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不为案例分析
关于“为官不为”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为官不为”问题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题目:对“为官不为”问题进行调研分析目的:调查并分析当前存在的“为官不为”问题,找出其根源及解决办法。
调研方法:综合使用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和文献分析法。
一、背景介绍:“为官不为”问题是指一些公职人员在履职过程中不尽职尽责、迟滞懒散或怠工怠责的现象。
这种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效能,并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调研内容及结果:1. 调研目标人群: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我们共调查了500名公民和300名公职人员。
2. 调研结果:(1)公民的看法:82%的公民表示对公职人员存在“为官不为”问题非常关切,他们将这看作是政府形象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91%的公民表示曾在公共服务中遇到过官员“为官不为”的行为,这些行为给他们带来了困扰和不满。
57%的公民对公职人员的工作结果表示不满意,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履职过程中缺乏责任感和效率。
(2)公职人员的看法:48%的公职人员认为存在“为官不为”问题,他们认为这是员工素质不高、监督机制不完善的结果。
62%的公职人员表示认为自身工作压力较大,且缺少激励机制,这也是导致“为官不为”现象的原因之一。
3. 调研分析:(1)根源分析:a. 部分公职人员素质低下。
缺乏职业道德、责任心和职业素养,导致履职不到位。
b. 监督机制不到位。
对公职人员的监督不力,容易让其产生“为官不为”的心理。
c. 工作压力与激励机制不足。
部分公职人员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同时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
(2)解决办法:a. 提高公职人员的素质。
通过加强岗位培训和教育,提高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养。
b. 加强监督和问责机制。
建立健全的监督制度,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力度,同时对“为官不为”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c. 建立激励机制。
制定科学的激励政策,确保公职人员的工作能得到适当的奖励和认可。
三、结论:根据调研结果,我们认为解决“为官不为”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提高公职人员素质、加强监督机制、改善工作压力和建立激励机制是关键。
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清单3篇_党委党建工作范文_
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清单3篇所谓“为官不为”,认为是指一些领导干部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应尽的职责,是非面前不表态,矛盾面前不敢上,风险面前不敢闯,失误面前不担责,歪风面前不敢斗的行为。
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清单,仅供参考。
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清单篇一:一、“为官不为”情况现状1.不敢为主要表现为三个“怕”:一怕工作失误,不敢冒风险。
担心踩到红线、触犯规则,把“不出事”作为最大原则,坚持中庸主义,工作无创新;二怕触及利益,不敢得罪人。
该监管的不监管,该处置的不处置,该作为的不作为;三怕媒体炒作,不敢成焦点。
不善于、不习惯在媒体关注和公众监督下推进工作。
2.不想为主要表现为两个“看”:一是看热闹,摆老资格,看别人干,推脱本职工作,凡事能躲就躲,能避就避,能推就推,工作热情减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如:有部分50、60等股级、副科级干部,认为自己升职无望或即将退休,工作无热情,得过且过。
二是看材料,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很少深入基层、了解具体情况,人浮于事,对基层工作不了解,不掌握,不热爱,缺少调研精神和实践精神,下命令做决定全靠“拍脑袋”,凭经验。
如某单位对土地性质实际为农用地(园地、耕地)作为工业用地申报审核把关不严,让某企业占地违建长达十年之久,被《今日聚焦》栏目曝光,对全市“三改一拆”、转型升级和作风效能等造成了不良影响。
3.不会为主要表现为三个“不”:一是面对新业务无所适从,对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等新任务不熟悉、不学习、不钻研,不仅效率低,成效差,而且返工率高。
如某单位未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进行仔细研究,将多只项目未经招标直接委托施工单位施工;二是面对新困难不知所措,遇到没有参考案例的新问题,新情况,不会利用理论工具科学分析,准确决断,合理解决,总是躲避矛盾,选择绕过;三是面对新形势束手无策,靠吃喝处感情、拉关系跑项目等传统打法不能用的情况下,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想不出,只能干瞪眼,干着急。
向“为官不为”亮剑——近年来公布查处的3起“为官不为”典型案例警示录
2016年10月上青春岁月203通过剖析近年来各省市纪检监察机关查办的三起“为官不为”典型案例,直接反映出一些党员干部宗旨观念淡薄、责任意识缺失、工作懈怠、不尽职责,如不能有效刹住“为官不为”的歪风,果断亮剑。
将对党的事业、群众利益、党员干部的形象产生巨大损害。
领导干部手握人民赋予的权力,背负人民寄予的厚望。
理应“在其位,谋其政”。
在高压反腐、简政放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部分领导干部却将其当成“为官不为”的理由,平平安安占位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形如“政府摆设”,状如“公堂木偶”。
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平时做敲钟和尚,遇事当甩手掌柜”“不贪不占,啥也不干”“占着位子不干事,拿着工资不出力”……在其位,不谋其政。
其结果必将是危及自身、殃及家人、祸及百姓。
一、剑击“庸政”张恩琪于2013年3月13日、10月16日分别向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9月25日向天津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邮寄信函,要求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对其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偏低和漏缴、少缴等问题进行强制征缴。
2013年10月26日,市社保局收到信函后,认为“其所述问题不属于该局职责,而属市社保基金中心职责。
”遂,将信件转至市社保基金中心办理。
2013年11月29日,该中心向张恩琪出具了《关于张恩琪信访反映问题的答复》:“其已经办理退休手续,退休待遇均由其参保所在区的社保局审批确定,且在审批之前已经本人对缴费基数、缴费年限等事项进行了确认,该中心作为社保经办机构,负责依据区县社保局审批结果及有关政策规定按时足额发放退休待遇。
