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2014年广州二模标杆作文

合集下载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2014年广州语文二模试卷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2014年广州语文二模试卷

试卷类型:B 2014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语文2014.4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为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忖.度(cǔn)讪.笑(shàn)执拗.(niù)并行不悖.(bâi)B.剽.窃(piāo)盘桓.(huán)行.伍(hánɡ)蓦.然回首(mù)C.诘.难(jiã)自诩.(xǔ)拘泥.(ní)提纲挈.领(qiâ)D.毗.邻(pí)眼睑.(lián)折.本(shã)焚膏继晷.(ɡuǐ)2.下面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传统的剪纸,仅凭一把剪刀,顷刻便在一张薄纸上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令人。

而广东佛山的剪纸,自明清时期便如同佛山陶瓷一样,成为一门谋生的行当,为了市场的需要,渐渐形成与传统剪纸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使用的工具也单凭一把剪刀,而是加入了刻刀和凿子。

2014广州二模作文

2014广州二模作文

2014广州二模作文2014广州二模作文:基础写作:We recently surveyed 500 people/carried out a survey among 500 people on their reading preferences and the reasons for those preferences. According to our findings/According to the result, 42% of the respondents prefer reading e-books for the reasons that e-books are generally cheaper, more convenient and their information is more up-to-date. Almost 50% of the participants choose to read paper/hard copy books because they are used to this mode of reading and find note-taking much more convenient. Finally,10% of the survey participants show a preference for audio book reading, saying that it is better for their eyes and allows them to simultaneously(同时) do other activities such as housework. Our survey showed that while people s reading habits are becoming more diverse,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people still continue to read.或:In a word, people’s reading habit is becoming more various, but what is important is that people remain reading all the time.学生习作:Recently our class condulcted a meaningful survey among 500 students concerning the issue of “you favoriate ways of reading and the reasons”, and here follows the result.On the top of the list, as many as 48%f them stick to the traditioanal way-reading parper books and news paper, for the reaon that they have got accustomed to this way, by which they can set down notes easily. 42% prefer to read electronic books and magazines,holding the opinion that it is a convenient andcheaper access to the lastest news. The rest 10% of them have an affection for audio books, which won’t do harm to their eyes or interfere with doing their houswork.In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economy has enriched the ways of reading and,most importantly, everyone is still reading nowadays.读写任务:Version 1The article describes how English has gradually spread over the world and became today’s languag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many fields. Because of its usefulness, English is nowlearned by billions of people everywhere.或:Spread from Britain to all over the world since 400 years ago, English is now the most widely used language in many fields.Therefore, lots of people speak English as a necessary skill for their occupation and life.As far as I m concerned,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learn English,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 serving as a universal language, English enables us to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nd equally importantly, learn about foreign cultures.Reasons why people learn English vary.Some take it up out of interest, and enjoy the challenge of learning a new language. Others learn English to get a promising job requiring English language skills.A recent experience showed me just how important learning English could be for my future. Last year, I had the honour of giving a welcoming speech to the British teachers on behalf of my school. I spoke fluent English and this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the guests. The guests were so impressed that they invited meto join a 3-month training programme in England for free. While in England I not only developed some practical skills but also gained invaluable overseas work experience.All in all,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English studies as it is good for our future.Version 2The article describes how English has gradually spread over the world and became today’s languag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many fields. Because of its usefulness, English is now learned by billions of people everywhere.I am one of those billions of people learning English.Of course part of my reason for studying English is one of the requirements of my education system. If I want to be admitted into a university, then English is essential. It is also important for my future. My dream is becoming as cientist and most important science research is written in English, even when the writer is from a non-English speaking countr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search and to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latest scientific ideas, I must know English well.Besides work benefits, knowing English can bring great enjoyment. Many people who love pop music and movies also like learning English because so many great songs and movies come from America and Americans use English.In my school, we have started a movie club, where each week one member brings a movie to watch and then we discuss in English. This is really a great experience because it not only helps to improve our English but it s also a great way to learn about the culture of foreign countries.。

2014广州二模语文答案及作文含审题立意(含范文)

2014广州二模语文答案及作文含审题立意(含范文)

2014年广州二模语文参考答案及作文审题立意指导(含范文)9.(1)①如今崔、卢这类人,难道能和当朝的显贵相比吗?[“属”“宁”大意各1分,【补充细则】1.属:类,种,些。

2.“宁”:解释为“难道”“岂”“怎么”均可。

②这种习惯时间长就成了风俗,到现在还没有废止,这既乱了人伦,也败坏了名声和教化。

[4分。

“已”“紊”“亏”各1分,大意1分。

]【补充细则】(1)“已”解释为“停止”“废止”均可。

(2)“紊”解释为“使……混乱”“乱”“混乱”(此处应为动词)均可。

(3)“亏”解释为“败坏”“毁坏”“损害”“使……受损害”“有损”均可;9(2)①婚姻的原则,首先要符合仁义。

(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

)②嫁娶的规矩,务必合乎礼法。

(嫁娶之序,务合礼典。

)【注意:主要围绕“唐太宗对士大夫婚姻的要求”,“仁义”“礼法”为给分点,其他答案都是错误的现象,并非唐太宗的要求】10.(1)一位威武、勇敢、尽忠的将军形象。

【补充细则】(1)“威武”是将军的外在形象,可以表述为“英武”“威猛”;(2)“勇敢”“尽忠”是将军的内在品质特征,“勇敢”可以表述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骁勇”“英勇”;“尽忠”可以表述为“忠心耿耿”“为国捐躯”“精忠报国”“舍身报国”“舍生取义”。

