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臭氧空洞
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解决办法
![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解决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a77e27ed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26.png)
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解决办法
全球变暖是一种气候变化,它会造成极端天气、海水上升,从而导致极端气候条件,并影响全球生态系统。
全球变暖也会影响臭氧层,破坏臭氧层空洞,增加大气中的臭氧层空洞,从而损害生物群落的健康。
臭氧层空洞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释放的氯氟烃,发动机废气和臭氧破坏剂,这些物质会通过漂流到上空,损害臭氧层,破坏臭氧层空洞,影响人类健康。
要解决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问题,科学家和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要将臭氧层空洞纳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解决方案中,以便在设定政策和措施时加以考虑。
其次,应鼓励各国大力实施节能减排计划,减少燃料的消耗;另外,各国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阻止气象厄运的发生,强化气候系统的应对能力,尤其是减少使用氯氟烃、发动机废气和臭氧破坏剂的措施。
此外,应在研究和科技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对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和损失机理、以及相关研究开展详细的研究,以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措施。
最后,还要加强社会和国际上的宣传,以提高全社会对臭氧层空洞和全球变暖等问题的意识,从而促进更有效的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关于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解决办法的概要介绍。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臭氧层空洞的消失将产生更加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刻不容缓。
政府应加大相关政策的宣传和实施力度,以便切实实施节能减排和空气净化等措施,减少臭
氧层空洞的形成,以及研究臭氧层空洞及其扩散问题,从而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保护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健康。
酸雨、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
![酸雨、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https://img.taocdn.com/s3/m/5848061ca300a6c30c229f25.png)
酸雨、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酸雨一、酸雨的成因酸雨的成因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
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
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
由于我国多燃煤,所以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而多燃、石油的国家下硝酸雨。
酸雨多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⑴S→H2SO4 S+O2(点燃)→SO2SO2+H2O→H2SO3(亚硫酸)2H2SO3+O2→2H2SO4(硫酸)(也可以被认为是SO2先被氧化为SO3,SO3再与水反应生成H2SO4)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S+O2(点燃)=SO2,2SO2+2H2O+O2=2H2SO4⑵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a. NO→HNO3(硝酸)2NO+O2=2NO2,3NO2+H2O=2HNO3+NO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4NO+2H2O+3O2=4HNO3b. NO2→HNO3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4NO2+2H2O+O2→4HNO3(*注:元素后的数字为脚标,化学式前的数为化学计量数。
)二、酸雨的危害硫和氮是营养元素。
弱酸性降水可溶解地面中矿物质,供植物吸收。
如酸度过高,pH 值降到5.6以下时,就会产生严重危害。
它可以直接使大片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也会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离子结合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还可使湖泊、河流酸化,并溶解土壤和水体底泥中的重金属进入水中,毒害鱼类;加速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腐蚀和风化过程;可能危及人体健康。
酸性雨水的影响在欧洲和美国东北部最明显,而且被大力宣传,但受威胁的地区还包括加拿大,也许还有加利福尼亚州塞拉地区、洛基山脉和中国。
臭氧空洞的形成与防治对策
![臭氧空洞的形成与防治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d2817b6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c8.png)
臭氧空洞的形成与防治对策近年来,臭氧空洞已经成为了全球环境保护的热门话题。
尽管我们不时听到它的名字,但如果你问一下身边的人臭氧空洞究竟是什么,他们大概也只是想到了几个词汇——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等,而真正了解它的原理和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又有多少呢?所谓臭氧空洞,是指大气中的臭氧层由于人类的污染活动和天然因素而被破坏,形成一种空气层缺口,这种缺口可能给人类的健康、生态系统、农作物产生极大的威胁。
下面,我们将介绍臭氧空洞的形成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一、臭氧空洞的形成原因1. 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气体是指能够吸收并向大气中释放热量、进而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这类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氟利昂(CFC)、甲烷、一氧化二氮等。
其中,CFC是人类活动产生的重要温室气体。
CFC经由大气的对流层达到臭氧层,进而通过紫外线的作用将臭氧分解,导致臭氧层损失,从而形成臭氧空洞。
