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历程回顾与展望.
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发展趋势展望
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发展趋势展望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也拉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存在着两种改革思路的争论:一种是从宏观体制改革入手,即所谓先按照一定的目标建立和完善宏观经济体制,然后再“开闸放水”;另一种则是从改革微观机制的企业改革入手,即“企业本位论”的思想。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决定》肯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开启了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新航程。
毫无疑问,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都清晰地体现在党的方针、政策和历次党中央的决议,以及一系列法律法规中.国有企业改革也因此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0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不仅使国有小企业转换机制,焕发了勃勃生机与活力,也使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了脱困目标,初步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使一些大型骨干企业真正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开始担负起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任,并逐步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
国有企业改革成效的取得与最初的改革思路设计密不可分。
因此,在国有企业改革30周年之际,抚今追昔,回顾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之路,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展望未来,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顾(一)扩权让利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采取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成为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没有任何经营自主权;而统收统支的分配关系又限制了对企业和职工的激励,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经济活力不足、甚至停滞不前.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最初的改革思路是要通过“放权让利"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回忆与展望摘要传统体制中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在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的要素禀赋结构下,优先开展资本密集的重工业而内生形成的。
一方面,中国国有企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有性质:背负着两方面的政策性负担,即战略性政策负担和社会性政策负担;另一方面,中国国有企业与其他现代企业一样,都存在委托-代理问题。
这就决定了简单的私有化并不能解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现代市场经济的中坚力量,早已不是业主制企业,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大中型企业。
现代的大中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别离,内生地导致了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信息不对称、鼓励不相容、责任不对等。
企业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的任务就在于解决委托-代理问题。
而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切入点,在于克服信息不对称难题。
因为鼓励不相容、责任不对等问题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严重程度。
而克服信息不对称难题,又要求企业能以公平、对等的条件,在充分竞争的产品和要素市场中运作。
改革以来,国有企业背负着政策性负担的特征没有彻底铲除,国有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为保护国有企业的生存,宏观政策环境无法彻底理顺,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建立不起来。
这种状况之下,国有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无法解决。
国有企业经营绩效低下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经营不力造成的,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政策性负担造成的,国家无从识别。
20多年来的“渐进式”改革中,国民经济和非国有企业迅速开展,而国有企业改革效果那么始终不能令人满意,其原因就在于此。
迄今为止的国有企业改革是在没有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条件下,单单着力于解决鼓励不相容和责任不对等问题,所以没有到达预期的效果。
中国即将参加WTO,国有企业将面临更加剧烈的国际竞争,不利的竞争地位将更加严重地影响其生存;另一方面,参加WTO也将促进竞争性市场体系的发育,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带来外部的推动力量。
国企改革:40年回顾与展望
石头过河”的色彩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十分突出,也形成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渐进式改革”特色。
相比较苏联东欧的“激进式改革”,渐进式国有企业改革在稳步推进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为其成功付出了不菲的代价。
从机会主义行为角度看,“渐进式改革”对改革的内容有“避重就轻”的选择性,许多“硬骨头”改革被搁置,延缓了改革的进程,并加大了后期改革的不确定性和成本。
因此,在充分肯定40年国有企业改革非凡成就的同时,更应该清醒反思前期改革的教训与不足。
首先,国有资产流失值得反思。
我国渐进式国有企业改革是由政府部门主导,由国企经营管理者制订方案、实施、操作的。
由于我国的国有资产涉及面广、比重高,在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背景下,更因为国有企业改革没有先例可循导致的改革过程中的制度建设滞后、监管缺失,因此,纵观长达40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其间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不容忽视。
前些年爆发的“郎顾之争”便是这类现象的集中反映。
一些国企经营者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和信息,借国企改革、产权流动之机,钻体制、制度的空子、采取搞场外交易、逃避市场发现价格、在产权交易中与中介机构联手、低值评估、蓄意制造投资“失误”等各类手法大肆侵吞国有资产。
有研究总结了国有资产流失的七种渠道:第一,中外合资企业和股份制改组中,国有资产价值被刻意低估。
第二,股份制企业将企业经营所得,都分给员工,国有资产被量化给了个人。
第三,个别地区以明晰产权为名,把国有资产无偿或者低价卖给个人,搞负债持股。
第四,有的企业逃避债务将企业债务剥离出去,企业困境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第五,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部分国有资产不入账,形成大量的账外资产。
第六,全民企业办集体企业,无偿划转和无偿占有国有资产,把国家所有制变成集体所有制,把集体资产变成个体额度分掉。
第七,在不规范的产权交易中廉价出售国有资。
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展望
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展望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展望一、背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的关注重点。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对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将回顾过去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展,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改革进展2.1 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国有企业改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初期阶段。
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引入了竞争机制,鼓励国有企业改革创新。
