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华中师范大学-04-方文波-创新资源驱动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2ac5a918a8114431b90dd8ce.png)
华中师范大学
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获奖名册
教务处编制
二○○四年十一月
华中师范大学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名册
华中师范大学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名册
华中师范大学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名册
华中师范大学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名册
华中师范大学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名册
华中师范大学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名册
华中师范大学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名册
华中师范大学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名册
华中师范大学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名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代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代码..](https://img.taocdn.com/s3/m/438a50e2c8d376eeaeaa31db.png)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代码数理科学部A01数学A0101数论A010101解析数论A010102代数数论A010103数论应用A0102代数学A010201群及其表示A010202李群与李代数A010203代数群与量子群A010204同调与K理论A010205环与代数A010206编码与密码A010207代数几何A0103几何学A010301整体微分几何A010302复几何与代数几何A010303几何分析A0104拓扑学A010401代数拓扑与微分拓扑A010402低维流形上的拓扑A010403一般拓扑学A0105函数论A010501多复变函数论A010502复动力系统A010503单复变函数论A010504调和分析与小波分析A010505函数逼近论A0106泛函分析A010601非线性泛函分析A010602算子理论与算子代数A010603空间理论A0107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A010701泛函微分方程A010702定性理论与稳定性理论A010703分支理论与混沌A010704微分动力系统与哈密顿系统A010705拓扑动力系统与遍历论A0108偏微分方程A010801几何、物理和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A010802非线性椭圆和非线性抛物方程A010803混合型、退化型偏微分方程A010804非线性发展方程和无穷维动力系统A0109数学物理A010901规范场论与超弦理论A010902可积系统及其应用A0110概率论与随机分析A011001马氏过程与遍历论A011002随机分析与随机过程A011003随机微分方程A011004极限理论A0111数理统计A011101抽样调查与试验设计A011102时间序列与多元分析A011103数据分析与统计计算A0112运筹学A011201线性与非线性规划A011202组合最优化A011203随机最优化A011204可靠性理论A0113控制论中的数学方法A011301分布参数系统的控制理论A011302随机系统的控制理论A0114应用数学方法A011401信息论A011402经济数学与金融数学A011403生物数学A011404不确定性的数学理论A011405分形论及应用A0115数理逻辑和与计算机相关的数学A011501数理逻辑A011502公理集合论A011503计算复杂性与符号计算A011504机器证明A0116组合数学A011601组合设计A011602图论A011603代数组合与组合矩阵论A0117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A011701偏微分方程数值计算A011702流体力学中的数值计算A011703一般反问题的计算方法A011704常微分方程数值计算A011705数值代数A011706数值逼近与计算几何A011707谱方法及高精度数值方法A011708有限元和边界元方法A011709多重网格技术及区域分解A011710自适应方法A011711并行算法A02力学A0201力学中的基本问题和方法A020101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A020102物理力学A020103力学中的反问题A0202动力学与控制A020201分析力学A020202动力系统的分岔与混沌A020203运动稳定性及其控制A020204非线性振动及其控制A020205多体系统动力学A020206转子动力学A020207弹道力学与飞行力学A020208载运工具动力学及其控制A020209多场耦合与智能结构动力学A0203 固体力学A020301弹性力学与塑性力学A020302损伤与断裂力学A020303疲劳与可靠性A020304本构关系A020305复合材料力学A020306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A020307超常环境下材料和结构的力学行为A020308微纳米力学A020309接触、摩擦与磨损力学A020310表面、界面与薄膜力学A020311岩体力学和土力学A020312结构力学与结构优化A020313结构振动、噪声与控制A020314流固耦合力学A020315制造工艺力学A020316实验固体力学A020317计算固体力学A0204流体力学A020401湍流与流动稳定性A020402水动力学A020403空气动力学A020404非平衡流与稀薄气体流动A020405多相流与渗流A020406非牛顿流与流变学A020407流动噪声与气动声学A020408流动控制和优化A020409环境流体力学A020410工业流体力学A020411微重力流体力学A020412交通流与颗粒流A020413电磁与多场耦合流体力学A020414实验流体力学A020415计算流体力学A0205 生物力学A020501组织与器官系统力学A020502细胞、亚细胞、生物大分子力学A020503仿生、生物材料与运动生物力学A0206 爆炸与冲击动力学A020601爆炸力学A020602冲击动力学A03天文学A0301 宇宙学A030101宇宙学模型和参数、早期宇宙A030102宇宙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及观测宇宙学A030103宇宙暗物质和暗能量A0302 星系和类星体A030201银河系A030202星系形成、结构和演化A030203星系相互作用和并合;活动星系核A0303 恒星与星际物质A030301恒星结构和演化与恒星大气A030302变星和激变变星、双星和多星系统A030303恒星形成与早期演化、星际介质和星际分子A030304晚期演化和致密天体及其相关高能过程A030305太阳系外行星系统A0304 太阳和太阳系A030401太阳磁场和太阳发电机A030402太阳日冕物质抛射、耀斑、日珥和其他活动A030403日震学和太阳内部结构;太阳黑子和太阳活动周期变化A030404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及太阳系中行星、卫星和其他小天体A030405太阳爆发活动对日地空间天气的影响A0305 天体中基本物理过程的理论和实验A030501天文中基本物理过程和天体辐射过程的理论和实验A030502实验室天体物理A0306 天体测量和天文地球动力学A030601天文参考系及星表A030602相对论天体测量A030603天文地球动力学及天体测量学的应用A030604时间与频率A0307 天体力学和人造卫星动力学A030701人造天体、太阳系小天体、行星系统和恒星系统动力学A030702N体问题、非线性和相对论天体力学A0308 天文技术和方法A030801 光学、紫外和红外天文技术与方法A030802 射电、毫米波和亚毫米波天文技术与方法A030803 高能天体物理技术方法和空间天文技术与方法A030804 海量数据处理及数值模拟天文技术与方法A0309 中、西方天文学史A0310 天文学同其他学科的交叉A04物理学IA0401凝聚态物性I:结构、力学和热学性质A040101固体结构和人工微结构A040102软物质和液体的结构与性质A040103凝聚态物质的力学、热学性质,相变和晶格动力学A040104凝聚态物质的(非电子)输运性质A040105薄膜和纳米结构的形成A040106表面,薄膜和纳米结构的表征和分析A040107表面、界面、介观系统、纳米系统的非电子性质A0402凝聚态物性 II :电子结构、电学、磁学和光学性质A040201块体材料的电子态A040202强关联电子系统A040203电子输运过程:电导、光电导、磁电导A040204表面、界面和低维系统的电子结构及电学性质A040205介观系统和人工微结构的电子结构、光学和电学性质A040206超导电性A040207磁有序系统A040208低维、介观和人工微结构的磁性A040209介电、压电、热电和铁电性质A040210凝聚态物质的光学和波谱学、物质与粒子的相互作用和辐射A040211极端条件下的凝聚态物理A040212量子计算中的凝聚态物理问题A040213软物质、有机和生物材料的电子结构和物理A040214生命现象中的凝聚态物理问题A040215凝聚态物理中的新效应及其他问题A0403原子和分子物理A040301原子和分子结构理论A040302原子、分子、光子相互作用与光谱A040303原子分子碰撞过程及相互作用A040304大分子、团簇与特殊原子分子性质A040305极端条件下的原子分子物理A040306外场中的原子分子性质及其操控A040307量子信息中的原子分子物理问题A040308与原子、分子有关的其他物理问题A0404光学A040401光的传播和成像A040402信息光学中的物理问题A040403光源、光学器件和光学系统中的物理问题A040404纤维光学和集成光学中的物理问题A040405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A040406超强、超快光物理A040407微纳光学与光子学A040408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A040409非线性光学A040410光学材料中物理问题及固体发光A040411激光光谱学及高分辨高灵敏光谱方法A040412X-射线、红外、THz物理A040413光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A040414与光学有关的其他物理问题和交叉学科A0405声学A040501线性与非线性声学A040502水声和海洋声学及空气动力声学A040503超声学、量子声学和声学效应A040504噪声、噪声效应及其控制A040505生理、心理声学和生物声学A040506语言声学、乐声及声学信号处理A040507声学换能器、声学测量方法和声学材料A040508信息科学中的声学问题A040509建筑声学与电声学与声学有关的其他物理问题和交叉A040510学科A05物理学IIA0501 