”张思琪后将两单位作为共同被告诉至法院,请求法院确认市社保局向市社保基金中心转交信件行为违法,撤销市社保基金中心上述答复,并判令二被告履行法定职责,对其诉求予以答复。
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一审认为,市社保基金中心系未履行法定职责并进行推诿。
基于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和法律规定的不明确性,在部门间事权界定不清晰的情况下,行政机关之间应当主动沟通联系,共同协调解决,不能部门之间“踢皮球”互相推诿,甚至和老百姓玩起了“捉迷藏”。
“为官不为”的现象、成因及治理对策
“为官不为”的现象、成因及治理对策作者:杨曼来源:《前进》 2016年第5期杨曼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政治清风徐来,但“为官不为”也呈现抬头、蔓延的态势。
“为官不为”是一种心理状态和工作状态,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在职责、权限范围内不能按照职位和职级要求履行或不认真履行应尽的职责,对待职责和工作表现出不作为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导致与岗位标准之间产生较大落差的结果。
“为官不为”现象削弱了党的公信力,损害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引起重视。
一、为官不为的表现虽然中央提出关于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进行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一些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有所好转,但也出现了“门能进、脸好看、事不办”的现象。
具体而言,“为官不为”者主要表现在慢作为、庸作为和懒作为三个方面。
(一)消极怠工慢作为。
有些领导干部缺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帮老百姓办事时能躲就躲,躲不过去能推就推;推不过去能拖就拖,让群众跑断了腿,说破了嘴,伤透了心。
还有些领导干部,对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老百姓也反映颇多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有的甚至阳奉阴违,搞变通,打折扣,导致一些改革措施无法真正落到实处,无法呼应老百姓的诉求,使得老百姓缺乏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二)碌碌无为庸作为。
领导干部中存在一些不想干事、不能干事、干不成事的“庸官”。
他们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平庸无为。
具体表现在:缺乏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有些领导干部热衷于形式主义,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有些领导干部缺乏创新意识,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既害怕抛头露面,又担心摆尾出丑,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啃老本,守旧摊子,心甘情愿当“太平官”;有些领导干部缺乏攻坚克难的精神,遇到问题思路不清、办法不多,“难”字当头,“退”字当先,不敢想、不敢试、不敢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贻误事业发展的良机。
为官不为培训材料
浅析“为官不为”的表现形式、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摘抄自睢宁县纪委)2016年5月。
陆亮亮党的十八大以来,“零容忍”的反腐形势以及“八项规定”、“四风”问题的持续深入整治,腐败现象和“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然而,有不少官员感受到强烈的“为官不易”的同时,“为官不为”现象却在日益凸显:“不做事没事、做事会出事”、“在岗却不在状态,在位却不在谋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等等。
这种“为官不为”现象直接影响办事效率和行政效能,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群众对此反应比较强烈,其危害性不可低估,亟需予以治理。
一、“为官不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一是失去好处“不作为”。
自“八项规定”出台后,有的干部看到现在自上而下抓的很严很紧,认为现在有人请吃饭喝酒也不能去了,好车也不能座了、发的福利也少了,觉得实在是没劲,落差太大了,于是该管的事情也不管了,该负的责也不想负了,于是没有了干事创业的热情。
有的干部存在得不到好处就不愿使劲干事的想法,存在“和尚撞钟”和“推磨”现象。
二是胆小怕事“不敢为”。
有的干部在工作中怕工作失误、冒风险,担心踩到红线、触犯规则,把“不出事”作为最大原则。
怕触及利益、得罪人,担心引火烧身、担心承担责任,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患得患失。
怕媒体炒作、成热点,不善于、不习惯在媒体关注和公众监督下推进工作。
三是庸懒散庸“不想为”。
有些干部安于现状,看摊子、守位子,推着干、看着干,工作热情减弱,进取意识淡化;一些领导干部缺乏担当意识,对一些棘手难题总是寄望于上级解决,把矛盾上交;有的习惯于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少,研究具体工作、具体问题少;特别是一些任职时间较长的干部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不愿再吃苦挨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四是职能缺位“不会为”。
少数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一方面对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等新任务不熟悉、不学习、不钻研,开展工作不得要领、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在“擦边球”、“闯红灯”、搞规避变通、靠吃喝处感情、拉关系跑项目等传统打法不能用的情况下,新的办法不多、工作思路不宽,属于自己分管工作范围的,不下功夫去抓检查、抓落实,有的甚至束手无策。
不作为案例分析
不作为案例分析引言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身居要职却不尽全力履行职责的情况,这种现象被称为“不作为”。
不作为不仅会给个人声誉带来损害,更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背离。
本文将以不作为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和解决方法,以期提高社会的治理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
案例描述不作为是指在管理职务中,有些人明知问题存在,却敷衍塞责,拖延处理或者干脆不管不问的现象。
下面就以某地政府未解决居民报修问题为例进行分析。
某个小区居民多次向所在的地方政府报修小区内的环境问题,包括路面损坏,垃圾清理不及时,以及管道堵塞等。
然而,政府相关部门在接到报修后并没有及时回应和处理,而是一拖再拖,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
