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

合集下载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但是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一些改善的建议。

一、现状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首先,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土地,自主决策能力增强。

农民可以自主选择种植作物和经营方式,提高了农民家庭的收入水平。

其次,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政策,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土地托管等,以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

另外,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已经初步建立,农民也开始逐步接受土地流转,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二、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受到影响。

由于农村地区缺乏足够专业人员和技术条件,导致一些地区的土地确权登记工作进展缓慢。

同时,农民对于土地确权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也影响了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推进。

其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风险。

由于农民缺乏土地流转的知识和技能,导致一些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了违法违规现象,甚至有些农民被骗。

在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方面也存在不足,使得农民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最后,土地托管机构不健全。

由于农民自主经营能力弱,一些农民需要将土地托管给专业化的土地经营合作社、企业等机构。

然而,目前土地托管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影响了农民收益。

三、建议为了改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和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加快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工作。

政府应该加大对于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支持,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对于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其次,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监管机制。

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土地流转市场进行监管和管理,依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最后,加强土地托管机构的管理和服务。

政府应该加快完善土地托管机构的组织和管理体系,提高土地托管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保障农民托管土地的权益。

浅谈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改革方向

浅谈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改革方向

浅谈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改革方向近年来,针对中国农村的土地问题,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这一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本文将就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改革方向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应进一步明确土地三权分置的意义和目标。

目前许多地方对于三权分置的认识存在误区,将其仅仅当作一种理念和制度工具,忽视了其背后的经济逻辑和政策目的。

实际上,三权分置的本质在于分离土地承包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建立清晰的产权关系,从而推动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和优化配置,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应避免过于简单化理解,充分认识三权分置的本质意义。

其次,应加强对于三权分置过程中的风险和约束的考虑。

在实践中,土地三权分置往往会面临各种风险和问题,如地方政府的干预、土地闲置、一些违法使用等。

为了防范这些风险,需要在制度设计上加强约束措施,如加强土地权属证明、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土地使用权年审机制等。

第三,要优化土地功能,推动土地多元化利用。

在传统的观念中,土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住宅建设,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土地还可以用于其他方面的利用和开发。

因此,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中,应当充分延伸土地的功能范围,推动土地多元化使用,为农民增加收入来源,实现土地的优化利用。

最后,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发展。

农村土地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

因此,在土地三权分置过程中,应当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生产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总之,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推动农村发展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政策工具。

在改革中,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不同层次的政策配套,推动农村土地产权的有效保护,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论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论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论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前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和农村地区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土地是我国农民的命根子,也是我国农村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传统的土地制度虽然在过去的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创新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论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传统的土地制度义务集体经济时期义务集体经济时期,实行的是集体土地所有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种制度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从总体上说,这一制度确实推进了土地的集体化,也有一定的通用性,但这一制度的不足也出现了,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生产品质低,经济效益不高。

•由于一些过当的政策调整,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热情下降。

•土地资源的不同化引起了一些贫富差异。

家庭承包责任制时期家庭承包责任制时期,实行的是家庭土地承包经营制。

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这一制度强调实行门限责任,土地承包期可到40年,家庭可以自主决定土地的流转。

在这一制度下,个体经济和生产方式都得到了提升:•农民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逐渐增加。

•由于家庭的繁殖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然而,这一制度与传统土地制度相比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无法满足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需求等。

现行的土地制度当前,我国的土地制度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个时期——流转承包土地制度,该制度主要表现在:•适当加快新一轮土地承包和流转的步伐;•政府需为承包人提供保障;•承包土地契约、证书的规范化;•注重流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虽然现行土地制度相较于前两个时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创新,但仍存在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

现行土地制度的问题与对策土地承包期限现行土地承包制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虽然实行了40年承包期,但在实际运转中,土地流转周期过短,土地资源保护不足,这种问题应该通过增加或修改法律来解决,保证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现状及今后改革方向探讨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现状及今后改革方向探讨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现状及今后改革方向探讨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与现状井田制: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这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实际上由统治者分封给各级贵族。

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井田制崩溃,各个诸侯国进行变法,对土地私有制给予了肯定。