基础物理学A050101 物理学中的数学问题与计算方法A050102 经典物理及其唯象学研究A050103 量子物理及其应用A050104 量子信息学A050105 统计物理学与复杂系统A050106 相对论、引力与宇宙学A0502粒子物理学和场论A050201场和粒子的一般理论及方法A050202量子色动力学、强相互作用和强子物理A050203电-弱相互作用及其唯象学A050204非标准模型及其唯象学A050205弦论、膜论及隐藏的空间维度A050206非加速器粒子物理A050207粒子天体物理和宇宙学A0503核物理A050301原子核结构与特性研究A050302原子核高激发态、高自旋态和超形变A050303核裂变、核聚变、核衰变A050304重离子核物理A050305放射性核束物理、超重元素合成及反应机制A050306中高能核物理A050307核天体物理A0504 核技术及其应用A050401 离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和辐照损伤A050402 离子束核分析技术A050403 核效应分析技术A050404 中子技术及其应用A050405 加速器质谱技术A050406 离子注入及离子束材料改性A050407 核技术在环境科学、地学和考古中的应用A050408 核技术在工、农业和医学中的应用A050409 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A0505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实验方法与技术A050501 束流物理与加速器技术A050502 荷电粒子源、靶站和预加速装置A050503 束流传输和测量技术A050504 反应堆物理与技术A050505 散裂中子源相关技术A050506 探测技术和谱仪A050507 辐射剂量学和辐射防护A050508 实验数据获取与处理A050509 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新应用A0506 等离子体物理A050601 等离子体中的基本过程与特性A050602 等离子体产生、加热与约束A050603 等离子体中的波与不稳定性A050604 等离子体中的非线性现象A050605 等离子体与物质相互作用A050606 等离子体诊断A050607 强粒子束与辐射源A050608 磁约束等离子体A050609 惯性约束等离子体A050610 低温等离子体及其应用A050611 空间和天体等离子体及特殊等离子体A0507 同步辐射技术及其应用A050701 同步辐射光源原理和技术A050702 自由电子激光原理和技术A050703 束线光学技术和实验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代码化学科学部B01无机化学B0101无机合成和制备化学B010101合成与制备技术B010102合成化学B0102元素化学B010201稀土化学B010202主族元素化学B010203过渡金属化学B010204丰产元素与多酸化学B0103配位化学B010301固体配位化学B010302溶液配位化学B010303功能配合物化学B0104生物无机化学B010401金属蛋白(酶)化学B010402生物微量元素化学B010403细胞生物无机化学B010404生物矿化及生物界面化学B0105固体无机化学B010501缺陷化学B010502固相反应化学B010503固体表面与界面化学B010504固体结构化学B0106物理无机化学B010601无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B010602理论无机化学B010603无机光化学B010604分子磁体B010605无机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B0107无机材料化学B010701无机固体功能材料化学B010702仿生材料化学B0108分离化学B010801萃取化学B010802分离技术与方法B010803无机膜化学与分离B0109核放射化学B010901核化学与核燃料化学B010902放射性药物和标记化合物B010903放射分析化学B010904放射性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B0110同位素化学B0111无机纳米化学B0112无机药物化学B0113无机超分子化学B0114有机金属化学B0115原子簇化学B0116应用无机化学B02有机化学B0201有机合成有机合成反应与试剂B020101B020102复杂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B020103选择性有机反应B020104催化与不对称反应B020105组合合成B0202金属有机化学B020201金属络合物的合成与反应B020202生物金属有机化学B020203金属有机材料化学B0203元素有机化学B020301有机磷化学B020302有机硅化学B020303有机硼化学B020304有机氟化学B0204天然有机化学B020401甾体及萜类化学B020402中草药与植物化学B020403海洋天然产物化学B020404天然产物合成化学B020405微生物与真菌化学B0205物理有机化学B020501活泼中间体化学B020502有机光化学B020503立体化学基础B020504有机分子结构与反应活性B020505理论与计算有机化学B020506有机超分子与聚集体化学B020507生物物理有机化学B0206药物化学B020601药物分子设计与合成B020602药物构效关系B0207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有机化学B020701多肽化学B020702核酸化学B020703蛋白质化学B020704糖化学B020705仿生模拟酶与酶化学B020706生物催化与生物合成B0208有机分析B020801有机分析方法B020802手性分离化学B020803生物有机分析B0209应用有机化学B020901农用化学品化学B020902食品化学B020903香料与染料化学B0210绿色有机化学B0211有机分子功能材料化学B021101功能有机分子的设计与合成B021102功能有机分子的组装与性质B021103生物有机功能材料B03物理化学B0301结构化学B030101 体相结构B030102 表面结构B030103 溶液结构B030104动态结构B030105光谱与波谱学B030106 纳米及介观结构B030107方法与理论B0302理论和计算化学B030201 量子化学B030202 化学统计力学B030203 化学动力学理论B030204 计算模拟方法与应用B0303 催化化学B030301 多相催化B030302 均相催化B030303 仿生催化B030304 光催化B030305 催化表征方法与技术B0304化学动力学B030401 宏观动力学B030402 分子动态学B030403 超快动力学B030404激发态化学B0305胶体与界面化学B030501 表面活性剂B030503 表面/界面吸附现象B030504 超细粉和颗粒B030505 分子组装与聚集体B030506 表面/界面表征技术B0306电化学B030601 电极过程动力学B030602 腐蚀电化学B030603 材料电化学B030604 光电化学B030605 界面电化学B030606电催化B030607纳米电化学B030608化学电源B0307光化学和辐射化学B030701 超快光谱学B030702 材料光化学B030703 等离子体化学与应用B030704 辐射化学B030705 感光化学B030706光化学与光物理过程B0308热力学B030801 化学平衡与热力学参数B030802 溶液化学B030803 量热学B030804复杂流体B030805 非平衡态热力学与耗散结构B030806 统计热力学B0309生物物理化学B030901 结构生物物理化学B030902 生物光电化学与热力学B030903 生命过程动力学B030904生物物理化学方法与技术B0310化学信息学B031001 分子信息学B031002 化学反应和化学过程的信息学B031003 化学数据库B031004分子信息处理中的算法B04高分子科学B0401 高分子合成化学B040101高分子设计与合成B040102配位聚合与离子型聚合B040103高分子光化学与辐射化学B040104生物参与的聚合与降解反B040105缩聚反应B040106自由基聚合B0402 高分子化学反应B040201高分子降解与交联B040202高分子接枝与嵌段B040203高分子改性反应与方法B0403 功能与智能高分子B040301吸附与分离功能高分子B040302高分子催化剂和高分子试剂B040303医用与药用高分子B040304生物活性高分子B040305液晶态高分子B040306光电磁功能高分子B040307储能与换能高分子B040308高分子功能膜B040309仿生高分子B0404 天然高分子与生物高分子B040401基于可再生资源高分子B0405 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结构B040501超分子聚合物B040502超支化与树形高分子B0406 高分子物理与高分子物理化学B040601高分子溶液B040602高分子聚集态结构B040603高分子转变与相变B040604高分子形变与取向B040605高分子纳米微结构及尺寸效应B040606高分子表面与界面B040607高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B040608高分子测试及表征方法B040609高分子流变学B040610聚电解质与高分子凝胶B040611高分子塑性与黏弹性B040612高分子统计理论B040613高分子理论计算与模拟B0407 应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B040701高分子加工原理与新方法B040702高性能聚合物B040703高分子多相与多组分复合B040704聚合反应动力学及聚合反应过程控制B040705杂化高分子B040706高分子循环利用B05 分析化学B0501 色谱分析B050101 气相色谱B050102 液相色谱B050103 离子色谱与薄层色谱B050104 毛细管电泳及电色谱B050105 微流控系统与芯片分析B050106色谱柱固定相与填料B0502 电化学分析B050201 伏安法B050202 生物电分析化学B050203 化学修饰电极B050204 微电极与超微电极B050205 光谱电化学分析B050206 电化学传感器B050207 电致化学发光B0503 光谱分析B050301 原子发射与吸收光谱B050302 原子荧光与X-射线荧光光谱B050303 分子荧光与磷光光谱B050304 化学发光与生物发光B050305 紫外与可见光谱B050306 红外与拉曼光谱B050307 光声光谱B050308 共振光谱B0504 波谱分析与成像分析B0505 质谱分析B050601 联用技术B050602 分析仪器关键部件、配件研制B050603 分析仪器微型化B050604 极端条件下分析技术B0507 热分析与能谱分析B0508 放射分析B0509 生化分析及生物传感B050901 单分子、单细胞分析B050902 