2.1.1 企业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开始探索企业制度改革,引入了职工持股、合作经营等形式,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1.2 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开始试点股份制改革,一部分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实现了产权多元化。
2.2 21世纪初的国有企业改革21世纪初,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
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加强了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管理效率。
2.2.1 兼并重组鼓励并支持国有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提高企业规模和竞争力。
相伴随的,还有优化资产配置,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等政策的出台。
2.2.2 引进战略投资者国有企业开始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引进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2.2.3 去产能和结构调整通过去产能和结构调整,加大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
关停破产企业,减少过剩产能,促使企业转型升级。
三、展望未来未来的国有企业改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挑战。
将继续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3.1 提高市场竞争力将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降低市场准入壁垒,加强竞争政策执行,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3.2 加强创新能力将鼓励国有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3 推动国有企业国际化将支持国有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附件:1: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政策文件2:国有企业改革案例分析报告3: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手册法律名词及注释:1:国有企业:由国家控股或国家管理的企业。
国企改革总结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回顾国企改革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在此,我代表全体员工,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国企改革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一、国企改革取得的成果回顾国企改革历程,我国国企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总结:1. 国企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显著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企规模不断扩大,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实现快速增长。
特别是近年来,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经济效益持续提升,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国企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国企改革以来,我国国企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显著成果。
在产权制度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激发了国企活力,提高了国企的市场竞争力。
3. 国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国企改革过程中,我国国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一批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 国企社会责任不断履行,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国企改革以来,我国国企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扶贫、教育、环保等领域,国企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尽管国企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国企改革进度不均衡,部分地区、行业改革滞后国企改革在不同地区、行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地区、行业改革滞后,影响了国企改革的整体推进。
2. 国企体制机制仍然存在弊端,活力不足部分国企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管理僵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影响了国企的活力和竞争力。
3. 国企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新兴产业培育不足国企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新兴产业培育不足,部分传统产业仍存在过剩产能,制约了国企的可持续发展。
4. 国企社会责任履行不到位,部分领域存在突出问题部分国企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不足,如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70年的历史回眸和启示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70年的历史回眸和启示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改革在过去的70年中经历了风风雨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的成功案例和宝贵经验,也遇到了不少的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70年的历史进行回顾,并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为今后的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有企业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有企业占据着中国经济的主体地位。
当时的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工业、交通、能源等重要领域,起着国计民生的重要作用。
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特点是生产关系集中,管理体制独立,企业经营基本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来开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但也存在着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
2. 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革、引入国际管理经验、加强企业内部改革等措施,国有企业逐步开始了市场化经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以宝钢集团、中国移动等为代表的大型国有企业改革成果斐然,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 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业在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机制上存在缺陷,企业效率低下,盈利能力不足,创新力不足等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
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面临一定的压力,与民营企业的竞争力、灵活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何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成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和竞争力。
只有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效率,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国有企业要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决策效率,激励员工创新等措施,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企改革历程回顾与展望
国企改革历程回顾与展望内容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发现改革思路的焦点在于:所有权与经营权,何者是决定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并指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在开始的阶段以不改变所有权基础上的企业经营控制权的改革为主导,而在后一阶段则以所有权改革来推动企业经营控制权的改革为主导。