(2)示例: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史家和达官贵人对赵纵将军的态度作对比,鲜明地表达了对赵纵将军的热烈赞扬,对达官贵人的强烈愤慨。

[4分。

手法1分,分析1分,情感2分。

手法如答“借代”也可。

]【补充细则】(1)颈联使用的手法有:对比、间接抒情、借代、侧面描写等,答出任何一种手法给1分。

但本题问的是“如何表达情感”,学生应该答能表达感情的手法。

借代、侧面描写等手法,与表达感情关联不大,分析酌情给分。

(2)情感可从两个方面表述:一方面表达出对将军的赞美、称颂之情;另一方面表达对达官权贵的不满、愤慨之情,如果表述为“对将军为国捐躯却被人耻笑的痛心”也可给分。

2014年广州二模优秀作文

2014年广州二模优秀作文

2014年广州二模优秀作文去远方求道吴川一中高三(1)班杨善鸿古人云:“到在迩,而求诸远。

”有人说道在近处,为何要舍近求远,作这么不聪明的事。

然而并非如此,去远方求道,是一种大智慧,可以在前往远方的道路之中挖掘自己,寻找真理,思索世间,总比局限一室求近道要好。

曾有古得言:“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般若非。

”确实。

走不走远道,看竹依旧是竹,看华还是花。

但是,从竹中所得到的感悟定会大相径庭,从花中所得珍珠也定会有所区别。

去远方求道,虽然艰辛,但所得,定能感动世人,而不仅限于小家之言。

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经历妖魔鬼怪,最后取得的佛经并没有触动我们,他所求的道,在去往西天的路上,美色、权势、钱财、对死亡的恐惧,在大难来临时的无措,冤屈、误解、矛盾。

这是世间的道,也是他要去的道。

他所求的道,是为解救众生苦难。

然而他面临以上种种的困难的行动,不正是解决之法,所求之道吗?去远方求道,虽经历艰辛,但是可以通过自身体会从而磨砺出来的品行,所参悟出来的心得,不正是所求之道吗?在《在水面行走》一书中的悉达多也是如此。

他身为婆罗门中的贵族,随手拈来的便是他从小在婆罗门中修行的道,斋式,冥坐,思悟,是他每日的必修。

然而他不满足于既成的教条,为了寻找自己内心的阿特曼,他成为苦修的沙门,去远方求道。

他也曾向佛尊乔达摩求道,但仍使他困惑。

他在世间苦苦寻找数十年,入世,而又出世,最后向一条河流学习,最终得道。

时间流逝,他发出感慨:“过去之法不可得,未来之法不可得,无般若非,俱在目前。

”倘若近法不能使自己清明,去远方求道,或许会有所收获,自己的阿特曼其实就在心底。

陈玉慧出于内心的迷惘,去印度向一位师傅学习。

她在《慕民黑白》中写到:当她倒转过来,全身只用一根绳子吊住一只脚时,他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宇宙。

向远方求道,可能会破除迷雾,走出一条醒悟之路来,人生也得以改变,看待世界也会有所不同。

世间有道,求取之路各种各样,但需要我们走向远方,历经审题与心灵的历程,亦或是学习他人之道,也能使自己有所感悟,影响自己的人生,这或许就能得到自己的道。

14年广东高考作文范文

14年广东高考作文范文

14年广东高考作文范文篇一:2014高考全国新课标卷I满分作文全国新课标卷I 以“两人过独木桥”为材料作文(新课标I卷适用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考区) 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宇的文章。

(60分)“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

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

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通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

不过,令年预赛中出现了新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

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专家解析一、命题传承2009-2013年近四年新课标卷均为新材料作文,2009年以几个高中生对待小女孩的不同看法为材料,2010年以三则故事引出关于人才成长规律的讨论为材料,2011年以中国的变化为材料,2012年以油漆工修补船洞为材料,2013新课标卷I以切割钻石为材料。

今年仍然沿袭新材料作文形式,以“山羊过独木桥”团体赛出现新情况引起争论为材料。

从命题形式看,新课标卷一直稳定为新材料作文,材料内容的变化又使每年作文都有了新意,今年的材料更贴近考生生活,更加生活化、情趣化,材料的主要意思不只在伦理道德的层面,更具有了理性思辨色彩。

二、试题特点贴近考生生活实际。

所选材料为学校的体育团体比赛,这与青春年少的高三考生喜欢体育、喜欢竞技的特点相吻合,考生对体育比赛中的规则、输赢、公平、合作等平时就关注、思考比较多,因此这一材料拉近了与考生的距离,使考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

具有理性思辨色彩。

材料中“山羊过独木桥”的规则是学生从两边同时上桥,相遇时力量强大者将力量弱小者挤下桥,顺利通过的强大者获胜,材料中的“不过”引出新情况,“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选手的做法引起多方争论,判赢还是判输,如果判赢那么原定比赛规则怎么讲,如果判输但是事实是双方合作后都过了独木桥,因此材料就有了思辨色彩:人们总是在共同认定的规则中游戏,同时人们的行为又在改变着游戏规则,而且改变规则又是游戏的一个合理部分。

广东2014届高三第二次六校联考作文

广东2014届高三第二次六校联考作文

广东2014届高三第二次六校联考作文“底线”优秀例文【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1.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在《当下中国最缺什么》一文中写道:你问当下中国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