纳米生物化学分析方法B050903 药物与临床分析B050904 细胞与病毒分析B050905 免疫分析化学B050906 生物分析芯片B0510 活体与复杂样品分析B0511 样品前处理方法与技术B0512 化学计量学与化学信息学B0513 表面、形态与形貌分析B051301 表面、界面分析B051302 微区分析B051303 形态分析B051304 扫描探针形貌分析B06化学工程及工业化学B0601化工热力学和基础数据B060101状态方程与溶液理论B060102相平衡B060103化学平衡B060104热力学理论及计算机模拟B060105化工基础数据B0602传递过程B060201化工流体力学和传递性质B060202传热过程及设备B060203传质过程B060204颗粒学B060205非常规条件下的传递过程B0603分离过程B060301蒸馏蒸发与结晶B060302干燥与吸收B060303萃取B060304吸附与离子交换B060305机械分离过程B060306膜分离B0604化学反应工程B060401化学反应动力学B060402反应器原理及传递特性B060403反应器的模型化和优化B060404流态化技术和多相流反应工程B060405固定床反应工程B060406聚合反应工程B060407电化学反应工程B060408生化反应工程B060409催化剂工程B0605化工系统工程B060501化学过程的控制与模拟B060502化工系统的优化B0606无机化工B060601基础无机化工B060602工业电化学B060603精细无机化工B060604核化工与放射化工B0607有机化工B060701基础有机化工B060702精细有机化工B0608生物化工与食品化工B060801生化反应动力学及反应器B060802生化分离工程B060803生化过程的优化与控制B060804生物催化过程B060805天然产物及农产品的化学改性B060806生物医药工程B060807绿色食品工程与技术B0609能源化工B060901煤化工B060902石油化工B060903燃料电池B060904天然气及碳--化工B060905生物质能源化工B0610化工冶金B0611环境化工B061101环境治理中的物理化学原理B061102三废治理技术中的化工过程B061103环境友好的化工过程B061104可持续发展环境化工的新B0612资源化工B061201资源有效利用与循环利用B061202材料制备的化工基础B07环境化学B0701 环境分析化学B070101 无机污染物分离分析B070102有机污染物分离分析B070103污染物代谢产物分析B070104污染物形态分离分析B0702 环境污染化学B070201大气污染化学B070202水污染化学B070203土壤污染化学B070204 固体废弃物污染化学B070205 放射污染化学B070206 纳米材料污染化学B070207 复合污染化学B0703 污染控制化学B070301大气污染控制化学B070302水污染控制化学B070303土壤污染控制化学B070304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化学B0704 污染生态化学B070401污染物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B070402污染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B070403污染物的生态毒性和毒理B0705 理论环境化学B070501污染化学动力学B070502 污染物构效关系B070503 化学计量学在环境化学中的应用B070504 环境污染模式与预测B0706 区域环境化学B070601化学污染物的源汇识别B070602污染物的区域环境化学过程B070603污染物输送中的化学机制B0707化学环境污染与健康B070701 环境污染的生物标志物B070702 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B070703 人居环境与健康B070704 环境暴露与毒理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代码生命科学部C01微生物学C0101微生物资源与分类学C010101细菌资源、分类与系统发育C010102放线菌资源、分类与系统发育C010103真菌资源、分类与系统发育C010104病毒资源与分类C0102微生物生理与生物化学C010201微生物生理与代谢C010202微生物生物化学C0103微生物遗传育种学C010301微生物功能基因C010302微生物遗传育种C0104微生物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C0105环境微生物学C010501陆生环境微生物学C010502水生环境微生物学C010503其他环境微生物学C0106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C010601 植物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C010602 动物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C010603 人类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C0107 病原真菌学C010701 植物病原真菌学C010703 人类病原真菌学C0108 病毒学C010801 植物病毒学C010802 动物病毒学C010803 人类病毒学C010804噬菌体C0109支原体、立克次体与衣原体C010901 支原体C010902 立克次体、衣原体等C02植物学C0201 植物结构学C020101植物形态结构与功能C020102植物形态与发生C0202 植物分类学C020201种子植物分类C020202孢子植物分类C020203植物地理学C0203 植物进化生物学C020301植物系统发育C020302古植物学与孢粉学C020303植物进化与发育C0204 植物生理与生化C020401光合作用C020402生物固氮C020403呼吸作用C020404矿质元素与代谢C020405有机物质合成与运输C020406水分生理C020407抗性生理C020408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C020409植物次生代谢与调控C020410种子生理C0205 植物生殖生物学C020501植物配子体发生与受精C020502植物胚胎发生C0206 植物资源学C020601植物资源评价C020602植物引种驯化C020603植物种质C020604植物化学C020605水生植物与资源C03生态学C0301分子与进化生态学C030101分子生态学C030102进化生态学C0302行为生态学C030201昆虫行为生态学C030202其他动物行为生态学C0303生理生态学C030301植物生理生态学C030302动物生理生态学C0304种群生态学C030401植物种群生态学C030402昆虫种群生态学C030403其他动物种群生态学C0305群落生态学C030501群落结构与动态C030502物种间相互作用C0306生态系统生态学C030601农田生态学C030602森林生态学C030603草地与荒漠生态C030604水域生态学C0307景观与区域生态学C030701景观生态学C030702区域生态学C0308全球变化生态学C030801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C030802海洋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C0309微生物生态学C0310污染生态学C031001污染生态学C031002毒理生态学C0311土壤生态学C031101土壤生态系统水分、养分循环C031102土壤生物与土壤生态系统C0312保护生物学与恢复生态学C031201生物多样性C031202保护生物学C031203受损生态系统恢复C0313生态安全评价C031301转基因生物的生态C031302外来物种的入侵与生态安全性评价C031303生态工程评价C04林学C0401森林资源学C0402森林资源信息学C040201森林资源管理与信息技术C040202森林灾害监测的理论与方法C0403木材物理学C040301材性及其改良C040302木材加工学C040303人工复合木材C0404林产化学C040401树木化学成分分析C040402造纸与制浆C0405森林生物学C040501树木生长发育C040502树木抗逆生理学C040503树木繁殖生物学C0406森林土壤学C0407森林培育学C040701森林植被恢复与保持C040702人工林培育C040703种苗学C040704复合农林业C0408森林经理学C040801森林可持续发展C040802森林分类经营C0409森林健康C040901森林病理C040902森林害虫C040903森林防火C0410林木遗传育种学C041001林木种质资源C041002林木遗传改良C041003林木育种理论与方法C0411经济林学C041101经济林重要形状C041102经济林栽培生理C041103林木果实采后生物学C041104茶学C0412园林学C041201园林植物种质资源C041202城市园林与功能C041203园林规划和景观设计C0413荒漠化与水土保持C041301防护林学C041302森林植被与水土保持C041303植被与荒漠化C0414林业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C05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C0501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C050101生物大分子结构计算与理论预测C050102生物大分子空间结构测定C050103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C0502生物化学C050201蛋白质与多肽生物化学C050202核酸生物化学C050203酶学C050204糖生物学C050205无机生物化学C0503蛋白质组学C0504膜生物化学与膜生物物理学C050401生物膜结构与功能C050402跨膜信号转导C050403物质跨膜转运C050404其他膜生物化学与膜生物物理学C0505系统生物学C0506环境生物物理C050601电磁辐射生物物理C050602声生物物理C050603光生物物理C050604电离辐射生物物理与放射生物学C050605自由基生物学C0507空间生物学C0508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技术C06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C0601植物遗传学C060101植物分子遗传C060102植物细胞遗传C060103植物数量遗传C0602动物遗传学C060201动物分子遗传C060202动物细胞遗传C060203动物数量遗传C0603微生物遗传学C060301原核微生物遗传C060302真核微生物遗传C0604人类遗传学C060401人类遗传的多样性C060402人类起源与进化C060403人类行为的遗传基础C060404人类表型性状与遗传C0605医学遗传学C060501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基础C060502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基础C060503线粒体与疾病C060504染色体异常