均田制:隋唐时期实施均田制,政府按户数人口给予土地,农民每年向政府交纳赋税,农民获得土地,有了生活来源。

土地兼并与地主私有: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地主对土地的追求增强,进行土地兼并,国有土地大量流失,造成土地地主私有的既成事实,均田制彻底崩溃。

土地集体所有制:随后,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所有权收归集体所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后,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土地征收制度:国家倾向于进一步完善土地征收管理制度,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制定征收目录,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范围,并建立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权能,明确入市范围途径。

宅基地制度改革: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或转让宅基地的机制,改革宅基地审批制度。

这些改革旨在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受侵害。

通过改革,可以进一步完善土地征收管理制度,缩小土地征收范围,建立合理、规范、多元化的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确保农民在土地征收过程中获得应有的补偿和保障。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通过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可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效果与问题分析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效果与问题分析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效果与问题分析近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从效果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全面了解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现状。

一、改革效果1. 促进土地流转: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村土地流转,通过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使用权、农户合作社等形式的流转,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同时,土地流转还为农民提供了增收渠道,并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 提高农民收入:改革使农民不再仅依靠土地收入,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租赁以及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式,农民的收入逐步增加。

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3. 推动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村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现代农业产业链的环节,提升了农业产品附加值,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4.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改革后,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得到保障,土地使用权有利于农民用于抵押、转让等,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

此外,土地制度改革还推动了农村社会保险体系的建设,让农民享受到更多的社会保障。

二、改革问题1. 土地权属不明确: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土地权属问题不够明确,容易引发矛盾和纠纷。

一些地方因为缺乏土地产权登记和确权工作,存在土地流转难、合同风险高等问题。

2. 土地流转契约不规范:一些地区土地流转契约存在着合同缺乏明确、补偿不合理、权益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使得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面临利益受损风险。

3. 农民土地流转意愿不强烈: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还存在抵触心理,担心失去土地使用权后生活无着,导致土地流转进程缓慢。

同时,由于土地资源不均衡,一些地区土地流转难度大,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渴望度较低。

4. 土地流转资金不足:一些地方由于资金短缺,难以推动土地流转的实施。

这使得一些农民无法真正享受到土地流转带来的收益,限制了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的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围绕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问题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问题首当其冲。

长期以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导致土地流转难、流转价格低、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应加强土地产权保护,确权登记是重要的一步。

政府应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为农民提供确凿的土地产权证明,保障其合法权益。

同时,应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提高农村土地的市场化程度,实现土地流转的便利化与规范化。

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问题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作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基础,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承包经营权分散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民收益不稳定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

通过鼓励农民组织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的农业经济,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此外,应加强农村土地资源的统筹规划,避免过度承包和闲置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农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农民的土地权益保障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一些地方存在强制拆迁、侵占农民土地等情况,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为了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应建立健全土地征收与补偿机制。

政府要加强对土地征收行为的监督,确保土地征收符合程序和法律规定。

同时,要落实土地征收补偿的责任,确保农民能够合理获得土地补偿金和后续发展的帮扶政策。

四、农村土地利用规划问题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农村土地的利用规划问题也十分重要。

目前,一些地方存在农地的乱占滥用、随意变更土地用途等问题,造成土地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土地利用的规划与管理。

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明确土地的用途、保护区域和开发区域,并加大对违规占用土地的处罚力度。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

这一改革旨在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改善农民土地权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首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过去,中国租佃制度和集体土地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农民权益受到侵害。

改革后,农村土地流转和经营权明确规定,农民有了稳定的土地承包权和流转收益分配机制,有效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强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意识和积极性。

其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改革后,农民可以选择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专业化经营者,或者通过土地入股和股份合作社的方式,推动农村资本与劳动力融合,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同时,农村土地改革还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开拓农业多元化经营,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

再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于保障社会稳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过去农民的土地权益难以保障,缺乏土地证书的确权审批问题长期困扰着农民,容易引发土地纠纷和社会不稳定。

改革后,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得到了法律保护,土地流转和转让更加规范透明,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减少了社会矛盾和冲突,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还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

