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贪食症的定义与心理治疗技巧

合集下载

神经性贪食该如何治疗

神经性贪食该如何治疗

神经性贪食该如何治疗
一、概述
以前舍友的饮食都很正常的,每餐吃的也差不多,用她的话说都是八成饱,既能提供能量有不会长胖,但前段日子舍友经常不去吃饭,她说自己身上太多肉了,怕男朋友会嫌弃她,可是前几天又开始正常吃饭了,但是吃得很多,很不正常,后来一个朋友告诉某同事舍友应该是得了神经性贪食,还告诉了某同事一些治疗方法,现在某同事将某同事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下。

二、步骤/方法:
1、神经性贪食是一种进食障碍,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泻、禁食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发胖的极端措施,可与神经性厌食交替出现,两者具有相似的病理心理机制及性别、年龄分布;多数病人是神经性厌食的延续者。

2、药物治疗,给患者吃舒必利,每天3次,每次3颗,它可以暂时使患者减少消化,会使患者觉得自己还很饱,减少进食。

3、心理治疗最重要:告诉患者这是不正确的,这样做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不能因为某一些事情而伤害自己,自己都不爱自己别人更加不会爱你了。

4、饮食护理:控制患者的饮食和零花钱,定时定量,每日晨进行30min体育锻炼跑步,以保证每日的早餐;上午适当劳动外,还要
进行30min散步,以保证中餐;下午劳动后,还要进行器械锻炼和音乐治疗,如跳舞、听歌,以保证晚餐。

三、注意事项:
保持心情愉快。

神经性贪食的心理治疗和行为疗法

神经性贪食的心理治疗和行为疗法
情况
心理评估:通过心理测 试和访谈,评估患者的
心理状况
行为观察:观察患者的 行为表现,评估治疗效

调整治疗方案:根据跟 踪与评估的结果,调整 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

06
注意事项和预防复发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坚持进行行为疗法,如 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 法等 定期进行心理治疗,及 时调整心理状态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避免暴饮暴食
心理因素:焦虑、抑郁、压力 等心理因素可能导致神经性贪 食
生理因素:内分泌失调、激素 水平异常等生理因素也可能导 致神经性贪食
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反复发作的 暴食行为,无法控制进 食欲望,导致体重增加 或肥胖
鉴别诊断:与厌食症、 暴食症、贪食症等进食 障碍进行鉴别诊断,排 除其他精神疾病和生理 疾病导致的进食问题
03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添加 标题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来改善其心理问题。
添加 标题
认知行为疗法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添加 标题
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过程包括认知重建、行为矫正、情绪调节等。
添加 标题
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神经性贪食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焦虑药物
心理治疗和05行为疗法的
结合应用
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 疗法等
行为疗法:暴露疗法、厌恶疗法等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生活方式调整: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
社会支持:家庭、朋友、社区等支持系 统
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
治疗过程中的沟通和调整
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建立信任关系,了解患者

神经性贪食疾病详解

神经性贪食疾病详解

疾病名:神经性贪食英文名:bulimia nervosa缩写:别名:狂吃综合征;贪食症;神经性贪食症;polyphagia疾病代码:ICD:F50.2概述:神经性贪食(bulimia nervosa)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及强烈的控制体重的先占观念为特征、导致病人采取极端措施以削弱所吃食物的“发胖”效应的综合征。

神经性畏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都属于行为怪异的进食性疾病,虽然两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不同,但引发疾病的根源和本质相同,均起自于对肥胖的恐惧心态。

因此有人把这两种疾病视为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

这两种疾病均多发于年轻女性。

早在1959 年,美国Stunkard 就报道在肥胖和正常体重的人群中,存在暴食、继之呕吐、导泻等现象,并称之为“狂吃综合征”,后改为“贪食症”。

1979 年,英国Russell 首次提出“bulimia nervosa”这一术语,并逐渐被公众所接受。

目前,该症已有独立的分类诊断标准,但与anorexia nervosa 间的关系仍然存在分歧。

流行病学:该障碍多见于女性,女性与男性之比为5∶1~9∶1。

国外有研究对12~19 岁学校人群进行调查,患病率为 0.7%。

对大学样本进行调查,患病率为3.8%~13%。

国内无此方面报道。

病因:认为本症是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发病机制:1.生物学因素虽然已有研究报道该障碍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22%,异卵双生子同病率为 9%;其亲属中,患抑郁症的比例高于普通人群,但该障碍与遗传的关系尚不明确。

另有研究报道该障碍患者脑脊液中5-HT 代谢产物5-HIAA 水平低于对照,提示可能由于中枢5-HT 不足而导致该障碍。

2.社会心理因素以瘦为美的社会文化、一些特殊职业的要求、妇女追求完美以适应职业竞争的需要、患者个性中的问题,如:缺乏自信、控制力差等均对该障碍的发生产生一定作用。

临床表现:患者对食物存在强烈的、不可抗拒的欲望,不可自制地发作性暴食,在短时间内进食大量食物。

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方法

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方法

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方法神经性厌食症(AN)和神经性贪食症(BN)是两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治疗这两种疾病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干预,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下面将详细介绍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方法。

