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合集下载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核心素养是指人们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是面向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素质。

它包含了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变化与挑战,同时也是个人成功和幸福的基石。

认知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它包括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等。

批判性思维是指具备分析、评估与判断的思维能力,有助于人们理性面对问题与挑战。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的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信息评估、信息利用和信息创新能力,有助于人们在信息时代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如何看待问题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包括系统思维、创造性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等。

学习能力是指人们掌握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包括快速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反思学习等。

人际交往能力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它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等。

沟通能力是指人们分享信息、建立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人们更有效地交流和合作。

团队合作能力是指人们协同工作、互相支持和共同实现目标的能力,有助于人们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更好地协同工作。

领导能力是指人们管理和领导团队的能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影响力。

文化理解能力是指人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能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与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相处和合作。

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创造力、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实践等。

创造力是指发掘和创造新思路、新理论或新产品的能力,其实是个人才智的体现。

创新意识是指对于未知问题的敏锐度和解决方法的意识。

创新方法是指通过探索和实践创新的方法和技能,创新实践是指通过实际操作和应用创新方法和技能,开发新的解决方案。

实践能力是指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能力,包括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技能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

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技能操作能力是指运用实际技能熟练操作各种工具和设备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是指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持续改进自己的实践方法。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人谈 一】褚宏启: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人谈 一】褚宏启: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人谈一】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褚宏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刊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1期“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人谈”栏目。

近几年来,在教育实践领域和教育研究领域,“核心素养”成为非常时髦的一个热词,谈论教育问题时如果不涉及核心素养,似乎有落后之嫌。

但是对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看法并不相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滥用、泛用该词的现象比比皆是,随意性很强,乱象迭出。

对此概念进行梳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很有必要。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

“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

“Competencies”也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

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

“核心素养”最早出现在经合组织(OECD)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

经合组织1997 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研究项目,此时并未在项目名称中直接使用“核心素养”一词,但2003 年出版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时,则使用了该词。

为推进核心素养走进教育实践,2005年经合组织又发布了《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The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以增强核心素养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

论核心素养的含义、特征及本质

论核心素养的含义、特征及本质
现代职业教育
辽辽
宁宁
论核心素养的含义尧特征及本质淤
经经 济济 职管
业理
技干
王艳萍
术部 学学
院院
渊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通识教育部袁辽宁 沈阳 110122冤

摘 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化,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将培养具有21世纪

核心素养人才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核心素养即“关键素养”和“高级素养”,不但要体现“全球
淤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院校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负责人:王 艳萍,编号:1083。
作者简介:王艳萍(1964-),女,河北丰润人,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OF LIAONING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INSTITUTE
JOURNAL OF LIAONING ECONOMIC VOCATIONAL TECHNOLOGICSeCo项目也从功能论的角度对
核心素养的概念解释为:核心素养是一个动态的
和整合的概念。认为核心素养有三个特征:一是融
合性和广泛性,是指个体在获得自我发展和适应
社会生活所应具备的基本的、综合性的、共性的素
养;二是共同性和关键性,是指它面向每个社会成
员,实现自我价值和促进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关键
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三是个体性和发展
性,是指个体自主成长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8〕。
094
三、核心素养的本质
核心素养,即“关键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
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素养,是反映个体需要及
社会需要的素养。核心素养框架的确定要有时代
性和前瞻性。根据世界各地所选取的核心素养指
标不难发现,核心素养的内容基本反映了经济社

核心素养的本质要素

核心素养的本质要素

核心素养的本质要素一、国际上三个知名的核心素养框架国际上三个知名的核心素养框架分别来自于OECD、欧盟和美国。

1.OECD将素养界定为在特定的情境下,调动社会心理资源(包括知识和技能)去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2.欧盟则认为核心素养是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3.美国对“21世纪技能”的界定是如何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代生活情境的素养。

二、三个核心素养的界定的两层意思一、核心素养重在培育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的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和相应的人格;二、这种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是要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

无独有偶,国内学者钟启泉明确表示“核心素养”的核心既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也不是单纯的兴趣、动机、态度,而在于重视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课题所必需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

核心素养提出之后,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指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去解决特定情景下1的问题,所以此时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要围绕着知识技能的习得,更要围绕知识、技能的应用来培育,由于学生知识、技能的运用是动态化的过程。

所以,当前除了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之外,也需要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过程中所需要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表达力。

这一培养目标的转变不仅仅表现在内涵上的变化,也表现为学生观的转变。

由于过去仅仅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是静态化的,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消解,教学主要关注如何向学生灌输知识。