贫困地区通常土地资源有限,效率低下,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通过土地流转和经营权流转,加快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村居民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同时,改革激发了农村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保障。

总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旨在解决农村土地问题,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这一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仍面临一些具体问题和挑战。

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完善政策,持续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土地制度变革

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土地制度变革

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土地制度变革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中,土地制度变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

通过改革,中国不仅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推动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农村土地改革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村实行的是土地集体所有制。

这意味着,土地属于村集体,农民只能通过土改等政策来取得土地使用权。

而改革后,中国开始探索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这意味着土地可以被家庭长期经营,可以自由流转,而且有相应的权益保障。

这个制度的出现,使得农民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参与度,也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动力去努力经营农田。

同时,由于土地流转,大批流动人口可以到城市找到工作,这又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支持。

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中,每户农户可以租借或承包一块土地,在经过居委会或乡镇政府的批准后,长期使用,即为“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农民通过承包经营自己的土地,可以自己经营农田,不再受到集体经济的限制。

同时,合理规划,合理利用土地,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此外,承包经营制度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例如自己能够根据市场情况自主确定所种植的作物、使用哪种农药、施肥时间等。

这样的好处既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也可以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

农村土地流转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去城市打工。

这样,他们可能不再需要过多的土地,但是还要承担地租、种植等费用。

因此,土地利用率并不高,而且很多地块还无法提供给其他需要土地的人。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是指农户或承包方通过法定程序,将自己的土地或者经营权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其他社会个人或单位的行为。

土地流转有很多好处。

农民把不需要的土地流转给别人,可以获得收益,提高自身经济收益,同时还可以让那些需要土地的人获得更多的机会。

而农民可以流转自己的土地,也可以以种肥租地、土地承包等方式参与土地流转活动,提高其收入。

在这样的情况下,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精细化管理能够更快、更佳。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径与挑战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径与挑战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径与挑战中国是农业国家,农村土地制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为了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土地问题,并确保农民的权益。

然而,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径和挑战。

一、改革路径1. 先行经验: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经验丰富。

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政府就开始实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将土地使用权交给农民。

这一经验为今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为了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中国政府实施了土地权属确权登记工作。

这一工作可以有效防止农民土地权益被侵犯。

3.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为了提高农村土地使用效率,中国政府推动土地流转市场化。

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来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政府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和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二、面临的挑战1. 土地流转问题:尽管土地流转市场化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可度不高,担心失去土地权益。

此外,土地流转市场信息不对称,使得农民很难找到合适的流转方。

2. 土地利益分配不平衡:土地利益分配不公平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和中介机构通过低价收购土地获取利益,而农民则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补偿。

3. 城乡差距拉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仍然面临着城乡差距拉大的问题。

由于农村土地资源流转速度较慢,城市化进程相对较快,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

4. 农民权益保护问题:尽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农民权益受损的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和中介机构滥用职权,侵犯农民土地权益。

三、解决方案为了克服上述挑战,中国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法律保护: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惩治侵犯农民权益的违法行为。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与问题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与问题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与问题近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也暴露出一些潜在问题。

本文将分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和问题,并谈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1.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土地使用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此举增加了农村产量和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科技投入增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2.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了城乡土地资源的有序流动,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机会的增加,吸引了城市人口回流或者转移,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3. 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明确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这使得农民更加有信心投入土地经营和农业生产,提升了其生活质量和积极性。

4. 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土地流转和承包权确权登记,为农村社会管理和农村治理提供了有效手段。

土地制度改革有助于推动资本流入农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了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1. 产权保护不完善尽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民提供了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但仍存在产权保护不完善的问题。

一些地方存在强拆、强征土地的情况,农民权益受到侵犯。

此外,土地纠纷和乡村闲置土地问题也较为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保障和监管。

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有些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农民积极性不高。

部分农民倾向于将土地承包给其他地方或个人,而自己不去经营。

这导致农村土地浪费和农业生产效益下降。

3. 农民土地流转困难虽然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不断完善,但农民土地流转仍面临一些困难。

