有时候只是与人的霎那间的“灵感”相结合的,而这些灵感多是经过许多年的沉淀而爆发出来的。

佛雏《“境界”说辨原兼评其实质----王国维美学思想批判之二》中写到,在诗词中,境界指的是,通过为外物所一刹兴起的抒情诗人的某种具体的典型感受,以此或主要凝为“外景”(造型形象)或主要凝为“心画”(表现形象),反映出生活的某一本质方面或某一侧面的一种单纯的、有机的、富于个性特侦的艺术结构。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绪论一、文学批评的界说“批评”即评论的意思,文学批评是读者和作家作品之间的一道桥梁,可以帮助读者进行正常的、有益的阅读和鉴赏。

文学批评有助于文学鉴赏,有助于读者提高鉴赏水平,是因为文学批评是在文学鉴赏基础上的一种升华和提高。

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分期•先秦时期(萌芽产生期)•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唐宋金元(深化扩展期)•明清时期(繁荣鼎盛期)•近代时期(中西交融期)三、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方法原典与教材结合精读历代文论原典,熟悉批评文本的思想内容。

结合历代文学批评专论来学习、理解教材。

参考书: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2001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2月。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序言》“今欲观古人文学批评之所成就,要而言之,盖有六端。

自成一书,条理毕具,如刘勰、钟嵘之书,一也。

发为篇章,散见本集,如韩愈论文论诗诸篇,二也。

甄采诸家,定为选本,后人从此去取,窥其意旨,如殷璠之《河岳英灵集》,高仲武之《中兴间气集》,三也。

亦有选家,间附评注,虽繁简异趣,语或不一,而望表知里,情态毕具,如方回之《瀛奎律髓》,张惠言之《词选》,四也。

他若宗旨有在,而语不尽传,照乘之光,自他有耀,其见于他人专书,如山谷之说,备见诗眼者为五。

见于他人诗文,如四灵之论,见于《水心集》者,六也。

•批评文本的形态多样灵活,除了专著外,还散见于子书的篇章之中、选集的编撰思想、文人间往来的书信、各种文集的序跋、笔记诗话词话、小说戏剧的评点等等。

第一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概说•文学理论批评总是后于文学创作的,先秦时期的文学发展水平和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特征。

•先秦时期文学总的特征是: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还没有明确的、科学的文学观念。

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一、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而非纯粹的、单一的论述。

二、和哲学、政治思想密切相关。

三、文学和艺术紧密结合。

四、虽多是片断的论述,但已涉及文学批评的基本问题,成为后代文学批评的渊源。

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巫小黎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古远清长达70多万字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1949—1989大陆部分)历时将近20年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展卷喜读之余,想说说对于该书的一些个人看法,一为介绍这一成就巨大的研究成果,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此书,二为引起学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的兴趣。

【总页数】2页(P127-128)
【作者】巫小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
【相关文献】
1.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框架与话语系统的建构--评常文昌《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史》
2.胆识与学识:历史真貌与史家评说--评古远清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3.文学理论批评世纪风貌的准确勾勒与系统阐发--评《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
4.厚重的历史感──评古远清新著《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5.首部中国当
代文学史编撰史研究著作——评张军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以来出版了多部《中国当代文学史》及其分类史,但就不见有《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之所以没有,是因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比当代小说、当代新诗史、当代散文史难写得多:一是当代文学理论批评与政治的联系比创作更为紧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更难把握;二是评论对象大都健在,说好说坏都难以使人满意。

当然,评论者不一定都要让评论对象满意,但有些评论对象身居高位,掌握着名目繁多的文学资源和话语权,谁也得罪不起。

故有些聪明的评论家,做当代文论史(一般附属在当代文学史)时一般尽量拣好处说。

不在评论中心的古远清与这些论者不同。

他不顾忌别人的议论,硬是一人独立完成了70万余字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当代文论史之所以难写,还在于有些人认为:中国当代理论批评“无史”,因当代文论史被政治史所遮蔽;另方面
,也没有杰出的理论批评大家及经典性的论著。

古远清的写作在于说明当代文学理论批评有史。

他认为:且不说新时期,仅“十七年”就有胡风这样的批评大家,还有朱光潜等人的经典性批评著作。

到了新时期,经过文学观念的大变革
,批评的主体性被进一步确认,批评自身的历史也不再被社会史和运动史所掩盖。

这一事实均要求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应像创作那样拥有自己的历史研究,将中国当代文论史从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还有人认为凡文学现象必须经过时间筛选才能写史,这是片面的。

时间的筛选固然是最公正的,可文学史的整理与确认,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且应看作这是当代文学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写文学史,古远清是主张私家治史的,这样观点和文笔容易得到统一,不必为贯彻领导或主编意图,将个人见解消融掉。

对当代文论史的撰写,古氏还有一个“偏见”:最好不由圈中人执笔。

正如该书后记中所说:以古远清来说,假
如他是北京的评论家,与书中写的批评家私交甚笃,那下起笔来就难免瞻前顾后:或为贤者讳,或摆平方方面面,乃至把有一定知名度属可写或不可写的同事、同窗尽量夹带进去。

好在古氏远离中心,所评对象大都缘悭一面,且不在有中文系的名牌大学任教,因而写起来人情因素较少。

当然,不在漩涡中心便容易不知情,有些地方写起来难免会“隔”。

何况,个人撰写不能集思广益,有些古氏不太熟悉的领域,亦不可能想像“编写组”那样请专家写得深入,这也就是前
面说的“不是一本理想的”文论史的一个原因。

这部突破体例化和集团式的当代文学史框架、首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当代文论史专著,以宏阔的背景和冷静而具体的描述,再现了中国从1949年7月到1989年底大陆地区文学理论批评大潮那壮阔的景观、神奇的变幻乃至微妙的涟漪。

那死水微澜,那汹涌波涛,都反映在此书的评论旋律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