一、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的基础,其中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1.1 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调整患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改变对食物、体重和形象的错误认识和扭曲观念。

治疗过程中,心理医生会与患者一起分析和探索患者的观念、行为和情绪,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形象认知。

此外,CBT还可以帮助患者改善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1.2 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是治疗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时不可或缺的一环。

此疗法通过家庭成员的参与,改善患者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亲密度,建立支持患者康复的家庭环境。

同时,家庭治疗还有助于减少家庭内部的压力和冲突,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3 心理支持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得到充分的心理支持。

心理医生、营养师和家庭成员等可以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理解,帮助患者积极面对治疗,保持治疗的动力。

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治疗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和营养补充剂。

2.1 抗抑郁药物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的患者往往伴随有抑郁症状,因此使用抗抑郁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常见的抗抑郁药物包括SSRI 类药物(如舍曲林、氟伏沙明等)和TCAs类药物(如阿米替林、丙咪嗪等)。

2.2 抗焦虑药物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的患者常常伴有焦虑症状,使用抗焦虑药物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治疗效果。

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安定、劳拉西泮)和选择性5-HT1A受体激动剂(如丁螺环酮)。

2.3 营养补充剂由于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导致营养不良或失衡,患者需要适当的营养补充。

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与护理

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与护理
的睡眠
学会倾诉,与家 人、朋友分享自 己的压力和感受
谢谢
的心理问题
饮食护理
保持饮食规律, 定时定量进食
避免过度节食或 暴饮暴食
增加富含蛋白质、 维生素和矿物质
的食物摄入
避免刺激性食物 和饮料,如咖啡、
浓茶、酒精等
保持水分充足, 适量饮水
定期监测体重和 体脂率,调整饮
食结构
康复计划
制定康复目标
设定合理的体
重目标 1
建立健康的心 4
理状态,避免 焦虑和抑郁
演讲人
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与护理
目录
01. 治疗方法 02. 护理措施 03. 康复计划 04. 预防措施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抗抑郁药:如氟西汀、帕罗 西汀等,可改善情绪和食欲
02
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利 培酮等,可改善情绪和食欲
03
食欲抑制剂:如西布曲明、 安非他酮等,可抑制食欲
04
其他药物:如锂盐、甲状腺 激素等,可改善情绪和食欲

辅助治疗
1
2
3
4
心理治疗:认知行 为疗法、心理动力
治疗等
药物治疗:抗抑郁 药、抗焦虑药等
社会支持:家人、 朋友、互助团体等 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生活方式调整:健 康饮食、规律作息

护理措施
生活护理
保持良好的作息 规律,保证充足
的睡眠
保持良好的饮食 习惯,避免暴饮
暴食
适当进行运动, 增强体质,提高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01
保持规律的 作息时间, 避免熬夜
02
保持健康的 饮食习惯, 避免暴饮暴 食
03
保持适量的 运动,提高 身体素质

05儿童进食障碍的治疗-神经性贪食症

05儿童进食障碍的治疗-神经性贪食症

– 滥用泻药
– 间歇禁食 – 服用厌食剂、甲状腺类制剂或利尿剂。
5. 常可有病理性怕胖。 6. 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暴食以及癫痫、 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继发的暴食。
神经性贪食症
•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形式
治疗方法
神经性贪食症
• 治疗原则
• 改善认知,缓解症状,防止复发。
神经性贪食症
• 治疗形式
神经性贪食症
• 治疗方法——行为治疗
• 暴露-阻止治疗(exposure and responseprevention, ERP)对BN效果理想。 • 源于焦虑降低模式。该模式认为,BN患者由于对 体重增加极端恐惧,导致暴食后极端焦虑,而呕 吐可减轻焦虑,且最终实现逃脱。这种逃脱反应 一旦建立,BN患者很难克制自己进食的冲动,暴 食行为越来越频繁和严重。
• 根据BN患者情况不同,可选择:
– 门诊治疗 – 住院治疗
神经性贪食症
• 治疗形式——门诊治疗
• 对诊断明确,病情较轻,治疗效果较 好的BN患者,可选择门诊治疗。
神经性贪食症
• 治疗形式——住院治疗
• 如果出现下列情况需住院治疗:
– 持续性的自杀意念。 – 对诊断不明确 – 严重躯体合并症如感染、心脏功能障碍等。 – 严重社会功能损害。 – 门诊治疗失败。
神经性贪食症
• 治疗方法——认知行为治疗
• 第一阶段:建立规律的进食方式。包括对患者的心理教育 ,在进食前、中、后自我监测进食、思维和情感,打破病 态的进食方式,控制过度进食,开始训练计划等。 • 第二阶段:评价和矫正患者对身体和体重的信念,重建正 确的认知方式。包括确定和修正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情感 ,学习和实践解决问题技巧,矫正不良进食方式。 • 第三阶段:预防复发。包括关注BN复发的提示,继续使 用有效的治疗方法防止复发,并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