土地流转手续复杂,流转市场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评估、交易和保障机制,限制了土地的有效流动。

4. 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一些年轻人离开了农村,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和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

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

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周连浩中国的土地制度以不同的时期大概来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原始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和封建社会时期。

而其中大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体现于封建社会时期。

大致的演变过程则是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以下是我对于各个时期土地制度的看法。

一、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处在这一时期的人民劳动能力、劳动条件等等各方面都非常的低下。

每季所收获的粮食都极其有限,正因为这一原因导致了土地公有制的出现。

因为如果不是以这种形式来分配土地和粮食,那么社会阶层上将会有许多的人食不果腹。

我以为原始社会的公社公有制和新中国刚成立的人民公社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

两时期的农民或者说度地上的劳动者的过的极其贫乏。

而不同是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人都是努力劳作,因为生产效率极其的低下,如果不努力耕种就将吃不上饭。

而新中国时期的人民公社,因为农民吃的都是大锅饭,只要出工,无论你的耕地收获的是好是坏是多是少都可以在公社里有口饭吃。

这要促进了许多农民消极怠工,游手好闲的情况。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土地国有,留给每家每户的自留地都非常的少。

农民想要靠他们唯一求生的手段来养家糊口就非常的苦难,有很大的局限性。

而回到原始社会这一阶段,因为手段的缺乏资源获得的尽能维持生活,这是人人的各方面的条件都是一样的,不会有利益的纠纷等等。

所以这一制度能够很好的在原始社会时期执行,却不能在大的范围、好的能力与条件的时候执行。

总得来说此种制度的废除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奴隶社会时期经过了夏商周三个阶段。

夏朝曾实行过井田制。

商朝、周朝的井田制因夏而来。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和前景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和前景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和前景近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该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改革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流转机制,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农村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和前景。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1. 增加农民收入:土地制度改革允许农民以流转土地的方式获得租金收入。

过去,农民只能依靠自家土地种植农作物,收入有限。

改革后,他们可以将土地出租给种植大户或企业,从而获得更多的租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2. 促进农业现代化:通过流转土地,现代农业企业可以获得较大规模的土地资源,从而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流转土地还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和规模化发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3.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促进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和产业转移,实现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

一方面,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可以进入城市就业,增加家庭收入。

另一方面,城市资本和技术可以进入农村,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4. 保障农民权益:改革后的土地制度明确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享有租金收益,并且有权决定土地流转的方式和期限。

这样,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景1. 进一步完善制度: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实现改革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明确土地流转的条件与流程,确保公平公正的市场运作。

同时,需要解决土地集约利用和环保问题,保障农村可持续发展。

2.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得到更大的重视和推动。

农村土地资源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改革将继续推动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3. 依法稳定土地关系:土地制度改革需要遵循法治原则和依法管理,加强土地产权交易的监管和保护,确保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论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论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论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引言土地问题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其制度也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在中国特殊的历史和政治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一直是国家的重大决策,也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文从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历史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封建式土地制度,也就是地主缴纳一定的税赋后,可支配农民种植土地,农民需劳动地主田地换取生活必需品。

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了土地改革,实行了“土地公有,农户自耕”的制度,解放农民,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

其中一次较为显著的改革是2008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和实施,加强了土地使用权的管制,保障了土地使用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为农民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提供了保障。

现状农村土地流转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正在发生流转,即以长期承包的方式供给新出现的承包者。

这为农民增加了可支配的资产,对增加稳定收入、增加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产生的显著影响。

然而,土地流转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和风险,如农民土地权益受损、农村经济非法违规行为增多等问题。

农村土地权益保障对于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

例如,建立了土地登记系统,实现了权属清晰和信息透明,方便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等行为。

同时,国家也加强了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防止不当行为的发生,保护农民的利益和权益。

未来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中国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来自政府的投资、政策扶持、多元化经营和培训等支持措施,为农民带来了新机遇,也推动了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同时,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也不断涌现。

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可以在农村化解土地流转不确定性、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首先,土地制度的背景。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中国农村存在着土地分散、无法流转的困难、农民对土地权益缺乏保障等问题。