与疾病C060505肿瘤遗传C060506遗传病模型C0606基因组学C060601基因组结构与分析C060602比较基因组与进化C060603基因组信息学C0607基因表达调控与表观遗传学C060701组蛋白修饰及意义C060702DNA修饰及意义C060703染色体重塑及意义C060704非编码RNA调控与功能C060705转录与调控C0608生物信息学C060801生物数据分析C060802生物信息算法及工具C060803生物信息挖掘C060804生物系统网络模型C0609遗传学研究新方法C0610发育生物学C061001性器官与性细胞发育C061002精卵识别与受精C061003胚胎早期发育C061004组织、器官的形成与发育C061005组织、器官的维持与再生C061006细胞的分化与发育C061007核质互作与重编程C061008干细胞及定向分化基础C061009模式生物与发育C061010发育研究新方法与体系C07细胞生物学C0701细胞、亚细胞结构与功能C0702细胞生长与分裂C0703细胞周期与调控C0704细胞增殖与分化C0705细胞衰老C0706细胞死亡C0707细胞运动C0708细胞外基质C0709细胞信号转导C0710人体解剖学C0711人体组织与胚胎学C071101人体组织学C071102人体胚胎学C08免疫学C0801免疫生物学C080101分子免疫C080102细胞免疫C080103免疫应答C080104免疫耐受C080105免疫调节C0802免疫遗传学C0803免疫病理学C0804神经内分泌免疫学C0805生殖免疫学C0806黏膜免疫学C0807临床免疫学C080701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性疾病C080702超敏反应与超敏反应性疾病C080703免疫缺陷与免疫缺陷。
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
![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https://img.taocdn.com/s3/m/3a1f25d281c758f5f71f6707.png)
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公示项目名称:智能云端一体化学习关键技术与应用主要完成人:杨宗凯,刘三女牙,韩骏,杨非,李小文,刘拥纲,聂风华,李晟,张昭理,黄涛,吴砥,何秀玲,陈增照,刘海,陈矛,周东波完成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政企客户分公司,武汉天喻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慕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荐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项目简介:智能云端一体化学习关键技术是《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实现“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技术保障。
该项目开展了智能云端一体化学习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系统地提出了多场景融合的学习空间理论;攻克了云空间智能构建与赋能、基于边缘计算的教育场景感知与量化、泛义资源智能导学等关键技术;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1项(已授权16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5项,发布国家标准5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高水平论文47篇。
主要创新如下:(1)云空间智能构建与学习赋能。
以学习赋能为核心,建立面向现代教育服务、以用户体验为中心、集用户学习与教师研训功能于一体的云空间智能化机制,含资源充分共享、网络学习、心得交流、教师教研、协同工作等子空间;在信息实时的目标下,实现多种网络学习空间形式的集成与一致通达。
(2)基于边缘计算的教育场景感知与量化。
针对当前教育场景中存在的学习主体可描述、学习过程可计算与学习服务可定制能力不强的问题,提出了量化学习理论,阐述了学习者多维状态描述及演化规律;攻克了学习者高维动态建模、面向云端一体化的教育场景感知技术与基于深度学习的手势识别等关键技术。
突破了国际上教学过程数据量化的技术瓶颈。
(3)智能云端一体化学习关键技术创新实践。
集成上述关键技术和产品,牵头实施了国家基础教育云平台工程,建立了国家基础教育云服务体系。
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硕士拟录取名单
![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硕士拟录取名单](https://img.taocdn.com/s3/m/87d7520f964bcf84b9d57bb7.png)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 新中心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 新中14 045114 045114 045114 045114 078401 078401 078401 078401 078401 078401 078401 078401 078401 078401 078401 078401 078401 078401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 新中心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 新中心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 新中心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 新中心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 新中心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 新中心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 新中心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 新中心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 新中心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 新中心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 新中心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 新中心
新中心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
新中心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
新中心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
新中心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
新中心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
新中心
078401 078401 078401 078401 078401 120100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旗下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网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
邵金沙 宋玲秀 杜凡凡 林丹丹 龚丽雅 王国怡
新中心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年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硕士拟录取名单
华中师范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参考书目
![华中师范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85415a5e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13.png)
华中师范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参考书目华中师范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参考书目引言华中师范大学是中国著名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强大的文化产业实力。
在这份参考书目中,我将为您介绍一些与华中师范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书籍,帮助您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
我将按照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顺序为您介绍这些书籍,并分享自己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基础知识类书籍1.《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陈洪),该书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专业的教材之一。
它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探讨了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概念、内涵、分类、机制等基础知识,既有理论研究的深度,又具备实践操作的广度。
在阅读该书后,您将对华中师范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方法》(张京飞),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的方法,包括调查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处理等方面。
通过学习该书,您将掌握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能够进行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实证研究。
二、深入研究类书籍3.《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丁新闻),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