居民们感到极度的失望和无助,不满情绪开始蔓延,公共秩序也随之受到威胁。
案例分析不作为现象的出现通常和多方面因素相关。
在这个案例中,可能存在以下原因:1.行政懈怠:政府部门对快速高效解决问题缺乏迫切性和责任感,导致对居民报修问题不重视。
2.资源分配不均:可能由于资源紧张或者其他优先事项的存在,政府部门未能将足够的资源用于解决小区环境问题。
3.管理体制不完善:政府相关部门缺乏监督和追责机制,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和责任意识淡薄。
4.信息沟通不畅:政府部门与居民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导致居民的报修信息无法及时传达给相关部门。
解决方法为了解决不作为的问题,提高治理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改进行政管理: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树立高效务实的工作理念,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真正将公共利益置于首位。
2.加大资源投入:政府需要合理配置资源,确保居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将有限资源用于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
3.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监督和追责机制,加强政府内部的工作纪律和责任落实,确保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4.加强信息沟通:政府部门应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保障居民的各项需求和问题能够及时传达给相关部门。
结语不作为现象的发生对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社会秩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担当不作为反面典型案例剖析整改措施材料
不担当不作为反面典型案例剖析整改措施材料一、案例分析:1.1 案例背景:某地区某部门存在一起不担当不作为的现象。
该部门担当着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共安全的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不履职、不作为的情况。
1.2 典型案例:(1)案例一:X案X案中,该部门接到民众举报有人在某公共场所非法聚集、斗殴,但该部门未及时介入调查,导致事件进一步恶化,最终影响了公共秩序。
(2)案例二:Y案Y案中,该部门收到裙众对某小区疑似存在违法行为的举报,但迟迟未对此进行核实,致使情况持续存在,给当地居民造成了安全隐患。
1.3 问题分析:以上两个典型案例反映出该部门在职责履行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不只是因为资源匮乏或工作压力大,更是缺乏责任感、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从而导致了不作为、慢作为的现象。
二、整改措施:2.1 规范机制:(1)建立健全工作考核机制,对履职不力、不作为的工作人员进行严肃处理,树立典型案例。
(2)设立举报渠道,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解决。
2.2 强化责任:(1)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激发责任心和使命感。
(2)设立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勇于担当的员工给予奖励,塑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2.3 提高效率:(1)配置足够的资源和人力,保证工作的高效运转。
(2)强化内部交流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耽误。
三、材料:3.1 建立工作考核机制的通知:针对上述问题,经相关部门研究决定,为加强部门工作的监督和考核,特制定以下规定:(1)对于担当不力、不作为的工作人员,将视情节轻重进行严肃处理,包括但不限于批评教育、调整工作岗位、降级处罚等。
(2)欢迎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更好地为广大民众服务。
3.2 业绩考核及奖惩办法:为了更好地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制定业绩考核及奖惩办法:(1)对于积极履职、积极作为的员工,将给予物质奖励及表彰;(2)对于不作为、不担当的员工,将根据情节给予严肃处理。
机关管理清查为官不为工作报告
机关管理清查为官不为工作报告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机关管理方面的问题愈发突出,其中之一便是一些官员对于工作不够负责任,不尽职尽责。
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为此,机关管理清查为官不为工作报告旨在深入分析这一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提高机关官员的工作意识和责任感。
二、问题分析1.问题表现很多机关官员在工作中缺乏责任感和工作意识,表现为工作不主动、不积极,甚至敷衍塞责、懒散敷衍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2.原因分析首先,机关官员在权力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导致工作不负责任的原因之一。
一些官员滥用职权,追求个人利益,对工作不认真对待。
其次,机关管理中对官员履职情况的监督不够严格,一些官员能够逃脱惩罚。
而且,机关内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奖罚制度,让官员不责任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和奖励。
3.问题影响官员工作不负责任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难以实现政府的目标任务。
同时,也会对公共利益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设。
三、解决方案1.加强管理和监督机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和监督,建立起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和调查管理机制。
对于工作不到位、不负责任的官员,要依法追责,确保其行为得到有效的约束和惩罚。
2.建立激励机制机关管理部门应建立激励机制,对尽职尽责、工作出色的官员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他们积极投身于工作。
同时,对于工作不认真的官员,要进行相应的惩罚。
3.加强培训和教育机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官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素质。
培养他们的工作意识和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履行职责,为公共利益服务。
4.推动透明化机关管理部门应推动机关工作的透明化,及时公开机关工作的进展和成果,增强官员的公开责任感和监督意识。
通过公开透明,可以有效避免官员敷衍塞责的情况。
