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沿革表

合集下载

南京大学 中国古代建筑史 知识点总结

南京大学 中国古代建筑史 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前言及绪论中国建筑历史沿革1、早期:萌芽期:夏、商、西周成型期:东周、秦汉2、中期:交融期:魏晋南北朝成熟期:隋唐、五代、辽、宋、金、元3、晚期:明、清4、近现代时期:19世纪中~1949年(1)祭祀建筑:(2)坛庙形制:(3)宫殿与坛庙的关系:(4)陵寝形制: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密肋平顶),清真寺则用穹窿顶黄河中上游利用黄土断崖挖出横穴作居室,称之为窑洞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木构架承重的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于汉、满、朝鲜、回、侗、白等民族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

木构架建筑特点取材方便,易于加工。

适应性强,使用灵活。

抗震性能优越,结构体系成熟。

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

施工简便,速度快、周期短。

便于修缮,易于拆迁。

经济适用,造型优美。

木构架建筑根本缺陷砍伐林木,破坏自然受潮虫朽,屡遭火灾简支梁架,空间不大穿斗式木构架的特色穿斗式(或称“串逗”式)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方式,广泛应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穿斗式木构架示意图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南北各地宫殿、庙宇、厅堂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抬梁式木构架示意图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前言及绪论穿斗式与抬梁式木构架比较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如居室、杂屋) ;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唐府兵制中央军府机构设置及沿革分析

唐府兵制中央军府机构设置及沿革分析

左右领军卫 左右领军卫 左右戎卫 左右领军卫 左右玉钤卫 左右领军卫
左右奉宸卫
左右府 左右千牛府
左右千牛卫 左右千牛卫 ( 左右千牛卫)
( 左右千牛卫)
左右武卫府 左右武卫府 左右武卫 左右武卫 左右鹰扬卫 左右武卫
左右监门府 左右监门府 左右监门卫 左右监门卫 左右监门卫 左右监门卫
左右候卫 左右候卫 左右金吾卫 左右金吾卫 左右金吾卫 左右金吾卫
高祖发迹太原,未遑改制,仍沿用隋炀帝大业中 央卫府及东宫率府统领地方鹰扬府制度,颁授军将 卫府各级军号并给予实权,如以李神通为右翊卫大 将军、窦抗为左武候大将军、王伯当为左武卫大将军 等,负责教阅军队; 史万宝以右翊卫将军出镇熊州, 刘感以骠骑将军出镇泾州,命令他们镇守地方; 秦王 李世民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1]( P149) 齐王李元吉为 领军大将军、并州大总管,总以领授方面; 领军将军 安兴贵、左武卫将军段德操、骠骑将军魏道仁、车骑 将军元韶等,将兵以拒突厥,在宜州简阅将士。上述 事实说明了隋卫府军号在李渊起事时仍被视做实际 军职。
长子李建成为左领大都督,领左三军; 次子李世民为 右领大都督,领右三军; 第四子李元吉统中军。李渊 留元吉镇守太原,乃携建成与世民长驱关中,途中不 断吸纳起义 军 及“盗 贼 ”,总 计 兵 众 二 十 万,依 靠 这 股军事力量,迅速取得了关中地域的控制权。公元 618 年,隋右屯卫将军 宇 文 化 及、武 贲 郎 将 司 马 德 戡、武勇郎将赵行枢、鹰扬郎将孟秉等以骁果武力发 动兵变,弑杀炀帝于江都。不久,李渊自立为皇帝, 史称高祖,在关中地域建立起唐王朝的政治统治。
表1唐代中央卫府制度沿革表武德五年622显庆五年660龙朔二年662咸亨元年670武后光宅元年684左右卫府左右卫府左右卫左右卫左右卫左右卫左右骁骑府左右骁卫府左右骁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威左右骁卫左右威卫左右威卫左右武威卫左右武威卫左右豹韬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领军卫左右戎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玉钤卫左右领军卫左右府左右千牛府左右奉宸卫左右千牛卫左右千牛卫左右千牛卫左右千牛卫左右武卫府左右武卫府左右武卫左右武卫左右鹰扬卫左右武卫左右监门府左右监门府左右监门卫左右监门卫左右监门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候卫左右候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金吾卫注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
①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②统一: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唐的统治
①唐太宗的统治: (措施)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结果)出现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建起众多皇家粮仓,其中含嘉仓至唐天宝八年总储
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其原因是 A、均田制推行防止了土地兼并 B、隋唐时期对农业剥削最沉重 C、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南粮北运 D、隋唐结束分裂北方长期稳定
C
古人对大运河的不同评价;你同意哪种观点?
汴河怀古·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一、隋朝兴亡(581——618年)
1、隋的统一
①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②隋文帝的统治:励精图治,进行改革,国力日强,史称“开皇之治” ③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2、隋的建设
①建仓库:在长安和洛阳及地方广设仓库(官仓和义仓), ②兴建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 ③(炀帝)开通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对巩固统一,促进 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D 非常普遍,包括皇家公主、达官贵人,皆无禁忌。这反映了唐代
A.否定了儒家纲常伦理观念
B.男女平等观念被认同
C.市民文化开始影响婚姻观
D.自由开放的时代风貌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3、(结果)唐的繁荣 经济发展繁荣;制度完善;思想开放,文化多元,疆域辽阔