这很可怕。

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底线就是生命线。

2.央视名嘴白岩松在微博中感慨:“这个时代怎么了?都拿一个人的底线当优点。

一件食品很好,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没有添加剂;一个人很伟大,不是因为他多好,而是因为他讲诚信、守时、不偷东西。

”3.8月15日闭幕的中国互联网大会发出倡议,全国互联网从业人员、网络名人和广大网民,都应坚守“七条底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积极传播正能量。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说明】第一则材料是名人言论,主要意思是:1、当下中国最缺底线;2、底线就是生命线。

第二则材料也是名人言论,主要意思是:不必拿底线当优点。

第三则材料是一个新闻事件,主要意思是:呼唤中国网民坚守底线,传播正能量。

综合三则材料,求同存异,可知:本次作文的主旨应该围绕“底线”二字展开,在肯定坚守底线的原则基础上,畅谈自己对“底线”的各种认识。

学生在写作中,可以针对两位名人的言论发表看法,也可以表达自己对底线的独特认识;可以评论中国网民的底线问题,也可以针对生活中种种守住底线或放弃底线的行为,发表看法。

【评分说明】1. 50分以上的作文必须具备:(1)立意准确,观点鲜明;(2)思路清晰,详略合理;(3)论据丰富,说理透彻。

54分以上的作文,除了上面的几点,还必须文面整洁,书写较好。

2.关于字数要求:400字以上,少50字扣1分;400字以内,20分以下评分;200字以内,10分以下评分;只写1、2句或只写标题,给1-2分。

【优秀作文】1.远上寒山,石径可依惠州一中高三29班陈仕坤人行于世,便有如远上寒山,山高水远,我们汲汲惶惶,夜往晓行。

2014年广东高考标杆作文及点评14篇

2014年广东高考标杆作文及点评14篇

2014年广东高考标杆作文及点评14篇写作佳苑2014-07-14 05052014年广东高考标杆作文及点评14篇【作文题目】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

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进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

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标杆作文】1号文数码时代,珍存点滴广东一考生家中有不少老照片。

最古老的一张是属于妈妈的奶奶,也就是我的外曾祖母。

她一脸安详地面对镜头,黑白二略带微泛黄的相片,丝毫无损于她的雍容的气度。

每当母亲提起她时,总有新奇的渴望,那是因为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她从香港给家里捎回了不少好东西。

母亲一脸自豪地叙说着家里拥有全村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引来晚上全村的大集会。

诸如此类的尘封往事总能带来一段温馨的记忆,当然还有逝去的伤痛。

她的照片不多,屡次搬家之后就只剩下这张了,我们的万千思绪,便全由这照片来承托。

我还见到过父母的婚纱照,寥寥几张,或是深情地凝望,或是相爱的偎依。

甫一铺开,那爱意与幸福总能触动我的心弦。

当然还有我刚出生时,在父亲怀中的笑脸,那时父亲两鬓尚未斑白,模样正值年青(轻)。

这些照片都被父母装裱起来,仔细珍藏。

每当父母从照片下经过,我总能看见他们沉浸于记忆中的深沉的微笑。

然而,时代的脚步却总不会留恋畴昔。

生产胶卷的早已倒闭,cmos感光元件与不断进步扩充的储存卡为海量拍摄提供保障。

或许在从前,我们还要洗洗取景,不想浪费手中的胶卷。

而今,我们只须(需)轻按快门,“咔嚓”便是一张。

有时候嫌一张不好,便有事没事多拍几张,说是留多点纪念,其实都不过是丢进了记忆的垃圾箱。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10篇阅卷标杆文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10篇阅卷标杆文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14篇阅卷标杆文及简评1号文情感应被珍藏与回味数码时代的到来极大的激发人们的拍摄热情,随着一声声的“咔擦”,数以万计的照片被不断的诞生,他们有的躺在手机相册里,有的冷藏在电脑里,但同样逃脱不了的是被冷落的命运。

为什么这些数量巨大且精美的照片,带给我们的感动竟还不如几张泛黄的老照片?还记得小时候,在一个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爸爸妈妈喜欢抱着我跟我一张张的翻老照片,并跟我讲照片背后的故事。

似乎岁月静好,一种充盈的踏实感洋溢在空气里。

但现在的年轻人似乎都少了这样的“闲情逸致”,现在还有谁能真的好好整理这些照片并不断翻看?照片被产生的太快太多,所以大家也渐渐不珍惜照片了。

不过,照片太多并不是情感被稀释的原因,其实追根究底,是这社会发展太快而感情的沉淀却需要时间。

不管是黑白照片还是彩色照片,其背后承载的都是不变的人类的美好情感与对过往的纪念和缅怀。

而变的是时代,是人心。

我们总是像赶场一般急匆匆地做事。

学生急着做作业,上班族急着上班,关注薪酬,向往“发财”。

全社会似乎都陷于“急躁”的浪潮,不可自拔,大家的世界里早已浓墨重彩,哪有给感情的留白?于是乎,照片不断被产生,。

却不断地被抛弃脑后。

于是乎,照片便失去了其作为记忆和情感载体的价值。

数码技术作为这个高速发展社会的产物,体现的是人们过快的生活节奏。

发达的通讯技术同样也减少了我们情感沉淀的时间。

现在不管是同学聚会,还是情侣约会,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拿起手机刷微信、发自拍。

