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历程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起因和发展历程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起因和发展历程一、起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外部环境因素等原因,在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管理不规范、效益低下、产业结构失衡等。
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国有企业的发展,也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二、发展历程1、探索初期改革开放后的十年,中国政府开始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途径和方向。
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对部分中央和地方企业实行试点改革的决定》。
试点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压缩管理层级、减少非生产性人员、引入市场化机制等,这些措施为后来的改革积累了经验。
2、初步成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83年,全国中央企业试点进行了全面改革,实现了企业股份制改革。
这一时期的改革,使得国有企业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经营方式。
3、深化改革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深化阶段,继续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1992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购销合同经营企业公司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行了公司制改革。
这一改革推动了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的进程。
4、多元化发展近年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向多元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2005年,中央企业开始进行重组并推行“三步走发展战略”。
2015年,中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的意见》,试图通过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资本混合来推动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5、前景展望当前,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权责不清、体制机制不完善、效益不高等问题。
中国政府将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行市场化、多元化发展,逐步实现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资本混合,以增强其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使其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引擎。
三、结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起因和发展历程,是中国经济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的过程虽然面临着一些阻力和问题,但可以从经过的各个阶段看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朝着多元化和市场化的方向不断前进,展现出独特的发展路径,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3、国企解困始终是20世纪90年代 国企改革的主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非公经济迅速发 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有企业由于高负债率、冗 员多、社会负担重、摊派严重、员工积极性不高等 原因,陷入了发展的困境,效益逐年下滑,亏损面 逐年增大。 为了给国有企业解困,中央推出了多项政策, 包括兼并重组、主辅分离及债转股等。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4.股份制和公司制试点的推进
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大 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 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 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 有制经济,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5、利用与发展资本市场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提出《中共中央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若干问题的决 定》指出,要利用资本市场积极稳妥地发展 债券、股票融资。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有 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4、股份制和公司制试点的推进
股份制试点在1986年就被提出了,但当 时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仅针对少数有条件 的大中型全民所有制企业。1992年国务院颁 布了《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等11个法规, 引导股份制试点走向规范化。全国各地根据 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先后选定了2500多家国 有企业参与现代企业制度试点。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2、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 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 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这种改组要以 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把 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 有机结合起来,择优扶强、优胜劣汰”。 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调整国有经 济布局,明确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 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 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 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 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 质量。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间。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转型。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和特点。
首先,改革的初期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国有企业开始面临市场经济竞争的压力。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引入股权分置,员工持股等,来逐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
在这个阶段,国有企业开始尝试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方式,虽然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不适应,但这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起点。
其次,进入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了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通过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引入了非国有资本,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国家所有制形式,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和估值。
再次,进入21世纪,国有企业改革持续推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国企改革的文件和政策,如《国有企业法》《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等,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指导和规划。
在这个阶段,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和管理也更加规范和透明,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