同时,文章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所有权经营权以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个农民自发的“包产到户”为开端,我国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进程。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国有企业改革是改革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最难改革而影响最深远的领域。
由于国有企业在所有制形式上最符合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所有制的描述,所以,它一直被认为是保证社会主义性质的微观主体,国有企业的任何一项重要的改革都会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可以说一直围绕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博弈而展开。
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第一阶段:在所有权框架内的经营权改革(1978-1992)在这一阶段内,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坚持在不改变企业所有权的基础上,通过对经营控制权的改革来搞活国有企业,认为决定企业绩效的主要因素不在于所有权的主体,而是在于经营控制权的主体以及具体的经营激励机制。
因此,这一阶段主要是在保证国有企业的国有产权条件下扩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权的改革。
具体来说,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放权让利(1979-1984年)。
在“文革”结束后,全国的经济秩序开始逐步恢复。
与农村的改革几乎同时,城市也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其中重要的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是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采取了提高利润留成,开征固定资产税等措施。
后来在1981年年底和1982年年底,国务院又提出加强国营工业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以提高经济效益。
1983年4月国务院又开始实行两步“利改税”,希望通过把利润分成以税收的形式固定下来,增强国有企业的经济自主权,增强其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与趋势展望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与趋势展望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市场化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使得国有企业市场化进程加快、效益不断提升、治理结构逐步优化、竞争力逐步增强。
本文试图通过历史回顾和趋势展望,探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果与不足,以及未来可能的趋势。
历史回顾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以扩大企业自主权、调整产权关系、促进市场化运作为主要目标,推行了“让部门办企业”“利润中心”“事业单位改革”等一系列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集中于“三去一降一补”,即去除无效和过剩产能、去除不必要的业务、去除行政干预、降低成本、补强核心竞争力。
该过程中推进了股权分置改革、公司制改革等重要举措,使得国有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然而,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也出现过“股份化”“控股化”等问题,即以股权结构调整和并购重组等形式,国有资产不断流失。
此外,因为国有企业依旧是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交汇点,大量的骗补、挥霍浪费等问题依旧存在。
趋势展望2020年,中国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已经超过300万亿元,超高速度增长的背后,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果和努力的结果。
但是,在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传统产业面临深度调整,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形态的涌现,需要对国有企业进行加强整合和转型升级。
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在市场化基础上引导国有企业在新兴产业方面加强布局和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同时,应当加速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专业化管理人才,打通委托代理关系,提高国有企业治理水平和效率。
另一方面,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发展,环境、资源等问题愈发凸显,国有企业面临的环保等责任加大,也需要国有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环境安全管理、创新应用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中国国企改革进程与发展方向分析
中国国企改革进程与发展方向分析近年来,中国国企改革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话题。
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头戏。
本文将从国企改革进程和发展方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国企改革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国企改革进程国企改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加速推进,国有企业体制问题突出。
随后,国家对国企改革开始加大力度。
在“市场导向、政企分开、股份制改革”等改革模式的推动下,国有企业基本实现了股份制改造,一大批优势企业走向了市场,形成了“国进民退”的新局面。
这些措施初步调整了国企体制,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也为国企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国家还进一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如《国有企业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国企改革的若干意见》等。
这些文件的出台,从制度层面进一步规范了国企的运作和发展,加强了国企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同时,还针对企业的制度性安排、经营管理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解放劳动力和市场活力,为国企的转型和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目前,我国国企改革已经步入深水期,国家也对国企改革进行了新的部署。
在新的改革部署中,国企的改革方向从单一转型向多元化发展转变,强化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加快科技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开展,不少企业开始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而这,也可以为国企的下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经验和启示。
二、国企改革发展方向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未来国企的发展方向也必将朝着“高质量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多元化”、“智能化”等方向转变。
首先,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必须要在企业管理、产品服务等方面不断提高水平,打造卓越品牌和口碑。
一方面,不断提升企业管理,实现内部流程精细化、系统化和信息化,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努力把我国内高质量的产品、技术和服务推向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历程、成效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历程、成效与展望一、本文概述1、简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为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
这一改革源于对传统国有企业在体制、机制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进行的中心环节的改革。