神经性贪食症的科普知识

神经性贪食症的科普知识
患者可能秘密进食,并表现出对饮食的极端控制 行为。
如何识别神经性贪食症?
体征
可能出现口腔健康问题、消化系统问题以及脱水 等身体问题。
长期暴饮暴食后,可能出现电解质失衡,严重时 可危及生命。
如何识用一些心理评估工具来帮助识别潜在的饮 食障碍,如EDE-Q等。
专业评估是确诊的重要步骤。
根据研究,约有1%的人口可能会在某个阶段经历 这种障碍。
为什么会发生神经性贪食症 ?
为什么会发生神经性贪食症?
生物因素
遗传和生理因素可能增加个体发展神经性贪食症 的风险,例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
某些基因可能与饮食行为和体重调节有关。
为什么会发生神经性贪食症?
心理因素
低自尊、完美主义及对身体形象的不满是常见的 心理风险因素。
如何治疗神经性贪食症?
支持系统
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参 加支持小组也可提供情感支持。
通过社交支持,患者能够更好地应对治疗带来的 挑战。
如何预防神经性贪食症?
如何预防神经性贪食症?
教育与意识
提高对饮食障碍的认识,教育人们关注健康的饮 食和积极的身体形象。
学校和社区应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
如何治疗神经性贪食症?
如何治疗神经性贪食症?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治疗神经性贪食症的主 要方法之一,能够帮助患者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 式。
治疗过程可能需要数月到数年,具体情况因人而 异。
如何治疗神经性贪食症?
药物治疗
某些抗抑郁药物,如SSRIs,可能对缓解症状有帮 助。
药物治疗通常与心理治疗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 的效果。
这种疾病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
什么是神经性贪食症?

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成因及对策

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成因及对策

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成因及对策
神经性贪食症又称为暴食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频繁的暴饮暴食,并且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饮食行为,导致体重增加和身体健康问题。

高校学生作为年轻人群体,也面临着神经性贪食症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的成因及对策。

1. 压力
高校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社交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多重压力,这些压力会导致学生情绪的波动和寻找精神上的安慰。

食物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以起到缓解情绪、减轻心理疲劳的作用。

2. 自卑感
一些高校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着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够漂亮、不够成功、不够优秀,所以会通过暴饮暴食方式来填补心理上的空缺感。

3. 环境
高校生活环境相对较为封闭,食堂食品种类单一且居住条件较为简陋,这些会使一些学生感到无聊和孤独,进而产生暴食的行为。

1. 加强心理辅导
高校可以增加心理课程、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和学习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2. 健康饮食教育
高校可加强营养卫生教育,向学生普及科学的健康饮食观念,提高学生对食品的认识和对于食品的评估能力,鼓励学生选择健康的饮食方式,避免依赖暴饮暴食缓解压力。

3. 创造活动氛围
高校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运动会、社交晚会、文艺演出等,帮助学生增加社交机会和活动选择,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缓解压力和孤独感,避免那些借暴食缓解情感问题的学生失去寻找朋友、培养兴趣爱好的机会。

4. 提高学生自信心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学科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比赛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预防因自卑和情绪波动导致的暴饮暴食。

缓解神经性贪食症心理治疗与饮食管理

缓解神经性贪食症心理治疗与饮食管理

缓解神经性贪食症心理治疗与饮食管理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神经性贪食症正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

神经性贪食症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困扰。

为了帮助患者摆脱这一困境,心理治疗和饮食管理成为了至关重要的手段。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神经性贪食症的基本情况。

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进食障碍,患者会反复发作暴饮暴食的行为,随后又采取不恰当的补偿措施,如催吐、过度运动、滥用泻药等,以防止体重增加。

这种病症通常与患者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情绪调节困难、低自尊、过度追求完美等。

心理治疗在缓解神经性贪食症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是常见且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这种疗法,治疗师会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导致贪食行为的不良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例如,患者可能会有“只有瘦才是美的”这种极端和错误的观念,治疗师会引导患者认识到这种观念的不合理性,帮助他们树立更健康、更平衡的身体形象和自我认知。

人际关系疗法也是一种有益的选择。

它关注患者在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和冲突,因为不良的人际关系往往会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贪食行为。

治疗师会协助患者改善与家人、朋友和同事的关系,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对压力的技巧,从而减少贪食症的发作。

此外,心理动力学疗法也能够深入挖掘患者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和情感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内心深处的困扰,从根本上缓解贪食症状。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家庭的支持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成员应该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关爱和支持,而不是指责和批评。

家庭治疗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改善家庭氛围,为患者的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说完心理治疗,我们再来谈谈饮食管理。

对于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建立规律、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保证三餐定时定量。

避免过度饥饿或过度饱食,因为这两种情况都可能诱发贪食行为。

食物的选择应多样化,包括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确保患者获得全面的营养。

神经性贪食症1例的心理治疗与体会

神经性贪食症1例的心理治疗与体会

神经性贪食症1例的心理治疗与体会引言神经性贪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 BED)是一种常见的进食障碍,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暴食行为,患者在进食时感到无法控制,常常伴有强烈的内疚和羞耻感。