这样做并不利于情感的交流沟通。

不要把最美的笑容留给电子产品,而忽略了你身边的人。

难怪现在越来越多人怀旧,他们怀的不是“旧”,他们缅怀的过去人们注重情感交流与沟通的生活。

现在大家虽物质丰富了,情感与精神却缺乏了。

情感要我们用心浇灌。

情感理应被珍藏和回味。

2号文时间被稀释的“点滴”手机被偷了。

我面色苍白,浑身颤栗地站在喧嚣的大街上。

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没有人发现热闹的街市中如落冰窟的我。

2014年广州二模语文作文分析及标杆例文

2014年广州二模语文作文分析及标杆例文

2014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语文作文分析及标杆例文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生活中,有些人在近处求道,有些人去远方求道。

一件事,有些人往易处去做,有些人则向难处努力。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②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读】题目与2013年语文高考(广东)作文一样,属“材料作文”,或用广东高考阅卷场的说法,属“材料引……”题型。

本题作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段材料是古人的名言,意思是: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寻求;事情本来容易,却往难处去下手。

这是一种舍本逐末、舍近求远的做法。

第二段可以看作是概括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事例。

对于“道”,生活中有人在“近处”求,有人去“远处”求;对于“做事”,有人从“易处”入手,有人从“难处”入手。

这表现出人们在为人处事时不同的方式与方法。

本题目的关键词有“求道”“远近”“做事”“易难”,对这些词的解读如下:“求”可理解为“寻找、探索”等。

“道”可理解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道义、规律、政治主张、思想体系、门派学说等。

“近处”“远方”作两种理解:一为“空间中的概念”,如近处、远处;二为“时间中的概念”,如现在与过去、未来。

“做事”可理解为“从事某项工作或者处理某件事情”。

“易”“难”分别理解为“容易”“困难”。

两段材料的内容都分为两方面,一是不同的人“求道”的方式、方法的不同,二是不同的人做事的方式、方法的不同。

考生可将第一段的名言作为立意基础,也可将第二段的现象、事例作为立意基础,也可综合两段材料的内容,选择立意的角度。

题目中的材料是作文选取角度、确定立意的出发点,作文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是否在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范围内写作,是判断作文是否属于“符合题意”的关键。

所以,审题的重点应该弄清材料的“内容”和材料的“含意”。

2014广州二模作文范文

2014广州二模作文范文

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我和哥哥一起努力拼搏。每天,
此话题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实写难得高分,虚写易找材料。
二、立意1、活在当下,追求远方。2、描画某种理想境界。(教育、环境、人生图景等)
三、存在问题1.“远方”的内容不明确。2.调子与材料不符。(破败、阴暗、名利)
3、舍弃远方,把握眼前。4、全文没出现“远方”。
四、考场传真
向往远方 高二(8)班廖嘉宝
远方解读了人类的思想。(起承上段小结,深层荡开文章层次)当人们被自然灾害逼得无法生存的时候,他们会望向天空,希望有神来搭救他们。因为远处的天空,引领他们无尽的幻想,使他们在背上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依然没有绝望,对远方的期盼给了他们生存下去的勇气。最后,一定是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神带领他们走出了困境。虽然我们都知道远方的神虚缥缈,但却给了我们心灵一个寄托,于是人类就创造了基督教、佛教。(神话童话之所以永具生命,基督教、佛教之所以神光普照,这岂非“远方”之功乎?——心怀远方,希望永存!)对远方的向往使得哥白尼看得更远,提出了日心说,撼动了封建教会统治人类一千多年的地球中心说;对远方的向往使得哥伦布开始了海上旅程,发现新大陆,使生活在狭窄空间的人类知道,世界大得很,未到过的地方太多了;(此句来得肤浅!煞了味。改为“开辟了人类发展的新纪元”)对远方的向往,中国相继发射了神州五号、六号,开始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旅程,圆了千年的飞天梦……因为远方的诱惑,人类作出了很多很多的假设,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天我们已经将它们实现了。有远方,人们不再停留在过去,不再受到那些无谓的约束。(四个事实论据,从远方是精神归宿层面进行论证,尤其是神话一例,来得相当有“书卷味”,可谓和谐为文)
“远方”并不远(建议删除“并”字)高二(7)班伍令胜
有人说:“生活中近的是现实,远的才是诗。”但对于我和我哥哥来说,“远方”并不是真的很远,只是要靠我们的努力,才可以到达。(点明主旨)

2014高考广东卷优秀作文

2014高考广东卷优秀作文

2014年广东省高考作文:历史并不如烟在许多人眼中,历史如烟。

不信?有《三国演义》开篇词为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曾经风靡全球的柯达胶卷,如今安在哉?几年前就被柯达数码相机判了死刑,柯达胶卷不得不含泪走进历史。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十年。

柯达胶卷已经领跑七十四年了,现在向世界告别,也应该是别而无憾了。

更何况是柯达公司自己革自己的命?但作为历史最久的胶卷,几十年来,摄影人用它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瞬间,从难忘的家庭回忆到改变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随处都可以从那些黑白的、泛黄的、彩色的相片中见到。

历史并不如烟。

我又想起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曾经的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

以胡适、鲁迅为首的新文化运动的猛将们,将白话文扶上中国文化的殿堂,将文言文赶进历史的故纸堆。

深受文言浸淫的大师们反过来革文言文的命,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

而今,斯人已逝,但历史似乎并不如烟。

文言并没有从现代生活中彻底消失,古典诗文的庄重典雅、凝练精辟,现代白话文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来就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人为的去生生割裂,那只能是剪不断理还乱,自寻烦恼罢了。