最后,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加深化和全面的阶段。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发展。
国有企业在不同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石油、电力、通信等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
总的来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要转型。
在改革历程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国有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中,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但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和市场化运作,国有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将继续在市场竞争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未来路径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未来路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一、改革历程1978年,在开放和改革的大潮中,中国开始了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初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外,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也饱受批评。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进行改革,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改革的第一步是鼓励国有企业进行内部改革,包括解除对企业的管理约束,彻底取消计划经济和政治干预,提高企业的自主权和责任意识。
这使得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人才、技术、设备、管理等,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
改革的第二步是推进企业间和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改革,推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在此基础上,国有企业可以引入外部投资,促进对内对外的经济合作和竞争,加强经济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改革的第三步是推进金融和法制改革,扩大资本市场、培育证券市场,完善企业自主决策机制,积极支持企业创新和发展。
二、未来路径经过几十年的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需要探索一些积极有益的未来路径。
第一,推动国企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第二,协调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鼓励企业自主波动。
推动实行科学管理、合理激励和市场调节的组织结构和制度。
第三,围绕多元化经营,积极推进企业转型和创新,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提高企业的附加值、创造价值和创新能力。
第四,探索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合作的新模式,加速推进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推动交叉式、协同式发展。
未来,中国国有企业将保持开放和创新的动力,继续推进改革,促进企业的转型和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引言:雄厚的国有资产及强大的国有经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国有企业则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支柱。
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国有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一、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国有企业的改革至今已走过二十多年的历史,回顾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6年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
传统的国有企业是委托人即政府垄断了企业近乎全部的剩余产品的积极性。
因此国有企业势必会长期处于了低效率运行状态。
由此不难看出,让渡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必然会对经营者积极性产生激励,进而有利于改变过去权力集中与外部化的状况,使企业成为“自我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针对传统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经营者缺乏自主权和低效率运行的弊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办不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做出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的决定,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管理体制改革文件,并在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根据中央政策,政府向企业让渡了生产自主权、原料选购权、劳动用工权和产品销售权等十四项经营权。
经营权的让渡意味着企业的经营者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
经营权层面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放权让利是以中央政府的利益让渡作为切入点,受益群体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种利益主体。
在各利益主体均可获得收益下的改革,不仅推动起来阻力小,且还会对各个经济主体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有利于调动各个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经营权层面的改革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内进行的改革,是不改变原有的所有权框架,而只在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利益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涉及“姓公姓私”或“姓资姓社”的意识形态问题,因而来自社会意识和传统观念方面的阻力较小,改革能够被全社会所接受。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自1978年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国有企业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开放初期的试验阶段、1990年代的重大和2000年以后的深化和完善阶段。
在开放初期,国有企业面临许多问题,如低效率、高成本、盈利能力低下等。
于是,政府开始实行试点和探索市场化的方向。
1979年,深圳特区成立并试行了一系列措施,标志着我国国有企业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随后,国家推行了分税制、土地流转、人事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
1992年的《关于加快国有企业的决定》是国有企业的里程碑。
这个决定提出了以转制为核心的方案,即将一部分国有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制企业,并通过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来提高效率。
此举进一步加快了国有企业的步伐。
同时,政府还为国有企业提供了优惠政策,通过注资债转股来缓解国有企业债务问题,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并优化了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
2000年以后,国有企业进入了深化和完善阶段。
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加强了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和监管。
2024年,国家进一步扩大了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意见》,加强了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和监督。
同时,国有企业纷纷进行了混合所有制,引入民营资本和外资,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国有企业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坚持市场化方向。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企业活力,提高效率和创造力。
同时,政府应当为市场提供公正、公平、透明的环境,确保企业在公平竞争中获得发展机会。
其次,优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通过转制、改制和混合所有制,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政府应当减少对国有企业的干预,鼓励企业自主经营和创新。