2.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也将对臭氧层造成影响。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也会增加,而水蒸气是臭氧形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大气中水蒸气的增加导致臭氧分解速度反而加快,那么就会加速臭氧层的破坏。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一些国家采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来尽量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
二、臭氧空洞的防治对策1. 加强环保意识减少人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是减缓臭氧层的破坏的最佳方式。
因此,从个人角度出发,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环保,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减少开车、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等等。
2. 推广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是指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不产生污染、且能够重复利用的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等。
由于清洁能源使用量的增加,因此减少了使用化石能源的必要性,有效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达到环保减排的目的。
3. 减少CFCs使用CFCs是影响臭氧层的主要嫌疑犯。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提出了限制工业使用CFCs的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尽量减少使用带有CFCs的产品。
臭氧空洞名词解释
![臭氧空洞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6f99cc0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ee.png)
臭氧空洞指的是因空气污染物质,特别是氧化氮和卤化代烃等气溶胶污染物的扩散、侵蚀而造成大气臭氧层被破坏和减少的现象。
大气动力学解释认为,初春,极夜结束,太阳辐射加热空气,产生上升运动,将对流层臭氧浓度低的空气输入平流层,使得平流层臭氧含量减小,容易出现臭氧洞。
一般认为,在人为因素中,工业上大量使用氟里昂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常,氟里昂是比较稳定的物质,然而,当它被大气环流带到平流层(16公里~30公里)时,由于受太阳紫外线的照射,容易形成游离的氯离子。
这些氯离子非常活泼,容易与臭氧起化学反应,把臭氧(O3)变成氧分子(O2)和氧原子(O),从而使臭氧总量减少,形成了臭氧洞。
本来,在离地20公里~30公里的大气层内,是臭氧集中分布的地带,称作臭氧层,太阳辐射透过这层大气时,大量的臭氧吸收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辐射(0.20微米~0.30微米波段),大大减弱了到达地面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强度。
然而,若臭氧层的臭氧含量大大减少,则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的能力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会增大。
从医学上来说,较短波的紫外线辐射杀伤能力最大,能杀死细胞,破坏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如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等,严重时会导致生物的遗传病,产生突变体,导致人类的皮肤癌。
强烈的紫外线还可以穿透海洋10米~30米,使海洋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降低四分之三左右,抑制浮游动物生长。
人们一旦了解了臭氧洞的危害和形成原因,相信会对臭氧洞演变的预测和防止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
在臭氧层内各地分布不均匀,世界三极地区即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气候寒冷,臭氧层微薄。
某处臭氧层中臭氧含量的减少等于在屋顶上开了天窗,如果减少到正常值的50%以上,人们形象地说这是个臭氧洞。
臭氧洞可以用一个三维的结构来描述,即臭氧洞的面积、深度及延续时间。
南极臭氧洞2000年9月3日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面积达到2830万平方公里,超出中国面积两倍以上,相当于美国领土面积的3倍。
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空洞
![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空洞](https://img.taocdn.com/s3/m/52d7c338a45177232e60a24b.png)
3、温室气体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
部,即在气温很低的这一高度,臭氧的作用同样 非常重要。如果这一高度的臭氧减少,则会产生 使地面气温下降的动力。因此,臭氧的高度分布 及变化是极其重要的。
臭氧层破坏现象的发现及其现状
1974年6月28日,美国化学家一一雷利·罗兰和马 里奥·莫利纳,在英国《自然界》杂志上发表了“氯 氟烃(CFC)会严重地损害地球的臭氧层”的论文。 1976年,美国国家自然科学院正式了这一发现。
1985年5月16日,英国化学家乔·法曼也在此杂志 上发表了论文,以强有力的充足数据证明罗兰和莫 利纳理论是正确的 。同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 纬60°地区观测发现臭氧层空洞,引起世界各国极 大关注。臭氧层的臭氧浓度减少,使得太阳对地 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 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的正常生存。
臭氧形成后:由于其比重大于氧气,会逐渐的向 臭氧层的底层降落,在降落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 化(上升),臭氧不稳定性愈趋明显,再受到长 波紫外线的照射,再度还原为氧。臭氧层就是保 持了这种氧气与臭氧相互转换的动态平衡。
作用:
1、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臭氧层阻 挡紫外线中的波长306.3μm以 下的紫外线,主 要是一部分UV—B(波长290~300μm)和全部的 UV—C(波长<290μm,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 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只有长波紫外线 UV-A和少量的中波紫外线UV-B能够辐射到地面, 长波紫外线对生物细胞的 伤害要比中波紫外线轻 微得多。所以臭氧层犹如一件保护伞保护地球上 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 。