四、总结机关管理清查为官不为工作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政府的目标任务的实现,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加强对机关官员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培训和教育,并推动机关工作的透明化。
为官不为案例分析
链接 贞丰县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影电视剧一位工作人员在全省 教育实践活动电视电话总结会议召开时,在会上打瞌睡,违反 了会议纪律,被县纪委通报批评。根据召回管理的相关规定, 被召回管理,责令其离岗接受为期4天的集中教育学习。 2010年调入兴仁县史志办任副主任的熊忠卫,由于对史志工 作认知不多,学习提高不够,工作成效不明显,2014年9月被 召回转岗,通过集中教育后,在转岗时主动放弃离县城较近只 有10分钟行程的民建乡,到离县城较远行程1个多小时的回龙镇 工作。
“木偶型”——工作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 事例:2014年8月,河南商丘市交通路政管理处因上班期间多数
人员缺岗、迟到,被纪检部门作为“慵懒散”“为官不为”典型通 报,包括市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关保安等7名领导干部受到免职 等处分。
商丘市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关 保安
6
一、为官不为“五型”
“太极型”,有问题左躲右闪,遇矛盾上推下卸 事例:2014年8月,针对网络上曝光的村镇干部“打白条”吃饭
23
截至今年2月,湖北宜昌通过重拳整治混官、庸官、懒官、太平官“四 官”问题,已处分200余人。专项考察梳理出20种“不为”现象,请干部 群众进行测评。对30多名“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县级领导干部 进行了提醒约谈。
贵州黔西南州对“为官不为”的干部实行“召回”制度,在规定时间和 地点进行培训、考核,截至今年1月,共召回干部1231人,其中,处级干部 59人,科级干部185人。
2014年11月,辽宁省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问责办法(试 行)》,领导干部中15种不作为、不担当的情形将被问责。
9
二、庸政懒政主要表现
在中央要求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背景下,部分干部出现了“为 官不为”的苗头,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不愿担当,不敢作 为。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小学教师为官不为剖析报告
小学教师为官不为剖析报告引言近年来,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即小学教师逐渐将职务当成了一种权力和利益的象征。
他们以追求升职、晋级为主要目标,忽视了自己的教育使命和责任。
这种现象对于教育行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本文旨在对小学教师为官不为的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为官不为的表现1. 缺乏教书育人的热情小学教师是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道德观念的重要角色,他们应该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热爱教育事业。
然而,一些小学教师却只关注学生进步的程度,而忽略了他们的兴趣和发展。
他们把教课当作一种例行公事,缺乏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热情。
2. 过分重视职位与收入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职位和收入成为了评判个人价值的重要指标。
一些小学教师追求权力和地位,过分重视升职和加薪,而忘记了自己的教育使命和责任。
他们将工作中的职位当作一种身份认同,而非对学生学习发展的投入。
引发此现象的原因1. 政治导向的评聘制度小学教师的评聘方式通常是通过政治导向的选拔,职称、晋升、待遇等往往与政治关系密切相关。
这种评聘制度容易培养出为官不为的行为模式,使一些小学教师将目光从学生身上转移到追求利益和权力的机会上。
2.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是导致小学教师为官不为的另一个原因。
一些地区的小学教育资源丰富,教师工作环境好、工资待遇高,因此更容易引起教师的权力欲望。
与之相反,一些地区的小学教育资源匮乏,教师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导致一些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投入度降低。
解决方案1. 改革评聘制度为了解决小学教师为官不为的问题,我们需要对评聘制度进行改革。
评聘制度应以教育教学水平和成就为核心,减少政治因素的干扰。
建立公正、透明的评聘机制,通过考核教学能力、教育责任心等来评判教师的工作表现。
这样能够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责任感,促进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责。
2. 平衡教育资源分配政府应加大对小学教育资源的投入,确保教师工作环境的改善和薪酬待遇的提高。
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具体表现、 主要危害及提升路径
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具体表现、主要危害及提升路径作者:郑中华来源:《重庆行政》2019年第03期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團的审议。
谈到“政德”,强调领导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特别是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
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
[2]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也指出:总的看我们的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明显改善,但是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干部存在一定程度的“为官不为”。
“为官不为”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要不等不拖尽快扭转。
[2]当前部分基层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为官不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一、“为官不为”的概念界定“为官不为”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有着较大的关联性。
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对“为官不为”的最直观解释为“当官不做事”。
在对“为官不为”概念分析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调查研究法,座谈的人对“为官不为”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