再次,增强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和监管。
政府应当完善资产管理机制,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国有企业改革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国有企业改革制度变迁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中经历了许多变迁。
本文旨在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深入探讨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国有企业改革历程1.第一阶段:西方公司制度引入(1978-1984)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严重僵化,效率低下,改革实践中采取引进外资、推行西方公司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进行企业集体经营、建立物质奖罚机制,采用清理编制、职称评聘等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国家计划和公司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2.第二阶段:合同制度实施(1985-1992)随着改革的深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1985年国家开始大力推行合同制度,把原来的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逐步形成了以合同、自负盈亏、企业自主经营为主要特征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3.第三阶段:产权制度改革(1993-2000)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一直非常混乱,导致了一系列难题。
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国家开始实行所有制结构改革,实现了企业产权的法人化。
1998年后,通过改革电力、铁路、航空、通信等行业和金融领域,完成了产权制度的重大改革。
4.第四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建设(2001-至今)进入21世纪后,国有企业改革呈现出更为深化和系统化的趋势。
2001年后,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实施多元化经营等政策,不断推进国有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以增强行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新的改革发展阶段。
二、国有企业改革现状1.传承性和创新性并存改革开放近4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始终围绕市场化和多元化发展展开。
国有企业在改革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吸收新鲜血液的同时,在传统制度的保护下,较难有创造性的改革。
2.经营效益和国家战略的矛盾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大多负责国家战略型重点领域,对外也是代表国家的形象,不仅是公司家族的利益关系,更是恰当处置复杂利益格局的需要。
国企改革历程
一、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
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 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 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 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2.国企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 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 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3.各种所有制企业关系的处理 这一阶段,如何处理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 题成为了理论探讨和政策制定的重点。 4.国企改革与资本市场的改革同步进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迫 切需要资本市场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与有效的金融服务。 资本市场对于国企改革而言非常重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国企改革的三大热点
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1)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改革解放了思想,指明了方向。 (2)国企改革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求。 (3)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总结的共同作用
三、2004年至今:国企改革的纵深推进
中共十六大之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继续深化、国 有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使我国的国企改 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深层次改 革,是利益的调整和权力的重新分配,涉及政治体制和政 府机构改革 。 2.国企改革以大企业、以产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为中心 本阶段,国企改革依然是以抓大放小为主,同时以产 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建设为中心。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国有企业逐渐成为了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力量。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了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所有制和管理体制,使他们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促进经济增长。
改革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八十年代在80年代初期,中国的国有企业面临了严重的财务危机。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当时的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削减国有企业的人员并引进市场机制,但改革的速度并不够快。
第二阶段:九十年代至新世纪初在改革的第二个阶段,中国政府逐渐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力度。
在90年代中期,政府开始推行“改革并转制”的政策。
通过这一政策,政府将企业的管理层从官僚体系中解脱出来,把国有企业转化为股份公司,并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
第三阶段:新世纪至今在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继续推进了改革的步伐。
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并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管力度。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企业的财务监管,并推行了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等激励政策,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果经过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的成果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资产规模的扩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国有企业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中国的一些世界著名企业就是国有企业,例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银行等。
二、经营效率的提高通过股份制改革和引入激励机制,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得到了提高。
企业的管理层更加注重效率和效益,并注重市场竞争。
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质量也随之大幅提升。
三、就业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国有企业在中国的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就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成就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成就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目的,中国国有企业经历了多次改革。