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在体制、机制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进行的中心环节的改革中,由于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灵活,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等问题,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
因此,需要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非国有经济成分,实现产权多元化,优化企业股权结构,激发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也可以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革和内在要求的推动下,顺应时代潮流和市场规律,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2、阐述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性与意义不言而喻。
这一改革不仅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和外资,可以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同时,混合所有制改革还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的管理和制度创新,提高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产业升级。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企业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同时,改革还可以推动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我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国企改革30年历程回顾
基本内容
展望未来,国企改革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 术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为此,政府 和企业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 作。还需要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等新模式,推动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 和发展。
基本内容
在展望国企改革的未来时,我们也可以从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例如,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国企改革中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通过推行多元化股权 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措施,中石化集团实现了从传统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 的成功转型。这为其他国企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基本内容
总之,国企改革四十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未来,我 们应该继续推进国企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减少政府干预,加强对国企的监 督和管理。我们也应该从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国企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 供借鉴和启示。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国企改革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展望
3、税制改革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税制改革面临着许 多挑战和机遇。其中,挑战主要包括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地区间财力差距扩大、 部分企业负担较重等。同时,全球税收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为税 制改革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中国政府需要积极探索新 的税收增长点,加强财政监管和稽查,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和创新,以确保中国的 税收制度更加公平、规范和透明。
总结
总结
中国税制改革30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奠定了 重要的基础。通过简化、规范和透明的改革措施,减轻了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促进 了市场公平竞争。未来中国税制改革将继续以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促进经济 增长和社会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机遇。中国政府需 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推动财税体制改革的创新和发展实现税收制度的现代 化建设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国企改革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
在过去的三年中,我国对国企进行了全面深化改革。
这次改革为国企赋予了更加自主的经营权,使得国企能够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方法。
本文将对国企改革三年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国企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
政策的出台鼓励了国企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加强了国企的管理和监管。
在过去三年中,政府对于国企改革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政策优惠和减税政策等一系列的措施,为国企改革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其次,国企改革的成功也离不开国企的自身努力。
在过去的三年中,国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体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增强竞争力。
同时,国企还加强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实现了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
这些措施使得国企走出了一条自主、稳健、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最后,未来的国企改革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我们要充分发挥国企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国企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我们要积极探索更加灵活和开放的发展模式,加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和合作,推动国企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课题。
只有在政府、企业、市场的合力推动下,我们才能
更好地实现国企改革的目标,使国企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取得更加出色的成绩。
国企改革后总结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国企改革总结大会,共同回顾国企改革以来的艰辛历程,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员工,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国企改革工作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一、国企改革背景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改革势在必行。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二、国企改革历程1. 改革初期(2013-2015年)在这一阶段,国企改革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董事会建设,实现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三权分立。
(2)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优化员工队伍结构。
(3)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非公资本,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2. 改革深化阶段(2016-2018年)在这一阶段,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1)全面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融合发展。
(2)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