而核心素养提出之后,关注点更侧重于知识、技能在特定情境下的应用,是动态化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处理好人与自我、人与工具、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情绪、感受就变得重要了,也就使得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目的教育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关注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核心素养的本质要素三个部分知识与技能的习得,问题解决能力的培育,围绕解决问题而培养态度、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表达能力,并且其核心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知识技能的获取是指向问题解决的,而态度、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思维力都是需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育的。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中,能够拥有、发展和灵活运用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它不同于传统的学科知识,而是对知识的跨学科整合和应用,是个体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石。

核心素养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综合能力,是一个人全面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素养的概念最早产生于美国的学术研究中,其思想是将学生发展成能够应对未来日益复杂的社会和工作环境的终身学习者。

核心素养不仅包括了诸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认知技能,还包括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社交情绪管理能力等非认知层面的素养。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于教育实践和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核心素养突破了狭隘的学科界限,呼吁学校重视跨学科能力的培养。

在过去,学校教育往往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中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问题往往是跨学科的,需要跨学科的解决方案。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核心素养概念的一大突破。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不仅是在学校阶段,更是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知识和技能。

这也意味着学生不再是简单地接受和记忆知识,而是能够主动地调动各种资源,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校从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出相应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需要学校教师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老师推崇的是教与学的互动。

老师需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激励者,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组织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动性,帮助他们培养核心素养。

从学生角度看,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主体性。

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思考和实践,主动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

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策略,能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人谈 一】褚宏启: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doc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人谈 一】褚宏启: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doc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人谈一】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褚宏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刊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1期“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人谈”栏目。

近几年来,在教育实践领域和教育研究领域,“核心素养”成为非常时髦的一个热词,谈论教育问题时如果不涉及核心素养,似乎有落后之嫌。

但是对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看法并不相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滥用、泛用该词的现象比比皆是,随意性很强,乱象迭出。

对此概念进行梳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很有必要。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

“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

“Competencies”也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

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

“核心素养”最早出现在经合组织(OECD)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

经合组织1997 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研究项目,此时并未在项目名称中直接使用“核心素养”一词,但2003 年出版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时,则使用了该词。

为推进核心素养走进教育实践,2005年经合组织又发布了《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The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以增强核心素养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

“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是什么

“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是什么

“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是什么“语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是什么谈“语核心素养”,不能不弄清它的上位概念“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什么?笔者不揣浅陋,斗胆尝试做个回答,希望能抛砖引玉。

简单地说,“素养”是人的行事力。

“力”是“心力”,人的“行事力”是人“行事所具备的心力”。

“心力”是什么?是人适应日常生活的各种关系与情境、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解决生活中的多种问题所具有的心理能量。

“心理能量”指人的心理社会资及统合心理社会资产生效能的能力。

“心力”是决定“行事水平”的内在条,“行事水平”是“心力”的外在表ɹF。

“心力”是潜隐的,“行事水平”是外显的。

“心力”一旦形成,始终存在于人的素质结构中,而“行”只有在特定情境中方能发生,“行事水平”是人应对特定情境时表现出的水平。

“行”是浮在水面之上的“冰一角”,“心力”是支撑“冰一角”的“水下体”。

如同“水下体”的高度决定着“冰一角”的高度、“体”的厚重度决定着“一角”的稳健度一样,“心力”的高度决定着“行”的高度,“心力”的厚重度决定着“行”的稳健度。

又如同“冰一角”的高度表征着“体”的高度,“一角”的稳健度表征着“体”的厚重度一样,“行”的高度又表征着“心力”的高度,“行”的稳健度又表征着“心力”的厚重度。

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升人的素养,而提升素养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有较强的行事能力和上佳的行事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最终的、最根本的指向是人的“行”。

将“素养”定位于“行事”之“心力”,凸显了提升“心力”的指向,凸显了“行”在教育中的终极价值。

如果简单地回答教育是干什么的,答案是:教育是培养人的“行事力”的;如果听到或者看到“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素养的”,我们在心里当要理解成“教育就是培养人的行事力的”。