下文将从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就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成就。
一、历史背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初期,当时全球范围内国有企业的效益日趋低下,自由市场经济空前活跃,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必须对内外环境进行适应,开始了破旧立新的桥段。
1980年代初期,中国国有企业多以集团方式组织,并剥离行政权力,大力推行计划经济改革,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推进技术改造、扩大市场销售等,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改革力度过小、制度转轨不彻底等问题,这一阶段的改革效果不是很明显。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期,经济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亟需作出改革的反应。
从1992年开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步伐逐渐加快,二流企业纷纷淘汰,优胜劣汰的竞争模式初步形成。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产权架构、人员安置等方面逐渐提高,企业效益逐渐好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独立创新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1世纪初,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的新阶段,着力开展了重构体制、转变经营方式、改革管理制度等工作,加快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多元化、国际化进度,深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二、改革过程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中,中国大力推动了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方面的改革。
1. 体制内的改革体制内的改革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1)深化企业制度改革。
中国政府采取了“抓大放小”的发展策略,开展了实施国有企业重组、调整产权结构、实行市场化管理的改革。
通过优化组织结构、优化管理制度、推进现代化管理等,不断完善企业制度体系,提升国有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2)推进股份制改革。
1999年,中国国务院通过《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决定》,将国有企业改革的焦点转向了股份制改革。
国企改革30年历程回顾
基本内容
展望未来,国企改革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 术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为此,政府 和企业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 作。还需要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等新模式,推动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 和发展。
基本内容
在展望国企改革的未来时,我们也可以从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例如,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国企改革中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通过推行多元化股权 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措施,中石化集团实现了从传统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 的成功转型。这为其他国企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基本内容
总之,国企改革四十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未来,我 们应该继续推进国企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减少政府干预,加强对国企的监 督和管理。我们也应该从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国企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 供借鉴和启示。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国企改革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展望
3、税制改革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税制改革面临着许 多挑战和机遇。其中,挑战主要包括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地区间财力差距扩大、 部分企业负担较重等。同时,全球税收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为税 制改革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中国政府需要积极探索新 的税收增长点,加强财政监管和稽查,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和创新,以确保中国的 税收制度更加公平、规范和透明。
总结
总结
中国税制改革30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奠定了 重要的基础。通过简化、规范和透明的改革措施,减轻了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促进 了市场公平竞争。未来中国税制改革将继续以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促进经济 增长和社会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机遇。中国政府需 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推动财税体制改革的创新和发展实现税收制度的现代 化建设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国企改革发展历程与经验
国企改革发展历程与经验【导言】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国企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国企改革一直是不断推进的。
本文将分为四部分,分别介绍了国企改革发展的历程和经验。
【正文】一、国企改革发展的历程1.改革初期:实施股份制改造19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具有现代意义的股份制企业。
1987年,全国为激励大中专院校教师进行科技开发推出了专利奖金制度,要求高校和科研院所按市场开发划分研究任务并自行承担企业化管理费用。
198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国家股份公司管理条例》。
同年,国家又开始试点企业股份化改革。
改革初期,我国股份制改革相对简单,一般是把国有企业的部分股份,交由中国证券交易所交易。
2.全面推进:三中全会决定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心”,并且在全会文件中提出了“为授权经营做出规定,授权经营是重、轻资产的划分标准,有权经营的资产按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管理”。
此后,我国加快推进国企改革进程。
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权,全面授权给企业领导人,企业有了独立的经营权,管制松绑。
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也发布实施,我国股份制改革再次启动。
3.改革深入:鼓励混合所有制2001年,国务院再次提出“加强企业结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股份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经济”规定,目的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壮大国有资本,振兴国家经济。
此后,国企改革逐渐向深入发展。
在制定改革政策过程中,我国政府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市场化特点的国企,同时鼓励混合所有制,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国企改革发展的经验1.深化改革需引发市场化运作深化国企改革需要引起市场化运作,推动国有企业走向现代化,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力。
政府的角色是指导企业,协调企业内部的资源并清除市场上的垄断形象。
同时,政府应该通过非常规手段在必要时干预市场。
2. 鼓励混合所有制:促进优化配置资源混合所有制是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
中国国企改革的历程与成效评估
中国国企改革的历程与成效评估自1978年以来,中国已经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其中国企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国的国企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旨在解决旧大锅饭的问题,推进市场化改革。
本文旨在回顾中国国企改革的历程,评估其成效,并探讨未来的改革方向。