表作《二十四史》

表作《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綜述簡介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中华民国教育部采用“二十五史”,但除台湾地区外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組成《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演變歷史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

“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

《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

“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前四史的行文精简扼要,而且基本偏重使用“春秋笔法”,所以在史学上有很高的地位。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正如《礼记·礼运》篇所述,那时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州服制说在本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夏、商、西周王朝存在着“十二州”、“九州"、“五服”等行政区划.最典型的如《汉书·地理志序》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

……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

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

”即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因洪水之灾,分中国为十二州,禹治水后更改为九州,以后又把中国分为五服.实际上,所谓夏、商、周代的“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都仅是种种传说而已。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十二州说它是传说中的尧舜氏族社会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尚书·尧典》的“肇十有二州”.西汉学者谷永(前?—前4年)最先把“肇十有二州”解释为“尧遭洪水,天下分绝十二州”。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一、中国古代政权沿革(历史发展脉络)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建立:夏朝(约BC2070—约BC1600年)发展:商朝(约BC1600—BC1046年)鼎盛:西周(BC1046—BC771年)瓦解:东周春秋(BC770—BC476年)3封建社会(1)形成:东周战国(BC475—BC221年)(2)发展、鼎盛、衰落:秦(BC221—BC207年)①封建大一统时期 西汉(BC202—AD9 东汉(AD25—220②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魏(220—266年)280年) 蜀(221—263年)吴(222—280年)266—316年)317—420年)420—589年):宋、齐、梁、陈439—581年) 隋③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隋(581—618年)唐(618—907年,“安史之乱”〈775—763年〉)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五代(907—960年)辽(契丹政权)(916—1125年,947年称辽,983年称契丹,1066年称辽)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6年)西夏(1036—1227年)金(1115—1234年)元(1271—1368年)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明清明(1368—1644年)清(1636—1912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近代史)二、历代封建王朝(或时期)的特点或地位和影响⑴春秋战国时期:①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②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有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国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

③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④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内容(措施):
1.首创皇帝制度;
(1)称号的由来: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2)特点: ①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②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权力高度集中的 标志。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③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对后世的影响:
(1)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 皇族分封; (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 国;如宋、鲁、郑、陈、齐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有很多是源于西周时期的诸 侯国国名,如鲁、晋等。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大宗 (宗主)
天子 诸侯
小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 无穷。‛
(3)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权力的核心;
2.三公九卿制度: (1)官职的名称及职能:
皇帝
御史 大夫
牵制 统率
丞 相
直 接 控 制
太 尉
统率
诸卿
(2)特点:
①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②在地位、职责、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③臣议君决,采取朝议制度;
黄帝陵祭祀现场
周星驰宁波寻根 问祖
积极: 注重家庭和睦,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 安定,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易于形成强大 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 强调家庭本位,过分注重人情关系,人为地 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 受到约束。容易产生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 负面影响。
四.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礼乐制度
材料: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 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 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告子》 (1)材料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度 (2)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 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 见天子,向天子述职。 (3)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 礼乐征伐自 诸侯服从天子 天子出。