而且,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需要通过土地制度来提升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土地制度的主要内容。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

通过,确立了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法律地位,明确了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权和农民个人土地承包经营权。

这一既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流转问题。

3.宅基地制度。

宅基地是农民住房所在的土地,土地制度在保留村民合法宅基地使用权的同时,对于拆迁、财产权归属、宅基地经营等问题进行了规范,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宅基地权益保障。

4.集体经济组织。

土地制度还涉及到集体经济组织的,例如,通过推行股份制,鼓励农民入股集体经济组织,提高农民对土地管理和经营的积极性。

最后,土地制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首先,通过土地制度,中国农村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得以维护,激发了农民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

其次,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拓宽。

再次,宅基地制度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宅基地使用和经营保障,增强了农民的居住条件和财产权益。

最后,集体经济组织提高了农民对土地的管理和经营积极性,加速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是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了保护,土地流转得以顺利进行,土地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农民的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土地制度改革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一直存在不足和问题,需要进行深化改革。

首先,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使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土地制度中,农民只能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来承包土地,这种制度限制了农民的土地流转和产权流转,导致许多农村土地闲置和规模效益低下。

而通过改革,可以解决土地承包期限不合理、流转难度大的问题,促进土地的有效利用和农业的发展。

其次,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确权颁证。

在改革过程中,中国政府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作为一种新的土地资源配置方式,通过流转可以使土地的利用更加高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通过确权颁证可以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防止土地被非法占有,提高农村土地权益保护的力度。

再次,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土地市场体系。

土地市场是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只有建立健全的土地市场体系,才能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在土地市场中,土地流转的价格应当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政府应当发挥好市场调节作用,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和法规,保证土地流转的公平公正,切实保护农民的权益。

最后,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引导。

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登记和管理制度,加大扶持政策力度,降低土地流转的成本,并且加强对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保护。

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对土地流转市场的认识和能力,增强其在土地流转中的话语权。

总之,中国土地制度改革旨在解决农民土地权益保障不足和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改革,可以使土地流转更加便利和灵活,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和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同时,政府应当加大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和支持力度,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土地流转环境和保障。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土地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资源。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土地制度存在问题。

特别是在20世纪初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政治制度的变迁,中国的土地制度逐渐走上歧路。

土地十分集中,大量的农民被边缘化,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导致农村土地经济的严重滞后,民生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改革中国的土地制度,充分发挥耕地的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和生活水平,是当今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有“土地为本”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在中国农村,土地被视为富裕的象征,也是维系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社会保障。

在20世纪初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土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

第一,土地权利过分集中,造成贫富差距和农村失衡。

中国农村的土地问题侧影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

一方面,土地分配的过程中,由于权力和地位的不均等,少数人总是能够轻易地夺取农村土地的使用权。

这导致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明显区别,异化了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

因此,农民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

另一方面,由于政策制度的设定,已经掌握大量土地使用权的村级干部,容易在农村中形成一种保守的、愿意“骑在头上办事”的主宰风格,进一步扩大了老农村与新农村之间的差距。

第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导致土地经济效益低下。

一些地方政府拿出土地作为“稳定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

但是,在一些地方由于不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和扩大集体经济资产的限制,导致了以投机和占有为代表的投资行为的兴起。

由于土地使用权被大量的投机分子占用,保护运动能力不够大,因此农民不能够完全合法使用土地。

这导致了农民收益的严重滞后,农村社会的经济稳定和安全能力逐渐弱化。

综上所述,土地制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改革不能仅从制度方面入手,同时还需要注重文化的渗透、经济的集中和市场调节等多个层面的改革途径。

“三权”分离的改革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是“三权”分离。

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效果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效果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效果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

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历经多年,不断取得成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当前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效果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土地制度改革历程我国的土地制度改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1988 年,我国实施了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农村经济开始蓬勃发展。

之后,我国的土地利用、管理和流转不断改革创新。

2019年1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土地管理的意见》,提出了“集中 & 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强调建立健全现代土地管理制度,构建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经济、生态的土地制度。