一、国企改革的历程国企改革是改革开放的重点之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而逐步进行的。
20世纪初,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主体,但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社会生产力逐步释放,私营经济等其他经济体系也已初步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1984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的核心是深化“分权、分根、跨制度”改革,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随后,1997年,中国的国企改革又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转折。
这一年,中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1998年,《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暂行条例》、《国资委条例》相继出台,国内国企改革进入所谓“第二阶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国资审计成为国企治理的主要工具和手段。
2013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公司国有资产监管的指导意见》。
此后,国家发改委将监管重点转向股权管理、国有资产收益分配、合理化债务管理等国资供给侧改革领域。
至此,国企改革进入“第三阶段”。
国企改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方向,自改革开放以来40年来,中国的国企改革历经了“建立体制框架”、“引进外资和N股”、“国有经济股权分置”、“加快结构调整和深入全面改革”四个阶段。
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国有资本的有效运用,促进国有资产的增值,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使国家的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二是改善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改进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的内生发展,实现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二、国企改革的成效评估国企改革的成效评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在国企改革这个长期的过程中,各方面的成效是有所不同的,这里只列出其中的几个方面。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
第二步“利改税”
• 实行完全的以税代利,即将利税并存阶段的上缴利润也改为上缴税收。第二步“利改税” 从1984年10月开始,并对税目、税率进行了调整。
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
第一步“利改税”
重要文件:
• 1983年4 月
• 《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
重要内容:
• 采取利税并存的制度,即在企业实现的 利润中,先征收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和地 方税,然后对税后利润采取多种形式在 国家与企业之间进行分配。
影响与策略
第一步“利改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国家与企业 之间在利益分配方面讨价还价所带来的弊端,对规 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作了有益的尝试。 但 由于价格、投资等其他宏观体制没有进行配套改革, 结果只能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采取多种税率,从而 加剧了企业税负苦乐不均的现象,再加上第一步 “利改税”过分强调增加财政收人,对企业发展后 劲考虑不足,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投资能力和发展后 劲。
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自此,扩大企业自主权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起点。
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
重要文件
1979年7月 国务院颁布
• 《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 • 《关于国有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 • 《关于开征国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税的暂行规定》 • 《关于提高国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和改进折
案例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以及1999年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 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国家层面开始从战略上调整国 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6.国企改革与整个国民经济改革相结合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改革是与国家宏观经 济改革结合进行的。在所有制结构上确立了非公经 济的重要地位;在分配制度上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方式;价格体制改革进一 步深化,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的目标; 改革外贸、外汇管理体系;在社保制度改革方面, 纷纷出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制度等政策, 为企业解除后顾之忧;企业富余人员、下岗失业职 工再就业政策给解困工作创造条件;国债补贴技改, 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等。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2、国企改革以大企业、以产权多 元化和治理结构为中心
本阶段,国企改革依然是以抓大放小为 主,同时以产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建设为中 心。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3、各种所有制企业关系的处理
这一阶段,如何处理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问题成为了理论探讨和政策制定的重点。非公经济经过 多年的发展,逐步壮大起来,在许多领域占有绝对优势, 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如石油行 业的民营资本问题。非公经济遇到了重新定位和判断的 问题,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正确处理非公经济与 公有制经济的关系,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 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简称“非公36条”)。该政策一定程度上给予了非公 经济更大的发展空间。
2、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
3、国企解困始终是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的主题 4、股份制和公司制试点的推进
5、利用与发展资本市场
6、国企改革与整个国民经济改革相结合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1、逐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明确,使国企改革从政策调整阶段进 入了制度创新阶段。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 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定》,明确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 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 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 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 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实践的重大突破,具有划 时代得意义,为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国企改革历史
国企改革历史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历史性决定,开始对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和改革。
这一重大决策,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掀开了历史性篇章。
回顾三十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每当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都非常及时地总结经验,提出新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方针。