这与陶行知先生“行是教学之中心”“行是教育之根本”的思想是一致的。

陶先生说:“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做”就成了教与学的中心;陶行知先生又说:“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做”成了教育的根本。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读懂各类文章更是重要的语文能力。读诗歌,能读懂诗歌内在的情志、意境;读散文,能抓住文眼,提领而顿;读小说,能在情节发展中读出人物性格,读出人物形象;读现代说明文,能抓住要点,明白原理,依章操作。文有三味,
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我们要真正领会
诗书滋味长
的悠远意味。
三、培养核心素养的一般策略有哪些?
需要文学名著的底蕴。文学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灵魂代言人。《西游记》培养孩子无限的想象力,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天马行空,腾云驾雾,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既可三头六臂,也可长生不老;既可飞行三界,又可畅游龙宫;少年奇妙的想象力就在一部《西游记》中被熊熊点燃。《水浒传》培养了学生公平侠义精神,
如果问:
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偏偏等到李白坐上船要走时,才赶来相送?
这就是真问题,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必须联系俩人关系,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做出答案。
其二,不给学生唯一的答案。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学科,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果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语文答案不是用
”“
来评价的,而是用
不好
来衡量的。例如用
孙行者
做上联,要学生答出它的下联。学生可以答
唐三藏
,可以答
胡适之
,也可以答
祖冲之
,都是对的答案。但相比较而言
祖冲之
对得更工整,更恰当,因此就更为优秀。如果把学生思维打开,让每位学生都说出与众不同的答案,那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就会熠熠生辉。
3.
重视表达
课前三分钟演讲,小小故事会,让学生在小组和班级内大声发表自己的观点,评选班级发言明星等,都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近几年来,在教育实践领域和教育研究领域,“核心素养”成为非常时髦的一个热词,谈论教育问题时如果不涉及核心素养,似乎有落后之嫌。

但是对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看法并不相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滥用、泛用该词的现象比比皆是,随意性很强,乱象迭出。

对此概念进行梳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很有必要。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

“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

“Competencies”也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

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

“核心素养”最早出现在经合组织(OECD)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

经合组织1997 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研究项目,此时并未在项目名称中直接使用“核心素养”一词,但2003 年出版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时,则使用了该词。

为推进核心素养走进教育实践,2005年经合组织又发布了《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The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以增强核心素养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

欧盟的核心素养框架受到经合组织研究项目的影响。

欧盟的一个研究小组在2002年3月发布的研究报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中首次使用了“KeyCompetencies”这一概念,并认为“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水平,是个体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

核心素养的本质在于它是支撑个体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

在当今社会,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概念,因为它不仅对个体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也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本质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

核心素养一词最早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

当时,美国教育家罗素·基尼在其所著的《学习的艺术》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

他认为,传统的“四维教育”即英语、数学、科学、社会研究,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需求。

因此他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理念,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自信、积极主动、学习能力、反思能力等。

此后,核心素养的概念被逐渐引入到了教育领域,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在中国,核心素养的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2011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意见》,其中提到了要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这一背景下,核心素养的概念开始在中国教育领域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2014年,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价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在教育评价中加大对核心素养的考核力度,这进一步推动了核心素养概念的深入发展。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水平。

它不仅关注个体的学科知识水平,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等。

核心素养强调了个体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立足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理念。

二、核心素养的本质核心素养的本质在于它是支撑个体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思维、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基础。

它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的,包括认知素养、创新素养、情感素养、社会素养等多个方面。

核心素养是面向未来的,它能够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具备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核心素养的关键概念有四个:学习力、创新力、自主力和合作力。

学习力指个体具备快速学习和适应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够主动寻找学习的机会和资源。

创新力则是指个体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的价值,在面对未知和复杂情境时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行为。

自主力是指个体具备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能够主动规划和执行自己的目标。

合作力则是指个体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和能力。

核心素养的本质是多维度的发展。

它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涵盖了认知、情感、社会等多个层面。

认知素养指个体具备了解和认识事物的能力,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情感素养则是指个体具备积极的情绪态度和情感管理能力,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感。

社会素养则是指个体具备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标准的能力,能够正确处理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

核心素养是个体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能力。

在信息爆炸和科技发展的时代,个体需要具备快速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个体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够为社会带来新的变革和发展。

核心素养是个体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础。

个体需要具备自主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才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并主动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个体需要具备合作和协作的能力,才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集体的智慧。

提高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

个体需要注重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个体才能够在不同的领域中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中国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框架

中国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框架

中国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框架中国核心素养是指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下,培养和发展人们具备的必要能力和素养,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它是对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和期待,不仅涵盖了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

中国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框架,旨在引导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健康的人格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1.综合实践能力:中国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个体应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实践来掌握和运用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2.心理健康素养:中国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适应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压力。

个体应具备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信息素养:中国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获取、评估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适应信息爆炸时代的挑战。