古代经史子集表格汇总

古代经史子集表格汇总
新元史
柯劭忞
纪传断代史,从元太祖至元顺帝170多年元朝的历史,全书257卷,分本纪26卷,志70卷,表7卷,列传154卷是研究元朝的重要史籍之一。
清史稿
赵尔巽
纪传断代史,从清太祖至宣统296年清朝的历史,全书536卷,分本纪25卷,志142卷,表53卷,列传316卷,是研究清朝朝的史籍之一。
资治通鉴


楚辞
/linbindavid
别集
总集
诗评
词曲
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
二、经史子集分类及书目列表
1、经部
1)经典书籍
类名
书目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谷梁
三礼
仪礼、周礼、礼记
五经
礼记、诗经、书经、易经、春秋
六经
礼记、诗经、书经、易经、春秋、乐经
陆贾,楚国人,汉初著名政治家、辞赋家。汉高祖刘邦之太中大夫。
受汉高祖委托著《新语》一书,共十二篇,分上下卷,谈国家成败的道理。
主张治国不可光靠武力,应“行仁义,法先圣”,提倡“天为而治”的思想。
王充,东汉会稽上虞人(今浙江上虞),字任仲,公元27-91年,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官。
《论衡》,30卷85篇,20多万字。
司马光
我国古代杰出的编年体通史,该书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各个朝代的兴衰,该书以史为鉴,专供最高统治者阅读。全书294卷,分为《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梁纪》、《陈纪》、《隋纪》、《唐纪》、《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等部分。历代学者都十分重视此书。
三国志
陈寿
断代体史书,记载汉献帝建安二十年至西晋灭吴之奶奶的历史,含魏蜀吴三国鼎立60年的历史。含《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中国的历史沿革

中国的历史沿革

中国的历史沿革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沿革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

从古代的远古时期到现代的新中国,中国的历史承载着无数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演变。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来探讨中国的历史沿革。

一、远古时期远古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开端,这个时期的历史资料相对较少和模糊。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约在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2100年之间,中国境内出现了一系列石器器皿和遗址,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简单的工具,并且形成了初步的定居生活。

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中国进入了夏商周时期。

二、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文明时期。

根据传说,夏朝是由大禹建立的,夏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同时也是中国历史记载上的第一个朝代。

夏朝是一个奴隶制社会,其社会经济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同时还出现了权力集中和社会等级制度等特征。

夏朝后期逐渐衰落,商朝取而代之。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金属青铜的时期。

商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它的统治中心是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其社会结构以贵族阶层为核心,实行封建制度。

商朝的王朝最终被周朝所推翻。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它又被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时期是周朝的鼎盛时期,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经济繁荣。

东周时期是周朝的衰落时期,内外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周朝后期,战国时代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

三、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多事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各种思想流派兴起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中国被分裂成七个大国,即齐、楚、秦、燕、赵、魏、韩,各国相互征战并形成复杂的国际关系。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孔子的学说、墨子的墨家学派、孟子的教育思想等。

战国时期的最后,秦国崛起,在秦始皇的统治下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秦始皇实行了统一的法律和文字,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并统一了度量衡。

中国古代史从以下几个主线去把握

中国古代史从以下几个主线去把握

中国古代史从以下几个主线去把握:一、分裂和统一为主线中国古代史,正是在统一——分裂——统一的交替中最终走上统一的,在学习时要把握好。

同时要掌握分裂与统一的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每次分裂或统一的时间、包含的朝代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分裂或统一的原因、对社会生活以及整个历史发展进程造成的影响,最后根据史实得出结论: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看,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长期的,中华民族是在不断统一与融合中形成的一个和谐团结的大家庭。

在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封建社会,有四次比较大的统一: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都咸阳),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混战局面;西晋(266——316年,都洛阳),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隋朝(581——618年,都长安)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局面;元朝(1271——1368年,都大都(今北京)),结束了宋金西夏的分裂局面。