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历次重大决定为主要标志和动力,国有企业改革从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推进。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五大阶段(一)1980年前后,进入初期的放权让利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形式,调整国家与企业之间利益关系的国有企业改革方针,在企业内部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在企业领导体制上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重点调整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
这一阶段的改革试图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内,通过向企业放权让利来增强企业的活力。
自主权的扩大和利润留成制度的实行,激活了传统体制下作为生产单元的国营企业的盈利意识和发展意识,为逐步适应市场竞争初步奠定了基础。
但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仍居主导地位,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仍受指令性计划的控制,市场体系尚属萌芽状态。
(二)1985年左右,开始以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国有企业改革。
1984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出现了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税利分流以及股份制试点,探索搞活企业的多种经营方式。
1984年,出现包括股份制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改革尝试。
1984年12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开发行股票,这种股票是1949年以来我国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1986年,邓小平同志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森,这一历史性会晤最具意义的场面是美国客人赠送给我国领导人一枚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会徽,而我国领导人则赠送给这位美国来访者一张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与启示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与启示第一章: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规模实践。
改革的目标是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1.1 第一步:股权分置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步是股权分置,即将企业股权分离为国有股和流通股。
1992年,中国银行首先试行了股份制改革,紧接着,中国石油、中国移动等国有巨头也纷纷加入到改革中来。
1.2 第二步:产权分置产权分置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又一大步骤。
产权分置是指将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使企业经营者自主决策,有利于提高效益。
1997年,中国政府又推出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1.3 第三步:引入战略投资者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更多的企业开始引进战略投资者,这有助于国有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000年,中国石油引入了外资战略投资者,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开创了新的局面。
1.4 第四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最终的目标。
随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中国国有企业也开始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企业法人制度得到加强,这为国有企业的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从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中可以发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1 改革要持续不断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长期而繁复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推进、调整和完善。
只有不断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才能促进国有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2.2 建立健全的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企业法人制度和市场化改革。
这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透明度和竞争力,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
2.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是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要通过培养和引进优秀的人才,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
只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2014年07月07日00:00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69第一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这个阶段,国企主要通过放权、让利、经营承包制等进行改革,把国有企业引入市场。
经营承包制短期内可以调动企业经营者积极性,但其会造成短期行为,容易忽视企业发展后劲,出现“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问题。
到1991年末,国营企业出现了明亏、暗亏、盈利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
第二阶段:从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到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坚持“抓大放小”,收缩战线,让国有中小企业退出,让困难企业破产;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减少企业包袱。
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将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1998年,中央提出,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国企改革攻坚战。
到2000年末,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
第三阶段:从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六大决定成立国资委,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进“三分开、三统一、三结合”的改革,即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开,确立了“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资监管重大原则。
新型国资监管体系建立,国有企业实现突飞猛进发展。
山东省国资委也是在这个阶段,于2004年成立。
新阶段:从十八届三中全会起,国企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方向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方向一、改革前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而国有企业则是计划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承担着国家工业化建设、国防建设和收储粮食等重要任务。
然而这些任务往往被紧急任务或政治目标所替代,大量资源被优先分配于所谓的“政治工程”和对外经济援助,导致重点工程的建设经费不足、投入不力,项目质量下降等问题逐渐突显。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有企业改革也随着改革的深入而展开。
改革方案吸取了前苏联、波兰、匈牙利、科威特、化工和汽车等国家的经验,提出了“市场经济”、“完全成本核算”、“企业自负盈亏”等新的运作模式和经营思路。
二、改革开放后的国有企业改革历程1.体制改革成果的初步收获1978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涉及的重要领域和方面涵盖了经济制度、产权制度、税制、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
1982年,新形势下的国有企业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社会主义企业的运行体制,即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购销批发、投资修建等经营自负盈亏,实行点集二元经济体制,同时建立了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格局。