二、土地制度改革的效果土地制度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稳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依靠土地制度改革,我国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

通过流转土地,可以促进单位面积土地收益的提高,推动农村集约化管理和高效农业的发展。

此外,对工业园区、城乡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二是促进了农民的收入增长。

将农民的土地用权扩大,使得农民可以将土地权益的流转作为一种收益渠道。

与此同时,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化方法的推广,也为农户提高了农业产出和收益。

三是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土地的流转不仅巩固了农民的土地产权,也为城市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土地制度改革的挑战尽管土地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效,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土地征收和流转问题,这涉及到土地流转市场的完善、财务补偿机制等一系列问题。

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制度性和文化性障碍,这也为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完善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四、结论土地制度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后,我国还需要进一步推进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的土地流转市场,建立和健全财务补偿机制,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利用方式,进一步推动中国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和广度化的发展,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助力。

浅谈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改革方向

浅谈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改革方向

浅谈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改革方向随着中国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成为了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是指将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流转三项权利分置开来,实现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置。

这一制度的改革旨在通过改革土地制度,激发农村土地资源的活力,提高农民的土地经营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制度的改革方向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们来浅谈一下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改革方向。

第一,平等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

土地承包权是农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是他们确保自己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

在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中,必须平等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不得剥夺农民的土地,也不能让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受到侵犯。

改革方向是要坚决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不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和持久。

第二,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

土地流转是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在改革中要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推动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

在流转过程中,要确保农民自愿、自主、公平进行土地流转,同时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避免因流转而导致的土地承包权不稳定和农民利益受损。

加强土地经营权的保护和激励。

在土地三权分置中,土地经营权的激励和保护是非常关键的。

要通过多种途径激励农民投资土地、提高土地经营效益。

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的保护机制,保护农民的经营权不受侵犯,确保农民有足够的动力和信心进行土地经营。

只有有保障的土地经营权,农民才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土地的经营中,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四,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权属登记制度。

土地权属登记是土地制度改革的根本基础,只有建立了健全的登记制度,才能为土地的流转、承包、经营提供有力的保障。

要不断完善土地权属登记系统,确保土地权属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并将土地权属的变更及时记录。

在登记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加强对土地权属的保护,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浅谈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所学专业工商管理学生姓名李毅导师姓名周苑报告日期2013年8月25日摘要 (3)关键字 (3)引言 (3)一、土地制度的内涵及土地制度变革的意义 (4)(一)土地制度的内涵 (4)(二)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意义 (4)二、新时期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程 (5)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萌芽和起步(1978 年秋——1980 年4 月) (6)2、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全面展开阶段(1980 年5 月——1981 年底) (6)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完成阶段(1982 年春——1984 年初) (7)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与完善阶段(1984 年初——至今) (7)三、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 (8)四、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对策 (9)(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9)(二)逐步推行农地股份合作制,实现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 (10)结论 (11)参考文献 (11)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始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尤其是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土地制度问题是解决农村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此,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针对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农村土地制度,对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三农、土地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引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瞩目成就,但是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却相对滞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构造完备、科学的农村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使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建立在法律制度支撑之上具有重要意义。

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的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其实质就是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

30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它对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正绩效性是十分明显的。

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现行的土地制度也需进一步创新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本文从科学界定土地制度的含义、特点入手,阐述了土地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在深入分析目前我国农地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目标、基本思路及对策建议,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有中国特色农村土地制度。

一、土地制度的内涵及土地制度变革的意义(一)土地制度的内涵如何准确把握土地制度的定义,直接关系到现实生活中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问题。

然而,迄今为止,我国理论界对“土地制度”的定义尚未形成共识,争议颇多。

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以下三种:一是认为土地制度亦称土地所有制,指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中土地所有关系的总称,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土地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诸方面的关系;二是认为土地制度是一定的国家制定的关于人地关系及其中人与人关系的法制规范,它具有强制约束性;三是认为土地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

土地制度是人们占有和使用土地的行为规范,它是人类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建立的理想的土地关系。