这里强调的一点是,对于分裂与统一的评价,要客观,不要一边倒,分裂虽然对于一个国家各方面的发展造成了危害,但也加强了民族大融合,同时分裂孕育着统一因素;对于国家统一,应该充分肯定其进步作用,中华民族只有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才能发挥更大的聪明才智,才能具有更大的创造力,团结和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旋律。

二、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的过程为主线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应该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措施。

总的趋势是:从秦始皇开始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后,中国历代君主都进行沿袭和加强,使之更加完善,更加为统治阶级服务,到明清两代达到高潮。

学习时,除了理顺专制制度产生、发展、确立、强化、完备、衰落、灭亡的过程外,更重要的是分析其出现的根源,评价其作用。

三、经济重心先北后南为主线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史的内容比较广泛,可以从经济发展的条件、统治者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的表现等去把握,但是一条主线不能忽视,那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先北后南(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这既是一条发展线索,也是一条发展规律。

我国古代茶文化的历史沿革

我国古代茶文化的历史沿革

图 2文会图》 《 宋 徽宗赵佶甚 嗜茶 , 并著有 《 大观茶论》 其 以“ , 阴阳相 济 , 则 茶之滋 长得其宜” “ 、谷粟 之于肌 , 丝臬之于寒 , 虽庸人 孺子皆知 , 常需 而 日用 , 以岁 时之遑遽 而可 以兴 废也 。至若茶 之为物 , 不 善 瓯 闽之 秀气 . 山川之灵 禀 。 钟 祛襟 涤滞 , 清导和 , 致 则非庸人 孺子 之可得而知矣 。冲淡简洁 , 高致静 . 韵 则非遑遽 之时而好 尚矣 。” 唐寅的《 事茗 图》 等 段落 分别论 述 了茶 的知识 以及 茶 与人 的精神 世 界之 间 的关 系 。《 大观茶论》 中所谈及的 “ 、和”“ ”“ ”“ ” 清”“ 、淡 、简 、静 不仅 体 明末清初 , 茶文化发展 鼎盛 , 渐 由民间饮茶文 化演变 出茶 逐 现 了宋徽宗本 人的茶道思想 .也是 中国茶道精神 内涵 的最早 概 俗与茶礼。随着封建科举 制度 的推行和朝堂 的腐败 , 越来越多 的 有志之士对现实失去信 心和希望 , 喜欢饮茶 以明志 . 民泡茶馆 市 括。 除此 以外 . 民间 “ 斗茶 ” 活动 的盛 行也对 茶文 化的发 展起 了 的嗜好使得茶馆演变 为各行各业好茶 之人的聚集地 .茶馆文化 是清代社会形势 的真实写照与浓缩 , 茶馆文化 开始发展至 高潮 。 积极 的推动作用 。 “ 斗茶” 又为“ 。 茗战” 是我 国古代 以竞赛 的形 式集 体品评茶 品质 然而 . . 此时的茶文化仅 限于 闲玩 且 日渐市 民化 , 原先茶 人饮茶 的 优劣 的一种活动 . 即人们常说 的“ 品茗大会 ”如 图 3 。宋人 唐庚 高洁情操与理论精髓亦逐渐被抛弃 。 ( ) 清朝末年 , 国家饱受帝 国主义摧残 , 社会 动荡不安 。 百姓民不 在 《 茶记》 斗 中关 于“ 斗茶 ” 的记 载 :政 和二年三 月壬戌 , 三君 “ 二 子相 与斗茶 于寄傲斋 , 为取龙塘水 烹之第 其 品 , 予 以某为 上 , 某 聊生 。茶文化从文人引领的时代彻 底地结束 , 饮茶主体 由文人向 次之 ” 宋徽宗的《 ; 大观茶论》 亦有相关记 载 :天下之士 , 志清 平 民转化 。 “ 励 在此 时期 . 中国传统的茶 道精神 和制茶技艺不断衰退 , 正 也便有 了民间 “ 早晨 开门 白 . 为闲暇修 索之玩 . 碎玉锵 金 , 竟 莫不 啜英咀华 , 筐策 之精 , 茶文化精髓 自此陨落 然而 . 因如此 . 较 争鉴别裁之 。” 由此可见 。 斗茶多 为文人志士 以作 消遣或是 闲士 七件事 . 柴米油盐酱醋茶 ” 的著名说法 , 我国茶文化开始正式走 向 斗富 的手段 。 千家万户 。随着茶与人们 生活的 日趋紧密 , 茶文 化的主要精神开 始被茶俗文化替代。饮茶 、 赏戏 、 会友等“ 茶馆文化 ” 大兴。 由此可见 , 明清时期 . 国茶文化总体呈现曲折发展态势 , 元 我 茶文化 的性质 由文人 茶向百姓茶演变 、 特征 由“ ” 雅 转变为 “ ” 俗 。 随着清末 国家的衰败 . 传统茶文化精髓亦随之 日渐纤 弱