它涵盖了文化产业的概念、产业链、价值链、政策与发展等方面。
该书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揭示了文化产业的运行机制与市场规律。
阅读该书后,您将对文化产业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4.《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管理》(唐煜),该书从管理的角度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进行了系统研究。
它介绍了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管理理论与实践方法,并借助案例分析,探讨了文化产业的管理策略与运营模式。
通过阅读该书,您将学习到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运营华中师范大学的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
三、前沿研究类书籍5.《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产业》(李明璁),该书探讨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与创新模式。
它分析了互联网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探讨了数字化、跨界合作、用户参与等新兴模式对文化产业的重要作用。
阅读该书后,您将了解到互联网时代下华中师范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创新机遇。
2019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2019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https://img.taocdn.com/s3/m/db40563af78a6529647d53e9.png)
代码
单位名称
姓名
考生编号
录取专
业码
录取专业
方向
码
研究方向
录取学习
方式
录取类
别
总分
复试
成绩
总成绩
备注
023
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
李柏宏
101839215314093
0812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3
计算机应用技术
全日制
非定向
330
66.3
66.24
023
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
杨雷
102879210409247
不区分研究方向
全日制
非定向
370
84.6
78.24
023
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
余雅滢
105119123305454
085212
软件工程
00
不区分研究方向
全日制
非定向
354
73.2
71.76
023
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
陈香伊
105119123305458
085212
软件工程
00
不区分研究方向
085212
软件工程
00
不区分研究方向
全日制
非定向
357
69.7
70.72
023
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
潘磊
105119123414922
085212
软件工程
00
不区分研究方向
全日制
非定向
363
78.6
75
003-华中师范大学-05-万坚-“四维三全两类一核心”的高等师范院校化学类专业深度改革研究与实践
![003-华中师范大学-05-万坚-“四维三全两类一核心”的高等师范院校化学类专业深度改革研究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d2f7156e52d380eb63946d1c.png)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华中师范大学 成果科类:理学 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四维三全两类一核心”的高等师范院校化学类专业深度改革研究与实践完成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万坚、张文华、涂海洋、邓阳、郭能、张礼知、吴正舜、李永健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万坚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415 全面负责项目设计、论证、理论与实践研究与总结张文华 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457 协助完成项目设计、论证、理论与实践研究,负责“数字化卓越化学教师”人才培养工作涂海洋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474 协助完成项目设计、论证、理论与实践研究,负责“化学英才实验班”人才培养、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作邓阳 讲师 华中师范大学 380 协助完成项目设计、论证、理论与实践研究,负责“化学(师范类)”人才培养工作郭能 六级职员华中师范大学 平均工作量协助完成项目设计、论证、理论与实践研究,负责教学运行管理张礼知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412 协助完成项目设计、论证、理论与实践研究,负责“化学-物理学/生物学”人才培养工作吴正舜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480 协助完成项目设计、论证、理论与实践研究,负责“应用化学”人才培养工作李永健 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406 协助完成项目设计、论证、理论与实践研究,负责主干课程建设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维度创新。
从“人才培养整体格局、课程体系与内容、课程教学过程、本科教学运行与管理”四个维度开展系统的化学类专业深度改革,理论基础扎实,实践体系完整,既探索了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又建立了扎实的机制和规范。
(2)深度创新。
“全方位”突出了各教育要素及其协同作用机制的重要性。
“全覆盖”凸显了“全员教育”与“全人关怀”,保证全体师生都能受益和发展。
“全过程”确保了改革能关注各个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教学有道、管理规范。
(3)对象创新。
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通知
![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64ffa9d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a5.png)
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
果奖获奖项目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湖北省教育厅
•【公布日期】2009.11.19
•【字号】鄂教高[2009]28号
•【施行日期】2009.11.1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高等教育
正文
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获
奖项目的通知
(鄂教高[2009]28号)
各普通高等学校:
根据《湖北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92号)规定,经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审定、省人民政府同意,决定授予“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等100项成果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新世纪世界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等114项成果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社区临床医学实践基地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等122项成果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希望受奖励的成果完成单位和完成人以此为新的起点,再接再厉,再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成绩。
全省高等学校及其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学习、借鉴、运用先进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创新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高质量专门人才,实现高教大省向高教
强省的转变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名单
二OO九年十一月十九日附件:。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培养方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d432166edb6f1aff001fef.png)
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40121 / 040110 授予教育学博士学位)一、学科专业简介本学科专业1986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批准具有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被批准具有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专业包括院士1名、教授4人、副教授2人,硕士导师6人。
主要设有3个研究方向:智能软件与知识服务、数字媒体技术和信息检索与语言信息处理。
本学科点设置在教育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拥有一大批国际水平的实验仪器设备、计算机工作站和软件。