随着苹果电脑手机系列产品的问世,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的纸媒介阅读转向电子书阅读,传统的纸质媒介阅读似乎被数码科技产品打败了,该进历史了。

但是事实是,网络上流行的受追捧的作品,反而被出版商们印成正版的盗版的纸质书籍出售。

最近央视播出的“中华汉字书写大赛”引发了无数网友的追捧,提笔忘字现象引起了断文识字的“有文化的人”的共鸣。

运用各种输入法在电脑上打字,其美观、标准的字体,让人们感受到科技力量的伟大的同时,也让我们不知不觉间疏远了传统的书法、书写习惯和书写的准确性。

许多汉字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变得模糊、陌生,甚至完全化着轻烟乘风而去了。

2014年广二模考试·学生作文

2014年广二模考试·学生作文

胡苗苗同学——偏向虎山行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对待事情的做法就不同,有人要做简单的小事,有人喜欢有挑战性的事。

简单的事易达成目标,我们便会飘飘然;燃富有挑战性的事一旦成功后,喜悦便溢于心房。

我更偏爱后者,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精神。

我说的那种挑战困难,不是让我们为了某些事情撞得头破血流也不知改变,我要的是用科学的方法,不折不饶的精神挑战困难,不向困难低头,战胜困难。

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踏遍千山万水,尝尽人间百草,其中受过伤,中过毒,世人曰其傻,为何不放弃?他呢,大山崩于前而色不改,坚持不懈,终铸成《本草纲目》。

拿破仑说:“光荣的成功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屡扑屡起。

”于是,便有了叱咤风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

贝多芬说:“卓越的人最大的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中百折不饶。

”我认为上述名言用来说褚时健再好不过了。

他因贪污入狱,出狱后的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承包了2000亩的荒山,种橙至今,他用努力和汗水成就了“励志橙王”的美誉,用管理烟厂的经验治理果园,迎来了他事业的第二高峰,如今85高龄的他,用事实告诉我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收获的便是另一种成功。

梦想犹如远方的星辰,大多可望而不可及,而追梦的道路更是荆棘载途。

唯有勇者方能跋山涉水,缩短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一个农民的“超级杂交水稻油菜梦”,注定是要比常人承受更多的艰辛苦难。

当地农民的嘲笑,科研知识的不足,研究经费的缺乏……这些都是摆在他眼前的困难,但沈克泉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愈挫愈勇,压力有多大,动力就有多大。

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困难的那颗怯弱的心,难道我们农民就不能搞科研?面对困难,沈克泉多少次不停地质问,她就是不屈的勇者,是个毫无畏惧的追梦人,他用他自己向我们讲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惧精神。

孟子说:“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的一番话让我受益匪浅,就让我们把所有需要经历的困难当做是上天给的磨难,风雨过后必有彩虹,让我们做真正的勇者,做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吧!(46)古翠莲同学——脚踏实地方为道自古以来,多少志士仁人为求道而舍近求远,多少有识之士不畏艰辛,一心求道,但又有多少人能取得成功呢?古人云:“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重点名校高考作文备考--2014广州二模作文类题1:眺望远方(精校完美打印版)

重点名校高考作文备考--2014广州二模作文类题1:眺望远方(精校完美打印版)

2014广州二模作文类题1:眺望远方2014广州二模作文类题1:眺望远方小秋传道授业五十年一个人,一个民族只关心眼前的事情,是没有未来的。

能够经常“眺望远方”才是有希望的,请以“眺望远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不少于800字。

标杆作文:远眺,然后进步东莞中学刘丹青当康熙帝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外使关于打开国门的请求时,满清的兴盛,便也告一段落了。

因为随着那扇与外面世界沟通的大门的闭合,固步自封的气息便开始在朝堂中殿阁上肆意弥漫。

满清,便是这样一点点地被腐蚀的吧。

所以,当张爱玲在一位满清遗老座位前咿咿呀呀地背诵亡国恨与后庭花的诗句时,我看到,他眼角纵横的泪水。

那是悔恨的泪。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一个民族只关心眼前的事情,是没有未来的。

因此,便格外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接触那本《世界是平的》时内心的激动与不安。

那是一个闲适的午后,以手轻抚那几个凸字,在十层楼的高度,眺望远方。

那间专门负责来料加工的厂——是那种已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遍地开花的密集型劳动业,在产业型与金融危机的双重压迫下,显得岌岌可危。

诚然,这十多年来,它们为这个曾经黯淡的城镇点起星星之火,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那不应是永恒,因为世界在永不停息地发展着,我们不能满足于这种高能耗却低回报的现状,要眺望远方——那片名为科技的新天地。

要知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唯有不断改进创新,抢占先机,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东边有一间画廊,不久前开张时曾去看过。

一进门便被那现代的气息震住了。

没错,它们全都出自一个人——毕加索。

虽然面对的是仿制品,可我依然能从每一幅画中读出毕加索不停改变着的画风——他一生都在追寻着改变,或者你可以理解成他一生都在眺望远方。

曾有人赞这位当时已九十的画家为世上最年轻的画家,说的真是贴切。

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之所以傲立武林,也与他不断眺望远方,改进自己的心境难以分离。

从年轻气盛时的青虹宝剑,到三十而立时的紫薇软剑;从大巧不工的玄铁剑,到摘花飞叶可伤人的木剑,他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眺望远方,以求武学的更高境界。

2014广东高考考场标杆作文(语文)

2014广东高考考场标杆作文(语文)