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_臭氧空洞
![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_臭氧空洞](https://img.taocdn.com/s3/m/22b8eabbcc22bcd126ff0c83.png)
臭氧层的产生与消耗过程
臭氧层的产生
臭氧层中有三种氧的同素异形体参与循环:氧原子(O),氧气分子(O2) 和臭氧(O3),氧气分子在吸收波长小于240nm的紫外线后,被光解成两个氧 原子,每个氧原子会和氧气分子重新组合成臭氧分子。臭氧分子会吸收波长为 310-200nm的紫外线,又会分解为一个氧气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最终氧原子和 臭氧分子结合形成两个氧气分子。 O + O3 → 2O2 平流层中臭氧的总量则取决于 上述光化学的过程。
臭氧层空洞的应对措施
1985年:《维也纳公约》 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 1990年:伦敦修正案 1992:哥本哈根修正案 1999:北京修正案 每次修改结果使受控物质种类被再次扩充,完全淘汰的日程也一次次提前。 如果不控制,2050年平流程活性氯含量比1980年水平增长10倍;如果严格 执行控制,平流层活性氯会在2000年左右达到峰值后开始持续下降。 国际臭氧日:9月16日。
图表来源: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
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后果——海平面上升
大气污染对气候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可能是导致大气变暖的主要原因
大气污染的气候效应,大气污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复杂的,自从工 业化前时代起,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 二氮的浓度增加到了至少是过去80万年以来前所未有的水平,在整个气候 系统中都已经探测到这类影响以及其他人为驱动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 极有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臭氧循环
臭氧层的消耗
臭氧会被一些游离基催化形成氧气而消失,主要的游离基有氢氧基(OH·) ,一氧化氮游离基(NO·),氯原子(Cl·)和溴原子(Br·)。这些游离基有自然 生成的,也有人为造成的,其中氢氧基和一氧化氮主要是自然产生的,而氯原子 和溴原子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主要是一些人造物质,如氟氯烃和氟里昂, 因为比较稳定,释放到大气中后,不会分解,而到平流层后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 则会分解,成为游离状态。
温室气体效应
![温室气体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834e15d1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9f.png)
温室气体效应温室效应也被称为花房效应,是指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造成全球气候的暖化。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造成的全球变暖现象。
主要的效应有:抑制了云量和降水,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了农业,影响了对生命支持系统的破坏。
温室效应又称为“花房效应”。
由于工业革命后的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了全球气温的上升。
人们将此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因为全球气温的上升将使得南北极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
更严重的后果是,地球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在短时间内无法修补,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皮肤癌的患病率提高,农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某些动植物也会灭绝。
地球发出的热量通过大气和海洋逐渐向外扩散,而且还有“温室气体”来保护地球。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急剧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我们知道,全球气温上升,不仅使热带地区降水减少,干旱加剧,而且还将使一些地区暴雨成灾,洪涝频发,从而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气候异常往往引发自然灾害,如热带风暴、低温冷冻、洪涝、干旱等,既破坏生态环境又危害人类健康。
如近几年来,美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干旱天气, 2001年美国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卡特里娜”飓风侵袭,一直持续了140多个小时,对加勒比海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温室效应是由于地球表面与大气的温度差异而引起的,温室效应可分为“人造”温室效应和“自然”温室效应两种。
“人造”温室效应是指全球性的“温室效应”。
如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大面积森林被砍伐、乱砍滥伐等。
“自然”温室效应是指地球本身的热量平衡及其对太阳辐射的反应。
二氧化碳是大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它能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使地面增温,但到达地面的红外线辐射却被大气中的臭氧层所吸收。
由于没有了臭氧的吸收,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就会增加,从而对生物造成伤害,而且会杀死植物的叶绿素,使得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无法产生氧气,这样植物便无法生存,人类也将无法生存。
臭氧空洞的名词解释
![臭氧空洞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eb404ca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32.png)
臭氧空洞的名词解释臭氧空洞(Ozone hole)是指地球上部分区域中臭氧层浓度明显减少的现象。
它是在地球大气层中,特别是距地表15至50公里处的臭氧层中出现的。
这一现象首次由一支英国科学考察队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南极洲发现。
臭氧层由臭氧分子(O3)组成,位于平流层和同温层之间。
臭氧层对地球生物体起到保护作用,能吸收紫外线B(UV-B)和大部分紫外线A(UV-A),减少直射到地表的紫外线辐射。
紫外线辐射直接暴露在人类、动植物以及海洋生物体表面会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和生态损害。