自此之后,国有企业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改革道路。
2.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领域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革,最重要的特点是逐渐从改革中等到经营管理、企业自身改革、从传统的生产组织体系向创新的企业组织模式转化。
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招之一是将原来垂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变为市场体系,构建市场化的企业机制改变行政管理模式为企业主导,如样板点、品牌建设、股份制、新三板等。
此外,在物资供应、非税收入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
五年计划期间,改革措施的范围扩大到了所有领域,国有企业从完全的计划经济蜕变为市场经济,资产变现、企业重组、管理改变、股份制变革的影响逐步发挥,向非限制性的和被允许的市场化转化。
3.现今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方向改革是一个不断开放、不断取得进展的过程,当万事达公司的企业权益上市,中国的股市也开始出现,并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企业负担不一 ➢ 没有完全根除“大锅饭”的缺点 ➢ “鞭打快牛” ➢ 影响企业贷款 ➢ 企业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资金不足
以税代利的改进
➢ 1、工商税分解为产品税、增值税、盐税和营 业税,分别适用不同的企业。
➢ 2、对优质矿企开征资源税 ➢ 3、盈利企业征收所得税 ➢ 4、对国营大中型企业征收调节税 ➢ 5、微利和亏损国企实行盈亏包干、减亏分成
国企改革历程
一、冲破樊篱(1978—1991)
目
二、艰难探索(1992—2002)
录
三、深化改革(2003—至今 )
第一阶段:冲破樊篱(1978—1991)
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
改
革 企业承包责任制阶段
历 程
利改税阶段
转化企业经营机制阶段
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 (1)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发展 ➢ (2)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原始积累”
企业脱困及抓大抓小
抓大放小的主要形式 ➢ 1.选择和确定“抓”和“放对象的基本原则” ➢ 2.形式多样的“抓放”战略 ➢ 3.丰富多彩的“抓放”形式
抓大抓小的意义和效果 ➢ 1.总体上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 2.促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优化国有资产结构 ➢ 3.促进中小企业改革,进而推动国有企业的产权改
国有资产的监管及运营:针对国有资产流失
国有资产流失的基本形式
➢ 1.改革型流失 ➢ 2.评估型流失 ➢ 3.体制型流失 ➢ 4.管理型型流失 ➢ 5.功能异化型型流失 ➢ 6.改革型流失 ➢ 7.决策性流失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对策
➢ 1.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和创新 ➢ 2.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 3.建议和完善国有资产的法律体系 ➢ 4.健全国有资产经营监管机制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主要形式
基本特征: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歉收自补
➢ “两包一挂” ➢ 上缴利润包干 ➢ 上缴利润基数包干,超收分成
➢ 微利、亏损企业的定额包干和亏损包干 ➢ 行业投入产出包干 ➢ 企业经营责任制 ➢ 风险承包制
➢ 资产经营责任制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局限性
➢ 承包基数、分成比例等指标的商定 ➢ 自主权有限,政府的随意干预 ➢ 承包基数不变 ➢ 包盈不包亏,财务约束软化 ➢ 短期利润的刚性和生产要素的凝固化
革
第三阶段:深化改革(2003—至今)
国 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企
“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混 改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பைடு நூலகம்制
”
1.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划分国有企业不同类别 ➢推进商业类国有企业改革 ➢推进公益类国有企业改革
2.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 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 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建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制度 ➢ 实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薪酬分配
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积极效果和局限性
积极效果:
➢ 1、企业产出增加,职工收入增加 ➢ 2、对国营企业经营体制有所触动
局限性:
➢ 1、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困境 ➢ 2、附属地位
2、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出现的诱因:
➢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乡镇企业的灵活经营 深层次的原因: ➢ 1、责权利明确 ➢ 2、竞争机制 ➢ 3、激励机制 ➢ 4、灵活与兼容
市场对国有企业的性质、制度、环境和目标的 挑战
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点 ➢ 第一、产权明晰 ➢ 第二、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 第三、健全企业法人制度 ➢ 第四、以完善法人治理制度为中心
传统公有制的不足
➢ 一、限制了劳动者个性与才能自有而全面地发 展,抑制了劳动者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培养和发 挥
➢ 二、使得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事物不断僵化
制度 ➢ 深化企业内部用人制度改革
3.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 ➢ 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 ➢ 以管资本为主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 ➢ 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 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
3、利改税
➢ 利改税是指将国有企业由原来向国家缴纳利润的方 式改为缴纳税金,如所得税、调节税等,用税收的方 式来固定国家和国有企业的关系。
➢ 利改税因涉及政府部门权力和利益结构以及国家财 政收入结构的重大调整,因此分两步走:第一步实行 利税并存;第二步以税代利。
利税并存的优缺点
1. 优点
➢ 法律形式固定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的比例 ➢ 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国营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权力过分集中 ➢ 过多实行直接计划控制 ➢ 财政上统收统支 ➢ 生产资料统一调拨,日用工业品统购包销 ➢ 按行政系统和行政区域管理经济
1、扩大企业自主权
扩权内容的十个方面:
➢ 1、生产经营计划 ➢ 2、产品销售 ➢ 3、产品价格 ➢ 4、物资选购 ➢ 5、资金使用
➢ 6、资产处置 ➢ 7、机构设置 ➢ 8、人事劳动 ➢ 9、工资奖金 ➢ 10、联合经营
第二阶段:艰难探索(1992—2002)
构建现代企业制度
改 革
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历 程
国有资产的监管及运营
企业脱困及抓大抓小
市场化进程中的国有经济三层次改革
➢ 第一、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的第一层次改革企 业承包责任制阶段
➢ 第二、以增强国有资产增值力为目的的第二层次改革 ➢ 第三、以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为目标的第三层次改革
➢ 三、制约了具有生命力的非公有制经济 的发展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多种公有制形式
➢ 第一、股份制是一种新型的公有制形式 ➢ 第二、混合所有者是一种新型的公有制形式 ➢ 第三、国有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性
➢ 1.国家完全垄断国有企业 ➢ 2.垄断竞争型国有企业 ➢ 3.自有竞争型国有企业 ➢ 4.社会公益型公有形式 ➢ 5.发展基础型公有形式 ➢ 6.发展战略型公有形式
弊端
➢仍然没有解决价格不合理问题 ➢实际税率过高,严重挫伤企业和职工的
积极性
4、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所有制工业强 企业法》,明确指出:“全名所有制工业企业是依法自主经营、自负 盈亏、独立核算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经营单位。”
破三铁
➢破除“铁饭碗”制度 ➢破除“铁交椅”制度 ➢破除“铁工资”制度