本学科与我校教育学、计算机应用、信息管理等学科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
二、培养目标1、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素养,能用辨证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和自然,积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2、掌握扎实宽厚的教育学和信息技术理论基础,教育软件开发技术及其最新成果,在工作中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选修另一门外国语。
三、研究方向简介四、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3年。
学分为20分。
在职攻读者可延长1—2年,最长不超过8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①总学分为15-18学分,按17学时/学分安排教学课程教学;②学位公共课5个学分,其中外语3学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文科)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革命(理工科)2学分;③学位专业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学分为8-11学分。
④实践环节为2学分⑤同等学力、跨学科、专业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应在培养计划中增加补修本专业本科(硕士)主干课程,并要求通过考核,取得及格成绩,但不计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实践环节①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参加次数8次以上,其中2次必须是校外学术活动,每次都要有2千字以上的学习报告②本人至少主讲2次学术报告,并填写《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
③实践活动结束后,由导师和导师组进行考核,确定合格或不合格。
关于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的公告
![关于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的公告](https://img.taocdn.com/s3/m/503f6293fd0a79563d1e7220.png)
关于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的公告发布时间:2017-11-13 作者(文号):来源:高教处浏览数:10352次根据《湖北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92号)和《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通知》(鄂教高函〔2016〕34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近期,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对各校推荐申报的教学成果进行评审,提出拟获奖项目、人选以及奖励等级的建议。
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92号规定,现将评审结果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公示时间:2017年11月13日至2017年12月12日。
公示期间,单位或个人如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向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写明成果名称和异议内容。
单位提出的异议,须写明联系人的姓名、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和电话,并加盖单位公章;个人提出的异议,须写明本人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和电话,并有本人的亲笔签名。
不符合上述规定的异议不予受理。
反映情况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联系电话:027-********;通信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洪山路8号,湖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邮政编码:430071。
附件:拟授予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项目名单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办公室2017年11月13日附件拟授予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项目名单-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2021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大学教育”主题练(含答案)
![2021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大学教育”主题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8d94bdb84ae45c3a358c69.png)
2021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大学教育”主题练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大学生最为满意的分别是教师职业精神、同学关系、贫困生资助、师生关系、处理不诚信行为的规则、学校校风等6个方面。
此外,本科生对学习场所、信息化资源、考试评分规则、运动场地与体育设施等方面满意度高;高职学生对重视育人、重视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实习管理、实习实践等方面满意度高。
这些方面能够得到学生的高满意度,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重视以及政策效力的显现。
担任过学生干部、学习努力程度越高、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越高,说明满意度是可以通过学生个体的进步而提高的。
而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创业支持、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管理部门办事效率等方面的满意度不高,说明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需继续加强。
(摘编自《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 材料二: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积极健康,呈现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
大学生群体人生态度积极,乐于奉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较高,大多数大学生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观念,道德认知状况良好,具有强烈的道德意愿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心。
同时,也发现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的享乐主义倾向,对有关思想理论问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道德意愿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
如15.2%的大学生赞同“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观点;16.2%的大学生赞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拜金主义观点。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如在道德观方面,对“搀扶跌倒老人”心存担忧的大学生中82.5%是因为社会上借此讹人的事件很多。
在准确把握各类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多方联动,帮助改善大学生学习生活条件,不断强化正面宣传,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积极储备并充分发挥环境化人的正能量,发挥核心价值观在环境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无疑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 材料三: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003-华中师范大学-10-彭双阶-面向未来“一基四协同”数学卓越教师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003-华中师范大学-10-彭双阶-面向未来“一基四协同”数学卓越教师培养的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e53482e20029bd64793e2c22.png)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成果科类:理学申报等次:一等奖①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创新:从数学卓越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思想、能力、境界等方面协同考虑,进行顶层设计,整体处理各种矛盾,不断地进行理论知识实践化、实践知识理论化。
②探索到师德建设的新方式,发挥“德艺双馨”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用机制强化数学卓越教师的师德养成路径。
协同处理了专业发展与师德建设之间的矛盾,探索到通过学问提升境界、升华气质,以学养人、治心养性的新路径。