臭氧空洞的形成和变化与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人为气候变化物质,特别是氯氟烃(CFCs)和卤代烃等化学物质。
这些物质能够被大气环流带到平流层中,然后被太阳辐射分解为氯原子和氟原子,从而导致氯原子与臭氧分子反应生成氯化物和氧气。
这一反应会消耗臭氧,导致臭氧层浓度降低,形成臭氧空洞。
臭氧空洞主要集中在南极洲上空,特别是在南极的春季。
这是因为南极洲的大规模冬季极夜导致大气温度降低,进而加速了氯原子与臭氧的反应速率。
此外,南极地区存在极大的寒冷条件和湿度较高的平流层云,这些因素也加剧了臭氧层消耗的速度。
臭氧空洞的发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激发了对于该现象的研究和研究认识。
1987年,联合国通过《蒙特利尔议定书》,旨在限制和消除臭氧层消耗物质的使用。
这一议定书推动了国际社会减少使用氯氟烃和卤代烃的行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臭氧层的消耗速度。
然而,尽管蒙特利尔议定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臭氧空洞问题仍然存在。
此外,现代工业社会中还存在其他较新的消耗臭氧层物质,如溴化物和氟烷类物质。
这些物质不仅加剧了臭氧层的消耗,还可能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威胁。
解决臭氧空洞问题需要全球范围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一方面,国际社会应加强监测和研究,掌握臭氧层及其消耗的动态变化,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臭氧空洞的出现。
另一方面,减少使用臭氧层消耗物质是至关重要的。
臭氧层空洞及成因
![臭氧层空洞及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a6e8931714791711cc7917fe.png)
臭氧层空洞及成因高一二班李江臭氧层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最大处,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太阳紫外线辐射大部被其吸收。
臭氧层空洞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大量减少的空域。
臭氧层空洞英文:ozonosphere hole臭氧在大气中从地面到70千米的高空都有分布,其最大浓度在中纬度24千米的高空,向极地缓慢降低,最小浓度在极地17千米的高空。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就发现臭氧浓度有减少的趋势。
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测发现臭氧层空洞,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
臭氧层的臭氧浓度减少,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的正常生存。
关于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人类活动化学假说: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为此,于1987年在世界范围内签订了限量生产和使用氯氟烷烃等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
另外还有太阳活动说等说法,认为南极臭氧层空洞是一种自然现象。
关于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2008年形成的南极臭氧空洞的面积到9月第二个星期就已达2700万平方公里,而2007年的臭氧空洞面积只有2500万平方公里。
2000年,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积达创记录的28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澳大利亚。
科学家目前尚不清楚2008年的臭氧空洞面积是否会打破这个记录。
科学家认为,去年臭氧空洞面积较小的主要原因在于气候,而不是因为破坏臭氧层的化学气体排放减少。
英国南极考察科学家阿兰·罗杰说,去年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缩小在历史记录上应被看作是个别现象。
因此,臭氧层空洞面积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大气圈的臭氧入不敷出,浓度降低。
科学家在1985年首次发现:1984年9、10月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中,臭氧的浓度较20世纪70年代中期降低40%,已不能充分阻挡过量的紫外线,造成这个保护生命的特殊圈层出现“空洞”,威胁着南极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存。
环境科学概论-浅谈臭氧层空洞
![环境科学概论-浅谈臭氧层空洞](https://img.taocdn.com/s3/m/577320ec172ded630b1cb6b9.png)
浅谈臭氧层空洞【摘要】:臭氧在1849年首次被人类发现,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科学家们开始每年春天在南极考察臭氧层。
随着臭氧层空洞面积的增大,人们逐渐意思到保护臭氧层迫在眉睫。
本文从臭氧层作用讲起,论述了其成因、现状、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关键词】:臭氧层臭氧空洞氟利昂1.大气臭氧层的作用臭氧层中的臭氧是在离地面较高的大气层中自然形成的,其形成机理是:O2+hv→O+OO2+O =O3高层大气中的氧气受波长短于242nm的紫外线照射变成游离的氧原子,有些游离的氧原子又与氧气结合就生成了臭氧,大气中90%的臭氧是以这种方式形成的。
O3是不稳定分子,来自太阳的短于1140nm射线照射又使O3分解,产生O2分子和游离O原子,因此大气中臭氧的浓度取决于其生成与分解速度的动态平衡。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热体,表面温度高达6000℃,是地球取之不尽的能量来源。
但太阳辐射的紫外光中有一部分能量极高,如果到达地球表面,就可能对地球生物的生存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然而,自然的力量改变了这一过程,地球的大气层就像一个过滤器,一把保护伞,将太阳辐射中的有害部分阻挡在大气层之外,使地球成为人类可爱的家园。
而完成这一工作的,就是今天已经妇孺皆知的“臭氧层”。
臭氧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种蓝色、有刺激性的微量气体,是平流层大气的最关键组成组分,总量只占大气的百万分之0.4。
大气中90%的臭氧集中在距地球表面10—50Km的高度范围内,分布厚度约为10—15Km,其平均密度约为9×10-8g/L。
尽管臭氧层在地球表面并不太厚,臭氧在大气层中只占百万分之几,若在气温0℃时,将地表大气中的臭氧全部压缩到一个标准大气压时,臭氧层的总厚度才不过3mm,总质量不过30亿t左右。
就是这样的一个臭氧层,却吸收了来自太阳99%的高强度紫外辐射,保护了人类和生物免遭紫外辐射的伤害。
正是这层薄薄的臭氧层存在, 才为地球上万物生灵的生存提供了前提条件。
全球气候变暖是否会破坏臭氧层
![全球气候变暖是否会破坏臭氧层](https://img.taocdn.com/s3/m/554d31c96bd97f192379e912.png)