本文通过一例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的治疗过程,探讨心理治疗方法及其效果。

患者背景基本信息患者,女,28岁,白领工作者,未婚,教育程度本科。

主诉患者主诉在过去的一年里,频繁出现暴食行为,每周至少有两天无法控制地大量进食,之后感到极度内疚和自责。

病史患者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中无精神障碍史。

诊断经过详细的临床评估,患者被诊断为神经性贪食症。

心理治疗过程治疗目标减少暴食行为的频率和强度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增强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导致暴食的负面思维模式。

应对技能训练:教授患者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应对压力和情绪波动。

正念冥想:引导患者通过正念练习提高对自身感受的觉察,减少冲动行为。

家庭治疗:涉及家庭成员,改善家庭环境,提供支持。

治疗过程治疗分为三个阶段:评估与建立治疗关系:通过初次会谈,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建立信任关系。

治疗实施:根据患者的需要,实施上述心理治疗方法。

巩固与预防复发:在治疗后期,重点放在巩固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上。

治疗效果与体会治疗效果经过6个月的治疗,患者的暴食行为显著减少,每周暴食天数减少至1天以下。

患者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

体会个性化治疗: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治疗联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多模式治疗:结合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解决患者的问题。

家庭支持:家庭的支持对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家庭治疗是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结语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本案例的治疗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心理治疗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

神经性贪食症诊断与治疗PPT

神经性贪食症诊断与治疗PPT

支持性治疗
心理治疗:认知 行为疗法、心理
动力学疗法等
药物治疗:抗抑 郁药、抗焦虑药

营养治疗:合理 膳食,补充营养

家庭支持:家人 理解、陪伴和帮

社会支持:参加 互助小组,寻求
社会支持
自我管理:自我 监控,自我调节,
自我激励
复发预防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等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 社会支持:家庭、朋友、同事等给予理解和支持
01
神经性贪食症的康复
营养恢复
饮食调整:均衡饮食,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 营养补充: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 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不规律饮食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
体重管理
控制饮食:合理搭配食物,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 增加运动: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瑜伽等 心理支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缓解心理压力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01
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对 食物的认知和饮食习惯
家庭治疗: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 关系,提高患者的家庭支持
心理动力学疗法:探索患者内心 的冲突和矛盾,帮助其解决心理 问题
药物治疗:使用抗抑郁药、抗焦 虑药等药物辅助治疗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用于改善情绪和食欲 抗焦虑药:如苯二氮卓类药物,用于缓解焦虑和压力 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利培酮等,用于控制冲动行为和情绪波动 食欲抑制剂:如西布曲明、芬特明等,用于抑制食欲和减轻体重
心理调适
认知行为疗法: 改变患者对食物 的认知和饮食习 惯

神经性贪食的诊断和治疗

神经性贪食的诊断和治疗

神经性贪食的诊断和治疗什么是神经性贪食神经性贪食(Binge Eating Disorder,BED)是指食物摄入量明显超出正常进食量、持续时间较长,且伴随有吃多的强烈欲望或不能停止进食等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

它与肥胖和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相关,并且会降低患者的身心健康。

过去被认为是一种“自我控制不佳”的问题,但现在已被明确为是一种疾病。

神经性贪食的诊断神经性贪食的诊断需根据 DSM-5 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反复出现暴饮暴食的行为,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并且感到自己无法控制进食;2.在进食时,有一些消极的情绪,比如压力、抑郁和焦虑等;3.这种行为持续数周,无法自控或是范围不断扩大;4.这种行为往往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体重增加、身体不适、社交恐惧和负罪感等。

如果患者同时还有了厌食症、呕吐症或属于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疾病,认定为BED 的诊断就有所区别,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诊断。

神经性贪食的治疗对于神经性贪食,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治疗:1.认知行为治疗(CBT):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进食方式,患者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并训练自己的思考模式和心理状态,实现治疗进食障碍的目的。

2.聚集疗法:与其他患者共同进行治疗,帮助患者了解和处理进食障碍,增加社交支持,并独立了解将 BED 视为常见且可以治疗的问题。

3.体能治疗:有机会通过体力训练来缓解食欲过多情况。

体能训练比如跑步、游泳等室内或室外的运动,能产生一定的有益生物化学反应,增强对自身的控制和对自我恢复力的信任,减少 BED 形成的动力。

4.药物治疗:运用药物治疗 BED 能够帮助患者逐渐控制和纠正进食的过程。

但是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选取合适的药物,并在监督下用药。

总之,对 BED 患者的治疗方法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专业医生可根据患者的症状、身体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治疗,在兼顾身心健康的同时,帮患者重树自信,彻底治愈 BED。

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成因及对策

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成因及对策

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成因及对策
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特点是食欲不可控制地增加,导致暴饮暴食的行为。

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的成因涉及到多个方面,如自我形象问题、压力、饮食习惯和家庭环境等。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多种对策。

自我形象问题是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的主要成因之一。

高校学生常常面临着身体发育和形象认同等问题,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或者存在过度关注身材的心理。

