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收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百度文库
3.N-M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点

化学性传递 单向传递 一对一传递 时间延搁 易受药物和环境影响
胆碱酯酶 有机磷中毒
二、骨骼肌收缩原理
(一)骨骼肌的微细结构
1.肌小节:肌肉舒缩的基本单位
1/2明带+暗带+1/2明带(相邻Z线间)
细肌丝
M线
2.肌原纤维: 粗肌丝:
肌凝蛋白: 杆状部 头端--横桥(ATP酶)• 与肌动蛋白结合
(一)前负荷(适度)
前负荷↑→肌节初长度↑
一定范围内,前负荷↑ (最适前负荷) → 肌节初长度 ↑ (最适初长度)→肌张力↑ → 收 缩↑ 。
(二)后负荷(适度) 后 负 荷 为 0→ 肌 缩 速 度 、 幅度↑和张力最小; 后负荷↑ → 肌缩速度、 幅度↓和张力↑→收缩↓ 。
(三)肌肉收缩能力(正变) 肌缩能力↑→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 决定肌缩效应的内在特性主要是: 胞浆内Ca2+的水平; 肌球蛋白的ATP酶活性。 调节和影响肌缩效应内在特性的因素: 许多神经递质、体液物质、病理因素和药物。
三、骨骼肌收缩的形式
(一)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

张力增加 长度不变 长度缩短 张力不变
正常人体骨骼肌的收缩大多是混合式的
(二)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单收缩:一次刺激引起
强直收缩:连续刺激引起 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骨骼肌)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
• •
四、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学 习 目 标
熟悉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过程
熟悉骨骼肌收缩原理 理解并掌握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
一、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1.N-M接头结构
接头前膜(N) 接头间隙
接头后膜(M,终板膜)
2.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N--AP)
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内流 囊泡中ACh释放(出胞) ACh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分子构型改变 终板膜对Na+(主)通透性↑, Na+内流 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EPP) 去极化总和达到阈电位 爆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M--AP)
(三)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肌丝滑行学说
Ca2+释放增多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变构
原肌凝蛋白位移
暴露结合位点
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分解ATP
粗肌丝牵拉细肌丝向中心滑行 肌小节缩短 骨骼肌收缩 肌肉收缩
AP传导
释放Ca2+
解除位阻效应
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骨骼肌舒张
肌膜电位复极化
终池膜Ca2+回收 肌浆网膜[Ca2+]↓ 恢复位阻效应 细肌丝滑出 骨骼肌舒张
细肌丝:
肌动蛋白:有横桥结合位点 原肌球蛋白:掩盖结合位点 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变构后,使 原肌球蛋白位移,暴 露出结合位点。
3.肌管系统:
三联管
横管:垂直
纵管:水平
终池:纵管两端膨大 Ca2+库 三联管:终池+横管+终池
纵管
(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1.肌膜电兴奋的传导 • 2.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 3.肌浆网(纵管系统)中Ca2+的释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