全球气候变暖是否会破坏臭氧层1、co2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臭氧层被破坏co2不会造成臭氧层被破坏,但是大量排放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含氟类物质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原因.2、全球气候变暖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全球气候变暖是生态破坏。
但是这种破坏的原因,就是环境被污染的结果。
空气污染,二氧化碳排、以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从而导致温室效应。
当然,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很复杂有多方面的因素。
但是,环境污染是决定的因素。
现在,如果还不采取改进措施,人类就会自食恶果。
3、全球变暖与臭氧层的破坏有关吗?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就是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就是选项4,即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
至于你问的臭氧层破坏,它是区别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另一个环境问题,是不同的。
但臭氧层破坏与全球气候变暖还是有一定关联的。
一是臭氧层破坏,会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尤其是其中的紫外线增强,他会起到促进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虽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二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物质-氟氯烃,也是一种和二氧化碳一样的温室气体,就是说氟氯烃不仅能破坏臭氧层,也能起到和二氧化碳一样的作用,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所以:臭氧层破坏不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最主要的原因,但还是有一定关联的。
4、臭氧层破坏和全球气候变暖有什么关联?臭氧层对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极强的吸收作用,能吸收高强度紫外线的99%,从而挡住了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人类和生物的伤害。
臭氧层像一个巨大的过滤网,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
如果没有臭氧层存在,所有紫外线全部到达地球表面的话,太阳光晒焦的速度将比夏季烈日下的晒焦速度快50倍。
紫外线辐射增强,还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5、为什么说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是世界主要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赖于生活的必须品也日益增长,如空调、电冰箱、汽车、飞机等等,而这些设备所要消耗的能源是化工原料、石油,能源的生产过程以及使用过程必然产生各种有害的气体,其中含碳C、磷P、硫S元素的气体最多.这些气体到了高空的臭氧层时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破坏了臭氧层遮挡阳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从而造成地球的升温,气候变暖,还伴随的酸雨的出现地球上的环境一旦一处遭到破坏,和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等连锁反应有关,所以我们要提倡低碳生活,减少依赖各种现代化交通工具以及设备,因为他们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请保护我们的地球,不要贪得无厌地进行各种资源的开采与利用!6、全球变暖影响到臭氧层的什么全球变暖影响到臭氧层的什么全球变暖:原因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大量超标,危害是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水灾泛滥。
科学家在南极的发现——臭氧层空洞
![科学家在南极的发现——臭氧层空洞](https://img.taocdn.com/s3/m/374d2e6a27d3240c8447ef4d.png)
科学家在南极的发现——臭氧层空洞时间:3.25-3.29(1)主要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等逐年明显增加。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燃烧矿物燃料;二是毁林。
(2)温室效应的后果:粮食短缺;长期干旱;水灾频繁;水位上升;冰川融化;农产减少。
资料一:温室效应将引起全球变暖,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近百年来,全球升温大约0.6℃。
据预测,地球表面温度还将会上升。
有人认为,全球变暖将可能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许多城市。
世界上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千米的范围内,世界上35座最大的城市中,有20座地处沿海。
海平面升高无疑将是对人类的巨大威胁。
地球表面气温升高,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也会发生变化。
现在温带的农业发达地区,由于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干旱,农业区会退化成草原,干旱区会变得更干旱,造成土地沙漠化,使农业减产。
(3)对策有:节约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转折提问:大气被比喻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这是为什么?因为它像一个巨大的过滤网,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过量紫外线,有效地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
可是,现状又如何呢?(看图8-3)——臭氧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读课本第66页图2-47,了解臭氧层破坏的现状。
教师补充:资料:20世纪70年代初期,科学家发出警告:臭氧层可能受到损害。
到了80年代,人们观察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含量大幅度下降,形成了“臭氧空洞”,而且,范围越来越大,1998年9月19日南极臭氧面积达到了创记录的2720平方公里,比1996年最大时又扩大了130万平方公里,比整个北美洲的面积还大。
不仅如此,1989年科学考察表明,北极地区臭氧层破坏也相当严重,平均减少10%-25%。
据观测,我国北京近20年来减少了4%。
提问: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小结:科学家认为,臭氧减少是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入氟氯烃等引起的。
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的危害及预防_毕业论文