学校可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自身形象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高校学生的学业和社交压力也是导致神经性贪食症的重要因素。

学业上的压力可能来自于繁重的课业负担和高考压力,社交上的压力可能来自于同学之间的比较和群体压力。

学校可以通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增强他们应对困难的能力。

饮食习惯也是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的成因之一。

高校学生的生活规律常常不稳定,存在吃零食、喝碳酸饮料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学校可以加强健康饮食的宣传教育,提醒学生合理搭配饮食,坚持三餐规律,减少零食的摄入。

家庭环境也对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的发病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家庭中对身材的过度关注、食物的滥用、父母的负面评论等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神经性贪食症。

学校可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帮助父母正确引导学生的饮食观念和身体认知,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成因及对策

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成因及对策

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成因及对策引言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不正常的进食行为和身材形象过分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工作压力和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

高校学生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主要人群之一,他们面临着来自学业、家庭和社交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无疑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帮助相关人群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心理健康问题。

一、神经性贪食症的成因1.1 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高校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都要面对很大的压力。

学习压力是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学生要应对期末考试、毕业论文等任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饮食。

社交压力也是导致神经性贪食症的原因之一,高校学生需要适应新的社交环境,与同学们建立起友谊关系,社交不畅也会导致压力增加。

1.2 自我身体形象的扭曲现代社会对于身材和外貌的过分追求,加剧了高校学生的自卑情绪。

他们经常受到各种媒体的干扰,很难自我认同并接受自己的身体。

对自己身体形象的扭曲认知,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还会导致饮食异常,严重者甚至会引发神经性贪食症。

1.3 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些家庭中存在着食物禁忌、过度管制孩子饮食等问题,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对食物的不正常情绪和行为,甚至是神经性贪食症的产生。

2.1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到神经性贪食症的危害和常见症状,以及对于心理压力的释放和缓解方法。

学生们需要了解到,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摆脱不健康的饮食迷思是预防神经性贪食症的重要一步。

2.2 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校学生需要规律的作息时间、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度的运动量,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减轻学业压力,对预防神经性贪食症有一定的帮助。

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成因及对策

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成因及对策

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成因及对策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是指一种由于食物摄入过度而导致的精神和生理上的障碍。

其主要成因包括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心理因素是导致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校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等方面的困扰时,常常倾向于以食物来缓解压力和情绪。

他们可能通过暴饮暴食的方式来寻求安慰和满足感,同时也可能成为对内心焦虑的一种逃避和掩饰。

社会因素也对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的发生起着一定的影响。

现代社会食品的丰富多样化和大量宣传,使得高校学生容易受到食品的诱惑。

一些社交场合如聚会、聚餐等也经常伴随着大量食物的摄入,这种社会氛围可能加剧了高校学生的贪食行为。

生物因素也对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遗传因素可能导致高校学生对食物的吸引度更强,当遭遇心理或社会压力时,容易通过过度摄食来获得快感和安慰。

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和负面情绪,提高其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的能力。

心理治疗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情绪焦点疗法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缓解焦虑和压力。

教育和宣传也很关键。

通过开展有关饮食、营养和身体健康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

也需要加强对贪食症的宣传,让学生了解疾病的症状、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很重要。

家长和亲友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给予学生积极的激励和正面能量,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和抵抗力。

社会也应该提供健康饮食的环境和条件,减少对高热量食品的推广。

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的成因复杂多样,除了心理、社会和生物因素外,还受到个人特点、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

针对该问题的对策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采取心理治疗、教育宣传和建立支持体系等措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自己的饮食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贪食症精神疾病治疗方案

贪食症精神疾病治疗方案

一、引言贪食症,又称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常见的进食障碍,以反复出现的暴饮暴食、过度关注体重和体型以及伴随的焦虑、抑郁等症状为特征。

贪食症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导致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损害。

因此,针对贪食症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贪食症的精神疾病治疗方案进行探讨。

二、治疗方案1. 心理治疗(1)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贪食症的主要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CBT通过识别和改变患者的不合理认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具体方法包括:①认知重构: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负性认知,如“我必须完美”、“我不配吃”等。

②行为改变:指导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并监督其执行。

③暴露疗法:通过模拟进食场景,让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中面对恐惧,逐渐减少对食物的恐惧和焦虑。

(2)家庭治疗家庭治疗在贪食症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家庭成员的参与,可以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增强家庭支持系统。

具体方法包括:①家庭系统治疗:通过改善家庭功能,帮助患者恢复家庭和谐。

②家庭治疗师辅导:指导家庭成员如何更好地支持患者,帮助患者克服贪食症。

2. 药物治疗(1)抗抑郁药抗抑郁药是治疗贪食症的常用药物之一。

抗抑郁药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降低焦虑和抑郁症状。

常用的抗抑郁药包括:①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舍曲林等。

②三环类抗抑郁药:如丙咪嗪、阿米替林等。

(2)抗焦虑药抗焦虑药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症状,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