2014广东高考作文标杆文2014.06.25①号文,评卷场给分:55分用心观察与记录如今数码相机已经十分先进,人们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大量照片。

然而,有人又重新拿起胶片相机,不顾一卷三十六幅的胶卷几十元的高昂成本,与暗房里费心劳神的冲洗过程。

这是为什么呢?正是由于这种种麻烦逼着摄影师在按下每一次快门之前,都能够仔细深入地观察被摄物体,用心思考,因而每一张逐渐显影的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值得慢慢回味的记忆。

这种回味在如今数码照片泛滥的时代已是非常稀罕了。

人们用镜头代替眼睛,用照片代替记忆,以为自己这样便抓住了时光。

我也曾经这样天真地认为。

我初涉摄影之时曾去过一次西藏旅游,带着自己的数码相机。

蓝天,白云,碧水,雪山,面对这一切难以用人类语言形容的美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拍下来。

于是,在西藏之旅的期间,我的眼睛几乎未从取景器小窗口上移开过,存储卡也被填得满满的,心想我已记录下这一切美景。

然而,回家再次浏览这些照片时,却再也找不回当时的那一份激动了。

当时只顾着拍照,却忘了用心体会旅途的愉快,面对美景的新奇与感动,以及景观背后动人的故事传说……我这才意识到,有些东西是难以用相片记录下来的。

后来,有一次我带上相机出门“扫街”时,才真正领悟到拍照的真正目的。

在老城区走街串巷,嗅到食物的诱人香味,原来是一家老字号肠粉店。

走进店里,点一碟肠粉,看着老板在氤氲的烟气中忙活的身影,我忍不住举起相机按下快门。

在老城区我又见到一家打制传统铜器的小店。

循着“叮叮”声走过去,与老师傅打声招呼,好奇地看着打铜的过程。

老师傅看着我专注的深情,露出灿烂笑容。

于是我又按下快门。

当我回家翻看这两张照片,我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又闻到肠粉的香味,又听到打铜的悦耳声音。

我这才明白,拍照只不过是给你一个观察体验的机会,而照片只不过是回忆的引子。

真正的美好回忆在心中。

因此,拍照用胶片机还是数码相机又有何关系?照片的多与少又有何关系?只要用心体验,用心记录,定能写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2014年广二模语文作文立意解析和例文

2014年广二模语文作文立意解析和例文

2014年广二模语文作文题目立意解析及例文广州高考二模语文作文题目如下:古人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生活中,有些人在近处求道,有些人去远方求道。

一件事,有些人往易处去做。

有些人则向难处努力。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解读】材料首句是引语,来源于孟子的话,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

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作文材料省略了】【译文】【孟子说:】“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找,事情本来很容易却往难处做——只要各人亲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

”在孟子看来,无论是舍近求远还是舍易求难都没有必要,都是糊涂。

相反,只要人人都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平易事努力,比如说亲爱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也就会太平了。

孟子这几句话说得平易朴实,但其中却蕴含着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一方面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另一方面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梁惠王上》】归结起来,就是“亲亲而仁民”,再进一步说,也就是《大学》所展开的“修身、齐家、治目、平天下”阶梯了。

所以,我们绝不可以轻忽了孟子这几句看似简单的话。

从另一方面来说,人人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也正是我们所应提倡的精神。

比如说遵守交通规则,比如说爱护清洁卫生,比如说为“希望工程”作贡献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不是都应该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吗?凡事不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

这起码是我们都会认同的生活哲理罢。

材料后半部分“生活中,有些人在近处求道,有些人去远方求道。

一件事,有些人往易处去做。

有些人则向难处努力。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有的人从近的、容易做的事情出发,有的人从远的、难度大的事情做起。

材料对这两种做法并没有倾向性,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均可成文。

2014广州二模语文作文分析和优秀作文.

2014广州二模语文作文分析和优秀作文.

如果说林清玄的远方求道是内心的驱使,那么,还有一种求道则是责任的使然。

他们舍近求远,他们爬山涉水、穿州过省,他们到远方求道,但内心却一直停留在在那个距离家最近的地方。

他们是求道路上的跋涉者,也是希望的守护者。

就像《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脚步》一集中的那对养蜂夫妇。

因为养蜂糊家,他们行走在追逐花期的路上,这看似甜蜜的旅途实则心酸无比。

生活的需要,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家的近处,而只能“求诸远”。

但离开不是因为漠然,而是因为对家的深情;不是因为成就自我,而是为了养育儿女。

他们需要到远方,才得以寻找一个家庭的生存之道。

他们何尝不想“求诸近”,就像某位作家在行走了一些落后的贫穷地区后,在日记中所写:“只要吃饱了,就会很安详地坐着晒太阳,甜蜜地打盹,万事不挂心”,但这样就在近处的生存之道能改变家庭的困境吗?能让儿女不在重复着这看似“万事不挂心”,却每天为三餐担忧的生活状态吗?所以,他们不得不一年四季行走在追逐花期的远方的路上,只为求得未来更美好的生活。

这是一种生活的无奈,更是一份生活的责任。

远方,是他们的希望,近处,是他们的家。

如候鸟般,远方求道,终究心系归处。

远方的路很长,生活的选择也可以多样,不管是内心的驱使,还是责任的使然,那跋涉的背后,总比安于近处多了些许期望,些许收获。

既然上路了,就勇敢地朝远方进发吧,希望犹在,未来值得期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2014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作文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生活中,有些人在近处求道,有些人去远方求道。