![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的危害及预防_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8868ee9f90f76c661371a68.png)
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的危害及预防摘要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
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
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
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关键词:大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目录摘要 (1)引言 (1)1 酸雨 (2)1.1 酸雨的形成 (2)1.2 酸雨带来的危害 (2)1.3 酸雨的预防 (3)2 温室效应 (4)2.1 温室效应的形成 (4)2.2 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 (4)2.3 温室效应的预防 (5)3 臭氧层空洞 (6)3.1 臭氧层空洞的原因 (6)3.2 臭氧层空洞带来的危害 (6)3.3 臭氧层空洞的预防 (8)4 光化学烟雾 (9)4.1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9)4.2 光化学烟雾带来的危害 (10)4.3 光化学烟雾的预防 (10)结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引言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
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
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
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
环境问题之臭氧层空洞
![环境问题之臭氧层空洞](https://img.taocdn.com/s3/m/61ecaa00a6c30c2259019ef5.png)
一,臭氧层的作用 二,臭氧层的破坏 三,臭氧层的保护
其一为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其一为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 保护作用 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只有长波紫外线UV-A和少量的中波紫外线 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只有长波紫外线 和少量的中波紫外线 UV-B能够辐射到地面,长波紫外线对生物细胞的伤害要比中波紫外线轻微 能够辐射到地面, 能够辐射到地面 得多. 得多.所以臭氧层犹如一件宇宙服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 . 其二为加热作用 加热作用, 其二为加热作用,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 大气, 大气温度结构在高度50km左右有一个峰,地球上空 左右有一个峰, 大气,由于这种作用 大气温度结构在高度 左右有一个峰 15~50km存在着升温层.正是由于存在着臭氧才有平流层的存在.而地球 存在着升温层. ~ 存在着升温层 正是由于存在着臭氧才有平流层的存在. 以外的星球因不存在臭氧和氧气,所以也就不存在平流层. 以外的星球因不存在臭氧和氧气,所以也就不存在平流层. 大气的温度结 构对于大气的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现象的起因也来自臭氧的高度分布. 构对于大气的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现象的起因也来自臭氧的高度分布. 其三为温室气体的作用 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 温室气体的作用, 其三为温室气体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即在气温很低 的这一高度,臭氧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如果这一高度的臭氧减少, 的这一高度,臭氧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如果这一高度的臭氧减少,则会产 生使地面气温下降的动力.因此,臭氧的高度分布及变化是极其重要的. 生使地面气温下降的动力.因此,臭氧的高度分布及变化是极其重要的.
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空洞
![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空洞](https://img.taocdn.com/s3/m/ca654c3c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f5.png)
5、使人工高分子或天然高分子材料加速老化,并能使接近地面 的有害臭氧浓度增加,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可引起光化 学烟雾污染。
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1、购买带有“无氯氟化碳”标志的产品; 2、合理处理废旧冰箱和电器; 3、不用含甲基溴的杀虫剂,选用适合的替代品
二、温室气体有哪些?
温室气体是指大氧中能吸收红外线的气体成分。大气中 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是水气(H0),其次是二氧化碳(CO,)及 甲烷,其他还有臭氧(O)、一氧化二氮(N,O)、氟氯碳化 物(CFCs)、全氟碳化物(PFCs)、氢氟碳化物(HFCs),含氯 氟经(HC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R)等。
臭氧层呵护了人类文明,所以地 球才有美的生命。
请不要制造 ‘灭顶之灾’
点此键入作者信息
一、定义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水汽、臭氧、 二氧化碳等气体,可以透过太阳 短波辐射(指吸收少),使地球 表面升温;但阻挡地球表面向宇 宙空间发射长波辐射(指吸收 多),从而使大气增温。由于二 氧化碳等气体的这一作用与“温 室”的作用类似,故称之为“温 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气体则被 称为“温室气体”。
1、对人类免疫系统造成损害,使得免疫机制减退;可引发和加 剧眼部疾病、皮肤癌、传染疾病;导致白内障眼疾和皮肤癌发病率 上升。
2、破坏生态系统,减慢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减低农作物的质量 和产量,甚至会造成绝收,森林草地衰退,危及生态平衡和生物 多样性。
3、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使浮游生物受到危害,导致海洋 食物链中基础食物数量减少,使生活在浅水里的鱼类和贝类很难 生存,减少海洋生物数量,同时可能导致生物物种变异。
温室气体臭氧空洞
![温室气体臭氧空洞](https://img.taocdn.com/s3/m/44e8da12f7ec4afe04a1df8e.png)
(资料来源:NASA, 2000)
平流层臭氧形成和破坏机理
纯氧理论(Chapman Mechanism)
O2 hv O O O O2 M O3 M
为什么北极没有形成臭氧空洞?