常用的抗焦虑药包括:①苯二氮䓬类药物: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

②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丁螺环酮、坦度螺酮等。

3. 生活方式干预(1)饮食习惯调整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包括:①定时定量:每天按时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②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③合理搭配:注意食物的色、香、味,提高食欲。

(2)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锻炼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情绪,增强体质。

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成因及对策

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成因及对策

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成因及对策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是指高校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食物过量摄入的问题,通常是由于心理压力、情绪问题和身体形象不满意等因素引起的。

本文将阐述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的成因及对策,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建议。

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的成因有多方面因素。

心理压力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高校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考试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各种挑战,这些压力可能导致他们选择过度进食作为缓解压力的方式。

情绪问题也是导致神经性贪食症的原因之一。

高校学生可能面临孤独、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这些负面情绪会导致他们依赖食物来调节情绪。

不满意自己的身体形象也是导致神经性贪食症的因素之一。

高校学生常常对自己的体重和外貌过于敏感,在追求瘦身和完美外貌的过程中,可能陷入不健康的节食或摄食方式,从而导致食物摄入失调。

对于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问题,有一些对策和建议。

学校和家长需要给予高校学生支持和理解。

高校学生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社会压力,家长和学校应该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关怀,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

高校学生应该学会有效的应对压力和情绪问题。

他们可以通过参与运动、娱乐活动、交流和倾诉等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以避免通过食物来排解压力。

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身体形象观念对高校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和社会应该强调每个人的美丽和价值并且鼓励他们接受自己的身体形象,避免盲目追求完美的外貌。

高校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规律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不仅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还有助于平衡心理状态,减轻压力和焦虑感。

他们可以咨询专业的营养师和心理咨询师,获取有关饮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指导。

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和支持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

高校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应该主动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与他人建立友谊和互动,以减少孤独感和孤独感。

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的成因主要包括心理压力、情绪问题和身体形象不满意等因素。

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成因及对策

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成因及对策

高校学生神经性贪食症成因及对策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对食物的过度渴求和食物的过度摄入。

这种病症往往发生在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的人中。

针对高校学生的神经性贪食症,造成这种病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 饮食习惯不良。

许多高校学生饮食习惯不良,例如吃太多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或过多地食用高糖食品,也不注意饮食均衡。

这种饮食行为会让高校学生的身体不断积累过多的能量,导致神经性贪食症的发生。

2. 心理因素。

在高校学习,压力较大,经常需要面临考试、竞争等各种压力因素,这些压力会导致大量的精神焦虑,而神经性贪食症则成为了一种自我调节的手段。

当高校学生感到焦虑、紧张、无法控制负面情绪时,就往往以大量进食的方式来缓解这些情绪。

3. 营养缺乏。

高校学生存在着早起晚归,考试复习等因素,导致忙碌的生活规律,而这些都很容易造成身体营养不良。

身体内的营养缺乏会让神经系统不断向着进食过剩的方向发展,从而导致神经性贪食症的发生。

为了缓解高校学生的神经性贪食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对策:1. 把饮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高校学生应该控制自己的饮食习惯,避免摄入过多的高热量、高糖的食物。

可以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以保持身体营养充足。

2. 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

高校学生在遇到种种困难时,应该积极自我调节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或者看书等方式来减少紧张感和压力感。

3. 加强锻炼。

高校学生可以加强锻炼,例如跑步、游泳、瑜伽等,来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和抵抗力,降低神经性贪食症的发生率。

4. 尝试寻求专业帮助。

对于严重的神经性贪食症,高校学生应该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

在治疗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咨询等方式来减轻症状和加快康复进程。

总之,对于高校学生来说,积极控制饮食、调整心态和适当进行锻炼都是减缓和预防神经性贪食症发生的有效手段。

同时,通过不断加强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高校学生可以预防这种病症的发生。

XX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神经性贪食症(2024年).pptx

XX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神经性贪食症(2024年).pptx
二、病因究竟是什么?
(一)生物学因素
研究表明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的腹侧纹状体区域结构是异常的。
(二)心理学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主要由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家庭因素可以理解为过分保护、过度干涉和很强的外貌意识,以及家庭冲突 也是会影响患者心情的,然后暴饮暴食,以这种方式释放情绪,自身对于自己的身材也非常重视民对于美的理解是“以瘦为美”的观念,对于没有那么瘦的人而言就去辱骂,进行人身攻击,导致 患者更加注重自己的体形,从而限制进食,甚至催吐,导致神经性贪食症的发生。
三、有哪些危害?
1、神经性贪食症一般该病多见于女性,女性会容易出现内分泌紊乱,比如月经不调、皮肤过敏和免疫力低下等 。甚至会导致部分患者患上学习障碍和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和家属都不能掉以轻心。
尽量和患者出去走走,这样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压力太大时,不妨与患者多沟通,以真诚的态度,告诉他你 一直都在,可以随时和你沟通,从而让患者感觉到自己是被重视的,平时多鼓励患者诉说自己的烦恼,这样可以有 效的释放自己的情绪,最好是可以去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X年X月X日
2、提高认识
从而减少对这种疾病的耻辱感,并帮助打破可能阻止寻求治疗的羞耻和保密的循环也很重要。
3、联合治疗
我们还需要了解神经性贪食症的影响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对于贪食症而言,除了医学上的护理,获得多学科联 合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4、心理治疗
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由于太注重自己的身材,常常因为害怕胖而感到焦虑,以及压力太大和心情烦躁时,就会采 取吃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和释放情绪,这也是一种不健康的缓解压力和释放情绪的方式!平时尽量不要让患者单独一 人,
2、神经性贪食症对身体的损害也非常大,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体重减轻,但是暴食和代偿行为带来的后果是很 严重的,包括电解质失衡、低钾血症和肾衰竭等。以及对牙齿也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包括蛀牙和牙齿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澳門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Macau人文社會科學學院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題目:神經性貪食症的定義與心理治療技巧姓名:林滿學號:H16091205075學位:應用心理學碩士學位課程 (中文學制) 1年級字數:2507字提交日期:2017/1/14截止日期:2016/1/14導師:尹立佛法說:貪嗔癡能毒害人們的身命和慧命,它是世間一切煩惱的根本。