一件事,有些人往易处去做,有些人则向难处努力。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②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读】题目与2013年语文高考(广东)作文一样,属“材料作文”,或用广东高考阅卷场的说法,属“材料引……”题型。

本题作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段材料是古人的名言,意思是: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寻求;事情本来容易,却往难处去下手。

这是一种舍本逐末、舍近求远的做法。

第二段可以看作是概括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事例。

对于“道”,生活中有人在“近处”求,有人去“远处”求;对于“做事”,有人从“易处”入手,有人从“难处”入手。

这表现出人们在为人处事时不同的方式与方法。

本题目的关键词有“求道”“远近”“做事”“易难”,对这些词的解读如下:“求”可理解为“寻找、探索”等。

“道”可理解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道义、规律、政治主张、思想体系、门派学说等。

“近处”“远方”作两种理解:一为“空间中的概念”,如近处、远处;二为“时间中的概念”,如现在与过去、未来。

“做事”可理解为“从事某项工作或者处理某件事情”。

“易”“难”分别理解为“容易”“困难”。

两段材料的内容都分为两方面,一是不同的人“求道”的方式、方法的不同,二是不同的人做事的方式、方法的不同。

考生可将第一段的名言作为立意基础,也可将第二段的现象、事例作为立意基础,也可综合两段材料的内容,选择立意的角度。

题目中的材料是作文选取角度、确定立意的出发点,作文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是否在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范围内写作,是判断作文是否属于“符合题意”的关键。

所以,审题的重点应该弄清材料的“内容”和材料的“含意”。

我们认为,对“内容”的理解,侧重于文字的表层信息;对“含意”的把握,偏向于材料的隐含信息。

一、材料的“内容”(文字的表层信息)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说“从近处或远方求道,从易处或难处做事”的问题,具体有:●从“求道”的角度立意1.“道”在近处,求道不宜舍近求远。

2.“道”虽在近处,但亦不妨从远方求得。

3. 有些“道”需在近处求得,有些道则需从远方求得。

4. 求“道”从身边(小事、平凡事、小善)做起5. 远方虽有道,身边也有道(不要忽略身边的道)●从“做事”的角度立意1.做事应往易处去做。

2.做事应向难处努力。

3.不同的事做起来方式不同,有些事需向易处去做,有些事则应向难处努力。

二、材料的“含意”(材料的隐含信息)从“从近处或远方求道,从易处或难处做事”的内容上挖掘,隐含在材料中的信息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人们求道、做事的思维方式(习惯、方法)2.人们在求道、做事过程中体现的精神品质3.人们对道的认知决定其行为学生写作,可以选取一个角度,也可以选取多个角度。

【评分标准】按照《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分项打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评分操作】一、内容上的分等1.题意⑴在材料内容和含意内自选角度的,判“符合题意”,在内容的一等、二等打分;⑵在材料范围内的其他内容上自选角度,判“基本符合题意”,在内容的三等打分;⑶仅以“材料”为由头引申话题,离开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判“基本符合题意”,在内容三等打分;⑷完全离开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判“偏离题意”,在内容四等打分。

2.中心、内容、感情⑴判“符合题意”的,综合文章的中心、内容、感情,分辨归属一等或二等;⑵凡判“基本符合题意”和“偏离题意”的,原则上在该等打分。

二、表达上的分等1.根据表达项的细则,在“内容”评等的基础上,除在相应的的等级上评分外,可考虑在前一等的下或下一等的上打分。

例如,内容评二等的19,表达可在二等内打分,也可以在一等的下给21分,或在三等的上给15分。

2.在内容等级判分的基础上,原则上不跨等给分,如内容判三等,表达不能在一等给分。

三、发展等级的分等1.原则上随内容或表达的等第考虑给分,如内容二等,表达三等,发展等级一般在二等给分。

2.发展等级一般不在内容或表达的下一等给分,如内容二等,表达三等,发展等级一般在二等给分。

3.发展等级在内容给分的基础上,一般不跨等给分,如内容三等,发展等级不能在一等上给分。

4.内容在四等的,“发展等级”不给分。

四、其他1.未拟标题扣2分。

出现错别字,1-2个不扣分,3个扣1分,4个扣2分,5个扣3分, 6个以上(含6个)扣4分。

重复的不计。

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

2.关于字数⑴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

(少50个字扣1分)⑵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⑶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⑷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⑸只写标题的,给1分,不评0分。

⑹完全空白的,评0分。

1号文:《“易”经》评分:23+24+9=55评语:本文为议论文一类卷。

文章准确理解材料的内容,明确提出“求易入手办事才是王道”的中心论点,符合题意。

论证时能紧扣中心论点,列举几个做事“易”化思维后取得了成功的事例,论证有据有力,且具有时代气息。

文章语言简练、有个性,是一篇考场佳作。

2号文:《向远方求道》评分:23+22+9=54评语:本文为议论文一类卷。

本文开篇指出“与其往易处潦草完事,不如向难处努力,精益求精走向远方”,然后分析三点原因,接着指出解决的方法。

文章符合题意,层层深入,体现较强的思维能力。

语言流畅且有一定文采,书写工整。

不足之处是,题目中的“远方”与论点中的“难处”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没有阐述清楚,而且华罗庚的例子略显随意,分析单薄。