北极为海洋环境,较南极大陆环境温暖 周围分布不规则大陆,大气层较南极不稳定 不易形成极地平流层云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臭氧含量减少1%,地面紫外线增加2%~3% 危害
人体健康-损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呼吸道疾病增加 可破坏蛋白质与DNA结构,引发皮肤癌 可使眼睛受损,白内障发病率增高
臭氧吸收紫外线的反应
O3 hv O2 O O3 O O2 O2
平流层臭氧形成和破坏机理
催化清除理论
20世纪70年代建立 活性催化物质的链式反应
Y O3 YO O2 YO O Y O2 总反应: O3 O 2O2
Y—活性物种,包括奇氢HOx、奇氮NOx、奇卤 XOx三大家族
1.臭氧层变化与臭氧洞 臭氧层的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臭氧:为温室气体 臭氧洞:
- 出现时间-每年9月-11月 表现:
臭氧层出现浓度减少区域,对紫外线的抵挡功能削弱;
发生地区: 1984 南极上空首次
1989 北极上空 首次 其它地区也有类似情况出现
二、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大气中CO2含量
1750年以前
280ppm
目前
360ppm
预计21世纪中叶 540~970ppm
气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1.温室效应:
大气层本身具有的属性。它是确保地球气温总能维持在相对稳 定范围的保障,而不会出现其它星球的剧烈冷热变化
2.全球气候变暖的特征: 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升温为0.6℃ 全球气温的变化不呈直进式,而是呈现冷暖交替的波动
大气中CO2、CH4、N2O和CFCs的浓度变化趋势。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 人 类活动导致所有温室气体的浓度迅速增加。(资料来源:IPCC,1990)
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影响
主要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
一氧化二氮(N2O) CFC-11, -12, -113 HCFC-22 HFCs, PFCs, SF6
浓度/ppt
τ/a
268
50
503
102
82
85
20
300
132
42
135
4.9
7
20
3
65
0.7
20
100
12.1
2
9.4
6
18.4
南极臭氧空洞
南 极 上 空 臭 氧 浓 度 垂 直 分 布 的 变 化
南极臭氧空洞
极地平流层云在南极臭氧空洞的形成过程中起 重要作用
吸附并聚集CFCs及哈龙 非均相反应场所
HCFC-141b C2H3FCl2 HCFC-142b C2H3F2Cl
主要用途和来源
气溶胶喷射剂;发泡剂 气溶胶喷射剂;制冷剂;发泡
剂 溶剂 气溶胶喷射剂;制冷剂 溶剂 溶剂 阻燃剂 阻燃剂 阻燃剂 气溶胶喷射剂;制冷剂; 发泡剂;溶剂;阻燃剂 发泡剂;溶剂 发泡剂;溶剂
1992 年大气中 大气中寿命,
温室效应机理
温室具有与大气类似的对入射太阳辐射和射出热辐射的作用
人类活动的影响
1850年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工业化前 的浓度
CO2 ~280ppmv
1994 年的 浓度
358ppmv
最近的浓 1.5ppmv/a
度变化率 (0.4%/a)
大气寿命 中的b(年) 50~200c
CH4 ~700ppbv
影响气候变化的大气成分
CO2
地球上的碳库:生物圈,海洋和大气,以及各碳库之间 的二氧化碳年交换(Gt)
CO2
CH4
气溶胶
各成分的贡献
1980到1990年期间人为源排放的温室气体对大气中波长8~12μm 光线的透射率的影响。对流层臭氧可能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程 度难以确定。
各成分的贡献
预计到2030年全球气温大约平均升高3°C
为什么北极没有形成臭氧空洞?