个体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能够获取有效的信息,辨别真伪,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

4.创新素养:中国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不断适应和发展。

个体应具备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精神,能够提出新颖的想法、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业意识。

5.文化素养:中国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力。

个体应具备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性、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和多元发展的意识,培养全球视野、博雅素养和审美情趣。

1.学科知识:中国核心素养的基础是学科知识,学习各类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研究能力。

2.学术能力:中国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社会与环境责任感:中国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积极参与社会和环境保护,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它涵盖了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
进步的必要条件。

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本质等同于人类发展的需要和人类社会的要求。

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发展和生存需要中产生的,是在不断进化和发展中的人类对未来的
探索和构建。

核心素养的本质是从人类文明中汲取经验,以解决现实问题并创造未来。


心素养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知识方面,核心素养包括基本的科学、数学和技术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
的知识。

这些知识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工具,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世界、探索自我和社会。

第二,在技能方面,核心素养包括基本的科技能力、信息技能和交际能力。

这些技能
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

第三,在态度方面,核心素养要求人们具备积极的心态和态度,包括积极向上、自信、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素质。

这些素质可以帮助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为从容和坚定。

第四,在价值观方面,核心素养要求人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包括尊重、公正、责任感等。

这些价值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发挥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掌握核心素养,个人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面对未来的挑战。

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稳定,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
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一、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即核心素质和核心能力,是指能够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一种教育要求。

核心素养不仅包括学生的基本知识水平,还包括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跨学科综合能力等。

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全面素质提升的关键,也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一系列素质和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沟通能力、合作精神、问题解决能力等。

这些素质和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还能够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核心素养是指社会对于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传统的知识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人们对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核心素养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方向。

1. 全面素质核心素养的本质是全面素质。

全面素质是指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提升,不仅包括学术方面的知识水平,还包括身心健康、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社会责任等方面。

全面素质是学生生活和成长的基础,也是未来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保障。

全面素质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共同努力,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动力、创新能力等。

只有在全面素质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2. 终身学习核心素养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是指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终身学习不仅包括传统的学科知识,还包括跨学科综合能力、社会实践能力、道德情操等。

终身学习的本质是适应社会变革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学习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了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

3. 创新能力核心素养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时,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和创造。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教育侧重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智力发展,但在现代社会中,光有专业知识远远不够,还需要培养学生一系列的核心素养。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概念、本质和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指一种对未来人类生存、发展和成功所必备的基本素养的综合体。

它包括了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学科能力、学科态度等多个方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

核心素养是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养等多个层面上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二、核心素养的本质1. 开源思维核心素养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具备开源思维能力。

开源思维是一种积极、开放和创新的思维方式,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勇于尝试新的解决方法,通过不断创新来解决复杂问题。

开源思维要求学生具备全局观念,能够将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形成综合的解决方案。

2. 规划能力核心素养的本质还包括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

规划能力是指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合理安排时间、资源和任务,制定详细的计划,并能够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实施。

规划能力是学生整体素养的关键,只有具备良好的规划能力,学生才能做好时间管理,高效完成任务,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3. 创新意识核心素养的本质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够追求新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创新意识要求学生具备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的精神,能够独立思考和挑战传统观念,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1. 学科知识的扎实建立学科知识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生在学科知识上的掌握决定着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师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

2. 学科思维的培养学科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育者应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开放思维,使其能够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品质。

它包括了对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要求,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核心素养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情感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一下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教育概念,它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

具体来说,核心素养包括了: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全球视野、信息素养、社会责任感等几个方面。

这些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使其在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了解世界、理解社会的能力,同时具备探索、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均能游刃有余。

核心素养的本质。

核心素养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善于探索和解决问题。

情感能力也是核心素养的一部分。

学生需要具备情感管理能力,能够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善于沟通和合作。

创新能力也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挑战传统观念。

合作能力也是核心素养的一部分。

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实现共同目标。

实践能力也是核心素养的一部分。

学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核心素养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从而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游刃有余。

【注:以上文章为人工智能根据输入内容生成结果,仅供参考。

】。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一、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指在当今社会中,个体必须具备的一系列综合能力和品质。

它包括基本的认知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社会技能以及创新精神等。

核心素养是社会对个体综合能力的要求而提出的一种概念。

在当今社会,人们需要有更多的适应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

具体来说,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本认知能力。

包括语言能力、数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这些能力是个体基础素养的一部分,也是个体在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2. 情感与价值观。