上述诸多定义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土地制度的内涵,给人以某种启迪,但其理解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认为土地制度从概念上可以作出广义与狭义两种界定。

广义的土地制度泛指与土地所有、土地使用、土地管理及土地利用技术等有关的一切制度。

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土地法权制度。

土地制度就狭义来说,首先包括土地的经济制度。

土地的经济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制度还包括相应的土地法权制度。

土地法权制度是人们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关系的法权体现,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在社会形态中,土地经济制度是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土地经济制度决定土地法权制度;但土地法权制度又反过来具有反映、确认、保护、规范和强化土地经济制度的功能。

完整的土地经济制度包含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

土地所有制度主要解决土地归属问题,它要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

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一国或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土地产权制度涉及到土地如何利用和有效使用问题,主要包括土地使用、土地流转和转让制度。

土地所有制度决定了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土地产权制度决定了土地使用过程中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

(二)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意义1、中国是以农民为最大社会群体的农业大国,农村稳定则社会稳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的基础。

而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村土地问题。

如果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么土地就是农业的基础,而我国只占世界7%的耕地却要养活占世界20%以上的人口,土地资源的稀缺,使得土地成为农村特殊的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的生存之源、发展之本。

土地制度的安排成功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经济、社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围绕土地问题不断探索,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三个社会发展阶段,实现了由土地封建地主所有向土地农民私人所有私人经营、土地私人所有集体经营、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三次转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但是从50 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农业的增长非常迟缓,农村土地制度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时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历史性变革,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有农村土地制度又日益显现出了它的某些不足,只有通过新的实践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由此可见土地制度改革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来说,我国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地制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是由农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农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又取决于人们对资源的利用方式,而资源的利用方式又受到农地制度的制约和影响。

不同的制度选择对农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成功的制度安排能够激励生产者以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利用土地资源,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快速持续增长。

中国农业是典型的资源型产业,它的发展与农地资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然而近年来,我国农地资源基础的变化已经对农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现行农地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土地承包权的不稳定性和土地收益的不确定性导致生产者在资金、技术、劳力等方面的长期投入缺乏稳定的预期,生产者在追求承包期内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以牺牲资源的长期利益为代价,从而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中国的现实清楚地表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农地制度的创新。

3、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改革实际上是一直以变革土地制度为核心展开的。

在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体目标以后,农村改革仍必须从土地制度改革中寻找突破口,以使农村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发展商品市场,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快建立生产要素市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

要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土地制度,通过市场运行机制按经济效率原则实现土地与其它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从而促进土地的流转与集中,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4、加入WTO后,对于中国农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通过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世界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有利于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加速农业市场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我国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特征,生产规模小,经营方式粗放,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加入WTO后必然给中国农业带来很大冲击。

在削减关税和取消非关税措施以后,我国农业和国外农业的竞争就只能依靠其自身的比较优势,而农业的比较优势主要指价格优势,价格优势又取决于成本和效率优势。

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由于土地超小规模的平均化经营,使农产品缺乏成本竞争力,因此面对国际市场的压力,我国农产品缺乏竞争优势。

通过农地制度的改革,彻底改变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狭小、劳动生产率低的现状,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和规模化经营,从而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推动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社会化发展,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新时期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进入了新时期。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历史性变革,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发展。

这也是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

所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契约,将集体公有的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和经营项目发包给农民家庭自主经营,在农民家庭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合作经济组织统一经营单家独户难以承担的公共服务,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因而它通常被人们表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其产生到最终确立,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萌芽和起步(1978 年秋——1980 年4 月)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历史发展获得了新的转机。

安徽、四川等地率先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在农村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特别是历史上有包产到户传统的安徽省再次起了带头作用。

1978 年秋,以安徽风阳县小岗村为代表的中国普通农民,在极其贫困的条件下,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目标的改革实践。

安徽是个农业省,但在“左”的路线指导下,长期没有解决吃饭问题,1978 年,小岗生产队决定把生产队的土地分了,实行包产到户。

由于责任明确,方式灵活,当年就收到了令人震惊的效果,全村粮食产量达6.62 万斤,相当于1966—1970 年的粮食产量的总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