《中国古建筑》PPT课件

《中国古建筑》PPT课件

整理ppt
9
故宫简介

故宫又称“紫禁城”,明清两代皇宫,世界上最
大宫殿,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0米,宽750米),建筑面
积15万平方米,始建于公元1406-1420年,明朝皇帝朱棣
始建,设计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
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用30万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
屋9999间半,主要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故宫
殿的位置,金代在圣母殿前又加建献殿,以后又
经元、明、清各代增建和重修,形成了现在晋祠
的格局。圣母殿是宋、辽、金时期祠庙建筑中唯 一保存下来的宋代木构。
整理ppt
4
晋祠简介
• 圣母殿面宽七间,进深六间,重檐九脊顶,殿身
采用殿堂型构架体系。在构架中将殿身前檐柱落 在一条三椽 上,从而使大殿前廊加宽,形成较宽 的开敞的举行祭拜圣母活动的空间。前檐柱采用 木雕盘龙柱形式,为宋元二年(1087年)遗物,也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现存圣母殿上斗 拱有多种形式,正是历次重修所留下的遗迹。圣 母殿微微向上弯曲的屋顶轮廓,柔和秀美,总体 造型舒展而庄重,是宋代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 殿内有四十三尊塑像,即圣母像及侍女像,尺度 与真人相近。人物性格、表情各不相同,姿态、 服装、发式因人而异,比例造型优美,是宋代塑 像中的上品。殿前有一以泉水汇成的水池,因游 鱼众多,名为鱼沼。池上有一座十字形平面的桥 梁,其东西方向的主桥为平桥,宽约5米,南北方 向次桥宽约3.5米,斜搭在主桥上。桥下有三十四 根石柱,也排列成十字型,上有木制梁、枋及桥 面板。这座桥被称为“整飞理pp梁t ”或“鱼沼飞梁”。 5
具有保护作用。彩画由简单到复杂,由低
级到高级。春秋时期就已经在木结构建筑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
道:
唐代设立了道的建制,至唐贞观年间全国分为十道。①关内道即古雍州;②河南道即古豫、 兖、青、徐州四州;③河东道即古冀州;④河北道即古幽冀二州;⑤山南 道即古荆梁二州; ⑥陇右道即古雍梁二州;⑦淮南道即古扬州;⑧江南道即古扬州南部;⑨剑南道即古梁州剑 阁以南;⑩岭南道即古扬州南部。唐开元时又分为十五 道。
畿服说 它最初见于《国语·周语》。《周语》曰:“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
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即说周王实行“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的 五服制度。《尚书·禹贡》中也说了五服 ,只是用“绥服”替代了《周语》中的“宾服”;并 认为每服皆有一定的范围,都为五百里。《周礼·夏官·职方氏》更将“五服”扩展为“九 服”:“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在 《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则把“服”改称为“畿”,认为有侯、甸、男、采、卫、蛮、 夷、镇、藩九畿。以上叙述的“五服”、“九服”、“九畿 ”等记载,都是后人杜撰的先秦时代 的行政区划,事实上它们只是战国时代或稍后人们地理视野不断开阔的反映。
③十三州:东汉时中国疆土扩大形成十三州,即司隶(直隶州)-_、豫州、兖州、徐州、青州、 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益州、荆州、交州。
从南北朝以后州的范围逐渐缩小,至唐代全国已有 300 多个州了。明清时改州为府,所以后 来有扬州府、兖州府的名称。
郡:
秦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著名的有陇西、颖州、南阳、邯郸、钜鹿 、琅琊、渔阳、右北 平、辽西、辽东、太原 、雁门、云中 、汉中、巴蜀 、长沙等,后来又增加了桂林 、象郡、南 海、闽中四郡,共为四十郡。历代郡的行政区划及名称屡有改动,直至宋代废郡。
这些“九州”说实际上是春秋、战国时期学者对当时所知周朝领土所做的地理区域的划 分,并不是某个朝代的行政区划。然而,在历史上把它们长期地误 认为是行政区划。在西汉 以前,误认为《禹贡》是大禹治水后所划分的九州,代表夏朝的行政区划制度;《汉书·地 理志》最先把《周礼·职方》中的九州误称为代表周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三国时期魏人孙炎 在注释《尔雅》时,又把《尔雅·释地》中的九州牵强附会地解释为代表商朝的行政区划制 度;以后的经学家进一步推而广之,把“九州”误称为夏、商、周三代的行政区划制度。