③在数学教师教育基本理论上进行创新,提出既有学科性又有教育性的理论,指导学科卓越教师的培养。
协同处理了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之间的关系,破解了“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实践表明,该理论有效地指导了学科卓越教师的培养。
④基于理论创新的成果,提出了不同于在职教师的职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通过全程贯通而时有侧重的实践研习体系“化知为能、化知为识、化知为境”。
应关注学科知识的发生发展,关注实践智慧、教育思想和教育境界的生成。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为解决师范生“不乐教,不善教”,现有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律、课程及资源建设机制、研修模式不得力等问题,更好地立德树人,培养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为基础教育输送领军人才,在2011年组建“卓越班”,努力构建“一基四协同”数学卓越教师培养新体系,探索其专业认证标准。
“一基”:以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能主动适应未来需要,能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为国家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持续后备智力支持的数学卓越教师为基本定位和出发点;探索师范专业及数学卓越教师认证标准。
“四协同”:(1)“协同”师德建设与专业发展,提高数学卓越教师的师德修养与境界;(2)“协同”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提高其学识修养;(3)“协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提高其实践智慧;(4)“协同”高校与教育科研机构、教学实践基地,提高其实践技能。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https://img.taocdn.com/s3/m/74ff26df33d4b14e85246880.png)
拟录取单位名称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李云舟 杨春波 曹云辉 潘静 吴静 肖品 吴威 刘琪 王能霞 孙星 邹梅 赵颖 张文 王云阁 陈亮 宋雪飞 丁蕊 赵昌强 聂爱琳 李晅 梅寒飞 唐菲 王幻 张继云 韦永乐 周小娟 吕峰 陈次光 段崇真 孙涛 刘大新 陈海蛟 曹荣丹 杨金娥 冯静 李凌燕 陈雪娇 宝丽丽 龙鹏 徐一 徐诗祺 朱鸿宇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011
周芊芊 候英杰 徐飞 熊猛 陈诗跃 张巧玉 杨海婷 江华 黄立恒 曲慧荣 许婧云 黄凡 柯丽姬 安军梅 黄戈横 刘书卷 谭彩红 李欣 吴巧梅 李伟 康金红 高丽 陈思思 杨超 林嗣艳 居楠 杨丽 任星星 郭闪 陈燕迎 李小梅 帅梦迪 朱伟红 张文瑜 胡剑 王茹 陈颖颖 曹忠 孙琪 万鑫 艾志景 汪心力
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5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的通知
![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5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39f42837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c.png)
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5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6.01.14•【字号】鄂教高函[2016]1号•【施行日期】2016.01.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5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的通知鄂教高函〔2016〕1号各普通高等学校: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5年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工作的通知》(鄂教高函〔2015〕36号)要求,在学校申报推荐的基础上,经网上匿名评审、综合评审和公示,省教育厅研究确定,武汉大学“大学通识教学对人文慕课的利用及其研究”等523个项目为2015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现将名单予以公布,并就项目实施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体现政策导向。
2015年度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的实施工作,要以贯彻落实国办发〔2015〕36号精神为主线,按照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坚持教研结合、坚持整体推进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二、坚持育人为本。
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的实施工作,要贯彻育人为本的工作方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教学相长、师生互动。
通过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
三、提高研究质量。
要把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不断推进教学观念、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坚持教研相结合,寓研于教,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四、实行责任制度。
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的实施实行学校负责制。
各项目承担学校负责组织项目的启动、实施、经费管理及项目进展情况的监督检查。
项目启动前,项目组要进一步完善研究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主持人和参与人员必须按照立项申请书中所确定的项目研究内容开展研究和实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完整的工作档案。
独立学院数学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初探
![独立学院数学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39d443c8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41.png)
独立学院数学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初探
姚志鹏;胡娅
【期刊名称】《汉口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03)004
【摘要】通过分析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及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数学教学课堂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教师应该如何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并通过开办数学辅导班和数学建模课及改革数学考核方式,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各方面的不同要求,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总页数】3页(P60-62)
【作者】姚志鹏;胡娅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公共数学部,湖北武汉4302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论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现状与改革 [J], 黄友霞
2.独立学院摄影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初探 [J], 傅强
3.独立学院经济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初探 [J], 韦新
4.独立学院数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探讨 [J], 姚志鹏;胡大红
5.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J], 杨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03-华中师范大学-21-夏立新-面向创新能力的电子商务类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003-华中师范大学-21-夏立新-面向创新能力的电子商务类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32a2f0a6a58da0116d17490c.png)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华中师范大学成果科类:1208申报等次:二等奖一、成果创新点(400字以内)1. 培养理念创新提出了“信息技术为基础、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互促进、教学与竞赛共争辉、教学与国际相接轨”的全方位电子商务类人才培养理念,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制订全新的电子商务类学生培养方案,构建“公共教育平台+通识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实践社群教育”的四级教学体系,实现创新人才培养。
同时将国际化理念融入有机地到本科教学,有效地促进国际交流,为部分学生的留学之路做引路人。
2. 课程体系创新构建课程群及教学团队,多措施保证课程教学效果。