(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效益,降低成本费用。
3. 改革攻坚阶段(2019年至今)当前,国企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主要任务包括:(1)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
(2)推进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三、国企改革成果1. 企业效益显著提升。
国企改革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利润总额、营业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
2. 国有资本布局优化。
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本布局得到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高。
3. 企业活力不断增强。
国企改革激发了企业内部活力,企业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4. 员工队伍素质提高。
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使员工队伍素质得到提升,企业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与展望
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与展望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一个重点和热门话题。
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竞争力和市场准入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虽然改革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但是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与展望。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国有企业向市场化、法人化、股份化、多元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实现企业的独立经营和自主创新。
基本原则是保持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强化国有资本的功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业务拓展,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增加国民经济的财富和就业。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和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行了近40年的时间,取得了一些成效。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了“责任制”和“三重一大”改革,使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财务制度和管理体制得到了初步改善。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了“股份制”和“员工持股”改革,加强了国有资产的运营和保值增值,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和法人化。
但是,在市场化进程中,国有企业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矛盾,如政企不分、权责不清、腐败问题和官员干预等。
到了本世纪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深水区,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推广。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双百行动”、试点示范、引进民资、混合所有制改革、国资监管等,整体改革进程逐步加快,取得了一些积极效果。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成效和问题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成效是:一是整体改革思路得到了明确和落实,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得到了改善;二是市场化程度和竞争力得到了提升,部分国有企业已经具有了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三是规范运作和扩大开放得到了推进,逐步走向了全球化市场。
但是,国有企业改革还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资产和负债不清,存在着隐形债务、僵尸企业和无效资产;二是管理体制和市场化程度还不够,还需要深化改革和审核制度;三是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管还需要加强,把握好国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浅谈国企改革30年
浅谈国企改革30年风雨历程——法学0902 高舒40982056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转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激发出了强大的企业活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国有经济效益实现了持续增长。
要实现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必须继续深化国有企业轧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与影响力。
一、国企改革简要回顾国有企业的改革至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史,回顾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6年,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
传统的国有企业是委托人即政府垄断了企业近乎全部的剩余权利的奢望,也没有创造剩余产品的积极性。
因此国有企业势必会长期处于了低效率运行状态。
由此不难看出,让渡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必然会对经营者积极性产生激励,进而有利于改变过去权力集中与外部化的状况,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针对传统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经营者缺乏自主权和低效率运行的弊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
1979年4 月中央工作会议做出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决定,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管理体制改革文件,并在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根据中央政策,政府向企业让渡了生产自主权、原料选购权、劳动用工权和产品销售权等十四项经营权。
经营权的让渡意味着企业的经营者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
由于这一过渡性制度的安排,使得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979年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比1978年增长了10.1%,高于1957—1978年的平均增长率。
国家财政收支也从1978年的财政赤字10.17亿元转为1979年的财政盈余135.41亿元。
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展望
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展望第一篇: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展望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展望提要:1998-2008十年间是中国推进国企改革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的时期。
在此期间,中国国有企业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原因在于,这十年中国大力度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当然这也是国有企业最艰难的时期。
我们编著《国有企业改革实录》一书的目的是,尽可能完整真实地把这段改革过程记录下来,给历史以交代。
国有企业改革是改造微观主体1998-2008十年间是中国国企改革推进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的时期。
在此期间,中国国有企业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原因在于,这十年中国大力度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当然这也是国有企业最艰难的时期。
我们编著《国有企业改革实录》一书的目的是,尽可能完整真实地把这段改革过程记录下来,给历史以交代。
参与编写的都是当时在国家经贸委、国资委一线的工作者。
陈清泰同志评价本书是描述国有企业改革最全面,也是最实在的一本著作。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最核心和关键的环节,一直被称为中心环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就在于其是微观主体改造,因而涉及许许多多企业和职工。