一些干部认为,“为官不为”就是在任期间,没有为人民群众做些实事,做着得过且过的事情;还有一些干部认为,“为官不为”若是从敢于创新、积极作为来进行评判的话,为官要为的人数较少,对于基层“为官不为”,不想为、不敢为、不愿为成了官场潜规则。
针对上述研究情况,本文认为,所谓的为官不为应该分为两种情况,即广义的为官不为和狭义的为官不为。
狭义的“为官不为”是指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广义的“为官不为”为干部由于自身的能力问题,不能够认真及时地履行自身的职责,这一问题包括了动因、行为、后果等三个维度。
本文对“为官不为”概念的研究,则立足于广义的为官不为概念。
二、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具体表现及主要危害“为官不为”在公共行政领域有哪些类型表现?这不仅是一个现实性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学术性问题。
领导干部为官不为调研分析
领导干部为官不为调研分析浅议如何解决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的严格执行、作风问题的深入持续整治,使腐败现象和四风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权力被逐步关进了制度笼子。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的严格执行、作风问题的深入持续整治,使腐败现象和“四风”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权力被逐步关进了“制度笼子”。
在从严管理领导干部的新常态下,少部分领导干部产生了一些错误认识,比如:“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遇到重大、疑难或棘手事件,回避逃脱”、“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等,这些认识的存在,导致少数干部在其位不谋其事、在岗不在状态、为官不为、尸位素餐。
为此,如何解决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已成为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结合当前存在的少数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象,经过调研思考,总结出几点粗浅认识,以期对问题的解决能有一点助推作用。
一、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象的具体表现“为官不为”是指公职人员不履行、不完全履行或者不及时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自己份内该办的事不是马上办、立即办,而是拖着办,能应付一天算一天。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唯利是图,没有好处“不办事”。
这种干部存在利益至上的唯利心态,贪利贪势,眼光狭隘,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随时想搞权力寻租,许多事情为与不为、办与不办全看是否有利可图。
履行自身职责范围内的事以有无利益为衡量标准,看利益行事,有好处则办、无好处则不办。
对待可办可不办的工作,没有人打招呼坚决不办、甚至缓办,领导看不到的坚决拖着办、简单办甚至不办,凭个人意愿设置办事障碍,把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变成“油水关系”。
(二)拖拉懒惰,拖沓应付“不做事”。
份内该做事的不做,该办的事不办,该及时办的事拖着办。
这类干部对待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和任务,不是按单位要求部署办、马上办、及时办,而是拖着办,能拖则拖,能应付一天是一天,直至把工作拖到无人问津、石沉大海。
为官不为”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为官不为”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根据省纪委主要领导同志意见,省纪委课题组近期赴部分市、县(市、区),采取座谈交流、个别访谈等形式,就“为官不为”现象开展专题调研,并针对存在问题,分析研究形成原因,提出治理对策建议。
一、“为官不为”的主要表现党的十八大后,特别是中央八项规定颁布实施以及出重拳“打虎拍蝇”以来,制度笼子越织越密,作风管束越来越严,权力约束越收越紧,一些党员干部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方面,不敢捞、不敢要、不敢腐了;另一方面,从“为官不易”转变为“为官不为”,不想为、不愿为、不作为。
——怕出错,不敢为。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相对容易的问题和困难已经被优先改革,剩下的问题个个都是“难啃的骨头”,改革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
一些党员干部怕工作失误有风险,把出事作为最大底线和原则,凡事只求保住“乌纱帽”,“啥都不干,难找缺陷;不做事情,不担风险;组织考核,没有缺点”等错误想法占据头脑。
有的思想认识发生偏差,认为现在上面要求越来越严,稍不注意就违反规定,甚至会触及底线受处分,“做得多,容易错得多”,最后选择“不做事”。
有的党员干部奉行好人主义,凡事先想退路,“人情留一线,日后好想见。
”有的怕伤大家和气,怕伤同志感情,怕丢群众选票,被动等领导指示、组织安排、上级政策。
有的担心工作原因影响私人关系,遭受打击报复,畏首畏尾,不敢抓不敢管。
有的碰到“得罪人”的事就走走过场,虚晃一枪。
特别是遇到群众信访问题能推则推、能躲则躲,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没动力,不想为。
随着全党上下改进作风、铁腕肃纪的不断深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原有的“特权”受到了制约,权力运作的空间大大缩小。
有的由此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认为有权无权、干与不干、干多干少都一样。
有的看到现在“管的紧”,认为干事越多风险越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心只做“太平官”。
有的以“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安于现状,看摊子、守位子,推着干、看着干,甚至认为“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
关于为官不为的调研报告
关于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的调研报告2014-12-08 16:34:14 来源:新华网辽宁频道【打印】【关闭】关于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的调研报告文/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校委委员郝春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通过出台八项规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反腐倡廉等多种措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已有了明显改观。
但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个别领导干部感到官不好做了,日子不好过了,感到“为官不易”,进而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