北极为海洋环境,较南极大陆环境温暖 周围分布不规则大陆,大气层较南极不稳定 不易形成极地平流层云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臭氧含量减少1%,地面紫外线增加2%~3% 危害
人体健康-损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呼吸道疾病增加 可破坏蛋白质与DNA结构,引发皮肤癌 可使眼睛受损,白内障发病率增高
温室效应机理
反射太阳辐 射:107W/m2
云、气溶胶和 大气反射
入射太阳辐 射:342W/m2
大气放射
大气吸收
出射长 波辐射: 107W/m2
大气窗口
温室气体
潜热
地表反射
反辐射
地表吸收
暖气流
地表 辐射 蒸发蒸腾作用
地表吸收
全球能量平衡示意图。图中给出了基于地球表面区域的平均能量(单位W/m2)流动。大 约有49%的入射太阳辐射被地表直接吸收,但是温室气体效应增加了流向地表的能量。 (资料来源:IPCC, 1996a)
1720ppbv 10ppbv/a( 0.6%/a)
12
N2O ~275ppbv
312ppbv 0.8ppbv/a( 0.25%/a)
120
CFC-11 0
268pptv 0ppvb/a(0
%/a)
50
HCFC-22 0
110pptv 5pptv/a(0
%/a)
12
CF4 0
72pptv 1.2pptv/a(
海平面上升
过去100年 10~20cm 1990~2100 8~9cm
气候变化的影响
降水格局变化
中高纬降雨量增大 北半球亚热带降雨量下降,南半球增加
气候灾害
过多降水、大范围干旱、持续高温
影响人体健康 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的影响
与1982-1983年厄尔尼诺时间相关的旱涝分布区
年排放量/Mt·a-1
全世界
美国
29800
5300
375
31
5.7
0.5
0.7
0.1
0.2
0.1
NA
0.034
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影响
美国 中国 俄罗斯 日本 印度 德国 英国 加拿大 意大利 韩国
CO2 年排放量(MtC/年) (a)
美1国997年10个CO2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的总年排放量(a)和各国人均年 加拿排大 放量(b)(资料来源:Marland et al., 1999)
20世纪90年代末,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年排放量控 制在1990年水平
1997年,《京都议定书》
明确各发达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比例
国际行动
《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温室气体排放限值
国家
2008-2012 年的排放限值 a
保加利亚,捷克,爱沙尼亚,欧盟(15 个国
家),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摩纳哥,罗马
2%/a)
50000
a ppmv =每百万体积中的份额;ppbv=每十亿体积中的份额;pptv=每万亿体积中的份
额。 b 初始质量以指数形式衰减到其初始值的1/e=0.368 所需的时间。 c 对于 CO2,不能确定其唯一的大气寿命。因为不同的汇,其吸收速率不同。 资料来源:IPCC,1996 。
人类活动的影响
臭氧吸收紫外线的反应
O3 hv O2 O O3 O O2 O2
平流层臭氧形成和破坏机理
催化清除理论
20世纪70年代建立 活性催化物质的链式反应
Y O3 YO O2 YO O Y O2 总反应: O3 O 2O2
Y—活性物种,包括奇氢HOx、奇氮NOx、奇卤 XOx三大家族
削减 8%
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士
美国
削减 7%
加拿大,匈牙利,日本,波兰
削减 6%
克罗地亚
削减 5%
新西兰,俄罗斯,乌克兰
不变
挪威
增加 1%
澳大利亚
增加 8%
冰岛
增加 10%
a 相对于 CO2、CH4 和 N2O 的 1990 年的排放量,和相对于 PFCs、HFCs 和 SF6 的 1995 年
大气中CO2含量
1750年以前
280ppm
目前
360ppm
预计21世纪中叶 540~970ppm
气温
20世纪增加了0.60.2oC
海平面
20世纪上升了10~20cm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近代 Effect)机理
应对措施与策略
1. 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改变能源结构 提高能源转换效率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 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的甲烷排放
应对措施与策略
不同燃料燃烧单位GJ的CO2排放量
CO2排放量/(kg/GJ)
不同燃料燃烧单位GJ的CO 2排放量
100
95
90
80
ODSs的破坏能力
臭氧耗减潜能(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 全球变暖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ODSs的破坏能力
CFCs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
一个Cl自由基可以消耗数十万个O3
大气中CFCs分子的变化图
CFCs和其他消耗臭氧化合物的特性
俄罗斯
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单位GDP($)的总能量消耗表示的各国的能源强度。所有数据均为 1998年的,GDP以1990的US$表示。(资料来源:USDOE, 2000)
人类活动的影响
某些国家初级能量供应的碳强度。表明了过去几十年,单位能量 的碳排放下降速率。(资料来源:PCAST,1997)
人类活动的影响
1.臭氧层变化与臭氧洞 臭氧层的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臭氧:为温室气体 臭氧洞:
- 出现时间-每年9月-11月 表现:
臭氧层出现浓度减少区域,对紫外线的抵挡功能削弱;
发生地区: 1984 南极上空首次
1989 北极上空 首次 其它地区也有类似情况出现
二、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甲烷
农业产品及采矿活动的副产品
影响臭氧浓度的物理化学过程
臭氧层的分布
大气的两个最低层,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温度曲线。大部分大 气质量都集中在对流层,但是臭氧却主要集中在平流层
臭氧层的分布
大气中臭氧浓度分布(单位1012个分子/cm3)
臭氧层的作用
大气对紫外线辐射的吸收
臭氧层的作用
臭氧层破坏现象
N.Gas, etc.
Other energy industry Industr
Commerce, service, etc. Transport&communi
Construction
气候变化的影响
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
雪盖 20世纪60年代以来 减少10% 冰川 20世纪50年代以来 减少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