在改革初期,我们面对超过200万家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人数达到1.1亿人,其中国有企业8000万,集体企业则超过3000万人。
这些企业绝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其体制机制、布局结构、社会定位和职工观念与市场经济完全无关。
要把这么庞大的经济体系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这就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难度非常大。
到目前为止,中国国企改革可以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起步探索阶段:承包制迈出国企改革的第一步第一阶段是起步和探索阶段(1984-1998年)。
中国从1984年开始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随之启动,这段时间基本可以算作起步和探索阶段。
这个阶段国有企业的体制最终定位为承包经营责任制。
承包制本身有其积极意义,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是从计划导向转向市场导向。
原先国有企业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市场,为计划而生产。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与展望
益分 配关 系 。1 7 9 8年末 , 中央提 出 了对 国家 经济 管
理体制 和经 营管理 方式进 行调整 和 改革 ,重点是 国
企改革 。 首先从扩 大企业 自主权起 步 , 开始 实行企业 利 润 留成 , 于不 同行业 、 同企 业确 定不 同的 留成 对 不 比例 , 业可 以用利润 留成 建立 生产发展 基金 、 企 集体
分配关 系 。 由于价格 体制 改革滞后 , 格体系 不合 但 价
理, 也造 成 了企 业间 的税 负不公平 。
一
、
3 O年 来 , 国企 改革 从两权 分 离前 提下 的放 权让 利 , 向产权 制度 改革 ; 转 从股 份制 改革转 向建立 现代 企业制度 ; 单个企业 改革 , 向国有经 济战 略性调 从 转
中 图分 类 号 :2 1 F 7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2 4 9( 0 10— 0 7- o 17 - 4 62 1 ) 1 08_ 4
中国 国有 企 业改革 历 程与展 望
张云梅
( 宁省 农 村 信 用社 辽 辽宁 沈 阳 10 1 ) 10 3
【 提 要1 内容 中国 国企 改革 历 经 扩权 让 利 实行 利 润 留成 、 广 经 营 承 包责 任 制 、 立现 代 企 业制 度 、 化 产权 制 度 改 革 4个 推 建 深
整和重 组 。3 O年不懈 的攻 坚创 新 , 取得 了决定 性成
果。
第 二阶 段 ,9 4至 19 18 9 2年 , 主要进 行 国企 从 经 营 权 向所 有权 过渡 的改革 , 以实 行经 营承包 责任 制 为 重点 , 逐步 确立 企业 市场主 体地位 。1 8 , 9 4年 中央 明确提 出 了政 企分开和 所有权 与经 营权 分离 的改革 方 向。 企业 有权 自主选 择和 安排经 营方式 、 供销活 产 动 ,有权拥 有和支 配 自留资金 等 :政府不 再经 营企 业 , 企业 实现 自主经 营、 使 自负盈亏 , 具有 自我积 累 、 自我 改造 、 自我 发展 的能力 。18 , 9 7年 开始全面推 行
国企改革发展的成功之路
国企改革发展的成功之路国企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多年来,中国国企改革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国企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经济的稳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从国企改革的历史进程、成功案例和未来发展方向等角度,探讨国企改革发展的成功之路。
一、国企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国企改革措施,主要集中在体制机制、产权制度、市场化运营等方面。
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推出了“八五”计划、企业改革试点、国企改革试点等重要举措,通过深化改革、引入市场化机制等途径,不断优化国企的经营环境和生产关系,为国企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企改革也经历了起伏不定的阶段。
改革初期,国有企业的工资激励、利润分配、市场化经营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导致企业效益不佳,产能过剩严重。
此后,国企改革进入了混合所有制、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新阶段,这些举措改善了国企的经营状况,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如今,国企改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各种改革措施已经初见成效,国企改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国企改革的成功之路1. 落实市场化机制实施市场化机制是我国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国企的经营管理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具备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以往国企生产经营计划过于集中,市场导向不足,影响了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而现在,国企在生产经营中更加注重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品质,使得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实现了良性循环。
2. 引入战略投资者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引入国内外资本和技术,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战略投资者在引进资金的还能够为企业提供管理经验、技术支持、市场渠道等方面的支持,为国企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动力和机遇。
国企与战略投资者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等方面的合作,带动了企业的发展和成长。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当我们谈到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时,我们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整个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国有企业是依靠国家投资和政府行政支持运作的,它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然而,在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市场需求变动,加剧竞争等多元背景下,国有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挑战。
本文将回顾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并展望其未来。
一、国有企业改革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整体市场环境的变化,国有企业也开始面临着改革的压力。
在1980年代,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革。
这次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使国有企业连贯国际经济和消费市场,增强其市场化和竞争力,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繁荣。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个体责任制,加强内部管理,鼓励创新和竞争。
同时,国家大力鼓励地方公司和民间企业的发展,以促进企业的多元化和市场化。
二、国有企业的成就国有企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20世纪以后,国有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干力量。
国有企业在建设经济基础设施、保障国家安全、改善社会民生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是中国最大的雇主,为数千万家庭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
国有企业也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企业成为国外投资和贸易的重要伙伴。
比如,中国电信、中国石油和中国船舶等国有企业,并已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
三、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尽管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市场化和实现持续增长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目前,由于全球经济环境变化、技术进步和竞争加剧等原因,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逐渐萎缩,为了在未来五年实现可持续增长,国有企业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 制度约束。