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对于个体成长非常重要。

良好的情感与价值观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与他人交流,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3. 社会技能。

在当今社会,社会技能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社会技能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

这些技能不仅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还可以帮助个体在团队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4. 创新精神。

在当今快速变革的社会中,创新精神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创新精神包括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这些能力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以上这些就是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也是当今社会对个体提出的要求。

有了这些核心素养,个体才能在当今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核心素养的本质,可以用“综合能力”的概念来概括。

核心素养是一个人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它不是某个具体的知识技能,也不是某个具体的品质,而是一个综合的能力和品质。

核心素养是整体性的、系统性的。

1. 整体性整体性体现在核心素养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不是零散的能力。

它包括认知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社会技能以及创新精神等多个方面。

这些能力和品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核心素养。

2. 系统性系统性体现在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不是孤立的个体能力。

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可以帮助他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影响到他的社会技能和创新精神等。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它是个体在不同领域中展示其核心能力的集合。

核心素养的本质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反映了个体在不同领域中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学科素养、创新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学科素养是一个人在特定学科领域中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它要求个体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学科素养既包括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学科思维方式的培养,即培养个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的能力。

创新素养是指个体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面对新问题和新挑战时,灵活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创新。

创新素养要求个体具备梳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求个体具备合作、协作与沟通的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具备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准则。

社会责任感要求个体具备公民意识和社会道德观念,能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不仅关注个人利益,也关注社会公共利益。

社会责任感还要求个体能够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发挥自身的影响力,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教育机构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供全面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社会参与平台,让个体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其在实践中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个体本身也要有自我意识和自我要求,不断完善自己的素质,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作者|褚宏启|余文森|崔允漷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褚宏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几年来,在教育实践领域和教育研究领域,“核心素养”成为非常时髦的一个热词,谈论教育问题时如果不涉及核心素养,似乎有落后之嫌。

但是对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看法并不相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滥用、泛用该词的现象比比皆是,随意性很强,乱象迭出。

对此概念进行梳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很有必要。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ompetencies”。

“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

“Competencies”也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

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

“核心素养”最早出现在经合组织(OECD)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

经合组织1997 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研究项目,此时并未在项目名称中直接使用“核心素养”一词,但2003 年出版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时,则使用了该词。

为推进核心素养走进教育实践,2005年经合组织又发布了《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The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以增强核心素养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

欧盟的核心素养框架受到经合组织研究项目的影响。

欧盟的一个研究小组在2002年3月发布的研究报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中首次使用了“KeyCompetencies”这一概念,并认为“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

2006 年12 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以核心素养促进终生学习》(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标志着8项核心素养最终版本的正式发布。

欧盟理事会与欧盟委员会联合发布的2010年的报告《面向变化中的世界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s for a Changing World),“Key Competences”一词竟然出现了381 次,真真成为了“关键词”。

在国际上,与“Key Competences”同样火爆的一个词是“21st century skills”,有人将之译为“21世纪技能”或者“21世纪能力”,从该词所包含的内容看,译为“21世纪素养”比较合适。

实际上,英文中的Competences和skills,在描述人的发展的维度时,在词义上没有本质区别,没有必要为此大费口舌而耽误时间。

而且在“具体”内容上,核心素养与21世纪素养也是大同小异。

21世纪素养的研究始于美国。

2002年美国在联邦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21世纪素养合作组织”,该组织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7年该组织发布了《框架》的更新版本。

新加坡和日本受美国影响较大,新加坡教育部2010年3月颁布了“21世纪素养”,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于2013年3月发布了题为《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与能力的教育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报告,提出了日本的“21世纪能力”。

仅从字面上看,“21世纪素养”比“核心素养”更具有时代感,更能反映社会变迁对于人的素质的新要求。

本文认为,不可随意界定核心素养,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核心素养简单界定为:为了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变革,人所应该具备的关键素养。

更简而言之,核心素养即“21世纪关键素养”。

要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需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

有人认为,“核心素养”一词可有可无,因为核心素养只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词汇的另外一种表述方式,唯一的不同是,“核心素养”的表述好像更为时髦、更有国际范儿、更能吸引眼球,但本质上是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

把核心素养等同于全面素养,显然是错误的。

从词义上看,核心素养必须是“核心”的素养,核心素养之外,还应该有“非核心素养”。

否则,所有的素养放在一起,就不是“核心”的素养了。

核心素养不是面面俱到的素养“大杂烩”,而是全部素养清单中的“关键素养”。

从此意义上讲,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中间的“关键少数”素养,是各种素养中的“优先选项”,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等的“聚焦版”。