中国古代编辑传播史大事年表(明清时期1368—1911年)

中国古代编辑传播史大事年表(明清时期1368—1911年)

明太祖洪武三年 ( 1 3 7 0年) 宋濂等编纂的
具有传世价值的作 品, 而且在 编辑 实践活动 中也 《 元史》 成书。该书编修进行 了两次 , 第一次是洪 创立了或者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编辑思想理论 武元年( 1 3 6 8年) 朱元璋命修《 元史》 , 以宋濂等为
和学说 , 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 不断地推动着中国 总裁 , 第二年二月以元十三朝实录和《 经世大典》 至八月成书, 共1 5 9卷, 历时 1 8 8 编辑事业走向发达和繁荣。编辑家 的历史活动是 为基础开始编纂 ,
明太祖洪武元 年( 1 3 6 8年) 是年八月, “ 除
理论成果和编辑成就进行衡量时, 他们也当之无 书籍、 田器税 ” ( 《 明史 ・ 太祖 - - ) ) , 免除书籍税对 于编辑 出版传播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愧地成为了中国编辑传播历史上杰 出的编辑家 。 因为他们在从事编辑实践 的过程 中, 不仅编辑 了
第1 期
梅焕钧: 中国古代编辑传播史大事年表( 明清时期 1 3 6 8 — 1 9 1 1 年)
1 1 3
人去北平等地采集遗事 , 以备续编。第二次编修 编辑的《 历代名臣奏议》 成 书。该 书为奉敕编辑 , 在洪武三年 ( 1 3 7 0年) 二月 开始 , 七 月成 书, 历时 3 5 0 卷, 分类 6 4门 , 编选上起商周 , 下至金元历代 1 4 3天完成 了顺帝朝历史 的纂修。前后两次修编 的名臣奏议 , 历代典制沿革 之由, 政治得失之故 , 共3 3 1 天。宋濂 将两 次所编合 在一起 , 共计 2 1 0 实可与《 通鉴》 、 《 三通》 互相考证 , 编成后刊 印数 卷, 其中本纪 4 7 卷, 志5 8卷 , 表8 卷, 列传 9 7卷 , 百本颁诸学宫 , 书板藏于禁中, 世颇稀有。该书编 记载了元太祖铁木真称成吉思汗 ( 1 2 0 6年 ) 至元 辑为“ 古今奏议之渊海 ” ( 《 四库全书提要》 ) 。 , 顺帝至正二十八年 ( 1 3 6 8年) 1 6 0多年的历史 。该 明英宗 正统 十年 ( 1 4 4 5年 ) 重辑《 道藏》 。 书属于纪传体断代史 , 本 纪部分除顺帝朝外 多采 按《 千字文》 编次 , 自天字至英字 , 至正统 十二 年 自 元十三朝实录 , 其可信度高 ; 志的编辑内容也很 ( 1 47 年) 刊成 5 3 0 5卷 《 道藏》 , 颁天下道观 。神 丰富 , 史料价值 高的如 《 天文志》 、 《 历志》 、 《 地理 宗万历三十五年( 1 6 0 7年) 又编辑《 续道藏》 , 自杜 志》 、 《 河渠志》 等。但 编辑 时 问短促 , 纰漏较多 , 字至缨字 , 5 4 8 5册 , 按《 宋 藏》 进行编辑分类。熹 故解缙奉命撰写《 元史正误》 , 参与编辑者朱佑也 宗天启六年( 1 6 2 6年) , 道 士 白云霁编撰《 道藏 目 写有《 元史 补遗》 。清末对 《 元史》 又进行补 阙和 录详注》 4卷 , 分道教之书为 7 部、 l 2子 目, 对道书 订正 , 编写 了不少 订补《 元 史》 的书籍 , 近代人柯 要籍每条都作了简单 的编辑解题。 劭志以《 元史》 为底本 , 运用 明清时期元史研究 的 明孝宗 弘治十 五年 ( 1 5 0 2年 ) 徐溥编纂 的