国有企业在国家计划和产能安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其国有制企业的一些弊端,如决策效率低、内耗大等,国有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面临许多难题。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经济体制转型的重点之一。
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角度出发,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回顾,同时对未来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景进行展望。
一、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改革的起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国有企业经历了过度集中和规模扩张的时期,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困境。
1978年,国务院开始实施国有企业股份制试点,并在1984年颁布了《公司法》,以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暂行条例》,并对重点领域的国有企业实施了公司制改革,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开始逐步实行法人治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打破垄断,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成为重要议题。
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公司法,推动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与反腐倡廉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国有企业的改革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同时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也开始追求自我丰厚利益,中国国有企业面临的一些问题不断暴露。
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开始逐步推进反腐倡廉,最开始是中央反腐、审计机关的建立。
1998年,中国开始推出反腐建设的具体内容,不断加强反腐法规和制度建设。
2012年,中共十八大通过了建设法治国家的决定,加强了反腐倡廉的力度。
通过这些努力,国有企业逐渐回到了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本质,同时一些腐败行为也得到了有效地遏制,国有企业逐渐具有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治理现状与诸多挑战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中国的国有企业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仍然面临着不少挑战,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国有企业的治理现状。
如果把过去国有企业的类型形态分为集权模式和分权模式的话,现在国有企业在模式上画蛇添足,出现了“国企集团+公司制+混合所有制”等多种模式,使其治理形态更加复杂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第二阶段:逐步展开所有权改革(1992年至今)1992年我国在继续完善和推进承包国企改革历程回顾与展望■◆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开始逐步推进股份制改革试点。
邓小平同志的。
南巡”讲话以及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
十四大”上,党中央正式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陈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中图分类号:F272.9文献标识码:A方向。
1992年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制定并陆续公布了《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等规范股份制改革的主要是在保证国有企业的国有产权条件下内窖■要:本文回顾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发现改革思路的焦点在于:所有权与经营权,何孝是决定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并指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在开始的阶段以不改变所有权基础上的企文件。
股份制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扩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权的改革。
具体来说,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放权让利(1979—1984年)。
在。
文革”结束后,全国的经济秩序开始逐步恢复。
与农村的改革几乎同时,城市也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其中重要的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是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采取了提高利润留成,开征固定资产税等措施。
后来在1981年年底和1982年年底,国务院又提出加强国营工业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
以提高经济效益。
1983年4月国务院又开始实行两步“利改税”,希望通过把利润分成以税收的形式固定下来,增强国有企业的经济自主权,增强其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一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还是在原有的计划经济框架内的改革。
是不改变企业所有制形式,不改变隶属关系。
不改变财政体制的企业经营权改革。
2.承包制(1984—1992年)。
1984年12月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著名论断,并提出国有企业应该实行政企分开,向市场主体转变。
从1987年开始,在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的主导下,全国的工业企业陆续开始承包,到1992年经历了两轮承包.国有大中型企业的98%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承包。
在这一时期,虽然我国也开始了股份制的试点,但是主导国有企业改革的模式还是承包制。
承包制的实行也是在不改变国有企业所有权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放企业经营管理权的改革。
改革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的重要转折,股份制的推行说明政府开始从所有制角度来破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难题。
随着企业产权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也出现了多种形式,比如出售、MBO、试行经理人股票期权等,但是有些改革措施由于实践中措施的不配套,出现了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
引起2004年国有资产改革的大讨论。
使得国家停止了国有企业的MBO,并开始反思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业经营控制权的改革为主导,而在后一阶段则以所有权改革来推动企业经营控制权的改革为主导。
同时,文章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t谓:国有企业改革所有权经营权I.I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个农民自发I.、,的。
包产到户”为开端。
我国开始K八了经济领域的改革进程。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国有企业改革是改革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最难改革而影响最深远的领域。
由于国有企业在所有制形式上最符合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所有制的描述,所以,它一直被认为是保证社会主义性质的微观主体,国有企业的任何一项重要的改革都会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国有企生改革思路:所有权主导与经营权主导的博奔(一)以企业经营权改革为主企业发展史上,最初出现的企业是手工工场的协作组织。
马克思认为,由于工场。
在劳动的作用范围扩大的同时劳动空间范围的这种缩小,会节约非生产费用”。
因此,它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由于手工工场的规模和技术的限制,当机器被大量使用的时候,它逐渐被工厂所代替。
后来由于企业所需资本扩大与单个个人资本规模的限制以及规避风险的要求,使得过去两权合一的工厂开始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两权分离的公司制企业。