貪,又稱貪毒,指世人引取各種事物、名分的欲望。

它使人迷醉於一切順情的境,貪取無厭。

嗔,又稱嗔毒,嗔恚,是指人有恚忿之心。

以迷心對於一切違情之境起忿怒者,惱怒打罵傷害他人。

癡,又稱癡毒,是指人有迷暗之心。

心性暗鈍,迷惘於事理。

或對事理顛倒,因果迷亂。

神經性貪食症(BulimiaNervosa,BN)是以反復發作的難以控制的衝動性暴食,進而採用自我誘吐、導瀉、利尿、禁食或過度運動來防止體重增加為特徵的一種進食障礙。

患者一般會有擔心發胖的恐懼心理,嚴重的時候可能會伴有焦慮、抑鬱的症狀。

(王立凡,薑海麗, 2014)可以說BN,能夠體現貪嗔癡於一體的神精疾病,分別對應是:貪,難以控制的衝動性暴食。

嗔,抑鬱症狀(燥症)。

癡,採用自我誘吐、導瀉、利尿、禁食或過度運動來防止體重增加。

擔心發胖的恐懼心理,焦慮症狀。

定義根據美國精神科協會(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APA)製訂的精神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Diagnostic&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DSM-IV),神經性貪食症(BulimiaNervosa)是飲食失調(EatingDisorder)的一種,其診斷準則如下:1.狂吃(Bingeeating)情況一再出現,每次有以下兩個特徵:-在一段時間(如兩小時)內,比一般人於同樣時間內和境況下進食的份量明顯為多;-在狂吃期間覺得無法控制自己進食(如感到不能停止進食、控制吃的東西或份量)。

2.重複用不當的補償性行為來避免體重增加,例如扣喉嘔吐;濫用瀉藥、利尿劑、灌湯或其他藥物;禁食或過度的運動。

3.狂吃及不當的補償性行為同時發生,平均每週最少兩次,持續三個月。

4.自我評價完全受身形和體重影響。

5.這些問題並非只在厭食症期間出現。

主要心理治療方法人際關係療法(IPT)社會交往問題會對進食產生負面影響並會引起暴食(Wilson, Welch, Stein, Spurrell, Cohen, Saelens, Matt, 2002)。

處理人際關係能力較差的個體有較低的自尊, 可能會學會依靠暴食去應對人際交往所產生的苦惱, 或者通過暴食來逃避負性情緒(Ansell, Grilo, & White, 2012), 即在面對人際關係困難時, BN個體用食物作為一種處理悲傷情緒的手段。

因此治療不直接地對BN本身症狀進行干預,而是通過改變患者的人際關係來達到緩和症狀的功效。

精神動力性治療治療師使用自由聯想及溫和的解析,幫助患者揭開及重構他們過去的挫折、缺乏自恃、控制的需求與無力感。

認知行為療法(CBT)是臨床心理學家普遍用來醫治BN其中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透過以下治療方針,幫助患者徹底從BN中康復過來:1.教育患者影響體重的生理機制、瞭解過度節食和狂吃的惡性循環、認識嘔瀉和飲食失調的不良後果;2.記錄和分析狂吃與嘔瀉的情況和起因,然後從環境、行為各方面的改變來矯正飲食的惡習;3.建立規律的飲食習慣,學習健康的控制體重方法,減低失控狂吃的機會,增強患者自製能力與信心;4.糾正患者對自己體重和身形扭曲的看法及偏差的態度,改善自己自我批評和吹毛求疵的傾向;5.重塑完整正面的自我形象,不再單由身形或外表來釐定自己的價值。