通过多个课程团队的构建以及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在培养电子商务大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能够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条件和保障。
3. 实践环节创新打造科研实践、开发实践和创业实践于一体的实践体系,通过科研导师配备、开放性创新实验开设及创新竞赛参与等一整套实施方案和措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针对我校电子商务大类下各专业(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提出“信息技术为基础、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互促进、教学与竞赛共争辉、教学与国际相接轨”的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以及突出复合知识背景和创新能力为特色的电子商务类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毕业生拥有深厚的信息技术基础,经过科学研究、系统开发、创新大赛和国际交流实践,具有在电子商务及信息管理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业能力三种能力特质,能够适应信息密集的电子商务及信息管理领域的各项工作。
该成果为高校电子商务大类学生的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具有推广价值。
成果解决如下教学问题:(1)制订学科交叉、专业互通的电子商务大类培养方案。
突破专业界限,提炼下属三个专业共通的特征和需求,突出信息技术重要性,探索构建“公共教育平台+通识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实践社群教育”的四级教学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3套教学课件。《高等数学(同济七版)教学课件》、《线性代数(同济六版)教学课件》、《线性代数及其应用智能电子教案》。
4.自主研发了7套学科工具软件。课堂互动管理系统能“刷脸”点名,能随机点学生回答互动问题,能计录学生到课次数和互动成绩。平时成绩记录器能登记学生的作业成绩和最多4次单元考试成绩。MathGS能够绘制任何曲线、曲面、平面区域、空间立体,能够演示多种几何对象的形成动画。MathTools中有22个小工具,每个小工具均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的产物,为一个知识点的教与学服务。MathGL中有778幅图,31个动画。测试系统设计了6个测试模块。实验系统设计了13个数学实验。这7套软件均不用安装、不用编程、不用手册,使用非常简单、方便。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
课程组在项目组成员已有的2009年国家、省部级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教育教学时代的新研究理念和技术手段,围绕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深度融合方面的四个教学难题展开研究。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1.构建了“1+2+3”大学数学课程建设模式。在该模式中,“1”是指1类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2”是指2个资源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和数字化资源体系;“3”是指3种应用模式:BPSN混合教学模式、ISIG学习模式、“X+ICF”评价模式。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400字以内)
1.应用范围。《线性代数及其应用》(本科)自出版以来,已9次印刷,累计印刷37000多本。《高等数学(同济七版)教学课件》和《线性代数智能电子教案(配同济六版)》已在全国几十所高校使用。
2.应用效果。成果自应用以来,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大幅提升了课程组成员的教学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近三年来,课程组成员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2项,优秀奖1项;首届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校创新课堂二、三等奖各1项;校B类数字课程2门。特别是代晋军老师在湖北省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理科组第一名,并获得了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3.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的深度融合。成果中的BPSN混合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大学数学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新途径,ISIG学习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X+ICF”价评模式实现了过程考核,实现了考学结合。这三种经过实践检验的模式,适应了互联网时代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过程实时在线考核的新变化,在大学数学课程上实现了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彭双阶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120学时
参与了成果的顶层设计,主持了1门MOOC课程
刘清堂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120学时
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指导
何穗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100学时
省级项目主持人,发表了多篇论文
郑高峰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120学时
参与了成果的顶层设计,对教学实践给予了大力支持
李书刚
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300学时
主、参编了多本教材,发表了几篇论文
代晋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讲师
华中师范大学
300学时
建设了考研数学课程,参编了教学课件和教材以及教学实践
李正帮
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280学时
参编了教学课件和教材,教学实践
程婷
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280学时
参编了教学课件和教材,教学实践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
1.探索出“1+2+3”大学数学课程建设模式。该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了“1类数学核心素养、2个资源体系、3种应用模式”的总体架构,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数学内容体系,自主研发了具有参数驱动、“数形”结合等特性的“活”数字化资源体系,探究了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深度融合的应用理论与方法。
2.自主研发了大学数学系统化、信息化教学资源。成果中的课程资源具有先进性、系统性、适用性和易用性等特色,且覆盖了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能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全方位服务。成果中的7套教学软件均是为大学数学教学而研发的配套工具软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结果,具有适应面广、交互性好,方便易用,且有自主知识产权。它们的成功研发,改变了我国大学数学信息化教学依赖国外专业数学软件的现状,为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深度融合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5.建设了3门MOOC课程。在华中师范大学云课堂平台上建设了线性代数和泛函分析2门MOOC课程。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建设了1门考研数学课程,目前该课程有100个微课视频,用户数达到4000多人,记问量已突破10000人次。
6.发表了12篇教研论文。在《中国大学教学》、《中国电化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12篇相关教研论文。
3.辐射作用。成果多次在全国或全省教学研讨会上交流,受到了参会同行的一致好评。方文波教授和代晋军老师多次受邀作为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培训专家对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教师进行培训,代晋军老师还多次为受培训教师上示范课。成果中的课堂互动管理系统和平时成绩记录器受到了所有参加培训教师的关注。
成果通过了省级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内容丰富,创新性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在国内同类成果中达到领先水平。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华中师范大学成果类别:理学
申报等次:一等奖
成果名称:创新资源驱动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完成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方文波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300学时
成果主持人,全面负责成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