课时2_古代、近代控制系统

课时2_古代、近代控制系统

理论学说
在汉代以前,我国的宇宙理论,大体分为三种,分别 是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在这三种学说中,浑天 说在我国古代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被认为是正统的 官方学说。从汉代开始以后的千余年中长期广泛流行, 支配着历代的天文观测和历法的指定。浑天说认为地 在天之中,天似蛋壳、地似蛋黄,日月星辰附着在天 壳之上,随天周日旋转。为了演说浑象并观测天体方 位,西汉耿寿昌发明了浑天仪。东汉中期,张衡在前 人制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于公元117年设计并制造 了完整的演示浑天说思想的漏水转浑天仪。
动画演示
V合适时 V变大时 V变小时
吸入饮酒者中的酒
V继续变小 V变大 V恢复为合适速度
酒杯中的酒
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大型的天文仪器,由宋朝 天文学家苏颂等人创建。它是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 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 置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仪器,实际上是一座小型的天 文台。这台仪器的制造水平堪称一绝,充分体现了我 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富于创造的精神。
上层是一个露天的平台,设有浑仪一座,用龙柱支持,下 面有水槽以定水平。浑仪上面覆盖有遮蔽日晒雨淋的木板 屋顶,为了便于观测,屋顶可以随意开闭,构思比较巧妙。 露台到仪象台的台基有七米多高。
中层是一间没有窗户的“密室”,里面放置浑象。天球的 一半隐没在“地平”之下,另一半露在“地平”的上面, 靠机轮带动旋转,一昼夜转动一圈,真实地再现了星辰的 起落等天象的变化。
第五层木阁装置有三十八个木人,木人位置可以随着节气的变更, 报告昏、晓、日出以及几更几筹等详细情况。
每层木阁内都有相应的机轮或轮辋,上挂抱牌木人;或用拨牙拨 动门口木人手臂敲打乐器。这些机轮都装在一根机轮轴上。机轮 轴有传动机构和天柱相连。天柱是贯通全台上中下三隔的传动轴。 天柱下有个下轮,与枢轮轴伸出的地毂相结合。当作为原动轮的 枢轮转动时就经过地毂传动,使天柱旋转起来,由此带动全仪。