我是一个从事干部人事工作近二十年的组织工作者,针对这个问题,一个时期以来,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干部群众、企业家、专家教授,明查暗访等形式,广泛了解大家对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的看法,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在此基础上,经过归纳和总结,分析了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表现、成因、危害,并提出相关治理对策。
一、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表现、成因和危害领导干部“为官不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现象,全国各地各部门不同程度地有之。
这种现象表现为领导干部在工作岗位上掌握领导权力,负有领导职责和义务,但不能及时、有效、准确甚至不履行工作职责,导致工作延误、效率低,损害党和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
概括地说,领导干部不作为实质上是“庸政”、“懒政”、“误政”行为,主要表现及成因有以下诸多方面:一是新旧体制转轨过程形成“真空”、“断档”,没有遵循而不为。
这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目前就总体而言,中央对党的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思想文化建设等诸多领域的顶层设计、改革思路是明确的,各项各类政策相继出台。
但对地方和部门而言,仍然处于旧体制向新体制转换时期,旧体制没有完全废除,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体制、政策、机制上许多领域还处于“真空”“断档”状态,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迷茫,行动没有遵循。
二是即使大政方针、改革思路明确了,但是有的地区和部门宣传得不够,其主要内容、精神实质还没有传达到各级领导干部队伍中去。
案例分析
真题联系一3.2015年4月,《人民论坛》联合多家媒体采用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的方式对广大群众和部分干部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您与干部打交道办事时是否有过‘为官不为’的切身体验”时,71.7%的受访者选择了“经常感受到”,26%的受访者选择了“偶尔”,仅有2.3%的受访者选择了“没有感受过”。
可见,“为官不为”的“懒政”现象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在“您认为哪个是造成当前为官不为的真正原因”的调查中,51.8%的受访者选择了“由于自身不干净等,胆小怕事不敢为”;而在针对干部的问卷调查中,过半受访者也选择了此选项。
可见,对于“为官不为”的真实原因,公众与干部群体认知高度一致。
有受访者表示,一些“屁股”不干净的官员,觉得只要干事就会出风头,就会引起媒体关注和公众监督,长此以往,华丽的政绩“皮袍”下的“虱子”总会露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为官不为”成了“不干净”官员的一道护身符,指望他们干事创业、为人民服务,不亚于问道于盲。
部分干部在阐述“不敢为”的原因时,认为因素较为复杂。
一位匿名干部表示,在互联网时代,有些工作在公众的“放大镜”下,一经媒体轮番炒作,往往呈现“一边倒”现象,常使干部有口难辩。
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有的干部如惊弓之鸟,担心引火烧身,“宁愿少干事不干事,保证不出事”。
从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周期看,基层干部处于成长期,对一些重大政策决策,往往无法准确预估责任风险。
在这种情形下,有的干部把“不出事”作为最大原则,以规避风险。
调查发现,部分官员为自保而“不愿为”,因为官员作为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尤其是对不良问题的改革往往会触及多方利益。
而激励机制少、遇到“天花板”等,反映出不作为官员心中的既定立场和利益结构与中央政策取向的不一致,决定了其执行政策态度不积极,从而在行动上表现为消极观望、有选择性执行或强烈抵触。
有干部表示,“做好没人知,做不好自己买单,还不如不做。
”在党政机关中,大约有四五十万的县处级干部,作为一个庞大的中层干部群体,他们中间只有大概10%~15%的比例能够在仕途上继续升迁,剩下的就形成了所谓遭遇“天花板”的干部群体。
从严治党背景下温州市基层干部“为官不为”治理对策研究
2019第09期│《党史博采》47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指出党员干部“存在一定程度的‘为官不为’”。
在习近平指出“为官不为”问题后,2016年,温州市在浙江省范围内率先制定了《温州市治理领导干部为官不为实施办法(试行)》,开始向“为官不为”的现象动刀,办法当中列出了16种“为官不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工作落实不力,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工作不在状态,不催不办、推诿扯皮;不愿攻坚碰硬,缺乏担当、怕得罪人;刁难群众企业,敷衍塞责、整改不力。
自2016年实施以来,温州市开展“为官不为”专项整治。
温州市纪委通报的典型“为官不为”案件5起,通报瑞安市就有206名干部因为“为官不为”问题受到问责,其中基层干部135名。
据巡察办调研数据显示,温州基层“为官不为”现象高达23.5%,这些地方主要集中在乡镇街道部门。
截至目前,通报有87名因履职不力导致重点工作落实不到位、破坏生态环境的干部受到严肃问责,有14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其中,针对“五水共治”监管薄弱环节,对监管不力的15名干部进行问责;针对“温商回归”项目进展缓慢问题,严肃处理4名履职不力干部;针对出租房消防安全整治推进慢的问题,通过约谈问责等,督促553名党员干部带头整改问题出租房。
一、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主要表现(一)本领不足“不善为”“不善为”一方面是指工作能力与思想水平脱钩,主要反映了基层干部专业知识水平不够,导致工作能力不能与现有岗位工作需要相匹配;另一个方面是指工作方式较为死板,想事办事主要靠经验,导致自我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性能力不够。
一部分基层干部不重视自我专业知识学习提升,守旧思想严重,对中央政策学习只是停留在走马观花似的学习,很难入脑入心,因此,面对新的情况出现,工作能力难以应对新问题。
基层干部的本领不足,导致所办事情总是南辕北辙,事与愿违,实际上“不善为”就是“为官不为”的典型表现之一。
瑞安市飞云街道黄某把村里集体资产投资挖修的小渠道算作自己养殖场面积,顺利通过虚报养殖场面积获得4万元的补助。
学习分析“为官不为”研讨发言材料
学习分析“为官不为”研讨发言材料学习分析"为官不为"研讨发言材料"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一句朴实的话语,既深刻揭示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同时也折射出在党的内部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为官不为"。
"为官不为",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腐败。