心理治療技巧(王立凡等人, 2014)情緒訓練諮詢師應先教會患者如何自己調節情緒,再通過臨床放鬆技術使患者建立積極的條件性情緒反射,從而起到治癒的效果。

按照這樣的思路,採取的治療技巧有以下三種。

1.讓患者在節食減肥的過程中體驗到興奮積極的情緒,這樣可以使患者堅定不移地執行減肥計畫,不會因食物的誘惑而發生動搖,從而避免出現暴食的現象。

待患者的體重減輕至目標範圍(前提是要合理)內,再慢慢地恢復正常的飲食習慣。

2.降低患者在進食前的焦慮,加入程式讓患者減慢進食速度,多體會食物進入胃中的飽腹感,這樣也可以防止暴食的發生。

3.一旦暴食的現象再次發生,則讓患者學會自己調控自己的情緒,不要採取禁食的行為,而是提醒自己避免陷入焦慮情緒中,既然已經發生了,就試著去接受。

同時增強自我暗示:我不會因為一頓飯而體重暴增,這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我相信接下來我能控制自己,防止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慢慢地我會做得更好。

放鬆訓練是一種暗示學習技術。

實驗證明,在放鬆的狀態下,人們的學習效率遠高於平常。

而在此時通過冥想刺激情境並加入適應性的程式,可以建立新的條件性情緒反射,以覆蓋原有的條件性情緒反射,以此來達到幫助患者擺脫困難的目的。

放鬆測練的具體過程如下:1.首先,播放舒緩的音樂使患者達到寧靜、放鬆的狀態;2.接下來輸入風景想像、美好的願望等場景來調動患者的積極情緒;3.最後利用冥想模擬刺激情境,輸入合適的程式,建立新的條件性情緒反射。

未來的心理治療技巧借鑒?-佛法與心理治療心理治療與佛法都是在了解人的心理,幫助人處理煩惱和痛苦,只是兩者所探討與處理的層次不同。

心理治療目標著力於直接而有效的方法,幫助個人修復內在深處的創傷以重建健康的自我感;佛法則關注於個人精神層面,對人從出生至死亡的煩惱與受苦提供完整性的說明,使人從中能深刻地覺醒,進而修行以邁向離苦得樂的終極目的。

(楊雯君,2014)。

榮格認為宗教不只是社會學或歷史學的現象,且具有深刻的心理學意義,能對已知的存在賦予意義,也有治療的作用,使人們能夠有力量去面對生活的困境,包括死亡、疾病與痛苦(Heisig,1987)。

無我訓練1969年,Maslow在Journal of TranspersonalP s y c h o l o g y創刊號中的兩篇文章:〈The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以及〈Various Meanings of Transcendence〉提出超個人及超人本觀點。

他意識到一味強調自我實現的層次並不能成為人的終極目標,反而會導向以自我中心、不健康的個人主義。

他後來提出「Theory Z」來修正他的「需求層次論」架構,指出人最高的需求層次為超越性或靈性的需求,而高峰經驗與高原經驗就類似於宗教的神祕經驗(呂漁亭,1999)。

人類的自我觀念,比其他的動物還強烈。

自我的觀念會帶來自私的行為,凡是和自私的行為相抵觸的事物便會引起煩惱。

構成自我概念的基本因素是人的身體,圍繞著身體,於是有了我的財產、家屬、名譽、事業,權勢、思想等等。

為了維護這些「我」及「我的」,人勤勉奮鬥,也為了「我」而招致煩惱。

從「因果」的觀點,佛法鼓勵人積極向上;從「因緣」的觀點,佛法主張放棄我見。

世間一切事物,包括每一個人的身心在內,都是由因緣所構成的幻相,「我」無處可生根,所以佛法主張「無我」。

這是從理論上的闡釋和分析,當人了知「自我」並不可靠,也不實在,至少可以使人減少一些因「自我」而引起的痛苦、怨恨和憂鬱。

至於要親證「無我」的身心和宇宙境界,人必須要修行。

(釋果選, 2015)主要參考文献王立凡,薑海麗.在減肥與貪食之間--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在神經性貪食症治療中的應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4,(19):28-30.DOI:10.3969/j.issn.1671-2684.2014.19.010.呂振勇,鄭盼盼,Todd Jackson.暴食症的影響因素及其機制[J].西南大學心理學部, 重慶400715.心理科學進展2016, Vol. 24, No. 1, 55–65.DOI: 10.3724/SP.J.1042.2016.00055釋果選. (2015). 初探佛法在心理輔導上之應用. 諮商與輔導, (358), 14-18.參考文献楊雯君(2014)。

諮商師學習與應用佛法於處理哀傷議題的經驗(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彰化市。

呂漁亭(1999)。

從心理學觀點看人及宗教。

哲學與文化,26(12),1116-1130。

Ansell, E. B., Grilo, C. M., & White, M. A. (2012).Examining the interpersonal model of binge eating andloss of control over eating in women.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45(1), 43–50.Heisig W. J. (1987). Psychology and Religion, In MirceaEliad (Ed.),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NewYork:Mac Millam, 12, 57-66.Wilfley, D. E., Welch, R. R., Stein, R. I., Spurrell, E. B.,Cohen, L. R., Saelens, B. E.,... Matt, G. E. (2002). A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 and group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overweight individuals with binge-eatingdisorder.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59(8), 713–7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