那么,如何聚焦?如何从众多素养中找到“关键的”素养?必须根据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确定核心素养。

第二,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

在以人为本的权利时代,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发展的需要,为个体过上成功的生活做准备。

但是,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

21世纪对于学生素养发展的要求,与我国古代或者西方古希腊时期大相径庭。

个人的核心素养应该适应、促进21世纪的社会变迁与社会进步。

从产生背景看,1996年经合组织正式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 1997年经合组织开始发起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显而易见,核心素养的研究是为了应对21世纪特别是知识经济的挑战。

经济是基础,经济形态的变革会带动社会其他维度相应变革。

伴随着两大阵营对垒的解除,伴随着WTO的跨国界影响,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神速进展,世界在21世纪进入了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这种变局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核心素养是对这个大变局的应对,核心素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全球化特征。

核心素养框架的确定必须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

在核心素养指标的遴选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国际组织、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核心素养的选取上都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适应21世纪的挑战。

从这个意义上看,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素养”,只有具备这些素养,学生才能成功地适应社会,在自我实现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三,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

学生生存与发展,需要多种素养。

但是,面对21世纪的挑战,这些素养的重要性并不是平列并重的。

需要有优先顺序。

这些优先选项是什么呢?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合作能力、社会责任、交流技能等排在前列,这些素养事关个体能否更好因应21世纪的挑战,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

我们的“应试教育”也培养了一些素养,如死记硬背(记忆)的素养、题海战术(应对考试)的素养等等,在新的世界大势下,这些素养都是低级素养,没有竞争力。

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些高级素养,国家参与国际竞争需要这些高级素养。

中国的国民素质和学生素质需要更新换代,中国的教育目标需要升级换代,核心素养为更新换代指明了路向。

核心素养之所以是“高级素养”,还有两个原因:(1)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的,高于学科知识;(2)核心素养是综合性的,是对于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与超越。

核心素养作为“关键少数”的高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

例如,身体素质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视为基础素养。

但因为“太基础”了,国外的核心素养框架中几乎都没有将之列入。

另外,传统的“读写算”等基础素养,也未被纳入其中。

第四,核心素养要反映“全球化”的要求,更要体现“本土性”的要求。

我国的核心素养“热”,显然是受到了国外的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学生核心素养的范围会有一定的甚至相当的共性,如对信息素养的要求;但因为国情差异,特别是各国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不同,核心素养的厘定和培育,也需要有内容差异和程度差异。

就我国而言,有两个核心素养必须被大力强调:一是创新能力。

中国教育最大的短板是所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不够,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

在一些地区和学校,我们的教育是在培养“会考试的人”,而不是“会创造的人”。

二是民主素养。

中国社会走向全面进步要求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进而要求培养学生的民主素质。

就我国而言,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的聚焦强化版和升级转型版。

核心素养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点更突出、焦点更集中的教育目标,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政府和学校的管理方式指明了方向。

崔允漷:素养: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概念崔允漷: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来,当你谈到有关教育的话题时,如果不提及“素养”,大概就算是out或太low了。

世界各国早在20年前,就在讨论如何培育“有素养的人”,使得个体能够在新世纪“完善的社会中成功地生活”。

我国自“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之后,教育部门的重大举措之一就是组建专家团队,集中研究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举措之二是组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集中研究“学科核心素养”。

由此,我们经常感受到,大会小会言必称素养,新老媒体天天推送素养,论文课题全聚焦核心素养。

甚至,有些习惯“起早”的学校声称已建构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框架,并基于核心素养开发课程。

仿佛“忽如一夜素养来,千学万校改得high”,以素养为标志的“教育梦”似乎马上就要实现。

可是,这种现象只表明人们的“向善”之心,关于“素养”的一些学理问题其实还远没有澄清。

一、作为教育概念的“素养”是如何“膨胀”起来的?作为教育概念的“素养”一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一个时髦的甚至有点“膨胀”的概念,这与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的一个项目有关。

1997年底,OECD 和瑞士联邦统计署(Swiss Federal Statistical Office, SFSO)赞助了一个国际**的跨界项目,即“素养的界定与选择:理论和概念的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Foundations,简称DeSeCo)”。

该项目由社会学家、评价专家、哲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统计学家、教育学家以及决策者、政策分析师、贸易联盟、雇主、全国成人和国际成人组织代表共21人组成,于1999、2001、2003、2005年分别出版了关于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