在党内,"为官不为"者信奉"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搞所谓"稳定就是搞定,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妥协就是和谐"的人生哲学,握着公权,占着位子,却无所作为。
"为官不为"所表现出来的庸政懒政怠政,与党的理想信念背道而驰,同党的性质宗旨格格不入。
"为官不为"必须遏制,以免疏远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党的执政基础,给党的事业带来严重损失。
综合分析,"为官不为"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
无论是哪种情况,其实都是官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
"不能为"是能力问题。
这类干部是因无能力而不知"为什么"、不知"怎样为"或因本领恐慌"不敢为"。
一是根本不知道做什么。
除非上级交代得十分清楚的事情之外,这部分干部就不知道再做什么了,上级没有交代时就在等着,好像算盘珠子一样,上级拨一下就动一下,不拨则不动。
作为一名教师党员,教育局安排一样,就做一样,不把问题深挖。
二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老虎吃天不知从何处下嘴。
一些干部不学无术或学习不积极不认真,对发展新阶段认识不到位,对新常态缺乏正确认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无能为力、束手无策成为常态。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处理事情不会用新办法,上课用旧教学方法,穿新鞋走老路。
三是明知自己本领不行做不成事,不做事还能滥竽充数,真做事了反而马脚立现。
所以选择"不为"做南郭先生。
四是因本领不佳而害怕做错事做砸事,缺乏"为"的自信,所以不为。
"不想为"是动力问题。
一是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缺少精神动力,是"缺钙"型干部,所以不想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召回的干部来讲,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工作作风,都是一
次“回炉”。尤其在“被召回”的压力下,人的潜能更容易挖掘出 来,一些不良习惯也会“觉醒”起来。
17
三、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
干部召回,有“惩懒与除庸”的初衷 召回制度首先内含“惩戒功能”,是针对“不胜任现职干部”的 。在科学界定“不胜任现职”的基础上,对这些干部进行召回,无
为”的城市。
2
为官不为案例分析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时 强调,对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坚决追责。分析人士指出,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地普遍面临转型升级、稳增长挑战的
背景下,整治庸政懒政现象刻不容缓。(4月15日新华网)
3
为官不为案例
内容: 一、为官不为“五型” 二、庸政懒政主要表现 二、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
务意识欠缺,成为“占着位子不干事,拿着工资不出力”的“南郭
先生”。
10
二、庸政懒政主要表现
案例: 河北省纪委2014年曾通报10起为官不为懒政怠政典型案件,其 中一例便是该省安平县发改局因不依法履职、主动服务,致使某项
目长达2年未完成核准,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11
二、庸政懒政主要表现
办事拖沓,推诿扯皮 有些党员干部办事拖拖拉拉,议而不决。办事不分轻重缓急,含 糊其辞,推诿扯皮。
成效不明显;
工作态度的问题,表现为“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思进取,不谋 干事,“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
权力意识太重、官本位思想太浓的问题,表现为在工作中乱作为
,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拍屁股走人。
15
三、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
召回以后如何处理? 针对工作能力较差的召回干部,开展充电式培训,或实施轮岗交 流,锻炼实践能力,或邀请优秀干部传帮带,帮助其克服本领不足
2014年11月,辽宁省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问责办法(试
行)》,领导干部中15种不作为、不担当的情形将被问责。
9
二、庸政懒政主要表现
在中央要求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背景下,部分干部出现了“为 官不为”的苗头,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不愿担当,不敢作 为。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有些党员干部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事情不影响自己 的位子,就不闻不问;遇事绕着走,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主动服
辽宁处分10名“打白条”村镇干 部
7
一、为官不为“五型”
“比划型”——用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 “说唱型”——动口不动手,务虚不务实
8
一、为官不为“五型”
链接 全国已处理数千“不作为”干部
截至今年2月,湖北宜昌通过重拳整治混官、庸官、懒官、太平官“四
官”问题,已处分200余人。专项考察梳理出20种“不为”现象,请干部 群众进行测评。对30多名“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县级领导干部 进行了提醒约谈。 贵州黔西南州对“为官不为”的干部实行“召回”制度,在规定时间和 地点进行培训、考核,截至今年1月,共召回干部1231人,其中,处级干部 59人,科级干部185人。
被召回管理,责令其离岗接受为期4天的集中教育学习。
2010年调入兴仁县史志办任副主任的熊忠卫,由于对史志工
作认知不多,学习提高不够,工作成效不明显,2014年9月被
召回转岗,通过集中教育后,在转岗时主动放弃离县城较近只
有10分钟行程的民建乡,到离县城较远行程1个多小时的回龙镇 工作。
23
这是为官不为表述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据悉,中组部 已将该问题的防治作为今年重点调研课题。据新华网消息,中组部
已着手开始系统研究“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制度。
14
三、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
三类干部不能胜任现职予以召回,除了身体原因外,主要表现在 : 工作能力的问题,表现为对工作认知不多,学习提高不够,工作
有对现任职位不适应的成因。并不是所有岗位都适合于所有人,并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所有职位。在干部用人机制不够完善的前景下, 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尚不能完全实现的情况下,有的或是“
火箭式干部”,有的或是被揠苗助长的对象,召回不仅可以及时“
纠偏”,对他们何尝不是一种“保护”?