因此,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角度,在企业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的早期,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合~的,只是后来才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即使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也存在大量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个人业主制企业形式。
这些两权合一的企业组织的效率有些也很高。
这说明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不是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所以改革之初,大家的关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27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可以说一直围绕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博弈而展开。
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第一阶段:在所有权框架内的经营权改革(1978—1992)在这一阶段内,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坚持在不改变企业所有权的基础上,通过对经营控制权的改革来搞活国有企业,认为决定企业绩效的主要因素不在于所有权的主体,而是在于经营控制权的主体以及具体的经营激励机制。
因此,这一阶段万方数据注点还在企业经营权上。
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开始提出国有企业的。
所有者缺位”的问题。
认为我国的改革应该以所有权改革为主。
但是这种理论也遭到了部分经济学家的反对。
他们认为,即使在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的股份制企业中,也存在所谓“所有者缺位”的问题。
根据统计,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股权非常分散,有的企业往往只占有5%一10%的股份就可以成为控股股东,获得企业的经营控制权。
在这种股权分散的条件下,取得控股地位的第一大股东要实施自己对于公司管理人员的监督和管理,也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
根据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他们也没有足够的动力来监督和管理好企业。
这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管理成本和监督成本,而这种管理和监督的收益却是由所有股东共同占有的。
因此,他们也会“偷懒”,也会利用自己的权利谋取私人利益,也就是发生“道德风险”。
现实社会中大股东侵蚀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件频发就说明了这样情况的存在。
因此,即使是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的私有企业也不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合一,也不是所有权主体自己掌握企业的经营控制权,也存在所有权之间的委托代理管理关系。
这说明企业绩效的高低主要不是由所有权的主体所决定,也就是说企业的绩效与企业的所有制没有直接关系。
(二)以企业所有权改革为主现代制度经济学鼻祖科斯认为企业就是一种用来降低交易费用的契约,威廉姆森则从资产的专用性角度提出了企业是减少专用性资产投资不足,提高经济效率的一种方式。
根据阿尔钦、德姆塞茨{1972)的团队生产理论,企业是一种团队合作生产的组织,在这种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偷懒”的冲动。
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率,需要避免人们的“偷懒”行为,因此就需要监督人。
而监督人也是一种代理人。
他本身也是自利的主体,也有偷懒的动机。
所以要完全避免团队成员的偷懒是不可能的。
除非让监督人享受剩余索取权。
由于监督人也是“理性人”,他们会对自己的付出与回报进行权衡,在他们的付出与回报不能匹配的时候,监督的积极性会降低。
因此。
为了提高监督人监督员工“偷懒”的积极性,需要让他们享有全部的剩余索取权。
但是,作为所有权的一方,如果不能享有剩余索取权也就丧失了他们对企业进行投资的动机和目的,因此,要使进行团队生产的企业组织获得最大的效率,就需要由生产过程的监督人来享有所有权和经营权,这也就意味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是企业效率提高的关键。
现实中,这只能是个人业主制的企业形式。
我国很多的经济学家正是从这样的基础出发。
提出了国有企业进行产权改革的思路,主张“国退民进”,把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企业。
因为他们认为。
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而经营权则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而中国人民全体作为一个总体的概念没有办法来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也无法行使任何的权利以及履行任何的义务,所以只能由中国政府。
也就是国务院来履行出资者职能,行使所有权。
又由于国务院作为一个政府机构,不仅具有经济管理职能,也具有政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因此。
国务院也必须委托各个部委、省市等来代理行使职能,最终各部委、省市也只能委托其他的自然人来代行所有权并进行经营管理。
即使在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代为履行出资者职能的条件下,仍然是一种多级委托代理链条,而在这种多级委托代理条件下,由于所有权的缺位,由于“人人所有。
人人没有”,。
人人享有权利,人人不尽义务”等,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来真正努力经营好自己所管理的企业,造成了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
因此,必须让国有企业进行改制。
国有资本退出,把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企业。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企业的所有者才能真正关心企业的运行。
国有企业也才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和“败德行为”。
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实际上就是在探索如何实现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
经过30多年的努力,国有资产的出资人制度基本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国有企业的利润规模和竞争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个历久而弥新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同时随着实践的深入,一些新问题也暴露出来。
完善国有企业改革需要不断的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新矛盾,比如如何做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管问题,以所有权改革为主导条件下如何保证国有资本的地位和发挥国有资本的作用问题,如何避免改革过程中公司管理层与国有资产的监管人之间的“合谋”,如何避免改革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都需要继续分析和研究。
这些新问题、新矛盾的解决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也就是要进一步深化对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关系的理解,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这些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必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把国有企业改造成真正具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微观市场主体。
务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I.人民出版社.2(J()42.杨瑞龙.企业理论:现代观点fMl.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f)053.章迪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编年史【M1.中国工人出版社,20r164.陈清泰.国企改革:过关【M1.中国经济出版社。
2fJfl35.徐传谌,孙少岩.国有经济理论前沿报告(2()()3)IMI.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6.余钟夫.迈向现代企业之路——国有企业二十年改革历程回眸IJ】.投资北京。
1999(2)7.白永秀.国有企业改革:历程、现国有企业改革前景展望回顾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从开始的所有权框架内的经营权改革为主导到后来的以所有权改革推动经营权改革为主导,国有企业改革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如何调动相关利益者的积极性,特别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以企业的根本利益为目标,状、对策UJ.人文杂志,1999(4)8.钱颖一.企业理论『M】.商务印书馆.19899.陈佳贵,杜莹芬等.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