3号文:《“求难”积淀温情》“求难”积淀温情当秋风吹落第一片叶子时,外婆便织起了毛衣。

对于小时候的我,冬天的象征便是外婆亲手织的毛衣。

而这件毛衣,在早秋便打上了第一个结。

竹针在外婆手中穿梭,那一团可爱的毛线渡过一个秋天,温暖了我的冬天。

家里每个人都有一件外婆手织的毛衣。

我的那件是最特别的。

小时候个子长得快,第二年穿毛衣时总会发现身长子长出一截。

于是外婆便又在下边补着织上一段。

当初的毛线买不到了,外婆一家一家铺子去挑。

母亲心疼外婆腿疾,劝她:“孩子年年长,毛衣在商店买就是了,何必那么麻烦呢!”“外头的毛衣怎有我弄的暖和!”外婆“呵呵”地笑。

那时的我看着外婆佝偻着背坐在木凳上一针一针地织,戴着老花眼镜的头似要低到膝上,不由得凑上前:“外婆,歇会吧。

不用这么辛苦的,店里卖的毛衣薄的厚的都有呢。

”外婆只是笑笑,摸摸我的头,便又调针织起来。

我无法理解为何外婆总是用固执的放弃“买”这一简单的方法,而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一年一年地织。

但现在,我似乎明白了。

上初中的时候,有段时间见好友总拿着两三块片布缝缝剪剪,说要做一个卡包。

问她为何不买一个,她白了我一眼,说:“自己做的,当然比机器做的贴心了。

”外婆捋着毛线的身影顿时出现在眼前。

是啊,贴心,贴情呢!我曾愚钝至此!想起古人曾云:“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求近与求易,便是为着实用,为着达到目的;求远与求难,便是为着积淀,便是为着情感。

传说:“片纸两年得”,缩短生产周期的宣纸终丧失其寿而“泯然众纸”。

工业高度发达的今天,生产成为易事,实用成为目的。

在我们信奉高效率的实用主义时,是否感受到了枯躁与盲目呢?当情感与文化积淀成的黄土在我们疾驰的脚下纷飞成沙,你是否感觉失去了血脉中的一丝温暖呢?也许这就是如今“纯手工”商品被热捧,含着几十道工序的古方令人痴迷的原因吧。

在“求易”的直白平淡中乏味的人们,憧憬起繁琐之后的温情。

庆幸我穿着外婆手织的毛衣成长,庆幸我玩着外公做的小木车成长,庆幸我仍吃着外婆亲手和馅的饺子……庆幸我有“求难”的亲人让我所拥有的不是冰冷的机械产物,而是一层层温暖与爱的沉淀。

评分:21+22+7=50评语:本文为记叙文一类卷。

本文叙述了外婆不烦其繁地为“我”及家人年复一年亲手织毛衣的身边小事,表现了外婆对“我”及家人深挚而纯朴的爱,而“我”渐渐理解了外婆的爱,并以为“庆幸”,更使爱升华。

全文围绕饱含亲情的“求难”展开,切合题意,也让读者体味到温暖与爱的沉淀,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文章叙事清晰,语言流畅,描写细腻,细节感人,抒情议论恰切,点明中心,深化情感。

发展等级打在语言有文采。

4号文:《远方的风景更迷人》评分:20+21+8=49评语:本文为议论文二类卷。

开篇提出观点“去远方寻找吧,那儿,才是强者的天堂”,然后从“缺乏新意”“禁锢思想”两个方面指出从近处寻找的不足,最后指出去远方寻找的意义。

文章符合题意,结构清晰,思维能力较强。

书写整洁,语言有表现力。

不足之处是第三段中李贽、李大钊的例子没有将“远”“近”的关系表述清楚,不能有力证明观点。

5号文:《险远处,有真道》评分:19+20+6=45评语:本文为议论文二类卷。

本文在立意上扣住“远处”“真道”,符合题意“求道于远”。

在论述过程中,第四、五段稍有偏离中心,只论及“苦难”于人生的价值,而且这种苦难是客观境遇,不是人主观上的“求道于远”,所以内容打二等19分。

结构完整,表达通顺,表达二等20分。

发展等级在材料较为丰富,对《西游记》用例分析见解较为深刻。

6号文:《难处努力,获得更多》评分:18+18+6=42评语:本文是议论文二类卷。

文章从“难处努力,获得更多”的中心论点入题表达自己的看法。

论证时事例比较丰富,较有条理。

在文末对文章内涵的提炼有一定的深度,结尾较有力量。

文章在论述时,有罗列事例之嫌,叙议结合得不理想,语言表达上有缺陷。

7号文:《道在迩,求诸迩》评分:17+17+6=40评语:本文为议论文二类卷。

本文在古人论道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道在迩,求诸迩;事在易,求诸易。

在实际行文过程中,本文只论述了“道在迩,求诸迩”,运用并列式结构论述观点,三个分论点中第一个分论点“近处求道,求取一份安定”比较切题,以在国内求学未必不如出国留学维尔利论述,也较为合理。

而第二、三个分论点有重合。

另外本文虽能扣着“道”和“近”说理,但是对这两者的理解都比较单薄。

8号文:《选择自己的路》评分:16+15+6=37评语:本文是议论文三类卷。

文章论述能围绕材料的中心内容论述,以“选择自己的道路走下去,不管苦与累,符合题意。

但所列举的三个例子没有结合观点进行分析,论证较为空洞,有堆砌材料的感觉。

语言上有缺陷,有错别字。

9号文:《两条路》评分:15+15+5=35评语:本文是议论文三类卷。

文章开篇以“选择道路”入题,并没有涉及“远近”“难易”的思考,偏离了题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