19
三、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
干部召回,有“鞭策与激励”的内涵 干部召回是一种“制度性驱动”,在“退与进”过程中寻找平衡 ,在“召与招”选择中维系公正。惩戒也好,纠偏也罢,严格意义 上讲,都是手段与过程,真正的目的在于,让干部鼓足精气神,鞭 策与激励干部多干事、干实事、干好事。既要会干事、善做事,又 要不出事,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对干部更加严格的要求。
、本领落后,显然是应该的。
针对工作态度差的召回干部,予以停职待岗、教育转化、跟踪考 察,也是可行的。
对于权力意识太重、官本位思想太浓而乱作为的召回干部,不予
以降职降级、免职乃至辞退或解聘,恐怕难以治其病灶。
16
三、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
干部召回的意义: 干部召回是公务员制度创新与完善的体现
4
一、为官不为“五型”
“为官不为”是一种变种的、隐性的、潜在的腐败。 “打盹型”——精神萎靡不振,遇事装聋作哑 事例:2011年,山西省5名县区地税局主要领导因会上看报纸、 打瞌睡被停职。
5
一、为官不为“五型”
“木偶型”——工作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 事例:2014年8月,河南商丘市交通路政管理处因上班期间多数 人员缺岗、迟到,被纪检部门作为“慵懒散”“为官不为”典型通
疑是对“为官不为”的积极作为。眼下,出现“少干事甚至不干事
才不会出事”的错误倾向,懒政庸政是“四风”的新动向,与全面 从严治党格格不入。干部召回以“惩懒与除庸”为核心目标,是一
次“刷新”前的“缓冲”,一旦不能“刷新”,那就只能淘汰。
18
三、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
干部召回,有“纠偏与保护”的作用 召回制度并非单纯的惩戒,也有“纠偏”之意,亦具“保护”之 功。不可否认,一些干部的不作为,除了有思想作风上原因外,还
贴瓜菜大棚建设项目验收工作,造成国家财政资金149.298万元被
大棚项目经营户骗取。
13
三、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少数政府机关 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 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
曝光、坚决追究责任。
报,包括市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关保安等7名领导干部受到免职
等处分。
商丘市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关 保安
6
一、为官不为“五型”
“太极型”,有问题左躲右闪,遇矛盾上推下卸 事例:2014年8月,针对网络上曝光的村镇干部“打白条”吃饭 一事,辽宁省兴城市纪检监察部门经调查已对10名村镇干部作出处
分,并且将白条中所涉及的欠款全部返还给了饭店。
为官不为案例分析
付思宝
1
为官不为案例分析
广东省佛山市日前颁布《佛山市整治领导干部“为官不为”试行 办法》,对“涉及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大问题不及时解决,或对 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能够解决而不及时解决的”;“事业心、责任 感不强,作风疲沓,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工作打不开局面的”等7 类情形进行专项整治。佛山市委组织部将根据情节,实施离岗锻炼 、调离岗位、改任同级非领导职务、免职、降职等组织处理;符合 问责情形的,移交市问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有关规定处理;涉 嫌违法违纪的,移交纪检监察机关按有关规定处理。 (4月8日新华 社) 据悉,佛山市是广东省首个出台专项制度整治领导干部“为官不
案例:
河北省曲阳县人社局曾因未认真履行职责,致使共111名正、副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人员资格证书至2014年10月都未能办理。
12
二、庸政懒政主要表现
敷衍塞责,应付了事 部分官员因工作中不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敷衍塞责,应付了 事,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案例:
海南省屯昌县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张光维,在2011年至2013年担 任县农业局局长期间,县农业局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组织实施财政补
部被召回,其中包括处级干部59名。在召回后的集中培训阶段,黔
西南州有的单位甚至组织“召回干部”军训一天。(4月14日《南方 都市报》)
22
三、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
链接 贞丰县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影电视剧一位工作人员在全省
教育实践活动电视电话总结会议召开时,在会上打瞌睡,违反 了会议纪律,被县纪委通报批评。根据召回管理的相关规定,
20
三、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
针对“为官不为”,制度创新大有作为。干部召回,从实践中来 ,形成制度规范;到实践中去,用于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兴利 除弊。制度创新永无止境,干部召回制度只是其中一种,不是唯一
。
21
三、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
【案例】 干部被召回 为治理懒政庸政,贵州省黔西南州从2014年年开始尝试推出“不 胜任现职干部召回管理制度”,截至今年2月已有1334名不胜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