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
中国古代地理名词
01 历史沿革
03 战略价值
目录
02 行政区划
基本信息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古代地理名词,指中国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山西 大同)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 “燕云”一 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
金朝获得亡辽燕云地区之后,于“皇统元年,以燕京路隶尚书省,西京及山后诸部族隶元帅府” ,进一步 确立了对该地区的统治。据《金史·地理志所载:幽、蓟、檀、涿、顺五州划入中都路,幽州(辽南京)为大 兴府。蓟、涿、顺仍用旧名,檀州设为密云县,隶属于顺州。云、应、朔、蔚、寰、新、妫、儒、武九州归入西 京路。其中云州为西京大同府,新州(辽奉圣州)设为德兴府,妫(辽可汗州)、儒二州设为妫川县、缙山县, 均隶属于德兴府;应、朔、蔚沿用旧名,寰州设为鄯阳县,隶属于朔州;武州(辽归化州)设为宣德州。后周世 宗收复的瀛、莫二州划入河北东路,瀛州设河间府,莫州沿用旧名。
蒙元时期
在金朝将注意力聚焦于南方的同时,北方的蒙古势力迅速崛起。他们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建立起大蒙古国, 并开始了对西夏、西辽、金朝等政权的征伐活动。1213年,燕云十六州被蒙古帝国占领。铁木真大军南下,横扫 河北,1215年,铁木真攻克金中都,并改名为燕京,1234年,蒙古灭金朝,占有旧金之地,这其中包括了燕云地 区。元朝建立以后,对燕云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统治。据《元史·地理志》所载:幽、蓟、檀、涿、顺、妫、儒七 州划入大都路,其中幽州为大都,蓟、檀、涿、顺沿用旧名,儒州为龙庆州,妫州为怀来县,隶属于龙庆州。蔚、 新、武三州划入上都路,蔚州沿用旧名,新州为保安州,武州为顺宁府。云、应、朔、寰四州划入大同路,云州 为西京大同府,应、朔沿用旧名,寰州为鄯阳县,隶属于朔州。瀛、莫二州划入河间路,瀛州设为河间路总管府, 莫州沿用旧名。燕云地区全部隶属于元代中书省管辖,即属于“腹里”,其政治地位十分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朝代表
朝代
起讫年代
都城
都城今地
开国君主
夏朝
约前2070-1600年
安邑
山西夏县

商朝
约前1600-1046年
亳、殷
河南商丘、安阳

西周
约前1046-771年
镐京
陕西西安
周武王姬发
春秋
前770-476年
洛邑(东周)
河南洛阳
周平王姬宜臼
战国
前475-221年
洛邑(东周)
河南洛阳
周平王姬宜臼
秦朝
前221-206年
清朝
1644—1912年
北京
北京
皇太极
中华民国
1912-1949年
南京
南京
袁世凯
中国古代朝代表
朝代
起讫年代
都城
都城今地
开国君主
夏朝
约前2070-1600年
安邑
山西夏县

商朝
约前1600-1046年
亳、殷
河南商丘、安阳

西周
约前1046-771年
镐京
陕西西安
周武王姬发
春秋
前770-476年
洛邑(东周)
咸阳
陕西咸阳
始皇帝嬴政
西汉
前202-公元8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东汉
25-220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
220—280年
魏洛阳、蜀汉成都、吴建业
洛阳、成都、南京
魏文帝曹丕、汉昭烈帝刘备、吴大帝孙权
西晋
265-316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
317-420年
建康
江苏南京
晋元帝司马睿
南北朝
420—589年
河南洛阳
周平王姬宜臼
战国
前475-221年
洛邑(东周)
河南洛阳
周平王姬宜臼
秦朝前22Βιβλιοθήκη -206年咸阳陕西咸阳
始皇帝嬴政
西汉
前202-公元8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东汉
25-220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
220—280年
魏洛阳、蜀汉成都、吴建业
洛阳、成都、南京
魏文帝曹丕、汉昭烈帝刘备、吴大帝孙权
南朝建康、
南京
隋朝
581-618年
大兴长安
陕西西安
隋文帝杨坚
唐朝
618-907年
长安
陕西西安
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
907-960年
北宋
960-1127年
开封
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
1127-1276年
临安
浙江杭州
宋高宗赵构
元朝
1271-1368年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1368-1644年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临安
浙江杭州
宋高宗赵构
元朝
1271-1368年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1368-1644年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
1644—1912年
北京
北京
皇太极
中华民国
1912-1949年
南京
南京
袁世凯
西晋
265-316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
317-420年
建康
江苏南京
晋元帝司马睿
南北朝
420—589年
南朝建康、
南京
隋朝
581-618年
大兴长安
陕西西安
隋文帝杨坚
唐朝
618-907年
长安
陕西西安
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
907-960年
北宋
960-1127年
开封
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
1127-127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